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驿遗址
⑴ 昌国在什么地方
昌国,古邑名。又名昌城。战国齐地,后入燕。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南。燕昭王专封乐毅为昌国君,即此得名
张店属,是龙山文化蔓延地区。从发掘的浮山驿和冢子坡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看,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张店东南3公里处的昌城村,商代曾是诸侯逄伯的封地,称商城。
公元前284年的战国时期,燕昭王因乐毅伐齐有功,封其驻守昌国城,为"昌国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成一统,废侯国,立郡县,在昌国城设昌国县,属齐郡。
西汉承秦制,昌国县属青州齐郡。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郡县迁改无常。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侨置昌国县于临朐。至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废昌国县名,更为逄山。隋唐之后,由于连年战乱,昌国故城废墟尚存,但城名已不再现于史册。
⑵ 淄博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假期这么热,去哪凉快
1.聊斋城
来到淄博不能不去看看蒲松龄故居.现在的蒲松龄故居,已经发展成聊斋城旅游景区.是淄川蒲家庄投资兴建的。是以园林为表现形式,以聊斋故事为主题的组群式的大型名园景区,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这里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里,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已形成柳泉、聊斋宫、狐仙园、石隐园、满井寺、俚曲茶座、墓园等旅游景点. 景区内的蒲松龄纪念馆,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原貌。故居为典型的北方农村院落,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故居大门。院内有蒲翁当年著书的聊斋、蒲翁生平展室、蒲翁十分钟爱的文石展厅和当代文人骚客的书画展厅。柳泉,又名“满井”,为当年蒲翁设茶采风之地。现立有沈雁冰题写的“柳泉”石碑。青石砌就的泉口,泉水四溢,令游人流连忘返。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上千首俚曲作品,俚曲茶座正是演唱观赏俚曲的上佳去处。游客驻足品茶,听上几段俚曲,自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狐仙园以聊斋故事为主体设计建造,内设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公开铺设馆生涯、名人书画等展室。石隐园原系毕氏花园,蒲公设馆毕府30年,写下了大量有关石隐园的诗词佳篇。园内怪石林立,绿树成荫。此园移到蒲翁故里,再现了蒲公舌耕笔耘的生活经历。满井寺为古寺重建,以双重门拱牌坊为入寺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钟楼等建筑。聊斋宫外景似琼楼横空,碧湖青山,如天上宫阙。宫内采用彩塑、电影特技、灯光声乐等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了蒲翁笔下神妖鬼狐的艺术形象。漫步聊斋城,将抛却一切烦恼忧虑,扫清闹城之喧嚣,耳目为之一新,尽情饱览、深刻领会一代文豪蒲公笔下所描绘的神妖鬼狐世界。
行车路线:乘1路公共汽车到淄川车站,转乘23路到蒲家庄 门票价格:32元
2.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城区西南部,于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总规划面积1702公顷,下设凤凰山、禹王山、望鲁山、薛家顶和夹谷台五大景区,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青少年活动营地,淄博市的自然保护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园内山势险峻,地貌奇特,森林茂密,环境优美,文物景观、自然景观丰富,游乐健身场所众多,是生态旅游、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之胜地。
近年来,原山集团致力于发展旅游事业,在合理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开发和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森林乐园、民俗风情园、鸟语林、恐龙谷、原山旅游宾馆等二十余处景点和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一个高品位、大容量、有特色、高效益的国家森林公园已初具规模。成为淄博市旅游行业的排头兵,是山东省旅游行业先进集体、旅游消费信得过单位,并顺利通过了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评定验收。
行车路线:乘1路公共汽车到博山车站,转乘11路到原山 门票价格:40元
3.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志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该馆包括春秋殉马车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后李春秋殉车马、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全国之冠、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馆内容集中国古车研究成果之大成,充分展示了我国车乘的悠久历史和造车技术在世界车辆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该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126公里处,两侧并设有大型停车场,交通十分方便。
行车路线:乘1路公共汽车到博山车站,转乘11路到原山 门票价格:40元
4.开元溶洞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年号,距今1300余年。唐朝20帝25传290年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近5万首唐诗,而且创造了“开元盛世”那一段历史的辉煌,在这条已形成二十多万年的古洞之中,既有雄奇壮阔的自然景象,更有新石器时期以来的珍贵文化遗存,特别是洞内开元年间的钟乳石刻和遗迹文物,向我们真实再现了1300年前盛唐文化的一个侧面,充分展示出开元洞博大深沉的丰富内涵,1300年后的今天,万年古洞又逢盛世,得以开发重现人间,这也是将洞取名为“开元洞”的原因。
洞口上方“开元洞”三个字,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第25世孙、现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缙先生所书。在开元洞开放前夕,国内权威的岩溶地质专家曾对开元洞进行过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开元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长江以北是罕见的布局,设计的精巧在山东省内独一无二。因此,国内著名的岩溶专家赵俊芬亲笔题写了“山东第一洞”的美誉,开元洞当之无愧。
行车路线:乘1路公共汽车到博山车站,转乘13路到开元溶洞 门票价格:30元
5.周村古街
周村古商业城位于周村城区中部,占地17公顷,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古商业城南有山东讨袁护国军司令部旧址及魁星阁庙宇,北有明教寺、千佛阁、汇龙桥,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汇所在。
古商业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400米。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谚云:“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作为中国古商业文化的优秀代表--“大街古商城”,街区纵横,街巷幽静朴素,虽历经百年风雨,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建设水平高,为山东所仅有、江北罕见,且至今仍在发挥其商业功能,被专家称为“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群”。
周村大街古商城位于周村区中部,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组成,古商业街内店铺林立,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明教寺,建于清代的魁星阁,有闻名天下的“八大祥”等商业老字号,有“东方商人”孟雒川的故居等,是阁老刘鸿训、宫保李化熙、武状元王应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商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大街古商城总占地面积32.7公顷,包括两部分:一是重点保护区--指保安街以西,涿河以东,新建路以南,棉花市街以北,占地19.7公顷,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芙蓉街等古街区组成;二是规划控制区--指涿河以西,保安街以东,南下河街以北,新建路以南,以及千佛阁、汇龙桥、清真寺等古建筑群,占地13公顷。
2001年大街古商城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0124万元。本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科学管理、滚动发展”的思路和"修旧如古"的原则分期建设。在保持主要古街区原貌的基础上对沿街老店铺全面维修,恢复孟雒川故居、三益堂印书局,扩建魁星阁景区,新建演艺广场、丝绸博物馆、民俗展馆、花灯展馆、钱庄票号展馆等,整治绕城涿河,完善配套设施,用二至三年时间把大街古商城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充分展示中国古商业文化内涵的高档次、高品位历史、民俗文化游览圣地。
行车路线:乘96路车到周村车站,可以乘坐人力三轮至古商业街.(礼拜天如不怕劳累,最好和几位朋友骑自行车去,沿张周路向西即可到达.大约需90分钟.)
