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外郭遗址
1. 关于唐长安遗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
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
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
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
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
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
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宫殿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隋称大兴宫)、大明宫和兴庆宫,
称为“三大内”。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
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
殿(隋称中华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
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
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每座坊的四
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
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亲城坊。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城内的许多隋唐窑藏,其中何家村(兴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银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
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
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2. 南京中华门雨花台西有个1叫哈德门的门吗
有,你听错了,是来安德门。源
安德门
安德门,为南京明城墙中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处于明外郭小安德门与凤台门之间,后来为了区别于小安德门,又将其称大安德门。
安德门以及明外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明外郭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其位置大约位于今小行路警官学院一带。
3. 南京城南的哈德门原来的名字是什么
没有哈德门,是安德门。
安德门,为南京明城墙中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版位于今南京市权雨花台区,处于明外郭小安德门与凤台门之间,后来为了区别于小安德门,又将其称大安德门。
安德门以及明外郭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
清末民国时期,明外郭逐渐衰败,地表城门现已不存,仅存遗址,地名沿用至今,其位置大约位于今小行路警官学院一带。
4. 燕子矶明外郭什么意思
南京---燕子矶 :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在南京北郊观音门外。是岩山东北的一支。回海拨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因称燕子矶。
明(朝)外郭(城墙):南京明城墙从公元1366年初建,已巍然屹立600多年。其四重城垣结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在世上独一无二。其中之一遗址是明朝外郭城门。
5. 最久国都的汉魏洛阳的遗址有哪些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区与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该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此外,西汉及新莽末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于此。后赵、北周曾以此为南都、西京。
如包括这些,汉魏洛阳故城无疑是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
汉魏时期的都城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阳人口达100万以上,当时中外交流频繁,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东方文明向东传播的源头。
北魏时,洛阳城有里坊320个,城内外有佛寺1300多所。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当时的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
洛阳故城今存遗址内城城墙皆夯土版筑而成,周长约14千米。
汉魏洛阳故城分别有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遗址区地上和地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重要遗迹由内到外主要有:宫城、内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太学遗址、东汉灵台遗址和金村大墓等。总面积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
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位置适中略偏西,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四面墙垣保存尚好,墙基虽已埋没地下,但尚能连接起来。
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址一座,形制宏大,当是宫城的正门,按文献记载北魏时叫“阊阖门”。阊阖门是在魏晋宫门旧址上建造起来的。它是以柱网构成的殿堂式城门楼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整个门址位于宫墙后侧,门前两侧分别有巨大的子母土阙与宫城南墙及两侧院落南墙相连接。该城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都城宫城的正门。
宫城的西部,应是汉北宫和北魏宫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传说的“金銮殿”,即北魏太极殿遗址。南对阊阖门,呈长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筑地基厚达6米以上,其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
