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观唐山十中地震遗址有感

观唐山十中地震遗址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2-21 02:00:06

① 求几篇《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首先 方凳是姐姐 方达是弟弟。他们是龙凤胎。
那天,妈妈和爸爸在卡车上亲热。两个孩子在家里。
突然地震了,妈妈刚想要冲到楼上去救孩子,却被老公瞬间拽住,并说:我去! 结果,爸爸死了。
救援队来了,要实施抢救。 两个孩子同压在一个水泥板下面。救援员说:您说你先就哪个孩子吧。如果救姐姐,把姐姐这头水泥板撬开,弟弟那头就会压住;救弟弟,姐姐就会压住。“
妈妈最后下了艰难的抉择,选择救了弟弟。姐姐听见了,在那板子下流了眼泪。。。。
妈妈把姐姐抱出来后,以为女儿已经死了。便把姐姐和爸爸放在了一起(暂时的放尸体的地方) 背着弟弟走开了,,,(弟弟也只有一条胳膊了)
后来,方凳慢慢的醒了。 瘦弱弱的站起来,望见周围的环境。,,
方凳被解放军领养。慢慢的长大了。
上了大学,却跟一个男同学。怀了孕! 没脸见人,变消失了。。。养父心急如焚,之前,养母也病死了。就只剩他一人在家守着。
方凳与一个外国人结婚了。而且方凳在大学时怀的孩子也已经长大了,叫:点点。
这时,方凳的弟弟方达也长大了。结了婚,生了个男孩也叫:点点。(默契的体现吧)
汶川地震发生了、

在汶川地震的救灾中,方凳和方达都参加了义务救援。他们都是 唐山救援队。 并发现了彼此是亲生姐弟!!!
方达带着方凳回家。母女相认。!

楼主,我很辛苦耶! 自己打的哦!!多给分吧!!!!!!!!

楼上的根本没说清耶!

② 作文当危险来临时一观《唐山大地震》有感600字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人生就像各种各样的朱古力,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一块属于你。”阿甘母亲的这一理解,向我们阐明了: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存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阿甘,正是听着这样的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奇迹。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你都会看到: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从天而降,缓缓地降落在阿甘的脚下。这其实是影片在暗示: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把生命看得像羽毛般纯洁,平淡而美丽,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阿甘。
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往往,它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幼年的阿甘腿有残疾,阿甘的母亲不得不为儿子套上一个笨重的铁架子,以辅助行走。放学后,同伴们在路上讥笑他,玩弄他,追赶着扔石头。女同学珍妮喊道:“阿甘,快跑。”阿甘惊慌,拔腿就想跑,跌倒了挣扎着爬起。渐渐地,铁架子不在束缚着他,他奔跑如飞。同伴们追不上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这是阿甘人生中的第一个奇迹。
跑得快真是好世界。凭着惊人的奔跑速度,阿甘进了橄榄球队,以后又进了大学并最终顺利毕业。不久,他参加了越战。在越南战场上,阿甘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退令下,阿甘记起珍妮的嘱咐:“打不过,就跑。”阿甘于是转头就跑。他成了唯一幸免的人。看到这里,观众大概都会发笑。阿甘如果不是跑得快,就不可能后来返回去救出负伤的战友;阿甘如果不回去拯救战友,那么阿甘也就不是阿甘了。
阿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总统接见。这是导演为我们准备的一幕喜剧,但我们却不会为此而觉得夸张,可笑。有的人常感觉生活负担过重,面前困难重重,因此整天垂头丧气,郁郁不欢。阿甘的信念这样的单纯,目标这样的清晰,即便先天不足,前有穷山恶水,他也以平常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并不是说愚人之福,保持这种态度和意志的人,信念能减轻他许多关于生命的重负,而使他达到生命之巅。
阿甘一生中只有一种爱支撑人生,那就是母爱;阿甘一生只爱一个女孩珍妮,除此他永远心如止水;他可以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布巴,而干起自己并不熟悉的捕虾业(仅仅是由于布巴的一句话)。。。。。。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阿甘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目标的完成,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大概才能够在人生中举重苦轻。
阿甘的一生中出现了许多奇迹,但这些奇迹没有、也绝不会引导你去羡慕他,你只会欣赏和阿甘一起的那些岁月、生命和历史,体味个中的苦甜,以期“跨越缺陷,完美人生”……

