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岘城军事城堡遗址
㈠ 为什么说张壁古堡是一座古代军事城堡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东南10公里处的绵山北峰天峻山麓的 黄土丘陵上,是一座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所处 海拔104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黄土夯筑的堡墙周长1.3 公里,堡墙堡门完整,有南北二堡门,堡内街巷呈“丰”字形, 南北纵向的主街道长300米,为红砂条石砌筑,沿街是大小的店 铺和古朴的民居。主街道东西各有三条小巷,别致的巷口门楼环 抱绿柳古槐。
北堡门有瓮城,瓮城内北有二郎庙,瓮城楼上建有魁星楼, 堡门上建有空王殿、可汗庙(俗称鞑王庙),堡门西为隆兴寺, 保存较为完好。空王殿内明代塑像和壁画,殿顶明制三彩琉璃鸱
吻、楼阁、狮瓶、仙人、瑞禽都较精妙。殿廊两旁的两通明制琉 璃碑国内罕见,在中国琉璃烧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堡门纯用石块构筑,门楼上有地藏殿、财神庙、戏台等建 筑9间,过牌楼拾级而上可到堡墙上,沿堡墙可绕至北堡门。南 堡门外有明建关帝庙,保存完好。庙北有清建石拱桥。堡门南有 一石碾,碾上有天然龙形图案,沥水则龙现,水干则龙隐。
张壁古堡地下有一条逶迤曲折、贯通全村并达村外崖边的古 地道,已探明地道全长3500余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距 地面1米〜2米,中层距地面8米〜10米,下层距地面17米〜20 米。地道高2米,宽1.5米,土结构,呈网状,有明暗洞口、甬 道、闸门、隘口、陷讲、哨位、粮仓、屯兵洞、马槽、汲水口、 指挥所、厨房和通气孔、暸望孔等,既适于藏兵作战,又适于隐 伏生活。在古堡外南北两面沟中均已发现有哨卡与地道连接,地 处隐蔽且出入方便。堡内现有6眼水井,井壁上均有地道洞口或 洞门。据考证,古地道构筑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到唐武德 二年(619年),迄今已有1370余年历史,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军 事地道。
㈡ 关于武举城遗址作文450字
1月20日清晨,笔者和会州文史研究会(筹)的清风兄、燧人兄相约,再访祖厉河畔的古城堡,先后游览黑虎岔赵家堡、平辽城和方家寨的古城子、塌城子,后经白草塬总堡、二百户堡子,最后到达土门岘镇武举城遗址。
土门岘镇古称土门洞,位于会宁县北部,东靠新塬,西接草滩、四房吴,南连大沟,北邻刘家寨子,据说古时境内南侧壑岘有一天然土洞,行人必经故而得名,可谓地形独特,位置重要。武举城位于土门岘镇武举城村西,距县城约100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6° 9',东经105°15'。
最早关注武举城在2015年6月,时值“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启动。该活动由内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项目组、上海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联合举办,笔者有幸参与局部考察。6月10日,出固原市经西吉县借道月亮(山)上天都(山)时,笔者发现道旁有二府营(亦称宋辽古城),还有上白城子(宁安砦),地理位置很是重要,有说此地为一度宋辽边界,后笔者有拙作《千里单行西海固》简略记载。
有当地人告诉笔者,从二府营到祖厉河有东西方向的古道,顺古道向西经宋家河畔可达郭城驿。后来借助谷歌地图研读地形时,发现古道中途横亘着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城堡,再查阅资料得知,古城名叫武举城,但缺少详细介绍,遂打算找机会穿越古道,实地探寻武举城。
㈢ 关于韦睿的一小段文言资料,请帮忙翻译一下,谢了。
韦睿,字怀文,是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㈣ 历史上20场战争的简介
中国冷兵器史上最大会战------钟离之战
孝文帝迁洛以后,南北对抗的重点也移到了淮河一线。从西往东,义阳(今河南信),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淮阴(今属江苏)是淮南四处重镇,必争之地,南朝确保四镇则江南安定,北朝若占据四镇则可进而窥江,震慑金陵。
