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冢丘遗址

冢丘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25 21:41:13

① 吾离冢遗址的介绍

邓国侯抄吾离陵,位于河南省袭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又名“五离冢”、“五女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吾离是曼姓邓国第十九位邓侯,也是第一位见于正史的邓国国君,有“中兴之君”之盛名,《春秋左传》有所记载。其陵墓是现存唯一的邓氏先祖陵墓,人称“天下邓氏第一陵”。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② 脸部的丘陵 冢墓在哪

分别在两眉尾的上方,流年运气就是26岁,27岁.

③ 候狼冢的由来,候狼冢村的由来

狼丘冢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地处河流镇豆腐店村东,为商周古遗址。据清代《武定府志》记载:“盖春秋狩于郎之地”。上世纪80年代省考古队对遗址中间的高台进行了挖掘考古,从出土的陶片鉴定为商周时代的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中间高7米,占地7亩的高台,本地人俗称“狼丘冢”。

候狼冢的由来: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驾前的东征大元帅薛礼率三军与敌军大战,他们边打边追来到了阳信南边的一片开阔地带。这时天已近傍晚,薛礼令三军停止追击,扎营安歇。一连几天的征战使官兵劳累不堪,一会儿便东倒西歪进入了梦乡,连守门的士兵也打起哈欠来。他们哪里知道,一场灾难将要来临:敌军已经决定来偷袭他们的大营了。

就在这十分危机的时刻,忽然有只狼不知从哪儿跑了出来,一头冲进了元帅大帐,正巧撞在薛礼身上。薛礼被惊醒了,一看是只狼,急忙拔出长剑,连声高喊:“有狼!”几个士兵跑进来一阵刀枪剑戟便把狼杀死了。也就在这时,突然有几个士兵发现在远处月光下,有一片黑影向大营这边移动。“敌人来偷营啦”!有个士兵大喊。薛礼闻声,急忙领兵同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把敌人全部消灭了。

战后,薛礼细思,真是万幸!如果今夜没有这只狼来撞营还不知要遭多么大的损失呢,悔不该把狼打死。想到这里,他命令三军将士每人用头盔挖一盔土把狼尸掩埋,以表它救主之功。由此,便筑起了一座方圆几百米,丈余高的大土台。薛礼还亲自在台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狼丘冢”三字。

候狼冢村的由来:
后人建庙于上,立下了香火盛会。庙前东西横亘一条大街,盛会来临,纸香满路,供品盈市,香客穿梭,游人稠密,素有“小天街”之称。庙门下左右两株唐槐,苍劲挺拔,形体古怪,枝叶繁茂,生翠藏凤。抬头仰望门楼两侧,分建钟鼓于二楼。东侧是钟楼,木棍撞在钟上即发出嗡嗡的轰鸣,声闻数里之外;西侧是鼓楼,皮鼓横悬吊梁,鼓槌是一根臂粗德木棒,稍一擂动即咚咚作响,声似雷鸣。

沿着砖砌台阶而上,直至庙门,需攀登160层阶梯。门楼修得气势宏伟,端庄肃穆。檐下一块闹龙蓝底木匾,雕书“辅弼沧海”四个斗大凹体金字。进了庙门,是另一番世界,门洞东西各塑一尊凶神,名曰哼哈二将。群体建筑共有三进大院,从南而北院基逐步增高,殿堂布局精妙合理。过了大门洞在第一进大院内,迎门矗立着一座影壁,上面镌刻着正楷小字,记载着庙宇的建筑史。

由此升级北上,是一座全木结构的穿堂大殿,橼檐下有块描金盘龙匾,上题“青龙殿”三字。穿过青龙殿向后是第二进大院,院内有各个朝代碑碣环绕,耸立笔挺,青石雕成的龟座双龙盘结的碑顶,古朴端庄,高低参差。