③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急需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今天《唐山大地震》上映,从前期点映和网上评论来看还是值得一看,因此下午刚好无事便去体育用品店买了两张票加上换票的10元一共28元。结果一进电影厅就发现人挺多,都快坐满了,看来都很期待。而且各个年龄层次都有,有小孩,学生,青年,中年还有老年,看来受众群体还蛮多。等了大约10几分钟电影终于开演了。演了两个多小时,看了以后也是深有感触。
第一、堪称催泪瓦斯。早先就看到剧照和预告片,感觉挺震撼的。结果发现催泪更震撼。出来后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哭过,中间甚至有个小孩哭的都很大声。我至少哭了四次,主要是因为亲人的生离死别、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母女相认的感动。这就不得不提徐帆的深刻表演。从初为人母演到老年,徐帆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我们。难怪冯导会说她是最棒的,这绝对不是吹。
第二、地震场面的震撼。其震撼之处体现在对细节的处理,有些灾难的细节比《2012》还要残酷,有得群众演员当时就哭了。我想这要感谢冯导对大场面的处理,从《集结号》开始就已经不错了。同时影片中也加入了08年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在对比中更感到了唐山大地震的震撼,让人如临其境。
第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加盟。张国强、陈道明、张静初等等演员的表演较徐帆不那么出彩,但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将经历地震时对妻子的保护,以养父角色对女儿的呵护,经历地震阴影后对母亲的误解都令人佩服。以前觉得张静初只是花瓶,现在看来对心理的刻画也很到位。
第四、对人性和亲情的理解。但凡涉及到灾难必然会牵涉到人性、道德、亲情等。本片是苦情灾难片,自始至终徐帆都坚守对丈夫的爱情,对孩子的关爱,因为丈夫临死之前拉了她一把她自老未嫁,因为救儿子而舍弃女儿愧疚一辈子,那一刻我感觉母亲真的好伟大,对儿子和女儿的爱那么撕心裂肺,忽然感觉只有在这种危难的时刻才能体现其伟大之处,但在平时可能只是一点一滴,那么平凡,不能被我们感觉到。陈道明是徐帆女儿的养父(注:徐帆以为女儿已死)却对她如亲生女儿一般,当她的男友使她怀孕时陈打他的那一耳光是那么解气,那么真实;妻子临终时的泪奔让我感觉到了他的柔情,那一刻一个刚强的军人流下了男儿泪,其中饱含的是对妻子的爱。也许对亲情和人性的拷问才是本片所要表现的,而这也是影片的精髓。
我感觉下午的时间和钱都没有白花,回来的路上还与同学讨论,回味。希望地震留下的只是阵痛,愿死者安息,愿所有的父母幸福健康!
--------------------------------------------------------------------
永远的余震

-----观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从没一部灾难片让我如此震撼,眼泪一直伴随到影片终结。

这是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

1976年7月27日深夜,在唐山,一场里氏7.8级大地震突如其来,活生生的城市瞬息之间夷为平地。那个时代我还是始龀之年,对于唐山大地震情形,毫无所知,多少年后也是知之甚少。大概是念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蓝光闪过之后》。深夜,一道异常的蓝光划过天空,一户人家,天蓝色的布窗帘飞舞着,窗边是一台风琴,紧接着大地震发生了,片刻变为废墟。影片的其他情节都忘光了,但只有这个片段我铭刻于心,以致每到深夜,若是看到蓝光,便本能想到唐山地震。

《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却不雷同,地震发生前,天空一片绯红。片刻,地震发生了,仅是23秒,一切变得灰飞烟灭。人承受不了的是,活生生的东西眨眼之间便消失了。24万生命就这样被吞没了。