内城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平面略作南北长方形,古称“九六城”。内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冲毁外,东、西、北三面墙垣,断断续续依然留在地面上,内城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墙宽约14至30米,系夯土版筑,细密结实,墙垣上一排排的版筑夹棍眼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探见城门阙口10座。城内一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始建于公元29年,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0000余人。175年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通,史称熹平石经。至241年,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
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发现于偃师东大郊村内的西晋辟雍碑,碑文详细记载了西晋武帝司马炎及其太子到太学视察,并亲至辟雍行礼的情况。
东汉灵台是我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高台建筑。遗址在内城南郊,创建于公元56年,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
灵台遗址范围达40000多平方米,每面墙垣各开有门,四面共开12门。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建筑。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当时都安放在灵台之上。
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连的3个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筑,共有城门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门,中间一城西垣二门,南面一城四面各开一门,遗址内有夯筑台基、砖砌基址多处。
史书记载,当年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足见其豪华壮丽。1956年,河南省将汉魏洛阳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
6. 明南京城的京师城郭
明朝京师南京城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城的修建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钟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旧城;第二阶段是自旧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墙直到龙江关(今下关);第三阶段是建造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各主要城门,以及玄武湖旁城墙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是建造外郭城。 宫城和皇城:迁三山填燕雀
宫城,俗称“紫禁城”,为都城核心,偏于南京京城的东隅,有御河环绕。即今明故宫一带。
1366年,也就是明朝建国的前两年,朱元璋下令开始兴建皇城和扩建应天府城。刘伯温等所勘定的宫城位置,虽然位于钟山的“龙头”之前,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带是前湖(燕雀湖)的湖身所在,地势十分低洼,朱元璋只好调集几十万民工来填平此湖。由于填湖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还盛传在填湖过程中,朱元璋曾把住在湖畔的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活生生地投入湖中垫底,作为“填得满”的“吉兆”,后来又封他为“神”。
经过艰巨的填湖工程,地基问题才算基本解决。为了避免地基下沉,当时曾经采取了在城墙下部铺垫巨石,以及在宫殿下面打进密集的木桩,并铺砌砖石结构的大型下水道等措施。然而,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宫殿地基的下沉现象就很严重。整个皇宫的地势,显出南高而北低,今午朝门以南一带较高,以北则较低。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这很不利于后代,甚至会“绝后”。这时,朱元璋已经年老力衰,追悔莫及,只好在一篇《祀灶文》中哀叹说:他本想再一次迁都,但已力不从心,只好听天由命了。后来,某些封建史学家也附会说,朱元璋死后不过4年,他所传位的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为朱棣(即明成祖)所逼自焚而死(一说是出家为僧,远走南洋),就是由于南京明故宫“风水”不好的缘故,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明朝的南京宫城,南北长达2.5公里,东西宽达2公里,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分前朝三大殿和后廷六宫两部分。在宫城城垣上开筑城门有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 皇城是护卫宫城的最近的一道城垣。城垣上开筑城门有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
皇城和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皇宫依照《礼记》五门三殿的旧制,由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五门之后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殿──皇城南面的正门叫“洪武门”,在今光华门内稍北处,然后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宽广御道,称为“千步廊”。御道的东面,分布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高级行政机构(只有刑部在太平门外)。御道的西面则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中部偏北是“外五龙桥”,桥北就是承天门和端门,今光华门内御道街中段的外五龙桥,还是明代初年的原物,不过桥栏杆是后加的。
承天门和端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天安门和端门,接着就是宫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的主要部分还矗立在御道街的北端,俗称为午朝门。此门保留有5个城门洞,只是城楼早已坍毁,仅存石柱础,东、西两座角楼的城基也于早年被拆。门北还保存有一座“内五龙桥”,是明代的原物。午门主要是传达圣旨的地方,也是皇帝处分大臣的所谓“廷杖”(即打棍子)之处。至于因罪斩首,一般都是在太平门外的刑部“天牢”或在闹市中心进行。在承天门、端门和午门一线以东,建有祭把朱元璋祖先的“太庙”;此线以西,还有祭把主宰封建国家命运之神的“社稷坛”。这同北京故宫天安门的东面有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面有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的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午门的东北,据说是当年“冷宫”的遗址,宫人有罪者,就被打入冷宫。
