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始祖遗址
Ⅰ 壮族《布洛陀》
布洛陀
去问布洛陀 去问姆六甲
布洛陀就讲 姆六甲就说
----摘自《布洛陀经诗》
一、 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产生的历史背景
田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处右江中游。在田阳境内,有很多的古文化遗址,除有世界年代最早之一的赖奎古人类遗址外,还有长蛇岭古文化遗址、敢来洞穴古文化遗址、坡落古文化遗址、那培宋陶窑址、那音古窑址、蝙蝠洞摩崖石刻等;出土文物主要有靖安铜鼓、农豆大石铲、牌楼石戈、牌楼石棺、盘丧窑藏古具等。2002年,美国权威《科学》杂志以封面加评论的隆重方式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中国广西右江盆地的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年代经中美学者用氩--氩法测定距今80.3万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田阳右江盆地中间地带的敢壮山,海拔326.7米,相对高度198.9米,总面积1700亩。巍巍敢壮山,那里有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时期,江西有个地理先生名叫郭子儒,一生研究阴阳八卦,爱探风水宝地,在他晚年的时候带着几个弟子从江西顺着"龙脉"到云南探风水,后又从云南顺着"龙脉"进入广西。当郭子儒和他的弟子登上敢壮山时,经过反复察看,最后认定他所要找的"龙头"就在敢壮山。找到"龙头",郭子儒兴奋不已,他拿出笔墨,在敢壮山的岩壁上书写"春晓岩"三个大字,还题了一幅对联:春日初升景朗催燕语,晓风微动露花轻舞伴莺啼。那天,郭子儒在敢壮山上对着弟子们说:敢壮山坐北朝南,北接千里来龙,南为百里明堂,左有青龙守,右有白虎护,远处有右江河环抱,风水书说的"千里来龙千里福"、"明堂容万马,富贵万年长"等言敢壮山都具备。从地理上看,敢壮山为月亮,周围的土坡为星星,形成"众星捧月"的好风水。自古以来名山大川都有神仙,敢壮山肯定居住着很不一般的神仙。停顿了一下,郭子儒继续说:敢壮山为了骆越风水宝地,谁能葬骨于此,其孙子将能成为"帝王将相",孙女将能"婚姻皇家",贵不可言啊!郭子儒登上敢壮山不久就去世了。据说临终前,他对弟子们讲了这么一句话:我一生终于能寻找到骆越的"龙头",死也瞑目了。
郭子儒的断言和当地传说有惊人的相似。据当地人流传,很久很久的时候,有一个夜晚,一道亮光从敢壮山闪现,一瞬间照亮了天空,照亮了右江盆地,照亮了壮乡,降生了一个婴儿,那就是布洛陀。相传布洛陀是骆越神主的种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气过人,德高望众,成为壮族的创世始祖,布洛陀和附近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结为夫妻,那位女子叫姆六甲,后来成为壮族的母娘。
不少专家和学者认为,布洛陀产生与新石器时代和人类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的时期,因为有关布洛陀的传说很多和新石器有关,如布洛陀创造精致的石锄、石犁、石斧、石铲、石刀等。新石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从穴居转为屋居,从靠打猎摘野果维持生活向稻作文化发展。在有关布洛陀的传说中,残留着不少这种影子,如布洛陀造屋、造桥、造稻种等。另外,布洛陀是男子,他在壮族先民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足以说明布洛陀所处的时代是父系氏族时代。
二、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发现和认定过程
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由来已久,对田阳有着深远的影响。有文字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敢壮山已经形成歌圩;没有文字记载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敢壮山的形成远远早于隋朝时期,它与田阳的舞狮是并驾齐驱的,都是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歌圩。而敢壮山歌圩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其他形式所决定的,它是纪念布洛陀有关活动关联在一起。起初,春岩晓歌圩的形成是由于布洛陀的子孙从各地回到布洛陀居住的地方即敢壮山,给布洛陀拜寿,然后大家通过唱歌的形式表达对布洛陀和姆六甲祖先的怀念之情,所以才形成歌圩。