6.沂源九天洞
沂源九天洞位于秀丽的鲁山南麓,1991年正式向游人开放,后经多次继承性扩大开发,但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科学含量低。2001年初,中国著名的洞穴科学家、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为首的设计组对九天洞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调查、鉴定与设计,并完成了灯光改造工程,使九天洞的面貌焕然一新,其科学化与现代化设计均居全国游览洞穴的先进水平。让游客通过九天洞之行获得神奇而美妙的、增广科学知识的多方面收获与享受。
此洞之所以称为“九天”,是因为神话传说中天有九层,即九天,而这个洞也有九个大的洞厅,景观可与神话中的天宫相妣美,所以叫九天洞。这九个厅分别是:①天地之间厅,即灯箱大厅;②步天厅;③天河厅;④天宫厅;⑤天街厅;⑥天国花园厅;⑦巡天厅;⑧梦幻天堂厅;⑨别有洞天厅。 九天洞发育于地持年代上的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岩层中,该石灰岩系海(相)中沉积岩层,其生成年代距今为4.4-5.0亿年,九天洞的形成却只有一百万年左右的历史。九天洞洞腔长518米,高5-18米,游程往返约1.2
公里,洞体结构十分稳定,洞内化学堆积类型十分丰富,多达37种;其中稀有类型有7种,大面积的球状和针状结晶体、月奶石、石花、石莲被誉为“九天四绝”,是全国稀有景观类型最多的溶洞,同时又是石花面积最大的溶洞,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观赏价值。1994
年中科院陈诗才教授鉴定九天洞是“中国最大的石花洞穴”;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评定为“中国溶洞精品景观博物馆”;
2001年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经过科学考察后认为,“九天洞石花,类型之多样,面积之广大,国内外无与伦比”,并称之为“天下第一石花洞”。
行车路线:从淄博车站乘坐到沂源的公共汽车到土门镇 门票价格:35元
开放时间:8:00-17:00
7.峨庄瀑布群
峨庄乡地处鲁中山区,淄川城东40公里。这里青山、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宜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平均海拔45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500-9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1.3摄氏度。峨庄瀑布群北端离乡政府驻地南600多米。景区南北高差200多米。沿河长12华里,瀑连塘,塘连瀑,秀水塘湾飞瀑不断。沿河林木葱郁,别有风致。它具有四川九寨沟之自然美,沿河六个古村,具苏南周庄之古典。沿景区青山连绵色彩多变。风景如画。春赏花海雾凇,夏观瀑布飞雨,秋看瀑布白雾,冬品冰花雪界。 主要景点和休闲处有:土泉大瀑布,垂钓、卧虎山赏景、土泉草滩;鱼鹰、飞鸭、奔兔;十二生肖泉群、刘奇宋代古石楼、石碾、古树。亭子园泉群、响泉大瀑布、自然游泳场、秦龙湖泛舟、三无岛小憩、游乐园、龙湾峡观瀑、五潭垂钓、芦苇藏雁、杏花谷赏花、烟柳河漂流、淘米湾石板忆古、石海观景、瀑布源泛舟、紫峪龙蟠等。
地址:淄博市淄川区峨庄乡。
近现代文物
序号 名称 时代 所在地 公布年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淄齐故城 西周~战国 临淄区齐都镇 1961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蒲松龄故居 清 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1977
2 临淄墓群 春秋~汉 临淄区齐故城周围 1977
3 桐林田旺遗址 新石期时代晚期 临淄区朱台、路山乡之间 1977
4 马鞍山抗日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 淄川区口头乡 1977
5 小庞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桓台县田庄镇 1977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浮山驿遗址 新石器时代中期 张店区傅家乡 1984
2 爱国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周村区周村镇 1984
3 皇姑顶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周村区萌水镇 1984
4 冢子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张店区马尚镇 1984
5 前埠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桓台县果里乡 1984
6 商家遗址 商周~汉 周村区贾黄乡 1984
7 唐山遗址 东周 桓台县唐山镇 1984
8 寨里古瓷窑址 北齐~唐 淄川区寨里乡、大张乡 1984
9 磁村古瓷窑址 唐中期~金 淄川区磁村乡 1984
10 郝家古瓷窑址 北宋 淄川区岭子镇 1984
11 南万山古瓷窑址 元 博山区白塔镇 1984
12 西坡地古瓷窑址 金~元 淄川区西河镇 1984
13 齐长城遗址 春秋战国 博山区境内 1984
14 昌国故城 春秋 张店区沣水镇 1984
15 安平故城 春秋 临淄区皇城乡 1984
16 高阳故城 北魏 临淄区高阳乡 1984
17 景公墓 战国 张店区四宝山乡 1984
18 苏相墓 战国 淄川区二里乡 1984
19 稷山墓群 汉 临淄区齐故城南10公里 1984
20 傅永墓 北魏 张店区傅家乡 1984
21 万璋墓 战国 张店区卫固镇 1984
22 赵执信墓 清 博山区土门头庄 1984
23 颜文姜祠 明清 博山区山头镇西神头村 1984
24 碧霞元君行宫 明清 博山城区西南 1984
25 赵执信故居 明清 博山区城东村17号 1984
26 赵执信别墅 明清 博山区秋谷街 1984
27 振衣阁 明 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 1984
28 金岭镇清真寺 明 临淄区金岭镇 1984
29 汇龙桥 明 周村区 1984
30 杨寨塔 金元 淄川区杨寨乡 1984
31 千佛阁古建筑群 清 周村区 1984
32 王氏祠堂(忠勤祠) 明 桓台县新城镇 1984
33 四世宫保坊 明 桓台县新城镇 1984
34 华严寺 明 桓台县田庄镇 1984
35 王渔洋祠 清 桓台县新城镇 1984
36 金岭寺石佛造像 北魏 临淄区高阳乡 1984
37 西天寺石佛造像 北魏 临淄区西关 1984
38 朱家终村石佛造像(东寺) 唐 临淄区齐陵镇 1984
39 兴福寺石佛造像 明 临淄区辛店镇园林所院内 1984
40 刘德培起义军营居处 清 博山区李家乡福山山顶 1984
41 刘德培起义军建“大汉政府”旧址 清 淄川区淄城二路243号 1984
42 黑铁山起义指挥部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 张店区卫固镇太平村 1984
43 “太河惨案”纪念地 抗日战争时期 淄川区太河村 1984
44 北海银行地下印刷所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 临淄区北羊乡许家庄 1984
45 周村革命烈士陵园 现代 周村区周村公园东侧 1984
46 德国管理营业大楼,德国大夫住宅 中华民国 淄博矿务局 1984
47 淄川日本神社,碧霞祠钟楼、炮楼 中华民国 淄博矿务局 1984
⑶ 淄博市内哪个公园好玩
人民公园。
火炬公园
植物园
儿童公园
莲池公园
⑷ 山东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跨地区
大泽山 :在胶东半岛西部,主峰在平度、莱州间。
磨箕山 :在莒南县、莒县交界处。
龟蒙顶 :在蒙阴、平邑两县交界处。
孟良崮战役遗址: 在蒙阴、沂南两县交界的沂蒙山区。
昆嵛山 :横亘于文登、牟平两县市交界处。
德州市
苏禄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营村中。
乐陵市
文庙 :在乐陵市区内。
五里冢 :在乐陵市城关镇。
惠王冢龙山文化遗址; 在乐陵市杨安镇。
“魏王城”遗址: 在乐陵市大顾家村北。
“萃贤亭”遗址:在乐陵市旧乐陵村。
理元寺遗址 :在乐陵市奎台乡。
汉三女冢: 在乐陵市。
禹城市
双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镇。
元孙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乡。
邢寨汪龙山文化遗址; 在禹城市梁家乡。古高唐城遗址 :在禹城市袁营乡。
禹王亭遗址: 在禹城市。
八棱经幢: 在禹城市。
金代铁钟:在禹城市。
陵县
东方朔墓: 在陵县神头镇西南。
东方朔画赞碑: 在陵县城文化馆内。
汉神头墓群: 在陵县神头镇。
侯家古墓: 在陵县边临镇。
秦厌次古城遗址: 在陵县神头镇。
宁津县
明建清真寺: 在宁津县长官镇东街回民区。
齐河县
尹屯龙山文化遗址: 在齐河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商周文化遗址 :在齐河县。
晏婴冢 :在齐河县。
武城县
窦建德点将台: 在武城县。
庆云县
唐枣 :在庆云县周尹村东北。
无棣故城遗址: 在庆云县。
大丁庙古墓群:在庆云县。
平原县
千佛塔: 在平原县崔家庙。
龙门: 在平原县平原镇。
明建文昌阁: 在平原县恩城。
夏津县
大成殿: 在夏津县。
明植古枣树: 在夏津县三十里铺村东。
临邑县
龙泉寺: 在临邑县。
明监宗御史邢侗“来禽馆”遗址: 在临邑县临邑镇。
汉白玉丈八佛: 在临邑县德平镇。
汉末文人弥衡故里遗址: 在临邑县德平镇。
弥衡井: 在临邑县德平镇。
清凉禅院遗址: 在临邑县清凉店村北角。
东营市
南宋大殿: 在东营市。
营子遗址: 在东营市。
冢头墓群: 在东营市。
孤岛温泉: 在东营市河口区。
垦利县
胜利引黄闸: 在垦利县胜利乡。
广饶县
孙武园: 在广饶县城。
南宋大殿: 在广饶县城内西北隅。
冢头墓群: 在广饶县。
傅家遗址: 在广饶县广饶镇。
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广饶县傅家。
马鸣寺碑 :在广饶县大王镇。
东吕古墓: 在广饶县大王镇。
东水磨遗址: 在广饶县稻庄镇。
营子遗址: 在广饶县石村镇。
寨村遗址 :在广饶县石村镇。
马跑泉 :在广饶县丁庄镇。
唐头营遗址: 在广饶县丁庄镇。
永宁寺石造像: 在广饶县李鹊乡。
百册石造像 :在广饶县李鹊乡。
