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黄老墩遗址

黄老墩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26 10:55:17

❶ 泰山石敢当,敢当泰山石!

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以禁压不祥的习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P>
<P>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P>
<P>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P>
<P> 一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P>
<P>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P>
<P>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P>
<P>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P>
<P>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P>
<P>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P>
<P>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P>
<P>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P>
<P>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P>
<P>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P>
<P>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P>
<P>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P>
<P>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P>
<P>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 再加编造, 使之离历史真相更远, 就未必可取了。
回答者:谢子贵 - 魔法师 四级 8-16 08:32

石敢当”,亦名“泰山石敢当”、“石将军”、“石神”等,四川人则叫吞口,是普见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建筑风俗事象。通常是在家宅大门边外墙边,或街衢巷口、桥道要冲、城门渡口等处,立一块石碑,亦有嵌进建筑物的,碑上或书或镌“石敢当”三字。俗信其作用有三:一是辟邪,二是镇鬼,三是祓除不祥。而在山东一带,旧时尚有这块石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的神通,所以又叫“石大夫”(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

你可以看看下面的网站,还有更详细地介绍:
http://cache..com/c?word=%CC%A9%C9%BD%3B%CA%AF%3B%B8%D2%B5%B1&url=http%3A//www%2Endcnc%2Egov%2Ecn/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D20031219140823/&b=0&a=1&user=

泰山石敢当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

❷ 常州的旅游

截至年,常州拥有2个5A级景区、10个4A级景点、7个3A级景点、8个2A级景点。
截至2014年,常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处、金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溧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54处、金坛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468处。
(图册部分图片来源: ) 常州景点5A景区环球恐龙城休闲旅游区(中华恐龙园 、恐龙谷温泉、恐龙城大剧场、迪诺水镇)天目湖旅游度假区 4A景点环球动漫嬉戏谷天宁寺 青枫公园 御水温泉南山竹海红梅公园 常州博物馆 茅山风景名胜区 南大街商贸休闲旅游区 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淹城春秋乐园、淹城野生动物世界 ) 3A景点常州新区中心公园金坛奥金鳄鱼园金坛故龙山公园宋剑湖生态旅游区金坛华罗庚公园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江苏艺林园2A景点东坡公园 荆川公园张太雷纪念馆武进邹区中国灯具城武进横山白龙观溧阳市高静园溧阳市凤凰公园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常州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秋白故居 张太雷故居春秋淹城遗址京杭大运河常州段三星村遗址近园中华曙猿化石地点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阖闾城遗址金坛土墩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圩墩遗址太平兴国石经幢李公仆故居未园寺墩遗址戴王府遗址礼嘉王氏宗祠庄城桥唐荆川墓护王府遗址吕宫府甓桥淳化阁帖石刻田舍村隋墓常州戏楼群万缘桥新坊桥恽南田墓盛宣怀故居中山纪念堂白龙庙合剌普华墓赵元任故居常州文庙大成殿五洞桥段玉裁墓管干贞故居临清会馆本善桥史贻直墓金坛慰安所旧址恽鸿仪宅牛场村窑址群唐荆川宅观莲桥吕思勉故居戚机厂旧址前北岸明代楠木厅舍头桥武进医院病房大楼旧址清凉寺天宁寺秦堂山遗址大成三厂建筑群神墩遗址恒源畅厂建筑群万缘桥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笔塔传胪第广济桥孙觌墓唐氏宗祠意园文亨桥骨成墩红梅阁约园飞虹桥牟氏竹林公墓舣舟亭——苏东坡洗砚池常州府学遗址庄氏济美堂陈洽墓黄仲则故居逸仙中学旧址游击府大殿域城巷古井孙慎行行书碑龙城书院遗址万安桥晋陵白氏宗祠遗址庄存与故居崇法寺民元里民宅万寿庵孙慎行、孙星衍故居西瀛门城墙邹浩祠锁桥赵翼故居万绥东岳庙松筠小筑(石刻)福泉古井洪亮吉故居费伯雄故居刘氏宗祠梅里张氏宗祠李伯元故居大林寺志王府奚巷桥庄蕴宽故居节孝牌坊中新桥三元桥屠寄故居、吴氏中丞第白塔蒋氏贞节坊卢庄徐氏宗祠汤贻汾故居港桥横林赵氏宗祠南杨桥史良故居姬山遗址胥城遗址余巷冯氏宗祠刘国钧故居大刘寺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青龙桥潞城王氏宗祠浩然亭、落星亭张鹏云烈士墓冯仲云故居道台府(将军楼)茶山1、2号土墩墓胡发坚烈士墓天主堂中市桥胜西古墓圩塘革命烈士墓百岁庄咸安桥雅浦陆氏古墓群孟河东山烈士墓群安邦小学教学楼旧址樟村陆氏宗祠戈楫墓象墩遗址恽南田纪念馆芙蓉奚氏宗祠周家湖青龙桥淹城骆驼墩唐荆川先生读书处坊沈氏宗祠青司塘义井夏家大院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徐氏宗祠周陈桥丁堰唐氏宅第大明厂民国建筑群蒋氏宗祠隆兴桥孟河马氏宅第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民国建筑)村前桥亭杨氏祭祀亭大陆饭店旧址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太平桥芳茂里方氏宗祠殷家旦殷氏宗祠大成一厂老厂房、求实园、刘国钧办公楼牧斋院李象桥李氏宗祠碧云庵屠元博纪念碑丁家塘丁宅虎臣桥斜桥金启生女士纪念塔吴稚晖故居张塘桥礼嘉双桥杜宅王诤故居南河沿15号民宅百丈楠木厅蔡旭故居材罩屋旧址青城图公所旧址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明清医学祀典记、医学碑记西夏墅西河沿35号民宅北洋桥周有光宅七农场排灌东站樟村50-2号民宅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东坡书院旧址洪庄砖窑翠华桥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横林江村周氏宗祠巢渭芳故居济善桥钱一本墓园长沟别墅崔桥舍头村朱氏宗祠镇龙桥渡江桥顺来园茶店南河沿60-3号民宅孟城北街民宅毛家桥朱家埭3号民宅九龙禅寺大雄宝殿登云桥永安桥宝善桥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石佛新桥屠揆先宅西崦桥顺庄诸氏宗祠兴隆桥万福桥胡锦昌宅殷墅桥碑亭乾隆御碑前垛桥万缘桥后塘村青龙桥彩虹桥漕桥余巷薛氏宗祠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恽氏庭院建圣庵明式楠木厅东富春桥天井巷元井待渡亭武进县城隍庙河上塘桥明代轿形石经幢陶冶亭新岗遗址上店桥恽家墩汉墓玉泉及玉泉亭淹城土墩墓群董墅楠木厅庄氏塾馆寺桥王裒墓东青楠木厅参考资料

❸ 流传的名间故事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

❹ 新疆的古遗址都有哪些

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7公里处, 东距库车城约60公里,北靠明屋达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间蜿蜒流过,隔河屹立着雀尔达格山。在绵延数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凿出的石窟。

(苏巴什古城)苏巴什遗址也称昭怙厘大寺.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0公里却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筑群体遗址。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纪初便已存在,当时称为“且厘大清净”.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为唐代文化遗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三处的图片网址http://www.zhguw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7&id=1350

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第二次对中亚新疆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本人根据斯坦因考察和发掘后出版的《西域考古图记》、《沙埋和阗废墟记》、《古代和田》等书为参考,对其第二次西域(新疆)考古调查和挖掘的古代遗址做一综合,以为喜欢新疆历史遗迹的人提供简单的线条。

斯坦因是西域(新疆)考古史上的江洋大盗,他卑劣地利用各种手段对新疆等地的古代遗址进行挖掘、剥取壁画、搬走佛像经书,凡能拿走的全部席卷一空,实为强盗,但他又是一个专注的西域研究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西域(新疆)奠定了基础,后人当辨证地看待斯坦因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1906年--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中亚(新疆、敦煌)的考古和研究。

他行进的是一条他自认的新的线路,有别于他的先辈们的足迹:从印度出发,经白沙瓦附近的印度控制区边境,经斯瓦特帕特汗部族领地进入吉拉德尔,由此穿越兴都库什山的主脉到达阿姆河上游谷地和阿富汗所属的帕米尔地区,再由帕米尔高原的中国的塔什库尔干进入喀什噶尔,去了和田绿洲、罗布荒漠、敦煌,再返回吐鲁番......

