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绥滨金代遗址

绥滨金代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22 03:28:52

1. 说说阿城的来历~

阿城的历史沿革

(1)金代以前 考古工作者认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年代属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在阿城县小岭镇发现距今约1万年,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先秦时期,阿什河流域是肃慎人(又称息慎、稷慎)居住和活动的地带。从西汉中期至两晋,肃慎改称挹娄,隶属夫余国,阿城当在夫余国之东部地区。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夫余人为勿吉人所逐。至北朝末期(约在六世纪中叶),勿吉人已逐渐形成了粟末、伯咄、安居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部。阿什河(当时称安居骨水)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从隋初至唐高祖武德时期(6世纪80年代至7世纪20年代)勿吉、靺鞨双号兼用。靺鞨也分七部,其名称、方位及内容与勿吉都基本相同。阿什河下游河湾地区是安车骨部靺鞨人主要活动地区。唐中期阿什河流域为渤海王国(698—926年)属境。渤海王国曾在阿城设莫颉府治,领高、莫二州,莫州即附郭州,与府治(阿城)同地;高州在今宾县一带。今双城、五常、延寿、尚志、扶余、榆树一带,亦归莫颉府领属。渤海王国后为契丹人所灭。从契丹族的兴起到辽朝的建立,黑龙江各族大部分被辽征服,在动乱中,各族又有了分化和组合,出现了女真族——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947年)改黑水靺鞨为女真,因避辽真宗耶律宗真之讳,女真一度改称女直。女真人一部分属辽籍,称熟女真,亦称曷苏馆女真,大体上居于混同江(即今之松花江)之南;江北未属辽籍的称生女真,完颜部是生女真中最强大的一部。部落长函普所率的一支生女真居住今绥滨县蜿蜒河流域,完颜为蜿蜒之音转,并以完颜为姓,函普后被追尊为金朝始祖。从一世始祖函普至四世献祖绥可的大约五六十年间,蜿蜒河一带的生女真人各部散居野处,不相联属,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多以渔猎为生,虽已知耕种,皆属园艺性质,大规模的田野耕作尚未出现。献祖绥可时期完颜部的经济生活有了飞跃的发展和进步。这时由于渤海遗民大部南迁,旧地空虚,可任其迁徙驰骋,绥可乃教人“烧炭炼铁”。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完颜部“徙居海古水,定居安出虎水之侧”。海古水即今之海沟河,安出虎水即今之阿什河。从四世献祖绥可起,经过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女真族完成了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转化。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奠都会宁(在今阿城镇南4里许)。作为阶级统治的政权金朝的建立,标志着从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转化的成熟和完成。
(2)金、元、明、清时期金都会宁,系金朝早期(1115——1153年)都城。初为州,太宗时升府,熙宗时定上京之号,领有会宁、曲江、宜春三县。上京会宁府先后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金朝埋藏,安出虎水流域的居民除女真人外,还有一部分从中原及辽东来此“实内地”的汉人,还有一些契丹人、渤海人,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区。居民大都被编入猛安、谋克,猛安谋克是金朝实行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基层政权形式。金朝初期是早期奴隶制政权,至世宗及章宗初年,大体上完成了全国的封建化。13世纪初,蒙古族的强大和对外战争,逐渐削弱了金朝势力。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队统一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金上京故地亦为蒙军所占,天兴三年(1234年),长达119年的金朝始告灭亡。
元初,完颜故地女真人大量南迁,原金代上京会宁府一带,各族杂居,并一改金朝盛世时的繁荣景象,地旷人稀,耕地荒芜。金上京会宁府故地在元朝初年属合兰府开原路。位于开原路的东北边缘。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1312年),元朝为了加强对东北部的统治,由开原路中析置水达达路,今阿城一带正是开原与水达达两路交界之地(西与南属开原中,东与北属水达达路),归水达达路所属。“水达达”是指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靠渔猎为生的女真诸部,亦称为“打鱼水达达”、“水达达女真”、“女真水达达”。《满洲源流考》“水达达”作“硕达勒达”,满语“隐避处”之义,也是指社会经济比较后进地区的居民。开原、水达达两路皆属辽阳行中书省。金上京会宁府故地,元初只有一遗址,并无建置。至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才在这里设官司施治,置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据《析津志》所载,在金上京故城设上京站、海歌站,《经世大典》称海哥站为海吴站或海胡站,站址在今县城东北之海沟,在今阿什河附近设斡木火站(亦称阿木火站、阿木河站),还在离海哥站70里的今之蜚克图设鹿鲁吉站,亦称鹿鲁站。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撤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上京会宁府故址为镇宁州。镇宁州仍是通往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的重要州治。
明初,在海西东水路城起点底失卜站(今双城县花园村,半拉子古城)和海西西陆路城起点肇州站(今肇东之八里川)附近的拉林河、蜚克图河、阿什河流域及今之三肇地区是海西女真部的中心。明英宗正统以后所建的兀失卫(亦称阿失卫、阿实卫)和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所建的肥河卫(亦称淝河卫、费克图卫)等卫所就是明朝设在今阿城境内阿什河、蜚克图河流域的两个卫所。后在兀失卫中又析置岳希卫(又据《宾州府政书》丙编载:“明则称费克图、岳希阿二卫,至我朝兴龙长白征服二卫,改岳希阿为阿什河”)。在海西东水陆城站还有两城和三站在今阿城境内。两城是尚京城和扎刺奴城。尚京城亦称上京城,在今阿城白城;扎刺奴城在今阿城蜚克图附近,三站是阿什河站、海胡站和鲁路吉站。海胡站在今阿城海沟,鲁路吉站在今哈尔滨东郊,皆是明朝时期通往奴儿干都司的重要城、站、卫、所。明后期,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一带为女真栋鄂部的一支所居住,这支女真族称翁鄂洛或翁克洛、瓮克洛。翁鄂洛是满语河湾的意思。清初,称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为翁鄂洛城。
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后,为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统治,在原盛京(今沈阳)直辖地区先后设置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统率官兵,分地管辖,统治东北各族人户,镇守边陲。吉林将军初驻宁古塔(今宁安),顺治十年(年)称吉林将军为驻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改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仍称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将军。雍正四年(1726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在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址,置阿勒楚喀协领衙门,设副都统衔协领一员,拨兵驻防。雍正七年(1729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今阿城镇),新城仍名阿勒楚喀。
(3)阿勒楚喀城 清代之阿勒楚喀城即今之阿城镇,始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阿勒楚喀系满语“嘎拉哈”的“支儿”,引伸为“耳”,因阿什河水弯弯曲曲,状似人耳,故河名以阿勒楚喀称之,城名又以河名命之。阿勒楚喀筑城之初,有南北二门,周围745丈,城高7尺,用木板建城,城壕深8尺,广1丈。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阿勒楚喀木城倾圮,照旧式重修。乾隆四十二年,在西岗子修建伊斯兰教清真寺。乾隆四十八年改为土城。同治元年(1862年)在城东南角建成文庙。同治五年,马国良(浑号马傻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阿勒楚喀城,开仓、放狱,衙署、满官学、课税局等处皆毁于火。同治七年,副都统海瑛加广旧城。将旧城南、西、北三面向外展拓,街市原在衙署城外,此次展修,始将街市圈入城内。建土垣,高1丈,周18里、辟四门,东曰保安,西曰镇静,南曰承化,北曰平易。因阿勒楚喀城为多方要路集聚之地,同年又辟便门六(东二、西三、南一),计十门。至同治十年,阿勒楚喀城风雨摧残,坍塌颓圮,则由本城大小商铺集资重修。光绪二十年,又将城垣维修,同年法国传教士还在北门里建天主堂一处。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传教士在西岗子设福音堂一处。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阿勒楚喀城为入侵俄军所占(俗称“跑毛子”),城池重遭严重破坏。光绪二十八年副都统达桂主持重修,闭东西便门各一,共留八门。南北大街长4.5里(即今之延川大街),东西大街长2里(即今之解放大街),城高8尺,壕深6尺,城与壕相连。在城内十字街北和老西门外各修地桥一座,深六七尺,四街分筑水沟,皆流入阿勒楚喀河。保安门外有石桥1座,桥南有暖泉三四眼,冬不结冰。承化门外有石桥1座,迤东里许,又有石桥1座。平易门外亦有1座大桥,这些桥下均有小溪流入阿勒楚喀河。在阿勒楚喀城内,先后修有牌楼3座,皆阿勒楚喀、拉林、双城堡3城官绅所立。
副都统衙署在阿勒楚喀城东部,设有大堂、二堂、串堂、印库、银库、左右两司以及印务处、银库办事房、更房等共40余间。副都统住房在衙署东,隔道,共计官房35间。满义学在衙署西,税课司与汲涌房均在十字街西。监狱在衙署右边,前有照壁1座。公仓与义仓在城北门里,计有仓廒40余间。城外东南有演武厅3间,前有抱厦1间,右边设有马趟,以备副都统春秋二季阅看八旗官兵等教演骑射。八旗官房在南门外东部,顺城墙按次向东排设,城内还有查街办事房3间。
宣统元年(1909年)阿城设县,阿勒楚喀城为县衙驻地,县名乃阿勒楚喀城名之简化。

