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齐长城遗址
Ⅰ 淄博的齐长城遗址50字介绍
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主要有长清段、泰安段、莱芜段、五莲段等遗址,其中保存最好的齐国莱芜段57.832公里。
齐长城遗址史称千里齐长城,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历经平阴、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9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2001年0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Ⅱ 济南有那些传统文化古迹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於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
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喷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区北部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於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西元1019-1083年)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赞美道:“齐多甘泉,冠於天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西元1857-1909年)在《老残游记》中详尽描述了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景色。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说明济南作为城市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当时,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并生活在济南一带。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庙,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西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元前1世 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西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西元11世纪)。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李清照、辛稼轩、李苦禅等名人纪念馆陈列了他们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献资料。。
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园林,风光秀丽,内涵丰富。名列济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并发,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称“趵突腾空”,蔚为奇观。泉水质洁甘美,用来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东端的“望鹤亭茶社”饮泉品茗,令众多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趵突泉还是历代唱戏说书的场所。春夏秋双休日上午在白雪楼戏剧舞台有专场京剧演出,以“钓金龟”、“望江亭”等经典剧码为主,还可以看到山东特色戏剧吕剧、柳子戏,以及曲艺等节目,游人还可以与演员联欢、联唱,自娱自乐。
大明湖
大明湖之名始见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总面积86公顷,湖水面积46.5公顷。湖畔杨柳依依,湖上荷叶连连,清人刘刘凤诰写联赞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还是历代名人聚集荟萃之地,13世纪义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发出“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的感叹。位於湖心岛的历下亭,上悬清高宗御书“历下亭”匾额。亭前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诗句。加之园内有“遐园”、“稼轩祠”、“北极阁”等景点缀其间,令游客赏景之余不忘记怀古,极受海内外游客好评。
千佛山
千佛山位於市区南部,古称历山,相传虞舜(舜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著名的贤君之一),曾耕稼於此,故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始称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余米,山上多巨石,庙宇亭台各据其胜,有饱经峥嵘岁月的唐槐,始建于隋唐几经兴废的古?兴国寺,以及著名的“齐烟九点坊”、“文昌阁”、“舜祠”、“大佛头”等名胜。在此登高远眺,山下泉城美景尽收眼底。
灵岩寺
灵岩寺坐落在长清县境内,是唐宋时代负有“四绝之首”美名的海内古?。
寺中现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古建筑。其中千佛殿里环列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他们大小与真人相似,形状姿态各有不同,表情互异,神态逼真,而且其肌肉与脉络都表现的栩栩如生,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齐长城
齐长城修建於西元前404年以前,完成于齐宣王时期(西元前319年——西元前301年)。早于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百余年。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县境内,东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蜿蜒千余里,是古代一项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四门塔