西辛张遗址 :在广饶县李鹊乡。
张郭遗址: 在广饶县小张乡。
小张石造像: 在广饶县小张乡。
南赵石造像: 在广饶县小张乡。
草桥遗址: 在广饶县花官乡。
柏寝台: 在广饶县花官乡。
南口遗址: 在广饶县花官乡。
利津县
铁门关遗址: 在利津县前关村。
望参战国遗址: 在利津县。
元王升墓: 在利津县。
荷泽市
牡丹区
菏泽牡丹之乡: 在牡丹区。
曹州牡丹园: 在牡丹区。
鄄城县
尧王墓: 在鄄城县。
万全庄石狮: 在鄄城县。
杏花岗陈王台: 在鄄城县。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忠墓: 在鄄城县刘垓村。
单县
百狮坊-百寿坊: 在单县城内。
郓城县
肖堌堆商代文化遗址: 在郓城县。
五代唐塔: 在郓城县。
万人堌堆: 在郓城县武安镇。
明柏林寺: 在郓城县汉石桥乡。
曹县
安陵堌堌堆: 在曹县韩集镇。
郗堌堆: 在曹县。
梁堌堆: 在曹县。
郜堌堆:在曹县。
商、汉古遗址: 在曹县普连集镇。
定陶县
官堌堆龙山文化遗址: 在定陶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仿山: 在定陶县。
戚姬寺: 在定陶县杜堂乡。
梁王台: 在定陶县。
项梁墓: 在定陶县。
巨野县
五代唐永丰塔: 在巨野县巨野镇。
明建文庙 :在巨野县巨野镇。
西汉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县营里乡。
“巨野教案”遗址: 在巨野县夏官屯乡。
麒麟台古遗址: 在巨野县夏官屯。
东明县
窦堌堆龙山文化遗址: 在东明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荆台集龙山文化遗址: 在东明县。
唐单雄信墓: 在东明县城关镇。
清大成殿: 在东明县城关镇。
黄河渡口: 在东明县高村集北。
成武县
大台龙山文化遗址: 在成武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唐开元石塔: 在成武县。
寿峰: 在成武县。
文亭山: 在成武县成武镇城西。
春秋防城遗址: 在成武县孙庙乡。
济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于济南市旧城区。
趵突泉: 在济南市西门桥南。
李清照纪念堂: 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济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济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龙潭: 在济南市旧城西门外,南距趵突泉约0.5公里。
大明湖: 在济南市旧城北部。
小沧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园。
厉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岛上。
北极阁: 在大明湖东北岸。
遐园: 在大明湖南岸、南门西侧。
辛稼轩纪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鸿章) 祠内。
解放阁: 在济南市黑虎泉西路,隔护城河与黑虎泉相望。
万竹园: 在济南市西青龙街与花墙子街的转角处。
广智院旧址: 在济南市广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号)。
济南道院: 在济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济南市礼拜寺街。
千佛山: 在济南市南郊。
兴国禅寺:* 在千佛山之阴半山坳中。
黄石崖造像: 在济南市东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黄石崖。
大佛头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西南青铜山南壁悬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玉函山上。
龙洞山: 在济南市历城区东南。
四门塔*: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
龙虎塔: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四门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龙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顶塔: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灵鹫山九塔寺内。
华不注山: 在济南市历城区北部。
张养浩墓: 在济南市历城区北园张庄村东。
房彦谦墓: 在济南市历城区西采石村东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遗址:* 在章丘市龙山镇东北。
李开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镇东稻庄村南。
百脉泉: 在章丘市明水镇。
旧军: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镇。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临济村。
汉代郦食其墓: 在章丘市临济村。
终军墓: 在章丘市临济村。
马融墓: 在章丘市临济村。
汉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后寨。
董东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章丘市。(有关大汶口文化,请见山东泰安市名胜古迹中的介绍。)
齐长城遗址: 在章丘市。
东平陵故城遗址: 在章丘市。
赵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长清区
五峰山: 在长清区城东南,为泰山支脉。
洞真观: 在五峰山东侧志仙峰下。
莲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长清区孝堂山上。
灵岩寺*: 在长清区东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灵岩寺内。
辟支塔 :在灵岩寺内。
墓塔林: 在灵岩寺西。
积翠证明龛 在长清区灵岩寺后方山之巅。
济阳县
商周时期邝 冢遗址: 在济阳县。
小李遗址: 在济阳县。
刘台遗址: 在济阳县。
玉皇冢遗址: 在济阳县。
龙山文化遗址: 在济阳县邝家村。(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平阴县
洪范池: 在平阴县洪范池乡。
多宝佛塔: 在平阴县翠屏山 (水山) 顶的玉皇阁院内。
书院泉: 在平阴县。
石门邑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平阴县。(有关大汶口文化,请见山东泰安市名胜古迹中的介绍。)
斗祭台商周文化遗址: 在平阴县。
项王墓 :在平阴县。
明文学家于慎行墓: 在平阴县。
北安故城遗址: 在平阴县安城。
商河县
商芦坊遗址: 在商河县。
汉小宫庄墓群: 在商河县。
济宁市
太白楼: 在济宁市南部旧城墙之上。
浣笔泉: 在济宁市浣笔泉路西。
崇觉寺铁塔*: 在济宁市铁塔寺内。
汉碑群: 在济宁市铁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内东北隅。
声远楼: 在济宁市铁塔寺街。
东大寺: 在济宁市小闸口古运河西岸。
曲阜市
鲁国故城:* 在曲阜市旧城区。
仰圣门: 即曲阜市旧城正南门,正对孔庙。
阙里坊: 在曲阜市孔庙东墙外阙里街。
孔庙*: 在曲阜市旧城内。
棂星门 :即孔庙大门。
奎文阁: 在孔庙同文门与十三御碑亭之间。
十三御碑亭: 在孔庙大成门前。
杏坛: 在孔庙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
寝殿: 在大成殿之后,为孔庙三大殿之一。
圣迹殿: 在孔庙寝殿之后。
汉魏六朝碑刻陈列馆: 在孔庙东庑。
玉虹楼法帖石刻: 嵌于孔庙东西庑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内。
诗礼堂: 在孔庙故宅井前。
鲁壁: 在孔庙故宅井之后。
孔府*: 在曲阜市城内,西与孔庙毗邻。
孔府大门: 在曲阜孔府。
重光门: 在孔府大堂前。
六厅: 在孔府大堂东西两厢。
大堂: 在孔府二门内。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后。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后。
内宅门: 在孔府三堂之后。
前上房: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
堂楼: 在孔府前上房之后。
铁山园: 即孔府后花园。
孔府西学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东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桥北。
万古长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内东享殿后。
孔尚任墓: 在孔林东北隅、环林路外侧。
孔令贻墓: 在孔林东偏北、环林公路东侧。
尼山孔子庙: 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尼山东麓。
洙泗书院: 在山东曲阜市旧城东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颜庙: 在曲阜市旧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旧城东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乡凫村东、马鞍山麓。
周公庙: 在曲阜市旧城东北1公里周、汉宫殿旧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区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
石门山: 在曲阜市区东北25公里处。
九龙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龙山南坡。
兖州市
兴隆塔: 在兖州市城东北隅原兴隆寺中。
西吴寺新石器遗址:在兖州市小孟乡。
北辛文化遗址: 在兖州市小孟村北。
屯头大汶口-龙山遗址: 在兖州市。
新峄商周文化遗址:在兖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兖州市。
春秋、秦汉遗址 :在兖州市二十里铺。