文帝执政的晚年,南朝处于萧齐末期,那个流氓混蛋加白痴的东昏侯萧宝卷做皇帝,差不多江南处于崩溃的边缘了,然而即使这样文帝屡次对四镇的进攻均没有得手。直到文帝故去,宣武帝即位的元年也就是公元五百年,驻守寿阳的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怕遭东昏侯杀害,向北朝上表投降。
献城这样的举动对北朝而言,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馒头,北魏当时两位贤相之一的彭城王二话没说亲领十万大军前去接手,还嫌步兵走得太慢,再派北魏名将系康生领一千羽林军先赶,寿阳重镇从此落入北魏的手中,萧齐大将陈伯之等见寿阳易帜,无心再战,于是将寿阳以东,百年的名城合肥拱手让给北魏。
献城这样的举动对南朝而言又意味着什么,看看再五百年后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献于契丹的故事就知道了。裴叔业也算南齐的名将,他投降前派人与当时驻守襄阳的雍州刺史萧衍商议,认为献城后可以做个河南公,萧衍立言不可,说北魏他们一定派人接手,河南公必然做不成,应发兵吊罪,推翻萧齐宝卷的统治。裴叔业在系康生尚未到达寿阳时即已病故,否则一定会后悔没有听从萧衍的劝告。而萧衍此时正值三十三岁的壮龄,行事果敢英明,他在公元五百年起兵襄阳,五百零一年在江陵即位,同年十二月倾覆萧齐政权,南朝进入萧梁的时代。然而终梁武帝萧衍一生,耗尽军力民力,始终无法将寿阳重镇自北魏手里夺回,这不能不说是南朝一个遗憾了。
现在是公元五百零三年也就是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南梁武帝天监二年),之所以要说的这么清楚,是因为北魏与南梁以淮河为中心的对抗,从这年起,正式进入了高潮,形势无疑是对北魏有利,他们以寿阳重镇为基地,攻梁另一处重镇义阳并于次年得手,这样南梁淮南四镇中的二镇失守,防线只能推移到今湖北省的境内了。而直面元魏的,将是淮南第三处重镇,钟离。
座在健康王城中的梁武帝萧衍听到了前线的战报,只是笑笑,再笑笑,拿出了一道敕书道:“传旨给临川王萧宏...”
对萧衍这个人的评价,后代还有一位君主与他相似,便是唐明皇李隆基,这两位都是壮时开明老来糊涂终于招致祸乱。梁武帝在位非常之长,正是在他的手中,开创了五十年江表无事的江南和平安定繁荣发展的时期,就这点,说他是南朝宋齐梁陈中难得贤明的君主,实不为过,虽然他后来也过于信奉佛教,过于追崇词藻华丽的文学,被后世有人嘲笑为“溺于佛教的空想和平”,不过,在壮年的时候,他真是有着“历史上第一次从江南北上,武力统一天下”的王霸气宇呢!
不错,就是这次,表面上看来,像是南梁为了改变前线不利的姿态而准备的反击。但再经过一年的前线拉锯战后,梁武帝于天监四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五年,令兄弟临川王萧宏任统帅伐魏,出屯洛口(今安徽淮南市东,洛涧入淮处)。这次的军容之盛,器甲之新,北朝认为是百多年不得一见,相顾惊骇。这样的军队装备,决不是一两年就能准备出来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夺回淮南二镇而用的,说明梁武帝萧衍北伐而统一中原的计划,在他尚为萧齐大将之时,即已经开始着手了。
北魏,对钟离重镇的进攻尚未进行,南梁的北伐,却已经开始了。而作为北伐第一站登场的武将,时年已过六十五岁,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的名字就是韦睿。
合肥落城
韦睿,字怀文。如有人排历代名将录,若南梁可有一位武将入选的话,他必定是韦睿;
若整个两晋南北朝时代,只能有两位武将入选的话,第一位是淝水的谢玄,第二位也必定是萧梁的韦睿;
若整个中国史上下五千年,要选出十位名将的话,其中也一定有韦睿;再甚至只能选五位名将的话,我的内心深处,也强烈的倾向于韦睿。
喜欢一位武将似乎不需要有太多的理由,但只从史书的寥寥几笔评语之中也能找到古人的共鸣,南史中说道,睿雅有旷世之度...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只那句旷世之度,余人莫及,便可见韦睿在南朝及后人心中的地位.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武将,史书中说睿素来体弱,未尝跨马,每战辄乘白板舆,督厉将士,勇气无敌。
仿佛看到了诸葛孔明再生,儒服纶巾,座在小车之上,轻摇鹅毛羽扇,而韦睿也是儒服纶巾,乘白板小轿,执竹如意指点进退。只是诸葛孔明的这身装束,只在演义里上过战场的最前线,正史中定是稳坐中军大帐,而韦睿却常常是这样,面临着非生即死的苦战!
