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背村遗址
① 磁窑镇的遗址
汉钜平故城遗址。磁窑尚存汉钜平故城址,东西长500余米,南北长450余米,城墙尚存东北、西北两角,用黄土夯筑,东北城角高6.5米,直径50米,世称“烽火台”。西北城角残高3米,东西长37米,显露出夹棍眼。夯层明显,夯筑坚实。
汶水夕照、汶口古渡、大道通衢、商贾云集为古磁窑的四大景观。早在春秋战国时,境内南驿村设有馆舍,唐、宋时有南北驿道一条,宋、元时东西官马大道两条。特别是北宋中叶,这里商业繁荣,店铺林立,是京东西路直通大明府的重要驿站。
因为处在北京到南京的中点,被称为中京。在今堡头茶棚北的汶河上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横跨大汶河的明代石桥,是当时全国最长的石桥。石桥全部用条石建成,两侧也是奇石林立。据传说在古代,每年的正月十六,人们都要赶茶棚庙会,到桥上走一走,以求驱邪祈福。
堡头遗址位于磁窑镇堡头村,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丰富的遗存。遗址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6米,是大汶口文化最早发掘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初曾称“堡头文化”,后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内挖掘墓葬133座,陶窑1座,出土文物1800余件。
随葬陶器居多,鼎、豆、壶、背壶、罐、三足高柄杯、鬶、尊、盆、钵等。鬶的初型是在磁窑陶窑中烧制的,后传播到各地。陶色有黑、灰、红、白等色。黑陶乌黑光亮,有的似金属器皿一样有光泽;白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陶器的纹饰以彩绘和镂孔最有特色,反映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另还有石器、骨器和大量动物骨骼,距今约四、五千年。
② 二里头遗址的介绍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内都邑之一1。遗址位容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根据测年结果,二里头遗址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③ 浙江平湖林埭镇群丰村庄桥坟遗址还为开发建造公园吗
跨湖桥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皆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文化,具有很多类似。
马家浜文化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
马家浜文化,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
马家浜文化,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
马家浜文化,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
马家浜文化,从出土的器物和遗迹看,生产工具中磨制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锛;生活用具中的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牛鼻式双耳罐、带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罗家角遗址第四层的碳-14测定距今7100余年,在稻谷栽种、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等方面的领先创造,
马家浜文化类型在嘉兴市境内的重要遗址有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 海盐的彭城,平湖的大坟塘,嘉善的小横港、大往遗址等。
结论是,马家浜文化是距今7000年的,太湖地区分布广泛的定居的文化,此文化属于早期的稻谷农业为主,同时具有渔猎文化为重要的补充,没有发现独木舟,因此马家浜文化不是海洋类型的文化。
---------------------------------
跨湖桥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发现了独木舟,在距今8000年的时期,就是类似现今宇宙飞船的伟大超强的科技,说明跨湖桥文化是一种已经征服了海洋的文化,是一种海洋类型文化。
跨湖桥文化主要是一种渔猎文化,稻谷种植也作为了重要补充。
特别是彩陶与黑陶的发现,证明跨湖桥文化的科技水准超越了马家浜文化1000年以上,就如同现代社会早期欧洲文化远远超越东亚文化,印度文化的科技水准。
跨湖桥彩陶纹饰主要为太阳纹,也是目前发现较早的太阳崇拜遗迹。太阳崇拜,是早期人类比较超强的信仰方式。19世纪西方宗教研究领域自然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提出,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世界上的太阳崇拜有五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玛雅文化。
从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条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阳崇拜文化,特别是古骆越地为最,民间有祭天习俗,以及最近在大明山发现的古祭坛。还有花山岩画中的太阳轮和出土的铜鼓太阳浮雕为实物代表。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卡累利亚岩画(发现于俄罗斯奥涅加湖和白海地区)已知逾千幅,画面所绘大多为飞禽走兽,“此外,尚有种种图形——圆和半圆,并绘有辐射之光束”。一些研究者认为,绘有光束的圆和半圆,是日月的象征。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有一种青铜“轮形器”(共6件),呈圆形。已修复的两件直径约为84厘米;中心似轮毂的大圆泡的直径约28厘米,有5根似轮辐的放射状直条与外径相连。这应是三星堆先民太阳崇拜的遗物。
