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遗址保护
『壹』 关于灞桥的说明文
[bà qiáo]
灞桥 (西安灞桥) 编辑
灞桥位于西安市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灞桥的修建从古至今,图为其近景。
中文名 灞桥 外文名 Baqiao 地理位置 西安市城东 桥 柱 408个 桥 长 380米 桥 宽 7米
目录
1 简介
2 古代灞桥
3 灞桥诗文
简介编辑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隋唐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03年),位于早期灞桥下游300米处,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
灞桥遗址于1994年在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章构成桥基。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节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灞桥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此桥也曾叫做“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长安胜景之一[1]
『贰』 关于灞桥的历史典故
灞桥的历史典故:
1、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
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2、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著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3、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
4、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
5、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叁』 陕西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少处
陕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共138处
延安革命遗址(1-23,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1-57,汉中市)
大雁塔(1-63,西安市)
小雁塔(1-64,西安市)
兴教寺塔(1-67,西安市)
西安城墙(1-104,西安市)
西安碑林(1-125,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1-128,铜川市)
半坡遗址(1-139,西安市)
丰镐遗址(1-143,西安市)
阿房宫遗址(1-151,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1-152,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1-156,西安市)
黄帝陵(1-162,黄陵县)
秦始皇陵(1-164,西安市)
茂陵(1-165,兴平市)
霍去病墓(1-166,兴平市)
昭陵(1-170,礼泉县)
乾陵(1-171,乾县)
顺陵(1-172,咸阳市)
西安事变旧址(2-6,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2-47,蓝田县)
周原遗址(2-50,扶风县)
司马迁墓和祠(2-56,韩城市)
瓦窑堡革命旧址(3-35,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3-36,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3-49,彬县)
钟山石窟(3-51,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3-109,长武县)
西岳庙(3-126,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3-135,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3-204,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3-207,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3-226,铜川市)
长陵(3-233,咸阳市)
杜陵(3-234,西安市)
桥陵(3-243,蒲城县)
姜寨遗址(4-20,西安市)
郑国渠首遗址(4-31,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4-32,华阴市)
甘泉宫遗址(4-39,淳化县)
统万城遗址(4-43,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4-47,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4-48,麟游县)
灞桥遗址(4-49,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4-53,西安市)
武侯墓(4-68,勉县)
泰陵(4-69,咸阳市)
永陵(4-70,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4-80,周至县)
府州城(4-93,府谷县)
韩城大禹庙(4-126,韩城市)
西安钟楼、鼓楼(4-161,西安市)
水陆庵(4-162,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4-250,延长县)
甜水沟遗址(5-110,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5-111,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5-112,华县)
康家遗址(5-113,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5-114,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5-115,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5-116,华阴市)
良周遗址(5-117,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5-118,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5-119,铜川市)
西汉帝陵(5-183,咸阳市)
唐代帝陵(5-184,富平县)
三原城隍庙(5-413,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5-414,户县)
公输堂(5-415,户县)
仓颉墓与庙(5-416,白水县)
泰塔(5-417,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5-418,西安市)
西安城隍庙(5-419,西安市)
白云山庙(5-420,佳县)
八云塔(5-421,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5-422,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5-423,彬县)
韩城普照寺(5-424,韩城市)
韩城文庙(5-425,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5-426,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5-427,韩城市)
耀县文庙(5-428,铜川市)
澄城城隍庙神楼(5-429,澄城县)
重阳宫祖庵碑林(5-466,户县)
慈善寺石窟(5-467,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5-509,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5-510,米脂县)
龙岗寺遗址(6-189,南郑县)
石峁遗址(6-190,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6-191,佳县)
李家村遗址(6-192,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6-193,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6-194,商洛市)
横阵遗址(6-195,华阴市)
凤凰山遗址(6-196,岐山县)