1983年至1989年的民间音乐、舞蹈、文学三套集成和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在田阳遗存着大量与布洛陀有关的古音乐、古舞、民间故事传说、布洛陀山歌、布洛陀田州叙事排歌、唐皇、布洛陀经诗手抄本等。1986年3月,田阳县第一本《布洛陀经诗》在玉风镇华彰村巴令屯发现,这是一本已经手藏了三百多年的古抄本,收藏者为罗占贤老人,后来又相继收集到21本。因此这一带作为一个系统古迹遗存加以保护,田阳县人民政府列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国家级和省级有关权威专家和学者来到田阳考察、认证后,提出田阳敢壮山是传说中的壮族创世祖布洛陀重要纪念地,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壮学学会、广西博物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认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敢壮山是纪念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
三、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认定的主要依据
(一)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遗址有《布洛陀经诗》记载作依据。田阳县田州镇自古称"壮安",因为地处右江河谷东西、南北的交汇地,又是历史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桂西一带最古老和最大的集市,所以"壮安"也叫"安圩",这个地名称呼在民间一直称呼至今。《经诗》所用古壮字记载的"公公的州府在安东"意为布洛陀公公的家就在安圩的东面,而敢壮山正是位于安圩东面。敢壮山为石山,是传说中布洛陀的诞生地,整座山势程东西走向,山上有许多岩洞还有泉水,具备古人类居住的基本条件,而那贯屯正好位于敢壮山脚下,完全与经诗记载的"公公的家在岩洞里,公公的村子在石山脚下"相吻合。布洛陀所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农耕时期,而敢壮山位于群山的前沿,其东、南、西三面为土坡地带,丰富的溪流水源可以灌溉,具备这个时期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条件。
(二)布洛陀落户敢壮山符合古人类遗址发展规律。田阳县地处右江河谷中心地带,是80万年前右江古人类的发祥地,根据考古调查,在田阳县境内已经查明的古人类遗址有80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赖奎遗址,出土许多文物,由于敢壮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敢壮山的东、南、西三面分布着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或石器散布点8处。据此布洛陀所处时代,敢壮山一带是古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域,布洛陀落户于高山与土坡结合部的敢壮山,符合右江古人类历史的规律。
(三)敢壮山周边村屯地名是布洛陀文化遗址的活化石。首先反映在敢壮山本身,山上岩洞得名都与布洛陀、姆六甲有关;其次,敢壮山周边的村、屯、山名也印上布洛陀的烙印,都以"那"为开头,在壮语中"那"意为"田",布洛陀下山看到子子孙孙戽水插田的艰辛,从敢壮山引水灌溉,为了让子孙永记恩德,将屯名取名以"那"开头,以示纪念,这些地名都是当时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丰富的布洛陀文化遗存,是确认遗址的重要历史文献。宏篇巨著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叙事山歌、布洛陀民间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歌圩等在田阳尤为丰富。在敢壮山岩洞的石柱上刻有蛙纹(古壮族图腾),洞里的石块刻有雷纹(古壮族图腾),这些都反映了敢壮山洞穴曾是壮族祖先的居室。
(五)敢壮山歌圩是广西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歌圩,歌圩与布洛陀神化传说有着很厚联系,而且民间保留着很多布洛陀文化内容。敢壮山朝拜气氛浓厚,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场面是独一无二,年年如此,庄严雄壮。
(六)祖公祠。祖公祠即布洛陀庙,始建于唐宋时期,清康熙重修,上世纪大革命时期被白军焚烧,后又重建,1958年再次被拆毁。它是田阳及周边各县壮族同胞对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认同的物证。
敢壮山是壮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 文化 田阳
布洛陀是壮族群众崇奉的始祖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创世史诗叙述布洛陀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的艰难过程;歌颂布洛陀创世功绩歌谣,是布洛陀的子孙对始祖布洛陀丰功伟绩的由衷赞颂。