1900年--1901年,斯坦因第一次在我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古和发掘,并著有《古代和田》一书。而这次(第二次)考古研究后所著的《西域考古图记》既是《古代和田》的续集,又是一部巨著。

这部巨著涉及的地域包括了今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巴音郭楞、吐鲁番、哈密和河自走廊等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遗址、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及附近遗址、焉耆锡克沁明屋及其附近石窟寺和遗址、甘肃西部汉长城和烽燧遗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和藏经洞等。在上述其发掘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椟文字(包括汉文、梵文、佉卢文、和田文、龟兹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鹘文等),织物(丝、毛、麻、棉等)、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属(金、银、铜、铁等)、玻璃、料器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兵器等。

这部巨著研究涉及的范围有:新疆考古学、河西地区考古学、佛教考古学、建筑考古学、古民族文字学、简椟文书学、铭刻学、钱币学和体质人类学等新疆、河西古代历史学、古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新疆、河西古代民族史、古代民族文化史;佛教、摩尼教、景教和袄教;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地理学、吐鲁番敦煌学、古代社会学、丝绸之路史、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史、古代国际关系史、古代服饰史和有关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等诸多领域。

斯坦因盗掘的遗址中的文物如壁画、塑像等对我国的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他自己也在这部著作中直言不讳地描述过,给他不光彩的研究留下了历史的、真实的记录,也为后来的中国研究敲响了警钟。

一、塔什库尔干地区

1、克孜库尔干遗址(即今公主堡遗址)。在今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以南10余公里的山崖上。

公主堡为玄奘西行取经返回时在羯盘陀国(今塔什库尔干县地域)听到的传说所记载的。公主堡位于卡拉其古峡谷一座海拔约4000米的高峻崎岖山冈东侧,由土坯及夹杂树枝和灌木层组成,墙壁坚固。斯坦因判断该遗址建于汉代,但遗址内无任何汉时淘片等物,该地“可能仅仅被用作一处在危急情况下的临时避难所,而不是一个长久性占据的地方”。斯坦因还在遗址下的山谷缓地发现有垦殖过的田地痕迹。

1972年,新疆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认为该遗址的城墙历史只有300多年,即为清朝所建。

公主堡因玄奘所记载的塔吉克族祖先关于“汉日子孙”的传说而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斯坦因对公主堡遗址有详细介绍。

2、阿克塔木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城附近,,由一圈围墙构成,上部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砾石建成。该遗址修建年代不详。

3、其其克里克遗址。(即玄奘记载的福舍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北的峡谷中,已为废墟,为古丝路为过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给的驿站。

二、喀什阿图什地区

4、可汗沙尔遗址。位于喀什市北,坐落于阿图什河北岸一座约高20米的黄土墩上,有残留佛塔。

5、三扇洞遗址(即玉其买尔万遗址,今称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为佛教洞窟,开凿于东汉时期,为今喀什地区保留最完整的一处佛教遗址。洞窟内绘有大小不等的各种佛像70余尊及1尊立佛。

三、莎车叶城地区

6、克孜尔加依遗址。位于叶城南部提孜那甫河岸,曾发现有回鹘文写卷。遗址已不存在。

7、阔依鲁克阿塔遗址。在克孜加依遗址北约3公里处,现已不存在。

四、和田地区

8、八喇玛库木塔提。塔提,即占据古代遗址的风蚀地。该遗址位于今墨玉县喀拉喀什镇南侧通往和田市区的沙漠中,有红陶碎片散布。塔提已不存在。

9、那戛拉哈纳土墩遗址。即玄奘记载的“鼓池侧伽蓝”废庙遗址,位于和田县约特干古城遗址附近,已不存在。

10、约特干遗址。位于今和田县巴格其镇艾拉曼村田地中,疑为古和阗王国的国都。现仅残存很短的城墙,出土有各种陶器、铜器、古文书、古钱币等。

11、热瓦克佛寺遗址。位于今洛浦县吉亚乡北约35公里处的沙漠中,面积约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四周墙壁内外侧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画。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以一组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为主。

热瓦克佛寺遗址是我国现保存较好的一座具有典型健陀罗佛教艺术特征的寺院遗址,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除壁画外,还有五珠钱、佛珠和各种陶器等。

斯坦因对约特干和热瓦克遗址有详细介绍。

12、阔克库木阿里斯遗址。在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为一佛教寺院遗址,为公元4-7世纪遗存,其木制建筑图案与尼雅遗址建筑图案一致。

13、基内托克玛克遗址。在热瓦克佛寺遗址附近,为一佛教寺院遗址,出土有泥塑装饰物、木雕碎块等。

14、阿克铁热克遗址。为一佛庙遗址,在热瓦克遗址附近,现已不存在。

15、斯也克遗址。为一佛庙遗址,在阿克铁热克遗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16、喀达里克遗址。为一汉唐时期的寺庙遗址,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画、泥塑饰板残片、陶质饰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书木犊、彩绘木板残片。斯坦因对喀达里克遗址有详细介绍。

17、巴拉瓦斯特遗址。在喀达里克遗址附近,为喀达里克遗址系列居民居住区,出土有陶器碎片、丝绸、汉文及婆罗米文木简等物。

18、阔克吉格得遗址。在喀达里克遗址附近。已不存在。

19、达拉布赞遗址。位于喀达里克遗址南,为一寺庙遗址,出土有泥塑佛头像、彩绘板等。

20、麻扎托格拉克遗址。在达玛沟遗址附近,为唐代遗存。出土有婆罗米文、汉文文书木简、纺织物等。

21、尼雅遗址。尼雅遗址位于今民丰县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地。

尼雅遗址为汉晋精绝国都城,斯坦因曾两次发掘废址53处,掘获佉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继斯坦因之后,美国人亨延顿、日本人橘瑞超等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新疆博物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出土有2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其中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棉织物。

尼雅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南北延伸25公里,东西5-7公里,附近有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各类遗址70处。经学者考证,尼雅遗址即《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地。斯坦因对尼雅遗址有详细介绍。

22、比勒尔孔汗遗址。在今民丰县牙通古孜河尾闾的沙漠中,为古代民丰地居民的居住地,现已被沙漠埋葬。

23、安迪尔古城遗址。传为唐代西域毗沙都督府所属的兰城镇遗址,位于民丰县安迪尔农场东南约25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尔河下游东南,由佛塔和寺院组成,始建于汉代,于公元11世纪逐渐被废弃。出土有吐蕃文、婆罗迷文、佉卢文和汉文文书及其他文物。遗址现存环形城址(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唐代中后期随着安迪尔河流量减小逐渐废弃。唐玄奘抵达这里时,曾记载这里为“睹货逻故国”,并称其为“国久空旷,城皆荒芜”。斯坦因对安迪尔遗址有详细介绍。

五、若羌地区

24、瓦石峡古遗址。位于若羌县西80余公里的瓦石峡乡博孜也尔村西南沙丘中,曾被称作“弩支城”、“凹石峡”,是古楼兰国的经济重镇,残留冶炼金属和烧制器皿的土窑,遍地陶片、砖块和玻璃碎渣,出土有隋、唐、宋时期钱币、丝织品及元代汉文文书、玻璃器皿等。

瓦石峡古城建城可追溯到公元前77年。汉昭帝时因楼兰“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多为“匈奴反间”(《后汉书.西域传》),于是,汉昭帝令楼兰王都迁至鄯善(今新疆若羌县附近),改国名为“鄯善”,并屯田移民,目的是不受匈奴控制,以开辟西进之路。鄯善国形成后的公元5世纪,北魏派将镇守,唐初,中亚康国首领康艳典在鄯善郡属地筑新城,即“弩支城”,隶属当时的沙州都督府(府治在今敦煌),粟特人多来此地居住,8世纪,这里和米兰一同成为吐蕃控制地,元后,这里又成丝路南道人类活动的中心。