2.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黑龙江省博物馆有各类藏品108584件(套),其中历史文物、艺术品29341(套),自然标本件(套)。一级文物83件(套),二级文物898件(套),三级文物4151件(套)。其中历史文物、艺术品藏品的来源,主要是上级有关部门调拨,自然标本一部分是早年收藏,一部分是该馆挖掘、采集和征集的。此外有图书4万多册,馆藏自然标本较多。岩石、矿物、土壤、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共7万多件。历史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及绘画等共有3万多件。(2014年数据) 到2015年10月19日,省博藏品统计数量已达627982件。
历史文物铜坐龙:195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保存完好的金代铜镜,镜面光亮,呈银白色,球状钮,做工十分精致。镜背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画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面,这面山水人物故事纹铜镜是1975年从中国黑龙江省绥棱县境内的一座金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的,这面铜镜就是女真贵族曾经使用过的一件器物,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铜镜出土时没有锈蚀,而且保存完好,这在传世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十分罕见。 双鹿纹玉佩:长4厘米、高3.4厘米、厚0.4厘米。金代。黑龙江省绥滨县奥里米金墓出土。佩饰由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质透明温润,略呈三角形,造型精巧别致,构图清新典雅。底部两棵随风摇曳的树构成三角形状,树下站立两只马鹿,左侧公鹿引颈长鸣,体态健美;右侧母鹿回眸凝望公鹿,神情亲昵。两鹿上方,有一只大雁盘旋低回,振翅翱翔,似欲南归。该玉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石雕飞天:长8.3、宽6.73、厚1.3厘米 。金代。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墓葬出土。图案中部为一佛教中的飞天女神,其面相丰腴,头梳双髻,袒露上身,衣带飘扬,四周衬以卷云纹,造型显然受到唐宋壁画中飞天的影响,它是研究黑龙江地区女真文化及其与中原地区密切关系的重要实物。 自然标本普通蝙蝠:耳短宽,体形较东方蝙蝠小;背部褐色,闪争光,与颈部的浅白色对照,呈明显的两色。腭褶7行。普通蝙蝠分布广泛。 原始牛:东北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典型物种,与猛犸象、披毛犀、东北野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原始牛生存在第四纪晚更新世晚期的我国北方,距今1万至5万年前。原始牛生活在陆地上,是一种体型庞大、性情凶猛的动物,个体比现代黄牛大一倍以上,有两只长角适应于茂密的草原、开阔的森林环境及寒冷环境。 普氏野马:又叫蒙古野马,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野马,具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被世人誉为“活化石”。它保留着地球上唯一马的原始基因,具有别的物种无法比拟的生物学意义,是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晚更新世时期,普氏野马的分布相当广泛,在中国北方许多晚更新世动物群和古人类遗址中都发现野马化石。 披毛犀:已绝灭的一种哺乳动物,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布范围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北部,最北界限大约在北纬72°,最南到北纬33°,生活在距今1.2万年至4万年之间, 大致相当于大冰期的晚期到冰后期之前的阶段,它适应于寒冷草原与平原的生活。 书画类藏品《蚕织图》:卷轴,绢本、线描、淡彩。全长1100厘米,画心纵518厘米、横27.5厘米,跋纵460、横28.7绘制时代南宋。 《西域舆图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十大镇馆之宝候选藏品,是清代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在乾隆征服西域时所创作的一部绘画作品。款署“臣徐扬”,下钤作者阴文篆书印章一方。这幅长卷原收藏于清宫内府,后流散在外,1958年由收藏者哈尔滨市民杨德轩捐赠给黑龙江省博物馆珍藏。《西域舆图卷》为设色纸本,手卷,全长18.2,宽0.52米;画长15.1,宽0.485米;纸地保存完好,装裱整洁,画面布局恰当,构图繁复精到,工笔细腻、勾勒点皴、敷染得宜,整个画面以浅赭调为主。 《兰亭序》:此图为南宋作品,全长141.1厘米,宽37厘米。引首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曲水流觞”四个字。整幅图卷描绘了东晋时期,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于溪水边饮酒赋诗、观山赏水的情景。睹画思人,让人很容易想像出当年兰亭集序的盛况。 《蚕织图》:南宋时期。描绘了中国古代种桑、养蚕、织布等与蚕织相关的劳作过程。全长1100厘米,画心横27.5厘米、纵518厘米,跋纵460厘米。画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画尾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蕉林梁氏书画之印”。

