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① 浙江有什么文化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内器时代遗址,位于容浙江省余姚市。遗址保存完好,内涵丰富,以发达的耜耕稻作农业、高超的干栏式建筑、独特的制陶技术为文化特征,真实地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繁荣的史前文明。
其发现和发掘动摇了中华远古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元论,有力地证明了长江同样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1)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扩展阅读: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 ,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
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②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浙江没有考古发掘的是什么
马家滨已经发掘了 啊
那就是另一个没有发掘了
③ 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填补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嵩山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夏代前期的城址,为研究夏族兴起区域及西迁洛阳的路线提供了证据;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弥补了西周到战国时期曾国历史的缺环,出土了精美漆器及乐器乃至最早的墨的实物;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让我们看到了曾经在战国到西汉时期作为云南地区最强大地方政权“昆明国”的面貌;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让我们找到了中国古代青瓷制作的源头;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我们由此看到鲜为人知的2000多年前藏北地区一个强国“象雄国”的文化面貌,以及和中原王朝及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再现了北魏王朝时期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汇盛况;
——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特大型国家粮仓的面貌以及粮食储存的技术水准;
——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是研究辽代冶铁工艺技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成为热点之一的土司遗存考古再次入选,也是我们首次发掘的保存完好的土司墓葬,凤冠、金盏、银壶等精美文物的出土让我们看到明代土司的奢华生活以及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密切。
④ 襄阳太平店曾国诸侯国遗址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9日下午揭晓,边疆地区考古和古代少数民族考古发现相当引人注目。
曲踏墓地出土遗物
杨氏土司墓地出土的螭首金杯
伊和淖尔墓群出土的金蹀躞带
水泉沟遗址炼铁炉全景
大波那墓地出土的铜仗
文化遗物平面分布
回洛仓的一个仓窖
商代二里岗期建筑基址剖面
曾国墓地出土的凤跗
首禁山早期越窑遗址出土的鸡首壶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据新华社电 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9日下午揭晓,边疆地区考古和古代少数民族考古发现相当引人注目。
记者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对这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作一句话点评,或可作为大家继续深入了解的导引。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填补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嵩山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夏代前期的城址,为研究夏族兴起区域及西迁洛阳的路线提供了证据;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弥补了西周到战国时期曾国历史的缺环,出土了精美漆器及乐器乃至最早的墨的实物;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让我们看到了曾经在战国到西汉时期作为云南地区最强大地方政权“昆明国”的面貌;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让我们找到了中国古代青瓷制作的源头;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我们由此看到鲜为人知的2000多年前藏北地区一个强国“象雄国”的文化面貌,以及和中原王朝及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再现了北魏王朝时期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汇盛况;
——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特大型国家粮仓的面貌以及粮食储存的技术水准;
——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是研究辽代冶铁工艺技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近年成为热点之一的土司遗存考古再次入选,也是我们首次发掘的保存完好的土司墓葬,凤冠、金盏、银壶等精美文物的出土让我们看到明代土司的奢华生活以及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密切。
据了解,此次评出的十项考古新发现,是从去年全国经审批的688项考古发掘中,经过审查获得初选资格、入围25项进入终评,再经过现场演示和评委会投票后脱颖而出。本次终评评委21人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成都博物院等单位。
⑤ 十大考古发现中和陶瓷考古相关的有哪些
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华南早期人类活动的记录。
这一发现填补了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将本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 。
考古人员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发现60多处旧石器地点,出土数百件年代最早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镐、手斧等石制品。郁南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2、河南郑州东赵遗址:三座城“叠罗汉“。
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累计发掘面积已近6000平方米。发掘的三座城址中,两座是夏代的,一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中、小三座古城址“叠套”在一起。在东赵遗址“中城”南墙基槽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孩童骸骨,或与祭祀活动相关 。
3、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最早的钟、磬、瑟、鼓等乐器 。
墓地距今约2500年,出土的钟、磬、瑟、鼓等乐器以及彩漆木雕编钟等,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实物遗存,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实物形态的人工墨,呈黑色、块状,经检测为能书写的墨。
考古人员已发掘29座墓葬,判断其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曾国“公墓”,出土800余件套青铜器以及大量玉器。
4、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填补洱海区域考古文化空白。
墓地距今2000多年,已经发掘6座大型的高规格墓葬,木质棺椁墓中多人二次合葬。出土陶、铜、石、木器等290余件(套),分为铜、铁、锡、陶、石、木器等。是滇西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和分布范围最大的墓地 。
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揭开青瓷发展史 。
位于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2013年的一场洪水让久藏在禁山南麓地下的一处窑址暴露出来,由此揭开了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的面纱,这里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 。
发掘的瓷器数量数以吨计,其中三国、西晋时期的瓷器产品种类达30多种。瓷器产品瓷形丰富,单单一个罐就有网格纹、神兽等多种造型,胎釉质量高、纹饰华丽,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揭开“象雄国”之谜。
墓地距今约1800年,已发掘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出土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料珠等。首次考古发现了天珠。出土的黄金面具最初被考古人员以为是一张糖纸,而实际上很可能是象雄部落首领和高级贵族所用,主要为了美化逝者。西藏西部在被吐蕃征服前为象雄王国。这一考古发现为研究象雄文明提供了重要实证。
