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密国城遗址
『壹』 新密市历史简介
新密市简介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会郑州西南40公里处,中岳嵩山东麓,辖3镇12乡,总面积1001平万公里,72.8万人。 新密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8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在此耕织狩猎,休养生息。炎帝时,新密名补国;西周时,称郐国;春秋战国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汉高祖始置密县。1994年4日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密县,建立新密市。 新密市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东汉大司徒候霸、明代工部尚书靳于中、清代著名诗人钱九韶、当代著名地质学家谷德振、著吝数学家侯振庭、著名医学家马德水、民间文学理论家张振犁等都因其贡献卓著闻各于世,载入史册。 新密市宝藏富蕴,地沃物阜。主要矿藏有煤炭、石灰石、铝钒土、天然油石、磷矿石、硅石、玉石等25种。其中以煤炭、铝钒土、石灰石、硅石为最多。煤炭地质储量达50亿吨,素有"乌金之乡"美誉。密煤以低硫和高发熟量著称。铝钒土储量10亿吨,工业硅储量10亿吨,石灰石储量50亿吨,都极富工业价值。新密市丘陵缓起,平原间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物产品种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特产金银花、大蒜、萝卜等均为国内同类之珍,闻名遐迩。 新密市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市。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新密人顺应改革开放之天时,凭借衢通九州之地利,发挥人聪物丰之优势,坚持“强工兴农,以工建农,经科教文,四位一体,稳中求快,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实干干实,实业兴密,奋战五年,实现百亿”的发展思路,干方百针进行基础设施建殷,投资环境愈加优宜,更具吸引刀;倾尽全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全市工业形成了以煤炭、建材、耐火材料、造纸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和以电力、化工、机械、冶炼、轻工为主体的良好格局。全市农业围绕“一优双高”开发,促使种养加、农工贸结合,使农业跳出了传统农业的小天地,开始走向现代农业的大舞台。全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已成为整个经济的主力军。199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突破59.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5.1亿元,综合经济指标在河南省市 县排名中位居前列。目前,新密人民正以兴市富民为宗旨,以实现百亿为目标,以实干干实为途径,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贰』 新密市原来是叫密县吗
是的 以前是个县 现在是个县级市 都归郑州市管辖
『叁』 新密的人文环境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东麓,隶属省会郑州,距省会郑州市40公里,中原名刹少林寺55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5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风景区管委会:青屏街街道、新华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关镇、牛店镇、平陌镇、超化镇、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岳村镇、来集镇、米村镇、袁庄乡、曲梁乡;矿区街道、尖山风景区。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余万人。
地名由来
【新密 以山为名】
郑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灭商之后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后来郑国灭掉了郐国,并将原来的密国故城更名为新密邑。韩国灭郑后,拥有此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一直沿用“新密”这个地名。
西汉在县城东南置密县。此后东汉、曹魏等历代王朝均设密县建制。
【新密历史沿革】
新密市的历史沿革
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溱洧二水世世代代孕育着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时的黄帝、祝融、郐国,西周时的密国及春秋早期郑国均在此立国建都。以后历朝历代虽隶属屡有变更,县治两次搬迁,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振犁先生对“浮戏山”和新密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后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说:“新密市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的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于汝水之阳。”河南省农牧局干部陈志忠通过对蚕丝文化和尖山乡“浮戏山”的数年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主体在今河南密县。分支于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密县的“密”字,原始为“宓”,后为“密”。“伏羲与河洛文明有显著的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发源的汜水流域,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带、汜水之间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补国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迹鼠总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县应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罗泌撰的地理书籍《路史》中也记曰:“(补)为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清嘉庆版《密县志》亦记:“补城在今补子庙西南。”《五帝本纪噌6世家》中史伯答(郑)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郐),鄢、蔽、补、丹、依、嘿、历、莘,君之土也。”说明于春秋之时“补国”仍旧存在。
