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遗址
① 在清代新疆有贡院吗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
贡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是省试的管理机构和考试场所
1912年春江南贡院,右前方可见南京城墙
。进入宋朝,随着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不断增多。到南宋孝宗朝,州郡创建贡院才开始逐渐普遍。
1168年(宋乾道四年),建康知府史正志建造建康府贡院。由于当时只是建康府、县学的考试场所,因此它的规模还不大,只有房屋110间,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据记载当时建康府贡院面秦淮,接青溪,远挹方山,气象雄秀[1] 。
1191年(宋绍熙二年)建康府知府余端礼“以贡院湫隘,修而广之”。江东转运副使杨万里为此撰写了一篇《重修贡院记》,其中描写贡院的布局与规制道:“考官有舍,揖士有堂。爰廊四庑,爰拱二掖。可案可几,可研可席。堂之北堧,中闑以南,前后仞墙,内外有闲。自闑之表,缄封
1920年江南贡院明远楼
之司,写书之官,是正之员,左次右局,不肴不并。”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贡院内的房屋设置已经是有些讲究的了:官员有办公场所,考生有应试考场,内帘区、外帘区之间砌筑有垣墙,相互隔离开来。
元朝的时候,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而且对“南人”实行歧视政策,据《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元至元年间建康府贡院这一带已成为管理丝织工匠的东织染局了。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明成祖朱棣便便将犯臣纪纲的府邸,又
1910年的江南贡院及明远楼
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1453年(明景泰四年),应天府尹马谅筹建贡院。在选择地址时,得知“秦淮之阳有地廓如,前武臣没入废宅也,鞠为氓隶之圃久矣,若葺而理之可办也”。于是上疏奏请以其地为贡院新址。得到批准后,他立即筹措经费,鸠工聚材开工。新贡院落成后,适逢大比之期。这一届中式者多于往届,盛极一时。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们在放榜后“相与列宴于新堂之上,时《鹿鸣》兴歌,笾豆有践,流观焕彩,文物交并,京闱科贡之盛,于斯为备矣”。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建造明远楼“楼凡三层,作四方形,下檐出甍,四面皆窗”,明远楼是贡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既可号令、指挥全场,也是监临、监视考场之处。也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
民国时期的南京市政府
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清康熙年间,始划分苏、皖两省,而政治、军事仍为一体,乡试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两省举子都来南京应试,但不是各县所有的秀才、廪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而是要事先通过预试录取。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江南乡试被迫停止,江南贡院建筑也遭毁灭性破坏。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时,除明远楼、衡鉴堂、至公堂等建筑尚存外,“监临主考官及各所片瓦无存”,一派衰败景象。为笼络士子、争取民心,曾国藩果断决定立即修复江南贡院,不仅要把贡院的规模加以扩大,还希望当年就开科考试。其时正是乡试之年,全国各省都已在八月按期举行了秋闱,唯独苏、皖二省例外。经曾国藩多次到工地视察督促,十月底江南贡院按期修竣。“遂定本年(1864年)十一月举行乡试,
南京市政府明远楼
一以慰群士进取之志,一以招转徙无归之氓”。消息一出,“两江士人,闻风鼓动,流亡旋归,商贾云集”,当年就有2万考生涌进江宁城。
1867年(清同治六年),继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继续在江南贡院增加号舍数百。
此后,贡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经几次增扩,规模达“房屋四百九十九间,披厂七十四间,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经过量算,江南贡院全盛时占地面积实际为十二三万平方米,可供两万多名考生同时应试,为南京城里占地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清代全国十七座贡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它的使命。中国的科举制一直到清代的初期传到了西方,形成了现在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被称为对世界人类进程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1918年(民国七年),江南贡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远楼
江南贡院一度为汪伪政府的司法院和行政法院
、至公堂、衡鉴堂及少量号舍。除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抗战时曾是汪伪政权的行政院、最高法院所在地;解放后交南京市中医院使用。改革开放后,政府挖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遗址,成立了我国唯一反映科举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1927年(民国二移动图片十六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二、第六军占领南京后,南京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明远楼成立了南京市总工会。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后,明远楼成为市政府大门的门楼。当年明远楼拱券形大门上方悬挂着“南京市政府”匾额,大门两侧挂有“首都建设委员会”等门牌。南京市政府成立后,仅仅对江南贡院的旧屋进行了修葺,作为各局办公室,所以显得异常拥挤。