古乘丘城遗址 :在兖州市故县村北。
旧石器人类墓葬群: 在兖州市王因。
汉樊城遗址: 在兖州市黄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兖州市薛家庙村东南。
邹城市
孟庙*: 在邹城市区南关。
孟府*: 在邹城市区南关,东与孟庙毗邻。
孟林: 在邹城市区东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邹城市区北九龙山南麓。
铁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区西北铁山之阳。
岗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区北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沟”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东北葛炉山西麓花岗岩石坪上。
峄山 :在邹城市东南。
鱼台县
武景亭遗址 :在鱼台县。
孔庙大殿: 在鱼台县。
鱼台旧城遗址: 在鱼台县。
栖霞堌堆新石器遗址: 在鱼台县李阁乡。
武棠序遗址: 在鱼台县武台乡。
金乡县
文峰塔: 在金乡县。
鱼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乡县。
白垞集: 在金乡县。
嘉祥县
青山寺: 在嘉祥县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县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内。
刘贺废圹: 在嘉祥县金山之阳山腰处。
曾庙: 在嘉祥县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县
微山岛: 在微山县南、微山湖中。
仲子庙: 在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
伏羲庙: 在微山县两城乡刘庄西。
汶上县
宝相寺塔: 在汶上县城西北隅。
分水龙王庙: 在汶上县南旺镇北。
关帝庙: 在汶上县汶上镇。
唐故城遗址: 在汶上县汶上镇。
古阚城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
鲁桓公墓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
白英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
古桃城遗址 :在汶上县军屯乡南桃村。
军屯汉墓葬群:在汶上县军屯乡。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县军屯乡。
古阳城遗址: 在汶上县郭楼乡。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县白石。
唐郑王城遗址: 在汶上县白石乡郑城村。
北齐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县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县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苑庄。
唐阳城故址: 在汶上县义桥。
周马神庙遗址: 在汶上县义桥。
大徐龙山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
徐海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
中店汉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
东周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
泗水县
卞桥: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卞桥村东,横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黄沟大汶口遗址: 在泗水县。
下芦城遗址: 在泗水县。
古卞城遗址: 在泗水县。
仲庙遗址: 在泗水县泗水镇。
北魏汉阳县故城遗址: 在泗水县故县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县泗张乡。
梁山县
马刨泉: 在梁山县北昆山上。
梁山: 在梁山县南,北濒东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县。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县。
聊城市
光岳楼: 在聊城市旧城中心。
傅家茔: 在聊城市旧城城南1.5公里。
山陕会馆:* 在聊城市东关古运河西岸。
隆兴寺铁塔: 在聊城市东关原隆兴寺内。
临清市
舍利宝塔; 在临清市西北运河东岸。
清真寺: 在临清市西、卫运河东岸先锋桥畔。
螯头矶: 在临清市汶河分汊处。
高唐县
梁村塔: 在高唐县城北梁村。
战国齐盼子墓: 在高唐县涸河西南。
东汉华歆墓: 在高唐县涸河西南。
高唐文庙: 在高唐县高唐镇。
大观八行碑: 在高唐县高唐镇。
唐代大觉寺遗址: 在高唐县梁村镇。
清平县迎旭门遗址: 在高唐县清平镇。
金代信武将军虞寅墓: 在高唐县谷官屯村。
阳谷县
古阿井: 在阳谷县东北阿城镇。
景阳岗: 在阳谷县城东南17.5公里。
茬平县
三十里铺龙山-战国文化遗址: 在茬平县。
孟尝君练兵场遗址: 在茬平县。
鲁连仲祠堂: 在茬平县王老乡。
尚庄遗址: 在茬平县。
台子高遗址: 在茬平县孙桥乡。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在茬平县。
莘县
马陵道古战场遗址: 在莘县西南大张村附近。
东鲁店遗址: 在莘县。
齐桓公会盟台遗址: 在莘县朝城镇。
郑板桥县衙旧址: 在莘县古城镇。
韩国昌墓: 在莘县董杜庄乡。
东阿县
曹子建墓碑: 在东阿县城南20公里鱼山西麓曹植墓北侧。
青冢子龙山文化遗址 :在东阿县杨柳乡。(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冠县
黑旗军起义纪念地: 在冠县。
萧城遗址: 在冠县北馆陶镇。
武训大殿: 在冠县。
临沂市
罗炳辉墓: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洗砚池: 在临沂市区考棚路西侧北段。
银雀山金雀山汉墓群 :在临沂市区东南部,东临沂水河。
汉竹简墓: 在临沂市内。
王羲之故居: 在临沂市内兰山区洗砚池街。
宝泉寺遗址: 在临沂市罗庄区。
汤头温泉: 在临沂市河东区汤头镇。
东周-汉代墓葬群: 在临沂市黑墩乡凤凰岭一带有墓葬88座。
沂南县
汉画像石墓: 在沂南县城西北寨村。
阳都故城遗址: 在沂南县砖埠镇沂河西岸。
郯城县
郯国故城: 在郯城县郯城镇北。
观竹寺遗址: 在郯城县新村北。
黑龙潭遗址: 在郯城县。
郯子林: 在郯城县。
沂水县
穆陵关齐长城遗址: 在沂水县城北50公里。
汉东安故城: 在沂水县后朱雀村南。
西汉皇冢子汉墓群 :在沂水县后朱雀村北。
北代庄周、汉遗址: 在沂水县北代庄村东。
崮子顶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沂水县。
薛王台龙山文化遗址: 在沂水县高庄乡马兰村。(
苍山县
荀子墓 :在苍山县兰陵东南1.5公里。
兰陵古墓: 在苍山县。
南朝梁诗人何逊墓 :在苍山县长城村内。
费县
费县故城遗址: 在费县。
玉环山仙人洞: 在费县。
上冶玉泉观: 在费县上冶村。
西蒋龙山文化遗址: 在费县新桥乡石桥村。(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玉泉书院 :在费县上冶村
战国防城遗址: 在费县方城村。
苑上商代遗址: 在费县朱田乡。
汉墓群: 在费县朱田乡。
唐银杏树: 在费县朱田乡。
春秋古台遗址: 在费县刘庄乡。
鲁郎城故址: 在费县刘庄乡。
平邑县
功曹阙 :在平邑县城。
天宝山: 在平邑县天宝乡境内。
左宝贵衣冠冢 :在平邑县地方镇地方村西,北依红石岭。
曾点基墓: 在平邑县南武城。
澹台灭明墓: 在平邑县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县南武城山。
莒南县
向国故城遗址: 在营南县。
旧石器遗址: 在莒南县朱芦。
龙山文化遗址: 在莒南县朱芦
蒙阴县
蒙山三关:白马关、九女关、紫荆关 在蒙阴县。
“中山晚照” 在蒙阴县坦埠镇中山之阳。
西汉卢县故城遗址 :在蒙阴县故县村。
“堂阜遗址”: 在蒙阴县常路村北。
岱崮保卫战遗址: 在蒙阴县岱崮镇。
孟良崮战役遗址: 在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东。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阴县南芙蓉村。
临沭县
郭家山遗址: 在临沭县。
北构头古墓群: 在临沭县郑山乡。
新石器龙山、岳石山遗址: 在临沭县北沟头村东北50米。
徐贺城古遗址: 在临沭县醋庄乡。
卡麻科古遗址: 在临沭县店头乡。
案子古遗址: 在临沭县周庄乡。
冠山仙人洞: 在临沭县山里村。
长春寺银杏树: 在临沭县山里村。
后利城遗址: 在临沭县蛟龙镇。
马庄古遗址: 在临沭县曹庄镇。
西南岭古墓群: 在临沭县曹庄镇。
明建清真寺; 在临沭县张贺城村北。
陈官庄古墓群遗址: 在临沭县石门镇。
青云山古墓群: 在临沭县青云乡。
坊口北岭古墓群: 在临沭县青云乡。
黄家屯古槐: 在临沭县青云乡。
青岛市
前海栈桥: 在青岛市南青岛湾中。
八大关: 在青岛市东部。
汇泉: 在青岛市东南。
小青岛: 在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与前海栈桥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
康有为墓: 在青岛市浮山南麓,大麦岛村北山。
小鱼山: 在青岛市市南区福山支路西端。
观象台: 在青岛市市南区观象二路15号。
崂山: 在山东半岛西南、青岛市区东部。
太清宫: 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
上清宫: 在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
华严寺: 在崂山东部那罗延山 (亦称华严山) 麓。
太平宫: 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仰口湾畔。
明霞洞:在崂山南部昆仑山 (亦称玄武峰) 腰。
华楼宫: 在崂山北部华楼山。
九水: 在崂山白沙河上游。
龙潭瀑: 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宫约1公里。
胶南市
琅琊台 在胶南市夏河城东南5公里。
东皂户遗址 在胶南市。
向阳村遗址 在胶南市宝山乡。