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的栖息地,由于人们对布洛陀的虔诚崇奉,这里便成为人们朝拜、祭祀始祖布洛陀,寄托人们幽幽情思的文化圣地;由于朝拜和祭祀活动的延续,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人们聚众酬唱的歌圩,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为孕育布洛陀创世史诗、布洛陀文化的摇篮和传承布洛陀创世史诗、传播布洛陀文化的场所。始祖布洛陀(作品信息源)——布洛陀创世史诗(口承文学作品)——敢壮山(作品传播场)——敢壮山歌圩(作品传播活动),这四大元素共同构成了包含宗教信仰、口承文学、民俗活动等多种内容的独具特色的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可以说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的网络全书,其中保存着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幼稚认识,保存着壮族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无论对文学、哲学、语言学,或者对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的搜集、整理、壮文转写、汉语翻译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启动,至今仍在继续。而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的研究,直至目前,只能说是刚刚开始。因此,无论是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以及相关的民俗事项、民俗活动的资料搜集,或者是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以及相关的民俗事项、民俗活动的科学研究,均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Ⅱ 布洛陀的壮族始祖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专要是开创属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神是人创造的,各民族树立的大神通常以神话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这些神话一般包括宇宙的形式,人类的诞生、文化的起源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又是各民族用原始思维的方式,以幻想夸张的手法集中于某个大神身上,这个大神就是该民族公认的创世始祖。流传于壮族各地的布洛陀神话,就塑造了壮族创世大神布洛陀的形象。
Ⅲ 你认为布洛陀是一个怎样的人
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以及想像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流传于我国广西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龙江流域、左江流域
Ⅳ 布洛陀的介绍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版,指“山里的头人”权、“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Ⅳ 田阳有什么历史与著名景点
布洛陀文化来圣山----敢壮山,红七源军战场遗址(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百色纪念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芒果风情园等。
《布洛陀》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亦有学者如时国轻等所严密考证揭示的,“布洛陀始祖说”是少部分壮族文人与田阳地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共同“创造”出来的。
Ⅵ 关于布洛陀、姆六甲、布伯的传说有谁知道
相传布洛陀与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间造人造物,创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春晓岩),也是他创造的。这里曾经是他牺身生息,繁衍子孙后代的圣地。下面的故事,便是关于布洛陀与敢壮山的传说。
“敢壮山”与“五指山”的来历
