郯庐大地震遗址公园
Ⅰ 郯庐断裂带上有哪些中大城市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Ⅱ 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的海原大地震活动断裂带遗址
(2007年,正式名称待考)
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宁夏海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山区剧烈晃动,鸣声如雷,山头滑落河谷。仅仅几分钟,极震区两万多平方公里内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惨象寰生。地震波环绕地球七圈,强烈的震动持续近20分钟。全球96个地震台全部记录到了这次大地震,因此被地学家称为“环球大震”。
据测算,海原大地震为8.5级,波及大半个中国,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投放了2.2亿吨TNT炸药或11.2个唐山大地震。
在海原发生的这次“环球大震”决非偶然,这是由其处于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决定的。从地质构造看,海原地处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接部位,其主要构造是乌鞘岭—六盘山弧形构造带。科学家给这个断裂带起名为“海原活动断裂带”。
那次地震后,“海原活动断裂带”在240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断头沟、断尾沟、断塞塘、槽形谷等异常地貌,屡见不鲜。这些复杂地貌,承载着与地震相关的大模样和小细节,发布着古往今来的地震信息,都是研究地震的活资料。
尽管全球每年都要发生许多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这样留下丰富地质遗迹的还极为少见,而具有重要科学考察价值的则更少。海原大地震的地质遗迹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垄断性。海原地震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地质遗迹,是一部“活教材”。
近日,国家地震局正式批准郯城县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设立的第二处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地处高峰头镇麦坡村东马陵山西坡,位于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部。
据了解,该县已开始着手编制全面的保护和综合开发规划,力争使这一神奇的自然景观,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异彩
人民网银川9月5日电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的地震遗址——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近日被国家地震局设立并命名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1920年,海原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震后形成的珍珠状地震堰塞湖遗址,大小有五六十处之多,主要分布在滥泥河流域。西吉党家岔地震遗址规模大,保护比较完整,是宝贵的自然遗产。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地震方面首席专家徐锡伟,对西吉县申报党家岔国家级地震遗迹进行了论证考察,他认为这一地带对于开展地震科研考察、构造运动和灾害防御等研究,都具有极高科学价值,是很好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场所。同时,西吉作为“贫瘠甲天下”的国家级贫困地区,申请并取得“西吉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的“国字号”招牌,也有利于该县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加快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
Ⅲ 郯庐断裂带遗址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以后,郯庐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
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等。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约为2.2 毫米/年。
Ⅳ 郯庐地震带的地理位置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原——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Ⅳ 郯庐地震带1668年地震震中在哪
1668年7月25日晚抄(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袭时)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旷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级为8.5级,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临沂交界(今临沂市河东区梅埠镇干沟渊村),震中位置为北纬34.8°、东经118.5°,极震区烈度达Ⅻ度。由于极震区大部分位于郯城县境内,故称为郯城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Ⅵ 郯庐地震带最近有活跃了吗 距离郯城地震已经三百多年了如果再一次大地震 山东内的城市是不是会受到影响
说实话,这样担心是没有用的,因为地震其实是一种带有不可预测只能预警这种原内则的自然灾害,因为地震容其中有一个地栓学说,是日本创立的,但是在发现那次九级地震后,还有美国海岸的圣安德烈亚斯大断层被观测后发现,其实地震的机理并不是人类想象的那么简单,从那后,几乎人类对地震机理理解就是从零开始了。现在科学发展的方向大多是对地震波的探测预警,而这种预警只能给震源最多不到一分钟的反应时间。
所以,既然生活在了一片土地,就好好过每一天吧,不要担心了,其实从概率来讲,世界任何地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都>0
Ⅶ 古郯庐地震带与全球构造(Rodinia)
图8-1标明了中朝地台中、新元古界及下古生界目前已被识别具震积岩的岩组,计27个岩组,构成12个地震活跃期。
