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古铜矿遗址
㈠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在铜绿山开采时,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回3.5公斤。随后,一答柄铜斧寄到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引起国家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74年春,考古部门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包括西周至汉代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以及百余条平巷等采矿遗迹,并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和开采工具。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古学者蜂拥而至,赞叹不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国家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1991年,国务院下文“划定红线”,要求古铜矿遗址负185米以上及周边80亩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不予开采。
1994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6年12月,因“周边环境太差,其地位与形象不符”,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从候选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撤了下来。
㈡ 安徽芜湖有哪些名人古墓
王稼祥(11中附近)
戴安澜 (具体位置在小赭山上,山顶有电视发射架的那一个)
古代遗址有很多,神山的干将砥剑石,广济寺的古塔(千年历史了)
这是有关芜湖的典故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荡荡,见证了芜湖源远流长的历史。
就像接连在繁昌发现的人字洞旧石器遗址、柯家冲古瓷窑遗址、三山的商周遗址,还有著名的芜湖城隍庙遗址、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矿、冶铜遗迹共35处)。翻开芜湖的古文明历史,我们能发现足下的这块土地曾拥有“楚王城”、“三国东吴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众多古迹遗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灿烂辉煌。
芜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今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三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223),县址由鸠兹故地迁止青弋江口。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炼钢遗址——神山。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图经》云:“县东北六里的赤铸山有干将墓,神山上有磨剑池。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石”。这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干将和莫邪夫妇为楚王在此炼就了举世闻名的雌雄剑。《中国通史简编》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来神山实地考察之后,次年即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呼吁人们保护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炼钢遗址。
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时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间的宋代中祥年间又改为“广济寺”,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它和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建于赭山南坡的砖塔相映成辉,形成了“赭塔晴岚”景观。宋代时,美妙的“赭塔晴岚、雄观江声、天门烟浪、荆山寒壁……”等“芜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这里,有名扬华夏的圩田水利工程——万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动员民工达1.4万余人,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这是当时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复后,圩内及周边地区广泛受益,因而命名为“万春圩”,沈括著有《万春圩图记》。今天的万春圩依然在发挥作用,已有芜湖学者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工贸重镇。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代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朝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清代芜湖著名铁画艺人汤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了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了米业商埠,商贸日兴。因芜湖水运交通发达,李鸿章便出面将在外省的米市迁至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开始兴旺,位居中国四大米市之冠。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伴随经济发展、城区扩大兴旺,促进了以寺庙为主的园林风景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寿院,(北宋二年改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筑之华丽,香火之旺盛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还有“观澜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墙宝塔根旁的“观澜亭”也是根据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观江声”之景点,现仍是吉和街的一个小巷。与此同时,一批民族式园林建筑如“吴波亭”、“一览亭”、“清辉阁”、“御书亭”等也相继问世。