四门塔坐落于泉城柳埠镇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
四门塔全部用大块青石砌成,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屋顶。整个形体简介质朴、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范例。
五峰山
五峰山位於长清县城东南40余里,占地面积4.83平方公里。五峰山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山中,峰、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历史上五峰山道观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景景生辉,处处生情。
Ⅲ 济南的名胜古迹
千佛山
著名佛教名山,位于市区东南,高21米。古称历山,隋代开凿石佛后,始称千佛山。山上有唐代古刹兴国寺,寺后千佛崖上有隋代的六十余尊佛。千佛崖下还有极乐洞、黔娄洞和龙泉洞,其中极乐洞中十六尊佛像最高达三米。
千佛山上新近又增添了一处胜境枣万佛洞,它将我国佛教之精华的敦煌、龙门、麦积山和云冈“四大名窟”于一洞,由万千彩塑和壁画构成一座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石窟艺术博物馆。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老亲自为“万佛洞”题名。
交通:2、31、48、K51、K56、游66、游68路可达。
门票:20元,万佛洞15元
趵突泉
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位于老城区西南,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誉。趵突泉在《水经注》上有记载:“泉源上涌,水涌如轮。”趵突,即形容泉水上涌跳跃之状。此泉有三个泉眼,终年喷涌,周边面积50余亩。水质优良,泡茶清香可口,泉东有望鹤亭、茶座等。
交通:5、41、49、K54、K96、游66、85、102、103、104路可达。
门票:15元
五峰山
位于长清区东南十公里处,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个秀丽的山峰并列而得名。
这里群山绵延,山青水秀,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古时道教十分兴盛,道观规模宏大,分南、北两观。北观即“洞真观”,观内碑石林立,宫观殿字数百间,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历史上,宫观殿宇几遭战火破坏,现堂存历代碑碣百余块,尤以“崔先生像赞碑”最为珍贵,此碑书画、刻俱佳,多为历代金石家所著录。南观称元都观,又名玄都观,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陵内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寝墓,最近发掘的德庄王墓,其规模与明十三陵墓相差无几。近年来,长清县投资修复了这里的大部分古迹,开辟了盘山道,增添了许多新景观。观内的千岁银杏树,系省内第二大银杏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潺潺泉水从清冷亭玉女盆流出,常年不竭,九十一级台阶斜立蜂,胜似泰山天阶;顺盘山道登览峰巅,犹如置身泰山舍身崖,陡峭峻险,五峰仙境尽收眼底,绿树、黑瓦、红墙掩映成趣,分外迷从。
交通:每周五到周日8:00解放桥乘游61路直达,往返票价10元。
门票:20元
食宿:五峰仙庄是有11座古朴典雅、且具有现代化装饰的别墅,与五女峰古今媲美,相映生辉。
Ⅳ 济南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称。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
在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喷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区北部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于市区南部的著名佛教胜地——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了济南“一城山色半成湖”的独特风景线。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公元1019-1083年)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赞美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公元1857-1909年)在《老残游记》中详尽描述了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景色。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说明济南作为城市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当时,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并生活在济南一带。
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庙,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 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四门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李清照、辛稼轩、李苦禅等名人纪念馆陈列了他们的作品及其重要文献资料。。
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民族形式的自然山水园林,风光秀丽,内涵丰富。名列济南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泉水分三股并发,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称“趵突腾空”,蔚为奇观。泉水质洁甘美,用来沏茶,色清、味醇、爽口、坐在泉东端的“望鹤亭茶社”饮泉品茗,令众多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趵突泉还是历代唱戏说书的场所。春夏秋双休日上午在白雪楼戏剧舞台有专场京剧演出,以“钓金龟”、“望江亭”等经典剧目为主,还可以看到山东特色戏剧吕剧、柳子戏,以及曲艺等节目,游人还可以与演员联欢、联唱,自娱自乐。