灾难发生后便是救灾,这场面想必很多观众在汶川大地震新闻中熟悉不过了,影片简略带过。影片以灾难的名义讲了一个平民故事,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一家,母亲面对拯救双胞胎的两难境地,做出了痛心的选择,为此煎熬了32年。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大面积的,但震后人类内心的痛楚难以估算,以小见大是直达地震双重灾难的深刻反应方式。

我的眼泪就在母亲两难抉择的时候开始滴落。

当母亲无奈选择了儿子方达,而有一线生存希望却眼睁睁看到自己被抛弃,一行眼泪从方登的眼角流下来,也从我们眼角溢出。母亲抱着方登的尸体痛哭,那是一种怎样的撕心裂肺。然而方登奇迹般生还,人间就是这样,充满了很多变数啊。

因为电影院近在咫尺,所以我没有携带坤包,更没有带纸巾。想不到,我的眼泪一直在飞舞,没有纸巾,只能用手指不断擦拭。周边很多的人都这样,我的余光充分捕捉到。

地震结束了,余震开始了。方登从这时开始怨恨母亲的狠毒,于是她开始缄默不语,只有在入学登记名字的时候,才迸发出地震后的第一声,坚持自己的名字叫王登。这之后她对自己的地震遭遇只字不提,只说自己不记得了,更不用说回唐山寻找亲人。然而,她的梦境还是出卖了她,在梦中一直重复着地震的情形。

仅存的儿子是母亲元妮活着的希望。没有方达,元妮也就活不下去,所以奶奶最终还是放弃了带孙子到济南的想法。而当年放弃女儿,一直是母亲永远的痛,冰封在心中,拦截了所有想法侵入,只是她不曾说出而已。她一直不愿挪窝,更不肯挪地方,她用这种近乎残酷方法厮守在亲人消亡的地方,以此完成心灵的救赎。她说,每年这个时候都烧纸祭奠,每次都告诉他们回家路线,挪了窝,又得重新说。这句话加上演员徐帆略带幼稚的声调,当场让观众笑起来,但笑后马上流泪。带笑的眼泪,极具杀伤力。

而这怨恨也存放在女儿方登的心里,以致读大学时不小心怀孕,她坚持退学也要生下女儿,秉持着“我是一个唐山人。 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边上躺着的是我的爸爸”这个理由。她这样做,无非就是说明一个道理,做母亲的是不能放弃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她就用自己自虐式的前途来证明母亲的错误,哪怕是无奈。

汶川大地震是个天然的转机。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遁到加拿大生活的方登执着赶来当志愿者,看到了一个母亲救助女儿的现场,让她有所触动。而弟弟方达虽然是残疾人,也是第一时间加入唐山志愿队。休息时候弟弟跟旁人的叙述让姐弟相认,这神奇的相遇,充斥在方登心中32年的怨恨顿时消解。

母女重逢的时刻是怎么样的?

母亲在厨房忙活,却雕塑一般唠叨了一句,怎么躲我躲到那么远呢?但方登进入院子时,她漫不经心干着家务事,好久才说了一句,进来再说吧。近乎冷漠!但冷漠的假象就像地震发生前夕,底下潜藏着一股急流。当女儿在房间环视时,母亲跪倒在女儿面前,压抑32年的痛苦释放出来,一哭泯恩仇。

恩仇经历32年,因为另一场大地震而消逝。有人说,祛除阴影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同样的阴影来驱赶,以邪压邪。

走出电影院,所有观众神情凝重,似乎经历了一场灾难后的脱胎换骨。一起观看的夫妻也不由自主十指相扣。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一场躲不过的天灾,也因求生的本能滋生那么多的恩怨。而我们处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为何制造人祸让亲人朋友痛苦呢?珍惜家人,珍惜一切,这就是电影给我们的余震吧。突然我觉得电影还是遵照张翎作家的意图,改为《余震》更为贴切,而《唐山大地震》仅是赚取噱头而已。