抗战时期,江南贡院一度沦为汪伪政府的司法院和行政法院。
1950年后江南贡院被南京市中医院占用,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中医院让出“明远楼”到“至公堂”的范围作为江南贡院遗址保护,飞虹桥则仍在南京市中医院内。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2009年,江南贡院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建筑布局编辑
历史上,江南贡院大门为三阙辕门,木结构,中通人行,两侧平时封闭。正门五间大小,正中门上为朱匾黑字“贡院”。左额“辟门”,右额“吁俊”。门前石狮一对,两旁有牌坊各一座,书曰
江南贡院全图
:“明经取士”、“为国求贤”。门内有二碑亭,碑曰:“整齐”、“严肃”。东西有官房各三间,为府县官员休息之所。略西为二门,门对盘龙雕照壁,照壁背后(南面)为贴“金榜”之所在。金榜为御制,主考出京时皇帝颁发,四周有龙凤飞舞,彩云呈祥,正中上方印有皇帝玺印,以示国家重视人才。
江南贡院,堪称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一度因为考生太多有点“吃不消”。历史上,它曾数次扩大规模,受秦淮河、孔庙和学宫的制约,它的重心逐渐东移,最终形成了一个不规则扇形。这种形状在众多贡院中绝无仅有。
清代18个贡院,除了江南贡院,其他贡院建筑群的形状全部为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所以,不少人都存在误解,认为江南贡院一直都呈正方形。晚清以前的确如此,不过随着考生越来越多,江南贡院不断扩建,形成了一个不规则扇形。
明远楼
明远楼始建于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清道光年间重建。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
明远楼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明远楼名称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
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
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它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
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现在明远楼为贡院正大门,大门两侧分别刻有:“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道出了贡院的真正意义。
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号舍
号舍在明远楼东部和西部,为士子考试食宿之所。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1888年江南贡院举行戊子科考试
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在考试的九天七夜里,考生答题和食宿全在号舍里。在每排号舍的尽头有一间粪号,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老年人以“出恭”指上厕所,就是由科举而来。
由于秋闱时南京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每号巷门楣墙头上大书“字”号,排号以“千字文”文序来定。古代对士子参加考试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号舍内有年龄最小的考生才13岁,最大的考生已有103岁。无论什么年龄层的都可以报考。但因考试所涉四书五经等海量诗书典章,因此,能通过预试到江南贡院进入乡试的,极少有“
1912年江南贡院 (10张)
神童”。在江南贡院的考生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与其弟先后中状元,时人称“梧桐双凤”。
号舍充分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因为考生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可参加科举,科考不仅是考核成绩,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考生面前有一些考篮,是考生进考场时带进来的,里面装了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
此外,士子进入考场时,为争先入场,拥挤不堪,曾经有人在入场时被挤下考场大门内右侧水池中淹死。直到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江南贡院担任主考官时,这一状况才有改变。林则徐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明定入场规则,并将各县士子何时何门点名先期布告,使士子按部就班入场,改变了入场混乱状况,因此留下“三度亲临棘闱中,雷厉风行革弊政”的佳话。
飞虹桥
飞虹桥是江南贡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遗存,号称江南贡院的“三宝”
民国时期江南贡院飞虹桥旧影