斯坦因对瓦石峡遗址有详细介绍。

25、米兰古城遗址。

米兰古城处于罗布泊东南的极小绿洲边缘,为汉唐屯垦基地,主要由古戍堡、东大寺、西大寺三部分组成。

古戍堡是吐蕃时代的一座军事堡垒,南北宽56米,东西长70米,呈不规则方形。城垣最高残存7米多,用黄土、柳枝、麦秸相间夯筑而成,墙外积满流沙。戍堡东北角有一400平方米的大建筑物,戍堡南墙有一个高12米的土台,长宽各为20米和12米,土台顶部立木杆,好象是烽燧。戍堡四角有角楼,高度在6-9米间。堡内建筑物集中在北部,多已坍塌。古堡东西侧排列着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当年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著名的高僧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国的途中都曾在这里拜佛讲法。

东大寺高约6米,分上下两层,四周有高院墙;西大寺则与东大寺相对,外绕基座置走廊。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古城范围东西绵延约7公里,南北宽5公里,其间有多处佛寺、佛塔分布,还发现了汉代的水利工程和屯田遗址,这里灌溉渠系纵横,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屯田规模广达3000公顷。在吐蕃古戍堡的东南2公里处还发现了汉代居住遗址,遗址中抛散着青、白玉料,陶片遍地。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在吐蕃古戍堡的东南2公里处还发现了汉代居住遗址,遗址中抛散着青、白玉料,陶片遍地。斯坦因对米兰遗址有详细介绍。

26、楼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

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至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几成边远代名词。

遗址发掘有晋代手抄《战国策》,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性木乃伊,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后被称为“楼兰美女”。其它文物有汉锦(其上有汉文)、汉五铢钱、贵霜王朝钱币、唐代钱币、汉文、佉卢文残简等。 斯坦因对楼兰遗址有详细介绍。

27、居卢仓遗址。为汉唐后形成的丝绸之路楼兰道上的给养站。

六、

28、阿拉塔木遗址(即今哈密市庙儿沟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的白杨河上游,当地维吾尔人称为“台藏”。为唐代佛教遗址,伊斯兰教传入哈密后, 该院逐渐废弃。

29、拉普乔克遗址。位于今哈密市三堡乡四堡村白杨沟河中游,有南北两城,四角有残存了望台,城内有土墩和房屋残墙。古城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据《后汉书》记载,公元72年,东汉明帝拜窦固为奉东都尉,屯兵凉州,窦固分兵四路北征匈奴战于天山,呼衍王败逃,东汉政府在四堡设“宜禾都尉”城。城内有佛寺遗迹。

斯坦因对上述两遗址有详细介绍。

七、吐鲁番

30、大阿萨古城遗址。在今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南的沙漠中,当地人称“阿萨协海尔”。根据黄文弼1928年考察,大阿萨古城为唐时驻守官署所在地,北部有晋-唐时期的墓葬群。

古城地当丝绸之路大海道要控,大海道早在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存在,为中原掌控高昌、柳中的一个重要戍堡。大阿萨古城有佛殿遗址,出土有佛教蛋彩壁画、泥塑坐像残片、丝织残片、回鹘文书等。

斯坦因对大阿萨古城有详细介绍。

31、小阿萨古城遗址。在大阿萨古城附近,当地人又称克其克阿萨。与大阿萨古称为同一时代。出土有木雕坐佛等。

32、交河古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儿乃孜沟悬崖平台上,地势险要,四面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洲。曾是车师前部王国的国都,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

交河古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古城中有佛教寺院等。

斯坦因对交河古城有详细介绍。

八、和硕焉耆地区

33、曲惠古城遗址。位于今和硕县曲惠乡西北,相传是汉代危须国故地。遗址仅存夯土筑城基,城内建筑基址尚存,有一土墩,红土筑,顶部砌土坯,地面散布红泥陶片,出土开元通宝等古币。

34、硝尔墩旧城,位于今焉耆县西北。遗址分内外两城,外城城墙断续,城中有夯土所筑的高大建筑,已残破,地面上有粗厚红陶片。估计该遗址为古代耆耆、危须两国时期的粮仓遗址。中国学者黄文弼认为是危须国的危须城。

35、博格达沙尔遗址。今称四十里城子古城,位于今焉耆县城西12公里,是汉代焉耆国都员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古城现存城垣、小城、护城河等,周围许多防卫建筑是用巨型土坯垒砌的堡垒状建筑,内有高台、住房、外有围墙。博达沁古城经汉、南北朝、隋唐而后衰落。遗址出土的陶器属北朝和隋唐遗物,铜镜、包金铁剑、金带扣和装饰品等属汉代物品,另有唐代钱币和饰品出土。

36、硕尔楚克遗址。即今锡克沁古城遗址,在焉耆县七个星镇境内。为唐代寺院遗址,是当时西域较大的伽蓝之一,包括南大寺、北大寺以及离寺院不远的千佛洞石窟群三部分。南大寺曾发现具有不少犍陀罗风格的泥塑彩绘佛头,为公元6-7世纪的作品,而北大寺的彩绘佛头有东方风格,约为公元8-9世纪的塑像,另发现有木制残片、彩绘木板、浮雕组像菩萨像方砖、泥浮雕、建筑构件残片、彩绘壁画、汉文、回鹘文等文书残片等。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37、霍拉遗址。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霍拉村南偏东一处山顶、山梁和坡地上,为唐宋遗址,分为南北两区。南区遗址较多,坡地处有佛塔、大僧寮、禅房、龛式建筑等,北区距南区约300多米,山腰处有一座佛塔和一些建筑遗迹。1928年,黄文弼发掘有瓷砖、木雕佛像、瓷砖花纹等。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图:锡克沁古城出土的文物 图为转载 九、库尔勒轮台地区

38、乌孜干布拉遗址。即玉孜干古城遗址,位于今库尔勒市西南约10公里的英下乡玉孜干村附近,现仅存城垣几段,夯土而筑。可能是汉代捷枝城址。无资料可考。

39、央塔克沙尔遗址。位于乌孜干布拉遗址附近,形制也相似,仅有城墙残留,其他无从考证。

40、沙喀兰达遗址。位于库尔勒市西南,仅有城墙残留,其他无从考证。

41、乌垒古城遗址。即野云沟遗址,在今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之间,为汉代西域都护府乌垒城所在地,是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遗址已不存在。在野云沟乡附近还有两处古城遗址,一为一座方形小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筑,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城东似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为当地人称的“白土墩”,有城垣、田埂残迹和一个高约3米的土墩烽隧。黄文弼在此发掘出一些存贮的陶罐,估计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

九、于田策勒地区

42、喀拉墩古城遗址。位于于田县城北240公里处的克里雅河下游沙漠腹心,距和田市440公里。古城堡城长方形,边长60米,现存土城墙高8米。出土有陶片、毡残片、汉代古钱币等文物。遗址为汉代-南北朝时期,是当时于阗国境内“小城数十”中的城堡之一。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43、法哈特伯克亚依拉克遗址。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乡境内,斯坦因发掘过8处遗址,出土有梵文、婆罗米文经书,宝石封泥泥塑佛像残片、蛋彩壁画、希腊风格的凹雕等,疑为公元6世纪宋云西行所提的“末城”遗址。

