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全译
Ⅰ 《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之《游太华山记》的翻译
云之南方。
仅仅是云南这么一个名字,是不是就足以让徐霞客念念不忘?否则,难以解释他在年过半百之后仍然远赴云南,“途穷不忧,行误不悔”。自入滇至东归,行程三千余公里,历时一年零九个月,而《滇游日记》占了《徐霞客游记》40%的篇幅,如果不是病重缠身,他对于云南的记录,是不是还会超过如今存世的25万字?云南对于徐霞客而言,究竟承载着什么样的抱负和雄心?
我们一抵达昆明,就赶到云南徐霞客研究会会长朱惠荣家中拜访。朱惠荣年已古稀,但是一听我们说起徐霞客,他的精神立刻矍铄起来。“云南可以说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终点,不过徐霞客去云南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完成长江源的考察。因此,可以说他不是冲着云南而去的,但是云南却成了他一生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云南,是他的最后一次壮游,这里的壮,可以说是‘悲壮’的‘壮’。”
眼前这个取了典型江南名字的贵州老人,一生执教于云南大学历史系,说话不多,字字严谨。然而,地处边远的他却不声不响做了一桩了不起的事情――他在迄今为止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徐霞客游记全译》、《徐霞客游记校注》,可谓穷经皓首,让人肃然起敬。
因为朱惠荣的历史地理学背景,又曾经参与过谭其骧主持的著名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撰,1976年底,云南人民出版社约请他对《徐霞客游记》进行校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说好什么时候交稿,可是后来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出版社着急了,和我商量能否先出版一部分。我也急了,这是一个完整的校注,不可能彼此断开,结果一做就是九年时间。”朱惠荣告诉记者,“等到交稿的那天,写满字的稿纸已经堆成了一大堆,忽然想到把它们称了一称,结果吓了一跳,足足十斤重!”
作为科班出身的教授,朱惠荣心里十分清楚,《徐霞客游记校注》是为学术研究提供的“范本”,来不得半点含糊。为此,他几乎遍寻了所有可以得到的《徐霞客游记》版本,达几十种之多。其中最早也最珍贵的两个版本,因为藏于北京图书馆,只能复制成胶片带回云南,用学校里的显微阅读机一行行看。“那个显微阅读机比较贵,用的灯泡也贵,因为阅读量太大,灯泡一个接着一个坏掉,一直坏到只剩两个的时候,怕别的同事有意见,我只能放弃了阅读机。后来自己掏钱买了高倍放大镜,白天的时候在太阳光底下看,看到最后,把眼睛看坏了,充血。”
《徐霞客游记校注》于1985年出版,书中收录迄今为止仍然最全面的游记附录。它于1994年重印,1999年出增订本时还收入了朱惠荣的最新校注,可以说,这是一本没有尽头的“校注”。
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又约朱惠荣“翻译”《徐霞客游记》,也就是后来作为“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一的《徐霞客游记全译》。用朱惠荣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普及版”,中学文化水平就能读。尽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认真,一译就是七年。
因为记者行前读的,正是这本《徐霞客游记全译》,对其中译文的质朴无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朱惠荣十分认同记者的感受,他说,写这个译文的时候,他时刻考虑的,是要让人看得懂。“准确、简明,这是我对自己译文的要求,古人说,藏之名山,那也是等待有朝一日能有人看得见,读得懂。”他还告诉记者,那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标注、词语,往往都是他花上几天时间才考证清楚的。
《徐霞客游记全译》于1997年出版,之后台湾购买此书版权出了竖排本《徐霞客游记》。因为丛书统一体例的因素,《徐霞客游记全译》没有收录附录,成为朱惠荣反复提及的遗憾。
三十年来,因为和“徐霞客”结下不解之缘,他白天教书,熬夜著述。“不写文章,不参加学术活动,甚至连到别的大学讲课的时间也腾不出来。”但是《徐霞客游记校注》、《徐霞客游记全译》迄今已经累计出版近五万册,还不包括台湾版本的册数。尽管译注著作稿费微薄,微薄到只有“象征意义”,对此朱惠荣却说:“过去没有计较,现在仍不计较,我不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读《徐霞客游记》,做了一点铺路的事情。”
让我们记住这个已经融入《徐霞客游记》的名字,朱惠荣。(郑慧)
链接一:播撒霞客精神的种子—昆明市徐霞客小学见闻
在昆明,有全国第一所以徐霞客名字命名的小学。这自然成为我们前往采访的理由。一所小学以明代的科学家名字命名,于当代有何现实意义,这又是我采访中最想探究的问题。
出昆明城,往西山方向行进约3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了绿荫环抱的碧鸡山麓。此时,一棵开满了灿烂的玫瑰色的三角梅古树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大树下,昆明市徐霞客小学的牌子让我们倍感兴奋。
放眼望去,半卧着的大理石徐霞客塑像在鲜花的簇拥下正脸含微笑,似在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故乡亲人,又似在笑对蓝天,咏诵着不朽名篇《游太华山记》。