之一,其它两宝分别是江南贡院明远楼与贡院碑刻。飞虹桥是科举时考试和阅卷的分界点,是古代科举防止营私作弊的见证和特别建筑,2002年10月22日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南贡院帘门外,横有一条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池水将江南贡院拦腰分作两段。池上架有一座石桥,即“飞虹桥”。飞虹桥宽6米,长约15米,用巨石筑成。两侧的桥栏护板之上,以高浮雕的手法,铭刻出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吉祥纹饰,其构图之美、刻工之精让人称绝。
此桥虽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沧桑,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飞虹桥在科举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作用,它是江南贡院内、外帘的分界点。为防止外帘官员即监考官员与内帘官员即阅卷官员相互勾结舞弊,贡院立有严格规定,考试期间任何人员不得逾越“飞虹桥”半步。不仅如此,即使是熟人隔桥打个招呼也不允许。
正如至公堂内楹联所称“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当时有一句俗话说的是“卷子过了飞虹桥,举人一半拿到手”。其意思是说,如果某人的乡试经过外帘官员的誉录,对读、初选、分卷、弥封之后送过飞虹桥,交到了阅卷官员的手里,这时,他就已经有了百分之五十被录取为举人的希望。
棘闱
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
规模庞大的江南贡院建筑群
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这就是著名的“贡院街”。
在乡试期间,贡院围墙的内外还布满了兵丁,戒备森严。因在贡院内外两层围墙的顶端布满了带刺的荆棘,所以贡院又被称作“棘闱”。考生进入考场有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 (为防变质一般都带大饼或月饼之类糕点)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
但由于科考事关仕途官运,作弊就成了科考挥之不去的阴影。江南贡院发现过飞鸽传书,当时有考生家里训练了只鸽子,鸽子晚上就飞进考生的号舍,考生把考题写得很小,拴到鸽子腿上带回,家里请了答卷高手,然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家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了,就在正面的下方注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哪知这位老兄竟也照抄不误,结果被考官发现。
② 江南贡院的历史沿革
江南贡院曾经占地约三十万平方米,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
贡院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是省试的管理机构和考试场所。进入宋朝,随着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不断增多。到南宋孝宗朝,州郡创建贡院才开始逐渐普遍。
1168年(宋乾道四年),建康知府史正志建造建康府贡院。由于当时只是建康府、县学的考试场所,因此它的规模还不大,只有房屋110间,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据记载当时建康府贡院面秦淮,接青溪,远挹方山,气象雄秀 。
1191年(宋绍熙二年)建康府知府余端礼“以贡院湫隘,修而广之”。江东转运副使杨万里为此撰写了一篇《重修贡院记》,其中描写贡院的布局与规制道:“考官有舍,揖士有堂。爰廊四庑,爰拱二掖。可案可几,可研可席。堂之北堧,中闑以南,前后仞墙,内外有闲。自闑之表,缄封之司,写书之官,是正之员,左次右局,不肴不并。”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贡院内的房屋设置已经是有些讲究的了:官员有办公场所,考生有应试考场,内帘区、外帘区之间砌筑有垣墙,相互隔离开来。
元朝的时候,由于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而且对“南人”实行歧视政策,据《至正金陵新志》中记载,元至元年间建康府贡院这一带已成为管理丝织工匠的东织染局了。
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明成祖朱棣便便将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
1453年(明景泰四年),应天府尹马谅筹建贡院。在选择地址时,得知“秦淮之阳有地廓如,前武臣没入废宅也,鞠为氓隶之圃久矣,若葺而理之可办也”。于是上疏奏请以其地为贡院新址。得到批准后,他立即筹措经费,鸠工聚材开工。新贡院落成后,适逢大比之期。这一届中式者多于往届,盛极一时。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们在放榜后“相与列宴于新堂之上,时《鹿鸣》兴歌,笾豆有践,流观焕彩,文物交并,京闱科贡之盛,于斯为备矣”。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建造明远楼“楼凡三层,作四方形,下檐出甍,四面皆窗”,明远楼是贡院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建筑,既可号令、指挥全场,也是监临、监视考场之处。也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科考期间,监临、骆试、巡查等官员昼夜登楼查望,“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以防考生骚乱、作弊。
清康熙年间,始划分苏、皖两省,而政治、军事仍为一体,乡试仍沿用明南京近畿制,两省举子都来南京应试,但不是各县所有的秀才、廪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而是要事先通过预试录取。
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江南乡试被迫停止,江南贡院建筑也遭毁灭性破坏。