3. 古代鹤岗是什么地方

位于鹤岗市绥滨县境内的完颜河流域是辽金代完颜氏族(金兀术)的发祥地。辽金五国城之一的奥里米古城、中兴遗址,记载了满族祖先女真人征战和生活的历史。位于鹤岗西郊和南郊的松鹤西湖公园有女真人笃斯女斋、萨满庙,将军石山庄是努乐哈赤战东海时水师训练场和点将台,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女真人融入中华大家庭的足迹。
(1)完颜氏族发地完颜河:位于鹤岗市绥滨县境内的完颜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的完颜氏家族,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兀术(完颜兀术)的老家。公元十世纪以前,生女真人完颜部在黑水之地逐水草而穴居,一黑水支干称完颜河。十世纪中叶,完颜部首领绥可为率众迁出黑水,定居阿什河,开始了种植五谷的农耕生活,并开始了对生女真各部的统一,形成一个强大部落联盟。
(2)奥里米古城遗址:奥里米古城是辽代五国城之一,系女真族在松花江下游所建立的五大城市中的重要城镇,是辽金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域。古城座落在绥浓县敖来河畔,呈长方形,会北朝南,城内陶瓷残片遍布。城墙均为夯土筑造。在城西北部已被考古人挖掘出金代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3)将军厂山庄——努尔哈赤水师训练场、点将台:位于鹤岗市南郊21公里处,占地500公顷,园内有将军石山和阿凌达湖。这里曾经是努尔哈赤将军征战东海的水师训练场和点将台。后人把努尔哈赤点将的石山称为将军石山,山顶部突兀矗立的巨石称将军石。这个公园也因此而得名将军石山庄。山庄园内有儿童乐园、湖心岛、槐荫亭、观浪亭和神鸟亭隔湖相望,湖下有一小细鳞河绕山而过,环境幽雅,湖光山色令人神往。