很古很古以前,田阳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有草木,没有人类,没有生灵,广渺的大地空空无物。而早就有了生灵的苍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气沉沉,很早就盘算着派人到凡间繁衍人类,创造人间世界。终于有一天,上帝决定派布洛陀与母勒甲下凡,创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与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于二月初一启程。那天,布洛陀挑着一对大箩筐,箩筐的一头装着五个孩,另一头装着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锄头,手拿一把开山镰,乘着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地飘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飘到了田阳上空。这时乌云突变,大地上从没有过的电闪雷鸣伴随着大风大雨,震耳欲聋地炸响在大地上空。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霎时,两只箩筐飞奔着向大地坠落。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即甩掉手中的断扁担、锄头和镰刀,没命地扑向孩子。但是迟了。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两只箩筐便分别落在东西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装被褥的箩筐掉在东面的那贯,形成了“敢壮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缝隙,后来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妇落在“敢壮山”上,双双搜索了半天也不见了孩子的踪影,他俩立即奔向山顶西头的最高处遥望四周,仍然不见那只坠落的箩筐和五个孩子。于是又搬来石块垒成一个台子,这座台子后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见锄头镰刀坠落的地方挖开了一道弯弯的大缝沟,天上的雨水落下后都汇流进地沟里,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母勒甲无心留览河山,抬眼又朝西头望去。只见十里开外的平川上,有五个孩子在蠕动着。母勒甲一见激动地喊了一声“孩子”。喊声刚落五个孩子立即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一袋烟的功夫便变成了五座小山,人们叫做“五子山”。因为“子”和“指”同音,后人都叫“五指山”。
从此,田阳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壮山”和“五指山”。
母娘岩与敢壮歌圩
布洛陀夫妇初来乍到新的世界,又刚刚失去五个孩子,随身带的被褥衣物化作了敢壮山,他们再也无心去寻找别的落脚点,从山顶下到半山腰,在一处朝南开的岩洞里住了下来,开始了繁衍人类,营造新世界的使命。这座岩洞就叫“母娘岩”。
话说母娘岩倒是一处不错的风水宝地。母娘岩坐北朝南,洞外有一块几丈见方的坪地,洞口两侧绿树参天,百花满地。洞内前厅宽畅,洞顶上倒挂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把大厅装点得恰似一座宫殿。大厅后头有一连洞,与后山的通天洞相通。这种洞与洞相通,南与北相连的特殊构造,以及岩洞外的林木花草,使母娘岩成了冬暖夏凉,四季宜人的好居所。布洛陀与母勒甲住进来不久,便一个接着一个地生了好多孩子,没有多少年便孩子成群了。
孩子长大以后,布洛陀创造的世界也越来越宽,自己也越来忙不过来了。于是,他把孩子们分派到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让他们在各自的地盘,繁育后代,建设家园。孩子们远去了,但是总忘不了养育他们的母娘岩。于是,每一年的二月十九这一天,布洛陀与母勒甲的孩子们,便携带着自己孩子、孙子,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回来,给布洛陀老祖公和母娘拜寿。由于子子孙孙太多,路途近的先来,能进母娘岩给布洛陀、母勒甲拜寿,路远后到的子孙则从洞口挤到山脚排成长队等候。等着轮到他们进母娘岩的时候,已经是三月的初七、八到初九。而这时,还在山脚等候的人待不住了,由于拜寿心切,他们纷纷就地引火烧香,香火一直从山脚插到母娘岩洞口,形成了一条香火长龙。从母娘岩中刚刚拜寿出来的子孙们,一个个见到自己的老祖宗虽然子孙无数,却仍然是那样健康长寿,心中兴奋不已。他们情不自禁地相约难得见上一面的各路亲人,向敢壮山的各个方向散开去,男男女女一面即兴哼唱山歌,一面将自己身上的衣物抛给对方表示庆贺。久而久之,每年的三月初七至初九,前来拜寿的布洛陀与母勒甲的子孙后代,都要在“敢壮”这里唱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形成了敢壮歌圩。
封洞岩的故事
封洞岩位于敢壮山南面石山与土坡相衔接的山腰,其上部为刀削似的绝壁,相传这是布洛陀初到凡间劈石取火留下的痕迹。绝壁下是一个岩洞口,但是被封住了,这里有一个故事。