随葬的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等动物反映了当时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繁荣景象。考古学家推断,1800年前的象雄人梳着密密麻麻的辫子,穿着毡裘,住窑洞式房屋,饲养牛、羊、马,吃的是青稞,甚至已有喝茶的习惯。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响了吐蕃以及后来西藏社会各个方面。
7、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畅通的见证。
墓群印证了当时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草原丝绸之路是古丝绸之路之一,由内蒙古阴山长城沿线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岸的欧洲地区。
距今1500年的6座贵族墓葬,在中国北方草原较罕见。出土了具有地中海沿岸及古波斯地区文化特色的金项圈、玻璃碗、银碗等。
8、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古代大型“国有粮仓”。
回洛仓遗址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仓窖大而深,仓窖总计约700座,是国内考古发现仓窖数量最多的古代粮食仓储遗址。黎阳仓显示出依托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特征,仓窖口大而较浅,便于粮食的储备和转运,已探明储粮仓窖90多座。
遗址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隋代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展示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储粮技术。
9、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保存完好的公元10世纪冶铁场所 。
遗址群有矿山、冶铁遗址、居住和作坊遗址等构成。发现炼铁炉10座,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炼铁炉最多、炉体保存相对完好的冶铁场所。出土器物有矿石、炼铁块、炉渣、铁刀等,生活用品有瓷碗、陶罐等。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铁技术有重大意义。
10、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
考古人员已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组,除杨烈墓外,杨铿墓和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其中新发现的第14世“土司”杨价及其夫人的墓葬,保存完好、规格豪华,棺材有用黄金和白银制作的抓钉,出土螭首金杯、金盘、金柄环首剑、象纽银执壶等金银器近百件,堪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 。
这一发现对中国土司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新蒲杨氏土司墓地是经全面揭露的播州杨氏的唯一墓地,墓园格局清晰、墓主明确、墓葬类型多样、年代跨度大、出土遗物完整而丰富,进一步深化了对播州杨氏土司丧葬制度、世系传承和文化交流的认知。
⑥ 浙江有什么先秦时期的遗迹吗
1 铜山铜矿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1981年4月13日
位于淳安县的铜峰山,距县城排岭镇约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该县铜山铁矿筹备处的工人在探矿过程中发现的
位于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2 良渚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小古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镞等。
4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5 跨湖桥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萧山区城厢街道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6越王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之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巅。1991年试掘。遗址位于山巅,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周长1091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内有泉水及池。属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
7 纱帽山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萧山区进化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合烧窑址。窑址文化堆积较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烧造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印纹陶与原始瓷合烧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遗存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这样庞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烧造中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历史价值。
印纹陶与原始瓷正处于从陶过渡到瓷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制作工艺对瓷器起源和发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临安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郊坛下窑遗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
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 公里。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1998年、199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老虎洞窑遗址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和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郊坛下、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0 富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试掘,其中一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1马鞍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绍兴县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
12西施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绍兴市区五云门外东北1.2公里处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称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处。曾采集有青铜犁、锄、镢、镰等,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桥又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层,采集有青铜剑、矛、铁矛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汉 上虞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
公布时间: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进贡皇上的精美瓷器了,当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叶,轻巧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滋润,如冰似玉,文人雅士为之赞不绝口。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继续监理越州窑务,直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上林湖还在烧造贡瓷。
上林湖越窑青瓷,质优物美,名传天下,自唐代开始,就通过明州、杭州,远销到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5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寺龙口窑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16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元 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仓储遗址。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在距现存地表深1.5米处,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同时出土有大量当时各地著名窑系的陶瓷产品与各种建筑构件。通过文献考证,可确认该建筑遗迹为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是当时衙署的仓储机构。