4. 匈奴和满族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他们披发左版衽。据《史记·匈奴权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肃慎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

(4)绥滨金代遗址扩展阅读:

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了下来。

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子孙后姓刘,我国陕北姓刘的很多,其中或许就有匈奴的后裔。匈奴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后裔。

5. 鹤岗市的变化历史

鹤岗原为汤原县下的一个小镇,俗称鹤立镇。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拟于此镇设置鹤立县,后因种种原因未遂。

此地是随着煤炭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自民国三年(1914年)曹凤阳在此发现炭层后。民国五年(1916年)由沈松年等人向政府提出申请,并获得了采掘权。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开采,同年誉军鲍贵卿以及财政厅长,实业厅长等人,以个人名义投资,成立鹤岗煤炭矿有限公司,并计划扩大矿区,铺设一条从矿山到松花江岸的轻便铁道。

民国八年(1919年)六月刘尚清(黑龙江省财政厅长)任总办。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一月自矿山站(一名石头河)到莲江口铁路竣工,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开始营业。九·一八事变后,建立伪满洲国,于康德元年(1934年)五月,在此设立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此后。鹤岗煤矿由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经营。随着煤炭开采业的不断扩大,此地迅速发展起来。

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伪满洲国实行行政机构改革之际。由汤原、萝北两县析置鹤立县,隶属三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撤销三江省,鹤立县划归合江省所辖。

解放后,鹤立县升置市,名为兴山市。

1951年改兴山市为鹤岗市,后为黑龙江省所辖。

1906年(清光绪三十工年)黑龙江省开始出放“鹤字段”毛荒。1916年清丈完毕。此时在今鹤岗附近出现数十个垦荒村落。1918年(民国7年)沈松年与孙丙午等人合资15万元成立兴华煤矿公司,开发石头河地方煤矿。1926年鹤岗铁路开通,煤矿发展。1929年3月,鹤岗煤矿公司驻矿事务所设街基管理员管理街政事务,从此矿山设治,名兴山镇。

1932年8月11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兴山湖,1938年日伪将兴山镇改治兴山街,隶属汤原县。1939年改隶鹤 立县。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殖民统治,1941年5月将兴山街改为特翰街。还驻有日本宪兵分队、日本关东军守备以,设“鹤岗刑务署”、“鹤岗矫正辅导院”两所监狱。1944年二月兴山街改称鹤岗街。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民主政府接管鹤岗,于1945年12月20日建立兴山市,先后隶属鹤立县、合江省、松江省。

1949年11月24日,兴山市改称鹤岗市,为松江省辖市。1954年鹤岗市为黑龙江省辖市。1958年鹤岗市划归合江专署领导。1966年鹤岗市改由省直辖。

1980年4月2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鹤岗市东风区、跃进区,设立南山区;撤销鹤岗市群力区、反修区,设立东山区;红卫区更名为兴山区;红旗区更名为兴安区。

1987年11月6日,将佳木斯市的萝北县、绥滨县划归鹤岗市。

6. mo he (革末 革曷)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应该不是吧~!

一、来源与分布



肃慎族系挹娄之后,先后出现的族称为勿吉、靺鞨,大体在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曰靺鞨。勿吉为中原人所知,是在5世纪下半叶。勿吉一词含义,为“深山老林”之意,是今满语“窝集”在古代的汉字异用。被用作族称,是因该族散居深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之故。

靺鞨称号始见于史书在563年(北齐河清二年),但最初靺鞨之“鞨”写作“羯”,《北齐书·武成帝纪》河清二年条就是这样写的:“是岁,室韦、库莫奚、靺鞨、契丹并遣使朝贡。”河清三年条记靺鞨朝贡也是作“靺羯”。565年(北齐天统元年)史书中开始出现“靺鞨”,同上书天统元年条载:“是岁,高丽、契丹、靺鞨并遣使朝贡。”二年、三年、四年条记其来贡,也皆作“靺鞨”,而未用“靺鞨”。在这以后,“鞨”并未完全取代“羯”,直到唐、宋、元三朝的史料中,有时还出现将靺鞨写作靺羯。如714年(唐开元二年)唐册封大祚荣的大臣崔忻返回途中在今大连市黄金山的刻石、《通典·乌洛侯传》、《文献通考·室韦传》,都是将靺鞨写成靺羯。《契丹国志》中也是靺鞨与靺羯互见。