44、喀拉央塔克遗址。位于今策勒县达玛沟河东岸一片开阔的灌木丛低沙丘地带。为佛寺遗址,斯坦因考察时已被破坏,但他采集有壁画及木雕佛像碎片、乾元年间的钱币等物。

45、玛依拉遗址。在今策勒县西的沙漠中,发现有泥塑碎片,斯坦因判断此遗址为一座寺院,建于唐代,毁坏年代已久。

十、和田地区

46、瓦依斯喀拉木遗址。位于洛浦县杭桂乡北的沙漠中,为一古代佛教寺院,但仅剩残存的台座,保留有白陶浮雕。

47、杭桂塔提遗址。位于洛浦县杭桂乡北的沙漠中,为一古代佛教寺院,无残存。

48、喀拉萨依寺院遗址。位于和田市以北的沙漠中,无建筑遗存,但有小块佛像碎片。现已不存在。

49、玛亚克里克遗址。位于玉龙喀什河北左岸的灌木丛中,有蛋彩壁画、灰泥彩绘佛像、钱币、古代和田养蚕像等,斯坦因疑为唐代以前就已废弃。

50、奇里古勒乌格勒遗址。在玉龙喀什河北尾闾处沙漠中,当地人称“契丹乌里克”,即汉人城,地面有大量粗糙的陶片,其他无任何遗留。

51、麻扎塔格古堡遗址。位于墨玉县境内和田河下游西岸,为古代古堡遗址,分为三重,判定建于不同时期,上部已全塌陷,只残留墙体。出土有古代文书、钱币等物。

麻扎塔格古堡当古代龟兹至于阗必经之地,始建于东汉时期,延至唐、宋,为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为古代和田重要古城之一,废弃于十一、十二世纪的宗教战争。

斯坦因对此有详细介绍。

52、乌什堡垒。位于今乌什县通往山口地段,为一巨大天然堡垒。

53、琼梯木遗址。位于柯坪县城南沙漠中,泥土夯制建筑,有陶片、钱币等物,废弃于唐代末期。

54、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今图木舒克市附近的托库孜萨来山南麓。遗址城墙为三重,夯土筑成,有寺庙遗址,为汉至北魏的尉头国、唐据史德城,也称郁头州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55、阿萨遗址。在今策勒县努尔乡喀拉塔什河源头,发现有毛织物,为一古代人类居住地。

斯坦因第二次对西域(新疆)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持续近3年,路线是:经今阿富汗瓦罕走廊进入中国,途经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图什、莎车、叶城、皮山、和田、策勒、于田、民丰、且末、若羌(、敦煌、安西、)哈密、吐鲁番、和硕、焉耆、库尔勒、轮台、于田、策勒、和田、墨玉、乌什、柯坪、巴楚、和田、昆仑山北等地。其完成考察后的成果被撰写成100余万字的文字,轰动欧美学界,学术价值极高,可读性强,为至今研究西域(新疆)历史遗迹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或惟一资料。

历史上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汇聚的东西方交流中枢地,历史文化和宗教民俗极为丰厚,带有对新疆灿烂文明兴趣的人,对斯坦因考察的众多佛教遗址的研究会有更多收获。

❺ 圯上敬履 圯什么意思 履 什么意思 下邳的 邳 衣褐的 褐 孺子的儒 愕然的额 殴打的殴 有顷的顷

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圯】yí,桥的意思。
【履】1、鞋。2、踩;走。3、脚步。4、履行。
在“圯上敬履”中,“履”是指鞋。
“圯上敬履”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圯上敬履”的典故——
《圯上敬履》原名《圯桥三进履》,讲的是汉初三杰的张良年轻时,在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老人三次约张良夜间都桥上见面,并把破破烂烂的鞋故意掉到桥下,让张良捡来给他穿上。原来这个老人叫黄石公,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他授予张良兵法,使得张良在辅佐汉高祖刘邦时运筹帷幄,立下汗马功劳。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尊师重道,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成大器。
【邳】 读Pī 1、邳州,地名,在江苏。2、姓。
下邳,是古国名。
网络上介绍:邳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城市别称良城,邳州古称邳国、下邳,民国元年始称邳县,1992年10月撤县设邳州市。邳州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区位优势明显,陇海铁路、霍连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位于江苏省确定的徐连都市圈中部;观音、临沂、连云港三大机场近在咫尺,市区坐落在东陇海铁路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处,是苏北、鲁南水陆交通枢纽。她是最具活力、最具魅力的现代化新兴城市。东临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西依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位于江苏省确定的徐连都市圈的中心,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全市幅员面积2088平方公里,辖24个镇,人口169万,是江苏省人口第二大县(市)。邳州历史悠久,境内大墩子文化遗址、刘林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是江苏文明最早的起源,寨山摩崖石刻、梁王城遗址、九女墩遗址、岠山贝丘遗址、关帝庙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历史上,邳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台儿庄战役、淮海战役都在邳州发生过。邳州是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烈士牺牲地;邳州是新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宋振中,也就红岩小说中的小萝卜头的故乡。
【衣褐】外面穿着粗布衣。比喻人外表朴素而内藏真才。
出 处:《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
衣:穿的意思。
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孺子】小孩子。用法举例:黄口孺子。
【孺】小孩子。用法举例:妇孺;孺子。
【愕然】形容吃惊。用法举例:意外的消息传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愕】惊讶;发愣。用法举例:愕然;惊愕。
【殴打】打(人)。用法举例:互相殴打;遭到歹徒殴打。
【殴】打(人)。用法举例:斗殴;殴伤。
【有顷】一会儿;片刻。
【顷】1、量词,地积单位,100亩等于1顷;1市顷合66667平方米。
2、形容词,顷刻。用法举例:少顷;有顷;俄顷。
3、副词,不久以前;刚才。用法举例:顷闻;顷接来信。
4、左右(指时间)。用法举例:光绪二十年顷。
“有顷”中的“顷”,是顷刻,片刻的意思。

❻ 秦朝崇尚黑色/西汉尚黄色/东汉尚红色,请说明三种颜色各自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的祖先, 居住、采集、耕种的土地是黄的, 洪水期饮的河水是
黄的, 到了晚期智人阶段, 自己的皮肤也是黄的。应该说, 我们的祖先,
在和森林对比中, 在和禾苗对比中, 在和蓝天白云对比中, 很早就认识
了黄色。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 母系氏族的晚期, 黄河流域活动着一位大政治
家、大发明家, 他曾经征服了黄河流域诸多氏族, 组成氏族联盟, 作了氏
族联盟的领袖。人们尊重他, 纪念他, 称他为“ 黄帝” 。“ 帝”是“ 王天下之
号” 见《说文》, “ 黄帝”就是黄土地上的王天下者。人们把“ 黄”送给了
五帝之首的氏族联盟领袖, 自此, “ 黄” 便成为华夏氏族的民族色, 国
色。
“ 黄”代表吉样、尊贵
《周易》的作者大约已从传说中接受了黄帝以来尚黄的观念。《周
易》经文中, 凡出现“ 黄”的事物为喻, 其占断便绝对是大吉大利, 黄色成
为吉祥、尊贵的代表。如《离》六二“ 黄离, 元吉。”高亨注传义说“ 离,
附丽也。黄离, 黄色附丽于物也。色不能独存, 必附丽于物。如黄金是
黄色附丽于金, 黄裳是黄色附丽于裳等是。《易传》认为黄是美丽之色,可比人之美德。黄离比人有美德附丽于其身, 故大吉。”
此后, “ 黄”几乎成为吉祥之兆的代名词。凡与祥瑞之兆有关者, 常
冠以“ 黄”字, 如“ 黄星” 出现为祥瑞, 晋代王嘉《拾遗记· 轩辕黄帝》说黄
帝“ 以戊巳之日生, 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 。这也是以为尚黄
自黄帝始的传说。以“ 黄气” 、“ 黄云” 、“ 黄瑞” 、“ 黄旗” 、“ 黄旗紫盖” 、“ 黄
龙”为天子之气。《宋书· 符瑞志上》说“ 帝尧之母曰庆都, 生于斗维之
野, 常有黄云覆护其上。”谢眺《始出尚书省》诗“ 青精翼紫驮, 黄旗映
朱邸。”李周翰注“ 青精, 星也。黄旗, 瑞云也。皆王者将兴之符应也。
紫驮, 天子车也。朱邸, 明帝所居。谓青精辅车, 黄旗映于帝宅, 此谓明
帝将即位之时瑞也。” 载汉代术士尝言“ 黄旗紫
盖, 见于斗牛之间, 江东有天子气。”

