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两城龙山文化遗址

两城龙山文化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16 09:17:34

A. 文物的出土时间可以通过考古办法判断吗.(注意,是出土时间,不是文物年龄)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夏、商(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称东夷,周、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时为莒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 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时期,日照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史记》亦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西周到战国前期,日照地属于莒国。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赵王勾践灭吴,徒都琅琊(今胶县县南),日照归越。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以莒为邑,日照又属楚,后属齐。公元前284年(周郝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伐齐,入齐都临淄。齐王奔莒,莒人立齐王子法章为襄王。公元前270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齐失地,迎齐襄王回临淄。日照仍属齐。公元前255年,楚又北侵,取鲁,封鲁君于莒。日照亦为楚国所占。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日照又归秦国。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日照为莒县之东境,属琅琊郡。 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西汉元帝时,封城阳荒王子光为昆山侯。日照之西半境(今五莲县)属昆山侯国。东汉时,废昆山国,日照更名为西海县。三国魏时,废西海县,并入莒,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初年,沿魏制。宋明帝失淮北,日照地区随莒县归北魏南青州东莞郡。公元529年置梁乡县,故址今东港区两城镇,属胶州东武郡。北周改南青州为莒州,郡县仍旧。隋代日照地属琅琊郡莒县。 唐代,日照地随莒县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五代因之。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仍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元代,日照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莒州。明初,日照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洪武年间,为防倭冠,于县之南境置安东卫。清初,沿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莒为直隶州。1734年置沂州府,降莒州为散州,日照属沂州府。1742年(乾隆七年)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 1913年2月,日照隶属胶东道。1925年冬,改属琅琊道。1928年撤道制直属于山东省政府。1936年2月,隶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照县政府仍隶属该公署。1940年3月16日,中共领导下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1月,隶属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后四县联合办事处改为滨海各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8月,日照隶属滨海专员公署。1944年6月隶属滨海区滨中行署(三行署)。1945年4月,滨海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46年7月,滨海行政公署改为滨海行政专员公署,日照属该署。1948年8月,日照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六专署,次年7月改称滨海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署。1953年8月,又划归胶州专署。1956年5月,改属临沂专署。1984年4月,临沂行署石臼港办事处建立。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日照市,仍隶属临沂行署,5月正式办公。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对外正式办公。1992年12月7日日照市设区带县,将原属临沂地区的莒县和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同时成立东港区。1993年5月29日设立岚山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8月20日,成立日照开发区。1995年9月12日,省政府批复设立山海天(省级)旅游度假区。 重要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主要有中华武祖、周朝丞相——姜太公,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国民党中央常委——丁惟汾,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丁肇中,作家、《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等。 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 拥有中国北方最长的海滨沙滩 日照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山、古、林,四大资源优势互补,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之地。 日照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蓝天、碧海、金沙滩”引人入胜,有中国北方最长的海滨沙滩。国家级森林公园——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郁葱万亩。百公里海岸线,沙质细软,潮平岸阔,定会让您流连忘返。省级名胜区五莲山,“奇秀不减雁荡”。浮来山坐落着中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校经处定林寺。 因为被英国版本《世界史便览》记载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亚洲最大的城市”,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一直像蒙着迷人面纱的楼兰姑娘吸引着世界各地考古专家们的目光。寻找逝去的文明——两城龙山文化遗址发掘记 作者:刘新英“两城史前文明”的发掘史两城遗址是1934年发现的。说起它发掘的历史,要上溯到64年以前。1936年,当时隶属于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马对两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此次工作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尹达(刘耀)和祁延霈主持,收获颇丰。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饮食用具,还有少量的金属、玉器,更有极个别至今仍不能认出的类似文字的东西。