话题回到萧梁北伐的前哨,事实上梁武帝的北伐计划非常周详,由东至西依次展开,张惠绍攻宿预,韦睿攻合肥,昌义之攻大梁,王茂攻淮河上游河南城,这四位均是历战的宿将,而韦睿面临的合肥,则是百年来号称难攻不落的名城。
通向合肥的道路上,尚有北魏的小岘城(今安徽含山北),韦睿部将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前往攻打,不能取胜。韦睿亲至前线巡视,城中魏军自恃骁勇,出数百人背城列阵。这一战术本有其可取之处,譬如三百年前张辽乐进逆守合肥,面对孙权倾国之军,亦是出千人背城列阵,一战打得东吴再无士气。更何况看到韦睿来前线初只为巡视,手下将卒只着轻装未穿战备,更料定了不会硬拚,因此小岘城这次出阵,没有准备交锋,只是为了立威。哪知道这位南朝第一名将立时下令进攻,手下诸将骇然,韦睿分析道:“小岘城中本有两千人马足可自保,这次无故开城列阵在野,不过恃有骁勇之卒,若能挫伤他的锐气,必然可以乘机拔城”,见众犹迟疑,韦睿喝道:“朝廷授我符节,不是为了装饰,韦睿的军法,列位不知道么!”,于是进军,这是双方均无准备的逆战,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史书记载,(睿)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进讨合肥。攻拔小岘的胜利似乎是一个偶然,完全因为敌方冒失的列阵于野,然而能像韦睿这样果敢决然抓住战机下令进攻的将领实不多见,而他手下的将士在仓促间未全战备仅着轻装的情况下,能为主帅殊死决战,让人钦佩之余不禁要问何能如此?再看南史,恍然有悟,《韦睿列传》言道,睿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傄未成,亦不先食。,平时与士卒同甘苦,极意拊循,所以令出必行,无战不胜。蔡东藩先生讲得好,平时待下有恩,战时始可用威,否则士不用命,威亦何益?
旷世之度的老将以勇攻下小岘,来到了合肥城下,他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拿下这座百年名城?
淝水之战烟云消散一百二十年后,合肥仍是以难攻不落的名城姿态横列在南北的要冲。再三百年前,孙仲谋于赤壁大胜之后,倾国而出,欲拔合肥再图中原,然而始终过不了合肥守将张辽张文元这关,反倒折损了东吴最优秀的将领太史慈。从此合肥成为南朝北伐的梦魇,难以逾越的雄关。。。
从地图上看来,合肥他依着周围四百里的广大巢湖,在水田和湿地之间有无数的河川和水路,根本就是一个天然的水上要塞。南朝若能夺取合肥,西可以直进寿阳,北可以威慑洛阳。梁武帝对这座名城志在必得,因此才派出了朝中余人莫及的名将。
因部下右军司马胡略等久攻合肥未下,韦睿观察地形之后,以“汾水可以灌平阳,绛水可以灌安邑”定下了堰肥水的战术,令在淝水上游构筑堤坝,疏通水路,他亲作表率,于是众将用命很快筑堤成功,顷刻合肥周围形成一片人工湖泊,合肥与外界陆路断绝,竟成为了一个人工孤岛。北朝善野战,南朝善水战,淮北的北魏中山王元英听到韦睿如此用兵,南梁舟舰军队陆续到达合肥周围,叹息一声,已知道合肥大势去了。
