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瑶泉遗址
⑴ 介绍晋城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矿产资源,民间传说等
晋城市自然风光景区代表:王莽岭景区【AAAA级】 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
蟒河:【AAAA级】蟒河景区有“秀、险、幽、奇”四大特点,享有“北方小桂林”的美誉。这里一年四季均有迷人胜景,尤以秋天看层林尽染最为赏心悦目。蟒河水从蟒河村东流过,水清如碧玉,奔流似巨蟒;莽山又在蟒河村东流过, 水清峰错列,鬼斧神工,妙境天成,有千峰拥黛,万壑云飘之象。景区内悬崖飞瀑直泻,深谷流水淙淙,百鸟啼鸣林间,野花竞相开放。
棋子山风景区:省级 棋子山均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陵川县文为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历山【AAAA级】历山得天独厚,资源丰富,是物华天宝之地。境内各种植物多达1400多种,其中有8种属国家二、三类保护植物。这里,有华北面积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中国最大的暴马丁香树,胸径达1.6米的最大的连香树。历山风景区的第一景就是迎客松:它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华山松,高约8米,粗约3米树冠12米。被当地人尊为神树。有山西唯一的人参种植场,引种的人参、西洋参达到国际水平
析城山:规划中 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地处吕梁太行断坡与豫皖断坡的交接地带,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公里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这些主要代表山西晋城的自然风景,当然还多了,不在这里一一给你介绍!
名胜古迹: 皇城相府 【AAAAA】级, 绝对的晋城主力,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珏山:【AAAA】级,也可说传说! 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 为道教山! 珏山又名角山,其双峰对峙,巍峨苍翠,宛若—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名珏山。珏山钟灵毓秀,自然景观迷人,人文内涵丰厚。山上松柏悬崖,林壑深蔚,游人不绝如蚁,接踵摩肩。
景德桥:西大桥。中国著名古桥之一。横跨在山西晋城市西门外的沁水河上,连贯两岸公路,因通沁水、阳城一带,一度称沁阳桥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等等多了啊,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
总之晋城自然风光【代表太行山最完美的一侧】名胜古迹【宋代的鼻祖】建筑多, 矿产资源那更是:煤炭【以无烟煤】 电力基地 煤层气【中国现在的鼻祖】 森林【山西的公园】 水资源【山西的一等一】 晋城风光秀丽 ,名胜古迹文明全国 太行山水灵气,
彰显江南园林特色的生态、自然、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
由于过多不一一给你说了,多看看晋城的书籍 帮助你!
⑵ 晋城市以家乡变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说的!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 资源之富 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地上地下,宝藏遍布。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地上资源也极具优势,山川相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这里不仅是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遍览晋城,物华天宝,为人类开发大自然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煤炭资源极具优势。晋城地处“沁水煤田”南端,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 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多,占山西省的1/2多。年产原煤达4000万吨。晋城块炭晶莹光亮,手摸时不沾不涂,燃烧时无烟无味,工用民燃均为佳品,历史上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它不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于冶金,而且是理想的化工原料。1984年晋城被国家化工部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用煤基地。目前,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1997年8月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阳城电厂是世界最大的燃烧无烟煤电站,是全国第一座专厂、专线、专供跨大区域输电电厂,全国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2001年在沁水县发现一个型煤大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水资源相对丰富。晋城为太行、太岳和中条诸山环抱,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 晋城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牧坡草地资源也具有优势。全市现有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6.8%。其中面积在20&127;公顷以上的连片天然牧草地有10.73万公顷,是山西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本市沁水县境内。 [泽州公园] 泽州公园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 旅游资源丰富。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交通之便 晋城交通便利,是黄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太(原)焦(作)铁路、侯(马)月(山)铁路贯穿全境。拥有全省第一条由地市筹建的晋(城)阳(城)高速、全省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跨省高速公路──晋(城)焦(作)郑(州)高速,后来又有了晋城到济源的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2010年晋城到翼城阳城至翼城段竣工通车,环城高速公路也已经竣工通车,为晋城”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拉开了框架。晋城距洛阳、长治飞机场均在100公里以内,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级公路的便捷一小时通达,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今天的晋城,太焦、侯月铁路纵贯全境,晋焦、长晋、晋阳、晋济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49年的60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637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晋城经济有力的助推器。 