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次发掘的文物如今大部分在南京博物馆收藏,蛋壳陶的豆、阔沿高柄杯等少数陶器精品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散落到了异国他乡。 挖掘现场1 现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的历史自然博物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博物馆都藏有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刘敦愿教授又对两城遗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1957年,山东省文物保护机构对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试掘,但这些发掘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这以后,有关部门对两城遗址的调查一直在陆陆续续进行着,具体调查了多少次,谁也说不清楚。 直到1995年,一直关注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群美国学者和山东大学考古系的专家 们组成了一个联合考察小组,对两城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考察。在考察现场,他们几个人一个小组,排成“人”字形编队,对每一寸被认为有价值的土地进行地毯式考察,考察范围以两城为中心,四周辐射到五莲的丹土、叩官,胶南的海青、大场等地,有时一天要步行几十公里。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之后,中美专家一致认定两城遗址是一处罕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规模和范围很大(具体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对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研究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考察小组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申请再次发掘这一遗址,获得了国务院特批。 1999年10月1日,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学院的5位专家学者和我国山东大学的考古专家们开始了有史以来对两城龙山文化遗址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这次发掘是建国以来我省首次涉外考古项目。发掘中运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考古技术,发掘与钻探、实验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使获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有最确切的证据。1999年年底,野外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台基2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灰坑140余个,柱洞几十个,还有无数石器、陶器和器物的碎片,具体数字待专业人员修补后才能得知。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于海广教授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次发掘是1999年国内田野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为龙山文化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神秘面纱背后惊人的遗迹两城遗址的文化层(在地质埋藏中,没有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是生土层,生土层以上为文化层)很有特点,堆积厚度一般为2—5米,主要堆积的是4600年以前到4400年以前日照先民们活动的痕迹。由于缺乏保护,有的地方文化层堆积高度与现在的屋檐一样高,而有的地方却很薄,高高低低差别很大。据考查,七十年前的文化层大约比现在要高1米左右,可见人类活动破坏的触目惊心。 这次发掘最初的选址是位于两城镇六村附近田野里一个地势较高(也就是文化层较厚)的漫岗。这是一处龙山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建筑台基,面积大约有500平方米。台基上半部分被破坏,但还是保留了1—3米高度的下半部分,遗迹中最大的房间约有百余平方米,有祭祀时点过火的痕迹,有生活废弃物(即垃圾)坑,有若干当时房屋的柱洞,有类似现代地窖的藏贮坑,在这些地下仓库里,祭祀不同对象所用的陶器分不同的层次有序地存放着,遗迹中还发现了墓葬和古代的尸骨。从这些迹象可以判断,如此规模的庄院,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建成,充分说明这是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居住区。 考古队对遗址中发现的尸骨、腐朽的木炭和土壤标本,除了用传统的碳十四测定法测定年代以外,还用了最先进的硅酸体分析法,清楚地测定出文化层中各个年代不同的堆积物,并发现当时贵族的城堡内部的结构已经比较复杂,有了居住区、墓葬区和专门祭祀地方的分别。更令考古队惊讶的是,通过钻探的方法,在城的四周还发现了淤泥的痕迹。从这可以看出,当时这一居住区已经有了战争防御系统,用以保卫城内的居民。一个与后来的城池相类似的居住区已初具雏形了。 挖掘现场2 这个大的台基正在紧张的发掘过程中,两城六村一村民在建新房子时又发现了一处较小的台基。这个台基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位于现代村落规划的居民区里,周围都是村民新建的住房,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台基上同样也发现了柱洞、灰坑、藏贮坑,同时也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收获不小。 通过这两个台基中的遗迹,可以了解两城先民从4600年前至4400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还有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窥见我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古代文明的缩影。考古队美方负责人、耶鲁大学教授文德安女士激动地说:“美国考古学家都知道,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是非常重要的,而龙山文化这一时期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时期,通过考察,我们又知道了两城遗址是中国这一时期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现在看来果然不虚此行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处台基堆积的文化层中,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地发现了一些周代、汉代、宋代、元代日照先民们生活过的足迹,证明了这一地区一直有人类在生息繁衍。遗迹中迷人的陶艺及其它 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市民休闲时有个时髦的去处,叫做陶吧。年轻人无聊时可去用陶泥和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制作古朴的陶制花瓶、罐子等器物,欣赏自己的艺术创造,并美其名曰“陶艺”。可是与4400多年前的两城人的制陶工艺比起来,他们恐怕要自叹弗如了。这次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遗址的发掘,收获最多的文物标本就是大量的陶器,其中有一个藏贮坑里就出土了可以复原的几十件陶器的碎片。 