④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我不是唐山人,也没有亲戚在唐山,但是不知为什么,唐山大地震总是会牵动我的心。唐山大地震是我出生后记得的第一件大事,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忘不了唐山这个地方。

对唐山大地震最初的记忆应该是在1976年的盛夏时节,因为唐山大地震我们山西也属于有感区,个别地方的烈度甚至达到了五至六度,那场地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个时候整个北方风声鹤唳,每天晚上都会听到“呜呜”的警报声。谁也不敢回屋去睡,大家都拿着被褥、椅子坐在远离高大房屋的旷野。那时虽是夏天,但到了夜里还是感觉颇冷,我父母抱着我,坐在椅子上困守天明。朦胧中我记得邻居家的大哥哥,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穿着军大衣坐在我的前面,背对着我。后来,我父亲找到了单位一辆报废以后被拆除了座位的吉普车,每天晚上,父亲都把那台收音机用棉被包好放到柜子底下,然后全家人步行几里地到那辆破吉普车里睡觉。

转眼间到了1986年,14岁的我在逛书店时偶然发现了一本钱刚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黑色的封面,配着几张经过处理的地震现场照片,显得格外沉重。我当即买了它,然后捧回家一口气读完。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啊:一边读一边流眼泪,读到有的章节时禁不住号啕大哭,因为怕父母发现,还锁着房门,把头埋在被子里哭......这24万遇难者,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与我无亲无故,即使没有这场地震我也许终生也不会与他们见面,但我就是为他们哭,不知为什么......

《唐山大地震》这本书在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今,我几乎记得书中描写过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和事迹,我仍然会背诵书中那位盲艺人资希圣老人所吟唱的那首小曲:
说得是一九七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那一天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地震的中心在唐山
许多的楼房被震毁
许多人埋在废墟间
......

从那时起,我就始终关注着唐山,关注着它发生的每一件事,关注着它的变化,关注它的重建和新生。三十年过去了,唐山重新崛起于祖国大地,当我得知唐山市的总产值甚至超过了省会石家庄而成为河北省第一的时候,我不仅仅感到欣慰,而且感到惊讶,惊讶于唐山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唐山是一座不幸的城市,24万人的生命被生生夺去,16万人成了残废,1万多个家庭解体,7000多个家庭全家遇难......这是何等惨烈的灾难?多少人一觉醒来就与亲人生死两相隔?多少人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在废墟下一点点丧失生命的痕迹而束手无策?多少人的亲情被生生扯断?又有多少人,无法面对亲人的死亡而以自杀的方式随着亲人离去?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世界上究竟有几个城市,承担过如此惨痛的损失?

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面对如此惨重的灾难和损失,唐山人没有沉沦,没有整日哭哭啼啼。他们掩埋了亲人的尸骨,洗静身上的血迹,擦干脸上的泪痕,他们站了起来,重新建设了一个更美、更壮丽的唐山!

唐山也是一座感恩的城市。唐山人的感恩不仅表现在抗震纪念碑上铭刻的碑文,几乎在我看到过所有的唐山人对地震的回忆中,都流露出对全国人民所给予的支援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这不是主旋律的高调,而是人们真诚的感恩之心。

我热爱唐山,我崇敬唐山,因此在大地震30周年之前一个月开始,我就开始广泛搜集唐山大地震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其中,我在一个摄影论坛上搜集到了唐山当地一位姓蔡的工程师自己拍摄的地震照片——不是我们总见到的那些经典新闻照片,而是来自一位地震亲历者自己的视角;我还搜集到了反映地震前唐山旧貌的几十张彩色照片,真可谓弥足珍贵。每当我看到这些照片,看到那建筑,那街道,那人……泪水就忍不住在我眼眶里打转……

7月4日,我读到了“猪喂我”大哥写的这篇《三十年前7月28日的回忆——唐山大地震》,立刻被它深深吸引。读着读着,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从那天起我就关注着大哥的帖子,一边看,一边流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我始终难以忍住泪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触及到了我们内心的伤痛——这种伤痛不仅属于唐山人的,也属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灾难,但为唐山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而痛苦的人们。我为文中的小廖阿姨流泪,为大哥父亲的自责流泪,为每一个感人的故事流泪,也为每一个唐山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流泪……