当杜校长得知我们这批不速之客来自霞客的故里时,露出的是惊讶而又如遇亲人般的神情。她介绍说,徐霞客小学命名于1994年11月10日。1638年,徐霞客从昆明渡滇池,来到了与学校相邻的升庵祠,在祭拜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杨慎(号升庵)后游太华山,并写下著名的《游太华山记》。正因为此,昆明市专门设立了徐霞客纪念馆,并将该校命名为徐霞客小学。
进入校区,教室里张贴着徐霞客的画像,走廊里布置着各班级学习徐霞客精神的专题,荣誉室内更是放满了名人题词和各类奖状、奖杯。杜校长说,十多年来学校以“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霞客精神为办学宗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寻找徐霞客的足迹”、“绿色的承诺”、“我讲徐霞客的故事”等多种纪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敬仰徐霞客,崇敬霞客精神。她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在这里,每个学生都会向您讲述徐霞客的故事,背诵霞客精神。她还告诉我们,附近的6所小学都已统一命名为霞客小学,学生也从原来的480余名扩展为2300多名。
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撒霞客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在霞客精神的感召下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
“西山苍苍,草海茫茫,碧鸡山学子迎着朝阳,欢聚霞客学堂。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是我们的榜样。争做四有新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返回驻地的路上,徐霞客小学的校歌久久在耳边回响。(陆元钢)
链接二:西山脚下探访徐霞客纪念馆
和徐霞客小学一墙之隔,占地十余亩的徐霞客纪念馆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幽雅宁静。早已迎候在门口的吴馆长向我们介绍:1638年夏,徐霞客由滇池乘船至杨太史祠,拜访云南当时赫赫有名的博学状元杨升庵,并在杨升庵所在的太史祠进餐,随后畅游太华山,一天之内“蹬危崖、历绝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写下了著名的《游太华山记》。徐霞客当年进餐的杨太史祠(又称升庵祠)如今已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市徐霞客纪念馆则由杨太史祠一墙之隔的普贤寺后院改建而成。
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关于徐霞客的图片、资料、实物等,一幅幅图画向人们展示徐霞客的人生历程,展厅入口处的徐霞客像绾帽飘带,一手持书,两眼平视万里之外的家乡。众多藏品中两件实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一是徐霞客手稿的复制品,徐霞客在鸡足山考察时,曾赠送妙行和尚七律诗二首,诗稿成为徐霞客幸存于世的唯一手迹,现存云南博物馆,属于国宝级珍品;二是纪念馆内收藏有二十年前无锡日报社结集出版的《重走霞客路》小册子,同行的老师说,二十年前无锡日报社也曾举办类似重走霞客路新闻采访活动,只是没有今天的规模,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报业集团又一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徐霞客的伟大壮举。
据吴祥馆长介绍,纪念馆改扩建于1994年,目前硬件设施稍显落后,他们正投入30余万元对展馆进行重新布置,今年10月有望布展到位。有理由相信,昆明作为徐霞客滇游的重要目的地,徐霞客及其游记将成为昆明旅游的重要品牌之一。(朱海录)
Ⅱ 《徐霞客游记》之《游武夷山日记》译文
译文:
二月二十一日 走出崇安县南城门,寻觅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条溪水从分水关流来,东北面一条溪水从一 温一 岭关流来,汇合后流注于县南,通过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顺流而下三十里,见溪边一座山峰横斜,一座山峰独立高耸。我感到惊诧而很注意,那横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耸的就是大王峰了。
山峰南面有一条溪流,向东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冲佑宫背面依傍山峰,前临溪水。我想先抵达九曲,然后顺溪流探胜历奇,于是舍弃冲佑宫而不登其门,逆流而进。流水很急,纤夫们赤脚行走于溪流之间以挽船前进。第一曲,右边是幔亭峰、大王峰,左边是狮子峰、观音岩。
而溪流右边濒临溪水的叫水光石的,上面几乎遍满题诗、刻字。二曲的右边是铁板幛、翰墨岩,左边是兜鍪峰、玉女峰。而铁板幛的旁边,崖壁陡峭笔立,其间有三个孔穴,作“品”字形状。三曲的右边是会仙岩,左边是小藏峰、大藏峰。
原文:
二月二十一日 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一 温一 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人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冲佑宫傍峰临溪。
余欲先抵九曲,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甚驶,舟子跣行溪间以挽舟。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