齐长城遗址 在胶南市市美乡徐家前夼。
龙山文化遗址 在胶南市西南部。(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西汉祝兹城遗址 在胶南市胶河乡柏乡。
胶州市
三里河文化遗址 在胶南市。
西庵遗址 在胶南市张家屯镇。
秦柏栏将军墓 在胶南市柏兰村。
元武义将军卢琮墓 在胶南市柏兰村。
牧马城 在胶南市。
汉祓国古城 在胶南市。
三官庙 在胶州市双京村。
⑸ 淄博的发展史
淄博地区历史悠久。公元前 四千五百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在张店区的浮山驿,冢子坡,临淄区宋家庄,后李冠庄。薛家庄,淄川区的口头等地发现多处: 淄博原系淄川与博山两县简称。1938年10月下旬,清河特委分为淄博,清河两个特委。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属鲁中行政公署领导。管辖博山,淄川两县和博山市,专属机关驻博山,至此淄博才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行政区划名称确定下来。1964年1月,二次成立淄博特区,仍管辖两县一市。同年7月,撤销,淄川博山两县并入鲁中区一专区。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成立鲁中南区淄博特区,管辖淄川博山两县,张店周村两市,和博城,黑山,原山三个直辖区专属机关驻博山。1949年7月淄博特区与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合并,成立淄博工矿特区,属山东省政府领导,管辖淄川博山两县 张店周村两市。1950年5月,淄博工矿特区与清河专区合并。成立淄博专区,管辖:博山 淄川 桓台 临淄 长山 邹平 章丘 章历八县。11月,专区内部又划出淄博 张周两市。1953年7月,淄博专区改为淄博工矿特区.1955年3月,淄博工矿特区改为淄博市,管辖博山 张店 周村 洪山 昆仑 黑领 杨寨七个区,为省辖市。1958年9月,全市管辖博山 淄川 张店 周村四个区,市委 市人委机关驻博山。1959年1月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分设,恢复为省辖市,管辖淄川 博山 张店 四个区,市级机关由博山迁至张店。1969年12月,昌潍专区的临淄县划归淄博市,改为临淄区,全市管辖五个区。1983年10月,惠民专区的桓台县又划归淄博。后来的 高青和沂源我就不知道哪一年的了。。。
⑹ 淄博陶瓷(瓷砖)有多少年历史了
几千年。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学家研究考证,在新时器时代,淄博地区的先民,已掌握制陶术。
大汶口文化时期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今张店区傅家乡浮山驿、临淄区齐陵镇的宋家庄、
后李家庄、薛家庄和淄川区口头村等人类遗址,均出土过此时期做的陶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陶器制
作已分布比较广泛,今已发现此时期的人类遗址10余处。以临淄区桐林--田旺遗址,张店区马尚镇冢子坡,周村区周
村镇爱国村,萌水镇水磨头村,贾黄乡商家村,淄川区太河村,博山区石马等遗址出土的陶器都颇有代表性。产品以黑
陶为主,也有少量灰陶、红陶等。其中漆黑光亮、器壁厚度仅为0.5~1毫米的“蛋壳陶”,为史前淄博制陶工艺的杰
出代表。
从商代到西周大约九百年的时间里,淄博的制陶工艺显著进步,并烧出釉陶器。
春秋战国时期, 制陶业繁荣。陶器生产不仅大量制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转向砖、瓦、下水管道、建筑陶等,出
现了用灰陶制做的量器和随葬用的彩绘陶、陶俑及动物雕塑等。生产组织形式, 则出现了官营和民营制陶作坊。齐
国临淄并设有主管制陶手工业的官吏--陶正。临淄附近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制陶作坊。
秦汉时期, 制陶业仍以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为主。西汉以后,陶工们又掌握了铅釉制作技术,烧制出了低温
绿色釉陶器。1957年淄川双沟乡南铺村出土的绿色釉陶壶和1976年在淄川寨里镇汉墓中出土的绿色、褐绿色盆、罐、
钵等器物均具有较高水平, 反映出陶器制作已开始向瓷进化。到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淄川寨里窑开始烧造青
釉瓷。《中国陶瓷史》1982年本称: “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
市淄川区城东约十余〔市〕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
隋唐五代,除寨里窑烧造青釉瓷外,又有一批新窑场崛起。淄川磁村窑自唐代中期开始由烧制陶器转入生产黑釉
瓷、青釉瓷及酱色釉、茶叶末釉等产品。黑釉瓷当时较河南、陕西为大,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
宋金时期,窑场蜂起,生产规模扩大,技艺日趋精进。著名窑场有淄川磁村、郝家、巩家坞、坡地窑,博山区的大
街南首、北岭、万山窑等。磁村窑由于规模较大,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税,博山北岭村并建有“窑神庙”。当时的品种
之多,装饰技法之纯熟也是前所未有。
元代,由于连年战乱,陶瓷业受到严重摧残,部分窑场废弃,传统技艺失传。元世祖以后,虽部分窑场恢复生产,但
品种很少, 器形厚重,装饰单调,以黑釉、褐色釉、白地黑花为多见。元末,又横遭战祸与洪水之害,一些著名窑场如
磁村、坡地、万山等从此一蹶不振。
明朝, 采取降低商税和废止元代对手工业工人实行工奴制度后,陶瓷业恢复。生产向博山境内转移。1559年(嘉
靖三十八年)博山出现“陶者以千数”的盛况。主要窑场有:北岭、大街南首、八陡、西河、窑广、山头、李家窑等。
天启年间,西河窑场有大、小窑百余座,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
清代前期和中期,博山已成为淄博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以“瓷城”遐迩闻名。当时,窑场遍布城区四方,
终日烟火不断。部分手工业户已由家庭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手工作坊, 窑户间的分工随之形成,有的专利坯釉,有的
专制匣钵,有的专事烧成,产品各具特色。城内则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辐辏,产品除供省内,河北、河南、江苏、
东北三省皆盛销之。《山东通志》称“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但产品以销农村为主,实用精品甚少,多系
黑釉,装饰简练。
十九世纪末,德、日帝国主义竞相扩大对山东的经济掠夺, 大量倾销“洋瓷”,淄博陶瓷业遭到空前打击,一些
著名的窑场,如务店窑、八陡窑、窑广窑日见萧条,昔日繁盛的瓷城博山亦黯然失色。
“戊戍变法”以后,在维新派的推动下,为摆脱外国资本对山东陶瓷业的威胁和打击,1905年,山东巡抚批准山东
省劝业道,拨库银二万两,在博山下河(今消防队附近)兴办工艺传习所,以改良制瓷工艺技术,改观博山瓷器粗俗之貌,
促进当地窑业复兴。该所建立后,经过试验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茶叶末釉。在白瓷、彩绘、烤花及陈设品的生产方面
也取得一定成效。由于该所经营管理腐败,连年亏损,最后以倒闭而告终。陶瓷业经此熏陶濡染,则有新的转机,
1918年博山地区已恢复发展的窑场达60余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欧洲列强无力顾及远东之机,扩大和加强了对山东的军事占领和经济掠夺。
首先,由渡部逸次郎于1916年在博山火车站以北白虎山下, 建立日华窑业工厂,聘用日本专业技术人员,雇用当地陶
工制造陶管及耐火砖。
⑺ 赖氏家族元魁学仕廷军帝国永光华是谁的后代
淄博[1]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手工业方面的专著《考工记》、第一本农业方面的专著《齐民要术》以及最早阐述服务业的专著《管子》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写成的。齐文化具有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战国时期,齐国成立的稷下学宫称世界东方第一所高等研究学府,囊括了百家争鸣的所有学派的代表人物,淄博临淄的稷下,一个神圣的名词,中国唯一一次百家争鸣的发生地,一个令古往今来无数贤才雅士魂牵梦绕的地方。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加剧,齐国为实现“一匡天下” 的理想,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良博学之士到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著书论辩。稷下学宫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间,各派云集、平等共存,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求实务治、经世致用,孕育或发扬了纵横家、儒、道、法、名、阴阳、兵、杂等各家学说,使齐国成为天下学术文化的中心。稷下学宫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但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雄辩纵横家苏秦、张仪、孟子、李斯和韩非子的老师荀子、滑稽大师淳于髡、阴阳家邹衍、法家名士慎道等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台”,带来了堪比西方雅典学派的学术盛世。2004年12月,全国首家民办法律研究所——淄博齐铭法律研究所又作为中国大陆首家由律师主持发起的专业法律研究研讨机构,将继续秉承稷下学宫的精英文化学术阵地的作用,努成作为纵横家、法家主流文化和各家思想的学术化、普世化和实践者。目的是将稷下学宫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致百虑、和而不同的“和同”精神发扬光大,同时迎合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政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作出一份贡献。