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开始建设中江塔,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前后历时50余年,直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间,“洪园”与“澹人居”两园合并,更名为“琴余别馆”,皆为芜湖知府陈圣修占有。到了清道光年间,官宦王泽告老归家之后,便将其买下,加以修饰又更名为“希右园”,意欲“希踪右军,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便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又相继兴建了“柳春园、烟雨墩、景春花园、长春花园”和公馆等,使之初步成了一个环湖的大花园体系。然而,在1937年时,日本军占领芜湖后,好山好水好景致就从此败坏下去。今天“吴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经过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四方来客。透过一些古迹,如楚王城遗址(南陵的黄池乡城西村)、南陵的黄墓(黄盖之墓)、萧云从墓、夫子庙大成殿、衙署前门、县学记碑(位于市十二中学内,碑文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等,仍能遥想当年芜湖的盛景。
(二) 历史上的芜湖,水乡泽国,自然风光宜人,历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唐诗人刘秩《过芜湖》的赞美诗:“百里芜湖县,封候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频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尧”。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时鱼》:“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玩鞭亭历来是游览名胜,留有甚多文人题咏。李白《南奔书怀》诗云:“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丰七年),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约,宋代文豪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叹的是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苏辙“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黄庭坚“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年七宝鞭”,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诗人林逋因流连芜湖美景而留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的佳句。著名诗人黄庭坚因欣赏芜湖的山水胜境,而在赭山广济寺中的滴翠轩内读书居住,研究诗文。芜湖状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 “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形成“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并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芜湖的“雅积楼”创作的。雅积楼历经明清两代,是芜湖历史上最久、藏书最多的私家书楼。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风俗、人物都是取材于芜湖,小说充满了芜湖一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派的创始人萧尺木出生于芜湖。今存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的铁画,都是根据萧尺木的画稿制成。 1918年2月,张恨水经挚友郝耕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该报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国风靡一时,恨水先生当时是其主笔之一。著名女画家潘玉良,13岁时她被赌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幸遇芜湖盐督潘赞化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结成伉俪,张改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是我国旅法最早的画家。
(三)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人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芜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前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记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的闪光点。
㈢ 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的出土文物
铜岭铜矿遗来址位于江自西北端的瑞昌市夏畈镇的幕阜山东北角,为商周时期的遗址。遗址分采矿区、冶炼区两部分。古采矿区集中分布范围约7万平方米;冶炼区分布于矿山周围山脚下。在采矿区内清理发掘出古竖井103口,巷道19条,露采坑7处,工棚5处,选矿场1处等遗迹。出土有石、木、铜、陶、原始瓷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500件。在冶炼区揭露春秋时代炼炉2座。出土的提升工具木滑车分别有商、西周、春秋各代之物,表明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已将木制机械用于矿山开采。这批提升工具也是世界上发现的古机械物最多、最早的一批。
㈣ 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的意义
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专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属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 ,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㈤ 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遗址修复