两城先民们的制陶技艺非常高超,遗址中已发现的就有黑陶、白陶、红陶、黄陶等多种颜色的陶器。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外表上看,根本就看不出有些器物的颜色,因为它本身可能是白陶,外面却刷上了一层红色的“陶衣”,而有的是红陶,披的却是黑色的“外衣”。可见当时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陶器的生活用品作用,而是开始对其进行装饰,有了初步的艺术追求。器物上流行各种器盖、长流、宽把、竖耳、小鼻、泥饼饰、鸟头足、袋足,都很有特色。纹饰以弦纹、竹节纹、附加堆纹为多见,偶有兽面纹和复杂纤细的云蕾纹,为其它遗址所罕见。于教授特别提到了黑陶中的一种蛋壳陶,他说:“就是现在用最先进的工具仿制出来的蛋壳陶,也比不上两城遗址中出土的蛋壳陶工艺高超,它外壁薄如蛋壳,看似稍碰即碎却恒久弥坚,令人叹为观止。” 按以往的惯例,考古学者一般从器物的外形来推断它的用途,好像有点缺乏力证。而这次,因为对两城遗址的特别关注,考古队专门从美国请来了酒类考古专家和陶器考古专家,从文物标本内壁取样进行化验,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用途。譬如:一个出土的陶(“规”下加“鬲”),从前仅是凭借形状被判定为酒器,而这次专家从内壁取样进行化验,证明它的用途其实有两个:一是温酒,一是烧水。 经过初步的浮选,专家们发现,出土的陶器有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以及祭祀不同对象所用的不同器物。在堆放文物标本的房间,记者看到了一个陶制的圆形中间有小孔的东西,经介绍得知原来是一个纺轮,是人们纺线的纺车上一个比较关键的部件。由此可见,陶器已广泛地应用于龙山文化时期两城先民的生活中,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两城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时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因此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除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以石器为代表的生产工具。记者见到的比较典型的石制生产工具有石斧和箭头。石斧的个体较大,是砍伐用具。用手摸一摸刃部,还能感觉到它当年的锋锐。斧身后部有方孔,可以安上木柄用树皮或兽皮捆扎,与现代斧头的形状相差无几。有的刃中还可见一些小的缺口,大概是当时使用频率很高,砍伐大树时崩坏的。 遗址中出土的箭头很多,每一个都磨制得非常精细,箭头两端很尖,整个形状呈菱形锥体,每一道棱都是整齐笔直的,一端插入木制或竹制的箭柄,用驽弓发射,可射杀猎物,是人们的狩猎工具,这是它的一个用途;结合已发现的城墙和壕沟的遗迹,专家们判断箭头的另外一个用途是用来进攻和防御,射杀敌人,所以它即是生产时的工具又是战争时的武器。通过它既可以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当时的战争防御有所认识。 这些文物是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它们的浮选,可观察到当时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人们生活的必须品;通过对它们的化验、测定还找到了当时食用的粮食种类的证据;同时对这一时期陶器、工具、用具和武器的加工技术也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逝去的文明能否追回 据于教授介绍,这次考古队对两城遗址只作了部分发掘。鉴于旅游开发等原因,剩下的将暂缓发掘。已经掘开的部分也将用浮土掩盖,以保护遗迹现场。谈起遗址的保护,于教授讲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有一天,一位村民去考古队驻地找他,说挖菜窖时挖出一件陶器来,请他去看看。不巧他正好有事出去了,等回来听说后立即赶往该村民家,可是已经晚了。他赶到时等待他的只是一只鼎的一块碎片,其余的碎片在那个村民去找他时已经不知被谁弄到哪里去了!于教授推测那些碎片将会成为一只很完整的陶鼎,他能把它修复得很好,可是太遗憾了,擦肩而过的文物标本就这样消失了。 清理挖掘出的陶片 公元前2000年前后,不知是随着古代文化的变迁,还是政治形势的更迭导致战争爆发,抑或是自然灾害的原因,盛极一时的两城文明谜一般衰落了,再也没有达到过龙山文化时期的昌盛。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后人们就这样一点点地吞噬着自己祖先留下的文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刻意地去保护它,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守着人类史前文明的宝库在生活着,更没有意识到这是当地人千万年的荣耀。 今天,逝去的文明能否追回呢? 我们不妨把两城遗址与西安半坡遗址作一下比较: 位于陕西省会西安的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氐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1953年发现,1956年建立博物馆,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陈列物品有石斧、石铲、石刀、箭头、磨盘、纺轮、陶钵、陶盆、陶罐等,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区的一部分,包括房屋遗迹、窖穴、墓葬等遗迹,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400—4600年之间,1934年发现,现在发掘出的物品有石斧、箭头、纺轮、陶罐、陶(“规”下加“鬲”)、蛋壳陶等,有两城先民中贵族的居住区,遗迹中包括房屋遗迹、窖穴、墓葬等,已开掘面积700平方米,还有更大面积未开掘。 半坡遗址有的,两城遗址也有,遗址规模并不十分逊色,与半坡各代表不同时期的典型文化。而半坡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游人50余万人次,单是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达几百万元,还不说为遗址周围第三产业带来的一系列收入。 日照作为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旅游业刚刚起步,美丽的金海岸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然而,人们在把青山、碧水、蓝天、金沙滩饱览之后,再往何处去就感到茫然。蓝色的文明是不是缺乏一点更深文化层次的陪伴,新兴的城市是不是缺少一些文化底蕴?我们有过“亚洲第一城”的辉煌,也有陵阳河遗址文化的繁荣,只是这繁荣、辉煌的“旧貌”不再。至此,人们应当反思:如何从文明的演变,历史的连续,大文化的烘托,旅游经济的整体上进行适度、有序的开发,让昨日黄花重现异彩? 两城遗址的重大发现似乎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这也许正是眼下旅游圈的人们急于寻找的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大量而丰富的文物,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同年代的文化层,为我们提供了招徕客户的旅游产品,范围广泛的遗址到底能容留多少游人,是我们应当认真设计规划的。 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似乎在向我们招手。蓝色的海洋文化与底蕴丰富的远古文化的结合,必将出现一轮蓬勃的朝阳。如果我们也像半坡那样,舍得投资,懂得保护和开发,把自己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两城先民留下的珍贵遗产很好地开发利用起来,一定能够追回那已逝去几千年的文明,创造更加辉煌的时代,续写“亚洲第一城市”之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B. 山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哪些