1700Ma为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串岭沟组地震事件);1600Ma为第二个地震活跃期(大红峪组);1400Ma为第三个地震活跃期(高庄于组);1200Ma为第四个地震活跃期(雾迷山组);850Ma(南芬组)为第五个地震活跃期。650~600Ma可识别出4个地震活跃期记录。寒武纪有两个地震活跃期,约在520~500Ma。奥陶纪早期为目前中朝地台早古生代的最后地震活跃期,以内蒙古腮林忽洞群与白云鄂博群为代表(乔秀夫等,1997)。
现呈NNE向的胶辽徐淮地区,具震积岩的层位有:青白口系南芬组、上震旦统岩组、下寒武统大林子组及中寒武统张夏组,时间跨度从850Ma至约520Ma左右,在中朝地台上是一个非常醒目与重要的地史时期的长期活动的地震带——古郯庐地震带。
古郯庐带是一个板内地震带,但它同样提供了全球构造的某些信息。许多地质学家支持元古代存在超级大陆(Rodinia)的假说(Mc Menamin et al.,1990),但Rodinia的形成与裂解的模式尚远未确定。Rodinia的聚合形成时期某些学者认为系1200~1100Ma,即中元古代(Wareham,1999)一些学者(Li等)强调1000Ma,新元古代晚期至550Ma被认为系元古超大陆的裂解期。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中朝地台在Rodinia中的具体位置,但1000Ma的芹峪运动(乔秀夫,1996)曾使中朝地台整体上升,除豫西(地台南部边缘存在1000~900Ma的地层记录)地区外,中朝地台主体暴露剥蚀达100Ma(乔秀夫,1997),从900Ma方开始接受沉积(青白口系上统)。代表1000Ma的造山年龄在中朝地台以南,在柴达木北缘(李怀坤,1999)、中祁连、秦岭-大别、胶南普遍存在,这是一个宏伟的1000Ma碰撞带,使中朝地台与扬子地台拼合,形成中国古大陆。芹峪运动(上升)系板内造陆上升运动,但无疑是中朝地台大陆边缘碰撞造山过程在地台内部的造陆表现。南芬组震积岩层(850Ma)代表Rodinia形成后开始裂解时的记录,因此1000Ma的芹峪上升与850Ma的震积岩层,很可能代表中朝地台拼合于Rodinia时期与开始裂解时的信息。胶辽徐淮地区晚震旦世(650~600Ma)及寒武纪的地震事件,是Rodinia形成之后,新元古代晚期大规模裂解,中朝地台脱离Rodinia并与其他陆块离散、漂移拉张期间在板内发生地震事件。
古郯庐带中,与震积岩组相伴生的辉绿岩脉目前可识别出4期,图8-1标出基性岩脉侵位的具体层位,他们分别侵位于两个震积岩组之间而不进入更新的层位(图8-1)。对侵位于上震旦统的基性岩定年,其年龄值在700~600Ma之间,表示古郯庐带的扩张时间始于新元古代晚期。这个时间与元古超大陆的裂解期大体是一致的。从对中朝地台板内构造研究提供的信息,1000~900Ma作为Rodinia的形成时期;850Ma作为Rodinia开始裂解,650~600Ma为裂解高潮期与古郯庐带及两侧块体的地质记录是吻合的。Moores 1991,Dalziel 1997及Weil等1998再造的Rodinia没有标明中国古大陆的位置,只是标出了Laurentca(劳伦)古大陆的位置。在李正祥等(Li et al.1995,1996)的元古超大陆图上,将扬子地台与中朝地台分离,其间为西伯利亚大陆所隔。
图8-1中期地台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震灾变事件记录(据乔秀夫,高林志,1999,2000年局部修正)
实际上中国地质学家王鸿祯很早(90年代初)提出全球有两个超大陆时期,第一个称之谓Pangaea-850Ma(Pangaea I),华北、扬子和塔里木陆块是汇聚一起的,自震旦纪开始裂解,寒武纪为最大裂解时期,至印支期又聚合一起成为Laurasia的一部分,即Pangaea-250Ma(PangaeaⅡ)的一部分。遗憾的是这一成果直至1997年才公开发表。
再造中国在Rodinia位置时,应考虑两个方面:
(1)1000~850Ma间的中国古大陆(包括中朝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及华夏地台)是一个已拼合的较大的陆块,在Rodinia的再造图上似不宜分割。
(2)从中朝地台与扬子地台新元古界记录考虑,中国古大陆的位置应位于Rodinia的内部而不在其边缘,这是因为:新元古界1000~800Ma的地层记录中,剥蚀时间远大于沉积时间,只有位于超大陆内部,被其他陆块挟持、碰撞导致长期构造抬升;整个新元古界的多个层序界面的形成,构造因素远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只有位于多个块体的中间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才相对微弱。
晚震旦世的古郯庐地震带将中朝地台分为华北块体与胶辽朝块体(图8-2)。从震旦纪至中石炭世早期两个块体上的地层发育均有区别。如:华北块体整体缺失震旦系;下寒武统较低层位的含盐、石膏及含磷层(吉林水洞组、黑沟子组;辽东半岛葛家屯组、大林子组;苏皖北部的金山寨组、沟后组)位于胶辽朝块体上;陆相下石炭统及泥盆系仅在古郯庐带以东的太子河流域发现。晚石炭世早期含Profusulinella的巴什基尔期海相沉积在华北地区仅沿古郯庐带分布(复州湾、临沂、贾汪、萧县及利国),而华北块体上未见。可见古郯庐带为始自震旦纪,直至晚石炭世早期的一个裂陷带,而胶辽朝块体则系独立于华北块体之东,以断裂作为边界的具有一定区域规模的块体。但是古郯庐裂陷带始终未发展成为洋壳。
图8-2中朝地台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震-构造带(据乔秀夫、高林志,1999,2000年局部补充)
晚震旦世的古郯庐带为一E—W向裂陷带(图7-5,7-6),它主要是在全球第一个超大陆(Rodinia)裂解时的产物。
我国著名的辽宁瓦房店及山东蒙阴产金刚石的岩筒位于古郯庐带两侧,其爆发时间,根据已有年龄资料为490~450Ma(奥陶纪),且延续时间很长,它们的全球构造背景为元古代超大陆的裂解高潮时期之后及相应的古老陆块区。
Ⅷ 郯庐地震带 包括哪些城市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Ⅸ 郯庐地震带中的郯和庐指的是什么地方
郯是山东郯城,庐是安徽庐江。这是一条很长的断裂带,往北直到辽宁、吉林内。共有四条南北偏东北容向平行的断层组成。其中沂河、沭河分别是沿其中两条断层流动。这条断裂带很明显,从GOOGL地球上都能看出影像。在山东省,以临沂为例,沂河以西有石炭、二叠系煤田,有奥陶系、寒武系石灰岩,而沭河以东则这些地层全部没有。代之以无煤、无石灰岩的白垩系新地层。郯庐断裂以东地区持续由南向北移动,大约已平移了700公里,这就是该断裂带地震频发的原因。胶东地层与安徽大别山地层可以相接,而与鲁西根本不相关。这就是主要证据之一。安徽五河县产黄金,位于郯庐断裂以西,山东胶东产黄金,位于郯庐断裂以东,两者地层相同,成矿类型相同,原来可能相连。可能这也是断层平移的证据。郯庐断裂多地震,最大的一次发生在300年前,称为“旷古奇灾”。目前,山东省地震局有很多地震观测台站位于此地震带上,密切观测地震带的地应力变化,近几十近来,有应力积聚的表现,估计如果本区再有地震活动,会及时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