而溪右之濒水者曰水光石,上题刻殆遍。二曲之右为铁板嶂、翰墨岩,左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间有三孔作“品”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左为小藏峰、大藏峰。
出处: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之《游武夷山日记》。
(2)徐霞客游记全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历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他的母亲也鼓励他,并为他制作远游冠,以壮行色,但直到天启五年(1625),他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例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启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游;泰昌元年(1620)出游63日;天启三年(1623)出游54日。
第二阶段则自天启五年(1625)他母亲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他的旅游“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这期间历游浙、闽、赣、楚、粤西、黔、滇等地。
吴国华为徐霞客作《圹志铭》,说他的游历“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昆仑天柱,参西番法宝,往来鸡足山中,单装徒步,行十万余里,因得探江河发源,寻三大龙脉”。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徐屺仍将文稿托给季梦良说:“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于是季梦良“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篇”。
《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Ⅲ 徐霞客游记全译的介绍
《徐霞客游记全译(全4册)》包括《徐霞客游记(1)》、《徐霞客游记(2)》、《徐霞客游记(3)》和《徐霞客游记(4)》。
Ⅳ 徐霞客游记全译的目录
前言
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游名山路线图
游雁宕山日记 浙江温回州府
游白岳山日记 徽州府休答宁县
游黄山日记 徽州府
游武彝山日记 福建建宁府崇安县
游庐山日记 江西九江府山之阴为九江府,山之阳为南康府
游黄山日记 后
游九鲤湖日记 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游嵩山日记 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游太华山日记 陕西西安府华阴县
游太和山日记 湖广襄阳府均州
闽游路线图
闽游日记 前
闽游日记 后
游天台山日记 后
游雁宕山日记 后
游五台山日记 山西太原府五台县
游恒山日记 山西大同府浑源州
浙游路线图
浙游日记
江右游路线图
江右游日记
楚游路线图
楚游日记
粤西游路线图一
粤西游日记一
粤西游路线图二
粤西游日记二
粤西游路线图三
粤西游日记三
粤西游日记四
黔游日记一
黔游路线图
黔游日记二
滇游路线图一
滇游日记一
游太华山记
滇中花木记
游颜洞记
随笔二则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三
盘江考
滇游路线图二
滇游日记四
滇游路线图三
滇游日记五
滇游日记六
滇游日记七
滇游日记八
滇游路线图四
滇游日记九
滇游日记十
滇游日记十一
永昌志略
近腾诸彝说略
滇游日记十二
滇游日记十三
鸡山志目
鸡山志略一
鸡山志略二
丽江纪略
法王缘起
溯江纪源(一作《江源考》)
Ⅳ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全文解释
原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Ⅵ 徐霞客游记全译的图书信息
出版社: 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丛书名: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版书
平装: 1950页
正文语权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221082121
条形码: 9787221082121
尺寸: 23.2 x 17.4 x 11.4 cm
重量: 2.3 Kg
Ⅶ 谁知道《徐霞客游记》的译文
早上下雨。走了十五里,路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意思是他向西往台山去),雨过天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险峻,路很滑,我舍弃骑马改为步行。自从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走的;到这里迂回地上升,都是在山脊上走。雨后天刚放晴,泉水的声音,山上美丽的景色,回环往复改变,翠绿的树丛中山杜鹃映照着头发,令人忘记攀登的辛苦。又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吃饭。山顶的地方随处种着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则是朝向国清的大路。适逢有国清的僧人云峰和我一起吃饭,说起从这里到石梁,山势险峻,路途遥远,带着行李会很不方便,不如轻装前往,雇人挑着行李在后面。我欣然同意这个提议,让担夫随同云峰前往国清,我与莲舟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走石梁的小路。走了五里,经过筋竹岭。筋竹岭旁边都是短松,老树干弯曲,根和叶子苍劲秀丽,都是我们阊门好的盆景材料(盆中物这个词不确定,我觉得是盆景)。又走了三十里,抵达弥陀庵。身边都是高高的山岭,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怕藏有老虎,所以把草和树木都烧掉。泉水轰鸣,风吹着,路上没有一个旅人。弥陀庵在万山坳的低洼处的当中,道路荒凉且长远,我正走到一半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吃饭和住宿。