1864年(清同治三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南京时,除明远楼、衡鉴堂、至公堂等建筑尚存外,“监临主考官及各所片瓦无存”,一派衰败景象。为笼络士子、争取民心,曾国藩果断决定立即修复江南贡院,不仅要把贡院的规模加以扩大,还希望当年就开科考试。其时正是乡试之年,全国各省都已在八月按期举行了秋闱,唯独苏、皖二省例外。经曾国藩多次到工地视察督促,十月底江南贡院按期修竣。“遂定本年(1864年)十一月举行乡试,一以慰群士进取之志,一以招转徙无归之氓”。消息一出,“两江士人,闻风鼓动,流亡旋归,商贾云集”,当年就有2万考生涌进江宁城。
1867年(清同治六年),继任两江总督李鸿章继续在江南贡院增加号舍数百。
此后,贡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年(187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经几次增扩,规模达“房屋四百九十九间,披厂七十四间,号筒二百九十五字,共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经过量算,江南贡院全盛时占地面积实际为十二三万平方米,可供两万多名考生同时应试,为南京城里占地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清代全国十七座贡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了它的使命。中国的科举制一直到清代的初期传到了西方,形成了现在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被称为对世界人类进程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1918年(民国七年),江南贡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远楼、至公堂、衡鉴堂及少量号舍。除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抗战时曾是汪伪政权的行政院、最高法院所在地;解放后交南京市中医院使用。改革开放后,政府挖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遗址,成立了我国唯一反映科举历史的专业博物馆。 1927年(民国二移动图片十六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第二、第六军占领南京后,南京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明远楼成立了南京市总工会。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后,明远楼成为市政府大门的门楼。当年明远楼拱券形大门上方悬挂着“南京市政府”匾额,大门两侧挂有“首都建设委员会”等门牌。南京市政府成立后,仅仅对江南贡院的旧屋进行了修葺,作为各局办公室,所以显得异常拥挤。
抗战时期,江南贡院一度沦为汪伪政府的司法院和行政法院。
1950年后江南贡院被南京市中医院占用,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中医院让出“明远楼”到“至公堂”的范围作为江南贡院遗址保护,飞虹桥则仍在南京市中医院内。
明、清两代,江南贡院不断扩建,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2009年,江南贡院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
③ 南京的六朝古都文化遗址有哪些
楼上回答不对,六朝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不包括唐以后的。
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在南京、江宁、丹阳、句容四个地区,其中南京的六朝陵墓共有17处,主要有麒麟、天禄、辟邪、石柱、碑等。这些雕刻形象生动、气势宏伟,有棱形的石柱和有翼的石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希腊、波斯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中国中古时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1.刘裕初宁陵石刻在南京麒麟门外的麒麟镇。陵前现存双翼石兽一对,东为天禄、西为麒麟,长高各3米,天禄胸、腹部剥蚀严重,缺四肢,股残尾断;麒麟顶、腭残缺,腰、四肢均有裂纹。石兽造型稳健庄重,与汉代石刻的风格相似,是南朝最早的石刻。
2.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在江宁区高桥门外上坊乡的石马冲,今存天禄、麒麟各一。北石兽较完整,长2.60米、高2.57米,南石兽长 2.72米、高2.28米,从颈部断裂,胸部碎裂,残缺较严重。二兽均有翼无角,张口垂舌,须拂胸际,身上的纹饰比较简练,造型朴实,风格独具。
3.陈倩永宁陵石刻在南京栖霞区甘家巷东南、北象山下狮子冲。陵墓前有天禄、麒麟二石兽,东西相对。东边天禄颈及腰部曾断裂,现已修复。西边的麒麟比较完整,长3.10米、胸宽1.45米、高2.85米,独角双翼,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须髯下垂,双翼刻鳞纹,衬以羽翅纹,遍体饰卷毛纹。
4.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坐落于东北郊仙鹤门外张库村。现存石辟邪二、龟趺二、碑、石柱二,东西对立。东辟邪原倒埋沟中,底座破缺,臀部残损,后修复。辟邪双翼圆转,肌丰骨劲,体态肥壮,显出一副矫悍凶猛的神态,是南京地区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上乘之作。
5.萧秀墓石刻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小学内,是南朝墓石刻中遗存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完整的一处,现存有石辟邪二、石柱一、石柱础一、石碑三、碑座二。二辟邪东西相对,相距18米。东辟邪完整,西辟邪稍有微残,均躯体极大,遍体刻毛饰纹。神道碑有三,二立一倒,碑文为南朝书法家贝义渊书写的,对书法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6.萧谵墓石刻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西,墓前现保存有石辟邪二、龟趺一、石碑一。其中东辟邪长3.75米,高2.95米,腹下还有一小辟邪,造型生动。另萧谵墓石碑高大完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碑刻为当时的大书法家贝义渊所书。
