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遗址至今
❶ 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有多少年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在距浙江省宁波市以西25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的河姆渡口北面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经两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这些文物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籼稻和粳稻,比被称为亚州原生稻——印度卢塔尔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的水稻之一。 (2)运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术,建造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堪称为7000年前的一个奇迹。 (3)从编织到纺织、缝纫。原始河姆人编织技术已较娴熟,主要是编织苇席、搓绳等,而纺纱织布技术也已相当成熟。从出土的苇编残片及品种齐全的纺织工具来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机来编织。类似机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发现,而在时间上则要晚两三千年。缝纫工具主要有骨针、细小的骨锥、管状针及小石锛等。 (4)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出土了8支木桨和两件以独木舟为原型的陶塑艺术品。河姆人的木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桨。舟楫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渔业的发展,而且扩大了活动和交往范围,促进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独具一格的制陶技术。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艺已渐趋成熟且独具一格。从备料、成型、到装饰、烧造已达到相当水平,而且擅长陶塑工艺,能烧造出形状各异、精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艺术品,并已发明了彩陶技术。
❷ 什么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是北京人遗址。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出版土人类化石200余件权。
石器10多万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2)工艺遗址至今扩展阅读: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
周口店遗址自1927年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以来,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
❸ 河姆渡遗址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❹ 距今6000年,古罗马最大城市如何做到遗址保存完整的
罗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也是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座距今6000年历史的城市,他曾经是古罗马最大的城市。这座城市保存的十分完好,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古代的遗址。这座城市就是以弗所,又被称为艾菲斯。
以弗所如今归属于土耳其管辖,地理位置在爱琴海的旁边。据历史学家研究,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充满智慧的雅典人建造了这座城市。
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心,是一座两层的大理石建筑,这是著名的古老图书馆,塞尔丘克图书馆。塞尔丘克图书馆是一个罗马人为纪念父亲而建造的。这座除书馆建造的雄伟壮丽,令人惊叹。难得的是保存得还比较完好。如今,以弗所古城仍然有许多的遗址没有被挖掘出来。最著名的戏院遗址。也只挖掘出了一半儿。
为什么以弗所古城的遗址都保存到这么完好?也许是因为当时的工匠们智慧勤劳,拥有着非凡的建筑工艺。也一定与建筑材料的结实有关。另外也许和很少有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吧。
❺ 中国五大文化遗址至今时间
(一)彦沟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在彦沟村小河西的台地上。197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文化层不十分明显,范围面积亦不清楚。陶片为橙色陶、灰褐陶和灰陶等,内涵属龙山文化遗存。1985年修彦沟水库时发现陶罐大的如水桶,还有不少小陶罐。
(二)界牌沟仰韶文化遗址
遗址在界牌沟东坪地。发现有石杵、石斧、橙色陶片和灰褐陶片。
(三)泉沟遗址
(四)塔罗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在塔罗村永昌河北岸的台地上。因平整土地,地貌变化很大,范围亦不甚清楚,地表仅见部分草拌泥红烧土块和部分陶片,还有石斧一类生产工具,其内涵属龙山文化遗存。
(五)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
❻ 求中国古代文化遗址总录及详细介绍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的象征——玉琮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
有的研究者认为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关夏代年代学的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5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❼ 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西侯度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1961~ 1962年发掘。出土剑齿象、纳玛象、野牛、三趾马、三门马、巨河狸等早更新世灭绝动物化石 。文化遗 物有石制品 32 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元谋猿人。生存年代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活动地区云南元谋一带;
发现: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说明当时已会制造骨器和简单的工具了。
3、蓝田猿人。生存年代11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活动地区陕西蓝田一带;
发现:目前亚洲北部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中国旧石器时代长江系文化迁徙的后代。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 代表石器是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又称“三棱大尖状器”。
4、东谷坨文化。中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81年发现于河北阳原东谷坨村,石器发现于地面下45米的河湖相沉积中,石器数量多,有光状器、边刮器、原型楔状石核和石叶型小石片等。距今约100万年。其附近的小长梁等同期地点也有类似情况。
5、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猿人。生存年代最早70万年前,活动地区北京周口店一带;
发现:颧骨较高,脑量现代人三分之二,寿命短,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管理火。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 用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构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锤直接打击,以一面打制为主,并且绝大多数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6、观音洞文化。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现于贵州黔西沙井的观音洞。1964~1973年在 该洞先后4次 进行发掘,发现石制品3000 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 20多种 ,可分为早晚两期,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器有刮削器、砍斫器、尖状器及少量的石锥、凹缺刮器、雕刻器等。观音洞文化与北京人文化分别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观音洞文化的石器技术传统,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在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7、匼河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山西芮城匼河村。1957年发现 ,1960 ~1980 年多次发掘 ,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石制品有砍斫器 、刮削器 、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球状器等,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 ,如三 趾 马和一种古老 的 剑 齿 象。有的研究者据此主张匼河文化也许比北京人文化稍早;也有学者从地貌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文化的年代较晚。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8、丁村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9、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生存年代10万年前;活动地区山西阳高一带;