大院中央有一条用鹅卵石铺筑的甬道直通大殿中门。雄伟壮观的大殿,占地约50平方米,系砖石木料结构,是狼丘冢的主体建筑。正门上方悬一块蓝漆竖匾,雕刻“泰山行宫”四个凹面红字。绛红色的殿柱上浮雕一副花边黄色对联,上写:“宝鼎通灵香结彩,银台昭感烛生花”。推启朱门,下面方砖铺地,上面花簇盖天,正面宝座上是泰山奶奶三姊妹的彩色塑像,还有一尊木雕的活动像。每逢庙会,僧侣道尼,诵经念佛,击磬打鼓,弹琴拨瑟,木鱼声声,古乐雅陈,炉香袅袅,彩幡缤纷。

第三进大院为南北长方形体,文昌阁位居中央,但仍显得空旷森严,也许因为东西两侧建有十殿阎君之故。东西殿各有十间,通称两廓房,是群体建筑的地狱部分,也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为香火盛会,会期六天,自四月十五日,庙门齐开,烧香还愿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自古有“天下大会数漠州,狼丘烟火万古留”之说。

1947年,陈毅指挥华东解放军在阳信驻扎,伤员住在阳信县的何坊乡(现属惠民),阳信人民给予了热心的帮助和照顾。入冬后,因伤员大部分为南方人(原来的江南游击队),不习北方的寒冷,又因伤病在身,难以忍受。而北地人条件有限,无烤火取暖的习惯,后来伤员组织起来为了过冬,将狼丘大庙拆毁,将木料拉去烤火,拒当地人介绍,门前的两根柱子都被锯成了4节,一节整装满一辆大马车。方砖及房瓦被遗弃,后被周围村庄的人捡去修了院墙和猪圈,但没人用这些方砖盖屋的。从此以后尽留高台而无建筑。改革开放后,高台上面种植了树木。

④ 五里冢遗址的介绍

五里冢遗址在乐陵市城区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处。冢为台形,东西长内83米,南北宽31米,台高2.3米,为容一阜状。出土有石斧、石镰等新石器时期的遗物;有骨锥、鹿角、卜骨、陶纺轮、鬲足等商、周两代的遗物;还有汉砖、唐罐等。址西侧和南面,已露出汉砖墓壁。

⑤ 西安西郊天台路西边类似墓冢封土堆的遗址是什么古迹

既然叫天台路,当然是天台的遗址,类似于天坛,只不过这个是唐代的,比北京的天坛早太久了。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们在这里一步一步登上坛顶,虔诚地把祭品献到“昊天上帝”的牌位前,他们自称是天的儿子,对上天无比尊敬和崇拜,在他们的都城南面,有一处供天子们与上天沟通的地方——天坛,它曾是国家至高无上的礼仪重地,皇帝们在这里为国家的康泰繁荣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坛”,默默地安坐在西安南郊一隅,诉说着千年沧桑的历史。
西安天坛是北京天坛之祖

1999年3月到5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南侧的荒土坡上辛勤发掘了整整两个半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队的专家们终于将现存年代最久远、级别最高的唐代天坛遗址,从厚厚的黄土中剥了出来。当时参加发掘工作的贺岁利先生介绍:“西安天坛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中被确认,然而一直没有进行过发掘,直到1999年才被列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的发掘计划中。”此事在当时的影响不小,甚至很多外地媒体都做了报道,然而,事隔十年后的今天,提起这座“天下第一坛”,很多西安人都会瞪大双眼:“西安也有天坛?”

西安不仅有天坛,而且还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坛”。这个“第一”的名号,并不是西安人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名副其实、响当当的。其实,西安天坛的真正名字叫“圜(huan)丘”,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都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层圆台形建筑称作“天坛”,则是明清的事了。虽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 314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西安圜丘共有四层,而北京天坛则只有三层,所以,“无论从规格级别,还是历史年代来看,西安天坛都无愧于‘天下第一坛’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岁利说。

曾经是有两个盗洞的“荒土坡”