东汉尚红不如现在尚红得厉害,话说当年张角起义都是用的黄色,起义军也称黄巾军,而不是红军。西汉也尚黑色。
在我国传统“ 五行”观念中· 居于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黑色纳“ 五色”于一体, 是“ 五色”的还原与复归, 可以此界定黑
色在“ 五色”观念中的永恒本质。长期积淀于人们色彩视觉情感
中的理念模式通过抽象的经验形式和摹仿性“ 心理视象” 的移入而
导致民族色彩审美图像一“ 尚黑”色彩通感的发生。原始思维结构中的宇宙观念是浑沌而玄虚的, 人类置身于幽
玄的黑色时空而生发对宇宙和天地万物的猜度与诊释。老子哲学
体系中以黑色作为带有生殖崇拜意蕴的象征性色彩, 推衍其与宇
宙万物和人类肇始的密切联系, 贯穿着“ 尚黑”思想的主线, 这条主
线曾经伴随着史前审美风尚演进的漫长历程, 表现出相对稳定的
色彩心理取向。
二、“ 尚黑”观念之孕育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众多发现表明, 以黑色石料打制的石器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显然为我们认识史前人类黑色视觉心理的官
能感应提供了材料学依据。广西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
的石器, 多为坚硬的黑色隧石打制而成, 年发掘所得件石
制品中, 黑色隧石制品就有件。③值得注意的是, 在该遗址附近
的都乐河和古柳江河道中却极少有此类黑色隧石, 目前尚难确切
知道它的来源。由此看来, 至少可以相信原始人类对黑色隧石的择
取绝非信手攫来。广东南海县西樵山遗址出土的数千件细石器也
大多为黑色隧石④ , 从工具发生学角度来看, 原始人类对工具制作
材料的选择更关注于厚重、坚硬的质感, 而黑色隧石除自身所具有
的坚硬质地外, 相对于其他石料还拥有更强烈的色彩视觉感受, 从
而引发出黑色视觉心理的官能感应, 即黑色视觉形态的原初形式。
从目前所能看到的早期旧石器标本中不难发现, 对制作材料
的选择似乎流露出漫不经心的色彩经营尚且没有充分理由言其
审美意识的渗入。然而, 却无法排除原始人对工具制作的经验攫取
和功能思考, 这一阶段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较多的偶发形态。对于器
物形状、色彩的理性观照溶人了原始的色彩情感体验, 产生色彩理
念驱动状态下的视觉惊奇和感官愉悦, 且正是由于对工具制作技
术和能力的驾驭而获得的自我实现的满足与快感, 才引发某些工
具纯实用功能的摈弃, 进而演变为具有宗教统慑力量和审美意蕴的“ 象征物” 。
吴兴钱山漾四层文化出土的石斧新石器时代, 两面以黑彩
饰绘回纹、云纹、折线纹等纹饰, ⑤流露出明确的宗教动机, 似乎在
传达着邀远的“ 尚黑”讯息石峡文化、裕泽文化、薛家岗文化皆发
现有彩绘石斧。黑色饰纹虽然包含有审美遐想的成分, 但更多是
作为原始宗教传媒的色彩语言符号, 并由此得以实现其文化潜移
和功能逾越。倘若史前“ 尚黑”观念的萌发有可能籍以此类黑色符
号刺激为取象契机, 那么, 至少多半归附于原始宗教复合性心理结
构的涵化促动作用。
黑彩饰绘的石斧应为原始部族宗教活动的一种仪仗或权杖。
河南临汝仰韶文化遗址所出彩陶缸《鹤鱼石斧图》, 即有以浓重黑
彩描绘的带有“ 丫”符号的石斧, 它是具有崇高寓意的仪仗或杖
标, 有可能成为夏代所崇尚的黑色斧饭类仪仗的蓝本⑦ 。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已基本上具备了自律性的审美观念, 而不
再由严格意义上的功利性动机来统慑, 由对黑色视觉感受实用目
的的追求转人黑色审美抽象意义上的概说, 出现了较多的黑色饰
品。如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有黑色石墨磨制的带钻孔的小装饰品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有黑色煤精石磨制的饰品⑧沈阳新乐
遗址出有煤制的黑色圆泡形饰、耳挡、圆珠等饰品⑨河南浙川下
王岗遗址出有大量以黑、红色彩绘的陶、石、玉质环饰, 独具匠
意。⑩此外, 我国北方地区细石器文化的黑色石制品也达到了高度
工艺化程度, 蕴含有玄秘的色彩视觉感受, 包孕着“ 尚黑”审美情绪
的胚芽。
由色彩陌生感无关注一色彩认知感有关注一色彩情感模
式色彩崇尚秩序的逐渐凸显, 构成色彩认知、发生、演进的原始
系统结构图式, 史前“ 尚黑”观念正是在这种原始结构图式的转合
下悄然孕育萌发。从史前工具、饰品、陶器制作中尚能隐约窥见“ 尚黑”观念孕
育、萌发的轨迹, 那么,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文化阶段则可以界
定为“ 尚黑’,观念的勃兴期。
典型龙山文化黑陶“ 尚黑”之风是否可以视为夏代“ 尚黑”观念
的源头, 尚且毋敢定论, 然而, 从文化传承的脉络来看, 夏文化确是
承袭龙山文化而来。
探索夏文化遗存中的“ 尚黑”遗痕, 王城岗、王湾、陶寺和二里
头文化无疑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王城岗一期文化登封王城岗、禹县瓦店等皆为灰砂黑陶和
泥质黑陶二期文化开始出现精美的磨光黑陶。王城岗晚期与夏文
化十分接近, 以崇尚泥质黑陶为其文化的主体标志。二里头一、二
期文化盛行夹砂黑陶和泥质黑陶, 出现较多的鼎、颤、三足盘、豆、
平底爵、盂、筒形瓤等器型, 被考古界确定为夏文化的下限。山西襄
汾陶寺遗址出有一批木器, “ 器物外表彩绘所用调合粘接剂⋯ ⋯与
漆器较为接近的漆类物’嗯与韩非子所说“ 禹作祭器, 墨染其外, 朱
画其内”的特征极其一致。同期出土的彩绘陶器皆施以黑色陶衣,
如泥质褐陶壶、瓶、盆、盘等器表磨光施黑色陶衣, 再在其上分别以
红、白二色彩绘变体动物纹、折带纹、几何纹、蟠龙纹等纹饰, 类似
舜制木质食器“ 流漆墨其上” 、“ 犹漆墨之”的记述。
再如, 安庆张四墩遗址出土夏文化陶系崇尚黑陶, 器型有黑陶
鼎、豆、盘、篡、杯、罐、瓤、壶、盆等等, 极为丰富。其中, 夏文化早期
黑陶瓤由淮北花家寺大汝口黑陶杯演进而来, 并且逐渐变化为细
腰高颈喇叭口的瓤, 为商代铜瓤的鼻祖, 从中不难看出由大坟口文