大约公元前3000年,中原抄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化为“龙山文化”。

山西龙山文化遗址有芮城县西王村,平陆县盘南村,垣曲县的东关镇、丰村和龙王崖,夏县东下冯,襄汾县陶寺,石楼县岔沟等处。

陶器外表多装饰以篮纹,制陶业开始使用轮制技术。石器几乎都是磨制的,广泛应用切割法和管钻法等技术,石器种类和形态多样化,多数是作为农具使用。

石铲作为翻地用,形状多近长方形或双肩形,均较轻薄,刃部宽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很锋利,器身通体磨光。石刀是收割工具,形状多为长方形,多数穿一孔或两孔。砍伐工具石斧更加厚重。此外,还有手工工具石器,主要是斧、锛、凿和纺轮等。

C. 龙山文化分布在哪些地区

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末期。龙山文化玉器主要遗址有历城城子崖、日照两城镇、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东海峪、茌平尚庄、泗水尹家城、武莲县丹上村等地。山东境外著名龙山文化玉器也普遍存在,如陕西神木石卯等。

D. 怎样判定一个出土的古代文物是哪个时代的

字体大小:- + 打印

历史文化
http://www.zmdxq.gov.cn 2003-12-6 驻马店乡镇企业局信息网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夏、商(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称东夷,周、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时为莒国,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养之地。 日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的文化。据考古工作者考证,在莒县陵阳河、东港区两城镇等地,已发现了一些属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时期,日照属东夷。《吕氏春秋·孝行览·首时》说,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史记》亦说他是东海上人。《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西周到战国前期,日照地属于莒国。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赵王勾践灭吴,徒都琅琊(今胶县县南),日照归越。公元前431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以莒为邑,日照又属楚,后属齐。公元前284年(周郝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伐齐,入齐都临淄。齐王奔莒,莒人立齐王子法章为襄王。公元前270年,齐将田单破燕军,尽复齐失地,迎齐襄王回临淄。日照仍属齐。公元前255年,楚又北侵,取鲁,封鲁君于莒。日照亦为楚国所占。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日照又归秦国。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日照为莒县之东境,属琅琊郡。 西汉时,日照地区始置县,名海曲,属徐州刺吏部琅琊郡。西汉元帝时,封城阳荒王子光为昆山侯。日照之西半境(今五莲县)属昆山侯国。东汉时,废昆山国,日照更名为西海县。三国魏时,废西海县,并入莒,属青州城阳郡。西晋初年,沿魏制。宋明帝失淮北,日照地区随莒县归北魏南青州东莞郡。公元529年置梁乡县,故址今东港区两城镇,属胶州东武郡。北周改南青州为莒州,郡县仍旧。隋代日照地属琅琊郡莒县。 唐代,日照地随莒县属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五代因之。北宋时,属京东东路密州。公元1087年,置日照镇,仍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后日照镇划入胶西县,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镇为县,仍名日照,属益都府莒州,县治于今日照城。元代,日照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莒州。明初,日照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洪武年间,为防倭冠,于县之南境置安东卫。清初,沿明制。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莒为直隶州。1734年置沂州府,降莒州为散州,日照属沂州府。1742年(乾隆七年)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 1913年2月,日照隶属胶东道。1925年冬,改属琅琊道。1928年撤道制直属于山东省政府。1936年2月,隶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照县政府仍隶属该公署。1940年3月16日,中共领导下的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1月,隶属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后四县联合办事处改为滨海各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1年8月,日照隶属滨海专员公署。1944年6月隶属滨海区滨中行署(三行署)。1945年4月,滨海专员公署改为行政公署。1946年7月,滨海行政公署改为滨海行政专员公署,日照属该署。1948年8月,日照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六专署,次年7月改称滨海专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日照划归沂水专署。1953年8月,又划归胶州专署。1956年5月,改属临沂专署。1984年4月,临沂行署石臼港办事处建立。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日照县和石臼办事处改为日照市,仍隶属临沂行署,5月正式办公。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5日对外正式办公。1992年12月7日日照市设区带县,将原属临沂地区的莒县和潍坊市的五莲县划归日照市,同时成立东港区。1993年5月29日设立岚山办事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8月20日,成立日照开发区。1995年9月12日,省政府批复设立山海天(省级)旅游度假区。 重要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主要有中华武祖、周朝丞相——姜太公,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国民党中央常委——丁惟汾,中共一大代表——王烬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丁肇中,作家、《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等。 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 拥有中国北方最长的海滨沙滩 日照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山、古、林,四大资源优势互补,是理想的旅游、度假、休闲之地。 日照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蓝天、碧海、金沙滩”引人入胜,有中国北方最长的海滨沙滩。国家级森林公园——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郁葱万亩。百公里海岸线,沙质细软,潮平岸阔,定会让您流连忘返。省级名胜区五莲山,“奇秀不减雁荡”。浮来山坐落着中国古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校经处定林寺。 因为被英国版本《世界史便览》记载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亚洲最大的城市”,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一直像蒙着迷人面纱的楼兰姑娘吸引着世界各地考古专家们的目光。