勿吉与靺鞨虽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并非族称的改换,而是同一语词在不同时期的异译。因为今读hè之“鞨”,不见于《说文解字》;羯,《说文解字》作“居谒切”,即读ji,与吉(ji)音同。以今读音而论,靺羯(m6 jié)与勿吉(wùji)音也相近。可见,靺羯与勿吉只是同音对译用字不同,靺鞨是靺羯的改写。

勿吉、靺鞨族的来源,一般都根据史书记载,认为它源于挹娄。其分布区域,《魏书》只笼统说“存高句骊北”,《北史》、《隋书》也未对其地域作完整介绍,只是在叙述诸部所在地时,讲到它们在白山(今长白山)、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龙江)地区。按两唐书载,其地“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的,北邻室韦”。相当于今地理,东临日本海,西约以今俄国结雅河及我国嫩江附近与室韦、契丹相邻,南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区及图们江处与高丽接壤,北达鄂霍次克海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在这一区域内,“数十部”靺鞨人散居各地。其中著名的七部大体是:粟末部最南,抵长白山而居,约在以今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的第二松花江地区;伯咄部在粟末部东北,在今拉林河流域;安车骨部在伯咄部东北,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拂涅部在伯咄部东,今牡丹江下游以东至兴凯湖一带;号室部在拂涅部东,约在今兴凯湖南的绥芬河流域;黑水部因居黑水两岸得名,分布在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处附近下至博朗湖一带的黑龙江南北地区;白山部在粟末部东,约居于今牡丹江上游及其以东的延边地区。七部之外的诸小部分布,只知在今黑龙江以北和俄国滨海地区,尚有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虞娄、越喜等部。

此外,在隋末唐初先后有两批靺鞨人迁出上述地区,移住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第一批约在612年(隋大业八年)。是年,隋炀帝杨广征高丽,当时附于高丽的靺鞨南境的厥稽部酋长突地稽,率其部及另七部凡千余家归隋,隋炀帝安置他们于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八部为:厥稽部、勾使来部、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户赖部、破爱部、步括利部。唐太宗李世民时,此八部又一度被移居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昌平城。第二批在668年唐亡高丽国后,被迁的主要是后来创建渤海国的大祚荣所在的粟末靺鞨(即原靺鞨粟末部)人。他们在唐对高丽的战争中,站在高丽一边与唐抗争,高丽国亡后被强迫迁于营州(州治在今朝阳市)。

二、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



勿吉、靺鞨族的社会生产,比挹娄时期有了长足进步,但在大多数领域还只是量的增加,尚未达到引起社会变革的程度。狩猎业还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部门之一,尤其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更占有重要地位。角弓和楛矢既是他们的狩猎工具,也是他们的战斗武器。为了增强弓箭的杀伤力,猎取皮大、毛厚和肉多的大野兽,他们常在每年七八月间“造毒药,傅矢以射禽兽”。在捕打的小兽中,貂最为他们重视。勿古人为了多猎取貂鼠,流行着一种习俗,父母若在秋冬死时,“以其尸”作诱饵“捕貂”。貂是一种毛皮小兽,对一个尚未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来说,貂对于解决日常生活所需本无多大意义,有这一情况出现,联系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已有“挹娄貂”美名流传,显然是为了交换。因此推断,勿古人的狩猎生产已不同于原始的狩猎活动。

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耕作方法已采用“耦耕”,达到相当于中原地区春秋时代的耕作水平。农作物的品种有粟、麦、穄,并种植一种名“葵”的蔬菜。粮食作物已食用有余,出现了“嚼米酝酒,饮能致醉”。畜牧业以养马、喂猪为最普遍,且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如北魏太和初(元年,477)勿吉人向北魏朝贡,一次就献马500匹;靺鞨人养猪,一些富户已多“至数百口”。猪和马之所以成为他们主要的饲养牲畜,是因为猪是他们的衣食之源,“食其肉而衣其皮”;马则是他们与中原地区主要的交换物之一,这在挹娄时期已存在,当时已“有马不乘,但以为财产而已”。

手工业发展也很显著,以车、船的制造最突出。南北朝时他们会造步行推的小车,到隋唐时期已能制作马拉大车。船的制造比制车历史早,当时已较普遍地用作水上交通工具。勿吉使臣朝贡北魏,从其境至今洮儿河一段路程,就是乘船往返。乙力支在北魏谈到,他们已与百济商量,准备“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说明他们社会内已有了能运送大批人员的船只。他们也能加工铁制品,如考古发现相当于勿吉时期的黑龙江省绥滨同仁遗址下层文化,出土了铁锛、小刀、铁镞、铁带卡等;属于靺鞨遗存的吉林省永吉县大海猛遗址等处,发现的铁制兵器和生产工具有刀、剑、匕首、矛、镞、铠甲、马具及斧、锛等。