今天,又到七月二十八日,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陪着“猪喂我”大哥,一起为那24万亡灵守夜。大哥在那个灾难的时刻到来之时所发的那些帖子,再次让我流泪,突然间我完全读懂了大哥心中的痛,也读懂了唐山人心中的痛。

今夜,唐山灯火阑珊的街头应该又是烛光点点,纸灰飘舞,泪水飞扬……请大家不要忘记,还有7200户全家遇难的人们,他们和我们一样,曾经是活生生的人……请不要忘记他们!

自从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每天下班都要为父亲点燃一柱香祭奠他老人家。而今夜,我点燃了两柱,一柱为了父亲,一柱为了唐山那些未曾谋面的遇难者。我愿与大哥一起,为唐山,为唐山人,为唐山的蒙难,为唐山的新生,亦歌,亦泣!

⑤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500字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昨日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再者唐山大地震时当时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万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时代不同了!唐山的观众看完以后是感动,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⑥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题记怎么写

爱不会绝迹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我是这样写的,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包含的意义太多,回太大。用题记的答话不好概括。你也可以用“爱不会绝迹”来做题记,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多方面理解,写起作文来也比较有思路!希望你喜欢!

⑦ 观唐山大地震的心得体会

,每次,我将记忆努力地向前延伸时,最深的那个点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是我一生最早的记忆,也是心中一份无法抹掉的痛。那时,我刚刚6岁,地震的一瞬间,父亲将睡梦中的我迅速挟到了屋外,紧接着就是房屋的断裂、人们的惊叫、呼号……当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时,眼泪夺眶而出,不仅是因为灾难来袭,更为灾难之后爱的释怀,泪水融进了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检视与感动,温暖着这份积郁多年的心灵之痛…… 7月22日,电影《唐山大地震》感动上映,这不是一部全景式的灾难片,而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情感电影,讲述了一个“23秒、32年”的大爱与真情的故事: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块坍塌的预制板下压着一对年幼的孪生姐弟,但救援条件只允许抢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则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情急之中,心痛欲绝的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而姐姐从尸体堆里“复活”被收养后,始终记恨着母亲对自己的“放弃”,一直生活在阴影中,从未想过回唐山寻找亲人,而母亲更是因为“放弃”女儿始终生活在内心深处的“废墟”里……这是一场持续32年的情感炼狱,影片的每个情节都自始至终地触碰着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经历着一场心灵的“地震”,哭并感动着…… 在一片寂静的黑色中,一只蜻蜓出现在银幕上,紧跟着是一大片成群飞舞的蜻蜓,而人们根本没有预示到这是地震的前兆。当镜头抚过这座安详的城市——电影院放着《枫树湾》,爸爸和孩子玩着画手表的游戏,妈妈把凉水泡过的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儿子,夫妻偷闲在闷热的车厢内温情……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当天空出现一片异样的紫光时,地面开始摇晃,瞬间整个城市天崩地裂。23秒,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惊魂未定的李元妮在断壁残垣中艰难地扒着砖石,余震再次袭来,悲痛欲绝的她几近嘶哑地哭嚎着:“老天爷,你个王八蛋!”短短八个字,如尖刀般直刺观众的心,瞬间引爆观众的情绪……泪,夺眶而出。面对影片再现的灾难,我们无声的哭泣,不仅仅是为了重温那些苦难和哀恸,更重要的是为了铭记,为了从哀痛中汲取力量。