午门以内是所谓“前朝”。位于中轴线上的3座主要大殿是“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相当于今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通称为“三大殿”。其中奉天殿的规模最大,俗称“金銮殿”,皇帝即位和其他封建大典都在此殿举行,它的遗址就在今中山东路午朝门公园对面的马路北侧。今午朝门公园内所保存的石刻,主要是奉天殿前“奉天门”的遗迹,以及位于午门和奉天门之间的“内五龙桥”和桥畔的明代碑刻。
“三大殿”以东有“文华殿”,以西有“武英殿”。文华殿的东南,有一座“东华门”,据说当年文官入朝都要从此门出入。武英殿的西南,也有一座相对称的“西华门”,据说是当年武官入朝的必经之路。午朝门的东、西两面,还各遗留有一座当年紫禁城的城门。
“三大殿”以北是所谓“后廷”,就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包括奉先殿、柔仪殿、春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和西北角的御花园等,直到后宰门的玉带河为止。那一带保存下来的遗迹,只有当年御花园中的一座假山,俗称“马娘娘梳妆台”。1964年曾在玉带河西段发现了大量明代的瓷器,说明当年的御厨房就位于“后廷”的西部。据史书记载说,御厨房的灶都是用铜砖砌成的。 京城:依山形水,形制独特
皇城的外围,还筑有一道都城的城墙以加强防卫。这部分都城的东南角,在通济门附近与宋元时期的旧金陵城相接。南面的正门叫“正阳门”,就是现在的光华门。从正阳门经过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和三大殿,一直到北安门,都位于一条正南北的中轴线上。东面的正门是朝阳门,位于中山门的稍南处,与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津桥(在今逸仙桥稍南处)等,也同在一,条正东西的横轴线上。北面的正门是太平门,当年主宰刑杀大权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就位于太平门外的玄武湖滨,俗称为“天牢”。由于明太祖和明成祖两代在南京杀了很多人,太平门外的哭声日夜不绝,所以人们把通向“天牢”的那段太平堤称为“孤凄埂”。
皇城兴修完毕后,朱元璋就着手向北拓宽都城。但是,在开始时他还拿不定主意,究竟是沿着玄武湖南岸的覆舟山和鸡笼山麓的六朝建康城北墙向西筑呢,还是沿着玄武湖的西岸向北筑?从现存的遗迹看来,起先他是倾向于利用建康城北墙向西延伸到鼓楼和清凉山一带的。因为今鸡鸣寺后俗称为六朝“台城”的一段城墙,已在明代进行过加固和改筑,并在鸡笼山的北麓中断。如果按照这一方案,明初的都城就只有今城的2/3大小。事实证明,朱元璋后来废弃了这一方案,而沿湖向北筑城,这可能予更多地考虑了巩固江防的需要。但是,这个方案的工程量很大,沿线都是山岗丘陵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大概是先通过秦淮河的入江孔道,将建筑材料从水路运到汉西门(今汉中门稍南)和龙江关一带,再分段兴筑,并且充分利用了沿线的黄土丘陵,以增加城墙的高度。最后分别自神策门(今和平门)向南,自今鸡鸣寺后解放门向北筑“后湖城”,这部分是利用了六朝时的“十里长堤”,从而完成了“应天府城”的全部工程。
这座作为明代初年都城之用的应天府城,城周长度号称96里,据有关部门实测为67.35华里(35.676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城池。即使与同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大城相比,也是首屈一指的,要超过城周29.5公里的巴黎城。 外郭:黄土丘陵土城头
传说朱元璋造好应天府城以后,就带着他的儿子们登上钟山观察都城的形势。他们发现宫城离开钟山太近,如在山上架炮,皇宫很容易被击中,而且还有一些重要制高点,如南面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城防非常不利。于是,朱元璋又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下令建造外郭城。
这座外郭城主要是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陵筑成,只在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砌一部分城墙并开设城门16座,所以俗称“土城头”。它的周长号称180里,实际上只有120华里(60公里)左右,各段砖筑的部分加起来约40华里(20公里)左右。
外郭呈菱形,最北城门为观音门、最东为麒麟门、最南为夹岗门,西边的外郭城垣未合围,留下南北两豁口分别延伸至长江边。从东郊的麒麟门起,向北经过仙鹤门、姚坊门(今尧化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直到江边的外金川门;从麒麟门往南,经过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和栅栏门,也止于江边,其中外金川门和栅栏门是晚明所开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南京有“外城门十八”。这座外城已于早年被毁,但人们仍然使用这些城门的名称来作为当地的地名。
7. 我们的老南京
初一升初二的吧?偶刚搜到,发给你吧。(建议修改修改,有些句子可能不通,中间还有一些奇怪的符号,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删掉就好。虽然会很累。)
以下是正文:
南京民间素来对城门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内十三”,指的是明城墙上十三座明代初年开的城门, 7hKfxw-X@
而“外十八”指的又是哪十八座城门呢? wG&rkg";#
“外十八”,其实指的是现在的南京人已不熟悉的十八座外郭城门。史载,朱元璋在南京明城墙竣工 %07vH&<C.
以后,又下旨在南京城墙以外建了一道外郭城墙,“外十八”,就是外郭城墙上的门。近日据报道,南 34aSRFsk*
京市规划局对“秦淮新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明外郭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征询公众意见,并考虑在 jG/@kh*m
2014年青奥会之前复建一些外郭城门。 M4L<u,\1s
外郭城门如今已经全部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地名。从本期开始,“老南京”版将在城墙研究 N/8B@}@n
专家和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去追寻那十八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外郭城门的具体方位。 )1Z @}o 9
T2ZN= )xZ1
外郭城门也很宏伟 7vB 6IF
“宫城、皇城、内郭城、外郭城是中国古都格局的最高形制!”南京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对记者说。 i [2bz+Z?