堰肥水,孤城池,用于合肥的战术是中国历史上城邑攻坚战的典型战例,我觉得韦睿的这个战术构想,从其成熟,实用,与高效来看,应该早在这位老将的心中形成而不是观察地形以后才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他的这个战术构想不仅适用于这次的合肥攻坚,在二十年后,萧梁另一位名将,也可称为谢玄之后,南朝第二代的战神陈庆之,在完成他堪称奇迹的北伐进程中,攻下的城池里面,就有使用前辈韦睿堰水孤城先例的,关于陈庆之的传说,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详述。
合肥是南朝的必攻,也是北朝的必救,虽然韦睿天才的战术令得合肥城顷刻与外界断绝了陆路联系,但合肥城本来坚固,又筑了两座小城东西作为羽翼,守军在最初的惊骇后开始了最顽强的抵抗。而就在韦睿领兵先攻合肥外廓东西二城的时候,北魏大将杨灵胤率领的五万援军已经赶到。在合肥战场的,梁军人数,约为两万余,实力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
这个时候,稍微有些战争经验的将士都知道形势的严峻,于是请韦睿上表请求朝廷增援部队。老将军笑了一下,言道:“敌人的军队已经到了城下,此时才请求援兵哪里还来得及,再说我方请求增援,敌人也请会求增援,就像是东吴去增援巴丘西蜀去增援白帝一样,近水救远火,不切实际,师克在和不在众,那是自古的道理”
师克在和不在众,南北朝第一名将百战长胜的根本不就在这句简单的道理之中么,于是率众出击,击败杨灵胤增援部队的先锋。
早在魏援军到达之前,韦睿已令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防守堤坝,保护人工湖水路的通畅,合肥战役,增援方与攻城方的焦点,其实就在于淝水上游筑起的堤坝,堤坝若在,合肥城就永被孤立于水中,堤坝若毁,合肥就能与北魏陆军取得联系,那时候破城就成了一纸空谈了。杨灵胤身为北魏宿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先锋战败后,重新组织起攻势,这一次,攻陷了王怀静的城池,乘胜冲到了堤坝之下,便要毁堤。面对强大的敌势,梁军将士再一次动摇,军监潘灵佑劝韦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韦睿大怒喝道:“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他令取来伞扇麾幢,树之堤下,以示誓死不动之志,他的态势带给了梁军无比的勇气,于是再一次与杀到的五万魏军,为了夺取堤防而展开了决死的奋战。这样的战斗,没有半点的斗智取巧,比的便是斗志,比的便是师克在和不在众。
以杨灵胤这样的历战骁将,遇到韦睿率下的精锐,终于还是占不到半点便宜,魏军稍稍退却,梁军就筑垒于堤以为巩固。合肥城上的魏军与堤下的魏军,声能相闻,目能相见,只因平时的陆路已成了一片汪洋,竟是无半点支援之法可想,待见援军少退,堤坝又固,不禁气馁。
韦怀文以勇猛击退北魏援军,却用计谋攻拔合肥坚城,他待到人工湖水位涨到一定的高度,起用主力战舰,舰在水上,与合肥城墙同高,四面包围,他竟是要用水战的方式,攻入合肥,这样的作战,诚前代所未之有也!
城内计穷,只有相顾痛哭,韦睿攻具已成,水位已满,这才发动总攻击,杨灵胤的援兵再无用处,合肥魏守将杜元伦战死,梁书中道,(合肥)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于是这座号称不落的名城终于在南北朝第一名将天才的进攻战术之下失陷!