话说布洛陀与母勒甲来到凡间世界,转眼间已过了数百年。几百年间,他们所生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而孩子所生的孙子、孙子的孙子就更数不清了。布洛陀老了,现在已变成了高高祖,他的子子孙孙已经遍布各个山寨部落。他想走出去,看看他布洛陀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到底变得怎么样,子孙们又怎么样生活,他们还认不认他这个老祖宗?于是,有一天,布洛陀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衣衫褴褛、长胡子、长头发,满身脏兮兮的老乞丐,来到远离敢壮山的一个小寨。一进寨子,人们见了他这位满身臭气的乞丐老人,大人们有的象逃瘟疫似的远远躲开,小娃仔们则围着他逗乐取笑。只有一对牧牛少年好心地请他到家里吃饭,那大一点的男孩子还给布洛陀补衣服,小一点的给他梳头发抓虱子。
布洛陀见到这种情况心凉了。但是他还不服气,不相信自己的后人竟有这等不孝的孽种。第二天大清早,他拿着一个破碗装着去讨饭,只见那些人还是一个个闭门不让他进;有的甚至在悄悄商议,将他杀了吃。还是那一对少年兄弟真诚地接纳了他。他失望了,决心惩治这些不孝的孽种。于是,他交待那对小兄弟,这几天如果遇着大风大雨,一定要跑到就近的大树下面去,紧紧地抱住树根不放,千万不要乱跑。说着便离去了。
不几天,老天爷可真刮起大风下起大雨。牧牛两兄弟遵照布洛陀的嘱咐,跑到古树下面去抱住树根,平安地避过了风雨。而寨子里的其他人,特别是那些心存不善的人,全部被大雨刮进岩洞里,洞口也被随后而来的大石头严严实实地堵上了。过后,寨子里幸存的人,请来能工巧匠想凿开洞口救人,三天三夜凿了个表皮,三年了也未能打开洞口。这就是封洞岩的故事。
人类的来源一姆洛甲和婆王神话
在壮族中有《姆洛甲》造人的神话,其梗概是:
相传姆六甲是一位造天地、造人类和万物的女神。她吹一口气,升到上面便成了天空;天空破漏了,抓把棉花去补就成为白云。天空造成了,她发现天小地大,盖不住,便用针线把地边缝缀起来,最后把线一扯,地缩小了,天能盖得住了。然而地又不平了,大地边沿都起了皱纹,高突起来的就是山,低洼下去的就成了江河湖海。她没有丈夫,只要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从腋下生下来。她见地上太寂寞,便又造了各种生物。她的生殖器很大,象个大岩洞,当风雨一来,各种动物就躲进里面去·。
由于自身的繁衍对原始人类的极端重要性,壮侗语民族先民就把姆洛甲奉为生育大神,拜她为圣母。随着社会的发展,姆洛甲又变成主管生育的花婆母神、花婆王,成为己婚女子求子的偶像。在壮侗语族各民族中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例如仡佬族就有《婆王》神话,其梗概是:
婆王掌握着一座极大的花山,日日忙碌着护理花山上的花。
人是婆王花山上的花。她把花的生魂送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送红花是女孩,送白花是男孩。婆王花山上的花长得很茂盛,开得鲜艳,人间的小孩就平安成长,不生病,身体健壮。如果花山上的花生了虫,小孩就生病,有灾难。婆王给花除了虫,孩子的病就会好。婆王在花山上淋花,花湿了水,小孩睡觉时,全身冒汗,衣衫湿透。人死了,生魂回到花山上,还原为花,再由婆王送给他人,这人便到别家投胎去了。
斗雷王一布伯、布杰神话
有关布伯的神话故事,普遍流传于壮族聚居的地方,有诗歌体,也有散文体的,主要歌颂布伯为拯救人类,与制造干旱的雷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其梗概如下:
雷王下到人间收粮食,布伯不给并戏弄了他。回到天上后,雷王叫雷将陆盟关好铜闸,不给人间降一滴水。众人找布伯商量,布伯决定带大家到天上去自己扒开铜闸放水。这一年虽然雷王不降雨,不撒露,年成还不错。雷王知道布伯带人上天放水,就把天升高,只留岜赤山上的日月树作为天梯,并又关上铜闸,人间天大旱。于是布伯带人下海找雷王的兄弟龙王借水,龙王不肯借,布伯拔了龙王的胡须,龙王逃到深海去了。布伯十分气愤,上岂赤山找到日月树上天找雷王,他把剑架到雷王的脖子上要他放水,雷王哀求:“你放我,三天后给你降雨。”布伯信以为真,回到地面。谁知道三天过后仍不见降雨。
布伯知道雷王真的反了心,便叫家里人到河里去捞豆葵,把豆葵铺到屋顶上。又去砍纱树来剥皮,拿来扎木楼的晒棚。然后叫他的儿女伏依兄妹拿着扁担在棚下等,叫妻子拿着鱼网,自己拿着鸡罩,在檐下等。
突然,雷王忘乎所以地冲下来,从屋顶滑到棚台,又从棚台滑下来,摔倒在地上,布伯的罩象一口铜钟那样从上落下来,牢牢地罩住雷王。雷王再也逃不脱了。布伯把雷王锁进粮仓。雷王用计骗伏依兄妹送水喝。喝了水的雷王全身充满力量,冲破粮仓跑上天去。
雷王决天河,天河水全部倾倒下来;龙王要报拔须之仇,也放着海水,驱使虾兵蟹将推波助澜,直把水涨过山头,淹到天蓬顶下。雷王以为人间的人全死光了,布伯也一定死了,便打开天门往下看。谁知布伯的伞船正向天门驶来,只见布伯挺着胸,提着剑,怒气冲冲地直奔雷王而来。雷王的眼睛也喷出愤怒的火光,他马上持着板斧,向布伯飞冲下来。布伯眼疾手快,两脚一蹬,伞船便从雷王脚下滑过去,然后回身一剑,把雷王的脚削断了。雷王赶忙逃回天门,害怕布伯的伞船随波逐浪,直闯天门,就连声喊着:“快退水,快退水!”