杨国庆说,西安、洛阳等古都均设有外郭城,但到现在已经几乎没有踪迹了。南京也是如此,洪武 En YEAjX
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四周,利用黄土丘陵,修建了一道外郭城。 jlaC: (6
外郭城依山就势,跨水越河,其墙体以土墙为主,城门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段则使用明城砖。外郭 mS &^xWPV
城的长度,明代初年的人测量为“124里2分5厘”,另外,还有 130余里、160里、180里等多种说 d' e\t O
法,但明代官方号称为“180里”,其中用砖筑造的部分大概为四十里。到1391年,外郭城完工时, ~Z$Ro/;l
外郭城内的南京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 X;yThb` iI
从现存外郭城的遗迹判断,外郭城的土墙高度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城下有过 o65I(`
水涵洞。有目睹过外郭城门的老人回忆,外郭城门有两层楼那么高,比很多内郭城上的城门(即“内 \|C~VU@
十三”)都要高。 r<_qU3Eaj
留存至今、比较可靠的南京外郭城门的老照片目前只有一张,就是拍摄于1929年的观音门的旧影。 \S)cVp)h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观音门以及附近的墙体系用城砖修建而成,门洞宽阔而高大,以城门洞里的 mC!^`y)
板凳为参照物,可以判断观音门的高度至少超过四米。城门两边贴着告示,可以推断出平日里进出此 kntULI$`
门的人很多。 23P7%\
XOPiwrg%p
16个,还是18个? L?b;TjLe
杨国庆告诉记者,“外十八”,南京外郭城门,自西北临江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外金川门、上元门、 }syU(];s
佛宁门、观音门、姚坊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 RtF!(gd
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江东门、栅栏门(石城门)。 PS`F
这十八个城门洞如今一个都没有留下,但地名大部分还保留着。“外十八”中,如今的南京人熟悉 lLNI5C
的有:观音门、姚坊门(现在讹称为“尧化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江东门、双桥门等,而 x3 01uf[
佛宁门、驯象门、栅栏门等名称,绝大部分南京人几乎闻所未闻。 ~f?brQ?
其实,关于外城门的数量也是存在争议的。杨国庆告诉记者,洪武、永乐年间的资料表明,南京 co>IJzg
外郭城门的数目是15个或16个,而万历年间记录下来的外郭城门则是18个,现在公认的说法就是 ]1|OQYG
18个。 (4FZK7Fm
MUMB\K*$
军事防御作用显著 t7,**$ST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建造外郭城呢?参照历代古都“四重门”形制是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个更重 km6O3> p5r
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南京的军事防守力量。《南京明清建筑》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朱元 6Q}>=R^h
璋在建好南京内郭城城墙后,率领众皇子和大臣登上紫金山观察城墙形势,众人都称赞城墙修得雄伟, *!`bC@E
只有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跑跑对准紫禁城”,意思是说紫金山是制高点,在山上架炮打 <P-AlHYV-
皇宫,城墙起不了防御的作用。此事之后,朱元璋便下令,在内郭城之外再修一道外郭城,将紫金山、 . 8]=y Pm
幕府山、雨花台等制高点都包括进去,使得将来进攻南京的敌人无险可凭。 {5JYu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凸显了南京内郭城墙在军事防御上的缺陷,亟待外郭城来弥补。明代初年 yUg'^SEbLk
,南京内郭城墙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皇家建筑,如明孝陵、天坛等,修建外郭城墙,能够保护这些 ^' 4I%L"
重要设施。杨国庆告诉记者,有明一代,历代统治者对南京外郭城门非常重视,各城门都有驻军,永 cp4~`X
乐年间设管理外郭城门的官员,名曰“城门郎”,六品官职。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南京外郭城门的 ^[1Xl7)`
确在军事防御上发挥过一定作用。 lk4$c1ao2@
xhncQhf\
4YCuO%
最后的城门1953年消失 K9S(Xip
杨国庆认为,外郭城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有些地方以山势为城,有的地方则平地起土墙。在明代 KqWO9d?w.