然而,“天下第一坛”这顶桂冠,并没有给圜丘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甚至连它的“藏身之所”也很少有人知晓。第一次去探访它时煞费工夫,记者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校园内地毯式地打听了一番,又走了不少冤枉路才找对了门儿。原来天坛并不在陕师大老校区的“主体”校园内,而是在和主体校园一巷之隔的“ 师大南苑”内,出了师大西门向南走不远,就能看到一条窄小的巷子——天坛路,顺着天坛路往东走,却怎么也看不到天坛的身影,四处打听,摸索到师大南苑的一扇小铁门,进门一条窄土路,踩着路上的车轮印向南走,路西就是师大的老操场,铁栏围住,杂草乱长;路东有几户人家,住着师大的后勤人员,接着一堵高高的水泥灰墙,一截环形的土堆露出墙顶——这就是天坛。围墙尽头紧锁的铁门旁立一块黑色的石碑:“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8月31日公布……” 原来不仅天坛年代久远,天坛被保护的历史也很久。

天坛是古人与天相接的地方,它的设置格外讲究。古人认为,“南”为乾位,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属阳,所以祭天必须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长安城郭城的南边,位于唐长安城正门明德门东侧950米处。公元889年,唐龙纪元年,昭宗“有祀于南郊”,这是天坛最后一次使用的文献记载,公元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废毁了长安城,天坛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人们忘记。伴随着天然的沉积作用,唐代的天坛上逐渐被覆盖上了厚厚的黄土,在年复一年的风霜雪雨下,当年的轮廓已逐渐模糊,天坛变成了一座荒土坡,野草、荆棘丛生。解放后,这座荒坡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征用了遗址所在地,从此,天坛便处于陕师大的保护之下。李令福是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老师,他办公室所在的“文科楼”和天坛仅一巷之隔,李令福老师回忆道:“师大南苑曾是体育系所在地,有一个大操场,以前师大的液化气站也在那儿,天坛遗址再往南走。现在南苑住着些后勤人员,操场偶尔还会用。”天坛发掘前,李老师有时会到土坡上踏踏青,沿着土坡上的小路爬上去,常会被疯长的野枣树划伤,李老师还发现了天坛上有两个盗洞,“不知是何时有的。 ”他说。李老师的同事史红帅老师对天坛的老样子也记忆颇深:“貌似坟冢的小土坡,荒草丛生。”他有时会去转转,如果外地的亲戚朋友来,一定要带到天坛看一看。1999年天坛被发掘出后,西安市古代建筑工程公司为天坛做了一件外衣——用灰色的素土在天坛遗址的表面夯实,把天坛保护起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包裹着现代外衣的天坛。

它的雄伟超乎想象

第二次探访天坛,当然轻车熟路,正值开学第一天,校园中一派生机。刚升大二的许璐雯是生命科学院的理科生,她说:“天坛啊,会不会就是南边操场的那个圆土堆。去年军训在老操场看到过,好像年代挺久远的。”然而和她同行的其他几位女生都满脸疑惑:“我怎么没看见啊!”有一位男生下了这样的结论:“师大有天坛的说法可能是传言,从进校到现在,我只偶尔听说,但从来没见过。”他旁边的同伴则摇着头说:“不知道。”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史红帅老师眼里,西安天坛的名气不小:“大家都知道那是唐代天坛。”不过史老师的这个“大家”仅限于“业内人士”,“虽然陕师大的宣传资料里都会提到唐代天坛,但是除了历史学科的学生外,知道唐代天坛的(学生)很少。”史老师如是说。
68岁的李振远老人管着天坛大门的钥匙,平时天坛遗址的铁门总是锁着,想进去参观必须要请老人来开门。进得门去,站在天坛脚下,才发现它远比照片上看到的高大雄伟,四层高台层层叠上去,对面的第一层台体有两米多高,一道宽阔的阶梯直通上顶,仿佛一条天梯,这便是“陛”,西安天坛共有12陛,将整个坛体分为 12个扇形,唐代文献中称12陛为“十二辰”,即子、丑、寅、卯等,暗指天上的十二个方位,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宽最长,是皇帝登坛的阶道。踩着天子们曾踏过的台阶步步登坛,也能体验一把当年皇帝的感觉,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这些有名的皇帝,都曾走过这条台阶呢。