化到龙山文化及至夏文化陶器“ 尚黑”之风的源流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 从众多史前文化遗存的发掘情况来看泥质黑
陶由夏代极其盛行至殷商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实际上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 尚黑”之风由夏代的勃兴鼎盛至商代趋弱的演化轨迹。
夏代考古发掘中使我们得以看到的实物仅仅是一些不易腐烂
的陶器或木器而已, 无疑只能窥其“ 尚黑”观念之一斑。然而, 见
诸于古籍文献记载的夏代“ 尚黑”史料却是十分丰富的。
《史记· 夏本纪》“ 帝锡禹玄圭, 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 即黑
色的玉圭。帝舜为表彰禹及其辅佐大费治理水土功绩, 分别赐其黑
色的玉圭和黑色的族旗飘带, 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之玄色纽系
在一起。由此推衍, “ 五行”北方所配黑色及其黑色之君额项、水官
之臣玄冥绝非空谷来风。
其实, 早在禹之前业已凸显出“ 尚黑”的端倪。《集解》引应劲
日“ 黄帝受命, 有云瑞, 故以云纪事也。⋯ ⋯冬官为黑云。”与“ 五
行”北方黑色之君相符。黄帝、帝尧等衣着服饰皆尚黑。舜时, 黑色
增帛被规定为高辛氏后裔朝见之礼品。使用黑增的高辛氏为夏后
氏之先祖, 故其后裔仍沿袭崇尚黑色, 笔者以为, 夏后氏“ 尚黑”之
风即缘于此。
夏后氏时, “ 尚黑”之风极盛, 渗透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诸多方
面如服饰、车乘、祭祀、仪礼、居室等等, 无不为“ 尚黑”审美风尚所
统慑, 《礼记》等对此多有记载。如
“ 夏后氏尚黑, 大事敛用昏, 戎事乘骊, 牲用玄。” 《礼记· 檀弓
上》
夏代不仅对车乘和祭祀用牲以及器物、服饰等作出严格规定,
还以黑色作为“ 贡维土五色”之主色, 供天子筑坛祭天立社和诸侯封地的证物, 作文绣服色, 明确服装之等第。同时, 夏代“ 尚黑”之风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美与丑的审美评价。“ 昔有仍女生女, 叛而甚
美, 光可以鉴, 名日玄妻。’, ⑧皮肤颗黑光可照人, 而仍以为美丽之
至, 可见对黑色崇尚之极。黑色虽然成为夏代崇尚色彩之主流而为
至上之美, 但在局部意义上也包涵有丑的审美评价, 认为“ 己恶而
掠美为昏, 贪以败官为墨, 杀人不忌为贼。’, ⑩“ 墨”为“ 流肴五刑”之
一, 即黯面, “ 先刻其面, 以墨窒之。”通过以黑色刺刻面部而作为一
种罪恶和丑陋的象征。
夏代“ 尚黑”之风至秦仍有所遵循, 如同“ 殷人尚白” 的色彩崇
尚模式一样主导着这一时期的审美风尚。虽然, 自夏以后的“ 尚
黑”之风渐趋衰褪, 而作为一个时代最具坚实根抵的审美风尚的影
像投射总难以被抹去其残垣断迹, 这是由“ 尚黑”观念的流变性所
决定的, 也是文化运演的相对不可徙移性所导致的文化形态和审
美风尚传承的恒常现象。
中国史前“ 尚黑”观念孕育、萌发、勃兴的轨迹并非清晰可鉴
然而, 透过众多史前文化遗存残留的“ 尚黑”遗痕, 仍可得以窥视这
个东方古老民族时断时续的色彩崇尚历程。
殷人虽然崇尚白色, 却仍以玄鸟为其部族图腾。玄鸟, 燕子, 因
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 故称玄鸟。《诗经· 商颂· 玄鸟》“ 天命玄
鸟, 降而生商。”包孕有黑色之图腾色彩。周虽尚赤, 但周天子在冬
季则要“ 居玄堂” “ 乘玄路, 驾铁骊载玄旗, 衣黑衣, 服玄玉’, ⑩ , 似
乎毫无尚赤之意, 相反却构筑了一个黑色氛围的生存空间。秦汉时
期, “ 秦得水德而尚黑” 邹衍语黑色施用于器物、服饰等, 汉初随
秦制, “ 尚黑”之风依然盛行, 曾规定按五时分别朝服色彩, “ 至朝皆
着皂衣”成为约定俗成的宫廷官显着装仪礼。
黑色对于冕服制度的影响初始于商代, 《书经· 樱篇》“ 绣以五彩, 彰施于五色, 作服汝明。”其中的翻为斧形, 刃白身黑, 取意决
断宗彝则为纯黑。“ 作绩黑也” , 黑色遂成为十二章纹之主色。此
外, 三代盛行“ 玄冠”之式,《仪礼· 士冠礼》“ 主人玄冠” 。年
殷墟西北岗商墓所出浮雕人形玉饰, ⑩头戴高冠, 冠上透空, 周边
有扉棱, 上附装饰品, 研究者认为即是“ 玄冠”之原型。殷商文化遗
存中残留的黑色崇尚痕迹, 足以反映夏代“ 尚黑”之风对殷商文化
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台西和北京平谷刘家河遗址商代贵族墓出
有黑、红色相间的衣袅滕县前掌大晚商大型墓出土织物皆为黑、
红、白三色彩绘图案殷墟贵族墓出土织物上的兽面纹图案间敷黄
黑色, 或以黑线单色饰绘, 末流贵族或上层平民墓出土织物为红底
黑线绘饰蝉纹, 黑色麻织物最多的则见于中下层平民墓。
商周时期, 黑色仍是棺撑和车乘饰绘的常用色彩, 《周礼· 春
官· 巾车》“ 服车五乘孤乘夏篆, 卿乘夏漫, 大夫乘墨车, 士乘栈
车, 庶人乘役车。”殷墟郭家庄发掘出土的一辆乘车, 箱舆的栏杆、
木板皆画有黑、红相间的彩绘纹饰函潮北黄破盘龙城商代方国墓
葬出土棺撑的雕花阳面皆以黑色涂饰⑩河北莫城台西商墓棺掉
亦为朱漆黑彩。⑩
秦汉冕服皆深衣制。秦尚皂服黑色东汉受“ 四时迎气”神仙
思想之影响, 规定了四季服色, “ 年始冬十月, 色外黑内赤与德相
应。”黑则被列为冬服之色。在立春至冬至日, 皇帝率百官换上黑色
“ 季服”分别到东、西、南、北郊进行祭祀活动, 其冕冠上为玄色, 下
为续色, 皆尚黑。孝文帝时, 初始承袭秦“ 尚黑”之风, 兹后遵循五行
生克理论汉应为土德易服色, 色尚黄。
在葬俗方面, 战国至秦汉时期, 随着当时厚葬风气的盛行导致
作为明器的彩绘陶兴起, 彩绘陶虽毫无实用之功能, 但烧成后皆施
黑色陶衣, 装饰华丽, 绘制精美, 纹样绚丽流畅, 极富浪漫主义色
彩, 依稀保留有“ 尚黑”思想的烙印。
黑色自夏代倍受崇尚以来, 至商周乃至秦汉皆流露出浓郁的“ 尚黑”遗风, 甚至于隋唐以来的审美精神都包孕着“ 尚
黑”之风的文化积淀, 投射出华夏民族审美风尚的独特品格。

