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城遗址gongyuan
❶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文化知识问答题
1、湘湖最早的历史文献,目前所见到的为_____许景衡所撰的《方文林墓志铭》。
A、宋 B、明 C、清
2、湘湖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城湖。而最早见于史书的关于西城湖的记载的是北魏郦道元的_____ 。
A、《再续行水金鉴》 B、《水经注》 C、《地理志》
3、现存最早的明_____《萧山县志》在第一卷•山川和第二卷•水利两处记述了湘湖,清康熙和清乾隆年间修的《萧山县志》、民国《萧山县志稿》等志书也对湘湖有所记述,而且越来越翔实。
A、万历 B、嘉靖 C、景泰
4、在湘湖的历史上有三本专业志——清初毛奇龄所撰的_____三卷、清中叶於士达所编的《湘湖考略》和民国时周易藻所编的《萧山湘湖志》。
A、《湘湖记略》 B、《湘湖记》 C、《湘湖水利志》
5、北宋政和二年,在县令_____的主持之下“以山为界,筑土为塘”,建成一个人工湖,这就是后来的湘湖。
A、杨时 B、魏骥 C、朱筠
6、越州永兴(今萧山)人_____生性旷达豪放,好饮酒,常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称“醉八仙”。
A、杜甫 B、张夏 C、贺知章
7、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三余”之中,_____即萧山。
A、余暨 B、余姚 C、余杭
8、孙权黄武年间,改余暨为永兴,属会稽郡。唐_____,改永兴为萧山,沿用至今。
A、天宝元年 B、 贞观元年 C、圣历五年
9、萧山自西汉建县,至1988年1月1日撤县设市,历经_____余年,其行政区划屡有变更。
A、1000 B、2000 C、3000
10、萧山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地形类型多样,以_____为主。
A、山林 B、盆地 C、平原
11、_____是春秋时越国苎萝人。“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就是她浣纱的经典传说。
A、西施 B、王昭君 C、貂蝉
12、南朝江氏舍宅建寺。南宋书法家_____ 因此而题匾“江寺”,遂有江寺之名,现为萧山县级文保单位。
A、张即之 B、王安石 C、赵孟
1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明代宫廷御医_____从宫廷带入民间。
A、楼鄯 B、楼晋 C、楼英
14、20世纪60年代起,湘湖附近陆续兴建起许多砖瓦厂,传统的以湘湖_____为原料的砖瓦业普遍发展。
A、淤泥 B、粘土 C、黄土
15、2006年5月28日,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_____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A、第一批 B、第二批 C、第六批
16、_____,“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暨《跨湖桥》考古报告首发式”在萧山举行,国内考古界权威人士郑重地向新闻媒体宣布了“跨湖桥文化”的命名。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考古学文化概念正式诞生。
A、2006年12月 B、2005年12月 C、2004年12月
17、明代学者刘宗周有撰联:“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此地是指_____。
A、查浦 B、一览亭 C、老虎洞
18、春秋末期,湘湖一带属于_____疆域,是吴越相争的主战场之一。
A、吴国 B、楚国 C、越国
19、湘湖建成之后,作为一个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边九乡农田。每亩田纳原粮七合五勺,称“_____ ”。
A、均包湖米 B、方田均税 C、摊丁入亩
20、湘湖,隔_____与西湖南北对称,被称为西湖的“姐妹湖”,是“人间天堂”又一颗明珠。
A、西小江 B、浦阳江 C、钱塘江
21、“翻九楼”是萧山的所前、_____ 一带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A、浦阳 B、瓜沥 C、南阳
22、以下萧山名人中_____曾奉调应召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书成还任,荐任太常博士。
A、赵纶 B、单道 C、魏骥
23、来裕恂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的寺庙宫观达306座,佛教建筑占293座。正如_____所称“吴越多淫祠”。
A、《战国策》 B、《越绝书》 C、《论语》
24、浣纱溪畔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_____,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
A、娘娘庙 B、日思庵 C、后江庙
25、航坞山,又名龛山,位于瓜沥镇,与钱塘江遥遥相对,山势险峻。是萧绍平原上的一座“名山”,山上有宋代_____ ,香火鼎盛,游客如云。
A、白龙寺 B、白马寺 C、安山庙
26、跨湖桥遗址位于萧山城区西南约_____的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
A、400公里 B、40公里 C、4公里
27、明代_____有《题湘湖图》诗云:“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
A、朱元璋 B、刘伯温 C、常遇春
28、跨湖桥遗址的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从2001年的5月正式开始,至_____底结束。发掘面积为300多平方米。
A、7月 B、8月 C、9月
29、跨湖桥时期已经出现了家养_____,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A、羊 B、牛 C、猪
30、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木弓作为弓的特征十分明确,弓柎完整,特别是采用_____的边材料制作,外捆扎树皮增加其强度,说明当时的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第一弓”。
A、松木 B、桑木 C、柳木
31、传说_____ 死后成了潮神,每当他发怒时,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中奔腾吼叫。从此,钱塘江潮水大发,波涛翻滚,怒浪汹涌。
A、伍子胥 B、范仲淹 C、屈原
32、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句践屯兵抗_____的重要军事城堡。
A、楚 B、吴 C、秦
33、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用整段_____挖掘而成,经测定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A、马尾松 B、水杉 C、花梨木