初年以后漫长的岁月,外郭城是南京城外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 @mEB=X(-l=
外郭城的衰败以至于消失,是清代以后的事情。清取代了明,新的统治者不会再重视前代皇帝的这 7lG,.W|
个杰作,对外郭城疏于管理,很少修葺,本为土墙的外郭城墙逐渐倒塌。《同治上江县志》记载:“今 7h\U}!
则外郭俱夷为平陆。道光中,尚存城阙形式,其垣惟余高阜,俗犹呼为土城头焉。”可见,到了清末, [`bA,)y"
南京外郭城墙就已经基本为平地了。 p}q]GJ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经利用外郭土城修筑公路,这是对南京外郭城的一次致命打击。 W7.QK/@
至今,自双龙街到观音门的一段就是当年的公路路基,全长30公里,其实就是外郭城遗址。朱偰先生 mxTuwx
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述,上世纪三十年代, __ G=xf
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尚存的外郭城门为观音门、高桥门、沧波门等,抗战期间,因为难民取砖建 2jyxP6t
房,沧波门被拆毁。1949年,因为燕子矶通公交车,观音门被拆毁。1953年,最后一座南京外郭城 ?cgb3^R'
门——高桥门因为年久失修倒塌,被市政部门全部拆毁。 ?1Uq ud
至此,曾经的“外十八”彻底消失,其踪迹难以追寻。 y@dTdR2Wc
随着新的城市规划的出台,寻找南京外郭城门的具体地址,已经成为南京历史考古工作者和文物爱 w,zm!
好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近半年以来,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和西祠“南京城市民间纪录团”的 u(4o#m
网友们,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找“外十八“,并且取得了重要的发现。“老南京”版将陆续刊载文章, T@ Th?
带您重回历史现场,找到“外十八”的所在地。 -m Sf`1l0
本报记者 于峰 10r9sR
Tnb5tHjnh
&5 R-bYGW
寻找外郭十八门之一
——摘自《金陵晚报》
8. 现存的楚文化遗址简介
楚王城遗址位于云梦县城东郊。春秋时期吴楚征战,楚平王令子昭王筑此城。经考古部门证实,城郭总面积3.7平方公里,现残存的部分土城墙高于地表2.7米,还有城门址、护城河、排水道和台地。并且从1米以内的文化层中,出土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文物,如东周的陶井、秦代的竹简、漆器等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0余件。该遗址1984年被湖北省博物馆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主要涵盖楚纪南故城遗址、八岭山、熊家冢、雨台山、天星观、马山、纪山、青山等古墓群和龙湾遗址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纪南故城有20个楚王在此建都411年,八岭山有18个楚王、五代南平国3个帝王、明代11个藩王厚葬于此,龙湾遗址曾为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荆州古城墙被专家学者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熊家冢楚墓是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同时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规划最严谨、规模最大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
9.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遗迹在哪里
最古老不好界定。按朝代给你排下去好了。(全是手打,亲身经历或很有价值,希望能得到悬赏分)
商朝:殷墟,在河南安阳,是华夏族的遗迹(符合你要求,汉族的前身),主要就是甲骨文一类。周朝:主要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保留下来的大多是墓葬,比较有名的是曾侯乙的墓,他墓中编钟现在在湖北省博物馆,你可以去看一看,还有很多铜车马。地面建筑基本是别想看到了。
秦朝:秦始皇陵(也就是个土墩,但是兵马俑要看下的,确实不错)
汉朝:西汉的皇帝都埋在西安,比如汉武帝的茂陵,但是也基本就是黄土墩(两千年该砸的盗的都差不多了)。
南北朝:北朝三大石窟,我只去过云冈,应该来说,还是很值得看的,其实是鲜卑人最早搞得,但是这些少数名族慢慢都被汉化了。后期造像风格基本是汉化的。南朝可以去绍兴看看王羲之的祠堂还有兰亭。
唐朝:西安有皇帝们的墓,比如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就在那里,不过其实也没什么,唐朝据现在也要一千多年,所以地面建筑基本无存。有一些古代寺庙什么的还能保存下来,你可以看到唐朝的建筑风格,比如大雁塔,虽然是后期修造,但是建筑风格是没什么变化的。如果你留意就会看到唐朝的建筑和明清是多么迥然不同,如果有条件,建议去日本的京都,那里有真正唐朝的建筑。我在正定去过一个寺庙,大殿什么的保存的不错,是隋朝开皇时期始建的。风格基本是隋唐原样。(主要是斗拱什么的)
五代:杭州的六和塔、保俶塔这些都是五代始建的,苏州虎丘塔也是。都很值得去一下。
宋朝:宋朝的可以多看看苏杭这边,比如绍兴的沈园(陆游唐婉相遇的地方)。
明朝:如果想看汉族的遗迹,建议多看看明朝(时间比较近,也就六百来年,文物古建保存的比较好,现存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朝),十三陵去看看吧(我最近也想去趟十三陵,以前去过了,最近想全看一遍,不是跟团那种,我从来不跟),南京的孝陵(朱元璋的陵墓),钟祥的显陵(我去过的保存的相当完好的明朝遗迹,就是位置比较偏),其他苏州园林大都是明朝始建的。山海关(明朝灭亡的门),其实还很多,我去的挺多也一时想不起了,一个一个说说好久,就这么多吧,要是有兴趣,你问我,我在详答。