李家崖城址(6-197,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6-198,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6-199,眉县)
法门寺遗址(6-200,扶风县)
麟州故城(6-201,神木县)
秦东陵(6-284,西安市)
张骞墓(6-285,城固县)
明秦王墓(6-286,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6-287,洋县)
精进寺塔(6-769,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6-770,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6-771,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6-772,合阳县)
昭慧塔(6-773,高陵县)
开明寺塔(6-774,洋县)
大秦寺塔(6-775,周至县)
太平寺塔(6-776,岐山县)
武陵寺塔(6-777,永寿县)
神德寺塔(6-778,铜川市)
法王庙(6-779,韩城市)
北营庙(6-780,韩城市)
五门堰(6-781,城固县)
吴堡石城(6-782,吴堡县)
周公庙(6-783,岐山县)
榆林卫城(6-784,榆林市)
张良庙(6-785,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6-786,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6-787,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6-788,合阳县)
庆安寺塔(6-789,渭南市)
咸阳文庙(6-790,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6-791,米脂县)
姜氏庄园(6-792,米脂县)
丰图义仓(6-793,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6-864,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6-865,富县)
杨珣碑(6-866,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6-867,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6-1066,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6-1067,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6-1068,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6-1069,志丹县)
『肆』 灞桥忙罢历史,什么时候开始的
灞桥位于西安市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回,将滋水改为灞答水并修桥,故称"灞桥"。灞桥的修建从古至今。
灞桥遗址于1994年在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章构成桥基。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节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灞桥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伍』 西安事变的灞桥是哪座桥
西安事变的灞桥,也就是:霸桥,
霸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内响的古桥。容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
始建于汉。汉唐时送客多到此桥作别。故桥在今桥西北十馀里处,后因“灞水”东徙,桥移今址。《三辅黄图·桥》:“ 霸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王莽时,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霸桥为长存桥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霸水又北迳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水上有桥,谓之霸桥。”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你觑那霸桥北,泾河岸东,俺只见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
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1949年后为加固霸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陆』 西安灞桥遗址现在还能看到吗,具体位置在那
西安隋唐灞桥遗址在灞桥镇柳巷村灞河河道,1994年,陕西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可以坐230路、233路、243路、301路、718路,灞桥火车站下。
『柒』 灞桥为什么叫“灞桥”
灞桥区地处西安市城东,是城六区之一,东与临潼区、蓝田县接壤,西与雁塔区、新城区、未央区相连,南与长安区为邻,北以渭河与高陵区相望。灞桥区内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龙山文化的米家崖遗址和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
关于灞桥为什么叫“灞桥”,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陕西境内有一条河流名为灞河,它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以北、秦岭北坡,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滋水”为“霸水”,后来又在“霸”字旁加了三点水,成为“灞水”。
秦汉时,灞河上架了一座木桥,当地人称其“灞桥”,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发生水灾,王莽认为是不祥之兆,便将此桥改为“长存桥”。隋唐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03年),位于早期灞桥下游300米处,从唐代沿用到宋代,元代荒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
古代的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i、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1994年,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灞桥遗址,该遗址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同时,这里还出土了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被称为“销魂桥”、“情尽桥”、“断肠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的诗句。
(图片来自网络)
『捌』 西安灞桥是什么朝代留下来的
嗯,西安市灞桥是秦始皇时代留下来的,因为西安市还是比较古老的,他是13古都。
『玖』 灞桥的简介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隋唐灞桥建于隋开皇三年(503年),位于早期灞桥下游300米处,唐至宋代沿用,元废,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孔石拱桥。
灞桥遗址于1994年在当地人在灞河取沙时意外发现,桥墩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4座、残券拱3孔),桥墩呈船形,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石板长达17米,其下布满木桩章构成桥基。桥墩两端设分水尖和吸水兽。出土隋唐时期的瓦、琉璃瓦、宋、金、元瓷片,以及北宋维修桥身时利用的唐碑等,2004年国庆节期间一场大水过后,又冲出隋代桥墩10座,残长约100米,隋唐灞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灞桥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此桥也曾叫做“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长安胜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