天坛与天子的那些事儿

站在圜丘之顶,视野开阔,仰望苍穹如盖。一千多年的唐代,以天坛为中心,方圆150米左右以内都不允许有任何建筑存在。皇帝站在坛顶,长安城和关中沃野就在眼底,而他站在这里,为国家的康泰祭天祈福,他面前是“昊天上帝”的牌位,手中捧着为上天献纳的玉璧,此刻,天坛的每一阶上都站着礼部的官员,祭祀与他们位置相对应的28星宿,“天坛以外应该有三道环形的矮墙,将天坛层层围住,祭天时,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进入最里面一道墙,礼乐队、外国使节等都在内墙的外面。”何岁利先生说。

作为“天子”的皇帝,当然极为重视祭天,所以每年都要来天坛,祭天的日子要选好,“冬至”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日,又是“三阳开泰”——白天时间逐渐加长的开始。每年的冬至就是国家盛大的祭天日,皇帝必须亲自完成这一艰苦而神圣的任务。祭前七日,皇帝与参加祭祀的官员便要开始沐浴斋戒,洁身静心,同时,司礼官还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琐的准备工作,等到冬至日那天,皇帝天不亮就要起床,从远在长安城北的寝宫往南郊的天坛赶。皇帝出行排场很大,颇为壮观,一行人马浩浩荡荡,沿着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门,再向东拐,就来到了天坛,这一路实在算不得短,皇帝的车马大概要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等到鼓乐、大臣,以及所有相关人员都各就各位了,祭天仪式便正式开始。于是,皇帝按照司礼大臣的指引登坛、献礼、退坛、再登坛……如此经过一个复杂的祭天过程。期间,献给昊天的牺牲、玉帛等祭品要在天坛东南方向的燎坛内焚烧,烟火升腾达上天,使天帝及诸神闻到气味,享用祭品。唐代,除了冬至祭天外,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都在圜丘举行。

如今,我们已不可能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祭天的那种隆重和庄严,曾经高大雄伟的天坛现在被淹没在一片高楼中,坛下北边的一块地方被开辟成了菜地,西边的陛阶也被削掉了一截,坛上长了些荒草和苔藓。天坛的东边,是瓦胡同村的西边缘,村民王小琴从小就知道那个“荒坡子”是天坛,十年前发掘时考古队员们还在她家住过,“(天坛)现在比以前好看多了。”她说。如今,西安天坛已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中,西安市文物局和雁塔区正在联手酝酿对天坛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不久的将来,希望天坛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向游人开放。

⑥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墓的位置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

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二号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终解开了曹操墓所在地之谜:经过权威考证,这座东汉大墓的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魏武王曹操。

此次墓中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

在追缴到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材料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卒年66岁相吻合。经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息。

(6)冢丘遗址扩展阅读:

从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向西出发,到达西高穴村不过七八公里的路程。丰乐镇是西门豹祠所在地,这跟《元和郡县图志》推测的曹操墓在西门豹祠西7.5公里正好相同。

在西高穴村南,远远就可以看到两座银色的钢制大棚,现场封锁严密,两三米高的石棉瓦围得严严实实,大门入口处拉起绳索,村民说,这就是曹操墓的发掘现场。

墓地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墓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通过一个39.5米的斜坡墓道,直接通到墓室门口,距离地面15米。如果有一座建筑的话,墓地就位于该建筑的地下五层。

在墓室门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中间有甬道相通,前后室顶部为四角攒顶,甬道为砖券拱形顶。前后墓室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室。

考古人员说,仅在墓口一看,就可以发现葬制规格非常高,墓主人的身份也是非常显赫。

走进墓室,可以看到多个盗洞。考古人员介绍说,从目前收集到的材料看,从魏晋时期一直到现在,墓室曾遭到多次盗扰,不光是文物丢失,很多历史遗迹也遭到破坏。

不过,考古人员还是找到了一些幸存的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

⑦ 凌源县志有古遗址吗

牛河梁来红山文化遗址位源于凌源与建平交界处、努鲁儿虎山谷间绵延十余千米的山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包括祭祀址和积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地点(女神庙)大型山台为中心,周围众多积石墓群依山势布局,形成主体范围东西约5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约10平方千米,加上有关遗址点,分布区域约为50平方千米上下的遗址群,现已发掘的共有5处地点。在东西约10千米、南北约5千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以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⑧ 骊山有哪些古迹遗址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千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等。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骊山是我国名山之一,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的骊山北麓,它南依骊山的层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秦始皇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分内城垣和外城垣,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陵区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为了防止河流冲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秦始皇帝陵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我国秦始皇陵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地下宫殿是秦始皇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陵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多处。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体型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由此埋葬在地2000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0000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4个兵种。

