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遗址覌后感
1. 北川、汶川地震观后感
前几天去九寨沟游览,刚出绵阳机场,接机的朋友就迫不急待地告诉我:北川地震遗址现在对外开放了,要不要去看看?虽然那地方并不是什么风景点,但去看了会让人心灵震撼,一辈子忘不了。听他这么一说,顿时撩起了我的兴趣,决定推迟去九寨沟,让朋友立即带我去看北川地震遗址。
北川地震遗址现在还实行军管,各种车辆到达接待处后,另行换乘遗址内的车到遗址参观,每人收车费30元,由遗址纪念馆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遗址内依旧保留着2年前地震后的真实情景,只是对一些倾倒的楼房进行了支撑,设置了隔离栏、安全网和指示牌,游客在讲解员带领下在遗址走一圈,耗时1个半小时,再回到下车点返回接待处停车场。
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我虽然没有去现场,但从电视中已看到当时的惨烈场景,心已受到猛烈撞击,如今时间虽过去了2年,然而当自己的双脚真正踏上这块曾遭受大自然摧毁的土地时,见到那一片片残墙废墟时,心头仍然一阵阵抽紧:那摇摇欲倒的住宅楼卫生间里那面反射光亮的镜子,那扇已由正方型变为圆弧形的塑钢窗,那几辆掩埋在大楼下的汽车,那一排挂着已退色遇难者照片的橱窗......无不让人唏嘘。
此时此刻,让我感慨万千:一是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强大和人类生命的无比脆弱,那些平时看来很牢固的钢筋水泥大楼在地动山摇尤如沙雕一般倾刻粉身碎骨,化为一堆沙石,人的肉身凡胎更是轻如薄纸,轻轻一撕就碎了;二是感受到生命的无比可贵和活着的无限美好,人能平平安安活着就是一切的源泉,在死亡面前不管你是百万富翁还是穷光蛋一律平等,这里的一切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极时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白活一场。
2. 关于北川大地震作文(1500字,参观之后)
1月20日的中午,在参观走访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间隙,通达中国水泥万里行活动媒体记者们感受了灾后重建的北川老县城.
北川中联距离北川老县城仅3公里,沿途地震对道路和房屋造成的危害依然清晰可辨,同时,到处都在大兴土木,道路、居民房屋、公共设施等的建设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
车到收费站,就被交警拦停了,据解释,由于外来凭吊和旅游的车辆太多,街道狭窄很容易造成拥堵,于是我们不得不换乘了一辆当地的小面包前往望乡台,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北川老县城的全貌,小车司机也兼当了我们的解说.路上的行人不多,街道的两边都是临时搭建的帐篷.
一路上行,由于老县城的限制开放,任家坪也就成了我们此次北川之行的“尽头”,这里有个别称望乡台,地震后,成为了集中祭拜5·12亡灵的地方.此处位于北川县新老城之间半山腰,视野开阔,远望北川,我们只能用目光去凭吊;薄雾中依稀辨得许多倾覆、倒塌的建筑物,我们用相机去记录,去回忆这里曾经的灾难.据当地人介绍,新县城选址它处之后,这里生活的居民比较少,因此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从望乡台下来,我们走进了北川中学,这里给笔者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校门上“深刻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条幅仍在,整个校园如今已经落叶满地,杂草丛生,但是却显得庄严而肃穆.尽管灾难已经过去,但是当我们身处这里,仍旧让人心情沉重.
由于时间的紧张,我们只能很快的离开了北川老县城,以前总是在电视中看到北川的画面,如今真实的感受更让我们难以忘怀.虽然地震造成了物质的损毁和生命的离去,但是我们的精神力会更加的强大,我们的民族会更加真诚的凝聚在一起,勇于面对、勇于克服、勇于进取……
逝者安息,生者图强.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日,四川地震灾区以不同方式祭奠遇难同胞,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援,恢复重建工作也进入新阶段,而社会各界对于汶川的关爱和支持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从4月开始,海内外各媒体又一次将目光聚焦这里,他们用纸和笔、影和声及图像记录这里一年来的山河变迁,人世悲欢.我们找到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江毅,他向我们讲述了一年来令他无数次感动的许多故事……
新北川中学,奠基新一代人的希望
历史在灾难和抗争中走过了一年,2009年5月12日下午,时针缓慢而沉重地指向了14时28分.北川新县城所在地永昌镇,人群默默汇集在一起,短暂的默哀和国歌后,新北川中学落下了奠基的第一锹土.
