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椰贝丘遗址在哪里
❶ 南方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哪里
4月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 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该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北方,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距今7000~6000年,它是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时代研究的重要发现。 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 河南灵宝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该墓地的发现极大的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 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 该遗址是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保存最好、信息量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贝丘遗址。 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 晋西北、陕北高原一带在商晚期可能为某政治集团的活动范围,该遗址可能是这一集团的权力中心所在。 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 先秦土墩墓被认为是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一,此次发现填补了在福建地区发现土墩墓的空白。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 三座墓葬墓道中发现随葬车4乘、墓室各1乘,车乘装潢极度豪华。这类车乘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该遗址大型“乐器坑”的发现对于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安徽六安双墩汉代墓地 双墩一号汉墓和六安国王陵区的发现,揭开了《史记》所载的西汉六安国的神秘面纱。 上海普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距今700年历史,是已发现的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处。
❷ 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名称有哪些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3、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4、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5、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8、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9、安徽六安双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❸ 杨雪梅:考古有多少能改变历史
“我和外国学者合作,从2000年开始替剑桥大学写一本关于中国考古学的英文教材,如今写了十年,还是没有完成,原因在于中国的考古新发现真是层出不穷,每过一年,就需要再加一些新的内容进去。不过,欣慰的是2000年写时一些观点还只是大胆的学术推测,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陈星灿用“加不胜加”来形容不断涌现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他多次参加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也是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的执笔人之一。
事
“学科规划也好,十大新发现的评选也好,都想体现对于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考古的引领,不过能转化为科学价值的考古还是有限。”
大量的空白不断填补
但薄弱的环节依旧薄弱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的领队崔勇,五年之内两次作为领队来参评“十大考古新发现”,幸运的是两次都入选了。上一次是2006年的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通过抢救性发掘,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商以前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的空白,包括稻谷等大量植物遗存的出土,为研究本地区和岭南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新资料。而已经进行了四年的水下考古项目“南澳Ⅰ号”今年也入选“2010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是一个考古的富矿,这些年,我们无论是在史前、都城等传统的考古领域,还是在水下考古等新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填补了很多空白,但大家都知道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许多薄弱的环节依然薄弱。”
薄弱,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文物大省相比,一些省份的考古工作依然有很多不足。河南2007年有5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而一些地方的考古发现都很少进入终评会。因为大规模基本建设、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以及文明探源工程进而后开展的区域系统调查和发掘工作,连过去开展工作较少的贵州等地,都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重要的聚落考古发掘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区,从南海之滨的广东深圳咸头岭,到横断山区的四川汉源麦坪,新石器时代的一系列重要遗址和墓葬的揭示,为建立更加丰满的中国史前文化体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但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历年久远,很难保存下来。寻找发现旧石器遗址,从来就是考古的重要任务。但是,在过去5年有关旧石器早、中期的田野工作仅可举出少数几项。比如今年入围的25项中,也只有河南登封西施旧石器时代石叶遗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该遗址是我国及东亚大陆腹地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晚期典型的石叶制作场遗址。石叶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在非洲欧洲十分发达,在中国发现很少,以前也仅在北方边陲,学术界曾认为石叶遗存在中国只是局部现象,从未越过黄河,而登封的发现改变了这种认识。