从这战以后,北魏的军民,俱称韦睿这位乘白轿,穿儒服,以竹如意指挥军队的长者为虎,韦虎所至之处,无人敢摄其缨。直到很久以后,但畏合肥有韦虎这句古歌,还是一直在北大陆传唱着。
天监五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六年的军事形势对梁很有利,张惠绍拔宿预,韦睿克合肥,昌义之取大梁,王茂下河南,梁军士气大振,众将皆欲乘胜进攻,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长笛短歌中山王
淮河苍茫,怒涛奔流。
江南草长
先聊一下陈伯之这人。好像南北朝时期尚没有汉奸这个说法,但三国演义中张飞指着吕布鼻子骂的“三姓家奴”送给陈伯之恰是合适不过。
他本也是南齐的大将,在江陵降了南梁萧衍,却在天监元年也就是公元五百零一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了北魏,以后多次从魏军攻梁,到了天监四年梁武帝决心伐魏的时候,统帅临川王帐下有位记室叫丘迟的,奉临川王命,写了封招降信给陈伯之,这封《与陈伯之书》完整的记载于梁书之中,言辞十分优美,其中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句,至今为人传诵。陈伯之为这封信所打动,然而陈伯之好像是个纯粹的武人再说白了就是文盲,信一定是人家代读的,可若没人解释,他听了也不会明白,不知道究竟是为信中华美的词藻打动还是形势逼人他不得不动,总之他是率众八千人投降。陈伯之很有趣,反复无常到了一定的地步,要在今天,梁奸魏奸汉奸胡奸这四顶帽子他都得戴上,然而在那个年代,在那片土地,为了在夹缝中生存,有的时候,有的选择,真是不得不为。再六百余年后的南宋,蒙古崛起,山东河南的百姓,忽为金朝子民,忽为南宋子民,忽为蒙元子民,一日三变,也是形式迫人的缘故,今人大可不必以过于挑剔的眼光视之。
因为陈伯之的归顺,那封招降书也被流传了下来,不过那信虽是文情并茂,只是内里有一句话却并不符合事实--“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
说到这里,才又回到了上篇,北伐的形势在天监五年对梁本很有利,陈伯之归降了,由东至西的门户都被打通,而梁军的名将,除韦睿在合肥指挥物资接济以外,与他齐名的裴邃,再有吕僧珍,柳惔,昌义之,马仙璝等均在洛口集结待命。梁武帝累年的心血,临川王帐下称得上谋士如雨,猛将如云,然而这位大统帅,拥军横竖不肯出洛口向洛阳,只是观望。
原来招降书中写的这位明德茂亲的临川王萧宏,半丝儿的不明不德不茂不亲,整一个纨绔子弟!资治通鉴中对他有着“个性倔怯”的评语,说成了俗话就是一个胆小鬼!这位萧衍的手足亲王,只有搜刮钱财的本事,据说家中藏钱达三亿余万之多,胆却小的出奇。对一个宫廷中的贵公子而言,个性倔怯也许还没什么关系,但对一个最前线的统帅来说,几乎已经决定了这支部队的命运。梁武帝放着韦睿裴邃等名将不用,启用他的这位兄弟为统帅,也实在免不了给后人笑话,蔡东藩先生的笔头最不肯饶人,直书道,萧衍之智,不过寻常,无怪其老且益愚也!
由于洛口北伐本军的座拥观望,给了北魏集结军队,进行反击的时机,此时的北魏,才过了孝文帝开创的太和盛世不久,国力充沛,内有任城彭城二王为贤相,外有中山王元英,邢峦,杨大眼这样智勇无双的良将,他的反击,也恰如迅雷霹雳!
关张弗过
关羽张飞的骁勇,不是至三国演义书成时才流传下来的,魏晋时期,若称将军武力,辄以关张作比。然而近三百年的南北朝,为后人公认可比关张的猛将,三人而已。刘宋时候的檀道济,人称张飞再世,南陈时候的萧摩诃,都说关羽复生,原来那萧摩诃少时临阵,有人对他讲,听说你勇猛无敌,不知道是真是假。萧摩诃闻道,一语不发,单骑独刀闯入敌阵,顷刻取敌军主将之首而归,直比云长温酒斩华雄,又似关公单骑讨颜良,众皆以为神人,故称关羽复生。
檀道济生于南北朝初期,萧摩诃生于南北朝末期,恰是首尾对应,然而在南北朝的中期,也就是北魏孝文宣武时代,出了位地上无双的勇将,姓杨,命大眼,史书上写的是,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北魏主掌军事总战略的是资历最老的任城王元澄,而这次率军抵御南梁北伐的统帅则是中山王元英。这一位元英,本是北朝王族中难得一见的美男子,又精通音律与医术,他本该是象南梁临川王萧宏那样的,沉溺于声色犬马的贵族公子,可他偏偏具有天才统帅的将略。上天竟能造就出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出来,直夺八荒六合的灵气。早在孝文帝的时候,他在汉中与南齐的作战之中,长江南北黄河两岸,已经传出了“武神”的声名。现在的中山王,任征东将军,东者即指健康,而辅佐他的,则是能单手搏虎的当世第一勇将杨大眼,与北魏第一智将邢峦。史书称南梁名将之首韦睿有旷世之度,而称北魏邢峦为纬世之器,恰是不让老将军专美。
当得知临川王成天只在洛口宴乐,无半兵半卒北上的消息后,元英从容的展开他的反击计划,第一个矛头,指向西去一百五十里失陷才一周的河南城。中山王令下,一夜赶到,次日收复,而能完成这样的强行军任务的,只有杨大眼的铁骑!