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纹彩陶壶。其中“+”字纹与印第安人象征太阳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绘有太阳纹和月亮纹的彩陶片。这些应是我国原始社会对太阳崇拜的延续。
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许多关于“宾日”、“出日”、“入日”的记载,反映了殷人在日出、日落时都加以礼拜。
④ 丰镐遗址的的规模是怎样的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两岸,丰镐是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总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丰镐遗址中的大量青铜器造型精美华丽,上面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王朝及方国的一些重要史实,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在张家坡、客省庄、马王村、新旺村、沣东花园村、洛水村、普度村等地的丰镐遗址发现了夯土基址、房子、制骨作坊、陶窑、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车马坑等遗迹,为全面认识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内涵,确立西周遗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础。
丰京也称丰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地迁到这里,位于沣河中游西岸,东界沣河,西界灵沼河,北至郿鄠岭岗地北缘,即今客省庄村北至海家坡一线,南到石榴村至鲁坡头,面积8至10平方千米,是一处南北狭长、四面环水、相对密闭的地区。
在这个区域内,西周遗址和墓葬比较密集。位于丰京东北部的客省庄、马王村是一片濒临沣河的高地,有西周大型夯土基址14处。夯土基址建筑群的西部还发现几处西周贵族的居址。这是丰京内重要的建筑地点。
丰京南部的新旺村、冯村也是一片较为平坦的高地,发现有西周窖藏青铜器,可能也是丰京内西周重要贵族的居址。
位于丰京西北部的张家坡岗地,东西约600米,南北约400米,西周初期作居址使用,西周早期以后,成为丰京区域内最大的一处公共墓地。
镐京位于沣河东岸,商周时期的西北界临沣水,东界古潏水,南近洨河,也是一处四面环水、相对密闭的地区。由于遭到汉代上林苑、昆明池的破坏,范围和总体布局不很明晰。
但是,汉昆明池以北的斗门镇、花园村、上泉村、下泉村、普度村、洛水村、白家庄等地西周遗迹很丰富,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能是镐京的中心区域。
花楼子村与洛水村之间,在北临沣河的高阳原较低的阶地上曾发现10处西周夯土建筑。在洛水村西和普度村北还发现有制陶作坊遗址和大型夯土基址,斗门镇则发现西周窖穴、灰坑和大批窖藏青铜器。
另外,在花园村北至普度村东高地上,在约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数百座西周墓葬和车马坑,并发现了长甶盉、禽鼎、方鼎、簋、伯姜鼎等。
丰镐两京的近30处夯土建筑基址连成群体。这些建筑均有较深的夯土基槽。夯土台基、屋顶施瓦,墙面涂白灰,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客省庄基址都是从西周中期开始使用,至西周晚期夷、厉之际遭到毁弃。四号夯土基址平面呈T字形,坐北朝南,东西长61.5米,南北最宽处35.5米,是我国西周中期最大的高台式夯土基址。
花楼子村与洛水村之间一号建筑基址东西长45米,南北宽25米,也是一座面南坐北的高台建筑。
这些建筑基址中发现大量瓦、白灰面墙皮、红烧土块和残破的陶器。而在建筑群体的周围发现有西周时期道路、小面积池沼、用陶管铺设的排水设施,周围有大量周瓦残片。
小型房屋均是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有一条坡形或阶梯状的通道将住室分成两半,屋内有灶坑,早期的居住面比较平整且经火焙烧。
房屋附近常有窖穴、灰坑、水井等。窖穴为圆形袋状,底较平,灰坑多椭圆形,底不平。那时有很多的窖穴和灰坑也会被当做房屋使用。水井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类,井壁有对称的脚窝,深9米以上。
遗址中发现陶窑20余座,分为横式窑和竖式窑两类,窑室都呈圆拱形。比如洛水村的陶窑为竖式窑,火膛位于窑室的下面,窑箅上有数个圆孔形的火道。客省庄的陶窑为横式窑,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是一个筒状的甬道,窑室周壁有环形的火道和一条分火道。
丰镐遗址的千余座西周墓葬分为3类:
第一类为带墓道的大墓,包括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和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如在张家坡的3座大、中型墓,其中一座墓葬是有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的铜器有井叔铭文,可能是井叔的墓葬,位于其两侧的是井叔妻室的墓。
这类大墓的周围多有数座车马坑、马坑陪葬,墓葬的主人应为京城范围之内的公卿或侯伯,张家坡墓地中几代井叔的墓葬都属此类。
第二类为土坑竖穴墓,数量最多。早期墓坑狭长,有腰坑,晚期墓坑宽短,很少见到腰坑。中型墓有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和漆器,少数墓中有殉人。