同时从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阶段的考古,在学术上的进展也很缓慢。只有对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持续发掘,发现了包括上下两个文化层在内的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下文化层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2009年10大发现)发现了旧、新石器过渡期间的连续地层,以及早期陶器与细石器共存的资料,为讨论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和旱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人类历史如何从旧石器进入新石器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话题。专家认为是最后冰期以来的环境巨大变化,迫使人类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产生了包括生计方式和取食活动内容的变化,农业的产生,居住方式从流动趋向稳定、磨制石器和陶器等新的人工制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现有资料业已表明,世界上不同地区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方式不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还需要开展大量的田野工作,继续寻找相对欠缺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建立更完整的发展系列资料。
发掘的课题意识在增加
曾经边缘的正成为主流
“一些高质量的考古成果,其实还是来自多年的连续挖掘和学术积累,殷墟距离第一次考古发掘已经过去80年了,但还不断地有新发现。今年是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但关于仰韶文化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陈星灿作为领队发掘的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曾入选200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2000年至2006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5000余平方米,大型中心性聚落、特大公共性建筑和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该时期复杂社会的特点,对于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什么最终会在中原建立提供了更丰富的细节。
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李水城教授,在山东渤海南岸地区揭露出晚商至西周的多处制盐遗址,这是目前在渤海南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盐业遗址群。通过对其中若干遗址的全面揭露,首次了解到该地区为殷墟时期商王朝的盐业生产中心。遗址高度密集和整齐划一的制盐设施,表明这是一种对于资源控制的国家行为,并为研究商人东进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如此完整地揭露整个古代制盐作坊遗址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首次。对盐业遗址的研究在西方开始得很早,我们开始得晚,但新的发现非常多。”
类似的发现还有入选200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完备的造纸作坊为我们认识宋代以来造纸技术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其实中国见诸考古记录的手工业遗存有玉石器、陶器和瓷器、琉璃(玻璃)、砖瓦、漆木器的制作,铜、铁、铅、锌、金、银、锡、汞等金属开采冶炼和器具制作、舟船车舆的制造,以及制盐、纺织、造纸、酿酒作坊等。目前研究进行得较详细的有玉器和瓷器、金银器等。其他门类如冶金、纸坊、酒坊等在过去5年都有许多重要考古发现。但相关的研究并不充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学部委员王巍说,每一年的评选其实只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许多没有入选十大新发现的也有非常好的发现和价值。“听活动在一线的发掘领队的报告,真的是非常大的享受和收获。每一项考古现在都做得很细致,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以前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还是舶来品,现在你看每一项考古中都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大家都开始认识到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对资源的控制。包括以前我们不太重视的一些领域,如盐址、造纸作坊、铸铜遗址、水利设施,现在都是关注的重点。”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赵辉教授也是学科规划的执笔人,他说,“十二五”的学科规划基本延续了“十一五”的思路,许多重大课题会一直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会一直是田野考古的重点。
考古学要解释中国
也要说明对于世界的贡献
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毫无悬念地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和同样入选的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都可以算得上是佛教考古的范围。长期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重点在张骞“凿空”西域以来,经丝绸之路和北方草原地带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传播的专题考古更是长盛不衰,这与“十二五”学科规划的重点不谋而合。
让我们来看一看2006年入选十大的甘肃张家川战国墓地。该墓地清理被盗墓葬三座,出土金、银、铜、铁、陶、骨以及玛瑙、釉陶珠等文物2200余件。三座墓葬的结构形式新而独特,墓道中各发现随葬车4乘、墓室各一乘,车乘装潢极度豪华。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错金、银、铁制车构件和金、银、铜车饰品,以几何图案和动物为主,有着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出土的海蓝色釉陶杯和大量的釉陶珠,有着浓厚的西域文化特点,出土的铲足鬲和陶器,又有着强烈的戎人文化风格。这个墓地还出土了一个小玻璃杯,它是西亚的,这证明,此地在那时已与西亚地区有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易华博士说,随着一些重要考古发现成果的面世,中西方交流有大幅度提前的趋势。中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晚期出现的小麦遗存、青铜时代出现的冶金术和马、商代的马车、新疆小河墓地欧洲人种的墓葬,都表明中西方的交流由来已久,而有关这些交流的专题研究,不但是今后考古学的重点课题,也是人类学的重要方向。
“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量的田野考古依然是配合国家的基本建设,但带有课题意识的主动发掘会逐渐增加,即使是一些抢救性发掘也要围绕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王巍说,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考古内容将贯穿整个“十二五”的田野考古,研究范围自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21年,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重点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龙山时代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和西辽河地区,长城地带等参与史前文明进程的主要地区,通过不同地区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过程的比较研究,总结概括中国文明的本质。而在后一阶段,重点研究夏、商、周三代氏族社会转向国家统治形态,调整社会结构,强化意识形态垄断等方面的历程,阐明中国文明的特点,进而说明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如此看来,中国考古学不但要解释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问题,也要尝试解释中国之于东方乃至世界和世界之于中国的问题。这显然需要数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❹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古椰贝丘遗址分别是.............