寻找逝去的文明——两城龙山文化遗址发掘记 作者:刘新英“两城史前文明”的发掘史两城遗址是1934年发现的。说起它发掘的历史,要上溯到64年以前。1936年,当时隶属于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人马对两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此次工作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梁思永、尹达(刘耀)和祁延霈主持,收获颇丰。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饮食用具,还有少量的金属、玉器,更有极个别至今仍不能认出的类似文字的东西。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次发掘的文物如今大部分在南京博物馆收藏,蛋壳陶的豆、阔沿高柄杯等少数陶器精品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些散落到了异国他乡。 挖掘现场1 现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的历史自然博物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博物馆都藏有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刘敦愿教授又对两城遗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1957年,山东省文物保护机构对其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试掘,但这些发掘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这以后,有关部门对两城遗址的调查一直在陆陆续续进行着,具体调查了多少次,谁也说不清楚。 直到1995年,一直关注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群美国学者和山东大学考古系的专家 们组成了一个联合考察小组,对两城龙山文化遗址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考察。在考察现场,他们几个人一个小组,排成“人”字形编队,对每一寸被认为有价值的土地进行地毯式考察,考察范围以两城为中心,四周辐射到五莲的丹土、叩官,胶南的海青、大场等地,有时一天要步行几十公里。大量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之后,中美专家一致认定两城遗址是一处罕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规模和范围很大(具体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对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研究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于是考察小组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申请再次发掘这一遗址,获得了国务院特批。 1999年10月1日,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学院的5位专家学者和我国山东大学的考古专家们开始了有史以来对两城龙山文化遗址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这次发掘是建国以来我省首次涉外考古项目。发掘中运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考古技术,发掘与钻探、实验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使获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有最确切的证据。1999年年底,野外工作基本结束,共发掘台基2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灰坑140余个,柱洞几十个,还有无数石器、陶器和器物的碎片,具体数字待专业人员修补后才能得知。山东大学考古系主任于海广教授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次发掘是1999年国内田野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为龙山文化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神秘面纱背后惊人的遗迹两城遗址的文化层(在地质埋藏中,没有留下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是生土层,生土层以上为文化层)很有特点,堆积厚度一般为2—5米,主要堆积的是4600年以前到4400年以前日照先民们活动的痕迹。由于缺乏保护,有的地方文化层堆积高度与现在的屋檐一样高,而有的地方却很薄,高高低低差别很大。据考查,七十年前的文化层大约比现在要高1米左右,可见人类活动破坏的触目惊心。 这次发掘最初的选址是位于两城镇六村附近田野里一个地势较高(也就是文化层较厚)的漫岗。这是一处龙山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建筑台基,面积大约有500平方米。台基上半部分被破坏,但还是保留了1—3米高度的下半部分,遗迹中最大的房间约有百余平方米,有祭祀时点过火的痕迹,有生活废弃物(即垃圾)坑,有若干当时房屋的柱洞,有类似现代地窖的藏贮坑,在这些地下仓库里,祭祀不同对象所用的陶器分不同的层次有序地存放着,遗迹中还发现了墓葬和古代的尸骨。从这些迹象可以判断,如此规模的庄院,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建成,充分说明这是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居住区。 考古队对遗址中发现的尸骨、腐朽的木炭和土壤标本,除了用传统的碳十四测定法测定年代以外,还用了最先进的硅酸体分析法,清楚地测定出文化层中各个年代不同的堆积物,并发现当时贵族的城堡内部的结构已经比较复杂,有了居住区、墓葬区和专门祭祀地方的分别。更令考古队惊讶的是,通过钻探的方法,在城的四周还发现了淤泥的痕迹。从这可以看出,当时这一居住区已经有了战争防御系统,用以保卫城内的居民。一个与后来的城池相类似的居住区已初具雏形了。 挖掘现场2 这个大的台基正在紧张的发掘过程中,两城六村一村民在建新房子时又发现了一处较小的台基。这个台基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位于现代村落规划的居民区里,周围都是村民新建的住房,能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台基上同样也发现了柱洞、灰坑、藏贮坑,同时也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收获不小。 通过这两个台基中的遗迹,可以了解两城先民从4600年前至4400年前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还有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窥见我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古代文明的缩影。考古队美方负责人、耶鲁大学教授文德安女士激动地说:“美国考古学家都知道,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是非常重要的,而龙山文化这一时期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时期,通过考察,我们又知道了两城遗址是中国这一时期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现在看来果然不虚此行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处台基堆积的文化层中,考古学家们又陆续地发现了一些周代、汉代、宋代、元代日照先民们生活过的足迹,证明了这一地区一直有人类在生息繁衍。遗迹中迷人的陶艺及其它 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市民休闲时有个时髦的去处,叫做陶吧。年轻人无聊时可去用陶泥和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制作古朴的陶制花瓶、罐子等器物,欣赏自己的艺术创造,并美其名曰“陶艺”。