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麻县遗址
1. 我是小导游作文怎么写
人心中都有认为是最美的景色和生活。也许是在一个绿树环绕的小亭里,一边饮茶一边看天上的小鸟在天际翱翔;也许你喜欢独自在咖啡厅里一个靠阳的地方,一边喝咖啡,一边看着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也许你喜欢在美丽的芦苇丛中散步,将一切烦恼抛之脑后。的确这一切是那么潇洒那么舒适,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那茫茫的草原!
为喜欢它的辽阔,用自己的怀抱养育这一方儿女!同时,它也带给我无限的欢乐。
在白天,站在草原上,只有轻风拂过草轻轻地晃着,才能朦胧的看到远处牧人和牛羊。正如诗句所说“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你去与热情的牧民交个朋友,他一定会让你到他家做客。喝一杯奶茶,吃一些羊肉,一定会令你十二分的满意!吃完饭后你可以去草原,累了就躺在草上休息休息,软软的。清风吹拂着你的脸,令你神清气爽。看天空,朵朵白云飘在天上,你一定会哼着熟悉的小调,感到十分惬意。然后站起来,漫无目的的散步,将所有烦恼丢到九霄云外。回忆起所有快乐的记忆,就这样等到日落,你会欣赏到一个特别的景色:——草原上的日落。这是你翘起脚,极目远眺会看到:远方的牧人正赶着牛羊回家;最西方的天,像是一条火红的带子,将周围染得金黄。慢慢的,太阳落下山了,远处的天空只留下一条桔黄色。回到家里吃过饭再去看天空,天空已是又一种景色了!晚上在青黑色的苍穹上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围着皎洁的月亮。而一颗颗亮晶晶光灿灿的星星又组成了一个个星座 !
连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国孙吴时为温麻船屯,隶侯官县。西晋泰始间(265~274年)置温麻镇于伏沙(今敖江镇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设温麻县,为福建最早5个县份之一。同年建有温麻庙,遗址犹在。隋大业三年(607年)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设温麻县,旋改名连江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县治从伏沙迁移今址,北枕龙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凤凰又名凤城。唐至清代连江隶属福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东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区,其中曾3次为福建省直辖县。新中国成立后有3次属闽侯专区,2次属福安(宁德)专区,1983年7月后第二次划归福州市辖。
由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县境文物古迹甚多。有新石器、青铜器、古沉船、古陶瓷窑、古城堡、古炮台等遗址70余处,革命遗址10多处,南朝至清代古刹100多座,名人摩崖题刻140余处,县馆藏文物1810多件,县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其中列入省级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青芝百洞山、林森藏骨塔、长门炮台及陈第墓等4处。这些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大自然赐予的名山河流、奇石幽洞、海滨岛屿之间,使连江大地更加绚丽多姿。
连江县山清水秀,山海兼具的自然景观和古今争辉的人文景观,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主体。境内有名山16座,古物遗迹3处,古刹157座,奇峰、怪岩、幽洞、名潭100多处,名家摩岩石刻和历史碑记150多处。
主要景点有:敖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青芝山百洞山、闽江口“五虎守门”和“双龟锁口”、定海湾古沉船文物、长门古炮台以及宋朝理学家朱熹遗墨、明朝学者陈第墓、民国国府主席林森藏骨塔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黄岐半岛战备时期遗留下的众多军事设施神秘诱人,独具魅力。目前,我县已开发三个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一是以省级风景名胜区青芝山为主轴的闽江口旅游线路,展示沿江、山川风貌;二是以黄岐半岛为依托的滨海旅游线,体现海滨风光、海鲜风味和台马特色;三是以贵安温泉高尔夫球场和山仔库区为重点的西部旅游线,突出温泉疗养、体育旅游和畲族风情,旅游将成为我县跨世纪的新兴产业。
2. 福建哪里好玩
平潭
3. 历史上麻县是现在哪里
“温麻县”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是在温麻船屯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地方政权,属晋安郡。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温麻,晋以温麻船屯置县,因名。”说明温麻县是因温麻船屯而命名的。关于温麻县址所在地,目前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霞浦县葛洪山脚下的古县村一带;另一种观点是温麻县址在如今的连江县境内,第三种观点是晋太康三年首次置温麻县于今霞浦境内,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
唐武德六年,今霞浦县的前身究竟是改置长溪县,或是复置温麻县,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说,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置长溪县。唐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称“长安二年(702年),割晋温麻旧县北四乡置长溪县。”后唐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940~945年)成书的国史《旧唐书·地理志》称“长溪,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长安二年又分连江复置。”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八闽通志》和嘉靖、万历《福宁州志》、清乾隆《福宁府志》、民国18年《霞浦县志》等,都沿用《元和郡县志》和《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就是唐武德六年,以晋温麻旧县北四乡改置长溪县,同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与连江县分治,恢复长溪县建置。