经过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市容市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市初期,晋城市区还是一座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县城已成长为一座建成区面积达到45.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 的新兴城市;城市道路总长达122.83公里,道路面积达283.07万平方米。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也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建市以来,先后建成了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节能效果显著的大型城市集中供水、供热、供气工程,2008年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从零起步到79%,燃气普及率达85.6%,用水普及率达100%。进入21世纪,晋城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引擎,在不到3年时间里,全市完成了长达22.5公里的环城绿色林带建设,宽160米的环城防护林建设、500亩绿地建设,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85公顷。2003年,投资2亿多元实施“两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9.0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5.54公里,绿化面积达91万平方米,建成百丽园、西秀园两个水上游园,形成新的城市滨河景观。先后建成了科技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多种文化体育设施,为提高全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漫步晋城街头,看不到一丝煤的痕迹,现代都市的节奏伴着清爽的绿色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 建市二十余年,城市发展多项指标在山西名列前茅,城市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经济发达,被誉为山西的小香港,太行山上璀璨明珠。
⑶ 晋城的地理位置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71万人(其(其中非农业人口46.65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我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⑷ 晋城地理
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晋城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71万人(其(其中非农业人口46.65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历史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敬廷,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山西划为7个专区,南5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3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2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5县制。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5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版图一致。
资源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国家现已在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区。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晋城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晋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旅游资源丰富。晋城山川秀丽,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沁水县境内下川遗址和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谷幽深,森林蔽阴,飞瀑流泉,阴阳错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其更具魅力。阳城县境内的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出没于林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陵川县境内有著名的棋子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王莽岭上,太行山峰,叠嶂起伏,云雾如烟,奔涌如潮,犹似泼墨山水画卷。锡崖沟挂壁公路,令人叹为观止。深秋红叶,百里长卷似晚霞烂漫,让人留连忘返。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真泽宫等许多如诗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泽州县境内始建于北宋的道教宫殿玉皇庙,其"二十八宿"雕塑,是元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青莲寺,其罗汉殿内"五百罗汉名号牌"则是举世罕见的珍宝。而颇富传奇色彩的"子母柏"则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
晋城主要旅游景点:山西阳城海会寺 皇城相府 九仙女湖 定林寺 历山 舜王坪 西峡景区 王莽岭 长平之战古战场 古村郭峪 景德桥 金峰寺 下川景区 东峡景区 山岩景区 二仙观 晋城东岳庙 岱庙 崇寿寺 仙翁庙 资圣寺 游仙寺 佛子山 白马寺山 圣天寺 棋子山 砥洎城 柳氏民居 蟒河风景区 十里卧佛 凤凰村 晋城人民广场 九女湖
气候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我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区划
2005年,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晋城市 面积9484平方千米,人口212万(2003年)。
城 区 面积 14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048000。
高平市 面积 946平方千米,人口48万。邮政编码048400。市人民政府驻南城街道。
泽州县 面积2023平方千米,人口51万。邮政编码048012。县人民政府驻南村镇。
沁水县 面积265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048200。县人民政府驻龙港镇。
阳城县 面积1968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048100。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陵川县 面积1751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048300。县人民政府驻崇文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止2003年底。 *
投资