“很少有一座城市像北川这样承受了如此巨大的苦难.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震瞬间毁灭了这个美丽的羌族自治县,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户户夜闻泣血声,北川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北川成为汶川大地震中,唯一一个需要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记者江毅努力回忆,尽量使那些数据能够更准确无误.
地震发生后,江毅第一时间接到新华社命令,会同他的同事、新华社四川分社副总编辑丛峰、摄影部主任陈燮、对外部主任冯昌勇以及一位总社来分社的实习生黄堃,受分社领导派遣组成一支“新闻敢死队”,于5月12日晚连夜奔赴北川羌族自治县.因此,北川对于江毅来说,意义非凡.“当时我们的社长刘欣欣从省委传来消息,由于汶川完全成为‘孤岛’,音讯全无,北川是目前已知受灾最重的地方.总社领导命令我们四川分社不惜一切代价,火速赶往北川现场.”
一路上山体垮塌,道路扭曲,民居荡然无存,到处都是一片呼号声.江毅一行的汽车在夜雨如注中艰难前行.5月13日5时左右,江毅执笔写下消息稿《新华社记者连夜赶赴地震重灾区 距北川县城10余公里处垮山遇阻》,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北川地震极重灾区现场报道.江毅说,灾情就是命令,作为一名肩负使命的新华社记者,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难现场,告诉全世界这里发生了什么.而仅仅几个小时后,江毅将他们在北川县城看到的、将永远铭刻于每一个中国人心田的历史场景写进了《与死神抢夺生命——北川县城抢救被困群众纪实》,这是向全世界发出的第一篇来自北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现场特写.
“我们赶到北川县时已近拂晓,前面已经无法通车,要进县城只有步行.就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他躺在马路中间.这是在“5·12”大地震中,我看到的第一个遇难者,直到现在,我一闭眼就能想到盖在这位遇难者脸上的塑料布、蓝色牛仔裤和光着的一只脚.那里就是在北川中学大门外,当时的校园内挤满了救援的人,校外围满了哭喊的家长.马路的左边,一队学生正走过校门,两名年轻的女教师走在队伍的两端,用沙哑的嗓子招呼着自己的学生;马路右边,一队民兵正往县城开进,所有人都侧头看着北川中学,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
今天,这所中国侨联援建的新北川中学占地225亩,能容纳5200名学生学习和住宿,按照8级抗震设计.2010年9月1日,北川师生将在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一周年后的今天,1300多名北川师生静静伫立着,有人在轻轻啜泣.这个学校地震前曾经有2800名师生,其中一半永远也看不到今天这一幕了.”
一样的雨,不一样的心情
风声,雨声,呼喊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但历史已经走过了多灾多难的2008年.4月底,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周年纪念,江毅再一次踏上了北川的大地,他说自己虽然步履仍有几分蹒跚,但已经踏实了许多,稳健了许多,心里也渐渐充满生机.
“我站在马路边,红色和绿色跃入眼帘.红色是砖,虽然那一天也在下雨,路上仍是车来车往,每隔三五分钟,就会有拉着砖头、钢筋等建材的货车驶过.路两边虽然还可以看到几处没有清理的垮塌房屋,但一座座新房已经拔地而起,更多的人家,门口堆满了红色的砖头,即使下雨也没有耽误他们重建房屋的进度.”
绿色是农田,地震时田里四处崩落的石头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一片片壮实的油菜从道路两边铺开去,给北川大地抹上了一笔浓浓的绿色,不时有肩扛锄头的农民三三俩俩地走过,或锄几下地,或聊上几句家常.
北川现在还有4个板房片区:建新、胜利、柳林和擂鼓,目前这里还有1.4万多人住在板房区.每一个板房社区,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那里开满了超市、通讯、广告、美容、餐饮等各种门店,路边还摆着小吃、水果等各种摊点,即使天在下雨,出来买卖东西的人还是不少.
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坐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制品厂”门店前的一张小凳上,专心地绣着一个香包,脚边的小篮子里装满了红黄绿各种丝线.这样一个香包可以为韩玉梅带来80元左右的收入.