农牧业的迅速发展和铁器的普遍使用,不仅表明其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而且决定了靺鞨人的社会组织将临近文明社会。事实也正是这样,这时虽然氏族组织还存在,但已出现分解和重新组合。前述著名七部,是七个发达的部落,史书所说其“凡为数十部”或“离为数十部”,是将一些氏族和部落合在一起说的,隋炀帝时迁居柳城的突地稽所率厥稽部等八部,就是粟末部下的一些氏族。各部在社会迅速前进中,“强凌弱”,互争雄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盟主地位的斗争,到了唐初,众多的靺鞨部落已以区域形成了南部以粟末部,北部以黑水部为核心的两大部族集团(或说部落联盟),并以新的称号: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作为联盟的名称。这种以区域形成的部落联盟,是人类社会组织由以血缘为纽带向以地域为单位发展的一种过渡。靺鞨人由于有这一变化,从此两个联盟集团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粟末靺鞨在7世纪末建立震国政权后,吸收了高丽、夫余等族遗民发展为渤海族;黑水靺鞨则在较长时期内保留原有称号,进入10世纪后才改称女真。

勿吉、靺鞨人的氏族社会,据史载和考古资料,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点:其一,各部落和氏族居于不同地区,各自在一个首领领导下,独立地组织生产和生活,尚未形成全族的统一首领。史书所记“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或“离为数十部,酋各自治”,是对这一社会情景的描述。但是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隋代),由于频繁的兼并战争,社会中出现了号称“大莫弗瞒咄”的渠帅;其二,每个部落有自己的武装。在著名七部中,大部落有“胜兵七千”,一般的为3000;其三,已确立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妇女已成了男子的附属物,丈夫对妻子已握有生杀大权。正是由于这种夫权制的确立,所以其社会内部存在“其妻外淫,人有告其夫者,夫辄杀妻,杀而后悔,必杀告者,由是奸淫之事终不发扬”;其四,居住是“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住屋面积约30平方米左右。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掠,已有了城堡建筑。城址在牡丹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发现。据介绍,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南部各地,发现了“数以十计的勿吉城堡”,皆依山傍水,一般长宽皆只有几十米;其五,两极分化在不少部落内已存在,个别地区已出现家庭奴隶。隋末迁到柳城的厥稽等八部,至唐代已有“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

这一时期其社会所以如此迅速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起了促进作用。仅据史载勿吉与中原王朝的官方来往说,它们于延兴年间派乙力支朝贡建国于黄河流域的北魏后,于太和初(元年为477)、九年、十年、十三年、十七年,自景明四年“迄干正光”(503—525),“贡献相寻”。

540年到北齐时,“朝贡不绝”。朝贡使团的人数,有时一次多达500余人。据日人池内弘统计,勿吉在近100年内,他们到中原朝献有30余次。在这种表示臣属关系的来往过程中,一方面他们以贡品形式把大批土特产品运到中原地区,太和初一次就贡马500匹;另一方面,他们返回时,中原朝廷又“回赐”大量锦帛、绢、金银制品等物。这种一来一往,丰富了两族的物质生活,特别是促进了勿吉社会的经济发展。绥滨同仁遗址出土的铁铸、铁镰等,形制均与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器物相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对勿吉、靺鞨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黑水靺鞨



前面谈到,靺鞨诸部在相互兼并过程中,子7世纪初形成了北部以黑水部,南部以粟末部为核心的两个部落联盟集团,有了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新称号。7世纪末,东北地区发生了契丹、奚等族反唐的大动乱,粟末靺鞨在这一动乱中建国称号,不久改称渤海。远处边陲的黑水靺鞨,则选择了加强与唐王朝联系,保持原来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两《唐书》对这一变化,以《靺鞨传》或《黑水靺鞨传》介绍靺鞨族的发展变化,以《渤海靺鞨传》或《渤海传》叙述粟末靺鞨为主干建立的渤海国的兴衰。

黑水靺鞨共有16部。其中除作为主体的黑水部外,已知的部名有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拂涅(原为著名七部之一)、虞娄、越喜、铁利等八部,另七部名称史失记载。他们分布在东包库页岛至今日本海,西约在嫩江和俄国结雅河附近与室韦为邻,北达鄂霍次克海,南以嫩江下游和松花江北岸,沿松花江至今依兰县附近再折而东北向至海与渤海地相接(渤海未强盛前,今牡丹江下游以东至海也为黑水靺鞨所有)。在这个区域内,已知八部(后四部后臣属渤海)所在分别为:思慕部居于今俄国布列亚河(清称牛满江)和阿姆贡河(清称恒滚河)上游地区;郡利部分布在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窟说部在库页岛北部地区;莫曳皆部居库页岛东南部;拂涅部分布在牡丹江下游以东的今密山县一带;虞娄部约有兴凯湖以东至海之地:越喜部在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铁利部居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附近。

黑水靺鞨的社会状况,总的看来,较南面的粟末靺鞨低下,但其区内各部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居于黑龙江下游以西、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一些部落,还以渔猎为业,过着“夏出随水草,冬入处”地穴的原始游猎生活;分布在黑龙江中游附近的一些部落,虽然还穴居,但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具备了出现贫富分化、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条件,如在今俄国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阿爱罗波尔特地区柯奎镇,发现了靺鞨古城,出土的遗物中有空首铁斧等。再如前面提到的上限至勿吉、下限可至女真早期的位于松花江注入黑龙江附近的绥滨县同仁遗址,上下层文化中皆出土了削、铸、镰、带扣等多种铁器。