一说,唐武德六年复置温麻县,同年迁治连江,改名连江县,长安二年恢复温麻县建置,天宝元年改称长溪县。唐代德宗时(780~804年)苏冕编的《会要》称:“温麻县,长安四年置,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长溪县。”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时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100《江南东道十二·福州》中称:“长溪县。汉闽县地,唐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又置温麻县,天宝元年改为长溪县。”此后,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注》(引宋初宋白文)和南宋的《舆地纪胜》等均持此说。尤其清代官修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在福宁府《建置沿革》中,明确称:“汉为会稽郡冶县地,晋太康四年分置温麻县,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废为闽县地。唐武德六年复置,寻并入连江县。长安二年又置,属福州。天宝元年改曰‘长溪’……。”以上观点,得到现代历史学家的认可。1985年出版的朱维干著《福建史稿》,1986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都认定:晋温麻县,在今福建霞浦县南,隋废,唐武德六年复置,迁连江之北,改名连江县。《福建史稿》还称,长安二年又置温麻县,天宝元年改称长溪县,移治今所。
综上二说,显然后者更为可信。其一,苏冕所编的《会要》,是在唐代德宗时,比第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早;所记载的又是唐高宗至德宗九朝之事,是当代人记当代事,“时近则迹真”;而且作者苏冕是武后宰相苏良嗣之后,素以“儒学称”,治学严谨,所撰《会要》行于时,为当朝所肯定,故宣宗又诏杨绍复等撰《续会要》。其二,唐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更改县名,是朝廷批准成批更改的,全国9个道、42个州(府),共有47个县同时更改名称,仅江南道就有丹阳、黄岩、萧山、浮梁、福唐、长溪、仙游、龙岩、漳浦(置县)、兰山、义昌、信丰、延唐等13县同日更改县名。其三,《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的地理总志,向被誉为“考订精详”,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嘉庆《一统志》还对乾隆《一统志》加以认真考据,将晋温麻建县时间,由太康三年改为“四年”。其四,《福建史稿》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都是当代史学界有影响的著作,尤其《福建史稿》作者朱维干,是公认的福建“史学界耆宿”、“熟于乡邦文献”,被尊为福建史权威,他们的认可,无疑增加了天宝改长溪的可信性。但因现存福建、福宁的省、府、州志书,都沿前说,故新编《霞浦县志》建置沿革姑从前说,特作《唐温麻县建置考略》编入《附录》,供为考订。
4. 温麻县的温麻县在连江县境内的观点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县温麻镇置温麻县(福建连江伏沙)。属晋安郡(郡治在内今福州)。
南朝宋元嘉间容(424~453年),晋安郡改名昌国郡,不久复原名。温麻均属之。
泰始四年(468年),晋安郡改为晋平郡,温麻属晋平郡。
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晋平郡复名晋安郡,温麻仍属之。
陈永定元年(557年),晋安郡设闽州(州治在今福州),天嘉六年(565年)闽州废,温麻属闽州晋安郡。
光大元年(567年),晋安郡设丰州。温麻属丰州晋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州治仍在今福州。温麻属之。
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温麻属之。
大业三年(607年),大裁郡县,福建三郡并为一,九县裁为四,改闽州为建安郡,温麻县并入闽县。
武德六年(623年),复置温麻县,同年改名连江县。属泉州。
天宝元年(742年),县治从伏沙迁移今福建连江县城。
1983年7月,连江归福州市管辖至今。
。
5. 连江的历史渊源
连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三国孙吴时为温麻船屯,隶侯官县。西晋泰始间(265~274年)置温麻镇于伏沙(今敖江镇白沙村)。太康三年(282年)设温麻县,为福建最早5个县份之一。同年建有温麻庙,遗址犹在。隋大业三年(607年)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重设温麻县,旋改名连江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县治从伏沙迁移今址,北枕龙漈、南瞰敖江,因城域形似展翅凤凰又名凤城。唐至清代连江隶属福州府。民国时期先后属东路道和第一行政督察区,其中曾3次为福建省直辖县。新中国成立后有3次属闽侯专区,2次属福安(宁德)专区,1983年7月后第二次划归福州市辖。1995年辖内设21个乡镇,263个村居(未包括待统一的县属马祖列岛,下同),全县总人口60989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22人。其中城镇人口50022人,占8.2%。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畲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
连江地理区位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抵御外敌侵扰的前哨。尤其元代之后,人民深受内忧外患之苦,养成了刚强勇敢的秉性,富有正义感和反侵略反压迫的优良传统。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县境屡受倭寇侵掠,县内军民奋起抵抗。县城和沿海先后建造10多座城堡和众多台寨。琯头壶江岛民同心抗击倭寇侵犯,生擒倭寇数十人,受巡抚嘉奖。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举侵连,邑人陈第主动配合明副总兵戚继光,并献平倭策,在马鼻一举全歼倭寇400多人,救出被掳男女2000多人。自此倭祸始灭。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轮番侵扰,洋货、毒品充斥城乡。清廷相继在闽江口长门等地修筑炮台,后设闽江要塞总台部,加强防范。连江有识之士发动群众开展禁烟和抵制洋货斗争。清同治七年(1868年),英国传教士强行在闽江口要地川石岛租地建教堂,遭岛民坚决反抗,英舰派水兵登陆示威并打死岛民1人,岛民一面提出强烈抗议和惩凶赔偿正义要求,一面联络周围乡民组织团练,保卫乡土,坚持10年,终于迫使租地契约交还川石人民。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长门、金牌等炮台官兵英勇抗击,受清廷褒奖,后诏建昭忠祠并立碑纪祀忠烈。