大明湖
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总面积86公顷,湖水面积46.5公顷。湖畔杨柳依依,湖上荷叶连连,清人刘刘凤诰写联赞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大明湖还是历代名人聚集荟萃之地,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发出“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的感叹。位于湖心岛的历下亭,上悬清高宗御书“历下亭”匾额。亭前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诗句。加之园内有“遐园”、“稼轩祠”、“北极阁”等景点缀其间,令游客赏景之余不忘记怀古,极受海内外游客好评。
千佛山
千佛山位于市区南部,古称历山,相传虞舜(舜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著名的贤君之一),曾耕稼于此,故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始称千佛山。千佛山主峰海拔二百八十余米,山上多巨石,庙宇亭台各据其胜,有饱经峥嵘岁月的唐槐,始建于隋唐几经兴废的古刹兴国寺,以及著名的“齐烟九点坊”、“文昌阁”、“舜祠”、“大佛头”等名胜。在此登高远眺,山下泉城美景尽收眼底。
灵岩寺
灵岩寺坐落在长清县境内,是唐宋时代负有“四绝之首”美名的海内古刹。
寺中现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古建筑。其中千佛殿里环列的40尊彩色泥塑罗汉,是宋代泥塑之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他们大小与真人相似,形状姿态各有不同,表情互异,神态逼真,而且其肌肉与脉络都表现的栩栩如生,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齐长城
齐长城修建于公元前404年以前,完成于齐宣王时期(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早于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百余年。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县境内,东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蜿蜒千余里,是古代一项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四门塔
四门塔坐落于泉城柳埠镇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单层石塔。
四门塔全部用大块青石砌成,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方锥形屋顶。整个形体简介质朴、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范例。
五峰山
五峰山位于长清县城东南40余里,占地面积4.83平方公里。五峰山与泰山、灵岩并称鲁中“三山”。山中,峰、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南北朝时,佛教在此发展,莲花洞内数百尊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金元时期道教在此兴盛。历史上五峰山道观曾4次受到皇帝的敕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景景生辉,处处生情。
Ⅳ 齐长城遗址的建筑特点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特点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平原和矮丘,以土板筑成宽十二三米,高七八米的土城墙。如岭子头处搞大寨田挖掉南侧一半,现遗址底宽仍达5.2米,高仅2.5米。穆陵关西大岘山上坍塌后的遗址底宽达15米,高5米。土筑城墙就地取材,黄土、黄粘土、沙土、砂砾土都有。不论何种土质,都是加盐水板筑,至今盐渍可见。板筑时夯层10—25厘米不等,现裸露处夯层明显。
山上以石垒砌。有的沿山脊砌成宽5—7米的双面城墙。更多的城墙不在山脊,而选在山脊阳侧陡坡上开挖少量土方,垒成宽1—2米的单面石墙,墙阴填土石,形成阳面高六七米,阴侧高仅1—2米居高临下的态势,易守难攻。用料上有块石、条石、片石、花岗岩、石灰岩、沉积岩等,就地取材。
在济南市长清区的陡岭子山上发现50米长双层城墙,即在城墙之阳坡又筑外墙,两墙相距2米—3米。三股峪北山还发现有锯齿形城墙,即城墙外侧呈三角形突出,这段城墙长300米。诸城马山至北山一带山坡上的城墙,都用石块砌成间隔7—10米的格子状,中间填土石,既省料又可防止泥土流失。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充分利用数十米高悬崖峭壁的山险墙,因无法攀登而不再在其上修筑城墙。这种情况齐长城全线用得很多,短的数十米、几百米、长的达千余米。
像这样以山险代替城墙的例子很多,其中以泰山长城和博山长城为代表。齐长城未经过泰山主峰,而是自泰山西北,经泰山之阴迤逦东去,但城墙只修筑到泰山西北的钉头崖,其以东的老鸹尖、摩天岭、高山尖子、牛山口一带的泰山北岗,长达15公里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海拔八九百米的高山险峰代替长城墙,并以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为屏障,步兵车阵是无法进攻的。
齐长城遗址在城子村(古城)逾淄河,东到三泰山以东虽有黑虎、油篓、雁门等诸寨而无城墙,直到沂源县大崮、小崮之东才见城墙遗址。在南自鲁山,北至三泰山,东到大崮,南北18公里,东西14公里范围内,有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2座,车马厮杀的战场是难以在这博山之中摆开的,况且南有海拔1108米的鲁山屏障。因此,用山险代替城墙不无道理。况且利用山险代替城墙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减轻了许多劳役之苦。