就一处在广东高明
❺ 想知道: 佛山市 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 在哪
古椰贝丘遗址,位于高明荷城街道古椰村鲤鱼岗侧,广明高速荷城出口匝道右手边。
❻ 考古界的最大发现
考古界的最大发现是阿尔迪的化石
阿尔迪是一个女性始祖地猿的石化骨骼。这个类人物种起源于440万年以前。阿尔迪最早于1994年在埃塞尔比亚发现,但是科学家花了15年来确认它的科学价值。它比南猿路西更为完整。她是一个更为原始的直立人类,高约120厘米。重100斤。
这个被认为最重要的化石标本是一具不完全的雌性动物骨架,主要包括带牙齿的头骨、手臂、手、骨盆、腿和脚。它物被科学家昵称为Ardi。
国际研究小组还发现了36个也许是别的“始祖地猿”的化石,其中有年幼的,有雄性也有雌性。
科学家说,“始祖地猿”化石骨架的某些特征和非常古老的类人猿相似,另一些则和后来更接近人类的类人猿相像。他们指出,Ardi比以前认为的最古老的人类祖先遗骸“露西”化石还要早一百万年。
❼ 高明区有哪2个考古的地方,历史是什么
唐代龙窟遗址位于荷城区沿江路,东邻风景秀丽的龟峰山。1957年,广东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高明县文物工作人员在
大岗山(现已辟为沿江路一部分)进行文物普查,在“探沟”中发现古陶碎片,并发掘出20多件陶器及垫烧物、釉渣、红烧土等,经考证为唐窑器物。当时的《南
方日报》曾以“广东发现古窑址,高明县算最老”为题作了报道。
高明古椰遗址震惊考古界 早在1984年“高明古椰遗址”就已被发现,真正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直到2006年9月,由于即将开工的
广明高速途径遗址所在区域,广东省考古部门才对开始抢救性挖掘。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出土了众多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其中
20粒保存完好的稻谷,在岭南史前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的遗物包括贝壳、陶釜、陶罐、石斧、木块和动物骨骼、植物橄榄、南酸枣等。在去年底的一次论证
会上,有国内专家甚至认为,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的价值堪比“河姆渡”。
杨镇夫妇墓在高明明城镇石塘村附近的官迳交椅山中。墓建于南宋,1985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据杨镇家谱记载:“杨
镇,原名公杰,号英叔,高明罗格村人,幼年随父翰林署中,后恩选博学宏词,御试诗文第一,特选附马都尉,赐名镇,尚赵氏三公主,赐继配潘氏,公主葬福州,
杨镇与潘氏御葬于官迳交椅山”。
墓坐西向东,以灰沙夯筑,碑高78厘米,宽48厘米,正中刻“大宋附马都尉五世祖扬公之墓”,左刻
“赵氏三公主”,右刻“赐继配潘氏”,下款“嘉靖四十五年,十四世、十五世房族众子孙重修”。在距墓50米的山上有“御葬,杨山后土之神”石碑,再往上延
伸30多米,有同样石碑一方,在交椅山两臂中,各竖有“杨山后土之神”石碑一方。墓石大都遭拆走,都分散落山脚各处。夫妇墓规模较大,现仅存墓碑和墓臂较
完好。
❽ 中国至今最有价值的考古发现是哪次
一定是秦始皇兵马俑了,世界8大奇迹中的
再后来应该是长沙马王堆的辛追夫人
❾ 2006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CCN 中城网 2006-12-26 14:50:43 查看网友评论
信息发布:佛山市信息产业局 资料来源:佛山日报 信息分类:科教文卫 城市:佛山市
--------------------------------------------------------------------------------
专家高度评价该项考古发现,认为发掘成果填补了珠三角考古多项空白
图中颇为巨大、且酷似动物脚骨的骨头被专家认定为亚洲象的脚骨。
专家在仔细查看密封在塑料袋中的稻谷。
发掘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编者按:
昨日,高明区有关部门邀请多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参加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专家论证暨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对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进行了现场论证,并就有关部门对古椰贝丘遗址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粒稻谷完好如新、岭南地区唯一史前木器现身……历经4个月的考古发掘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著名考古专家昨日在高明区联名宣布:古椰贝丘遗址(此前媒体报道称之为“古耶贝丘遗址”,专家考证后认为,此遗址名应为“古椰贝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现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贝丘遗址,其发掘成果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早商以前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空白,应申报“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稻谷完好如新
可媲美河姆渡遗址
由于长期被水浸泡,以及遗址内一层灰土浆的天然密闭作用,古椰贝丘文化层保存状况最好,出土遗物丰富,成为发掘成果最为突出的地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所、广东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机构的著名考古专家在为此宣称,古椰贝丘文化层保存如此完好,以及出土遗物丰富,其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
发掘出土20粒稻谷最为受到专家关注,这些稻谷在岭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尚属首次发掘。记者昨看到,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之完好,令人叹而观止。目前,专家正准备为出土稻谷进行DNA检测,以确定稻谷是否为人为栽培。专家认为,目前已经出土的20多粒的稻谷,在岭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蕴涵的历史信息无法估量,该遗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得以充分体现。