辛亥革命中,连江吴适等革命党人响应孙中山号召,带领20多名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黄花岗72位烈士中连江占9名。武昌举义成功,连江与福州同日光复,推翻帝制,结束清朝封建统治。后又参加反袁护国和护法斗争,吴适组织的护国军,一度攻克连江、罗源、宁德等多座县城,队伍扩展到5000人,有力牵制福建地方军阀李厚基的实力。
近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连江人民为民族解放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民国14年(1925年),连籍旅榕学生回连组织“上海五卅惨案连江后援会”,集会游行,捣毁日商“建和”洋行,遭北洋海军陆战队镇压,造成打死市民1人、打伤学生20多人的“建和惨案”,连江县城罢市抗议,上海全国学联派代表来连参加追悼会,并向福建当局控告。翌年9月,共青团中央特派员方尔灏帮助建立共青团连江特别支部,不久改为中共连江特别支部。土地革命时期,连江是闽东革命策源地之一,邓子恢、陶铸、叶飞等相继亲临连江指导革命,民国23年前后形成革命热潮,全县有一半以上乡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改革,先后组建红军第十三独立团和红军西南团,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后遭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主力上调成立红军闽东独立师,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后北上参加抗日。连江为革命而牺牲的有杨而菖等700多名烈士。民国26年7月,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连江是福建最早沦陷区之一,县城和多数乡村两度遭日军蹂躏,烧杀掳掠,浩劫空前。全县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城乡,先后组织多支抗日游击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斗争,前后共有7100多个男儿奋战抗日疆场,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牺牲。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区委在连江发展组织,发动人民开展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争民主的斗争,先后创建6支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反霸分粮,配合人民解放军九十三师解放连江,人民彻底翻身,翻开连江历史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仍占据连江马祖列岛,并不断派遣武装匪特骚扰破坏。连江人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支援前线,组织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队,开展剿匪、镇反、肃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斗争,巩固海防,保卫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贡献。1979年后,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但一些台独分子和外国势力仍在阻挠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时甚至制造事端。连江人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进一步搞好军民联防、共守海防的同时,充分利用近台邻马的独特条件,加大对台工作力度,积极接触台马同胞,联络感情,增进理解,热情为台胞寻根认祖、觅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兴业等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使连江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阵地。
连江位于闽江口金三角省会福州经济圈的北翼,是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境内广袤的山林田园和广阔的滩涂海域,蕴藏着无限生机,勤劳淳朴的连江人民,世代不辍开拓这片沃土。西汉初已有独木舟问世,三国时渔业、造船、海运逐渐发达,商业亦颇为活跃。南北朝开始烧制陶瓷。隋代挖凿东湖蓄水灌溉农田。唐至五代中原大批移民南迁,闽王王审知推行鼓励农桑、轻徭薄赋政策,使水利改善,土地增加,同时开辟甘棠港,发展对外贸易,经济有较快发展。连江定海港、琯头港成为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有海盐、木材、麻布、楮纸等出口。宋代经济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农业推广双季水稻,产量增加,海洋捕捞和养殖业有较大发展,宋代“连江是产蛏极有名的地方”(《闽书·南产志》)。陶瓷工艺日臻完善,发展迅速,仅浦口就有36个龙窑,为福建五大窑系之一,产品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元代后,常受战乱影响,经济渐趋衰落。明代经济有一定恢复和发展,甘薯传入及大量种植,粮食总量增加,蔬菜、苎麻、烟叶、甘蔗、蜜橘等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铁矿开采冶炼、粮食加工、酿造、纺织等手工业有所发展,海运和贸易甚为繁荣。但自永乐八年(1410年)至嘉靖末年,因海上通番易货走私漏税严重,引发海禁和倭寇侵扰,为害150余年。清初又厉行迁界和海禁,沿海居民悉迁内地,田园荒芜5.7万亩,渔业、海运皆受摧残。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陆续复界至嘉庆末,经济才逐渐复苏。然鸦片战争后又屡遭西方列强侵扰,城乡经济重趋萧条,生产力极为低下。直至清末,全县仍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