当初升的太阳照在静静的淮河水上的时候,奇兵占据河南城的三万梁兵已经得到了魏军来袭的消息。当主帅中卫将军王茂听说魏阵杨大眼的名字的时候,略略吸了口冷气,但他只是有些兴奋并无胆怯的意思。王茂,南梁以武名著称的勇将,虽在将略上比韦睿稍逊一筹,却以其果敢沉着和宽厚而深受君主,部下以及南梁百姓的喜爱与信赖。
他布下了三道防线,以闲逸待长驱而劳的魏军本是立于不败的战术,然而不曾想到的是,日头才过了两竿的时候,营外已传来斥候骇绝的报告,“第一阵辅国将军王花,为杨大眼击杀!”,“第二阵,龙骧将军申天化,走马一合,为杨大眼阵斩!”,“杨大眼的骑兵已然冲击到了本营,请将军定夺!”
王茂下意识的抹了下额角,其实手上并无冷汗,“不愧是,杨大眼阿。。。”,他再无时间去品味恐怖或者惊骇,便跨马直出了本营。
阵前的那片黑云,排山倒海般的涌来,而四周的梁军则是纷纷的溃散。黑云的前端,那位黑盔黑甲黑战马的战士, 挥舞着淌血的战斧,他的速度和气势就像一卷漆黑的旋风。旷世的勇将,纵为将帅,亦都是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出入不疑,然后将士才肯为之效死,所以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杨大眼!”,王茂怒声喝道。
黑将军望向了王茂,他的眼光箭一样的锐利,这就是《魏书》中所记载的“车轮眼”,车轮眼的主人喝道:“大眼不斩无名之将!”
“王茂是也,北贼,拿命来!”,王茂纵马上前,南北两朝的两位勇将,要燃起中天的旬日!
也不知过了几合,杨大眼的战斧化作一道光瀑向王茂头上劈落,王茂将手中之矛奋力招隔。
在受到攻击的瞬间,王茂的矛立刻尖声地碎裂!而接着的第二击,王茂就只能紧抓着马颈低身避过。
败阵!历战的骁将也挡不住关张弗过的怒击,而能在一对一的单挑中在杨大眼斧下生还,已是虽败尤荣的幸事了。王茂再不犹豫,率兵弃城而走,于是河南城得而复失。
当世无双的勇将,马不停蹄,沿淮河由西而东,与元英邢峦合阵后,再要夺回宿预,阵前诛杀梁将蓝怀恭,宋黑,张惠绍不敢应战,弃宿预而走,于是又一座重城南梁得而复失。杨大眼继续东进,直趋至海,三日连陷五城,梁兵望风披靡,从此魏书中道,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三百年前,张辽威震逍遥津,亦不过如此尔!
以上杨大眼的篇幅,有改自田中芳树《奔流》的情节,正是这位因《银河英雄传说》著称的日本作家,在中国国人之前,提笔写下了这段以淮河百万军团抗衡为主题背景的历史小说,也正是在看了这部怒涛奔流的小说之后,我才如饥似渴的去翻阅资质通鉴,二十四史中关于两晋南北朝的章节。原本,对于我们这代及后代的年轻人而言,演绎小说多是比史书文言更先的成为获知历史知识的启蒙教材。而课堂中空洞无物只充斥着封建地主阶级批判等字眼的《历史》课本,绝大多数的朋友,早就都还给老师了吧,还的好!