约前6010年—约前5600年(后李文化时期) 据考古工作者对淄博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后李遗址”出土的陶器考证,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已开始制作陶器。其早期产品均为夹砂陶,以圆底器为主,器类单调,均以手制。是我国最早制作陶器的产地之一。 约前5500年—约前4300年(北辛文化时期) 今张店区傅家镇浮山驿村、黄家村附近皆产陶器,所制器物有钵、鼎、壶、罐等工艺水平较后李文化时期有明显进步,开始大量制作泥质陶,具有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的鲜明特色,距今约七千年左右。 约前4040年—约前224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 陶器生产较前有新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主要分布在今张店、临淄、淄川境内,迄今已发现此时期的遗址30余处,其早期产品多为红陶,中晚期为灰陶、白陶及彩陶,在使用原料、成型、烧成等方面,先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约前2010—约前1530年(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制陶业在前代基础上已发展到相当水平。陶器制作成为氏族部落的一种专业劳动。普遍采用快轮成型,产品以黑陶、灰陶为主,种类很多。其中,黑又亮的薄壁陶最著名,产地分布较广,今临淄、张店、淄川、周村、桓台、博山、沂源区县共有产地60余处。 夏商周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根据淄博地区已发现的“岳石文化”考证,这一时期的陶器生产仍很发达。主要集中在临淄、桓台、淄川、沂源、周村境内。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商代) 制陶手工业与夏代相比有较大发展,主要分布在临淄、张店、淄川、桓台、周村等地,以烧制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 前11世纪—前771年(西周时期) 西周初年,武王封姜尚为齐国君,都治临淄。对制陶手工业颇为重视,专门设置“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临淄附近出现官营作坊。齐国制陶业较前发达,始制白釉陶器及砖、瓦等建筑用陶。 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期) 各地仍以生产鬲、鬶、盆、豆、盂等日用灰陶器和瓦、水管道等建筑陶为主,制陶业中出现了产品分工。 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 淄博地区制陶业开始形成作坊集中的手工业生产,许多私营作坊出现。产品由日用生活品扩大到明器、陶制工具。随着城邑建设的扩大,建筑陶空前发展。 汉魏六朝 前221—前207年(秦代) 秦统一中国后立郡县制、设齐郡,治临淄,辖今淄博大部地区。制陶业无大发展。仍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砖瓦。 前206—25年(西汉) 制陶业复兴,淄川地区发展尤快,建筑用陶的烧造技术和品种较前代有了显著进步和扩大。陶塑,异军突起。 25—220年(东汉) 低温绿色釉陶器制作成功。各种陶器大量生产。制陶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220—420年(三国·两晋) 除西晋得到短暂统一、社会一度安定外,一百多年里北方连年战乱,兵连祸结,淄博地区的制陶业一度逆转。临淄以及市区北部的陶器生产逐步衰退,制陶业由北向南转移。 534—550年(北朝·东魏) 今淄川区寨里村窑场兴起,以烧造青釉瓷开创淄博瓷器之先河,为中国北方最早生产青瓷的产地。 550—577(北朝·北齐) 寨里窑制瓷工艺明显进步,产品质量日渐精进。以青釉莲花瓣尊为代表,其胎骨坚致、釉色莹润,造型优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同时,烧造黄色铅釉陶器。 隋唐五代宋金元 581—618年(隋代) 寨里窑继续烧造青釉瓷。 618—907年(唐代) “贞观之治”后,淄川磁窑务(今磁村)窑场崛起。713年(开元元年)于村南建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华严寺”。中期,以盛产黑釉瓷标新立异,并兼产青釉、酱色釉产品,创制茶叶未釉。晚期,各种色釉比较纯正,器类复杂,形制多样。 907—960年(五代) 磁村窑首创白釉瓷器,并采用高温绿斑彩装饰。 960—1008年(北宋早期) 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淄博地区的陶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窑场不断出现。颜神店(今博山)、八陡、坡地、万山和淄川巩家坞、郝家村一带窑场相继兴起。 1068—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 颜神店窑户集资于北岭村建窑神庙,窑业日盛。磁村窑以生产白釉瓷为主。烧窑燃料由柴改煤,装饰出现了剔花、刻花。 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 颜神店、坡地、万山、郝家村一带已发展成为主要陶瓷产地。 1205年(金·泰和五年) 磁村窑工艺技术进入鼎盛时期。烧成采用匣钵、碗笼、装饰首创二次烧成釉上彩、篦纹、粉杠、白釉黑花、纹胎及各种雕塑。颜神店窑业盛况空前,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堪与磁村窑场相媲美,所产青瓷印花和低温三彩釉独树一帜。 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 淄川坡地、万山及颜神镇、八陡等地窑场在前代基础继续烧造传统产品。但器物一般都浑厚体重、装饰单调。以黑釉、白釉黑花器为多见。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 淄博地区连年兵燹和天灾,民不聊生。陶瓷业遭到严重破坏。雨点瓷、茶叶末釉及前代优秀技艺均失传。著名的磁窑务窑场一厥不振。 明清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陶瓷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主要产地集中在颜神镇一带,规模较大的窑场有李家窑、北岭、山头、窑广、八陡、西河、福山等。 1558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颜神镇窑业空前繁荣,“陶者以千数”,四方商贩,聚集于此,八陡窑以生产琉璃瓦独擅其能。 1662年(明·天启二年) 西河窑场殊盛,有窑百座,产缸、盆、及黑釉碗等。业陶者在村东建窑神庙。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 淄川大昆仑西山一带发现白釉石(白药石),继此颜神镇附近窑场用以制做白釉产品。 1652年(清·顺治九年) 颜神镇陶瓷业迅速恢复。镇内大街南、李家窑及山头、窑广、八陡等窑场日盛。 1662年(清·康熙元年) 颜神镇及周围十里乡村窑场四起,镇内窑货设市,山头、西河村窑货有市所,产品销周围数县,“百里之外乡村僻址有其纵迹”。 1665年(清·康熙四年) 颜神镇人孙廷铨所著《颜山杂记》成书,对当地陶瓷、琉璃、煤炭生产作了较详细记载,是一部研究博山清代早期陶瓷历史的重要著作。 1670年(清·康熙九年) 叶先登篡《颜神镇志》成书,其“物产”篇对当地陶瓷记载颇细。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清廷下令割益都县孝妇、怀德二乡;淄川县簸箕掌、赵庄、大峪等二十一庄;莱芜县乐疃、樵岭前等七庄新建博山县。县治颜神镇。“博山”之名始此。设县后,大街南首窑、李家窑继废。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淄川峪头河村(今渭头河村)孙氏建窑生产黑陶碗,乃此地最早陶瓷厂家。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 博山陶瓷业空前兴旺,北岭、务店、山头、窑广、八陡、福山为当时7大窑场,产品各俱特色,争奇斗妍。博山城内商旅辐至,已成为相当繁盛的陶瓷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 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 万山地区窑业日盛,重修窑神庙。 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 山头镇窑场集巨资新建窑神庙于村北,其建筑甚是壮观,迎壁以陶瓷壁画装饰,匾额楹联及各处布置华丽精巧,当时艺术之工与窑业盛况可见一斑。 1819年(清·嘉庆二十三年) 淄川峪头河村业陶者发展到六七家,生意兴隆,于村西建窑神庙。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 博山陶瓷业产销两旺,业陶瓷者集资重修北岭窑神庙。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 博山县福山村窑业具有相当规模,是年,后产陶瓷者有17家,窑炉28座。 1852年(清·咸丰二年) 福山村窑户集资于村南建窑神庙。 1869年(清·同治八年) 欧洲人阿·威廉逊到博山参观考察陶瓷业,后在《北中国旅行记》中对博山陶瓷业作了评介。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福山村窑户王顺清请五龙村窑工胡立存兄弟二人传授盆类产品制作技术,福山始有古子盆、元魁盆。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德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缔结“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攫取了在山东境内修筑铁路和在沿铁路两侧三十里开采矿产的权利,淄川、博山划为德国势力范围。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6月 胶济铁路、张博支线全线通车。下半年博山、淄川部分外销产品始用铁路运输。 本年 石金元在博山北岭村创办“义祥窑厂”,杨佃福在山头创办“福同德窑厂”。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山东省工艺传习所总办黄华委古董商王子久于博山下河街(今博山消防队附近)设立工艺传习所,研究改良博山陶瓷。