晋城 交通便利,是黄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太(原)焦(作)铁路、太(原)洛(阳)公路、晋(城)长(治)二级公路纵贯南北,侯(马)月(山)铁路、晋(城)韩(城)、沁(水)辉(县)公路横穿东西。陵(川)辉(河南辉县市)公路修复一新,陵(川)修(武)公路全线贯通,阳(城)济(源)二级公路开始运营,三条新开通的出境公路为我市煤炭外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省第一条由地市筹建的晋(城)阳(城)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跨省高速公路——晋(城)焦(作)郑(州)高速公路将晋城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到一起。全市共有铁路专用线41条,其中运煤专用线(站)34条(个)。全市"三环十线"初具网络,已形成了以国道干线、高等级、公路为骨架,连接各县(市、区)、乡(镇)各主要工矿区、农副产品基地和各旅游区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91公里,晋城距洛阳、长治飞机场均在100公里以内,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级公路的便捷,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煤气从无到有,日供气能力为3.2万户,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大煤气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气能力达8.4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9 万吨。第二水厂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产,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到18万吨,基本满足2010年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电力供应充足,现有发电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发电量11.8亿千瓦时。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35千伏变电站86座,初步形成了电源和电网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电力工业网络。全市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 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2年,在煤炭市场形势转好,阳电投产和大规模建设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拳头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48.8%,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长21.9%,其中市及以下企业原煤产量为3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 7%;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全年发电达到103.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倍,一举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9%;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26.19%,其中:尿素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服装增长2.4倍、电石2.01倍、钢49.73%、釉面砖45%、大麻混纺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制品23. 8%。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6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4所;2002年末在校学生人数为36.46万人,比上年来增加2.01万人,增长5.83%;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5万人,增加6094人,增长6.71%;毕业生数8.48万人,增长9.14%,其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174人,中专1331人;普、职中高考达线数2806人,比上年增长了52.1%,全市教职工人数3.22万人,增长1.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4.9%。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2002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6%,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74万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3.15%,电视覆盖率达94.81%。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706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病床床位11125张,其中医院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7175人,其中医生3500 人,注册护士1547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妇幼保健垸(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7212张,卫生技术人员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0余人。
市区街道宽阔平坦,绿树成荫,新楼林立,环境优雅,是全国卫生红旗城市之一。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逐步改善。这些都为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⑸ 陵川县的历史沿革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建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盖城县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州治由端氏迁回晋城。
唐天保元年(742年),泽州改高平郡,陵川县属高平郡所辖。唐乾元元年(758年),高平郡复为泽州,陵川县复属泽州。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或称高平郡)所领。