雷兵雷将己知道布伯的厉害,赶忙退水;龙王也知道布伯不好惹,也忙着退水。这水退得又猛又快。布伯的伞船摔得稀巴烂。布伯一颗红心,进到天蓬上镶嵌起来,它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启明星。
Ⅶ 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 散客的门票是多少呀 谁知道
都是免费的。
Ⅷ 壮族(布依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祭祀大典
布依语抄属于壮傣语系 布依袭语和壮语是亲缘关系
壮侗语族中的壮傣语支。它是壮侗语族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个语支。使用人口约9千万。包括中国的壮族语(1700万人)、 布依族语(220万)、傣语(120万)和海南岛临高话(80万)。在国外,泰国的泰语(6000万),老挝的老挝语(500万),缅甸的掸语、傣痕(300万),越南北部的岱语、侬语、土语(300万),印度东北部的坎堤语和已消亡的阿含语等,都属这个语支。
壮侗语族中的侗水语支有。分布在中国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包括侗族语、水族语、仫佬族语、毛南族语、拉珈语等。使用人口约180万人。
历史的原因 和国度的缘故 形成了多个民族 其实是同根的一种民族.
Ⅸ 布洛陀的来源考辨
2002年6月,壮族文化名流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风,兴奋地“发现”了布洛陀的“遗址”就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他的依据是:一、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布洛陀祭祀庙遗址。二、敢壮山的名字“敢壮”是壮人山洞的意思。三、“敢壮”歌圩是广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广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动。四、田阳县有许多古人类遗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类遗址之一的赖奎遗址就在田阳。五、田阳古称增食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人文资源荟萃,明朝著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就出在田阳。
古笛提出的几点依据大多只是主观性的推测和感情上的认同,如果此后,没有商家的策划、媒体的跟进和地方政府的介入,这不过是个文人一时激情的逸事。
但是,古笛回到南宁后兴奋地约见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的院长彭洋和记者,向大家公布了他的惊人发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其实就是一家文化策划和广告公司,但是这个公司的骨干大多是广西有影响的作家、学者及成功的企业家组成,它的另一块牌子是广西纵横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而文化商人彭洋则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将田阳敢壮山论证为壮族始祖古居遗址意义十分重大,将引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开发风潮。他立刻着手运作,并同当地政府进行谈判。
在短短的时间里,田阳县县委、县政府和广西南宁国际民歌研究院联合共召开了三次布洛陀学术研讨会,[7]每一次的“研讨”其实都有个先定的主题:即论证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的遗址,因为如果没有学术从严肃正统的角度加以认可,单靠大众传播营造不出稳固的合法性。
而学者在此扮演的角色则颇为尴尬,他们有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从没有出席会议到最终经过“专家研讨”,布洛陀以及田阳县和敢壮山的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以广西壮学会对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多角度多学科的阐发,对布洛陀文化系统化、体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可以说是一场多边共赢的结果。
二,敢壮山与风流山,姆六甲与观音---现实版魔幻乾坤大挪移
布洛陀落户敢壮山是由偶然因素引发,经过周密论证,多方协调的结果。
时国轻在着手收集与布洛陀信仰相关的资料时发现,所能找到的史志文献中均未发现对布洛陀及广西田阳县敢壮山的记载,即使是在张声震先生主编的《壮族通史》这样晚近包罗内容最多、最具官修权威的壮族通史也未发现相关记述,壮学研究者几乎也没有人找到过正史的记载。
2004年6月在“壮族在线”发表的“百色田阳及周边歌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调查”,通过对田阳县坡洪镇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带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当地人对布洛陀、姆六甲的传说并不知晓,如同田阳县其它地方一样,‘布洛陀’对当地人而言是个新名词。当地流传一些神话传说,但其中并未提到布洛陀,有可能已经失传,也有可能是名字的不同。因而,在当地也没有关于布洛陀的供奉和祭祀活动。”
如果说“无中生有”是文化创意的力量,那么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如何被连接到一起?