第三类为偏洞洞室墓,有土坑竖穴墓道,在一侧挖出偏洞墓室。这种墓数量比较少,其形制反映出西周文化与甘青地区青铜文化的密切关系。
西周多为仰身直肢葬,头向不固定,随葬品一般放在头前两层台上。早期大、中型墓中有殉人。
发现的墓葬及附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约400座。其中除少数出自普度村外,余均在张家坡及客省庄。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数为俯身直肢葬,头向不固定。随葬品多放在头前、棺内或棺椁之间,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头前二层台上或容器内。早期墓有殉人,一般一人,多则3人。
车马坑有方形、扇形、长方形3种。前两种都埋一车两马,长方形竖穴中埋两车4马、两车6马或3车8马。车厢下常有殉人;马坑多长方形竖穴,内埋马两匹;牛坑为圆形或长方形,内埋牛一头。
张家坡西周墓地发现有几座墓葬聚葬的现象,或墓葬并列,或头头相对,或头足相对,或成方折形排列。这些墓葬规模相近,随葬器物组合相仿,墓主可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
张家坡车马坑形状有方形、扇形、长方形3种,一般是一车二马,有的四车八马,大都有一名殉葬舆夫。
丰镐遗址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铜器和骨、角、蚌制品以及原始的瓷器和装饰品。
其中斧、锛、凿、锤、铲、镰、刀等生产工具,多为石制或蚌制,铜铲仅发现一件;而生活用具多为陶制,有鬶、甗、鼎、甑、簋、豆、盂、罐等,发现的瓦板表面或背面有瓦钉或瓦环。
铜礼器一般在窖藏和墓葬,如陕西省长安普度村西周墓的长甶盉。鼓腹,束颈,口微外侈,分裆柱足,管状流,长舌兽首鋬。盖钮作半环状,盖与器鋬有链条相接。器颈和盖沿均饰以云雷纹填底的窃曲纹,腹部饰双线V形纹,流饰三角雷纹。盖内还铸有铭文56字。
张家坡村东有铜器53件,有铭文的32件;马王村发现铜器25件,有铭文的10件。
在新旺村附近,也发现铜器窖藏,共有200余件,其中有铭文的50余件。其中一尊铜鼎重80余千克,应为王室或大贵族使用的重器。一件盂上刻有铭文49字,记载周王内宫后妃遴选宫人宫婢之事。
另外,马王村还发现了许国国君嫁女的媵器。沣东下泉村的多友鼎,铭文长达277字,记载西周厉、宣之际周人与狁人之间的战争。
这些铜器大都发现在居住遗址或其附近,同一个窖内出土的铜器有的非一家所作,少数年代较早,大都是西周中晚期的器物,大概是由于西周末年犬戎之乱时埋入地下的,对于探索丰镐两京的布局和西周历史的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材料。
在新旺村西南发现的西周晚期制骨作坊遗址,是一处主要制造骨笄、骨镞一类器物的专业作坊,规模不小。
另外,新旺村还发现两片刻字卜骨,所刻的字或是易卦中的卦象,或是已经失传的文字。
⑤ 山背文化的介绍
山背遗址来位于九江源修水县上奉乡山背村,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3处遗址,上层为商代遗址,下层为新晚遗址。经六十年代初期发掘,获得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址。山背遗址的文物堆积保存较好,包含物丰富,出土的石器有锛、斧、镞、铲、凿、网坠、镰、球、蛋、励石等。出土的陶器有鼎、规鬲、豆、壶、罐、簋等。
⑥ 东平镇的遗址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阳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处,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8尊)。年代从大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宋开宝年间(968 -975年)。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圆雕座像。身高6.6米,高坐莲台,面目端庄,双目微合,神态凝重,肃穆伟岸。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我国其它隋代石窟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实属少见。主像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小龛。每龛造像多在1-5尊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仅有十几厘米,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龛旁刻有像主题记,笔法雄健,字体由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韵。东壁最下方有一长方形龛,内雕《涅槃图》。主像头南仰卧,肋骨裸露,弟子们围坐身旁,或低首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头,或抱脚,神态各异。有“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等刻字。
唐窟位于隋窟西侧上方20米刻的峭壁上。窟有两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为断崖只有从西口攀缘人工石窠,俗称“抠罐子鼻”方可出入。内有造像3尊,中为一圆雕主像,高2.4米,两膝下垂,面南端坐,高内髦,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似菱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整个头部统一和谐,比例匀称,雕刻极精细,通体光亮 形态逼真。主像两侧各有一侍者,踏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裟、樱珞,亦通体磨光。
宋窟位于最东侧,内有造像12尊,是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造型与面目酷似鉴真肖像。雕刻细腻,线条流畅。