10. 南京明城墙的主要建筑
城门,是衔接城市内、外的交通要道和观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门营建中,煞费苦心地数次对城门进行修葺、增筑改制,以壮其势、瞻其观。南京京城设有城门13座,每座城门均有相当规模的敌楼,并有数道木城门和千斤闸。门址位置依据城垣形制不求对称,依门而设的瓮城有内、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
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即光华门)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门5门,北有太平门、神策、金川、钟阜4门。
正阳门(光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是京城的正门,内外均有瓮城的复合型瓮城,是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创。
通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也绝无仅有,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
聚宝门(中华门)是南京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城堡式城门,是京城的正南门,中华门城堡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
三山门(水西门)规模仅次于聚宝门(今中华门),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
石城门(又称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皆为拱券砌筑。
清凉门是明代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构成。
定淮门是南京市明代内城十三座城门靠城西的城门,位于外秦淮河东岸,具体规格不详。
仪凤门(兴中门)是城北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
钟阜门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两座城门取龙凤呈祥寓意。
金川门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门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城门附近设置有水闸,控制护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
神策门相对其他城门规模较小,是南京明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唯一一个设有左右两个门洞的城门,也是十三座城门中唯一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的城门,且瓮城门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因此成为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一座城门。
太平门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原为单孔城门,2014年复建为三孔城门。
朝阳门(中山门)原为单孔券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瓮城,古称(闉),又称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外的附属建筑。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门取向不一,形成相对独立的护卫城门的设施。瓮城,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期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发展,也是护卫城门建筑形式中成熟的建筑设施。南京城墙的内瓮城,一反中国传统瓮城建造的旧制,将前人理论上把瓮城设置在城门内的设想,大胆用于实践,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内瓮城的形制,为明初南京城墙首创。由于内瓮城设置在城门的里边,就有条件设置瓮洞(即藏兵洞),将城门守御这一明显的薄弱部位,变成防御作战中的强点,这是外瓮城所无法做到的。
13座城门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门中,聚宝、石城、神策门、清凉门4门保存至今。
光华门原名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内外均有瓮城的复合型瓮城,为国内城墙建造史上独创。
通济门是南京十三座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与聚宝门(中华门)和三山门(水西门)是三座规格最高的内瓮城城门。
聚宝门(现称中华门)是现存最大的城门,规模最大,东西长118.57米,南北长128米。城顶原有木结构敌楼,城门设铁闸和木门,铁闸用绞关上下启动。瓮城两侧有登城马道,主城内侧上下两层及瓮城两侧共有27个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圆形,周长60公里,多为土筑,现已辟为明外郭百里风光带。 在河流进出及泄水口处,南京城墙下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秦淮河进出口分设东西水关两座水门。东水关今尚保存,设有内外两道闸门,中间一道铁栅,闸有上中下3层拱券,每层11拱,有效地分解了城墙重力。
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处设有涵闸。闸一般为铜或铁质,正方形,五孔,边长约125厘米,内接铜或铁质涵管,直径约95厘米,闸口还设有铜或铁质栅棂。