“地震初期的韩玉梅一度陷入绝望之中,丈夫走了,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而一对双胞胎女儿正在擂鼓小学读六年级.韩玉梅那时候接受我的采访说自己每天晚上都是在眼泪中入睡,除了伤心,还有无力和绝望,家里没有了经济收入,一家老小今后怎么办……”
为了给大家找活路,胜利村请来了老师,给村里的妇女培训羌绣,和韩玉梅一起的80多个家庭主妇找到了活干.生活虽然仍然很艰难,但她们的心里已经踏实了不少:“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两个娃娃就是我最大的希望.现在我有事做,娃娃每周回家我都能拿几十块生活费给她们,虽然只能让她们在学校吃得简单点,但营养是可以保证的.”说到这里,韩玉梅脸上不觉浮现出浅浅的笑容.
“笑容,这应该是我重访北川后,感觉出的最大变化.”江毅告诉我们说,“是的,虽然为数不太多,虽然可能只有浅浅一笑,但北川人的脸上,的的确确重新出现了笑容.不仅在韩玉梅的脸上,也在她周围人的脸上绽放.”
窗外是济南军区援建的新擂鼓中学的建筑工地,两只吊臂车在雨中缓缓转动,不时有拉砖的农用车开来,“哗啦”一声倒出红砖,几十顶“安全帽”不停地在工地上转来转去.擂鼓中学初二一班的陈东趴在板房教室的窗户上往外看,不时往嘴里扔一颗零食.
江毅在擂鼓中学“抓住”这个爱热闹开小差的孩子.“他叫陈东,趴窗台看外面的热闹,已经成了他课间休息的习惯.这个小家伙看来已经渐渐从地震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不时嘻嘻哈哈地和同学交换零食.于是,我和他说了几句话.”
江毅问陈东地震的时候怕不怕,陈东点点头:“怕.我们都是哭着跑出来的,老师的宿舍楼垮了一层,有老师遇难了.”
“现在呢,有没有好一点?”
“现在不怕了,好多了.”陈东一指对面的工地,“喏,八级抗震哦.”
在工地前的一块介绍牌上,江毅看到了擂鼓中学的简介:新学校占地108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所有建筑都按照8度抗震等级设防,按9度抗震等级进行构造.学生宿舍楼已经在4月13日竣工了,按照工期要求,今年秋季所有学生就能搬进新学校.
“8度抗震的概念看来在这里已经深入人心.我在这里采访了一位72岁的席应华大爷,他在工地上负责看守建材,他对学校建筑质量有自己的观察角度:‘材料用得实在,修个大门地基都打那么深,铺了好几层,钢筋用得密密麻麻的.’而另一位来看自己娃娃的家长,39岁的擂鼓镇平上村村民何中国的语气更坚定:‘8度抗震肯定没有问题.这工地我曾经打过一段时间工,专业的我说不上来,但我看那材料、那钢筋,用得都非常扎实.’”
看着这片工地,北川人个个都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都说:“学校修的这么结实,我在外面打工也放心多了,起码不用担心娃娃的安全,呵呵.”
“行走在北川的大地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年前的一场细雨中,我看到了北川的毁灭,我从成片的废墟中爬过,从成堆的尸体中穿过;一年后,又是一场细雨,却让我有了一丝如沐春风般的触动.虽然这里还留有饱受创伤的痕迹,但伤口正在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愈合,笑容也重新回到北川人的脸上.连到天边的绿色农田,谱写着北川重现生机的优美旋律,连道路上货车的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嘈杂声,也和谐地融入进来,成了北川新生曲中强力跳动的音符.”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学校是国家栋梁的摇篮.仅仅从新学校的建设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时光匆匆,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毋庸讳言,家园被毁、亲人遇难的巨大创伤仍在隐隐作痛,但灾区人民选择了坚强,为了亲人,为了心中温暖的家,无论条件多么艰难,无论身躯多么单薄,他们仍在坚持.
愿天堂里四季开满鲜花
每年的春末夏初,是巴蜀大地最为绿意盎然的季节.春风吹过,又是漫山遍野的青草和随风摇曳的野花.