从石瓮水潭处攀援西行是从东绣岭通往西绣岭的一段险道。要上行,必须手足并用,盘旋而上,如同鸡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沟沟中有泉,称“美泉”。据说,用这股美泉浇灌的牡丹,花色特别娇艳。

骊山华清宫

⑨ 求两处临淄古文化遗址的详细介绍

淄博地区分布着广泛的龙山文化遗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桐林遗址。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和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状况。因为最早发现于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白陶极少。龙山文化时期是原始社会人类进化里程中的一个驿站,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史迹。

桐林遗址位于齐故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乌河东岸,路山以北,地处临淄区桐林村、田旺村之间,原称“桐林田旺遗址”。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更名为桐林遗址。画水在这里与乌河交汇,西面是愚公山。1991年版《临淄文物志》记载:桐林遗址包括田旺、桐林、义和三村之间的五处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500米,总面积50万平方米,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类型。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射猎采集、耕稼陶渔的原始劳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建有齐国重要的城邑。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博市人民政府在此树立了石质标记。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桐林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林遗址一带地势较高,呈台田式,土质松软,灰色文化层厚度3至4米,最深处达到7米,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依山面河,自然环境优越,历史上曾多次出土过石铲、石斧、石镰、石锛、石网缀等磨制钻孔石器,以及杯、鬶等黑、红、白质陶器。1982年,应当地群众修田建渠之需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过一次局部挖掘清理,出土了许多甗、鬶、鼎、罐、杯、豆、盆、碗等陶质文物,以黑陶质生活器皿最多。出土文物大都器型规整,器表多素面磨光,纹饰以弦纹居多。其中鼎、甗类器具的足部呈鸟嘴状,饰鸟冠图状;盆、杯和各类器盖,多数是黑陶,胎质细腻,铀面光亮;杯仿竹节式,造型精巧,杯壁非常薄,火候也恰到好处。出土文物中的泥质磨光黑陶盆形鼎,大小有别,系列有序,属于“列鼎”,为研究我国礼器起源和龙山文化时代的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珍贵文物,分别由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与齐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考古专家认为,桐林遗址既有山东龙山文化的基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发掘出土的一件红陶鬲,高38.5厘米,口径达30.3厘米,在山东省同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是罕见的。但最为典型、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件大型灰陶甗。它上半部为甑,下半部为鬶,并且配有带鼻纽的器盖,足呈袋状,表面装饰着泥条型附加堆纹,腰部有圆孔箅子,口径44厘米、通高116厘米,是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的同类器皿中最大的一件。用这个灰陶甗一次做熟的食物,可以供应十几人食用。这些珍贵文物,加上出土的大量家畜的骨骼和牙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先民们集体生活的情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桐林遗址钻探中发现了大量夯土层,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山东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古代城堡,由此判断这一遗址是龙山文化时期临淄一带的人类活动中心,对于研究探讨我国阶级社会的产生和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价值。

桐林遗址附近曾经建有繁华程度很高的古代城池。据《括地志》和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临淄县志》记载,临淄西北30里有戟里城,春秋时代为棘邑,是齐国大夫子山之邑。齐太公田和篡齐之后改作画邑,是因为靠近画水而得名。战国后期的名士王蠋就是画邑人。《史记·田单列传》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军乐毅统帅五国兵马攻伐齐国,占领齐都临淄后,听说素有贤名的王蠋在固守画邑,下令军队环画邑30里外安营扎寨,不准惊扰王蠋。燕军侵占齐国70多座城池后,乐毅派人带上珠宝玉器和锦衣罗帛,以高官厚禄引诱王蠋投降,遭到严词拒绝。燕国使者说:“你如果不接受,我军就屠平画邑,杀个鸡犬不留。”王蠋慷慨直言:国家破亡,我也没有苟且偷生之理;强迫我做你们的将领,岂不是让我助纣为虐!与其生而无义,还不如壮烈地死去!