岭南地区唯一
史前木器首次现身
昨日,古椰贝丘出土的数件木器首度与世人见面。专家表示,这是加工和使用过的木器在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很少出土这样的木质工具。其巨大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记者在高明区博物馆的展览厅看到了3件有人为加工和使用过的木制工具:第一件木器为一木锤状工具,木锤的背面有很多经过敲打后留下的印痕。专家认为,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为一跟圆形木棍,其前端已经被烧去大部分,形成一个圆锥形状。专家推测,这是当时人类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生火烤食食物。第三件木器为一方形木板,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 ,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4000余年前
古椰人曾捕食亚洲象
大量动植物化遗存的出土,也使得古椰贝丘遗址研究价值倍增。经初步鉴定,该遗址出土的植物有橄榄、南酸枣和瓜类种子等,动物骨骼有野猪、狗、亚洲象、硬骨鱼类等, 对一块亚洲象的脚骨遗存,专家断言,当时的气候非常适宜亚洲象的生存,当时古椰人已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
“古椰贝丘动物、植物遗存经保存之完好,简直是奇迹。”专家惊叹,他们认为,在过去很长时间的史前人类考古活动中,考古专家只知道有一个古人类采集生活的阶段,但很少找到相关的遗存,而本次考古活动在贝丘发现的大量植物遗存如橄榄、坚果核等,让专家真实地了解了古人的采集生活方式,填补了一项重大空白。
〔专家建议〕
可建遗址贝丘博物馆 广明高速应“绕道”
可以考虑在古椰贝丘遗址上建立起广东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遗址贝丘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广明高速公路应为古椰贝丘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绕道”。面对遗址的众多发掘成果,专家昨日共同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工作。
专家建议说,鉴于遗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尽快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划定核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的景观区域。建议将该遗址列为省级保护单位,并拨专款征购遗址核心保护区的地块,以利于遗址有效和长期的保护,该区域完全有条件建立广东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遗址博物馆。另外,建议广明高速公路遗址段北移50至100米,预留必要的建设用地。
广东省文物局调研员杨少祥表示,省文物部门将尽快把古椰贝丘遗址的发掘成果上报省政府,确定对古椰贝丘遗址的保护方案。对于广明高速公路遗址段走向问题,省文物部门将与广明高速公路的建设方探讨该问题。
〔小知识〕
什么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主办。该评选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自1990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6届。
该评选活动在考古界有重大影响,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相关链接〕
古椰贝丘遗址简介
古椰贝丘遗址位于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鲤鱼岗,该遗址发现于1986年,1996年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做过考古调查。
2006年9月,为配合广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4个多月时间内,考古专家共发掘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资料,填补了广东考古的多项空白。
〔对话〕
古椰贝丘四大疑点
亟待破解
即使发掘工作已历时4个多月,古椰贝丘考古工作仍有众多疑点亟待破解。昨日,记者在现场与考古专家现场进行了相关对话。
稻谷遗存证明当时已有农业?
记者:古椰贝丘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稻谷,这是否证明人类当时已懂得种植谷物,并已形成早期的农业?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发现,当时珠三角地区存在大量的野生稻谷,因此,目前尚不能确定古椰贝丘发现的稻谷究竟是野生稻谷还是当时人类的栽培稻谷,具体结论还需通过稻谷DNA检测确定。
木质工具原为出海船桨?
记者:古椰贝丘发掘出大量木质工具,这些工具当时是用来做什么的?
赵志军:实际用处应该和石器工具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些木器的主要用途是制船的材料或者划船的桨等等。在中原地区,很少出土这样的木质工具,这里保存环境好才留下来了。具体来说,这些木具当时是做什么用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古椰贝丘周边曾是汪洋大海?
记者:有专家提出,古椰贝丘遗址周边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推论能否成立?
赵志军:这一说法不无道理,我们在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出酷似红树林树根的古植物遗存,而红树林则生长在靠近海洋的地带。但目前,我们尚未确定发掘出的是否为红树林树根,因此,古椰贝丘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问题仍待研究。
大贝壳里装满小贝壳是为收藏?
记者:古椰贝丘遗址发掘的部分贝壳里装满了小贝壳,当时的人类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做法?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这个问题考古人员也一直在思考,具体原因至今仍未清楚,但经过现场考察,我们并没有发现当时人类有意为之的证据,因此,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