金天会五年(1128年),泽州改南泽州,陵川属南泽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复为泽州,陵川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陵川属忠昌军节度。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泽州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属河东山西道,为腹里。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仍隶泽州司侯司,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中书省晋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泽州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宁道,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2012年,陵川县辖7镇5乡,410个行政村,1312个自然村,总户数量级61729户,其中农户57903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 2013年,陵川县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53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0882公顷,比2012年减少310公顷。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7399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78公顷。 2013年,陵川县全年粮食总产量11.83万吨,比2012年减产3.43%;其中,夏粮产量791吨,比2012年减产24.5%;秋粮11.75万吨,比2012年减产3.3%。2013年,陵川县全年油料产量1011吨,比2012年增产0.8%;药材产量3289吨,比2012年增产52.8%;水果产量2137吨,比2012年减产46.1%;蔬菜产量31480吨,比2012年增产2.55%。 2013年,陵川县全年肉类总产11923吨,比2012年增长36.8%。其中,猪肉产量10345吨,比2012年增长39.2%;牛肉产量88吨,比2012年下降44%;羊肉产量669吨,比2012年增长25.7%。2013年年末生猪存栏96595头,比2012年增长4.1%;生猪出栏116085头,比2012年增长13.9%。2013年年末牛存栏235头,比2012年下降75.2%;牛出栏155头,比2012年下降86.1%。2013年年末羊存栏59453只,比2012年增长18.4%;羊出栏49863只,比2012年增长40.5%。2012年年末禽存栏67.51万只,比2012年增长4.1%;禽出栏56.76万只,比2012年增长44%。2013年全年禽肉产量822吨,比2012年增长39%;兔肉产量95吨,比2012年增长69.6%;禽蛋总产量8099吨,比2012年增长37.8%;蚕茧总产量84吨,比2012年下降27%。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森林面积1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07%。2013年全年木材产量2528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5.65%。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20公顷,比2012年下降28%;四旁植树65万株,比2012年下降35%;育苗面积380公顷,与2012年持平。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1.48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2%。机械耕地面积15840公顷,比2012年增长0.57%;机械播种面积12860公顷,比2012年增长3.71%;机械收获面积9660公顷,比2012年增长5.11%。全陵川县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10920万元,比2012年增长7%。 2013年末,陵川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7216.7万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9.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比2012年增长8.2%,非公有制企业比2012年增长15.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比2012年增长0.58%,重工业比2012年增长10.2%。
2013年,陵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209万元,比2012年下降4.36%,其中:煤炭行业36898.7万元,比2012年下降36%;农副食品加工业15630.7万元,比2012年增长16%;化工行业17007.8万元,,比2012年下降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808.9万元,比2012年下降1.7%;冶炼行业35862.9万元,比2012年增长60%。 2013年,陵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69.1万元,比2012年下降79.1%;实现利润-1252.9万元,比2012年下降105.7%;亏损企业亏损额6934.7万元,比2012年增长44.2%。 2013年,陵川县全县乡镇及民营经济增加值22.42亿元,增长4%;总产值67.89亿元,增长4.2%;营业收入58.13亿元,增长3.7%。 2013年,陵川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3亿元,比2012年增长29.2%。2013年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2家,,完成总产值9224.2万元,比2012年增长102.9%;竣工产值5569.3万元,比2012年增长60.9%。 2013年,陵川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9.98亿元,比2012年增长31.2%。其中:第一产业46870万元,比2012年增长11.8%;第二产业114356万元,比2012年增长24.3%;第三产业138532万元,比2012年增长46.6%。2013年,陵川县全年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13年完成投资10.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7%。
2013年,陵川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9682.3万元,比2012年增长13.4%。分地域看,城镇92962.8万元,比2012年增长13.6%;乡村46719.5万元,比2012年增长13.1%。
2013年,陵川县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2012年增长24.5%,服装鞋帽、针、纺织类比2012年增长12%,化妆品类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9.7%,日用品类比2012年增长22.9%,汽车类比2012年增长2.9%,石油及制品类比2012年下降8.7%,文化办公用品类比2012年下降57.2%,书报杂志类比2012年增长9.8%,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比2012年下降16.2%,其它类比2012年增长22%。
2013年,陵川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82.5公里,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6亿元,比2012年增长6.7%。 2013年,陵川县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1953.94万元,比2012年增长2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41万元,比2012年增长13.73%;电信业务总量10412.94万元,比2012年增长23.9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7840户,2013年年末达到185754户,比2012年增长34.7%;陵川县全县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7308户,增加5654户,比2012年增长26.1%。2013年,陵川县全年旅游企业个数为16个,共接待旅游人数275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73.2%,实现旅游总收入6.25亿元,比2012年增长46.4%。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3106万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179万元,比2012年增长2.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8479万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48293万元,比2012年增长12.07%。各项贷款余额261198万元,比2013年年初减少2178万元,比2012年下降0.83%。