他命令家人扔出燕人的礼品,驱逐了燕国使臣,安排好家事后引颈而死。王蠋壮烈殉国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齐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燕军的士气。即墨城里的田单凝聚众人力量,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吹响了光复齐国失地的冲锋号角。后人思念王蠋的高尚品德,把他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上,并撰文立碑作为纪念。明代文学家徐一夔曾经为他写过碑文;北宋词人秦少游写过情文并茂的《王蠋论》。与秦少游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曾赋七言绝句盛赞王蠋:

全齐拱手授燕兵,义士谁为国重轻。

七十二城皆北面,一时忠愤独书生。

王蠋墓就在桐林遗址以西一公里,今路山镇召口村南60米处,墓前原有民国年间所立的石碑,碑文是“齐烈士王蠋之墓”,已经损坏,现有1988年临淄区人民政府所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蠋墓”的标志。

现代勘探发掘表明,在桐林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上层,存在大片的夯土建筑基址道路和西周时期墓葬,也出土了一些战国及汉代的砖、瓦、陶器碎片,进一步证实此地曾经是一处繁华的古代城邑,与《括地志》、《临淄县志》的记载相吻合。为进一步探讨鲁北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齐文化源流,2002年秋季,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淄区文化局对桐林遗址进行新的发掘,查明龙山文化遗址面积150万平方米,发现一处大型城壕聚落遗址,并探出岳石文化和西周前期文化遗址40万平方米,清理出壕沟、灰坑、窑穴、墓葬、房基等遗址,出土陶鬲、陶罐、骨器、石器、蚌器等文物,为探寻齐国早期都城遗址——营丘的地望所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闲暇时节,到桐林遗址作一次愉快的郊游,遥想原始社会后期先民们的集体生活场景,缅怀齐地先贤面对强敌视死如归的爱国事迹,你的灵魂将会在与先人的无声交流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田齐王陵分布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临淄齐故城南7.5公里处的鼎足山和牛山之东。在临淄四隅,有150余座古陵墓(冢),被称为“临淄墓群”。这些古墓,大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齐国王侯、大臣、贵族的陵墓。其中在今齐陵镇南部,田齐有六王葬此,被称为田齐王陵。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盘活文物保护单位。二王冢,俗称“二王坟”,又称“齐王冢”,位于齐陵镇南的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方基圆顶,南北长约190米,东西总长320米。其中西冢墓长约190米,似有三层,逐层收缩,圆坟顶高约12米。东冢圆坟较西冢矮。“二王冢”,文献乡载为齐桓公墓和齐景公墓,经过考证,现认为是田齐侯剡,田桓公午之墓。四王冢,又名“四豪冢”,俗称“四女坟”,系田齐威,宣、泯、襄四代君主这墓,位于牛山东侧,依南山东西并列。自西向东为序:其一为齐威王墓,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为齐宣王墓,高34米,周长157米;其三为齐泯王墓,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为齐襄王墓,高23米,周长130米。四墓相间,第一、二墓相隔130米;第二、三墓间距105米;第三、四墓之距160米,总长541米。宛如群峰连绵,气势巍峨。

田齐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六君王墓,墓冢东西排列,绵延相连,封冢高耸,气势雄伟,状若山丘。附近又有小封冢环绕四周,共有几十个,故有“齐陵”之称。陵区最著名的有二王冢和四王冢。

二王冢位于鼎足山的东麓,传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和齐景公的墓葬。桓公吕氏,名小白,是齐国的公子,称“公子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以管仲为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国力,壮大军事力量,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任晏婴为相,政绩为当时人所称道。二冢东西相列,因山为冢,高达20米,周长120米。

四王冢在淄河村南,传说是战国田齐威王、宣王、瑉王、襄王墓。威王约在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国力空前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约在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聚集文学游说之士,创立稷下学派。四墓冢自西而东并列,封冢高大,周长为100~120米。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