刘邦被汉朝官方称为赤帝,赤,也就是红色。

❼ 张家港市的历史

张家港市的历史:

8000年前,张家港南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拥有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是:东山村遗址、徐家湾遗址、许庄遗址、蔡墩遗址、韩墩遗址、河阳山遗址、凤凰山遗址、西新村遗址、西张遗址、西旸遗址、老烟墩遗址。

时间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间,其中南沙东山村遗址的出土文物是长江下游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商末,属勾吴之地。春秋时期,属吴国延陵。秦代,属会稽郡。汉高祖五年,建毗陵县暨阳乡,为境内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乡级行政建置。

晋代置暨阳县,为境内第一个县级行政建置。南朝梁代,在暨阳之墟建梁丰县。唐代以后,分属常熟、江阴两县。唐宋年间,香山和镇山之间有一涧谷流漕,终年涧水不绝,溪流潺潺。如遇大雨,山洪直冲流漕所在东江湾沙,形成水渠。

明万历元年,有张南山者,自靖江生祠堂卜居香山北麓,此为张氏香山支始迁祖。南山公在此化钱买券,开发圩塘,流渠旁边遂形成村落张家埭。万历二十四年由于开发的圩田常受山洪的涝渍,于张氏合族集议,子孙齐心协力。

将流漕拓宽成河新河面宽3丈,底宽1丈,长300余米,由此免除了涝渍之苦,但未有河名。万历四十一年张氏为经营粮米自备木船3条,往返于扬州、高邮之间,数载后获利甚丰。为让木船能停泊到自家门口,再出资募工拓宽此河,并在屋旁河之尽头拓成倒潭1只,以便木船调头。

此时河面宽7丈,底宽3丈,重载木船可进出自如,已蔚为大河,但仍无河名。清康熙二年江阴县衙拟在澄江门和巫山之间修建马路,勘察丈量到此河时,发现此河无名,于是请大桥镇镇董吴翼之提议起名。

吴翼之知道此河乃是张氏祖上所开,后来又是张氏裔孙拓宽,遂提名称张家港,并报江阴县衙认定备案。康熙三年冬,江阴县衙正式批文命名此河为张家港。清代至民国,常通港以北属南通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在北部沿江地区建立沙洲县。

南部及常熟、江阴两县的边界地区设立虞西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部属常熟县,西部属江阴县。

1962年,常熟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江阴划出9个公社,建立沙洲县,隶属于苏州地区,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以天然良港张家港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隶属于苏州市。

(7)黄老墩遗址扩展阅读:

张家港市境内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中河港蓄水量丰水年为2.36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为9700万立方米。

2016年全市沿江各闸共引水11.58亿立方米,排水38.59亿立方米。其中,汛期沿江各节制闸共引水5.89亿立方米,排水24.33亿立方米。

全年实际用水量地表水9.18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106.8万立方米。全境河港纵横,土地肥沃,有大小河道9002条,总长4569.51千米。

据张家港市国土资源局统计发布,至2015年年末,全市实有耕地30186.84公顷、园地3470.49公顷、林地203.87公顷。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7935.8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256.3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402.72公顷、其他土地416.36公顷。

❽ 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南北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因此,专家推断,古人在建城时显然对地理位置经过精心勘察和规划。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良渚遗址
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这座古城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西城墙全长约1000米,宽约40~60米,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接下来,南城墙、北
城墙和东城墙依次被发现,同样是底部铺垫石头、大量黄土夯筑;城墙环绕着中间的莫角山遗址。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痕迹说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墙,等到建其他三面城墙,经验更丰富了。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莫角山遗址
主词条:莫角山遗址
莫角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中最大的遗址,位于今杭州市西北25公里,该遗址的中心土墩平面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土层厚达10.2米。大土台上还有三个小的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南为乌龟山,北为小莫角山,东为大莫角山,整个人工堆建的巨大土墩台基形同一座所谓的“土筑金字塔”。而在这个大土台上,现已发现有大片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遗迹,是当年大型建筑的遗迹。而紧邻莫角山遗址西北的就是反山遗址墓葬群这一所谓的“良渚王陵”。
此外,在“莫角山遗址”之外的太湖周边地区,还分布着“青浦福泉山遗址”(残留之人工土墩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武进寺墩遗址”(残留之人工土墩高约20米,直径约100米,遗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等诸多建有所谓“土墩金字塔”的大型聚落遗址,而这些以“土墩金字塔”为其特色的中心聚落或日“没有经典城墙的城市”则连同其附近的中小聚落一起构成了4 800一4 500年前整个东亚大陆上聚落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最高的古文明区。在这个遗址群中,今人也同样发现了类似“大汶口陶尊文字”的所谓“良渚文字”,以及各种体现了复杂逻辑思维能力的繁缛神秘之抽象图案。对于这么一个远在西元前3千纪前期就已经拥有了原始文字、原始城市和超高密度人口的古聚落群而言,其当初的“主人”究竟是谁,这究竟是一支脱离于中国历史之外的“史前文明”,还是一支真正属于中国历史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明”?显然,鉴于前例已经证明,“地名干支密码”对“前龙山时代”的“九黎”地区同样适用,我们是不难就此直接找到答案的。事实上,无论是从今天仍被印在地图上的震泽、漕湖等该地区附近的现代地名来看,还是从各种古地理文献记载的具匾泽、踌陂、苞山、御儿、楱李城、句章等该地区附近的古地名来看,这个著名的良渚文化“古国”之主人无疑应该就是一个以中国“十二地支星神”之第一位“陬(子)”为其守护神的古老九黎语部族。
反山遗址
良渚文化时期的“王陵”——反山遗址。反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偏西部的中心地区,其东南就是著名的莫角山超巨型中心基址,其余都是低洼的农田。反山的海拔高度约10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高出地表约4米。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深挖洞”的高潮中,当地村民曾在反山南部挖了两个小型防空洞,其中偏西的一个出土了不少石器、玉器等,另一防空洞距反山最重要的大墓——反山12号墓南端仅50厘米。1985年,原长命乡(现属瓶窑镇)一企业的厂址选中了反山,厂区北围墙建在反山顶部北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得知这一信息后,于1986年5月8日正式进驻考古工地,次日便开始了考古发掘。
塘山遗址
良渚文化时期的“西险大塘”——塘山遗址。塘山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的西北侧,是一条东西向的土垣,全长约6.5公里,宽度约在5卜70米,高约3-5米不等。从1996年底到200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塘山卢村段和猫耳弄段进行了多次试掘。1996年底首先在卢村段进行了试掘,在30平方米的探沟内发现了玉器残件和石质加工工具。1997年4-6月,义在卢村和猫耳弄段进行试掘。卢村段揭露面积100平方米,探明良渚文化堆积被战国层叠压,在良渚文化层堆积内出土了100多件石质制玉工具、玉料和玉器半成品,清理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座。

❾ 湖州长兴是不是市级城市

湖州市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点

(154处)
一、古遗址(共12处)

(一)吴兴区(4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 1 分水墩遗址 商、周 织里镇轧村村
2 2 读耕上窑址 五代 杨家埠镇胡子兜村
3 3 庙前田遗址 新石器 东林镇泉心村
4 4 沙塘田遗址 新石器 东林镇青联村
(二)南浔区(8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5 5 安头村遗址 新石器晚期 善琏镇含山安头村
6 6 蒋家村遗址 新石器 练市镇蔡家桥村
7 7 盛林山遗址 新石器 双林镇盛林山村
8 8 皇坟遗址 新石器晚期 善琏皇坟村
9 9 西保村遗址 新石器 菱湖镇西保村
10 10 小命山遗址 西周—春秋 菱湖镇前坝村
11 11 小山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菱湖镇下昂三山村
12 12 圣堂墩遗址 新石器---西周 千金镇商墓村

二、古墓葬(共9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3 1 肖皇山土墩石室遗存 西周—春秋 道场乡肖皇山村
14 2 杨信之墓 近代 道场乡道场浜村
15 3 朱祖谋墓 近代 道场乡道场浜村
16 4 叶青臣墓 北宋 杨家埠镇三天门汽校
17 5 五子墩古墓葬 晋—南朝 杨家埠镇罗家浜村
18 6 窑墩头古墓群 东汉—南朝 杨家埠镇罗家浜村
19 7 黄芝山古墓群 春秋战国 杨家埠镇黄芝山村
20 8 皇坟坞古墓 南宋 埭溪镇莫家栅村
21 9 东林山古墓群 西晋—南朝 东林镇东林山脚