Ⅵ 关于齐长城的历史论文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修筑的军事防护体系,其沿线险要处设关隘、修城堡、建兵营、筑烽燧。它西自黄河,沿泰沂山脉分水岭东至大海,将黄河、泰山、东海连成一线,成为齐鲁大地的脊梁。
齐长城开中国乃至世界长城建筑之先河。它比中国同时期修筑的魏长城(公元前361年)、赵长城(公元前333年)、燕长城(公元前311年)、楚长城(约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292年)、秦长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早200多年;比欧州人于公元前457年在庇犹斯半岛所始修的仅长79公里的雅典壁垒护道墙早100多年,比公元二世纪罗马人所建的哈德良和安东尼长城早700多年。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争霸天下的产物,历经几百年修筑才得以成为千里长城。春秋中晚期,齐国为防晋、鲁诸国,首先修筑齐长城西段;战国初,齐强鲁衰,楚、越乘虚而入,齐国被迫又修建了齐长城东段;战国中期,楚灭越(公元前335年)后直逼齐境,迫使齐国在以山险代城的泰沂山区修建了齐长城中段。此后,又对整个齐长城进行了全面整修。
当年“齐长城考察队” 历时一年多(1996年10月19日至1997年10月21日)实地徒步踏察,测量出齐长城的准确总长度为643.89公里,约合1287.8华里;其中有遗址者占总长度的64.3%。
齐长城蜿蜒起伏于1518座山峰之上,历经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等18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齐长城起点在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位于东经116度34.5分,北纬36度21.6分;其终点在今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位于东经120度11分,北纬35度。
现已发现与齐长城主线并行的三条复线齐长城:其一是位于西段的大石关复线,西起长清境内马山南端的莲花山,沿长清与肥城边界线东行,至三岔沟与主线相合,长9900米;其二是西起望鲁山之北的729高地,经青石关、炮台顶、石马、北博山、邀兔崖、源泉,至博山与淄川交界处的城子村与主线合,长31700米;三是大关复线,位于临朐、安丘境内,西起临朐与沂水分界脖根腿南山,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药山、卧牛城山,至沂水与莒县交界处的三楞子山与主线合,入莒县境,长63890米。
齐长城主线(主体)工程屹立于泰沂山区的分水岭上,起伏于被断裂切割的断块突起的高处。因大部筑于人迹罕至的峰峦叠嶂之中,所以虽历经2000多年风雨沧桑,现存遗址仍占总长度的64.3%,长清、肥城、章丘、沂水、安丘、胶南等县市齐长城遗址竟占80%以上。齐长城除风剥雨蚀及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防再度分裂而下令拆毁部分城墙、关隘外,其余城墙被毁之事大部发生于近现代:一是战争的改建与搬运;二是建国后搞“大寨田”、国防工程、修路开矿;三是开发山区、兴建新村和放牧者拆墙围圈以及山民掀石捉蝎、挖药等。
千里齐长城,是中外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军事防线之一,是目前国内外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遗址。齐长城可与长城相媲美,是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东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Ⅶ 齐长城在哪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米,全1237.8华里。此军事巨防,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它历经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共18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办事处。
关于齐 长城的东端,《括地志》、《水经注》、《泰山郡记》均载:齐长城在“琅琊台入海”;《通典》、《太平寰宋记》、《齐乘》则记“大珠山入海”;道光《胶州志》载:“小珠山东徐山之北入海。”据实地调查,齐长城沿小珠山北峰过鹁鸽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于家河村东北入海。此处现为青岛市黄岛开发区保税区东侧;东经120°11′,北纬35°59.5′。关于齐长城的沿线走向,历经数代多次实地考察,与史料所载无大差异,
而各地的考古调查沿线均发现了多段(处)长城遗址,这些依稀可见的齐长城残迹除确证长城建筑沿线走向外,还可窥观整条长城之全貌。
关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及制度,《管子·度地篇》云“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上,小其下,随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松华先生依据文献记载,对齐长城的施工时节,施工地点,工程体制、施工进程、工程的管理与维修等方面进行了考述。齐长城多依山势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长城所经沿线亦有平坦之地,所以做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各有异。随山势而筑地段城墙多系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又多夯筑而成,土筑的城墙也称钜防或防门。或城墙的建筑材料而言,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长城墙,因取石之便,即用石砌;平坦地带,因无石便取,即用土筑。如今筑的少。齐长城从军事防御功能考虑,又有城墙、防门、关塞、燧、亭、烽火台。实地调查发现齐长城在长清与肥城边界的大石关、博山区鲁山之北的县青石关、临朐与河水边界的大关有三条复线;发现了12处重要关隘、9处便门,城堡、兵营遗址50余处,烽燧12处,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齐长城建筑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作用又能节省人财物,城墙是长城的主体;烽火台多设在山岭的高巅之处,是军事设防传递信号的设施;而关寒和防门多设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国境的必经之地,也是长城的要冲地带。此处一般修筑两层城墙处,还多配设关卡和防门。今五莲县长城岭村东西两山顶处各设有一座烽火台,高约5米,直径达20米。在沂水和临朐交界地带的大岘山上修筑的穆陵关,比关筑两道城墙,格外坚固,因此处是齐国当时通往南部的重要门户,由此向北可直达齐都临淄。据罗勋章先生实地调查,长城所经的临朐、安丘、沂水境内地段城墙,多为南北两道城墙,且两道城墙的修筑结构相同,故而证明长城要冲地带设计是有意重点加固的。