从5月10日下午至13日,为方便群众祭奠亲人,已封城的北川老县城连续开禁4天.5月10日是北川地震遗址开放接受居民祭奠的第一天,气温随着人流的增多逐渐上升.细心的北川民警们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不忘搬来一箱箱矿泉水,免费发给前来祭奠的居民.一个简单的递水动作,往往能让悲伤的眼神、僵硬的面庞多出一丝柔和.
地震一周年之际的北川祭奠,鲜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5月10日13时刚过,前来祭奠的车辆已经从老县城入口处停到了3公里外的凉风垭羌寨.一束束被捧在手上的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汇成了河流,静静向北川流淌.
望乡台、北川县政府、北川汽车站等遗址前已经摆满了鲜花,前来祭奠亲人的居民,甚至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都会先在废墟前献上一束花.几个新修建的水泥槽,是方便人们燃放鞭炮、敬献香烛和纸钱的地方.几座废墟的墙上,刷上了巨大的黑底白字的标语:“沉痛悼念‘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提醒着人们地震周年的到来.
与一个月前的清明祭奠相比,今天的北川老县城不见了警戒线,维持秩序的干警们散落在各处废墟前,尽量站在不遮挡视线的地方.很少有人过于靠近废墟,遗址里随处都有这样的标语牌提醒着人们:亲人们已经安息,忍心去打扰他们吗?
这是人世间最最质朴最最纯真,也是最最温暖的爱.汶川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不离不弃与感恩铭记,是灾区群众心中最真实的情感,而这也恰恰是巨大灾难面前一个民族的品质!
绿染大地,灾区一切都在涅盘重生:曾要自杀的伤残者成了心理志愿者;痛失所爱的人们开始重组新家庭;被地震摧毁的羌寨村庄,黄泥裹着钢筋重新站立起来;绵竹年画、羌绣艺术等文化传承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年前,这里山崩地裂,江河断流;一年后,但见杂花生树,群莺飞舞.生生不息的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
生者的幸福,何尝不是对死者最好的宽慰.
3. 北川地震遗址的网友观点
九成网友反对 也有观点呼吁“维持现状”
北川地震遗址
“地震遗址博物馆确实该建,但灾区重建本来就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花23亿元建一座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
“地震博物馆的建设可能带来无序的地震灾区旅游,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不应将巨大伤痛变成了娱乐的资源。”
“首先说客观条件上,拿出23亿元来修建地震博物馆,应该是不算高的。在国家财政比较富裕的情况下,修建一个见证历史的地震博物馆,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
“地震博物馆能从大地震遗址中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让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
“我要质疑!23亿元建一座博物馆,意为哪般?如果是一场‘形象’工程,会不会让那些曾经为灾区奉献过力量和爱心的人痛心?”
“在历史的长河我们应该留点什么给后人一些重大历史纪念,难道国家就不能为自己的民族建造一座重大历史纪念馆吗?”
“应该维持原状,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地区发生了7.3级的阪神大地震,地震震源位于濑户内海的淡路岛北部。地震后,日本政府指定其为国家天然纪念物,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北淡震灾纪念公园。对于这个博物馆,维持其原来的面貌告诉后人就可以了,花钱越多其结果就越不真实。”
4. 参观北川地震遗址区观感征文1000
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
2010年9月1日至4日,我到绵阳市参加了四川省第五届博士专家论坛会。会中,绵阳市政府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受到重创的北川老县城和灾后重建的北川新县城。
9月3日,绵阳市,天气睛朗。一大早,参观用专车带着代表前往北川。车刚一开出住地九龙宾馆,从车载收音机便传出播音员亲切的欢迎语和对绵阳市灾后重建工作成效的介绍。用车载电台同步对参观者进行情况介绍,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听到,顿感十分新鲜。“5•12”特大地震中,绵阳是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重建任务最重的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山东、河北、辽宁、河南,以及内江、南充、达州、资阳等兄弟省市的对口援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注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绵阳市纳入三年重建规划项目共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已开工7235个、开工率98.9%,完工6071个、完工率82.9%。一边听着播音员的介绍,一边行进在辽安大道、山东大道上,一座座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新工厂令我目不暇接,使我深感举国之力的强大!