与造像同时的有造像题记近千言,以隋窟中最多最完整。清代学者陆增祥曾到此考察,把白佛山隋窟中的部分造像题记及寥外部分题记载入《八琼室金石补正》 一书。
除造像及题记外,摩崖上还有一些赞美白佛山的刻字。其中以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白佛山赞》最佳,阴刻,字体汉隶,脉出《张迁碑》,笔力雄健,俊秀挺拔,古拙朴实。白佛山石窟造像,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平街道办人文自然资源丰厚。境内有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稻屯洼。东平最早的学府龙山书院。境内有东平国故城、无盐故城、无盐大捷等遗址和赵桥、焦村、石马、王村、虹桥、井仓、古台寺、护驾村、李范村、无盐、一担土、大井及县城内汉墓群。有的汉墓仍有高大的封土。
东平国故城位于东平街道办宿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3 余米。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3米以上,东西长180米3,宽15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文化层厚度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中层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主要有灰陶路钉砖、简瓦板瓦、泥质五铢钱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铁质的锄、犁等。1972年,遗址的北部也曾出土了大量新莽时期的货泉、布币等。皇城区位于城的西南侧,原高出地面2米多,在1976 年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时被推平,当时出土了一些金银器、陶器、瓷器和铁器等。遗址北部曾出土有珍贵文物。如焦园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一次出土虎符竟达十多枚,专家鉴定为晋代遗物。虎符长6.5厘米,高4.5厘米,厚2.5厘米,用铜铸成,伏虎状,通体有虎斑条纹,错金铭文刻于虎颈和背缝处凸起的长条形窄台上,需两半扣合方读。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时所用的凭证。又称“兵符”。还从附近村民手中征集到许多汉代铁制生产工具以及花纹不同的瓦当、路钉砖、大型板、筒瓦和瓷器等。有的出土器物已被专家鉴定为国家级重要文物。从文化层和出土物推知,汉东平国之前和之后该城仍为先人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
⑦ 丰镐遗址的城市格局
西周的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位于西安西南沣河的两岸,丰京在西,镐京在东。具体来说,丰京在沣河西岸的马王镇一带,镐京在沣河东岸的斗门镇一带。尽管经过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丰镐的城墙,但丰京和镐京的具体范围已经确定,证明丰、镐二京相距甚近,实际上一桥相通,是一个城市的两个不同功能的分区,完全可以以丰镐相称。
关于丰镐的平面布局,虽然考古上尚未证实,但文献记载的却十分具体,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一直指导着中国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视作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经典。这就是《周礼·考工记》。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 。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由此证明,周代对市场的设置已极为重视,划出一定区域作为交易市场,面积达0.02平方公里左右。据说这种布局是最理想的制度,即“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之右;朝者义之所在,必面而向之,故立朝于王宫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市于王宫之北”。
除上述街道、祖庙、社稷坛、王宫、市场外,其余的地区应该就是居民区。对居民区如何称呼,怎样划分,《周礼》并未提及。按照方形城市的惯例和周原考古所挖掘的早周的房屋遗址看,应该是方形的小区,可能以“里”相称,因为“闾里”是中国人居住区的最早称谓。《说文解字》:“闾,里门也,从门,吕声。《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就是指居住单元而言。秦末,二世尽发“闾左”,以戍渔阳 ,汉长安城的居住区以闾里相称 ,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司马贞《索隐》,闾左,谓居闾里之左也,可见闾里是最早的居住区的名称。
丰镐的平面布局是否如此整齐,还有待于考古发掘来证实。不过,从东周王城的平面布局和后来中国都城总体布局的特点看,《周礼》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事实上,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大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树立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一直是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楷模。 丰镐两京的外延区域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由各自所独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广义上的丰镐地区范围西至涝河,东至橘水,北至渭水,南及秦岭北麓,是一片面积广大,山川、原、限相依,河、湖、池、泽交错的地区。在这片广阔的地域内,根据各自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的差异,又可划分为都邑区、王陵区、农业种植区、游乐渔猎区和牧放区。