长笛短歌
洛口,南梁本军驻地。
前线失利的战报一一传回,河南城得而复失,宿预城得而复失,但临川王整日的宴乐歌舞并没有半点要停下来的意思。
只到了那一天的晚上,从淮河的西岸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那笛声忽而雄浑,忽而雅美,忽而壮阔,忽而纤弱,直似天上神乐,竟将南梁六军都听的痴了。临川王睁大了眼,停了歌舞,只是问,“谁,谁吹得如此好的玉笛,自我生来,闻所未闻。。。”
未己,斥候来报,“中山王元英,邢峦,杨大眼,已合兵渡过淮河,其势将逼大梁,请大帅定夺!”,大梁也就是昌义之攻下的城池。
“啊呀!”,这位江南贵公子萧宏,此时才省起北魏中山王,乃是当时玉笛名家,数一数二的好手。待听说北魏反击势力,早吓得浑身发抖,这才命令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梁书中的临川王传,为这位亲王讳言,未记载那次著名的军事会议的内容,然而资治通鉴与南史则都有祥载。梁本军中的总参谋长吕僧珍见这位总帅实在怯弱,根本没有可辅佐的可能,索性就顺着临川王的意思,赞成临川王撤军的建议。但其余众将群情激昂,与韦睿齐名的名将裴邃首先反对,勇将昌义之怒发冲冠,说,“吕僧珍可斩,岂有百万之师不战而退的道理!”,马仙璝更是怒斥统帅萧宏道,“大王怎可出此亡国之言?!”,会议没有任何决定,临川王怕犯众怒,也不敢提退,只下令观望,不得前进,前进者斩,于是士气益衰。
这临川王确实太过无能,若是当时从了吕僧珍之议退兵,倒也能够保全士卒,但中军帐下尽是南梁百战的名将,累年期盼着今日北伐,哪有肯一仗位临即便退兵的道理,群情激烈也是有理,此时就该主帅决断,临川王当断不断,健康城中梁武帝不问不闻,北伐之失,咎实在帝帅。此役梁武帝愧了南朝英主的令名。
同是手足亲王,北魏有中山,南梁有临川,这仗还没开打胜负已然可知了。元英得知洛口本阵的军议事宜,再无所忌,只是放声大笑。
次日,洛口军营,一骑驰至,说是北魏使者,带中山王的礼物送与临川殿下。萧宏就在大帐将使者所持锦盒开启,见时,竟是女子所用的丝巾方帕,正愕然间,河西却又响起中山王悠悠的长笛,徒然,北魏军营将士齐声笑唱,声震洛涧:
六军无用停洛口
临川殿下胆如鼠
不畏萧娘与吕姥
但畏合肥有韦虎
。。。。。。
不畏萧娘与吕姥
但畏合肥有韦虎
这里的是姥是读作"母"音而不是"老"。萧娘便指临川王,吕姥便是吕僧珍。正是北魏天才的统帅,音乐大家中山王亲笔谱下的短歌
不怕萧家的娘子,不怕吕家的婆婆,只怕合肥城那个姓韦的老虎。
吕僧珍老脸涨的通红,满面羞愧,这位以性甚恭慎为称的名将恰也有些冤枉,扶保了这么位王爷也算他倒霉,他私下也曾叹息过若以始兴吴平二王为帅形势决不至此,可见萧家宗室里也不是没有不会领兵的,萧衍独选临川,那是脑子被杨大眼的斧柄打傻了;萧宏竟是无动于衷,只严令不得进军。
北魏大将奚康生着杨大眼与中山王商议,劝他主动进军,元英胸有成竹,道:“萧临川虽然愚蠢,手下却有韦睿裴邃等良将,不可轻敌,南贼将帅不合,不日自溃”,于是两军相持。
到九月二十七日晚上,洛口一场暴风雨,南梁本军骚动,主帅临川王萧宏以为敌军乘雨袭来,竟带了几个侍从,不顾大军,飞马逃走(一仗未接弃军而走,天下竟有这样的统帅,我也为萧衍羞愧!),军中寻不见主帅,顿时崩溃星散,丢盔弃甲自相践踏,北魏乘势追杀,幸得昌义之等死战断后,合肥韦睿发兵接应,方免于全灭,然死伤不下五万人,都是梁武帝为北伐准备的最精锐的部队,甲仗尽失,萧衍雄心大略立志收复中原的这场北伐,至此烟消云散!