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元代仓储类建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例,是中国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7塔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象山丹城镇东塔山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两次发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质红陶豆、夹砂釜、夹炭釜等陶器,发现密集有序的单人墓葬墓葬42座,依据墓向、随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将这些墓分作3组,随葬品有泥质红陶喇叭形圈足豆、绳纹釜、盆、钵、罐、鼎及玉块等;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墓葬中有合葬现象,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晚期出现大量几何印纹陶。该遗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融的现象,为钱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18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时间: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当地的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鲻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余姚丈亭镇西岙村鲻山东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1996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盘、钵、豆、鼎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锥刺纹等,另还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遗迹、大批稻谷、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该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产生、生活状况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⑦ 浙江省有什么古遗址
1 铜山铜矿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
公布时间:1981年4月13日
位于淳安县的铜峰山,距县城排岭镇约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该县铜山铁矿筹备处的工人在探矿过程中发现的
位于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2 良渚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此后断续发掘至今。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小古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镞等。
4 茅湾里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北6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堆积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纹硬陶罐、坛等,胎多紫褐、红褐色,烧结坚硬,饰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原始青瓷片有盘、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黄色薄釉,内底多为螺旋纹。
5 跨湖桥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萧山区城厢街道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6越王城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之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巅。1991年试掘。遗址位于山巅,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周长1091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内有泉水及池。属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
7 纱帽山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萧山区进化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合烧窑址。窑址文化堆积较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烧造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印纹陶与原始瓷合烧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遗存的一个主要文化特征。这样庞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烧造中心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历史价值。
印纹陶与原始瓷正处于从陶过渡到瓷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制作工艺对瓷器起源和发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临安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郊坛下窑遗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在遗址南部进行首次局部发掘,清理龙窑窑炉一座,并发掘了窑旁的部分瓷片堆积。1985年10月-1986年1月,临安城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冬,因建设南宋官窑博物馆又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400余平方米,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其中作坊遗址包括房基三座、练泥池一个、辘轳坑两个、釉料缸两个、堆料坑一个,素烧炉一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出土瓷片三万余片,窑具数千件。
老虎洞窑遗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坛下窑遗址约2.5 公里。发现于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两座窑炉和作坊遗址,1998年、1999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约2300平方米,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老虎洞窑遗址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和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郊坛下、老虎洞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0 富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周至战国 绍兴县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试掘,其中一条龙窑残长6米、窑床宽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合烧。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1马鞍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绍兴县马鞍镇寺桥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桥南500米(凤凰墩)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遗址包括仙人山与凤凰墩两处。仙人山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主米。1985年经局部发掘,堆积厚约1米,分两个文化层:上层出土夹砂红陶,印纹硬陶片和石器。夹砂红陶有绳纹鼎、釜支子。印纹陶饰方格纹、条纹、云雷纹等,器形多见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锛、半月形刀等。属马桥文化;下层出土有泥质灰陶、黑皮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以鱼鳍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镂孔豆为主。石器有有段石锛、柳叶形镞等。属良渚文化。凤凰墩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出土石器有刀、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为主,部分用刻划、镂孔及附加堆纹。器形有鼎、豆、壶等。属良渚文化晚期。马鞍遗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马桥文化发展的文化继承关系。