金牛洞遗址仅为凤凰山古矿冶的一个采矿场,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和万迎山都曾发现过不少古代采矿井巷,其时代跨度从春秋至西汉。西南面800余米处的万迎山,古代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另外,这一带还出土过铜锭和石质铸范,可见,凤凰山古矿区当时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铜工业区。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遗存丰富,场面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古铜都铜陵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也是我国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处重要古铜矿遗址。为了向人们展示中国古代铜矿采冶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以铜为主的人文历史景观,1992年以来,铜陵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重视关心下,拨款着手对金牛洞遗址进行修复保护,成为我国继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第2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
修复后的金牛洞遗址气候宏伟、场面壮观。象征着1992年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铜色铁链相连,一棵棵翠绿的松柏簇拥,将遗址紧紧环抱,给人们以古铜矿遗址特有的凝重和庄严。入口处正中重达2吨的铜牛雕塑,花岗岩基座上刻有原文化部长朱穆之先生题写的“金牛洞古采矿场”七个嵌金大字。西侧为宽敞的停车场,北面是遗址陈列馆,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题词廊和铜陵地区矿物岩石林。遗址边坡上支撑的锥空网架,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将裸露的古矿井遮掩的严严实实,更让人感到神秘和遐思,遗址北坡将设置的空中走廊,使观众贴近悬壁上的采矿井巷,尽意领略古遗址的壮观场面。另外,在遗址的围岩上文物部门还准备设计复原一至两处古代采矿井巷,便于观众身临其境,直接体味古代矿工生活。集文物保护与展示,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现已成为古铜都一个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
㈥ 中国古代对铜矿的开采何时初具规模中国最早的一处采铜遗址位于何地
据考古学家考复证,中国古代制对铜矿的开采最晚到商朝时期就已初具规模。1989年1月27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在江西瑞昌铜岭,科学家们发现有一处中国商朝时期的大型铜矿遗址,这是科学家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处采铜遗址。这个遗址的面积约25万平方米。科学家们在已挖掘出的3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有竖井24口,平巷3条,露天采矿坑一处,选矿槽一处。这些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商代时期就已会采用竖井、平巷、坑采等联合开采方法来开采矿物。
㈦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的现状
1974年春,考古部门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地下迷宫,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和开采工具。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论证认定,这一古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活化石。
在2006年8月,这一国宝级活化石,突现裂隙沉降,面临坍塌危险。
从大冶市城区往西南约走3公里,进入了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矿区。几分钟后,一个杂草丛生的红色院落出现在眼前。院墙外,残垣断壁,石渣满地,到处是钻探留下的圆柱状石料。 距院墙不足百米,是有色金属公司开采后留下的巨大矿坑,深达百余米,使矿坑与遗址之间形成一个陡峭的坡面,古铜矿遗址就坐落在这样一个人工形成的悬崖峭壁之上。
遗址大院门前是一段约300米的坡面泥巴路,道路坑坑洼洼,满是拳头大小的石块和碎砖。一名看守人员正准备锁门,“闭馆了,现在不能参观。”门上贴着一张告示:“因工作需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将于2007年6月8日起停止对外开放,特此通告。”
博物馆四周墙体及地面亦出现大量裂缝,一楼警务室破旧的木门紧闭,门扣及挂锁早已生锈。吊顶也残破不堪,馆四周的玻璃窗满是灰尘,蛛网密结。
㈧ 铜录山古矿遗址有多少年了有什么研究价值
据铜录山古矿遗址和冶铜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采矿技术和冶铸工艺。
锡和铅都是组成青铜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发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铜器和铅器。锌开始冶炼的时间尚待查明,至迟在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已大量生产金属锌。
辰砂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贵重的颜料和药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大量开采。
到战国时已向铁器时代迈进。当时(公元前5~前6世纪间)冶铸生铁已应用于生产,这比欧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发现和开采的铁矿越来越多,铁矿山分布相当广泛。
据考古证实,黄金的淘冶加工技术,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到战国时期,楚国已用黄金作为货币。汉代公私所藏黄金甚富,王莽时期(公元1世纪),政府所藏黄金合179 200kg,这个储金量恰巧和罗马帝国的黄金储量相等。
银器在战国到汉代的墓葬中已作为随葬品,由此可见,当时不仅能采冶银矿石,而且加工制成银器的工艺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矿业不仅形成时间早,而且水平高,这种矿业繁荣一直延续到明、清。
㈨ 南陵奇石初探
An explorstion of Nan Ling's rare stone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现为芜湖市所辖,总面积1236.7平方千米,其西南部多低山丘陵,岗峦起伏、沟壑纵横,四季风景如画,有全国重点名胜五霞洞和安徽省重点名胜西山风景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篇;东北部为河谷平原,一马平川,河网交错,著名的青弋江和奎潭湖碧波荡漾,素有江南泽国水乡之美誉。南陵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南陵奇石。笔者从石种分布、奇石特色、形成成因三个方面介绍南陵奇石,意在抛砖引玉,与广大石友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中国观赏石.5
石种繁多,分布广泛
南陵县奇石资源十分丰富,奇石种类多样,分布广泛。总体来说,奇石产于两类地区。