这是山东第一个官办窑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博山县成立商会,窑行、炉行为分会。 1909年(清·宣统元年) 山头窑匠侯兆良试成茶色、燎绿、燎蓝颜色釉。 1910年(清·宣统二年) 陶瓷艺人陈希龄在博山工艺传习所研制成功茶叶末釉,使失传数百年的这一历史名釉恢复生产。 1911年(清·宣统三年) 博山工传习所研究白瓷、烤花,出品尚佳,后因受颜料所限未能推广。 1916年,山东护国军政府在 周村 成立。 山东抗战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点是 鲁村会议。 1937年12月,姚钟明、廖容标领导了黑铁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在淄川的 大荒地(今洪山)召开前委扩大会议。 1947 年7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发起了 南麻战役。 淄博解放是1948 年。 195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淄博市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 淄博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西周建立后,姜尚封齐,开创"泱泱大风"的齐国文化。淄博地区作为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数百年,被誉为"海内名都",至西汉前期仍"钜于长安"。齐国故城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临淄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齐国都城长达800年之久。在此期间,风云变幻,波澜壮阔,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管仲、孙武、晏婴、田单、司马穰苴等名君贤相、英帅良将,不仅创建了"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的这个海内外闻名的东方名都,也创建了一部雄壮曲折的齐国史。在先秦的历史舞台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悠久的历史,为淄博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临淄故城及其周围地带文物古迹浩繁,被誉为"地下博物馆"。临淄的后李文化在我国北方属首次发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文化在淄博皆有迹可寻。清代文坛大家蒲松龄和他的巨著《聊斋志异》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淄川区蒲家庄,也成为一个风光优美、宛若仙居的聊斋文化旅游区。清代文坛领袖王渔洋、赵执信和蒲松龄被后人并称为孝妇河畔三名人,蕴藏深厚的齐文化,使淄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积淀深厚的文化旅游之都。
⑻ 张店古称黄桑店,至哪个朝代,称之为张店
1955年4月25日,张店区首次以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
作为一个行政区,她是年轻的。
但作为一个区域她却又是古老的。
她是大汶口文化的延伸地,早在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中华古老的文明,位于张店区傅家镇浮山驿村南的的浮山驿遗址就向我们昭示着这个事实。
张店,古称黄桑店。在春秋时期,成为五霸之首--齐国的重要商旅之道。燕昭王因乐毅伐齐有功,封其为昌国君,昌国故址就在今天的张店区东南沣水镇城东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在昌国城设昌国县。至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废昌国县、更名逄山。宋末金初,张店渐为兴旺。至元代,张店已发展为淄川县三镇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张店的行政区划几经变化,但始终分属长山、桓台、淄川、临淄、青州五县边缘分区管辖。1946年6月张店第一次解放,其多县分治的历史宣告结束。
1948年8月至1954年4月,张店的建制和隶属关系发生多次变化。
1948年8月8日,张店市划归淄博特区管辖。
1949年8月,淄博工矿特区成立,张店市划归淄博工矿特区领导。
1950年3月,淄博工矿特区与清河专区合并,成立淄博专区。张店市整建制划归桓台县领导,并改建为桓台县第九区。
1950年11月28日,山东分局批准成立张周市。原属桓台县第九区的张店,改为张周市第二区,中共桓台县九区区委改为中共张周市二区区委。
1955年3月9日,淄博工矿特区改称为淄博市,原张周市建制撤销,张周市第二区改为淄博市张店区。
1955年4月25日,张店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张店区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⑼ 黄河文化的历史及经济发展
黄河是一条地上河,有史以来,见于记载的决徙计一千五、六百次,其中较大改道26次。它曾向南夺淮入海,也曾向北自静海东流。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而于1875年形成今道。因而,就地理角度而言的“黄河三角洲”,应指西起郑州,东南至淮河口,东北至天津静海这一大片扇形区。因黄河自泰沂山脉以南东流入海的历史不是太久,而且人们讲“河流三角洲开发”这一概念,也只是上世纪末叶的事,所以往往立足于河流现状来界定“三角洲”,这一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就是狭义的“三角洲”了。若从文化角度而言,以生产生活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俗习惯特征、文化心理心态等作为考量参数,黄河三角洲就主要是指由今滨州和东营及它们周边地区那基本相似的地形地貌、基本相近的生态环境而孕育出的形态基本相同的传统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经过了孕育形成期、交流融会期、开发兴盛期。一、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由邹平孙家遗址所见,至迟在距今8500年的史前期后李文化时代,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人类生活的足迹。大汶口文化时代至夏商,黄河三角洲故地逐步形成较多的民众聚落。从文献的角度考量,《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讲述的其先祖少昊氏“以鸟名官”中,任司寇之职的爽鸠氏一族,即聚居在齐地北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者无死,爽鸠氏之乐也,非君所愿也。’”遄台,据《临淄文物志》考,在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北部。晏子所云,应指今临淄及其周边这一广大地区。代爽鸠氏、季荝、逢伯陵居此地区的蒲姑氏之都城,《史记·齐太公世家》作“薄姑”,言曾为齐胡公所都。《水经注·济水注》曰:“济水又经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又,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薄姑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博昌,原为齐故邑,在今博兴县南二十里;后几度迁徙,唐时还治故址。那么,古之爽鸠氏、季荝、逢伯陵、蒲姑氏所都,当在今博兴一带;但其势力控制范围应当比这大得多,大概包括今小清河中下游地区。杜预注《左传·昭公二十年》文曾曰:“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荝,虞夏诸侯。逢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基本勾画了商周之交以前此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序列。因此,可以说商周之交以前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在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小清河南北部都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如邹平孙家遗址、章丘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张店浮山驿遗址、章丘董东遗址、广饶傅家遗址、五村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阳信的小韩遗址、桓台郇召遗址、齐家遗址等。也就是说,在齐人据有此地之前,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域的小清河中下游的邹平、博兴、广饶、阳信等地,都形成了较大的人类聚落群,成为当时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近几十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考古成果,可大致勾画商周之交以前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概况:与后李文化相应的有邹平孙家文化、章丘西河文化等;与北辛文化相应的有张店浮山驿文化、章丘董东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相应的有广饶的傅家文化和五村文化、邹平的丁公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应的有邹平鲍家文化、博兴利城文化等。与岳石文化相应的出土遗址所展示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聚落更多。