可是与4400多年前的两城人的制陶工艺比起来,他们恐怕要自叹弗如了。这次中美联合考古队对两城遗址的发掘,收获最多的文物标本就是大量的陶器,其中有一个藏贮坑里就出土了可以复原的几十件陶器的碎片。 两城先民们的制陶技艺非常高超,遗址中已发现的就有黑陶、白陶、红陶、黄陶等多种颜色的陶器。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外表上看,根本就看不出有些器物的颜色,因为它本身可能是白陶,外面却刷上了一层红色的“陶衣”,而有的是红陶,披的却是黑色的“外衣”。可见当时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陶器的生活用品作用,而是开始对其进行装饰,有了初步的艺术追求。器物上流行各种器盖、长流、宽把、竖耳、小鼻、泥饼饰、鸟头足、袋足,都很有特色。纹饰以弦纹、竹节纹、附加堆纹为多见,偶有兽面纹和复杂纤细的云蕾纹,为其它遗址所罕见。于教授特别提到了黑陶中的一种蛋壳陶,他说:“就是现在用最先进的工具仿制出来的蛋壳陶,也比不上两城遗址中出土的蛋壳陶工艺高超,它外壁薄如蛋壳,看似稍碰即碎却恒久弥坚,令人叹为观止。” 按以往的惯例,考古学者一般从器物的外形来推断它的用途,好像有点缺乏力证。而这次,因为对两城遗址的特别关注,考古队专门从美国请来了酒类考古专家和陶器考古专家,从文物标本内壁取样进行化验,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用途。譬如:一个出土的陶(“规”下加“鬲”),从前仅是凭借形状被判定为酒器,而这次专家从内壁取样进行化验,证明它的用途其实有两个:一是温酒,一是烧水。 经过初步的浮选,专家们发现,出土的陶器有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以及祭祀不同对象所用的不同器物。在堆放文物标本的房间,记者看到了一个陶制的圆形中间有小孔的东西,经介绍得知原来是一个纺轮,是人们纺线的纺车上一个比较关键的部件。由此可见,陶器已广泛地应用于龙山文化时期两城先民的生活中,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两城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时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因此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除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以石器为代表的生产工具。记者见到的比较典型的石制生产工具有石斧和箭头。石斧的个体较大,是砍伐用具。用手摸一摸刃部,还能感觉到它当年的锋锐。斧身后部有方孔,可以安上木柄用树皮或兽皮捆扎,与现代斧头的形状相差无几。有的刃中还可见一些小的缺口,大概是当时使用频率很高,砍伐大树时崩坏的。 遗址中出土的箭头很多,每一个都磨制得非常精细,箭头两端很尖,整个形状呈菱形锥体,每一道棱都是整齐笔直的,一端插入木制或竹制的箭柄,用驽弓发射,可射杀猎物,是人们的狩猎工具,这是它的一个用途;结合已发现的城墙和壕沟的遗迹,专家们判断箭头的另外一个用途是用来进攻和防御,射杀敌人,所以它即是生产时的工具又是战争时的武器。通过它既可以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当时的战争防御有所认识。 这些文物是龙山文化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证据,通过对它们的浮选,可观察到当时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人们生活的必须品;通过对它们的化验、测定还找到了当时食用的粮食种类的证据;同时对这一时期陶器、工具、用具和武器的加工技术也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逝去的文明能否追回 据于教授介绍,这次考古队对两城遗址只作了部分发掘。鉴于旅游开发等原因,剩下的将暂缓发掘。已经掘开的部分也将用浮土掩盖,以保护遗迹现场。谈起遗址的保护,于教授讲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有一天,一位村民去考古队驻地找他,说挖菜窖时挖出一件陶器来,请他去看看。不巧他正好有事出去了,等回来听说后立即赶往该村民家,可是已经晚了。他赶到时等待他的只是一只鼎的一块碎片,其余的碎片在那个村民去找他时已经不知被谁弄到哪里去了!于教授推测那些碎片将会成为一只很完整的陶鼎,他能把它修复得很好,可是太遗憾了,擦肩而过的文物标本就这样消失了。 清理挖掘出的陶片 公元前2000年前后,不知是随着古代文化的变迁,还是政治形势的更迭导致战争爆发,抑或是自然灾害的原因,盛极一时的两城文明谜一般衰落了,再也没有达到过龙山文化时期的昌盛。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后人们就这样一点点地吞噬着自己祖先留下的文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刻意地去保护它,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守着人类史前文明的宝库在生活着,更没有意识到这是当地人千万年的荣耀。 今天,逝去的文明能否追回呢? 我们不妨把两城遗址与西安半坡遗址作一下比较: 位于陕西省会西安的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氐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1953年发现,1956年建立博物馆,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陈列物品有石斧、石铲、石刀、箭头、磨盘、纺轮、陶钵、陶盆、陶罐等,遗址大厅是就地发现、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区的一部分,包括房屋遗迹、窖穴、墓葬等遗迹,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400—4600年之间,1934年发现,现在发掘出的物品有石斧、箭头、纺轮、陶罐、陶(“规”下加“鬲”)、蛋壳陶等,有两城先民中贵族的居住区,遗迹中包括房屋遗迹、窖穴、墓葬等,已开掘面积700平方米,还有更大面积未开掘。 半坡遗址有的,两城遗址也有,遗址规模并不十分逊色,与半坡各代表不同时期的典型文化。而半坡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20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游人50余万人次,单是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达几百万元,还不说为遗址周围第三产业带来的一系列收入。 日照作为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旅游业刚刚起步,美丽的金海岸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然而,人们在把青山、碧水、蓝天、金沙滩饱览之后,再往何处去就感到茫然。蓝色的文明是不是缺乏一点更深文化层次的陪伴,新兴的城市是不是缺少一些文化底蕴?我们有过“亚洲第一城”的辉煌,也有陵阳河遗址文化的繁荣,只是这繁荣、辉煌的“旧貌”不再。至此,人们应当反思:如何从文明的演变,历史的连续,大文化的烘托,旅游经济的整体上进行适度、有序的开发,让昨日黄花重现异彩? 两城遗址的重大发现似乎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这也许正是眼下旅游圈的人们急于寻找的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大量而丰富的文物,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同年代的文化层,为我们提供了招徕客户的旅游产品,范围广泛的遗址到底能容留多少游人,是我们应当认真设计规划的。 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似乎在向我们招手。蓝色的海洋文化与底蕴丰富的远古文化的结合,必将出现一轮蓬勃的朝阳。如果我们也像半坡那样,舍得投资,懂得保护和开发,把自己祖先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两城先民留下的珍贵遗产很好地开发利用起来,一定能够追回那已逝去几千年的文明,创造更加辉煌的时代,续写“亚洲第一城市”之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E. 龙山文化遗址在哪里

