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钊游记
❶ 求中国散文发展史(从古至今的)
散文
prose
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中国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 、通讯 、游记 、报告文学 、书信、日记 、回忆录等 。按其内容和性质 ,它大致又可分为 3 类,即侧重抒情的散文,侧重叙事的散文,侧重议论的散文。在西方,散文并不像中国这样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韵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韵文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体的日常应用文字也属散文之列。
散文题材广泛,写法灵活自由,多种多样。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像小说那样描写形象,刻画心理,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 、拟人等手法创造意境 , 这就是散文的“散 ”的特点。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 , 必须做到散而不乱 , 散而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凝聚为生动的画面,而且要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精练优美,朴素自然,音节铿锵,情感浓郁,既具有时代的生活气息,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
散文诗
prose poem
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以散文体式表现诗的意趣情调 ,将诗的凝练概括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有机结合起来,兼有自然舒展的散文美与谐调合拍的音乐美,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韵脚的散文。具有这些特点的作品中国早已有之,欧洲在16、17世纪不少作家也写过很有诗意的散文,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流行起来,还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波德莱尔、俄国的屠格涅夫、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王尔德等,是自觉创作散文诗的先行者。在中国,刘半农率先译介外国散文诗,并试作过几篇。此后,鲁迅、郭沫若、冰心、许地山、徐玉诺 、焦菊隐、郭风、柯蓝等人都创作过散文诗。
❷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习作6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❸ 游卦山记 清 赵吉士 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狼山记
张裕钊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踞山颠,万景毕内①.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时秋殷中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③,区内亡事,蕃夷绝域……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④,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归书而为之记.
注释①内:同“纳” .②殷:正,中:同“仲”.③寇乱:指太平天国革命.殄息:灭绝,平息.殄,灭绝.④身世:此指所处的尘世.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危踞山颠( ▲ ) 区内亡事( ▲ )
顾而乐之( ▲ ) 为时屏弃( ▲ )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3分)
荫茂树而撷涧芳 于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作《咏怀诗》以见志 叹悼时之无人
C D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
翻译:▲
12.请根据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表达 ▲ 的心情;欧阳修则借“醉能同其乐”表达自己 ▲ 的政治理想;张裕钊在这篇游记中则借用“ ▲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答案:
9.危:高 亡:通“无”没有 顾:看 为:被
10.A
11.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扣“西”、“素”、“没”即可)
12.自己郁郁不得志痛苦.(意对即可)
与民同乐或乐民之乐 (意对即可)
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或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❹ 求北山独游记·(清)张裕钊的翻译
我在马迹山的山寺里读书的时候,望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险峻高耸,曾经心里想去,但没有人同行,就没有结果了。直到一天振作精神一人前往,攀着葛藤而上,精神振奋。到了半山腰,没力气了累了停步了。又一会再前进,登上更高的地方,就看见溪水在草丛中纵横流淌,小路象清烟曲折交错,迷惑不能辨别路的方向,又更向前,听到虚空中的声响振动,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更是荒凉怪诞,我心里害怕,更是几次想要停步。但是终于不放在心上,鼓足勇气向上攀登,终于登上顶峰。到了山顶,空旷寂寥眼镜能看见无穷远的地方,由近到远,洼地隆起之地、散布着的,聚集的,倾斜的、直立的、环绕着的、倚靠着的、怪诞的美丽的、远离我而去的、靠近我迎接着的,(种种景色)是我没有经历国的。向左右看,万物都展现着自己所有的美丽给我欣赏。
我于是感慨起来有了想法,天下辽远与世隔绝的地方,如果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坚定的决心,不因为疲倦而迷惑,害怕而停止,有能到达终点的吗!(这是个反问句式,语法上还需斟酌,自己润色一下)这次游玩,我满足暸自己的愿望又十分愉悦,于是感叹自己疲倦时的迷惑和害怕几乎使自己失去暸这个机会,又庆幸自己不应为这些而止步不前,于是动笔记下这些。
翻译的比较匆忙,特别是后面,几乎没什么润色和句法的调整,大多直译,有什么文言句法上的失误还请指正。我心里是每个字都清楚,但翻成白话反倒不清楚暸,有些词语就是个意境,真要说反而贻笑大方了,见笑。
❺ 心已冰释是什么意思
精神专注,达到忘形的境界。《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专所倚,足之所履属,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若夫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固时亦可以得其意,然与夫心凝形释,冥合於言议之表者,则或有间矣。”
成语词典已有该词条:心凝形释
❻ 谁能翻译"北山独游记",急需~~~~
[1]马迹乡:在江苏太湖之马迹山。
[2]崒(zú足):险峻。
[3]无与偕:无人同往。
[4]弗果:没有版能成行。
[5]锐:凌厉权,旺盛。
[6]诘(jié结)屈:曲折。
[7]鼓:振作。
[8]陟(zhí志):上登。
[9]寥廓:空旷开阔。
[10]布:散布。抟(tuán团):聚集。
[11]迤(yǐ义):斜立。峙:直立。
[12]背:离去。
[13]御:迎。
[14]贡:献。
[15]效:献。
[16]蔽志:定志。蔽:断,定。《尚书·大禹谟》:“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注:“言志定然后卜。”
[17]诣:到达。
[18]泚(cǐ):以笔蘸墨。
张裕钊关于描写抒情,颇能得桐城派前辈用简练的语言叙事写景状物的要领。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记风景,写出了境界的变化,很能引人入胜。文末由登览而发议论,说明世间殊绝之境,只有不畏险阻,“独决于一往”,才能达到顶峰,对人们治学治事都有启发。
抱歉,我只找到这些``嘿嘿~~
❼ 求文言文游狼山记的翻译
游狼山记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卒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复。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瞩。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脾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才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洞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译文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在通州掌管榷务,我去拜访他。十六日,与他到州南的狼山游玩。
山上多古松,桂树、桧树、柏树好几百株。傍着山势建筑成寺庙,寺庙在树间错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云塔,高危地踞于山巅,万种景象尽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楼和准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极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苍翠环绕,与世俗尘世隔绝。侧身回望,江海滔天,几乎就在窗户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际。时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涨,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我与莼斋看到这些非常兴奋。
狼山是淮安、扬州以东最为雄险、特别、美丽的地方。长江水从岷蜀经吴楚行程万里,到这里江水宽阔无边,与海汇合。江水控制着山川,分开中国与外国,造物者设下这样一个险要的地方,王公贵族认为这非常牢固,古今豪杰之士都重视这里的海防。
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达志向,登上广武山,慨叹时代没有英雄。现在我与莼斋幸运地处在这个时代,太平天国之乱早已平息,国内没有战事,境内没有外国人,同外国也缔结了坚明的条约,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么办呢?