Ⅷ 徐霞客的《蝴蝶泉》全文翻译!
翻译:
向南两里,过了第二道峡谷的南面,有个村庄正对着大路右边,名叫波罗村,西山脚有蝴蝶泉的奇怪事,我听说很久了,到了这里有当地人指引说在西边,于是让我的仆人挑行李先去三塔寺,去何巢阿歇息的僧舍,而我自己从村南去山脚下奔去。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往上朝西边走了半里,到达山脚下。有合抱的大树,靠山崖而立,下面有泉水,从东面冲刷着树干而流出来,清得可以用来照镜子。
两眼山泉汇成了方圆一丈左右的沼泽,马上逆流而上。泉上的大树,一到四月初就开花像蝴蝶一样,触角和翅膀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
同时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触角和脚相连,从树梢倒挂下来,一串的直到泉水的水面上,各种颜色很好看。游人都是从这个月结伴而来观赏这样的异景,一过了五月就不看了。
原文: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出处:出自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的《蝴蝶泉》。
(8)徐霞客游记全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历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始自丁未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他的母亲也鼓励他,并为他制作远游冠,以壮行色,但直到天启五年,他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Ⅸ 急!!!急!!!游白水河瀑布日记!!!全文翻译 《选自徐霞客游记》
kk
Ⅹ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翻译
【游黄山日记 徐弘祖译文】
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们一行离开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桥,从小桥右面而下,山路异常陡峭,这就是上次游黄山时所走的路。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达汤口。再五里,来到汤寺,在汤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朱砂庵方向攀登。走了十里路,登上黄泥冈,原先被云雾遮没的诸山峰,渐渐显露出来,又渐渐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转入石门,经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则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路旁有一岔道朝东而上,却是昔日所未到之处,于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达天都峰旁。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只见两侧峰石一片片夹峙而起,山道迂回曲折于岩石间,遇到山石阻塞就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阶,遇上断壁则架木搭桥修通它,遇到悬崖就架上梯子接起来。俯视孤峭的山谷一片阴森,枫树和松树交错相杂,五彩缤纷,犹如画图与锦绣般灿烂。因而想到黄山当得起是一生中所见到的奇观,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这次重游不但快慰,而且很觉惭愧。
这时脚夫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头,我也停住不再往上。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既登上山头,就望见有座佛寺的屋檐犹如飞鸟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这也是我上一次来想登览而又未登上的地方。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莲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莲花两峰的秀丽景色,简直伸手可摘。环顾四周只见奇峰错杂排列,众多的山谷纵横交错,确是黄山景色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次重游,怎晓得黄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云游和尚澄源到 [认识作者] 徐霞客(1586---1641)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人,自幼好学,博览历史、地理书籍和山海图经。因见明末政治腐败,不愿为官,专门从事旅行考察。自22岁始,经历30余年,足迹遍及华北、华东、东南沿海及西南各省。行程数万里,为探索自然奥秘,死后由季会明得整理成颇具地理学及文学价值的游记《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