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三苏祠游记作文

三苏祠游记作文

发布时间: 2021-02-21 03:53:14

① 寻找三苏文化作文1000字

三苏祠
秋的黄昏,飘飘洒洒的细雨如期而至。伴着细雨,撑着伞,随着如织的人流,我信步进入了阔别已久的三苏祠。

朱墙,棕房,黑瓦,绿景致(参天古树、翠竹掩映、荷叶连连、绿水萦绕),在细雨的润泽下格外的显眼;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依然那么熟悉而又亲切。

我眼前展开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树冠,还不知疲惫地披着绿衣,向过往的人们尽情展示绿意。老人们常说:“大门右侧最古老的那棵是父亲苏洵,最高的是哥哥苏轼,旁边的弟弟苏辙。”他们盘虬卧龙般的树根紧紧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觉得这些树根像苏家三父子的长胡须飘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会沿着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这路线逐一问候。或许想讨个清静,或是好奇,我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踏上前厅门左侧的幽径,准备环游一下宅祠。

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红色的围墙,翠绿遮敝,围墙努力用红光填满林间空隙。竹林间,一条清凉的小溪环道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绽开的水波在我心中荡漾着、荡漾着……,这儿的一切都是绿的,竹的清香是淡绿的;秋的风是淡绿的;水也是淡绿的。眼前的绿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恍然间这才明白怪不得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

寻着小溪,逆上来到“洗砚池”。初见池水幽绿着,与竹的绿相互呼应着。万千竹子似无数毛笔欲将立插池中,饱蘸浓墨重彩;细看池水黢黑,果如墨汁之色。传说有二,一则把池水说成墨汁,再则说成是洗砚所成。千百年来人们传颂着苏家洗墨勤学苦练的美德,原因如此。天道酬勤,苏家的天地文章,扬名天下,洗砚池由此得名。

小径旁的小溪水流进了路边的荷塘。转过眼去,路边高纤的竹林,换成了高擎的荷叶。塘水如镜,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叶,又顺着荷叶滚入荷塘,打碎了镜子,漾出几道斜斜的波痕。偶有几声鸟鸣,却又很快消逝在竹林中。黄昏中是三苏祠多么静谧啊!荷塘好像一个熟睡的婴儿,脸上写满了恬静与安详。叮-咚-雨珠儿从伞尖蹦下,蹦入荷塘的声音也可也听见。

书房“来凤轩”就在荷塘包围中。静以致远,苏家兄弟选择在此发愤苦读,双双高中,取得功名。凤本是鸟中最高贵、出类拔萃的代表。凤展其翼,百鸟皆收其翼。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家中苏家有三者。大有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后人,将书房改名“来凤轩”。

书房对面便是木假山堂,据说,苏洵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木假山,远看是一个笔架正放于门前,近看突兀好似山峰,让人猜不透。忽而想到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那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来。这或许是主人们对其最好的注解。

“来凤轩”前堂是启贤堂。传说中的“苏老泉”就在堂边。启贤堂里面供奉苏家祖宗们的牌位、祖训和四书五经之类的遗旧。苏宅古井,绿苔丛生,泉水清冽可口;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井边石墩上端放着木盆。这一切似乎徐徐地告诫着我们后世子孙关于“饮水思源”,“黄荆条下出状元”,“金盆洗手”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看过来凤轩、木假山堂、转向“披风榭”此处有东坡石像。微雨中,只见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四个鎏金大字“浩然正气”高高地悬挂在披风榭门前。忽然一阵雄浑且豪放歌曲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传入耳中。亭子中几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们诵读着,用二胡伴着乐,诵读声抑扬顿挫,给本来就极富有文化气息的“三苏故里”增添了几分韵味,千古文章就这样传颂着。

正殿(又名飨殿)在启贤殿的前面。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的塑像,正中悬挂有“养气”一匾。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大钟一口,大鼓一架;正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殿前人头攒动,香火袅袅。雨中的缕缕青烟寄托着人们对三苏父子无限的尊崇、爱戴和敬仰,也寄托着人们希望自己或者家人能得到先哲的护佑,能像先人一样获取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缓缓步出大殿,走出大门,雨停了,夕阳用最后一丝余力收回了自己金灿灿的光辉,暮色渐渐开始四合,将原先披在三苏祠里各个角落里的金纱盖隐去了。只有大门旁那棵千年大榕树依然笑容可掬和蔼慈祥地目送着邻人们的远去。

回望熟悉且亲切的三苏祠,感觉自己好像又登门拜访老邻居一次,和他们攀谈,做了一次长长的交心之旅。

② 祭三苏发言稿,作文类

天,下着蒙蒙细雨,但是老师也带着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参观美丽的三苏祠。
来到三苏祠,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棵又高又壮的银杏树,微风一吹,它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微笑着向我们点头。它已经活了300余年,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沿着走廊上去,是苏家大院,大院的横匾上写着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文献一家。横匾的两旁还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院的正中央是正殿,正殿里有三苏父子的塑像,苏洵手中拿着书,看着前方,像在背诵诗词;苏洵的左边是苏辙,他手中拿着扇子,像在审判案子;苏洵的右边是苏轼,他手中也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我情不自禁地说:“三苏父子多有文化呀!”