综观齐长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长城不是整齐的统一设计,而是多因山势和河堤渠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处重点设防,以确保进出方便,能攻易守。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不见,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地处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在山系岭脊外缘陡险处,长城内侧地势较外侧要高出许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墙内只填以3—4米宽的土少或碎石,所以齐长城较多处地段为单城墙,即只有外墙,无内墙,即使有内墙也较低,这们即起到了防设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长城中是仅见的,在历代所建长城也是仅有的。
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广里乡广里村南的防门,历经山东十三县,东至黄岛区的于家下河入海,全长达千余里,路经有山区平地,建筑由城墙、关塞、防门、烽火台组成。从其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是一项综合性的浩繁工程,它规模宠伟,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在当时诸国所置长城是仅见的。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勤劳智慧的齐国人民就能设计并组织实施如此浩繁的庞大工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Ⅷ 齐长城的建筑年代
齐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关于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史家多有考述。张维华先生查检文献后指出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其说有四点:即齐长城已存在于齐桓公时代;从姓氏编钟铭文推测有战国初年和春秋中叶之说;齐长城建于齐威王初年;齐长城建于齐宣王之时。经考证,张维华先生提出:“齐长城西南之一段始因于防,其后因军事上之重要,故首先筑为长城。其南界之长城当建筑于齐威王之时。”王献唐先生指出:“齐长城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西段,在鲁襄公十八年早已完成;战国齐又向东展修一段,齐宣王时复向东修至海滨,全部完工,使一千多里的长城,衔接起来,作为齐国南境国防线。”蒋至静先生指出:“我国古代修筑长城,……只能起源于春秋中叶的齐国。”罗勋章先生在分析齐长城的产生起因和防与长城的区别后指出:“西道防或钜防一段长城修筑时间下限不过公元前555年,其上限当在齐桓公去世后,即公元前642年。……齐长城大规模续修的时间,其上限当断为楚灭莒的公元前431年。”我们依据《管子》“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首先确认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当在春秋时期。洛阳城东约三十五里的太仓古墓曾出土*羌编钟一套,共十三个,其中五个上铸有铭文:“征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的记载。平阴即指古平阴城,《平阴县志·疆域志》云:“孝里铺南有村曰东长,西南三里有村曰广里,……古平阴城,即相传谓今东长村即其地,遗址犹存。”据实地调查齐长城的西起点在今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东经116°34.5′,北纬36°21.6′。
据此铭文所记是指鲁襄公十八年齐晋之战,鲁襄公十八年,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所指长城即指齐长城,说明此时齐国早已修筑有长城。我们又从《管子》:“方五百里,……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的记载分析,其齐国的地域范围亦当在春秋中叶以前。
因春秋晚期齐灭莱、纪诸国,国土疆域已扩大至东海沿崖,当时齐国的疆域已不是方五百里,而是齐地方二千里了。此文献与出土文物铭刻所载互为印证,是证春秋中叶以前齐国已有长城存在。齐国春秋时期所筑西部长城,时称的防或钜防,与战国时期向东延修的东段长城在性质、用途方面相比,是否有防或长城的严格区别?我们认为春秋所筑西部长城,因是土筑而成,其工程浩大,世称钜防,其用途虽有障水之用,但已在堤堰障水设施上加固连接重筑,其主要作用已用于战争之御敌,所以我们认为应是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长城东西两段,虽所筑时间有别,但用途和功能却是相同的。
从齐国历史发展和当时经济繁荣的情况分析,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是符合当时齐国的历史情况的。春秋齐桓公时期,齐国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齐国奴隶经济的最后繁荣时期。管仲改革税收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使封建制生产关系较早地在齐国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特别是管仲提倡鼓励经商,发展农业,使齐国的农业经济和沿海工商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因此齐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的局面。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我国历史出现了诸侯称霸的局面,为争霸诸侯,各国采取筑城卫国,对外兼并的政策,以扩大国土,增强国力,以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地位。