我现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钝,被时代抛弃,只想处身世外,抛开许多烦事,在这座山上徜徉。在树的浓荫下采摘山沟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凭吊古代的兴亡之事,左手拿着书册,右手拿着酒杯,浅唱低吟、或躺或卧,来了却一生。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对于隐居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来就书写,作了这篇游记。
❽ ‘游狼山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游狼山记
张裕钊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踞山颠,万景毕内①。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时秋殷中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③,区内亡事,蕃夷绝域……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④,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归书而为之记。
注释①内:同“纳” 。②殷:正,中:同“仲”。③寇乱:指太平天国革命。殄息:灭绝,平息。殄,灭绝。④身世:此指所处的尘世。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危踞山颠( ▲ ) 区内亡事( ▲ )
顾而乐之( ▲ ) 为时屏弃( ▲ )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3分)
荫茂树而撷涧芳 于先生乎何有哉
A B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作《咏怀诗》以见志 叹悼时之无人
C D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11.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见。
翻译: ▲
12.请根据要求填空。(3分)
同是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借小石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表达 ▲ 的心情;欧阳修则借“醉能同其乐”表达自己 ▲ 的政治理想;张裕钊在这篇游记中则借用“ ▲ ”表明自己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答案:
9.危:高 亡:通“无”没有 顾:看 为:被
10.A
11.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扣“西”、“素”、“没”即可)
12.自己郁郁不得志痛苦。(意对即可)
与民同乐或乐民之乐 (意对即可)
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或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❾ 中气的简介
1、 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 、升清 降浊等生理功能。又称脾胃之气。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2、地球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气节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中气 ①生理学名词。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 ②生理学名词。指脾气。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 ③运气术语。指中见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④病证名。类中风之一。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又名气中。详见该条。
中医名词。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有重要作用。《灵枢经·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丹田之气。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阁下谓苦中气弱,讽诵久则气不足载其辞。”《老残游记》第二回:“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的嗓子有点闷,可是很有中气。”
❿ 《北山独游记 》的翻译
一、译文:
我在马迹山的山寺里读书的时候,望山的北面,一座山峰险峻高耸,曾经心里想去,但没有人同行,就没有实现。直到一天振作精神一人前往,攀着葛藤而上,精神振奋。到了半山腰,没力气了累了停步了。又一会再前进,登上更高的地方,就看见溪水在草丛中纵横流淌,小路像青烟曲折交错,迷惑不能辨别路的方向。
又更向前,听到虚空中的声响振动,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更是荒凉怪诞,我心里害怕,更是几次想要停步。但是终于不放在心上,鼓足勇气向上攀登,终于登上顶峰。
到了山顶,空旷寂寥能看见无穷远的地方,由近到远,洼地隆起之地、散布着的,聚集的,倾斜的、直立的、环绕着的、倚靠着的、怪诞的美丽的、远离我而去的、靠近我迎接着的。(这些)我平生从未领略过的风光,左右望去所有的山峰都展示出各自奇美的形态,在我的眼前一一呈现。
我于是感慨起来有了想法,天下辽远与世隔绝的地方,如果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坚定的决心,不因为疲倦而迷惑,害怕而停止,有能到达终点的吗!这次游玩,我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又十分愉悦,于是感叹自己先前因为疲倦、迷惑和惊惧,差点丧失独游北山的快意,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止步不前,于是动笔记下这些。
二、清·张裕钊《北山独游记 》原文: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卒然而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偿上。复进,益上,则洞水纵横其间,微径如烟缕,洁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
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一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此笔而记之。
(10)张裕钊游记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本文由清代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创作。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作者在山寺读书,望北面山峰高峻,心里很向往。想去又没有人作伴,便奋然独行。开始意志坚定,及至半山,觉疲倦难行。再往前,深山寂寥,路径交错,心怯而胆寒,好几次都想往回走了。然而终于还是勇敢地攀登到山巅。
极目远眺,天风扑面,作者心中有一种历经挫折、战胜困难之后的成就感,仿佛四周群山万物都愿为他效力。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要达到高远艰险的境界,必定要不畏艰险、意志坚定、坚持到底。无限风光在险峰,实际上,登攀的过程便是人们战胜自我的过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寻常的游山玩水之中,情感真实,催人奋进。
二、作者简介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过书院。曾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并称“曾门四弟子”。他有较强的爱国思想,希望在不触动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国家富强起来。著有《张廉卿先生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