『肆』 密须国当时最大的面积有多大
密须国(前?——前1057年)
黄帝的后裔姞姓密须氏,迁徙至甘肃灵台繁衍内生息,后迁徙至容河南新密。
远在唐虞夏三代时,在今甘肃灵台县有叫密须古地,至殷商时商武丁王时期,正式封赐密须国。
商末时,联合崇国,侵占邻邦阮部落。公元前1057年,密须国为周文王所灭。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封同姓诸候,密须氏建立密国,经历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后,被周恭王派兵所灭。
后密须氏迁至河南新密境内,重建密国,古城邑在大隗镇,
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伍』 新密哪个景点最值得去
1、伏羲山飞龙峡 AAAA
郑州伏羲山飞龙峡景区成立于2003年7日,总投资250万元,现有职工人数12人,景区门票价格30元/人,飞龙峡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58公里伏羲山山区,北接荥阳,西邻巩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飞龙峡景区总规划面积为5.3平方公里融山水与人文一体。整条线路以“龙为主线,以伏羲文化和红石大峡谷体验为特色,景色优美,文化深厚。
2、新密超化寺
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寺门匾额书“超化古寺,名刹十五”,时为全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隋朝全国寺院中,该寺名列十五。唐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寺内僧侣达2000余人。
3、新密神仙洞
神仙洞森林公园位于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杨岗北5公里),与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毗邻(相距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浮戏山三大旅游景区之一。景区由神仙洞、杏花村、桃花园、红石林等组成,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是省会郑州的“后花园”。
4、黄帝宫
黄帝宫,又名云岩宫,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新密东南刘寨乡境内。曾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相传黄帝初战蚩尤失利后,退居此地,潜心养志。
5、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南临洧水,东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为开阔的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
6、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曲粱乡郑伯岭上,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环其后,溱、洧水围绕左右,港台及新加坡郑氏后裔为纪念郑庄公多次到新密拜祖。
7、尖山风景名胜区
尖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郑州西南35公里的新密市西北尖山乡境内,溱洧流域古老而神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景区由神仙洞森林公园、凤凰山、飞龙峡、桃花源等组成。
8、轩辕黄帝讲武楼
轩辕黄帝讲武楼风景区位于新密市南苟堂镇范堂沟村南的具茨山上,海拔735米,东接大隗山,西邻大鸿山。该山是由山石组成象“楼状”的山峰。
9、香峪寺
香峪寺天然景区位于尖山下寺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岳形风景区。景内一条长达8.6公里的大峡谷(又称情人谷),横空出世、壮观无比,上游至下游依次有唐宋时期修建的上、中、下三个香峪寺庙。据传,当时香火袅袅,香客游人鼎盛。
10、摘星楼
摘星楼又名七敏山、敏山。位于苟堂乡孙家庄南具茨山中西部一峰,山南与禹州市苌庄乡交界。《水经注》载:“敏水出山其下”,因称敏山。石壁行文山体东西向,东连刁嘴山,西北接火煤山(火门山、安口山)长约3公里,宽约2.4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
『陆』 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的介绍
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建于溱水东岸的河旁台地上,为东西长方形,现存三面城墙和版南北相对两座城门缺权口。城址规模宏大,墙高沟深,气势雄伟,城址面积17650平方米,最高处达十六米,最宽处达四十余米。周围环绕护城河南河,宽34至90米不等。在古城寨城址的东南部,还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时代夯筑建筑群,此处原为低洼地带,筑城时为扩大面积,不惜调用大批人力物力、垫土夯墙基,最深处达10米,墙基宽度多在60米至100米之间,再加大地面之上的高大城墙,其工程之大,在中国早期筑城史上极为罕见,其中已清出一座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且与城墙的方向一致,为南北长方形,长28.4米、宽13米,面阔7间,南、北、东三面有回廊。