主要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编号 名 称 地 点 方 位
1 桐林遗址 路山、朱台两镇之间的桐林、田旺二村
2 董褚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董褚村西南
3 大蓬科遗址 皇城镇大蓬科村东北
4 崔碾遗址 边河乡崔碾村南
5 石家毛托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石家毛托村北
6 于家店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于家店村北
7 王家庄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西
8 蔡王庄遗址 敬仲镇蔡王庄村东
9 河沟遗址 敬仲镇河沟村西南
10 朱家庄遗址 敬仲镇朱家庄村东北100米
11 大马岱遗址 皇城镇大马岱村西南
12 韩家六端遗址 皇城镇韩家六端
13 崖付遗址 皇城镇崖付庄西北
14 金召遗址 召口乡金召村南砖厂
15 三中院内遗址 临淄三中院内
16 葛家遗址 齐都镇葛家庄东200米
17 苏家遗址 齐都镇苏家庙村东
18 小杜家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小杜家庄北300米
19 石庙孝陵遗址 齐陵镇石庙孝陵
20 赵王庄遗址 齐都镇赵王庄西

F. 龙山文化遗址的遗址特点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尚义县现存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 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从泰沂山脉迁徙到平原,择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许是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从山上到山下,是人类迈出的颇具关键性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才会有以后的筚路蓝缕、“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