名不见经传的敢壮山在2002年“发现遗址”之前被当地百姓习惯性地叫做那屯山,因为它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那贯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春晓岩。
2004年4月把“春晓岩”改为“敢壮山”时发生了“改名风波”——当地百姓投诉到政府认为有人把原先的山门题字“春晓岩”涂去是破坏文物。其实“春晓岩”三字并非明朝留下的古迹,而是1999年才写上去的。
而在另外不为一般外来者所知的层面,敢壮山还有个诨名叫做“风流山”。1995年南昆铁路经过此山时就建有“风流山名洞”隧道,这个诨名可能和山上不定期的歌圩有关系:男女在山上对唱,桑间濮上,偶尔有苟且之事也属自然而然,这个名字并不带太多贬义,但是在塑造始祖栖息地的话语实践中,是不容许出现亵渎和轻靡的,所以风流山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在媒体上。而旅行者遇到的那个火车在始祖神灵的祭祀神地呼啸而过怪异的场面也得到了解释:铁路原本就早于布洛陀神庙的建造。
2002年6月古笛发现“布洛陀古居”被确认下来之后,敢壮山就纳入到官方与商业机制合谋的共建计划之中。 敢壮山原本的信仰空间比较复杂,在商业和官方没有插手之前,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么教是以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和以观音、佛三宝、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为辅的。
布洛陀和姆六甲在这个众神狂欢的体系中,如果不是微不足道,也只是两个并不很重要的角色(敢壮山周围许多民众甚至对于这二者毫无所知)。
2002年6月前,在当地壮族群众心目中,观音和姆娘是同一个神,只是称呼上有壮汉之别,观音是汉语称呼,姆娘是壮话称呼,但有时候连在一起称呼“观音姆娘”。
当时,观音(姆娘)与姆六甲和布洛陀尚未发生联系;2002年6月之后,由于学者的认同、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认可,首先是姆娘与姆六甲发生联系,姆娘成为姆六甲的别称,布洛陀是姆六甲的爱人,通过姆六甲,布洛陀成了敢壮山的主人。
这是个众神退位、大神出场的变化。由于“布洛陀遗址”被确认下来,同时也是为了突出特色,供奉的神位自然应当与布洛陀有关。因为尚无布洛陀的神像,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先用木头做了“布洛陀守护神位”、“母勒甲姆娘神位”、“布洛陀祖神位”三个神牌,以彰显布洛陀与敢壮山的关系;并对山上洞中、神庙里的观音、关帝、玉皇、弥勒佛等神像进行了“清整”以突出敢壮山的壮族特色。
但是不久(2002年9月)就发生了“神牌丢失”的事件:一些无法接受神仙变化的事实,把新的神牌偷出来丢到了山崖的草丛中。
这个小事,凸显了民间与知识精英及官方在利益共识没有达成一致之前的冲突,神灵的冲突其实也就是人事的纠葛。
2002年11月15日,中共田阳县委员会、田阳县人民政府阳发[2002]75号文,调整充实布洛陀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不久将开发建设敢壮山布洛陀胜地的任务委托给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委托内容包括了基础案策划、2003年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品牌广告宣传策划等十一项。这些项目到后来虽然没有一一实现,但是最重要的歌圩和布洛陀神像完成了。最初,广西的雕塑家张也看到古笛发现布洛陀遗址的新闻之后自发创作完成了一个半身像,但是未得到官方认可。后来,开发公司委托广州美术学院的曹崇恩教授完成了雕像,并于2004年12月31日经过道公的开光放入敢壮山祖公祠里。
在神像入住之前,当地信仰原有神灵的群众同官方的清整旧神运动,进行拉锯式的博弈,布洛陀雕像上山的事情木已成舟之后,一些曾经信仰观音、将军(关帝)和玉皇的群众,在紧邻田阳的田东县强州镇联福村为原来的神又起了一座新庙,来安置原来的神灵。他们又找到了重新解释这一世界的理由,对他们来说,给原来的神建个新庙,找一个息身之地,便完成了又一次的心理解脱。
三,创造布洛陀-----一个现代始祖谎言的最终构建
2005年及2006年,时国轻再到敢壮山田野调查时,发现群众已接纳了布洛陀、姆六甲等神的主导地位,政府也默许了观音、关帝和玉皇的存在,山上的神灵得以和平共处,万神殿中一片祥和。
就布洛陀的认同而言,首先是文学工作者的颇具戏剧性的“发现”,然后是策划公司第一时间的介入和媒体的推介,最后是从事壮学研究的学者对“古笛话题”的回应和对布洛陀的寻踪。