『柒』 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的考古发现
新密古城寨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迄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垣和南北相对的两个城门缺口。北垣长460米,南垣长345米,东垣长345米,西垣被溱水冲毁,复原长度为370米;存高约7-16米,墙基宽约42-102米。南城门缺口因西侧城墙被起土破坏,宽18.7米,北城门缺口宽10.7米,城址面积17.65万平方米。城外南、北、东三面有壕沟环绕,壕沟宽34-90米,深约4.5米多。城西是溱水,水宽而沟深,成为自然屏障。城内发掘面积近千平方米,发现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灰坑153座、陶窑4座、水井8眼,房址4座,墓葬5座。
一号房址(F1)位于城内中部略偏东北处,坐西朝东,南、北、东三面有回廊,为夯筑高台建筑,方向281度,南北长284米,东西宽13米,面积369.2平方米。
四号房址(F4)位于一号房址以北7.4米处,是一座廊庑式建筑,由三道墙基槽、门道、门卫房和众多的柱洞组成。房址方向281度,现已发现长60余米,基宽4米,三道墙基槽南北并列,每道宽30-50厘米不等。
根据城垣和遗迹的地层关系及出土文物判断,古城寨城址为一座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从其年代和地望来看,均与古史传说中的祝融时期相近或大体一致。今本《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此“郑”系指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而言。清嘉庆七年(1802)黑峪沟白衣观《创建火神庙碑记》云:“密本古郐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旧墟也。”清道光九年(1829)原密县老城南关《重修火神庙碑记》谓:“密,故祝融墟也。”由此看来,古城寨城址似与祝融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城内宫殿建筑遗迹的规模来看,其规格甚高,很有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登封王城岗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西北约500米的岗地上。北距嵩山主峰之一的太室山约10公里,南去箕山北峰约7公里,西有王岭尖,东为卢医庙坡,四周群山与丘陵环抱。颍河流经南侧,五渡河从其东南注入颍河,形成一处小型的河谷盆地,王城岗就处在这个盆地的中央。其东南因被五渡河常年冲刷,已成为北高南低的断崖,而岗的西面地势却比较平坦开阔。
王城岗城址分内城与外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组成,两城隔一墙而连属,东城西垣就是西城东垣。东城城垣大都遭到破坏,现存南垣西段残长约30米,西垣南段残长约65米,南垣与西垣的交角为88度,近乎直角。由于古代五渡河道的西移,将东城大部分城垣冲毁。西城除东垣与东城共用外,南垣残长82.4米,其东端有一段长9.5米的缺口似为城门设施;西垣长92米;北垣西段残长29米。西垣与南垣的交角为90度,直角相接。两座小城的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西城内的中西部较高处和东北部一带,曾发掘出多处龙山文化夯土基址遗存。其中分布在中西部较大的两处:一为长方形,面积约150平方米左右;一为方形,面积约70平方米左右。在夯土建筑基址范围内发掘出10多个奠基坑,坑内填埋有数量不等的人骨架和零散人骨。
外城亦称大城,其北垣残长370米,残高0.5-1.2米。城外有城壕,北城壕长约630米,宽约10米,残深3-4米,向东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残长130米,宽约10米,残深1.4-2米,向南似通往颍河。其东面和南面的城垣与城壕已被毁坏。大城将小城包括在内,面积约30万平方米左右。城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
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存共分五期,根据内城灰坑和奠基坑中出土骨头测定的年代数据,拟合后的日历年代:一期为公元前2190-前2110年,或公元前2190-前2105年;二期为公元前2132-前2082年,或公元前2128-前2084年;三期为公元前2090-前2030年。一期是内城的始建期,二期是内城的使用期。外城的始建年代与内城相当或略晚。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夏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则王城岗城址始建年代应早于夏代,在五帝时代的积年以内。
王城岗城址位于嵩山南麓,同历史上夏部族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太平御览》卷39引韦昭注:“崇、嵩古字通。夏都阳城,嵩山在焉。”传说中鲧是夏部族的首领。《国语·周语下》云:“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太平御览》卷115引《帝王世纪》说:“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伯即一方之长,在此指部族首领或古国的国王,因其活动在嵩山一带,嵩即崇字,故曰崇伯鲧。《山海经·中山次经》云:“萯山之首……南望蝉渚,禹父之所化。”“禹父”指的就是鲧。鲧之子禹,既是夏部族的首领,也是夏王朝的创始人,他的早期居地和政治中心都在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氏禹居阳城。”《世本》谓:“禹都阳城。”从其方位判断,禹所都的阳城应为登封王城岗古城。王城岗城址的始建年代稍早于禹,可能就是禹父夏鲧之城,后来成为禹都阳城。