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帝制。民国初,社会、政治有所革新,经济有所发展,但不久即出现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横征暴敛,产业衰落。北伐胜利后,经济有所恢复。民国22~23年,连江革命苏区经济发展较快,全县水产品产量一度达2.1万吨,产量、产值和渔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火力发电、机械碾米及客轮等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亦初见端倪。民国26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连江两度沦陷,城乡遍遭狂轰滥炸,人民流离失所,经济濒临崩溃。直至解放前夕,城乡依然处处废墟,一片破败景象。至1949年末,全县社会总产值才1349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为750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133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为4026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主人翁姿态投入经济建设,重建家园。尤其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生产力得到解放,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1.21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与1949年比,年均递增17.3%,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7%,粮食总产7.25万吨,年均递增14.8%,水产品总产1.85万吨,年均递增54.8%。1953年后进入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干部群众热情很高,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有和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相继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公路、水利、避风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沿海发展外海捕捞和传统贝类养殖,北方海带南移养殖成功,大大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至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完成较好。与1952年比,社会总产值增56%,年均递增9.3%;国内生产总值增1.02倍,年均递增15.2%;粮食总产增11.2%;水产品总产增81.1%,年均递增12.6%;财政收入增1.23倍,年均递增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58倍,年均递增20.9%。
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至1976年,由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不断滋长,政治运动不断,经济发展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1958年“大跃进”脱离实际,忽视客观规律,强调“一大二公”,盲目追求高速度,实行高指标,导致经济建设重大失误,1959~1961年,加上连续受自然灾害影响,出现经济暂时困难。经过3年调整,到1965年经济才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发展再遭严重挫折,主要指标持续下滑。1970年与1965年比,社会总产值下降14.5%,农业产值下降17.5%,财政收入下降10.8%。由于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左”的做法,1971年后生产工作秩序逐步恢复。此后,开展农业耕作制度改革,农田基本建设,杂交水稻推广,海带渡夏苗培育,紫菜、贻贝、河鳗人工养殖成功,农渔业生产恢复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创办合成氨厂、制碘厂,建成郭婆溪水库、才溪水电站和35千伏输电线路并与福州联网,使工业生产有所回升。但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经济效益降低。1976年与1957年比,20年时间,社会总产值仅增52.6%,年均递增2.1%;国内生产总值增7%,年均递增0.3%;财政收入增19.1%,年均递增0.9%;粮食总产下降1%;水产品总产增40.6%,年均递增1.7%。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济发展开始好转。但人们受“左”的思想禁锢依然严重,不少禁区难以突破,发展步伐受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逐渐缓和,给连江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1980年农村开始全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断深化。然后向城市推进,促进国有企业、商品流通、财税金融、计划劳动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城乡经济空前活跃,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迅速崛起,国民经济出现强劲增长势头。1984年福州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连江利用紧靠省会福州和拥有港、台、侨胞众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环境显著改善。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连江列入经济开放区,县先后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参与各项招商引资活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档次。相继建立敖江、琯头、贵安等开发区、投资区和琯头、黄岐对台贸易点,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县经济步入持续、健康、高速发展轨道,开创了连江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受实惠最多的时期。连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 连江县的变化