由考古成果与上述文献记载相互发明可见,商周之交前的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主要产生在今小清河中下游南北部:在史前传说时代为爽鸠氏文化,在虞夏时代为季荝氏文化,在殷商时代为逢伯陵氏文化,在殷周之际为蒲姑氏文化;而后有周代的齐文化。这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形成期。统而观之,黄河三角洲文化孕育形成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1)社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并不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陶器数量大于石器数量;(2)其居住中心自西向东转移,由今章丘、邹平逐渐向东、向北辐射发展到今广饶、阳信、惠民、沾化等地,这与史前先民向退海地的开发有关;(3)有尚蚌和崇尚外饰的风气,说明此地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支撑。二、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 自周秦至宋元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交流融会期,它大致又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周初,姜太公受封于营丘,黄河三角洲故地被纳入姜齐势力范围,黄河三角洲早期文化与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齐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并且由于姜太公初封于齐时就执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采纳土著文化的进步因素,因而建立在二者结合基础上的黄河三角洲文化,既保持了较高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吸纳了齐文化的革新、开放、包容精神,推动了当地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汇聚此地,开发经营,使得人口渐众。《战国策》卷29《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记齐王曾“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既言“北地之众”,就说明临淄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故地已有较为密集的人口,否则不会组织可随“五都之兵”伐燕的“北地之众”。密集的人口,使得人均可耕地面积日渐减少,必然会向退海之地开荒要粮;加之周边地区民众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断迁徙到这一肥沃的退海之地求生存、求发展,就逐渐引发了“开发东部退海之地”这一黄河三角洲中后期物质文化生产的主旋律。与齐文化融合后,黄河三角洲文化获得了更多的与其他地域主流文化交流的机会。鲁地礼乐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诸种信条、齐地开放文化中的尚实求变精神、燕地尚贤文化中的礼贤下士思想、赵地侠义文化中的慷慨仗义之风,都对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产生多重影响,使此地出现了诸多文化名人。如以《孙子兵法》名世而后辅佐吴王成就霸业的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孙武,如隐居於陵(今邹平长白山)而绝齐楚聘相的“於陵学派”创始人田仲,如疾呼“义不帝秦”、又劝降聊城燕将而后隐居少海(今桓台花沟)的义士鲁仲连等。在他们的思想学说中,体现出多种地域文化融合的印记。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主要是齐文化融合的阶段。秦并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实施一统政策;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成帝将儒家思想推行到民间,于是在思想文化层面也逐渐出现一统局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汉民族,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民族文化,即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华传统文化。黄河三角洲文化也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来,不但在物质生产方面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多交流,在思想文化层面也与中央文化逐步融合,像其他地域一样,出现了诸多通经致用的经学名家。如从济南人伏胜,到同郡人张生,到千乘(今广饶)人欧阳和伯及同郡人倪宽,到欧阳和伯之子及曾孙高,形成了一个显赫的今文《尚书》“欧阳学”传经派别,对西汉学术乃至西汉政治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又如齐人辕固(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有辕固冢)曾与窦太后辩论儒家道家优劣,著《齐诗传》三卷传世,是今文经学“齐《诗》学”的代表(均见《汉书·儒林传》等);又如三国时乐安人孙炎,受学于东汉经学大家郑康成之门人,人称“东州大儒”,曾力驳王肃《圣证论》对郑玄经学之讽。这些著名人物的出现,表现出此时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具有与中央王朝文化更多的趋同性。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中央文化即汉文化融合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地多干旱,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运动。此时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但经历了空前的战乱,也承受了游牧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佛教文化,适应了乱世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需要,在黄河三角洲获得大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三角洲在北朝时期的寺院就有近20座。黄河三角洲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至今尚有北魏太和二年(478年)王上造释迦多宝瓶坐像等铜佛教造像20余尊,有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所造石佛教造像15尊。这一阶段,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融合的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文化融合,黄河三角洲文化汇入汉民族文化发展的洪流,在广纳博采中原文化主要是经学文化以及外来的游牧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基础上,黄河三角洲文化呈现出斑斓丰富的色彩。三、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 明清以降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开发兴盛期。宋代起,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北方政治动荡,战乱不已。至元末明初,由于元军与红巾军在鲁北展开拉锯战,尤其是燕王朱棣历时四年的“靖难”战火,使得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灵涂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为了改变土地荒芜、少人耕种的状况,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大规模移民至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及各县市史志、族谱、碑刻提供的资料,三角洲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明初大规模的移民充实了该区域的人口,使得黄河三角洲的农业经济逐步繁荣起来。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又出现了第二次移民高潮,鲁西南之曹州、嘉祥、巨野、汶上等县水旱灾民多迁至今垦利、利津、沾化沿海垦荒种地、下海捕鱼。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发建设,山东省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东北部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有6次,以垦利县为主。新移民的流入,使黄河三角洲文化出现两大新特点:在物质文化方面,垦荒种田成为社会生产的主旋律;在精神文化方面,民间向学蔚然成风,出现了较多文化望族。由于历代移民的勤力开垦,黄河三角洲经济渐次得以恢复,文化教育随之发展繁荣,各县均设立学校。明中叶起,黄河三角洲各县学及官办书院林立,民间所办的书院、私塾、村塾、义学星罗棋布。以邹平县为例,仅清代恢复、创办的书院就有伏生书院、范公书院、长白书院等8处,黄河三角洲一时人才济济。有清一代,仅邹平县就有68人登进士第,中举者更达252人。这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明清时期一大批誉满府县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他们多父子兄弟传学,形成文化望族。如曾引领清代诗坛学坛的新城(今桓台)王士禛父子兄弟,如明清时期“一门十二进士”的滨城杜氏家族等等。这诸多文化望族的出现,是黄河三角洲精神文化继春秋战国后再度繁荣的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