南京原有两座水关,将内秦淮与外秦淮沟通,东水关和西水关分别位于十里秦淮的两端,素有龙头、龙尾之称。1953年西水关不幸拆除,仅存东水关。东水关和西水关都是600多年前高超水利设计工艺的代表,是明初时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进行主城区建设、水系改造时,进行的两项大的水利工程。
东水关
东水关坐落于南京城东南部,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东水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932年(杨吴太和四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
在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如今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声鼎沸,但是却以其雄的气势屹立于十里内秦淮河的东端。如今的东水关遗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建设南京城,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经过精心设置,将东水关辟为通济水关偃月洞,水关共三层,每层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层十一券通水,上中两层共二十二券为藏兵屯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二十二券。
为了巩固王朝和繁荣明朝的经济,在从通济门进入南京城的要道上建造了一座桥,因其地处内、外秦淮河的交汇处,朱元璋为锁住大明朝的风水,给此桥起名为九龙桥,希望借助龙的神奇力量镇住南京的风水,以永保大明朝的宏伟基业代代的相传下去。在清朝时,康熙、乾隆巡访江南时,都是从九龙桥进入南京城的。
2001年修复东水关时,保留了九龙桥的基础,从桥面上重新铺上了大块的青石,桥的两边镶上了80个莲花彩云雕石栏杆。在桥的两端安装了4个雕花石鼓,整座桥用了近4000吨石料,桥的基础丝毫未动,由此可见古人造桥技术之精湛。
西水关
因为被拆除的年代久远,南京西水关不如与之遥相对应的东水关著名。西水关在水西门南侧,背靠城墙上下三层,担当水利、防务两大功能,在功能设计上是非常精密的。倚靠古人的这个地下排水系统,一般的大雨都不容易造成路面积水。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仿照南京城地下水系疏通系统进行改造,所以每次北京大雨时,故宫一般都是不会积水的,因为它有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统,这也是西水关、东水关这样的水利工程在当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据《古里秦淮地名源》里所考证,五代南唐时期,西水关被称为下水门,明代筑城时改建为西水关,设偃月洞。清代在下浮桥和偃月洞之间设有银台洞,又称云台洞。1935年,云台洞旧址建西水关防洪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仍然是小型防洪排涝设施。可见西水关在历史上,对于保护南京城免受洪涝之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防洪排涝,西水关在军事、政治、经济上也“大有作为”。据称,当时在修建西水关时还颇有讲究,有一些“小机关”:西水关有两道闸门、桥道和藏兵洞。一道闸门在城墙之内,另一道闸门在内秦淮河出水口,城墙之下留有多孔拱券式进水巷道,用条石封住,防止敌人的“水鬼”潜水入城,城墙从两道水闸之间堆砌而成。
东水关与西水关建筑布局基本一样,两相呼应,中间所夹水道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最终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十里秦淮”。可别看东水关、西水关建筑结构都一样,到了六朝以后,西水关的繁华、热闹却是当时东水关远不能企及的,与现在成相反之势。
西水关是内秦淮河的出水口,与长江相连,设有码头,算得上是南京‘进出口’的咽喉,也是当时南京城最繁忙的物资集散中心。除了货物外,外地人如果想走水路进入南京城,也必须是从西水关下船,然后经水西门进城。码头上也设有关卡,想要下船上岸的人必须得出示凭证,才可以进城。这大概与洪武年间发生过的“间谍案”有关,因为当时商业发达,有许多外国人也会来到中国,期间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之后,进出口管理也便更严格了。西水关的繁华从考古发现中也可力证。20世纪80年代末,西水关出土一批六朝、隋、唐、宋、明、清等各个时代的文物。
环绕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唯有太平门向东一段城墙外侧没有开筑护城河),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护城河的水源,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疏浚、开挖,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宽阔的护城河水面,衬映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使进犯之敌望而生畏。
城墙现存护城河全长为31.159公里,城墙与护城河间距最宽处为334米,最窄处为9米。 “藏兵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
这种“藏兵洞”在聚宝门(中华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计有两层共13个,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加起来有27个。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中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