⑹ 有谁知道晋城的历史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71万人(其(其中非农业人口46.65万人)。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蜗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高平一带。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晋城煤炭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的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在沁水县南部发现并探明了一个大型煤层气田——沁水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1984年我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
晋城市森林资源可观,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至今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县境内。
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山西省的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我市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
晋城市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公里,发源于沁源县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公里,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⑺ 晋城的历史沿革
晋城古称泽州、泽州府、建州或盖州、建兴郡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郡”。高都、塔水河、下川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距今约2.6万年,该遗址和小南海遗址一样,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代表。下川遗址出土的琢背小刀、箭镞等细石器文物,表明远在旧石器晚期,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已经成熟。
远古时期:京畿之地
晋城古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远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今山西南部一带,而晋城属“京畿之地”,由此产生了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播谷、尧封丹朱、蚩尤冶铁、舜“耕历山、渔于获泽”,禹凿石门、商汤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话。
晋城境内最早的一个地名为“垂”也称垂棘、垂都等,即今高都的古称,相传晋献公假道伐虢时,曾献垂棘之璧与虞国,就是产自垂棘的美玉。垂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的17世纪初年。相传,早在我国商周之前的夏朝后期,因商汤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迁至于高都。据说,当时桀王和爱妃妹喜就住在垂棘之地。《战国策》和《泽州府志》中即记载有:夏履葵曰桀,居天门,商汤伐夏桀,桀始迁于垂。
尧舜时期:冀州之域、帝都畿内
颛帝创制九州,统领万国,晋城属冀州。《舆地考》曰: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置九州,统领万国。
陶唐时期,尧使禹平水土,禹治水成功,还天下为九州,此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时期:冀州、畿内地
夏启创夏,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晋城属冀州。
殷商时期,晋城境内建有商盖国,祖乙定都于耿城,属畿内地。
春秋时期:米子、陵泽、郤、原国,晋国
西周时期,晋城全境散居有原、郤、米子、陵泽等国,后皆被晋国征服而入于晋。(周惠王十七年,晋献公遣世子申生伐赤狄东山皋落氏,败狄人于今阳城稷桑。周襄王十三年,晋侯围原国,原国降,迁原伯贯于翼,以赵衰为原大夫。二十八年,晋襄公西伐巴蜀,迁巴蜀主于高都之巴公,今晋城市郊区巴公镇因此得名。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伐晋国,登太行山,封少水(今沁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
春秋末期:晋国高都、获泽、端氏、泫氏等城邑
春秋末期,今晋城盆地境内就已形成高都(今城区与郊区)、获泽(阳城)、端氏(沁水)、泫氏(高平和陵川)等城邑。古书《墨子》中即有“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的记载,《穆天子传》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而《竹书纪年》中也记载周威烈王七年,赵浣修筑泫氏城。十七年,晋取泫氏、濩泽。二十年,赵萧侯夺晋君端氏。楚国围韩雍氏,韩徵甲粟于东周,苏代说韩以高都与东周。周成候十六年,魏武侯、韩衰侯、赵敬侯废其君晋静公酒为家人,迁晋静公食以端氏城(今晋城市沁水),而后三家分晋,即在于此。
战国时期:魏国、韩国、赵国
战国时期,先属魏国、后辗转属韩国、赵国。到了两汉时期,西汉高祖七年,汉武帝刘邦封卞欣于阳阿城置阳阿侯国,东汉建武三年,汉光武帝刘秀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83年,始于十六国战乱的年代。公元383年,西燕30万军民在从西安东迁徙途中,众将拥立慕容永为大单于,这年慕容永自称皇帝,年号中兴,置建兴郡(治阳阿),于今晋城盆地。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改建兴郡为建州,建州领有四个郡,其行政区域范围与今天的晋城市已基本一致。隋开皇初,改建州为泽州,至清雍正六年升泽州府,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