34、1960年,“湘湖旗枪”改名“湘湖龙井”。1966年,复名“湘湖旗枪”。1980年,省物价委员会和省供销社联合命名“湘湖旗枪”为“_____”。
A、西湖龙井 B、浙江龙井 C、湘湖龙井
35、以下湘湖特产中,宋时为贡品的是_____。
A、莼菜 B、樱桃 C、菱角
36、《萧山县志》载:“杨梅主要产区在_____和湘湖附近山坡,已有800余年栽培历史。”
A、浦阳镇 B、所前镇 C、进化镇
37、清乾隆年间,_____《孙氏宗谱》创录了湘湖八景。
A、小湖孙村 B、孙家村 C、湖里孙村
38、_____坐落在压坞山南侧。《萧山湘湖志》记载,该寺咸丰辛酉年被毁,同治年间重建,民国12年重修。
A、湘云寺 B、东殿寺 C、莲华寺
39、_____位于史家桥村,明嘉靖四十年奉旨赦建,以表彰本乡11人中举甲科。
A、节孝承恩坊 B、湖中双凤坊 C、甲科济美坊
40、关于萧山县境范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_____《嘉泰会稽志》,当时全境东西宽六十二里,南北长九十里。
A、北宋 B、南宋 C、明
41、位于最西端的萧山、富阳两地交界处,主峰海拔744米的_____是萧山最高峰。
A、老虎洞山 B、船坞山 C、航坞山
42、_____时,西兴、坎山等地,为吴越国王钱镠的屯兵处。
A、 春秋战国 B、 五代十国 C、三国
43、萧山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已有部落和村庄。春秋战国时,为越国属地。西汉时,始建县,属_____ 。
A、临安府 B、绍兴府 C、会稽郡
44、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_____、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A、官窑 B、寿州窑 C、霍窑
45、作为近代杰出画家,_____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英国《画家》杂志认为他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19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宗师。
A、任熊 B、任薰 C、任伯年
46、1841年9月英军进攻浙江定海,定海镇总兵_____ 、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部血战,先后阵亡。史称定海三总兵。
A、关天培 B、余步云 C、葛云飞
47、萧山最早的金融机构是钱庄,而最早的钱庄为临浦_____,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A、泰孚钱庄 B、源泰钱庄 C、道源钱庄
48、跨湖桥遗址原是城厢砖瓦厂取土工地,砖瓦厂从_____起就在这里挖土烧砖。
A、19世纪7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49、_____,萧山市文管办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来电,反映该校学生郑苗在湘湖捡到几件出土文物。6月1日,工作人员前往实地调查。10月10日到12月11日,省考古所与市文管办联合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A、1990年5月30日 B、1995年5月30日 C、2000年5月1日
50、橡子窖藏发现于跨湖桥遗址1990年第一次发掘区,共有_____。坑内都存有大量的橡子。
A、1处 B、2处 C、3处
51、在跨湖桥遗址出土陶器中,品种分为黑陶、灰陶和_____三类。生活用具主要有釜、罐、钵、盆、盘、豆六类,另有器盖、支座及少量不明器物。
A、白陶 B、红陶 C、彩陶
52、跨湖桥遗址共出土完整石器_____,主要有石锛、石斧、石凿、磨石、石锉、石镞、璜形饰件等,功能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狩猎器具等。
A、15件 B、35件 C、135件
53、石镞是一种_____,出土3件。其中有一件青灰色石料,残长3.3厘米、翼宽1.35厘米。形如柳叶,铤部及锋尖均已残损。
A、生活用具 B、狩猎器具 C、生产工具
54、跨湖桥遗址共出土木器_____,主要有锥、盘、勺、铲、镞、叉、弓、桨、浮标、梯、器柄等,另有一些不名器物,包括砣形器、槌形器、管形器、尖槽形器、铲形器、哑铃状器、凹形器等。
A、12件 B、26件 C、126件
55、_____是用动物肢骨锯切磨制而成的。形态圆润,尾端均有对穿孔。
A、骨针 B、骨笄 C、骨叉
56、彩陶是跨湖桥文化最重要特征之一,_____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尚无其他遗址出现如此丰富的彩陶。
A、中国 B、中原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57、跨湖桥遗址2002年发现的 “独木梯”是_____存在的一种间接证明。
A、土墙式建筑 B、洞穴式建筑 C、干栏式建筑
58、跨湖桥遗址考古发现,距今7000-8000年前_____时代早期,萧山已有人类活动。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青铜器
59、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_____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
A、钱塘江 B、中湘湖 C、下湘湖
60、2003年5月,在湘湖区域发现了与跨湖桥遗址同类型的_____。
A、河姆渡遗址 B、下孙遗址 C、马家浜遗址
61、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省考古所与_____联合组成考古队,仍由省考古所蒋乐平任领队,对下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从2003年11月开始,至2004年1月结束。
A、萧山图书馆 B、萧山文化馆 C、萧山博物馆
62、下孙遗址与跨湖桥遗址直线距离仅_____,均因海浸而遭废弃。遗址上部的潮间带、潮上带为特征的海相沉积一致。
A、1000米 B、3000米 C、2000米
63、下孙遗址陶器相对单调,外观比跨湖桥遗址的陶器差,陶衣褪色严重,不见_____。这可能是保存的环境条件不同所致。
A、彩陶 B、黑陶 C、灰陶
64、洪武九年,知县张懋在湘湖畔造了一座祠,以纪念湘湖的创建人及保护人,春秋祭祀,名为“_____ ”。
A、杨氏祠 B、顾冲祠 C、四长官祠
65、《湘湖——九个世纪的中国世事》一书由_____学者萧邦齐所著。
A、美国 B、法国 C、意大利
66、魏骥墓位于石岩乡_____。魏骥,字仲房,号南斋,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对湘湖水利建设多有贡献,并著有《萧山水利事述》。
A、戚家坞 B、青山张 C、湖山村
67、勾践是_____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
A、大禹 B、殷纣 C、嫘祖