黑水靺鞨人有以下一些特点和风俗:人皆强悍凶猛,无忧愁悲伤,贵壮贱老;善步战,每恃其勇,常为邻近民族之患;人喜编发,缀野猪牙和插雉尾作冠饰;死者不用棺椁,埋入士后杀其生前骑马以祭等。以上这些一方面表明,黑水靺鞨尚未跨出原始社会门槛,同时又看到阶级社会的某些因素已在其社会内出现。

黑水靺鞨独自与中原王朝来往,是在8世纪初。在此之前,在唐王朝与高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因战场主要在辽东地区,距其境远,他们基本上未介入。后来契丹首领李尽忠在营州起事反唐,武则天调集唐军镇压东北地区诸少数民族的反抗,他们怕灾祸及已,与粟末靺鞨人同向当时北方强族突厥请吐屯官,以求保护。唐中宗李显在8世纪初复位后,对粟末靺鞨等改用“招慰”政策。黑水靺鞨随即派出使臣“假道”震国(即渤海),与唐联系,归服唐朝。

722年(开元十年),其酋倪属利稽朝唐,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所领为勃利州,任命他为刺史。

725年,因安东都护薛泰奏请,唐在其境置黑水军。次年,唐又在其地置黑水州都督府(简称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诸部部长为刺史,另派人任长史至其地“监领之”。至此,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王朝的版图。后来,渤海日趋强盛,唐又因“安史之乱”后无力东顾,于是其南部的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为渤海兼并,北部的一些部落似也一度臣属渤海。10世纪初,当渤海衰亡之际,黑水靺鞨在逐渐向南发展的同时,其兀儿、胡独鹿两首领所在的部落,先后于924、925年(后唐同光二年、三年)派人向后唐朝贡。

932年(后唐长兴三年)以后,黑水靺鞨转附于正在崛起的契丹,并以契丹人对他们的称呼“女真”为新号。

7. 鹤岗的历史!越全越好。。。

鹤岗市地处北国边陲,虽然开发较晚,但历史文化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1.远古遗存

鹤岗地区远古就有人在此居住,世代传承,创造了极具地方色彩的文化。鹤岗俗称“鹤立岗”,取鹤立山岗之意。传说在上古时期,一群美丽的仙鹤来到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飞落山岗,繁衍生息,鹤岗因此得名。“鹤立岗”满语含义为“养鹿场”,所以,鹤岗又有“鹿城”之称。不只有美丽的传说,在鹤岗这块土地上还发现了不少远古遗址、遗迹,如黑头山原始社会遗址、东山包原始村落遗址、鲇鱼哈小山遗址和富力石斧、峻德石斧等。

(注:这里所说的鹤岗俗称“鹤立岗”没有完全讲述清楚,是先有上古传说以汉文得名,还是根据满文音译而得名,或者恰巧汉文应对了满文的音调?

鲇鱼哈小山遗址我无从而查,不知与宝泉岭农场四队是否同址。如果同址,我们的第二故乡堪称历史悠久哈。特别希望王朋老师能进一步挖掘这段史实。)

2.辽金文化

鹤岗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肃慎人在此居住,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黑龙江地区最早居民。两汉时期,肃慎人的后裔被称为挹娄;到北朝时,称为勿吉;唐朝时称为靺鞨。唐时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辖区。辽金元明清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是女真人,辽属东京道乌隈于厥部;金属上京胡里改路;元朝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清朝属黑龙江督军管辖。民国时期,鹤岗地区属黑龙江省汤原县管辖。目前,鹤岗地区发现了邵家店古城、奥里米古城遗址、永生金代(平民)古墓群等辽金文化遗存。

(注: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音mò hé)为同一系民族,为女真人先世。先秦称肃慎,两汉称挹娄,魏晋称勿吉,隋唐称靺鞨,是后世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奥里米古城遗址就在绥滨附近,历史上萝北、绥滨一带曾在辽金时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常繁荣,后突然一夜之间文明消失。)

3.抗日文化

鹤岗是一座依煤而立的资源型城市。1914年开始发现煤田,1918年开始开发煤矿,始称兴华矿山,简称兴山。1932年8月,日本侵占矿山,开始长达十余年的野蛮开采,他们不顾人民的死活,采取“要煤不要人”、“以人换煤”的政策,疯狂掠夺。十余年来,大批的矿工被打死、饿死、病死、累死,死后尸体被抛入荒山沟,形成多处“万人坑”。目前,鹤岗市的东山万人坑建设已初具规模,这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另外,赵尚志烈士纪念馆、狼窝二战展览馆、红军纪念碑等也都从不同的侧面记述了抗日战争。