12西施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春秋战国 绍兴市区五云门外东北1.2公里处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称美人宫,传为西施习步处。曾采集有青铜犁、锄、镢、镰等,还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桥又发现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层,采集有青铜剑、矛、铁矛和原始青瓷、印纹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坛窑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汉 上虞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窑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县的上林湖(原属余姚县)
公布时间: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窑遗址是越窑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古代属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先后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发现了古窑址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时期,唐代和五代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越窑青瓷更是闻名遐迩,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汉至隋代,前一阶段是其产生和开始发展的时期,产品较为简单,东汉时期常见的器物有礨、罐、壶、洗、钵、碗等。后一阶段的主要产品有碗、罐、碟、鸡首壶、水盂等,器皿较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制瓷业相当的繁荣,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林湖制瓷业的水平,考古发掘也证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经开始烧造进贡皇上的精美瓷器了,当时的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叶,轻巧可爱,釉层均匀,色泽滋润,如冰似玉,文人雅士为之赞不绝口。
五代十国时期,浙江为吴越国所割据,在上林湖等地设立了官窑,烧造专供吴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进贡的瓷器。这些瓷器的胎质细腻坚硬,制作精细工整,采用先进的釉下彩绘工艺,并用金、银、铜镶边,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堆塑等多种手法,题材有珍禽异兽、鱼、龟、花草和人物等,构图新颖,颇具情趣。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继续监理越州窑务,直到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上林湖还在烧造贡瓷。
上林湖越窑青瓷,质优物美,名传天下,自唐代开始,就通过明州、杭州,远销到朝鲜、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5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镇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寺龙口窑址在1998、1999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有龙窑、作坊等遗迹及大量的瓷器,窑址在南宋时期曾烧造过一类产品,有别于越窑传统的青釉产品,而与汝官窑却非常相似,进而被确认为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的御用产品,从而揭开了南宋初宫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窑的烧造历史从北宋中晚期延续到了南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发现。
寺龙口窑址堆积厚达10米以上,一直从晚唐烧造到了南宋,这样烧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层叠压关系清楚的窑址,在迄今为止的瓷窑址考古中是不多见的,不但为越窑瓷器编年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也成为探讨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业交流、融合的重要环节。
16永丰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元 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
公布时间: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仓储遗址。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府桥街之南。在距现存地表深1.5米处,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并有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筑遗迹,同时出土有大量当时各地著名窑系的陶瓷产品与各种建筑构件。通过文献考证,可确认该建筑遗迹为元代的永丰库遗址,是当时衙署的仓储机构。
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结构保存基本完整,为研究元代仓储类建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实例,是中国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7塔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象山丹城镇东塔山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两次发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质红陶豆、夹砂釜、夹炭釜等陶器,发现密集有序的单人墓葬墓葬42座,依据墓向、随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将这些墓分作3组,随葬品有泥质红陶喇叭形圈足豆、绳纹釜、盆、钵、罐、鼎及玉块等;中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墓葬中有合葬现象,发现一处建筑遗迹;晚期出现大量几何印纹陶。该遗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交融的现象,为钱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后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18河姆渡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时间: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中出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
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两种。河姆渡遗址出士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围之广,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同时出土的还有骨耜、木箱、骨镰和木材等,都是农业生产或谷物加工的工具。这些发现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当地的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河姆渡遗址大量稻谷的发现,还有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这里的水稻比印度发现最早的水稻还早了三千余年。
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骨,其中有人工饲养的猪、狗、水牛等,还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这一地区现在已经绝迹的象、犀牛等,这对探讨古代气候的演变规律和原始畜牧业的起源过程有很大的价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艺术丰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动植物图案,有陶塑的猪、羊、人头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还有至今仍能吹出乐曲的骨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9鲻山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新石器时代 余姚丈亭镇西岙村鲻山东南麓
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