车临近山区,天空开始阴沉下来,下起了毛毛小雨,又迅速变成了倾盆大雨。随着窗外的雨声,我的心情也渐渐开始变得沉重……“5·12”北川地震灾后的惨景在脑海中游离。阴沉的天空、倾盆的大雨,也许是上苍对“5·12”北川地震的亡灵的追思吧!
由于前不久发生了泥石流,北川老县城再度被淹,车到北川老县城“三道拐”便停了下来。站在雨中,远眺北川县城废墟,只见山体滑坡、建筑倒塌、街道损坏,整幢整幢的楼房陷入地下,被大自然的威力深深震憾,记忆中的北川秀美景色踪影全无。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唐代以前,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的民间习俗延续至今。县境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1991年落成于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仿石建筑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200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大禹治水闻名于世。如果大禹在天有灵,不知对地震后的降生之地将作如何感慨。
所幸地震后的北川县城将作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加以保护。我们参观的“三道拐”是基本完成的北川城遗址保护区适度开放的部分。据介绍,在北川地震遗址保护区内,将建设山体滑坡破坏景观区、泥石流景观遗址区、建筑倒塌废墟景观区、街道损坏展示景观区、重大伤亡遗址纪念景观区、老县城遗址景观区、滨河景观区等,向游人们展示地震事件形成的不同景观场景。在祝愿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早日建成的同时,我更希望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更多地是作为防灾、减灾,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科普教育基地。
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三道拐”返回,一出山区,雨便停了。一到新北川县城心情顿时好了起来。看到拔地而起的新北川县城,走进山东省援建的一幢6层的安置房一楼,有122平方米,4室一厅,一厨双卫,双阳台。每间都已安装好了水电气,铺好了地板砖,采光很好。客厅阳台和生活阳台,分别正对着户外的绿化带。小区内建有专门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不由得感慨到“好漂亮的房子哟!”
由于已开学,我们只能站在新北川中学大门口观看。新北川中学很美,采用的外墙都是羌族风格的石块。看到美丽的新北川中学,我在为原北川中学在地震中遇难的学生祈祷的同时,我更多的是祝愿新北川中学的同学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发奋学习、学有所成、感恩社会、报答祖国和全国人民。
参观的行程安排很快结束了。但这次绵阳之行,使我对人的创造力和大自然的威力两种感受十分深刻──
一是从九院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们的身上,我充分感受了人类巨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院士专家经过50多年不懈奋斗,实现了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国防高新技术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奠定中国的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可以说,中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我国“两弹一星”功勋们功不可没。
二是从“5·12”北川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中,我充分感受了大自然对人类的巨大无比的影响力。历史将永远记住,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短短的三分钟,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致使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数家园瞬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灾难面前,生之脆弱,哀我同胞。
三是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中,我充分感受了中华民族巨大无比的凝聚力。正如省委书记刘奇葆所讲,“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年多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着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97%,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确定援建项目3136个、援建资金751亿元,已到位援建资金502亿元。如果没有举国之力,仅凭四川的财力要重建美好新家园是根本办不到的。
5. 观看5.12北川地震遗址后写一篇关于安全的征文
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第一次,但又有几次是令人回味无穷呢?——题记
朋友在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爬山,第一次露营,第一次下海,第一次钓鱼等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又有那一次令你回味无穷,记忆深刻呢?这么多的第一次令我回味无穷的就是我第一次做饭。
那一天,我没事干正好见我妈还没有煮饭。于是,我便去帮我妈去做饭。我先拿出一个平时妈妈用来洗米的盆,又拿了一个碗从米袋里取米。心想,我家共有三口人加上我表弟来我家玩一共有四个人,我爸是吃两碗饭,我,我妈和我表弟各吃一碗。一共是五碗,可我还怕不够就又加了一碗。开始放水洗米时,我慢慢的发现米越洗越多。这些米怎么会这么多啊!这样的话,都够我们吃上十几顿了,我想算了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大不了这一顿吃多一些。
慌忙之中,我草草了事之后,便溜之大吉逃回了安全地带自己的房间。虽然这件是失败了,当我还是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也知道了做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明白了许多女生能做的事我们男生也能做,就向做饭、烧菜等一些家务活。
小荷作文网
第一次真好,细细回想:在你的一生中又有多少个第一次值得你低头会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呢?朋友啊!请珍惜这些第一次吧,让他为你的回忆增添许多美丽的色彩。
6. 以参观北川地震遗址区感观为主,防震,预防地震减灾,环保等某一方面进行科幻文
06908规划和结构机构将合格机构机构机构将根据国家
自己找去
7. 5.12北川地震遗址观后感600字到1500字
2008年“5.12”特大地震,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家
破人亡。而在今天,我来到了汶川大地震遗址,亲眼目睹了大地震
对当地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我们先坐着观光车,来到了漩口中学遗址。一进去,映入眼帘
的就是一块大石钟。石钟下写的是“5.12”,而石钟的时间
已经永恒地停在了14时28分04秒。在短短的1分22秒的时
间内,整个龙门山脉断裂带绵延300公里,重灾区达10万平方
米,造成460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6.9万多人遇难,1.