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布洛陀从神话传说人物到壮族祖先、壮族人文始祖和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转化,神话的历史化过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得以实现,对民族历史的重构初见成效。在政府和商人强有力的推动下,历史的现实化也在短短的两年间形成了一定规模。
敢壮山早先就有歌圩集会的传统。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周边群众会自发聚集,伴有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后来被理解为是为了纪念布洛陀,是广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最初的策划实施中,在硬件建设如修路、通水、通电、建祠、塑神像等外,开发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三次歌圩的筹备和举办中。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歌手,以市场化进行运作,2004年4月举办了百色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暨民俗文化体育节,到2005年,原先的民间祭祀,形成了公祭,一切都规范化了。2006年4月4日,央视大型系列节目《传奇中国节》在洛陀歌圩进行首场直播,拉开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当年着力打造的品牌节目的序幕。不久,布洛陀经诗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布洛陀信仰重建过程中,当地政府曾多次派人到陕西黄帝陵参观学习,对布洛陀塑像的设计是参考各地黄帝和炎帝的塑像;祭祀布洛陀策划方案更是以陕西祭祀黄帝的程序为样板的。
1972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本身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真实性,即遗产必须是原始的、独具特色的、而非人为的东西;二是整体性,即遗产与其周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存的。而那些人为的破坏或无序开发无疑会使遗产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体性应具有的真正价值。以此为标准之于布洛陀,显然不够资格。不过,将布洛陀视之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不可,确切地说它体现了对于文化遗产的一种中国当代智慧。
布洛陀信仰的发明,祭祀和歌圩的建构,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冲动,一次本土民俗的展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转场。
Ⅹ 布洛陀被视为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寓意可能是哪些
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以及想像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流版传于我国广西红水权河流域、右江流域、龙江流域、左江流域以及云贵南、北盘江流域的广大壮语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一些壮族口承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祭祀仪式、习俗礼仪中,都可以找到布洛陀信仰的社会记忆。笔者曾于2003 年10 月赴广西田阳县农村,对那里壮族群众布洛陀信仰和仪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本文以位于右江河谷中心地区的田阳县壮族为个案,从人类学的视野,解析壮族布洛陀信仰习俗。
壮族民众对布洛陀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文化事项,可以称之为壮族布洛陀文化系统,也有学者称之为布洛陀文化体系(注1)。这种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布洛陀文化系统,体现壮族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精神信仰、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可以说,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壮文化的象征符号。认识布洛陀文化,是了解壮族文化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