连江
连江县
概况
连江古称温麻。三国时代,孙吴为巩固东南海防,派将弁在连江修造船只,设温麻船屯,温麻之名亦自此始。隋大业三年(607年)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拆出重置温麻县,其年改名连江并沿用至今。天宝元年(742年),县治从伏沙迁移今址,“北枕东祭,南瞰鳌江”,城域形似展翅南飞的凤凰,故名凤城。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计18年)属闽侯专区,二次(计16年)属福安(宁德)专区,1983年7月1日第二次归属福州市辖区至今。现全县辖16个镇、6个乡、266个行政村(居),人口62万。
连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东与台湾、马祖一衣带水,西傍省会福州,为历代军事、交通之要地。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山海资源丰富,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连江县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距马祖最近处仅8000米,对台(马)贸易十分活跃,特别是与马祖列岛的民间亲情往来频繁,连江县已成为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的前沿和闽台经贸合作的“黄金口岸”,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国务院首批沿海开放县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连江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政策优势,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举全县之力,聚八方之财,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长足进展,先后被评?quot;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等称号。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0.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6.08亿元,财政总收入2.68亿元,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和经济"实力"十强县。
中国水产大县
连江县海域辽阔,海岸线长209公里,有大小岛域82个,海域面积3112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7倍。
大官坂贝类养殖场
全县22个乡镇中渔业乡镇13个,从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1/3。连江县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海洋鱼类有5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00多种。境内著名的“三湾三口”(黄岐湾、罗源湾、定海湾,闽江口、敖江口、可门口)是福建省重要的水产生产区,先后被列为福建省“现代渔业示范区”,“海洋开发试验区”,中科院海洋所的“贝藻类养殖试验区”,实现科学养殖规模化、海水捕捞远洋化、精深加工系列化。2000年水产品总量为57.9万吨,连续22年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县级第二位。
中国水产食品加工业的摇篮
2000年连江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获得“中国(福州)食品工业园”冠名权。园区已实现“三通一平”达千亩,37家内外资食品企业入驻园区,并初具规模,带动连江县海洋经济发展。
水产加工
同时,企业利用外资的嫁接,科学技术的开发,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升华,目前,全县拥有水产加工企业153家,其中百胜海味厂、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被列入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水产品年加工量17万吨,产值达14亿元,水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形成冷冻保鲜、料理食品、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罐头食品、饲料加工等多层次水产加工产品体系,主要产品有海带结、海带卷、鱼丸、鱼面、单冻鳗片、章鱼球、虾仁、虾皮等几十种加工产品,其中海带产量占全国销量2/3,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美国、日本、南韩、台湾等。
投资兴业的百年福地
近年来,连江举全县之力,聚八方之财,投资10多亿元使基础设施由制约型向适应型乃至超前型转变。
交通便捷
城区距马尾港35公里、福州45公里、长乐国际机场57公里、拟建中福温铁路连江站3KM,1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莲荷路
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开发建设了官头3000吨对台贸易码头、黄岐千吨级码头和下宫500吨客货码头,可门港和粗芦岛深港码头也正在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全县海运总吨位达21.4万吨,拥有运力居全省第一的乡镇海运企业,共同构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通信齐全
全县程控电话容量达7万多门,移动电讯覆盖全县,可实现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
水电充裕
福建省第六大江——敖江从园区中间依城而过,淡水充足,地热资源丰富,目前日供热水能力为6000吨,是全省第二个“温泉县城”。电力除省网直供外还拥有山仔、塘坂等水电厂,总装机容量6.8万千瓦,跨入全国100个装机万千瓦县行列。城区“三纵四横”主干路网基本形成,市政设施建设逐步配套,城市雏形可见,被评为省二级文明县城。
政策保障