从东晋的建兴郡,北魏的建州,北齐的建州道行台,隋唐宋的泽州或高平郡,金代的南泽州、忠昌军节度,元代的泽州司侯司,明清时期的泽州府,到现今的晋城市,州、府、郡、军一脉相承,千百年来行政区划均与今晋城盆地一致,而州治府治均设于今晋城城区与郊区。无论唐宋时期的道路制、金代的州军制,还是元明清时代的行省制,名称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与今山西晋城市是完全一致的。 晋城市历代行政区划一览设置年代政区名称领郡管辖范围政府驻地隶属东晋太元中年建兴郡郡驻阳阿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北魏永安二年建州领四郡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北齐天保七年建州道行台领三郡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北周建德三年建州领二郡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隋代开皇三年泽州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冀州监察区唐代时期泽州 或称高平郡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河东道宋代时期泽州或称高平郡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河东路金代天会六年南泽州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河东南路金代元光二年忠昌军节度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河东南路元世祖至元年泽州司侯司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中书省平阳路明代洪武二年泽州直隶州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雍正六年泽州府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与郊区山西行省现代时期晋城市今晋城市全境驻今晋城城区山西省参考资料来源:清朱樟攥《泽州府志》 在晋城市区范围内,最能体现晋城文化特色的是晋城老城。不论是程颢书院,还是景德桥、景忠桥、张院民居、玉皇庙,这些都是晋城老城的组成部分。晋城老城始建于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有无数名人踏上了这片土地: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登上泽州城北楼,写下了《登泽州城北楼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隰川王和宣宁王迁于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宁王府。于谦在这里写下了《到泽州》。近代,朱德、冯玉祥、赵树理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可以说,晋城老城是晋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重要的承载晋城文脉的历史遗存。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遗迹。
晋城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春秋战国的“阳阿古剑”就产自晋城。北宋,晋城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期,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晋城被誉为“九州针都”,“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日用铁货、“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时至今日,在当地以“头”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近30个。
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批次合计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发[1988]5号)2项青莲寺、玉皇庙 第四批(国发[1996]47号)4项晋城二仙庙、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姬氏民居 第五批(国发[2001]25号)9项龙岩寺、泽州岱庙、小会岭二仙庙、崔府君庙、西溪二仙庙、崇明寺、开化寺、游仙寺、定林寺 第六批(国发[2006]19号)28项北义城玉皇庙、周村东岳庙、碧落寺、大阳汤帝庙、郭峪村古建筑群、开福寺、润城东岳庙、海会寺、清梦观、古中庙、二郞庙、羊头山石窟、西李门二仙庙、中坪二仙宫、玉泉东岳庙、石掌玉皇庙、塔水河遗址、郊底白玉宫、南神头二仙庙、寺润三教堂三圣瑞现塔、崇安寺、柳氏民居、湘峪古堡、郭壁村古建筑群窦庄古建筑群、砥洎城 、下交汤帝庙第七批(国发[2013]13号)23项河底成汤庙、高都景德寺、坛岭头岱庙、尹西东岳庙、西顿济渎庙、川底佛堂、史村东岳庙、水东崔府君庙、薛庄玉皇庙 坪上汤帝庙 、府城关帝庙、大周村古寺庙建筑群、三王村三嵕庙、高平嘉祥寺、石末宣圣庙、良户玉虚观、董峰万寿宫 南庄玉皇庙、建南济渎庙、仙翁庙 、北马玉皇庙 、南召文庙、陈廷敬故居等 合计66项
⑻ 山西和晋城一些悠久的历史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内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容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
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
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 “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
⑼ 对于山西有多少了解
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名将陈龟、名医王叔和、天文学家刘羲叟、李俊民、郝经、荆浩、贾鲁、陈卜、孔三传、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名人故里。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玉皇庙、阳阿古城、海会寺、开化寺、程颢书院、崇安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群、羊头山石窟、中华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
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四大名胜"珏山吐月"、"白马拖缰"、"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历史古迹和古老传说在这里辉煌。
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在晋城市郊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晋城市阳城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晋城市沁水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
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 后周世宗大胜北汉军于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遗迹。
晋城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始于商周、盛于春秋的冶炼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日精月进。春秋战国的“阳阿古剑”就产自晋城。北宋,晋城境内的“大广冶”为冶铁官炉,所铸“大观通宝”被誉为史上最美铁母(钱)。明清时期,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晋城被誉为“九州针都”,“大德”牌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日用铁货、“九头十八匠”更是名扬全国。时至今日,在当地以“头”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个,以“匠”字作地名近30个。
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