68、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_____”之策。
A、三年生聚,三年教训 B、五年生聚,五年教训 C、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69、公元前496年前后_____入越,辅助句践廿余年,终于使句践灭吴。又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
A、文种 B、范蠡 C、西施
70、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 即咏 _____ 。
A、杨岐钟声 B、横塘棹歌 C、山脚窑烟
71、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 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
A、北宋 B、南宋 C、隋唐
72、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此景名为_____。
A、城山怀古 B、跨湖夜月 C、览亭眺远
73、明朝嘉靖年间,孙学思荣升中书舍人。嘉靖三十三年(1664),他为了便于湖西的孙氏与湖东的_____两姓往来,在湖上造了一座横穿湖面的跨湖桥。
A、王氏 B、张氏 C、吴氏
74、明清以降,临浦一直是萧绍平原的重镇。民国时期为浙江省四大名镇之一(塘栖、南浔、兰溪、临浦),素有“_____”之称。
A、十里铺 B、水市 C、小上海
75、毛奇龄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奉命撰写_____。
A、《宋史》 B、《明史》 C、《清史》
76、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_____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A、2007年 B、2008年 C、2009年
77、东方文化园位于义桥镇杨歧山麓。园区以周易八卦布局,儒、_____ 、道三家同构建筑。
A、法 B、墨 C、释
78、首届中国国际跨湖桥文化节将于2010年_____举行。
A、7月18日 B、8月18日 C、9月18日
79、2004年6月5日,在休博会国内重点城市合作会议上,_____正式成为休博会的首位形象大使。
A、杨澜 B、姚明 C、刘翔
80、蔡东藩写_____的时候,社会上未见有民国史的书籍,而他则敢于撰写,并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从此可以看出他的胆识和才能。
A、《民国通俗历史》 B、《民国历史扼要》 C、《民国通俗演义》
❷ 浙江有什么文化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内器时代遗址,位于容浙江省余姚市。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
其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2)越王城遗址gongyuan扩展阅读: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❸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浙江没有考古发掘的是什么
马家滨已经发掘了 啊
那就是另一个没有发掘了
❹ 浙江省有什么古遗址
1 铜山铜矿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1981年4月13日
位于淳安县的铜峰山,距县城排岭镇约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该县铜山铁矿筹备处的工人在探矿过程中发现的
位于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2 良渚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小古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镞等。
4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5 跨湖桥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萧山区城厢街道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6越王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之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巅。1991年试掘。遗址位于山巅,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周长1091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内有泉水及池。属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
7 纱帽山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萧山区进化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合烧窑址。窑址文化堆积较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烧造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印纹陶与原始瓷合烧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遗存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这样庞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烧造中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历史价值。
印纹陶与原始瓷正处于从陶过渡到瓷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制作工艺对瓷器起源和发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临安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郊坛下窑遗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