此时齐为东方之大国,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春秋之初为了争霸,必南征北战,而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巩固后方,增强国防能力,始将境内的军事要冲地带的障水堤堰设施加固连接,以用于御敌,即开始修筑长城钜防。
齐长城是一条东西连亘千余里规模宏大的工程,依靠人力,绝非一世一王(公)所能完成的。依上述所论我们认为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历代续修,最后完成于战国齐宣王时期,先后筑城历时达二百六十余年。从齐长城的建筑规模及作用分析,春秋中叶以前齐长城仅完成了西段修筑,即当时齐鲁两国相交界地段。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又据《水经注》“大岘山”条(卷一)载:“县北偏东百五里,上有穆陵关;关之南北为沂朐分界处,齐宣王筑长城于此。”据此我们认为齐长城的东西两段分界处在今淄博市的博山。关于齐长城的东段西段分界处,王献唐先生据《章丘县志》“相传齐所筑长城以御楚”的记载以及对莱芜章丘交界地带的实地考察,认为是否东段长城从这里开始,尚不能定。齐国由博山出青石关向南是通往鲁国曲阜交通要道和齐鲁两国交界地,由以上记载和博山所处地理位置分析,齐长城的东西段分界处应在博山一带,今沂源以东即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所续修的东段长城。
战国时期军队主体由骑兵代替战车,步兵取代甲士,使新的战争方式的出现,战争规模及时空也随之扩大。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国齐威王初年始将原来的长城向东展修,齐宣王时方最后完成,筑长城至黄海海滨。关于战国初年齐威王修筑长城的情况,文献所载有如:
《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纪年》云:“梁惠王二十年,刘闵王筑防以为长城”。
《水经注》汶水注(卷二十六)云:“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长防以为长城。”
《史记·赵世家》云:“(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
《吕氏春秋·权勋篇》云:“文侯可谓好礼士矣,……东胜齐于长城。”
而有关齐宣王埋藏修筑长城的史载亦有如: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一,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
《山东考古录》考楚境及齐长城条云:“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是以宣王筑长城,沿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
又考杞梁妻条亦云:“……长城筑于宣王之时,去庄公百有余年,而齐之长城又非秦所筑之长城也。”
以上史载是证战国齐威王和宣王之时均修筑过长城。战国时期,齐为强国,雄据东方,威震天下。威宣之时,为齐之鼎盛时期,也是七雄之一,时楚已先后灭鲁以及鲁南诸国,掩有山东东南部地区,对齐国形成直接威胁,所以随着形势的发展,齐威王时接原有西段长城,继续向东展修,宣王续之,修至滨海,作为对楚的防线。时楚亦为强国,七雄之一,国势强盛,灭鲁胁齐,故战国时期整个齐长城已主要防御楚国了。
依上所述,齐长城工程浩大非一时之力所能完成。我们认为:齐长城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开始修筑西段,至迟在鲁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业已完成,前后共修建了一百余年(约公元前685—555年)。此段长城亦由西向东渐修,长清以西的板筑长城墙当为最早所建,后接山岭渐修至博山以西,至春秋中叶完成西段长城修筑。战国初期齐威王时又接博山段长城,始向东续修,齐宣王时方将长城修至海滨,最后完成数条长城修筑。东段长城共修筑了七十余年(公元前356—284年)。
齐长城经春秋战国近一百七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千余华里的长城东西衔接,终于完成了齐国南境国防线的长城建设。
Ⅸ 齐长城的历史作用
长城是我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军事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国争夺战争的需要而修筑。关于设置长城的功能,张维华先生指出:“原夫长城之设,即可以为界,亦可以为防,对于当时各国疆域分合的形势,甚有关系。”此言甚确。我们从齐长城的整体设计和分段施工情况分析,齐国之所以修长长城,主要是从军事防御需要考虑和组织实施的。齐长城的疆域又不限此界,仅以此为守界;即战时自防守于此,利时又可以以此界进攻尽取它国之地,即所谓能攻易守。这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多次越过长城攻侵它国的实例得以证之。
杜宇、孙敬明先生依据齐地出土兵器地点考证,战国时期齐国南部疆域已达江苏北部,鲁南的汶、泗流域及枣庄一带是齐比较长期稳定的地区也可证之①。春秋时期齐鲁均为大国,国势强盛,又为邻国,故齐为防鲁国而修筑了西段长城;楚灭鲁后又为防楚又续修了东段长城。从齐长城的建筑结构上多设烽火台、防门、关塞、关卡等设施上分析,也主要从军事用途上考虑的。此设计可以做到战时能及时发出信号,也能做到出入便利,易守难攻,使齐国南部长达千余里的国防线连片成为一体。这于当时楚筑方城,燕、赵、魏诸国分段筑城的情况迥然有别,这不能不说是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军事防卫设施上的一大奇迹,充分说明当时齐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聪慧才能,这也与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曾出现管仲、孙武、田穰苴、孙膑等一批著名的军事家有关。齐长城的修筑在春秋战国时期防鲁备楚及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使齐国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动荡战乱中立于不败之地,胁鲁楚,伐燕赵,攻卫宋,争首霸,取七雄,成为泱泱大国。