都邑区:丰镐两京位于沣水东西两岸,隔河相对,直线距离不过十里。从一定角度来看,镐京实际上是丰京的延展与扩建。两京处于山水环绕的密闭地形之中,以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天然屏障。镐京外围南有洨水,东界潏水,西至沣水,沣水在马王村处折向东流,构成镐京的北界。三水源于秦岭终南,河水流量比较丰富,恒定,形成了护卫镐京外围的天然界河和堑沟。丰京外围也是三面靠河,南面有耸峙的秦岭作为屏障。
游乐区:灵沼、海子、彪池、镐池和沣水,是两京区域内的鱼猎区和天子贵族游乐区。丰镐遗址中发现有大量蛤壳、螺蛳鱼肉和用于捕鱼的石质网坠,说明鱼猎已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根据金文和文献记载,丰镐地区的几处大池也是天子、贵族习礼、习射和举行各种大礼、游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农作区:都城所在人口、军队比较集中,粮草费用必多。都邑区内各居民点间已有农作区,而都邑以外的细柳原、高阳原、毕原、神禾原和渭水、涝水、新河阶地也有可能被辟为农作区,供应都城用粮。
射猎区:丰镐境内有天子苑囿,专供天子射猎,是为射猎区。孟子答齐宣王问,说到文王苑囿方七十里。《诗·大雅·灵台》也提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秦岭终南北麓有茂密森林声浅山丘陵地带,野草灌木丛生,是最理想的射猎区。丰镐地区遗址和墓葬中发现有大量的兽肉,以鹿、獐最多,墓葬中往往把整头鹿生殉墓坑。狩猎活动,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王陵区、牧放区:丰镐地区的墓葬中,发现大量的车马坑和马坑。一些大型马坑中生殉马匹多达五六十匹,中小墓葬中也有整匹牛、马生殉。西周时期对养马业尤为重视,据《周礼》记载,当时设有专职官员管理马政。由西周金文资料可知,关中地区就有好几个直接隶属王室的大型牧场,周天子每年要到这些地方视察,并举行执驹典礼。马是车行的动力,可用于军事和役使,又是杀殉、生殉的主要对象。京都地区对马的需求量极大,这些马匹不可能全部依赖外运,应有相当数量的马匹是在丰镐邻近地区牧放。丰镐都邑以北为渭水、涝河、沣水、洨水河滩地带,这里面积开阔,因处诸河下流水道多有水患,不宜农作,但草沣水盛,则可成为理想的牧地。
⑧ 大河村遗址的遗址概况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107和310国道交汇处的东南隅,发现于1964年,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距今 6800--3500年,面积40万平方米。
大河村遗址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的四周边沿地带,夏商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文化层最厚处达成12.5米。
遗址一、二期遗存近于庙地沟类型或与之相当。三、四期遗存为秦王寨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类型。这种遗存有四组连间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遗物、墓葬,其中尊、背壶和锅显示了与大汶口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关系。五期遗存是早期龙山文化,六期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
1972年--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遗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国出土同时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发掘时,1号房基北墙残高近1米。据碳14测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组两面坡式的排房建筑,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居民建筑的基本形制。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彩陶双连壶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史前最美丽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的遗物。
⑨ 青墩遗址血子树的来历
青墩遗址位于江抄苏省海安县西北部约21公里处,是一处闻名全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属于良渚文化范畴。发现于2002年。
自2007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其中有柄穿孔陶斧,被誉为“中华第一斧”;刻纹麋鹿角的发现,被称作“东方第一卦”;鹿角回旋镖是在亚太地区最早创造和使用的狩猎工具,为我国首次发现;长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首次发现[1] 。
青墩遗址各类遗迹组合丰富,空间分布完整,地层清晰,遗物时代明确,这对宿迁地方历史研究,以及战国、秦汉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考古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2] 。另外,对于海安地方史的研究、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