发现:在细石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间的重要环节,从类型上应归到东亚、北亚和北美的细石器传统范畴之内。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
10、峙峪文化。距今约两万八千年,发现于朔城区峙峪村北的黑驼山脚下,这处遗址以出土大批精巧的细小石器和伴随大量的哺乳动物遗骨而著称。在两万多件人工砸击过的碎骨片中,有数百件留有清晰的数目不等的直道。代表华北旧石器文化发展进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环节,是华北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产生的基础。
11、水洞沟文化。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凹 缺 器3和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
12、下川文化。距今2.4万~1.6万年。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条山的下川盆地一带。是一种以细石器和石叶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石叶工具,有边刮器、光状器、钻具、箭头、雕刻器、锯齿刃器和琢背小刀等。因用压制法加工,石器形状规整 ,制作精美 ,达 到 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四、新石器时代文化。
13、仰韶文化。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以及西王村三大类型。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时间段为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13—1、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早期代表,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13-2、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代表,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大约公元前3900年,相当于黄帝文化,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13—3、西王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代表,发现于山西芮城县西王村,距今4000年左右。。陶器之中,仰韶文化早期的盆为宽平沿,而西王村为卷沿;早期钵沿向内形成凸棱,而西王村则无凸棱而为尖圆;早期尖底瓶腰部斜直,而西王村腰多为束腰;早期没有西王村鼎釜之类的炊器,替代的是大量的夹砂罐等。当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私有制和阶级已经萌芽。
14、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主要特征为干栏式建筑,人工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的精美骨器,代表性农具耒耜。
15、青莲岗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为其主要的后续文化。
16、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发现于大汶口,主要特征农业种粟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地面建筑房屋,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制陶技术有很大提高。
17、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8、良渚文化。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年代公元前3300—前2000年。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已进入犁耕阶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19、屈家岭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代表。种稻,养猪狗,快轮制陶已普及。
20、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发现于山东龙山镇,年代公元前2350—前1950年。主要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
21、齐家文化。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种粟,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私有制产生,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
❽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文化遗迹,展示了我国古代工艺,这
A、刻有文字的甲骨残片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黄土筑建的城墙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烧制的陶器制品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❾ 中国现存最悠久的遗迹是什么
《考古中国》发现传奇之灵魂的居所——曾侯乙
在湖北省随县,有一座名为擂鼓墩的岗丘,那是春秋时期兵家战事的遗存。1978年,当地人准备铲平岗丘修建厂房。不曾想,炸药竟掀出几块大青石板,一座古墓被揭露出来,几万人前来围观,现场随即被保护,考古者赶来。经勘查,这里封存着的是一座大型墓葬,时间为战国晚期,墓主的身份十分显赫。令人沮丧的是,人们在墓室中部发现了盗洞,也就是说,古墓曾被盗窃过。经过艰苦的发掘工作,万众期待的时刻终于来临,当考古着打开巨大的墓椁木,人们吃惊地看到,墓室中竟存满了水。那么水里会有什么呢?为保护现场,当随县警力用到极限时,军队不得不出动了。
由于墓室在早年渗入了大量的雨水,使人们无法知晓水下的情况,考古着随即采用抽水机抽出积水。几口黑色的棺材付出水面,围观的人群再次蜂拥而至。棺材被逐一开启,露出黑色的人骨,考古着认为,十几具棺材里骨架是作为陪葬的宫女,她们是如何被陪葬的呢?重型吊车居然没能吊起大墓的主棺,因为它巨大的体量足有15顿重。奇怪的是,主棺是倾斜摆放的,其中一角插在木质椁板里。当时在下葬的时候,现场曾出现了什么突发的事件呢?在大墓中,人们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兵器,其中一件的铭文记录了使用者的名称――曾侯乙。也就是说,曾侯乙是墓主人。古文献记录了在今随县这个地方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曾”的国家,有考古者推断,曾侯乙就是当时曾国的君王
当墓室中的水渐渐下降的时候,一座令人震惊的器物暴露出来,那是一套巨大的曾侯乙编钟。这座编钟保存得很完整,是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者。来自物理学、光学、铸造学与音乐方面的专家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编钟进行研究。曾侯乙编钟所体现出的7音节使人们联想到12音律的起源,相关学者迅即展开争论,一场12音律的起源地在哪里成为争论的焦点。曾侯乙编钟与曾侯乙漆木盒上的星象图会说明什么呢?在曾侯乙墓中,人们又发现了大量造型奇怪的器物,它们类似现代人使用的电线圈,但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至今是个谜。
一件名为尊盘的青铜器再次震惊了中外学者。这件尊盘由千百条小龙舌盘绕组成,它们是镂空的,呈浮游状,彼此交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件工艺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器物,是古人在2400年前一次性铸造出来的!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从曾侯乙的棺木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灵魂守护者的形象,在棺材的一侧,开有一方小门,那是曾侯乙灵魂进出的通道。作为一国君王,曾侯乙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曾开出一长串陪葬的清单,目的是在另一个世界达到永生。当2400年后,曾侯乙编钟重新奏响的时候,创造出伟大器物的工匠们和今天人仿佛进行了一次千古对话。
❿ 黄帝遗址距今七千年,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呢
中华文明远远超越五千年,是上、下五千年,至少是一万年。
一.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是一个不断的认识。
地球有多长时间呢?我们知道,是几十亿年,这几十亿年中,和我们中华民族相关的有多少?现在还是未知数。
考古的发现,不只是通过固定的文化遗迹,还有更多的探索和发掘途径,包括文字、民歌和典籍;仅仅是中国的汉字,就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至今仍然还发现有很多文字还不能认识,其中记载了多少更早的上古时期的文化,现在还不得而知。
随后,对酿酒坊的古酒成份分析,发现古酒是用蜂蜜、山楂和稻米制成的,还检测出酒精度的含量是8%,这是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发酵酒。
我们知道,在上古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很落后,当时的人类,我们现在叫做原始人,那时候的人主要以打猎、简单的农业生产和采摘野果为生,人们在生产中发现了用谷物和野果可以发酵,通过发酵的形式来酿酒,所以,上古时期都是发酵酒,一直到了人类的后期,才做出今天的蒸馏酒。
后来有考古学家还根据贾湖遗址古酒的成份,竟然还酿成了古酒,并申请了专利。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们当代人的不断探索,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文明更早的新的遗迹被我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