综上所述,中原地区发现的郑州西山、濮阳高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和登封王城岗诸城址,均属于五帝或与五帝时代关系密切的古城,为我们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关于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载体,历来就有多种说法。摩尔根认为,文明时代“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及文字的使用”;恩格斯主张,“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认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城市革命的结果,城市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开始;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认为,初期文明的一般标志是:青铜冶金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建筑、庙宇文化以及巨型建筑;夏鼐先生认为,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三个要素”;安志敏先生说:“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从考古发现来看,城址是文明形成最重要的标志。刘庆柱先生指出:“‘国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从考古学研究讲,最早‘国家’的物化形式或载体学术界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如‘城市’、‘文字’、‘金属器’、‘礼器’、‘王陵’等等。上述种种物化形式或载体,如‘文字’、‘金属器’、‘礼器’、‘王陵’等很难界定,而最早国家机器的物化形式与载体以‘城’最具代表性”,“它是国家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社会与经济管理中心。它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载体是宫殿、宗庙、官署及其相关遗物等”。考察中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应以五帝时代的城址为切入点。
『捌』 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的考古价值
这座古城址是目前发抄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宫殿式建筑,同时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全中国城墙保存最好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专家认为该城的建造是事先经过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的,不仅反映出当时城建规划、夯筑技术和土木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使用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龙山时期的晚期遗存是探讨夏文化的重要对象,河南古城寨城址的发现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增添了重要资料。
『玖』 百里乡密须国国王墓在那里
百里抄乡密须国国王墓在甘肃省袭灵台县百里乡一带。
密须国(前?——前1057年)。
黄帝的后裔姞姓密须氏,迁徙至甘肃灵台繁衍生息,后迁徙至河南新密。
远在唐虞夏三代时,在今甘肃灵台县有叫密须古地,至殷商时商武丁王时期,正式封赐密须国。
商末时,联合崇国,侵占邻邦阮部落。公元前1057年,密须国为周文王所败。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封同姓诸侯,经历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后,被周恭王派兵所灭,建立姬姓密国。
后密须氏迁至河南新密境内,重建密国,古城邑在大隗镇,春秋时,密国被郑国所灭,成为郑的附庸。
『拾』 密县的伏羲女娲故里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振犁先生对“浮戏山”和新密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后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说:“新密市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的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于汝水之阳。”河南省农牧局干部陈志忠通过对蚕丝文化和尖山乡“浮戏山”的数年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主体在今河南密县。分支于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密县的“密”字,原始为“宓”,后为“密”。“伏羲与河洛文明有显著的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发源的汜水流域,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带、汜水之间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补国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迹鼠总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县应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罗泌撰的地理书籍《路史》中也记曰:“(补)为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清嘉庆版《密县志》亦记:“补城在今补子庙西南。”《五帝本纪噌6世家》中史伯答(郑)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郐),鄢、蔽、补、丹、依、嘿、历、莘,君之土也。”说明于春秋之时“补国”仍旧存在。
综上所述,诸书和专家、学者均言: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是伏羲时代的故里。后世所建立“羲国”和“补国”现在在密仍有遗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讨伐,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位于县西的伏羲山和补国,都是羲皇及其后裔重要活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