4.宗教文化

鹤岗地区信奉伊斯兰教教徒最多,信奉基督教、佛教、道教教徒也不少,宗教气氛浓厚。其中,普陀山宗教文化风景区位于普陀山中部,拥有全国东南西北中五方普陀中的北普陀寺,影响较大。另外,三宝寺、露天大佛、露天观音等也较有名。

除此而外,鹤岗市近年在少数民族文化、煤炭文化、知青文化、黄金文化和俄罗斯犹太文化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开发建设,这些建设规模不大,尚未形成较大影响。

8. 桦树皮被广泛使用数千年,在古代桦树皮都被如何使用的

桦树皮文化是北半球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欧洲波罗的海沿岸一直到北美洲,均有桦树皮文化的分布。从地理分布上,桦树皮文化集中于从北纬40°到70°之间这一广阔的范围内,大致包括了整个北寒温带和部分北寒带地区。

经过建国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全部实现了定居,其单一的渔猎生产方式已经被以现代农业为主体的多元经济模式所取代,但是,古老的桦树皮文化并未因此而消亡。他们制作的桦树皮制品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的收藏品,赫哲族的桦树皮制品还被送到很多国家展览。

9. 满族祖先肃慎是怎样的人

肃慎,又作息慎、稷慎、肃昚。它作为一个族称在文献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专称,一是作为他族的别称或代称。前者仅见于先秦至西汉的史籍中,且都语焉不详。从这些记载看,中原人对先秦肃慎的了解只限于来自北方(《左传》等),向中原“贡楛矢石砮”(《国语》等)和“大麈”(《逸周书》)。其可考的文化特征不过石镞和捕鹿。与之相反,汉魏以来的挹娄诸族则不同。自从王欣率军追击高句丽王宫而“至肃慎氏(即挹娄的别称)南界”(《三国志·毋丘俭传》),中原对挹娄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其后,随着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势力延伸,中原与北方各族的交流与融合渐趋深入,中原对挹娄等族的认识也逐渐清晰、细致。史书对他们的描述越来越详尽,这些族不仅地望可考,而且其风俗、物产等情况也都大致明了。

那么,地域等方面皆不可考的肃慎为什么被认作面貌可考的挹娄等族的先祖呢?其一,人们关于先秦时期肃慎的记载和传说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

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汉书·武帝纪》)《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 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好大喜功的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三国志·挹娄传》谓:“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隋书·东夷传》也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有意思的是,《三国志》虽在作传时名为挹娄,但在记载其他史事尤其是言及向中原进贡时都用“肃慎”代指。《后汉书》亦然。唐代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更是全以“肃慎”代称晋时的挹娄。宋、齐、梁、陈诸书以及《南史》亦如此。

遍检文献,古史对“肃慎族系”的记录大多源自“贡楛矢石砮”。就这样,向中原贡(甚或使用)“楛矢石砮”的挹娄等族都被好溯古比附的史家贴上了“肃慎”的标签,这是“肃慎族系”观得以形成的主观原因。从高句丽国王高琏“献肃慎氏楛矢石砮”(《宋书·蛮夷列传》)看,“肃慎氏楛矢石砮”甚至成为一种“品牌”,深得中原王朝的喜爱,连高句丽国也以此为贡。

其二,挹娄及其以后各族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据考古资料分析,松花江南岸三江平原地区的滚兔岭文化的居民就是文献所记载的汉魏时的挹娄族(贾伟明、魏国忠:《论挹娄的考古学文化》,《北方文物》1989年3期)。之贡,皆旷世之功。”

直接继承了滚兔岭文化的凤林文化是新发现的一种考古学文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友谊县凤林城址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11期),它很可能是勿吉所创造的。而同属挹娄文化系统的波尔采——蜿蜒河文化(分布在黑龙江中游以下),在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以绥滨同仁遗址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有学者认为后者的族属就是靺鞨族黑水部(冯恩学:《黑龙江中游地区靺鞨文化的区域性及族属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3期)。

而以绥滨3号墓葬为代表的辽代遗存和以绥滨中兴和奥里米城址及其附近的墓葬为代表的金代遗存,一般被认为是女真人的遗存,与同仁遗址遗存属于同一谱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七星河》,科学出版社,2004年)。因此,从考古发现看,挹娄以至女真各族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关系。

其三,挹娄、勿吉、靺鞨等族在文化面貌上存在共性。考古学研究表明,栖息生长于三江地区的挹娄等族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相同之处:陶器都以夹砂褐陶为主,皆手制。多见罐、瓮和平底碗。大都素面,或有简单纹饰;有较多的石器和骨器;半地穴式房屋;有稳定的农业,渔猎经济仍占有一定地位。

这与文献中挹娄各族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或“高丽北”、“处于山林之间”、“常为穴居”、“好养豕”、产貂、“善射”的记载相吻合。这些使得对东北原始部族了解不深的中原人产生误解:他们原来是一家人。这可说是“肃慎族系”观产生的客观原因。

10. 绥滨县 绥滨镇

。。。你想干什么?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