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试掘,1996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夹炭黑陶和夹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盘、钵、豆、鼎等。多素面,纹饰有绳纹、弦纹和锥刺纹等,另还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栏式建筑遗迹、大批稻谷、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该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产生、生活状况及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⑧ 2014中国考古学新发现有哪些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2014年4月至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郁南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本次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在第四阶地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揭露出较大面积的古人类活动区域。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图为磨刀山遗址手镐出土现场
中新网4月9日电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日揭晓。
消息称,在进行为期一天半的汇报演示后,4月9日下午,经评委会评议和投票,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揭晓。
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河南郑州东赵遗址、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十个项目当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章指出,此次评出的十项考古新发现,是从去年全国经审批的688项考古发掘中,经过审查获得初选资格、入围25项进入终评,再经过现场演示和评委会投票后脱颖而出。它们既是2014年度我国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也充分展示了当今考古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文章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终评会开幕式上对过去一年考古工作的总结:城市考古的基础不断巩固、主动性考古工作取得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整体工作面貌焕然一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成果展示普及。这些特点在入围的项目中均得以充分体现:坚持课题思路进行学术探索,全站仪、RTK、激光测距仪等测绘设备与技术的广泛使用,数字考古的全方位信息采集,激光三维扫描与建模技术记录和复原发掘对象以及遗址整体已经成为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十大考古评选这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在互相学习、借鉴和合作中不断进步,呈现全面发展之势,使得重要考古发现的地域更加均衡、种类更加丰富、学术性更强。
童明康对今后的考古事业也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加强管理、严格依法合规开展工作;二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延伸考古工作的内涵,促进考古学科转型。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自2012年至今,为探讨“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持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工作,旨在建立该遗址夏商时期更为详细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大致厘清不同时期的聚落结构并判断聚落性质,进而探讨夏商时期重大学术问题。为此,考古队对东赵遗址进行了 “遗址全覆盖式钻探”“聚落结构调查”,以及对重要遗迹和重点区域的“针对性发掘”。图为东周时期城址(东赵大城)城墙城壕剖面。
湖北枣阳市郭家庙曾国墓地: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地处汉水支流滚河北岸、随枣走廊的入口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郭家庙墓区于2002年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20余座。图为1号马坑(K1全景)
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处于金沙江水系与元江水系的分水岭上,海拔高于相邻各县。大波那墓地在祥云县云南驿坝的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大波那墓地填补了这一区域距今2500年至距今2000年时段的考古学文化空白,使我们对洱海区域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图为M20棺内人骨和随葬器物。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新发现窑址60多处,时代基本集中在东汉时期,这样本区域内调查确认窑址近200余处,其中东汉时期窑址近100处,三国西晋时期窑址60余处,为建立成熟青瓷起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图为丰富的作坊遗迹。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象泉河上游北岸,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是阿里地区所见的最大规模的墓葬群。根据碳14年代测定,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为距今1700-1800年,即公元2-3世纪,这一时期正是文献记载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从墓葬形制、规模、出土遗物等判断,故如甲木墓地很有可能是一处象雄部族贵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2013M2墓室。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墓群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一处丘陵谷地中,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2010-2013年间,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曾抢救性发掘过3座北魏时期墓葬(M1-3),其中M3出土了保存完整的木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于2014年3月组织文保专家进行了开棺及实验室考古工作,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
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北1200米,地处邙山南麓的缓坡带。2004年曾对回洛仓遗址进行过小规模考古工作。2012年初以来,经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确认:回洛仓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城墙宽3米;仓城中部为管理区,东西两侧为仓窖区;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间距8-10米;整个仓城仓窖数量在700座左右,远超文献记载中的数量,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仓窖数量最多的古代粮食仓储遗址。图为回洛仓C47仓窖壁木板灰痕迹。
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主要由矿山、冶炼、居住及作坊遗址等构成,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水泉沟、铁炉村、汉家川、慈母川等地。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了从采矿到冶炼的遗迹,并且找到了冶铁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遗址类型比较系统、丰富。图为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居住遗址发掘现场1。
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侧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地处乌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称洪江)西岸,其中杨烈墓(第29世)发现较早,1982年即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在杨烈墓东南侧约200米处新发现一大型石室墓(当时称挨河古墓,后清理证实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杨铿夫妇墓)和其他相关遗迹。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对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近两年的大规模发掘,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杨烈墓)外,M2(杨铿墓)和M3(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尤其M3系未遭盗掘的双室并列之土坑木椁墓,属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墓内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图为杨烈墓航拍。