8万人失踪,36万多人受伤,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并且使
漩口中学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12
名学生成了孤儿,造成21个单亲家庭。看着大地震造成的损失这
么大,我的心早已泪流满面。
别看漩口中学有这么大的损失,其实映秀小学才是整个映秀镇
伤亡最惨重的地方。映秀小学是映秀镇唯一的小学,在这里集中了
整个映秀镇7-13岁的孩子。可是一场大地震就这样夺去了这些
孩子们的生命。地震发生后,房屋已经全部倒塌,映秀小学操场上
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了最显眼的地标
8. 观看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写作文
在这个暑假,我们来到了成都。经过商议,我们决定到北川地震遗址一游。
刚刚版一来到地震遗址门口,权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道路上到处都是电线杆,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横在眼前,有些房子本来有三层,现在只剩下两层,有些更是直接被下面的河水冲走。
整个道路上倒数都是裂痕,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有多么惨烈。走在路上,心中顿时一阵发冷。特别是这里的移动大楼,本就只有22人,这地震一震,就死了14人。而且有些人还是退休的,应该享福的老婆婆老爷爷,也在这场地震中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这里的公安局更是可怕。听说这所公安局的副局长当时正在外边上班,听说这里地震了,飞似地来救他的孩子。可是刚来到学校,就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当时,他一下子跪倒在地,这时,他又想起了在公安区的人们,他马上赶到公安局,冲进去救人。可他才拉出来三个人,就被一阵余震袭击,一块板砖刚好砸在他的头上……
还有北川中学。北川中学本来就是依山而建。地震发生的时候,这座山刚好塌方,一块块石头接二连三地滚落下来,5000多人无一幸免,只剩下一杆迎风招展的国旗。
游完这地震遗址,我只想说:“灾虽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9. 北川大地震观后感900字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10. 老北川地震遗址作文1360字
体验生活
什么是体验?又应该怎样去体验生活?从小到大,似乎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生活,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进行各种活动。那么,体验生活,应该就是从各种活动中认识事物吧。不但认识事物本身,还从中悟出道理。
小时侯根本不懂体验这个词,就更不要说体验生活了。
只记得在五、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常对我说,要多回家乡劳动劳动,尝试一下农村生活。他还给这种行为美名为“体验生活”。对于我,那时是非常不愿意的,为什么放暑假不在家里吹空调而跑去晒太阳呢?可能是黑皮肤显得健康些吧。现在想起来,那样的体验,既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苦,也体验什么叫自然。体验那样的生活,悠闲自在。
那现在的生活呢?
初三的生活,用紧张两个字形容最贴切了,这不是我的个人见解,可是大家公认的。从刚踏入初三门槛的那一刻起,老师和家长就不断给我们灌输这种思想,要我们凡事都抓紧,绷紧脑袋里的每一根弦。说什么初三是你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诸如此类。
爸爸常常对我说老生常谈的话: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办法,上了初三,这样的说教,谁都避免不了。
那么在这样的生活中,能体验到什么呢?不可否认,初三的生活教给我们许多许多,它让我们吃了苦头,但成长了不少。平时的生活是乏味的。试卷的多少,已经不能用“像雪花一样”之类的词语形容了,而每天三点一线的行程更是让人变得公式化。大家都成了悟性很高的人,科代表还没有走到黑板,就知道今天的作业了。
在这里面,有我们的焦急、恐惧、欢笑、泪水、无奈……
初三生活,我们体验了当中的苦,更记住了其中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