正殿的左边是三苏生平列馆,那里有苏轼的行踪图,他走遍了北宋的江山:有江西庐山、杭州西湖、小峨眉山……他在这些地方写过很多诗词,比如在江
西庐山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还看见了苏轼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有大有小,有胖有瘦,有高有
矮,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豪放性格。咦!那屋宇般大的“山”字是谁写的呢?原来是苏轼在连鳌山用扫帚蘸泥土写的。

正殿的背后是蜡像馆,那里的蜡像栩栩如生,像真人一样,那里面还有好多故事呢!有乌台诗案、画扇判案……

走出蜡像馆,往西走,我们来到了东坡盘跎像,苏轼半躺在石凳上,像在欣赏中秋之月,吟诗作文呢!

又过一座小拱桥,我们来到了林子,啊!林子多美呀!有马兰花、有玉兰花、有海棠花……一朵朵、一簇簇,它们争奇斗艳,开得是那样美丽。每一朵花儿好像都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向人们放出灿烂的微笑。这时已经下午3s00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三苏祠。

啊!美丽的三苏祠啊!我真想用一千支歌、一万首诗来赞颂你!

③ 作文 我心中的东坡文化

我心中的东坡文化
说起眉山,人们最熟悉的就是东坡肘子,和龙眼酥回了。东坡肘子肥而不答腻色香味俱全,是当时苏东坡做的一道名菜,有空可以来眉山品尝品尝哦。龙眼酥中间有个红红的东西,两旁是白白的,酥酥的糕,很美味哦。我们眉山还有最最最最最著名的三苏祠。里面植物很多,有小桥啊,小溪啊,竹子啊,庭院啊等等等等很多风景哩。

④ 写夏天游三苏祠的写景游记作文怎么写

的黄昏,飘飘洒洒的细雨如期而至。伴着细雨,撑着伞,随着如织的人流,我信步进入了阔别已久的三苏祠。
朱墙,棕房,黑瓦,绿景致(参天古树、翠竹掩映、荷叶连连、绿水萦绕),在细雨的润泽下格外的显眼;古朴典雅的楼台亭榭,词意隽永的匾额对联依然那么熟悉而又亲切。
我眼前展开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门后的前厅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银杏树,虽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树冠,还不知疲惫地披着绿衣,向过往的人们尽情展示绿意。老人们常说:“大门右侧最古老的那棵是父亲苏洵,最高的是哥哥苏轼,旁边的弟弟苏辙。”他们盘虬卧龙般的树根紧紧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觉得这些树根像苏家三父子的长胡须飘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会沿着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披风榭这路线逐一问候。或许想讨个清静,或是好奇,我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踏上前厅门左侧的幽径,准备环游一下宅祠。
小道两旁,满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红色的围墙,翠绿遮敝,围墙努力用红光填满林间空隙。竹林间,一条清凉的小溪环道流淌,不见其发端与终极。雨点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绽开的水波在我心中荡漾着、荡漾着……,这儿的一切都是绿的,竹的清香是淡绿的;秋的风是淡绿的;水也是淡绿的。眼前的绿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宁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这就是竹的妙处。恍然间这才明白怪不得三苏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誉。

⑤ 赞美苏轼的文章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

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出自钱穆《国史大纲》。

(5)三苏祠游记作文扩展阅读:

历史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⑥ 我想知道一些关于三苏的知识

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
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郭预衡)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又尝罢蔡确、韩缜、章n 、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苏辙为文汪洋澹泊,与兄轼齐名。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⑦ 苏轼的人生经历