一是丘陵山区。在广袤的804平方千米的丘陵山区分布着多种多样的奇石,如烟墩、三里、峨岭、城关、丫山、何湾、绿岭、戴汇、工山、家发等十多个乡镇的山山岭岭、河流洞穴、九冲十八坳,奇石随处可见。主要石种有:火山石、白云石、千层石、龟纹石、太湖石、钟乳石、流纹石(红紫色流纹石)、黄蜡石、黄蜡石晶体、黄蜡珍珠石、黄蜡葡萄石、黄蜡冻石等,还有黄蜡虎皮石、墨石、浮雕墨石、浮石、云母石、八角石;由于南陵地下矿藏丰富,有西周时期的古铜矿遗址、煤矿遗址,因此矿物晶体品种也较多,有孔雀石、方解石、石英,以及它们的共(伴)生体;而古生物的大量堆积,地下动、植物化石更加丰富,有曲雕笔石、栅笔石、狭窄栅笔石、梯形栅笔石、丁氏始石燕、羽齿蚶、王冠虫、冬纳氏螺、剌头虫、双扭贝、线纺石燕贝、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以及多种鱼化石、植物化石。
二是河谷平原地区。奇石主要分布于南陵东部边陲的青弋江流域,以及葛林、奚滩、弋江、东河四乡镇沿江、沿线地带的102平方千米范围内。主要石种有:红蜡石(紫红、浅红、土红、血红)、鸡血冻石、黄蜡石(老黄、深黄、嫩黄、蛋黄)、黄蜡冻石、黑蜡石(眉纹黑蜡、水纹黑蜡、鱼纹黑蜡、馨石黑蜡)、白蜡石(白纹白蜡、玛瑙纹白蜡)、云锦石(纹图云锦山水,树木、花鸟鱼虫云锦)、象形石(各种动物、日月星辰、文字象形石)、雕刻石(浮雕、镂雕、雕塑)、五彩石(赤橙黄绿青蓝紫,互映生辉),还有罕见的玛瑙玉石(白黄红紫色共存),罕见的磬石(黑磬石、灰黑石)声音清脆悠扬。
风韵雄奇,气韵清丽
从笔者寻找和收藏的南陵奇石来看,既具有瘦皱透丑之幽古,又具有质形纹色韵之奇丽。具体地说,丘陵地区奇石以雄浑、粗犷、奇特、沉稳、苍古的风韵见长;河谷平原青弋江奇石以圆润、细腻、玲珑、清秀、亮丽的气韵见美。所以,南陵奇石具有本地区的特性、特质、特点和特色,每一枚奇石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大自然万物的缩影,都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沧海桑田,塑造奇石
南陵县不同的地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地质作用。从寒武纪到第三纪沉积了一套以滨海、浅海相为主的地层。寒武纪以碎屑、化学、生物沉积为主。泥盆系为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石炭系为页岩、石英砂岩和砂质页岩;二叠系为黑色炭质页岩、硅质岩和黄绿色石英砂岩;三叠系为灰岩、紫红色砂岩;侏罗系为一套火山岩系,包括火山熔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正常沉积的岩石,岩性主要为灰质砾岩、红色砂岩、流纹岩、灰色安山岩、气孔状安山岩、凝灰质粉砂岩、肉红色流纹岩、黄绿色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细粒岩屑砂岩、页岩等。在南陵县蝌蚪山(破头山)火山口周围的紫红色流纹岩呈放射状分布;白垩系为红色砾岩、砂砾岩、暗红色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第三系为砂砾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红色碎屑岩,其上为第四纪冲积、坡积和残坡积所覆盖。另外,区内还有花岗岩和大理岩等变质岩分布。构成上述地层的岩石,为本区丰富的奇石资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名称】清溪石上流
【名称】山
发育于三叠纪中晚期至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本区由茫茫大海转变为陆地,而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更为强烈,形成了本区“左挖山,右带水”的地形地貌。它使上述地层大面积裸露,山上山下、断崖冲沟、河流洞穴、山坳丘堆中所蕴藏着的大量奇石,或溢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有极大的开发前景。
南陵青弋江流域是奇石的聚宝盆,地处南陵东部河谷平原之中(南陵盆地),其上游之水,从黄山、太平、旌德、泾县直泻而下,夏季山洪暴发所引发的山体滑坡,使大量的山石搬运至此,奇石暴露于浅水之中和沙滩之上。
综上所述,南陵奇石有两种说法,一是黄山“飞来”,二是本地造就。笔者认为各有其道,两者兼而有之。
【名称】云锦仙女鹤寿图
㈩ 南陵有什么东西能象征南陵并谈谈这一象征!
比如西周铜矿冶炼遗址、土墩墓群、乌霞寺。
南陵县名由来、含义,其说有三:[唐]<括地志>贺次君<辑校>)记载:“南陵故县,在雍州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以侨置县而得名。汉为京兆尹属县,亦谓“南霸陵”,因置县而奉寝陵,即汉文帝薄太后葬所。故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南陵县,缘山为名。”取地处江南陵阜间为名,系增置县。民国20 年(1931 年)5 月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民国一说较为有据。
南陵历史悠久,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栖息。据考证,在距今2500--3000年前西周时期,南陵县境是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将周瑜曾为南陵第一任县长。西周至唐宋时期,南陵曾延续1000多年进行大规模冶炼活动,为中国铜文化发祥地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古矿冶遗址是当时的冶铜工业基地,面积有40平方公里,书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可见冶铜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千峰山土墩墓是早期吴都牯牛山古城的墓葬区。南陵山青水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南陵,后奉诏入京;南陵地灵人杰,明代有抗日援朝收复平壤的龙虎将军沈炼,清代有驻美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徐乃光,民国时有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学博士梅光迪。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芜湖市管辖县之一,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是通往"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门户。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春谷县,三国名将周瑜为南陵首任春谷长,南朝梁武帝(公元525年)始置南陵县。南陵铜矿采冶始于西周,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有大工山铜矿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安徽南陵国家凤丹生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准认定,成为本次认定的全国3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合福高铁南陵站已建成,2015年6月28日通车,南陵进入高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