大梁城旋即为魏军夺回,武帝北伐,除了招降了一个陈伯之,拿下了一座合肥城外,一无所得,所损失的精兵强将,皆是南梁的栋梁。
萧衍此时还算明白,闻说中山王占据马头城后将城中粮草尽往北运,朝中都道魏军北撤了,萧衍道:“这真是狡虏诈计,怎得不防!”,急令昌义之速入锺离城,缮垣浚濠,严兵三千设防。
武帝一丝没有猜错,中山王正是要乘势南下淮河,渡江灭梁,他为淮南第三座重镇钟离,准备了百万的大军。。。
㈤ 常州淹城遗址公园
常州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府西,延政西路北,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遗址。1998年淹城以其独特的形制、珍贵的文物,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长750米,为三城三河形制,城墙分为三重,均系堆土而筑,高约3米。子城(王城)位于城内中部偏北,周长500米,近方形;内城(里城)近似方形,周长约1500米;外城为不规则圆形,周长近2500米。
常州淹城遗址位于常州南郊武进,坐车约15分钟便可到。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正好和《孟子》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这一点,又印证了淹城是座建于2500多年前的古城。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历史。1935年,我国考古学者首次对淹城进行了实地调查,确认淹城为一处古代居民活动遗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内河出土了3条独木舟和一批青铜器、陶器,这批成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遗址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内涵,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轰动。这之后,对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断。1986年,江苏省淹城遗址考古发掘队首次对淹城遗址进行了为期6年的考古发掘,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当年考古发掘队队员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建芳经过多年研究后认为:“淹城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
淹城古迹,三道围墙逶迤起伏,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畅。水护城,城依水,茂林修竹,苍松郁秀。草木土石大都不加修饰,寂寂富于野趣。城内和外围有大小土墩七十余座,大多为春秋时期墓葬。站在子城河的荷花池畔,荷花谢了,枝叶犹在,一阵秋风吹过,荷叶摇曳不定,显得很落寞,好一派空山无尘绝俗之境,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有人说,“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不无道理。
淹城为何方人士所居?这个问题目前考古界尚无定论。查阅东汉《越绝书·吴地传》、北宋《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得知,常武地区在春秋吴国时称延陵,春秋晚期为吴王梦寿四子季札的食邑。季札因不满阖闾刺杀王僚篡位,立誓“终身不入吴”,遂在自己的封地延陵掘河筑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建起了一个“独立王国”,名之“淹城”,以示淹留至死之意。也有人推测,这里曾经有一个淹国,淹城为都城,但此说缺乏足够根据。
㈥ 请问谁知道这句古文的翻译
联系上文,,
整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你文章写的稍微比他们差点,学识却比他们好,如果要建功立业的话,他们都不如你.
㈦ 历史上的越国是现在的哪里
杭州在秦后才正式设县,叫钱塘县,越国定都会稽,就是现在的绍兴,春秋战国时期的杭州叫禹杭,源自大禹治水,杭州属于越国.宁波,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以来,属会稽郡.越国(又称作“于越”),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会稽(绍兴),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践卧薪尝胆即是第39代越王。
㈧ 求一款游戏名字 很多小兵占领城堡 城堡可以慢慢生产小兵
应该是城堡勇士。是属于即时战略游戏中的占领类游戏。用自己的小兵去攻占专城堡,然后打造属城堡,生产小兵,再去占领别的地区。
㈨ 历史上十大英雄
历史上十大英雄有项羽,霍去病,卫青,班超,孙膑,韦睿,周瑜,徐达,郭子仪,李牧。
1.项羽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项羽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故都:徐州年少生长以及起兵地:会稽郡吴中。妻子:宋凝,父亲:项超,母亲:龙氏,爱姬:虞姬,儿子:项隆(此人物存有争议,在《项氏族谱》老版本里,项隆是项庄之孙、项明的次子,而不是项羽之子,更没有项还、项迪这两个人)。
坐骑:踢云乌骓。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一或天龙破城戟)。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
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2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岁自刎乌江。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元朔六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3.卫青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击匈奴,进至龙城,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向西至高阙,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元狩四年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
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
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抵达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
5.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鄄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截击,大败魏军,擒庞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大败魏军,杀庞涓,掳魏太子申。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6.韦睿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随即进军合肥。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梁军入城,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7.周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8.徐达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克集庆。
继又率部攻占镇江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仪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
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10.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9)小岘城军事城堡遗址扩展阅读:
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里常用的概念。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与心理学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
参考资料:英雄人物-网络
㈩ 占地12万平方米的“袖珍城堡”,在山西哪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