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 公里。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1998年、199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老虎洞窑遗址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和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郊坛下、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0 富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试掘,其中一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1马鞍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绍兴县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
12西施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绍兴市区五云门外东北1.2公里处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称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处。曾采集有青铜犁、锄、镢、镰等,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桥又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层,采集有青铜剑、矛、铁矛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汉 上虞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
公布时间: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进贡皇上的精美瓷器了,当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叶,轻巧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滋润,如冰似玉,文人雅士为之赞不绝口。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继续监理越州窑务,直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上林湖还在烧造贡瓷。
上林湖越窑青瓷,质优物美,名传天下,自唐代开始,就通过明州、杭州,远销到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5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寺龙口窑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16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元 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仓储遗址。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在距现存地表深1.5米处,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同时出土有大量当时各地著名窑系的陶瓷产品与各种建筑构件。通过文献考证,可确认该建筑遗迹为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是当时衙署的仓储机构。
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元代仓储类建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例,是中国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7塔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象山丹城镇东塔山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两次发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质红陶豆、夹砂釜、夹炭釜等陶器,发现密集有序的单人墓葬墓葬42座,依据墓向、随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将这些墓分作3组,随葬品有泥质红陶喇叭形圈足豆、绳纹釜、盆、钵、罐、鼎及玉块等;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墓葬中有合葬现象,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晚期出现大量几何印纹陶。该遗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融的现象,为钱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18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时间: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当地的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鲻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余姚丈亭镇西岙村鲻山东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1996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盘、钵、豆、鼎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锥刺纹等,另还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遗迹、大批稻谷、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该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产生、生活状况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❺ 越王城遗址的介绍
越王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湘湖旅游度假区海拔128米的城山之巅,是越回王勾践屯兵抗答吴的重要军事城堡,素有“周朝胜迹,越代名山”之称。1城址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城墙全长约1091米,残存城垣底宽8-10米,上宽1-2米,高3-5米,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也称越王台。城内有泉水及池,南北两面山脊的中间有一出入通道,称“马门”,在马门的石壁上原有“金城玉宇”摩崖石刻,可惜毁于太平天国年间。21越王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