我想,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除了苦难,除了哀恸,更多的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激发起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的成长,在影片下半时汶川大地震救援中得到了完美的注解,正在成为一种重塑中国未来社会形态的巨大精神力量。 灾难过后,是营救。镜头从地震的大场面,转而注视起方家的变故。一块水泥板下,同时压住了方登、方达这对双胞胎姐弟俩,当被救援队告知只能救其中一个的时候,李元妮这位年轻的母亲无助地哭喊着:“都救,两个都得救啊!”在多次“救哪个”的反复询问中,李元妮本能地想保住眼前的儿子,一句虚弱的“救弟弟”令人感到了一阵撕心裂肺的痛……面对失去的生命,面对震后惨状,我泪流不止,一组组毁灭性的数字在我头脑中萦绕——24.2万人罹难,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部震亡,4202人成为孤儿……想着的时候,影片中的小女孩在大雨中从尸体堆中站起,用惊恐的眼神打量着眼前陌生而可怕的世界,让我感到阵阵心痛,生命的坚强冲击着我整个灵魂,这种“坚强”应该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坚强。我想,地震撕开的不只是唐山那个巨大的断裂带,更是中华民族的伤口,特别是影片表现汶川地震救援时,我们每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泪水中人们用坚强迎战灾难,用坚强温暖彼此,用坚强凝聚起中国力量。 灾难,留下的是悲怆和亲情。影片中浓浓的亲情让观众感受到了强大的爱与力量。没有刻意地煽情,没有牵强地附会,朴实的情感,平实的画面和家常的语言,却把人人离不开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威力发挥到了最大极限,几度催泪——当小方达被奶奶带走而又汽车上下来,母子相拥的那一刻,泪情不自禁地从眼角渗出;当母子一起祭奠死去的亲人,元妮边烧纸钱边声泪俱下地念叨,而方达说出“早知这样,当初还不如救我姐呢”时,母亲一巴掌打了过去,也打在了观众的心上,泪再次洗面;当方登在大学因怀孕而悄悄退学“隐居”多年回来后,养父带着深深的爱歇斯底里地责问她“这些年你都去哪了”时,关切之情,闻之而泪从心涌;当方登从加拿大回国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时,她抱着一位哀嚎着“我要我女儿的腿——”的四川母亲而默默抽泣,她听到弟弟在旁与唐山救援队员讲述说母亲32年“心里就守着那堆‘废墟’过日子”时,纠结了她32年的心结终于开始不动声色地融化。整整一个段落,涕泪交加……废墟之下,时光之上,亲情没有末日。 哭过之后,是感动。当弟弟带着姐姐从汶川灾区回家时,假装镇静的母亲在厨房包着饺子, 颤抖的手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慌乱。方登进屋后,看到墙上供着父亲和自己的照片,照片下面放着一盆西红柿,她轻轻地拿起一只,原来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记得地震前晚答应要给女儿买西红柿的事情,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这时,只听到母亲说:“西红柿都给你洗干净了,妈没骗你。”当方登回过头,母亲蹒跚着跪在女儿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着:“我给你道个歉吧。你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呀?这么些年你咋就不给我个信儿啊?我还以为你跟你爸在一块呢,我成天地惦着你们俩啊,我惦了你们32年,你咋就不理我呢?你到底是上哪儿去了?你咋才回来啊,登啊,登啊……”这一跪,让我浑身颤栗,泪如雨下。因为一个“救弟弟”的选择,女儿记恨了32年,母亲愧疚了32年,32年里亲人不是亲人,这个无奈的选择真的那么难以原谅吗?真的值得记恨32年吗?当一家人去为仍然活着的女儿起坟,方登看到里边安放的是她的书包和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的那一刻,方登几乎不能原谅自己,真诚地向母亲忏悔着:“看到弟弟活着,我很高兴,那是我弟弟啊。妈妈,对不起,对不起!”母女俩抱头痛哭,观众无不动容,亲情在那一刻涅槃……透过泪水,我们感受到灾难中人性的温暖。 伴着片尾曲《心经》悲悯的歌声,泪水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位母亲坚守着对丈夫的忠诚,坚守着对儿女的感情,看到了一个女儿从恨到理解到忏悔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也看到了亲情的博大、爱的力量和生命的坚强。我想,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灵上的灾难,我们每一个唐山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静下心来,接受电影《唐山大地震》带来的心灵震撼。 生命可贵,自强不息!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