《战国策·齐策》苏秦说齐宣王早:“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前已论及,春秋时期齐国的主要防御对象在南界,从地理条件而论此有泰沂山脉已是齐国南界的天然屏障,又修筑了长城,更格外坚固。
而平阴、长清地带的长城西端,即无山岭屏障,又无河道为阻,而此处又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故齐国不惜耗费巨工在此用土坯长成高厚的城墙,故史称钜防。钜防西端设防门,筑两道城墙,为重要门户,中间设关卡,战时可以关闭。《史记·苏秦列传》“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即指此。至于战国晚期,燕军伐齐,由西北入境,长驱直入,攻占齐城,当另有别因。南部因有长城钜防,在春秋战国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内未发生此类灭国之灾,是证长城作为南界军事防御工事,确实起到了筑城卫国的作用。
为了发挥齐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在依山借助泰沂山系地利的科学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泰沂山系有一条东西绵延近二百里的山脊线上。在长城的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利用泰沂山脉天然屏障的地理特点,贯彻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军事思想。因山系沟谷切割,峰顶岩坡峭拔,陡险异常,在当时以车战为主的战争中,无需在此处再修筑城墙,所以在调查时不少山系顶峰地段无城墙残迹,这样即起到了防卫作用,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低谷河流平坦地段均设防严固,在谷地尽头修筑长城,可以拒敌国门以外。
齐长城充分利用泰沂山脉自然山势的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齐陵堤防,必处其而右背之”的军事原则,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科学的先进和体现军事防御这一军事主导战略意图。
当然,科学设计如此庞大的工程绝非易事,需要精心计算,通盘考虑。但组织实施此项浩繁的工程更为不易,需要长时间人力物力的协调组织,配合施工方可完成。能设计此项工程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能完成工程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不可能的。于此体现了齐国综合国力的强盛和经济基础的雄厚,也反映出东方大国的气势雄风。正如司马氏所言:“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长城随着秦统一战争的开始和齐楚相续被秦所灭,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但做为春秋战国时期强盛齐国的见证和我国最早的长城遗迹,将永载史册。
齐长城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故属平阴县)境内,位于长清与肥城、平阴交界处,西傍黄河,东与泰山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山东省旅游资源中一处新景点。
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济南市长清区境内有两条齐长城,即主线和复线。主线西起孝里,经双泉、马山、万德与泰山相连,复线均在主线以南长清与肥城、泰安交界线上。两道长城之间为屯兵营房和石砌通道,城墙一般高5米,厚2.5米,城墙内侧有守城马道,高4米,宽2米,马道下依墙建石屋。长清境内齐长城共约97.8公里,翻越山头294座。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旅游价值,它比欧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长雅典壁垒早200余年,比秦长城早400余年,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大峰山峰顶有齐长城遗址1300余米,是全国齐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又因大峰山曾是鲁西抗日根据地和长清第一届县委诞生地,亦是有大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奎文阁、金蟾洞等30多处人文景观和60多种珍禽异兽生活在万亩林间形成的自然景观的省级森林公园。济南市长清区委、区政府决定把齐长城旅游区的开发作为西线旅游建设的龙头,成立了长清县齐长城旅游区管委会(后改为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旅游区管委会),并着手修复齐长城,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及中国长城开发的第二个旅游区。
齐长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布局已经专家论证,制定了为期6年分3期工程建设的方案。旅游区分为游览观光区、休憩娱乐区、服务接待区、生活管理区、生态保护区共5个功能区。其中旅游观光区又分为齐长城景区、峰云观景区、璇玑洞景区、三教堂景区、黄崖寨景区、烈士陵园、党史纪念馆等。
齐长城旅游区内现已修通了4公里进山沥青路、上山石阶路,修复峰云观古庙群,新建峰云别墅、“荷塘月色”以及停车场、门票房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济南市长清区委、区政府热情欢迎您到齐长城旅游区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Ⅹ 济南长清齐长城好玩吗,济南长清齐长城景点怎么样
长清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为齐王齐桓公所建,司马迁《史记·楚式家》中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源于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中文名
长清齐长城
建造时间
春秋时期
建造者
齐王齐桓公
长 度
618.9公里
翻越山峰数
1518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