图片: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侧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地处乌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称洪江)西岸,其中杨烈墓(第29世)发现较早,1982年即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在杨烈墓东南侧约200米处新发现一大型石室墓(当时称挨河古墓,后清理证实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杨铿夫妇墓)和其他相关遗迹。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对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近两年的大规模发掘,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杨烈墓)外,M2(杨铿墓)和M3(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尤其M3系未遭盗掘的双室并列之土坑木椁墓,属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墓内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图为杨烈墓航拍。
图片: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侧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地处乌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称洪江)西岸,其中杨烈墓(第29世)发现较早,1982年即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在杨烈墓东南侧约200米处新发现一大型石室墓(当时称挨河古墓,后清理证实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杨铿夫妇墓)和其他相关遗迹。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对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近两年的大规模发掘,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杨烈墓)外,M2(杨铿墓)和M3(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尤其M3系未遭盗掘的双室并列之土坑木椁墓,属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墓内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是贵州土司考古继海龙屯遗址之后的重大突破。图为杨烈墓航拍。
图片: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新闻网)
⑨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评选出的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是:
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华南早期人类活动的记录 。
这一发现填补了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将本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 。
考古人员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发现60多处旧石器地点,出土数百件年代最早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镐、手斧等石制品。郁南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
2、河南郑州东赵遗址:三座城“叠罗汉” 。
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累计发掘面积已近6000平方米。发掘的三座城址中,两座是夏代的,一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中、小三座古城址“叠套”在一起。在东赵遗址“中城”南墙基槽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孩童骸骨,或与祭祀活动相关 。
3、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最早的钟、磬、瑟、鼓等乐器 。
墓地距今约2500年,出土的钟、磬、瑟、鼓等乐器以及彩漆木雕编钟等,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实物遗存,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实物形态的人工墨,呈黑色、块状,经检测为能书写的墨 。
考古人员已发掘29座墓葬,判断其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曾国“公墓”,出土800余件套青铜器以及大量玉器 。
4、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填补洱海区域考古文化空白 。
墓地距今2000多年,已经发掘6座大型的高规格墓葬,木质棺椁墓中多人二次合葬。出土陶、铜、石、木器等290余件(套),分为铜、铁、锡、陶、石、木器等。是滇西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和分布范围最大的墓地 。
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揭开青瓷发展史 。
位于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2013年的一场洪水让久藏在禁山南麓地下的一处窑址暴露出来,由此揭开了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的面纱,这里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 。
发掘的瓷器数量数以吨计,其中三国、西晋时期的瓷器产品种类达30多种。瓷器产品瓷形丰富,单单一个罐就有网格纹、神兽等多种造型,胎釉质量高、纹饰华丽,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
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揭开“象雄国”之谜 。
墓地距今约1800年,已发掘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出土丝织物、黄金面具、鎏金铜器、银器、铁器、料珠等。首次考古发现了天珠。出土的黄金面具最初被考古人员以为是一张糖纸,而实际上很可能是象雄部落首领和高级贵族所用,主要为了美化逝者。西藏西部在被吐蕃征服前为象雄王国。这一考古发现为研究象雄文明提供了重要实证 。
随葬的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等动物反映了当时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繁荣景象。考古学家推断,1800年前的象雄人梳着密密麻麻的辫子,穿着毡裘,住窑洞式房屋,饲养牛、羊、马,吃的是青稞,甚至已有喝茶的习惯。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响了吐蕃以及后来西藏社会各个方面 。
7、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畅通的见证 。
墓群印证了当时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草原丝绸之路是古丝绸之路之一,由内蒙古阴山长城沿线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岸的欧洲地区 。
距今1500年的6座贵族墓葬,在中国北方草原较罕见。出土了具有地中海沿岸及古波斯地区文化特色的金项圈、玻璃碗、银碗等 。
8、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古代大型“国有粮仓” 。
回洛仓遗址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仓窖大而深,仓窖总计约700座,是国内考古发现仓窖数量最多的古代粮食仓储遗址。黎阳仓显示出依托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特征,仓窖口大而较浅,便于粮食的储备和转运,已探明储粮仓窖90多座 。
遗址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隋代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展示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储粮技术 。
9、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保存完好的公元10世纪冶铁场所 。
遗址群有矿山、冶铁遗址、居住和作坊遗址等构成。发现炼铁炉10座,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炼铁炉最多、炉体保存相对完好的冶铁场所。出土器物有矿石、炼铁块、炉渣、铁刀等,生活用品有瓷碗、陶罐等。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铁技术有重大意义 。
10、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 。
考古人员已清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3组,除杨烈墓外,杨铿墓和杨价墓均系新发现。其中新发现的第14世“土司”杨价及其夫人的墓葬,保存完好、规格豪华,棺材有用黄金和白银制作的抓钉,出土螭首金杯、金盘、金柄环首剑、象纽银执壶等金银器近百件,堪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 。
这一发现对中国土司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新蒲杨氏土司墓地是经全面揭露的播州杨氏的唯一墓地,墓园格局清晰、墓主明确、墓葬类型多样、年代跨度大、出土遗物完整而丰富,进一步深化了对播州杨氏土司丧葬制度、世系传承和文化交流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