解放思想、营造宽松的投资软环境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除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优惠政策外,我县还成立了投资服务项目中心,并制立实施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建立和实行投资项目审报代办制,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外商投资基础上实行会审制、限时制、代理制、检查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规定》等文件,并在地方税收留成、土地规费、水、电等方面做最大的让利优惠,使我县投资环境更趋于明朗和宽松。
旅游业发展极具潜力
连江县山清水秀,山海兼具的自然景观和古今争辉的人文景观,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主体。境内有名山16座,古物遗迹3处,古刹157座,奇峰、怪岩、幽洞、名潭100多处,名家摩岩石刻和历史碑记150多处。
含光塔
主要景点有:敖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青芝山百洞山、闽江口“五虎守门”和“双龟锁口”、定海湾古沉船文物、长门古炮台以及宋朝理学家朱熹遗墨、明朝学者陈第墓、民国国府主席林森藏骨塔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黄岐半岛战备时期遗留下的众多军事设施神秘诱人,独具魅力。目前,我县已开发三个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一是以省级风景名胜区青芝山为主轴的闽江口旅游线路,展示沿江、山川风貌;二是以黄岐半岛为依托的滨海旅游线,体现海滨风光、海鲜风味和台马特色;三是以贵安温泉高尔夫球场和山仔库区为重点的西部旅游线,突出温泉疗养、体育旅游和畲族风情,旅游将成为我县跨世纪的新兴产业。
7. 温麻县的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温麻废县,州南三十里。晋太康三年,析侯官县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盖治于此。隋开皇九年废,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而以废县地置长溪县。今州南有鼓楼山,古城村盖因废县为名。”文意表明,温麻县在隋朝开皇九年被废,到了唐代,统治者在废县所在地设置了长溪县(今霞浦县)。
顾祖禹还在书中释意称,连江的温麻城,是唐设置温麻县时的遗留,而不是在福宁州(今霞浦县古县村)的晋代设置的温麻废县。
8. 吴国的三大造船中心分别是什么
侯官、临海、番禺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
9. 寿宁县的建制沿革
1987年8月福建省和宁德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寿宁县开展地下文物普查工作中,共查出13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证明了先民早在3000年前就已活动于此地域。
秦属闽中郡。西汉高祖时属闽越国,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属会稽郡冶县(今福州)。东汉属会稽郡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以后属建安郡侯官县。晋属晋安郡温麻县(今连江)。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属晋平郡,齐属晋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属丰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并入原丰县(今闽候),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建安郡闽县(今闽候)。
唐属福州连江县,周长安二年(702年)属泉州长溪县,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属长乐郡长溪县,以后又属福州长溪县。开成元年(836)感德场设立,寿宁分属长溪县与感德场。闽龙启元年(933)升感德场为宁德县,寿宁分属长溪县与宁德县,仍隶福州。闽亡,福州归吴越国。宋咸平三年(1000),宁德县的关隶镇升为关隶县,政和五年改关隶县为政和县,绍兴三十二年(1162)升建宁军为建宁府,寿宁的西北部先后分别属建宁军关隶县、建宁府政和县。淳佑五年(1245)长溪分置福安县,寿宁的东南部属福州府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长溪县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两县,二十六年升建宁府为建宁路,寿宁的西北部属建宁路政和县,东南部属福州路福宁州福安县。明洪武元年(1368)建宁路改为建宁府,二年降福宁州为县,寿宁的东南部属福州府福安县,西北部属建宁府政和县。
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县西北地、政和县东北地置寿宁县,据《今县释名》,因歼平矿贼置县,取安宁之义。仍属建宁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寿宁划归福宁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寿宁属东路道。民国3年6月,寿宁属闽海道,道所在地闽侯。民国14年废道,寿宁县属于福建省。民国22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分为4个省、2个市,寿宁县属闽海省。民国23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寿宁复为福建省直辖。民国23年7月,寿宁属第二行政区,区治设福安。民国24年10月,改属第三行政区,民国28年,寿宁改属第一行政区。民国32年9月,寿宁属第八行政区。民国36年4月,属第一行政区。
1949年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解放寿宁,同年7月20日成立寿宁县人民政府,寿宁县隶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福安。1950年第三行政区改称福安专区,专员公署仍设福安。1971年,专署领导机关迁宁德,福安专区更名为宁德地区,寿宁县隶属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宁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改称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不变,寿宁县仍属宁德地区。2000年10月宁德地区撤地建市,寿宁县属宁德市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