□文/片翟伯成“两河流域”产生了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章丘市曹范镇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全长约46.8公里,河床宽50米。此河两岸遗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汇入巨野河的第一个河边台地遗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东部,据《水经注》记载:“武原水北经谭城东,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历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谭国故城就在两河之间。1930到1931年,考古界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上层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遗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带扳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足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做工极其精致、薄如蛋壳的陶器,称之“蛋壳陶”,其制作技术高超绝伦,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墙基厚度达10米,考古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两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为“济左走廊”之锁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相,领兵攻齐,路过龙山。韩信意欲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故不从城内穿过,在龙山北1公里许的巨野、武原两水交汇处架起一座石桥,大军往东直扑临淄,大败齐军。以后,这座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纪念韩信,当地百姓称此桥为“韩信桥”。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也发生在两河流域。《水经注》记载:“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张步,字文公,琅邪人,为当地豪强,聚众数千人,自封为五威大将军,据齐地。后受命刘永,自封定汉公,未成。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将军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即龙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并在长清及泰山西侧置数十营以待耿弇。因巨里西临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平巨野河。几天后,巨里有降者,告之费邑要发兵救巨里。闻之大悦,急令攻下巨里后,自引精兵于巨合城外高冈上大战费邑,将邑斩之。这是东汉时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寻觅古河畔的红袄军营寨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这是晚清著名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的一首咏唱妙真寨的诗。诗人凭吊遗踪,遥想当年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的女英雄,在钦仰之中蕴含着惋惜和遗憾。“巨野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诗人说出了在巨野河边,金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袄军的女英雄杨妙真曾在此结寨驻兵,后人称之为妙真寨。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蒙古军再度南下,在山东、河北等地大肆掳掠。金朝统治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力抵御蒙古军南下,依然对境内人民横征暴敛。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在山东、河北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当时,山东红袄军共有三支军队:鲁东的杨安儿、鲁南的刘二祖、鲁中的李全。当时的章丘,在李全的势力范围内。杨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红袄军著名首领杨安儿之妹,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与李全部会合后,遂与李全结为夫妇,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势力也空前壮大,渐渐控制了整个山东,并顺利说降了金朝山东元帅张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十二州。李全割据一方,很重视在章丘的营建,他在金兴定二年与杨妙真进驻章丘,在今之龙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当数章丘相公庄北会仙山上梨花枪山寨壁垒,至今遗迹犹存。清康熙年间章丘梭庄进士李缙明有《啸园自记》考其遗址曰:“长白山之麓……会仙峰,孤峰壁立,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枪壁垒尚屹然也……。”李全离开章丘后,又纵横天下十余年。金正大八年,因内乱兵败李全被杀。杨妙真北渡淮水,与养子李璮返回山东老家,继任益都行省,居数年而死。李璮,袭父职治益都行省,专制山东三十年。后投蒙,又叛蒙,不久被俘处死。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
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主要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编号 名 称 地 点 方 位 范 围
1 崔碾遗址 边河乡崔碾村南 100×80米
2 石家毛托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
3 于家店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于家店村北 200×300米
4 王家庄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西 不清
5 蔡王庄遗址 敬仲镇蔡王庄村东 不清
6 河沟遗址 敬仲镇河沟村西南 350×200米
7 朱家庄遗址 敬仲镇朱家庄村东北100米 100×50米
8 大马岱遗址 皇城镇大马岱村西南 1000×800米
9 韩家六端遗址 皇城镇韩家六端 不清
10 崖付遗址 皇城镇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
11 金召遗址 召口乡金召村南砖厂 300×300米
12 三中院内遗址 临淄三中院内 不清
13 葛家遗址 齐都镇葛家庄东200米 100×70米
14 苏家遗址 齐都镇苏家庙村东 200×200米
15 小杜家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小杜家庄北300米 800×150米
16 石庙孝陵遗址 齐陵镇石庙孝陵 100×100米
17 赵王庄遗址 齐都镇赵王庄西 不清

G. 山东日照这里有古墓么

好像有,据抄英版《世袭界史便览》称: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两城为亚洲最大的城市。两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1936年由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梁思永、尹达和祁廷霈首次主持发掘,是山东最大的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是鲁东龙山文化类型的代表。境内发掘出大量文物,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尤以黑陶最为有名,出土的蛋壳陶胎薄质坚,乌黑光亮,最厚处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系华夏文明的瑰宝。境内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建国前出土的文物,一部分运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一部分由南京博物博物院收藏。建国后出土的文物由日照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1999年9月始,由中美联合考古队每年对两城遗址进行系统的科学发掘。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

满意请采纳

H. 陕西龙山文化遗址有哪些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大约距今4000年时,龙山文化开始在陕西大地上出现。

陕西龙山回文化首次发现答于长安客省庄,所以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流域。

如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崖、长乐坡、赵家湾,岐山双庵,兴平张耳村,武功赵家来等遗址。

I. 谁知道两城遗址在哪儿

两城镇遗址位于东港区两城镇,是第一个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总面积112万平方米,1934年发现,1936年发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的两城镇为亚洲最早的城市。"发现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400多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质坚的蛋壳陶水平最高,造型优美,附加堆纹。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