该遗址已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⑩ 有关新疆古遗址和魔鬼城的资料
简介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地质形成
魔鬼城呈西北—东西走向,长宽约在5公里以上,方圆约10平方公里,地面海拔350米左右。据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
景象奇观
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远眺风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千百万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蝶分明,形似古堡;这里似亭台楼阁,檐顶宛然;那里象宏伟宫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更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风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风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匠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号,若在月光惨淡的夜晚,四周肃索,情形更为恐怖。
魔鬼城一带,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沥青和深层地下石油。
新疆的魔鬼城除了上述的乌尔禾魔鬼城还有奇台魔鬼城,它位于奇台县的西北方向。从县城出发,沿着通向北山煤矿的公路走90公里,经过边防站再前行3公里后,转入去青河方向便道,约60公里的路程后进入将军戈壁,再经过50公里的颠簸才能到达。它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青壮年”雅丹群组成。
另外,还有两处魔鬼城,一处位于奇台将军戈壁北沿,另一处是吉木萨尔北部的五彩城。
旅游交通
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后,到明圆(克拉玛依在乌鲁木齐的办事处)坐车,需要4个小时左右既可到达克拉玛依,班车每小时一趟发往克拉玛依,票价为91元。
方法一:从克拉玛依坐班车到达乌尔禾后,从当地坐专车前往魔鬼城旅游。
方法二:在克拉玛依选择合适的旅行社,进行魔鬼城1-2日游。
哈密五堡魔鬼城
魔鬼城位于哈密市五堡乡以南,距五堡乡20Km,距哈密市约100Km,由于它神秘莫测,不熟悉地形的人若遇风暴,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哈密雅丹地貌东起烟墩外的骆驼峰,经雅满苏铁矿,大南湖煤矿,到五堡沙尔湖十三间房等长约400公里,宽约5-10公里,在哈密属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是经过漫长的风蚀自然而形成的。 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海生的鱼类化石、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 其实这里还真正存在着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遗址―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离地面约六米的风蚀台上的长方形的土夯建筑有高约五米,前面有门有窗的居住地,这就是人类活动之地、是古丝路的驿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据当地人推测,此地西面的沙尔湖(由流沙通向罗布泊)干涸之前,这里也有村庄人家,当水源游移(地壳变化)沙尔湖消失后,林木飞鸟在风沙中,部分变为化石,而此地居住的人只得背井离乡,连先祖的遗骨也移走了、至今仅有遗址。现在哈密魔鬼城已是国家AAA级景区。
[编辑本段]昌吉奇台魔鬼城
将军戈壁是一个十分神奇而又迷人的地方,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天空蓝得让你心醉神怡,这里的空气新鲜得让你不忍呼吸。那如烈焰腾空的是火烧山;那如红毡铺地的是红柳的火阵;那绿意如春的是梭梭林。更让你赏心悦目的是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那简直就是一派仙境。远远望去,一泓春水,微波荡漾,沙丘小树点缀其间,幻化成亭台楼阁,虚无飘渺,偶见身影闪动,如闲云野鹤,好不诱人。另外,亚洲最大的硅化木群,轰动全国的恐龙沟,被称为化石之库的石钱滩都在这里,和魔鬼城并称将军戈壁“四大奇迹”。 那个“城楼”的神奇还在于它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幻。当旭日东升,从远处望去,“城楼”就象一对披着晨光的武士,忠实地守卫着城堡的安宁;当黄昏初上,明月当空,那个高一些的就像个戴斗笠的老爷爷讲述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看着那一幕安享天伦的幸福情态,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和魔鬼二字连系在一起。 只有在大风之夜,你才会真正领略到它魔鬼的一面。这里的风往往来的非常突然,有时明月当空,风清月丽,就说不定就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这时你就会听到整个魔鬼城一片鬼哭狼嚎,有的声如洪钟。若恼若怒;有的细如妇泣,悲悲凄凄;还有的尖声怪叫,让人毛骨悚然。当你孤身大漠,置身风高月黑之夜,听到这些令人心惊心胆战的声音,你绝对会有一种身置魔域的感觉。然而,当第二天旭日东升,再看晨光下的魔鬼城,竟是那么温顺,那么安静,大风之夜的恐惧就像一场梦,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