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年1月8日),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
1070年
苏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苏过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云。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历代苏轼画像(16张)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6年
朝云去世。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⑧ 以三苏文化为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三苏文化”的继承发展既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打造,更离不开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提高和有效制度机制的建立。在城市硬件建设中,“三苏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古树木、古民宅、古城墙和韵味悠长的亭台楼榭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市政府扩建和修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布衣雕像、八百进士堂和远景楼的大动作。如果没有广泛的群众性文化和专业基础,曲终人则散。所以,还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群众性文化队伍,郏县的
“三苏文化”品位才能越浓越醇!一个“文化三苏”的出现将是郏县发展之福!
当然,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理解,“三苏文化”可这样来确定它的载体和支点:一是实用文化。包括雕版书籍、宣纸、苏词歌赋、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二是艺术文化。包括苏体字画、建筑艺术等。三是思想文化、哲学理念,它的载体是人。总之,应从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两个方面人手尽可能让“三苏文化”更为鲜活具体,为大众所理解、接受。
如今,招商选资,各地纷纷以人为本,举起了文化新旗帜,以城市精神大打文化牌:北京市,围绕“人文奥运”,以文化魅力吸引世界;杭州市提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大连市提出“创造、创业、创世”的口号„„这些精神都成为了城市的名片。显然,在鹰城,也散落着这么一种精神,就是作为三苏文化核心的苏轼所彰显出来的处变不惊、通权达变、豁达乐观、关注民生。这样的传统文化理应被温故知新,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存在。提起这些,市旅游局局长张风岭深有感触,他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挖掘城市旅游文化内涵,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吸引外资、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包括郏县三苏园景区在内,实际上我市不少景区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探索旅游文化精髓,把它们打造成一张张城市名片。”
曾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而生便甚爱苏轼。后来又惊讶于所看到的句子:“上下几千年,没人比苏东坡更丰富。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他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他向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现代人示范,人的精神,可以喷发什么样的高度和广度。一个苏东坡,胜过十万影视明星。”何其厚重、何等深奥,如此厚评令人对东坡先生肃然起敬、爱之又深。
以苏轼为核心的三苏园神秘而厚重,三苏文化本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籍,值得更多人来思考研究。

⑨ 以我去过眉山为题的作文

好久没到这方来,东坡湖上添新彩!东坡湖位于四川眉山,是宋代大文豪三苏父子的故乡。
今天是正月初六,这里,人们正沉浸在过年的传统的热闹气氛之中。人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走在路上,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盘点昨日的心情与心景的感受,在心灵丰收的时刻高谈浪漫,但面对自己走过的路,又总是叹息!路上见到最多的还是老人们和小孩们的欢声笑语。人们或三三两两,或一群一群慢悠悠地闲谈着朝河边广场聚去,象无数条江河,汇集成人的海洋!
向前,由北向南,左边是新建的古朴典雅的十里河边走廊,远远望去,龙灯、花灯、狮子灯热闹非凡,锣声,鼓声,欢笑声,还有现代交响,正把城市的节日装扮!
再向南,即步入东坡湖广场,广场设计有点现代风范,但也不失古朴典雅,广场四周建筑风格独特,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来到这里,你可欣赏广场上的各种古典雕塑,有东坡醉月的历史再现,有诗,有画;高山流水,古韵传真,有乐可感,浓浓的古文化会让你陶醉其中,留连忘返!
继续向南,左边是与东坡湖广场遥相呼应的“远景楼”。“远景楼”源自眉山三苏祠,他的外形设计和内部结构,都是设计师精心构思而成,内涵丰富。这里的“远景楼”大约是原境的几倍。传说这里是苏东坡出仕为宫剩风而去之地,古时又称为玻璃江。从“远景楼”观景,绿茵华盖,湖光山影,波光鳞鳞,美不胜收。楼记中说:登楼,可一揽东坡湖的美景,此楼又称眉州第一景楼!
东坡湖原是眉山的岷江,留给我们的印象是百年寂寞,只有河边的水鸟和河里的鱼儿充满幻想。从前,鸟们可以把巢筑在河岸,鱼们可把卵产在荇草间。河的两岸,老百姓种得最多的庄稼是甘蔗林,也就是青纱帐。种在这里的甘蔗,夏天江河发水,水来水淹,离河岸越近,腰就越不直,味也淡,收割的季节,人们也不愿咀嚼,砍下横七竖八地被打成捆,或廉价送进榨糖厂,或做柴烧。八十年代,政府组织群众整治岷江,从眉山城的上游截断旧江,理顺河道,筑堤引流,形成新的岷江主河道。岷江被整治后,旧河床的水势减缓,从此,岷江象一匹烈马被驯服,造福百姓。二十世纪末眉山建市,政府力行旧河床开发,对旧河道进行修边整理,山水园林古朴典雅型城市规模已初步形成,新兴的城市平地崛起!眉山城从原来的直径三里三变成了直径十里三

⑩ 参观眉山三苏祠体会和收获(作文)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专收获写下来.读后属感内容较为丰富,可以写自己读文章时引起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也可以写从文章中学到的新知识.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