7.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位于南京江宁区淳化镇刘家边村农田中。墓前现存石刻2种4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一雄一雌,萧正立墓现存两个神道石柱皆严重风化,柱身上下粗细不一,柱头圆盖及小辟邪均无存。
另外据我所知栖霞寺还有一些六朝遗迹,栖霞寺始建于南朝。白马公园迁移保护了一批散落在南京各地的六朝石刻,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东南大学内有一棵六朝松。
④ 明镜高悬对应衙府,那贡院、关帝庙、武侯祠分别对应什么呢
贡院对应唯才是举、关帝庙对应忠义千秋、武侯祠对应鞠躬尽瘁。
贡院通过考专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属国家,贡院制度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4)贡院遗址扩展阅读:
江南贡院为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江南贡院走出的名人包括陈独秀、方苞、唐伯虎等,林则徐、曾国藩等清代重臣也曾在江南贡院担任过主考官。
仅清一代,科考共举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在南京江南贡院建设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⑤ 定州开元寺塔,贡院等文化遗迹有关的 英文资料
Kaiyuan Sita Dingzhou in Baoding City of Hebei Province in China within the county seat, also known as the Liao enemy tower, built in the year 1055, is the world's highest brick existing ancient tower.
Kaiyuan Sita for all brick, octagonal-shaped plane, Shi Sanceng, 84.2 meters high, the plane formed by the two square staggered. Proportion of symmetry, look beautiful. Tower has four doors facing voucher proction, and the remaining four for false windows, carved geometric-shaped window lattices; tower on each floor are stairs, a two-story octagonal-shaped corridors between. Fokan tower there, painting. Its construction of symmetry, well-structured, four floors are Piyou door.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wo-storey tower, of which there Youlang around, the direct access to the top. Column niche decorated with murals for the statue, very beautiful.
⑥ 云南贡院遗址
明清是云南贡院建筑遗存已不存在,原来地址是现云南大学会泽院小山坡东脚下。
⑦ 古代考场的称谓是什么,古代贡院是用来做什么的场所
古代考场的称谓是贡院,贡院是古代乡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
贡院制度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北京的贡院建立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大门五间,称为“龙门”,寓意鲤鱼跳龙门。中间三门上有横匾,中题“天开文运”,东题“明经取士”,西题“为国求贤”。贡院内沿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建筑。
(7)贡院遗址扩展阅读
贡院内沿中路主要有明远楼、公堂、聚奎阁和会经堂等建筑。东西两旁则分布着九千多间被称之为“号棚”的低矮考棚。在贡院的四角还建有了望楼。北京的贡院既是全国明、清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乡试的地方。
乡试每三年一次。于农历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考试时间为三天,共考九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又叫“春闱”,考试时间也是九天,于农历的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时间三天。
考试时的监考很严,考生进贡院大门时,要进行严格地搜身,以防考生身上藏有“夹带”。所谓“夹带”,即是把与考试相关的资料、答案等藏在身上。如有夹带,则送刑部严办。
⑧ 河南贡院的遗址
河南大学清代贡院碑
如今,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外语学院北侧,完好地保留了版两通四角碑亭,每权个亭内都立有一通清代河南贡院碑。其一为《改建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为当时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撰写碑文的是时任河南巡抚的牛鉴。碑文详细记载了河南贡院迁移和兴建的具体情况,历经数百年后,碑文已是斑驳难辨了。再往东看,和两通碑相对的是一座两层贡院执事房,这是当时考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虽是根据旧照片重建的,但也颇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