三、古建筑(共119处)
(一)吴兴区(47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22 1 归安县学棂星门遗迹 清 湖州建设路1号
23 2 天医院道观旧址 清 湖州益民路36号
24 3 小西街沈宅 清 湖州小西街118 号
25 4 小西街莫宅 清 湖州小西街190号
26 5 沈氏晓荫山庄 清 湖州木桥河头5—7号
27 6 花园弄钮宅 清末 湖州勤俭路99号
28 7 木桥北弄吴宅 清 湖州木桥北弄7号
29 8 仁济善堂 清 湖州红门馆前52—60号
30 9 团结巷宗宅 清末 湖州团结巷7号
31 10 红门馆前叶宅 清 湖州团结巷1—5号
32 11 红门馆前褚宅 民国初 湖州红门馆前55—57号
33 12 红门馆前钮宅 民国初 湖州红门馆前76—78号
34 13 红门馆前沈宅 清 湖州红门馆前82号
35 14 红门馆前陆宅 民国初 湖州红门馆前93—95号
36 15 慈感寺朱宅 清 湖州慈感寺路5—9号
37 16 承天寺巷沈宅 清 湖州承天寺巷1—5号
38 17 学宫兜王宅 清 湖州学宫兜31号
39 18 霅溪馆旧址 清 湖州馆驿河头22—32号
40 19 岭西刘家大厅 清 妙西镇妙西村
41 20 潘村施宅 清 妙西镇潘村
42 21 义皋范家大厅 清 织里镇义皋村
43 22 沈氏思慎堂 清 织里镇陆家湾村
44 23 关上程宅 民国初 埭溪镇关上村
45 24 上方诸宅 清 埭溪镇上方村
46 25 常照寺塔基 宋 东林镇青联村
47 26 杨渎桥 清道光 环渚乡塘甸杨渎桥村
48 27 白龙塘桥 民国 八里店镇后林村
49 28 戴步桥 清光绪 八里店镇戴山集镇
50 29 洗马桥 清 八里店镇庙前村
51 30 铁店桥 民国十八年 八里店镇毗山村
52 31 东林高桥 清道光 八里店镇独市村
53 32 通济桥 清光绪 杨家埠镇塘口集镇
54 33 迎晖桥 清 织里镇陆家湾村
55 34 永隆桥 清 织里镇张降村
56 35 诸溇桥 清 织里镇诸溇村
57 36 洋水潭桥 清 埭溪镇南坞村
58 37 太平桥 清嘉庆 埭溪镇上强村
59 38 太平桥 清道光 埭溪镇梅峰太平桥村
60 39 罗家桥 清乾隆 埭溪镇梅峰太平桥村
61 40 月映桥 清嘉庆 埭溪镇月映桥村
62 41 仙桥 清雍正 埭溪镇小羊山村
63 42 天桥 清 埭溪镇镇水村
64 43 永安桥 明 东林镇青联村
65 44 回仙桥 清 东林镇东明村
66 45 迎锦桥 清 东林镇东明村
67 46 大兴桥 清道光 东林镇泉益村
68 47 连通桥 清 东林镇星火村
(二)南浔区(72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69 48 百老桥 清嘉庆 南浔镇南栅
70 49 通利桥 清咸丰 南浔镇南栅
71 50 兴福桥 清光绪 南浔镇南栅
72 51 北回桥 清光绪 南浔镇北郊
73 52 康王寺桥 清乾隆 南浔镇南郊
74 53 万顺塘桥 清末 南浔镇横街叶家浜村
75 54 长寿桥 清 南浔镇横街巨头村
76 55 观音塘桥 清光绪 南浔镇横街彭家兜村
77 56 迎春桥 清 南浔镇横街迎春村
78 57 积善桥 清光绪 南浔镇横街张家兜村
79 58 分龙桥 清光绪 南浔镇横街辑里村
80 59 罗带桥 民国十三年 南浔镇马腰杨华村
81 60 三川桥 清 南浔镇马腰
82 61 凤凰桥 民国十五年 南浔镇马腰西林村
83 62 新民桥 清光绪 南浔镇马家港
84 63 福丁桥 清 南浔镇福丁桥村
85 64 徐林普济塘桥 民国八年 练市镇凌堰村
86 65 仁寿桥 清咸丰 练市镇镇区
87 66 安济桥 清道光 练市镇镇区
88 67 凤凰桥 清 练市镇镇区
89 68 连云桥 清宣统 练市镇镇区
90 69 万安桥 清道光 善琏镇镇区
91 70 章家环桥 清道光 善琏镇张家埭村
92 71 金锁桥 民国 双林镇镇区
93 72 镇安桥 清道光 双林镇西荡埭村
94 73 双花桥 清光绪 双林镇千亩山村
95 74 芳广塘桥 清光绪 旧馆镇罗汉村
96 75 崇高桥 清咸丰 旧馆镇北港村
97 76 西安桥 清 旧馆镇竹坝桥村
98 77 永安桥 清末 旧馆镇祝桥村
99 78 毓秀桥 民国二十年 旧馆镇港南埭村
100 79 长寿桥 明 菱湖镇南商林村
101 80 太平桥 清嘉庆 菱湖镇南商林村
102 81 养富桥 清乾隆 菱湖镇竹墩村
103 82 状元桥 清道光 菱湖镇竹墩村
104 83 寺前桥 清乾隆 菱湖镇竹墩村
105 84 众安桥 清乾隆 菱湖镇下昂集镇
106 85 听月桥 清道光 菱湖镇下昂集镇
107 86 望晖桥 清光绪 菱湖镇下昂集镇
108 87 广济桥 清嘉庆 菱湖镇达民村
109 88 永安桥 清 菱湖镇达民村
110 89 青龙桥 清光绪 菱湖镇新墩村
111 90 凤鸣桥 清 菱湖镇新墩村
112 91 宝蓄桥 清道光 菱湖镇射中村
113 92 叶元桥 清康熙 菱湖镇东河村
114 93 永安桥 民国十五年 菱湖镇建丰村
115 94 韦天桥 清 千金镇南窑桥村
116 95 万年桥 清光绪 千金镇粮站前
117 96 无畏寺桥 清 千金镇茧站前
118 97 南高桥 民国七年 千金镇商墓村
119 98 通济塘桥 清宣统 石淙镇石淙村
120 99 安庆桥 清嘉庆 石淙镇镇西村
121 100 圣堂桥 清咸丰 石淙镇镇西村
122 101 越界板桥 民国五年 石淙镇花元湾村
123 102 悦皆桥 清同治 和孚镇长超集镇
124 103 余庆桥 清乾隆 和孚镇荻港村
125 104 秀水桥 清康熙 和孚镇荻港村
126 105 隆兴桥 清康熙 和孚镇荻港村
127 106 三官桥 清道光 和孚镇荻港村
128 107 青云桥 清 和孚镇袁家汇
129 108 中兴桥 清道光 和孚镇袁家汇
130 109 五旺桥 清乾隆 和孚镇袁家汇
131 110 利济桥 清嘉庆 和孚镇袁家汇
132 111 兴隆桥 清乾隆 和孚镇袁家汇金旺里
133 112 保安桥 民国 和孚镇袁家汇
134 113 东胜桥 清咸丰 和孚镇新荻村
135 114 锡马桥 清光绪 和孚镇陈塔村
136 115 广济桥 清康熙 和孚镇重兆佛堂兜
137 116 张安桥 清光绪 和孚镇重兆蔡家兜
138 117 生财桥 清光绪 和孚镇重兆双市港
139 118 庆元桥 明 和孚镇重兆横港
140 119 泽西桥 民国六年 和孚镇陶家墩村

四、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10处)
(一)吴兴区(6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41 1 鹤和小学旧址 近代 白雀乡瑶阶坝村
142 2 清莲阁茶楼旧址 民国初 湖州馆驿河头14号
143 3 昌大当铺旧址 清光绪 湖州馆驿巷5号
144 4 老公泰旅馆旧址 清光绪 湖州馆驿河头58号
145 5 吴兴客栈旧址 民国 湖州馆驿河头96号
146 6 福音医院旧址 民国十一年 湖州车站路9号
(二)南浔区(4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47 7 菱湖启秀女子学校旧址 民国三年 菱湖镇北栅
148 8 菱湖章宅 民国 菱湖镇王家门前
149 9 徐有壬旧宅 清 双林镇雨花庵弄16—22号
150 10 袁家汇钟氏旧宅 清末 和孚镇袁家汇
五、其他(共4处)
(一)吴兴区(3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51 1 岘山中山纪念林碑 民国 道场乡城南村岘山
152 2 妙西兰盆碑 清嘉庆 妙西镇妙西村
153 3 仙人峰棋盘石 清 杨家埠镇樊漾湖村
(二)南浔区(1处)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54 4 贞节牌坊 明 千金镇句城村

❿ 江苏常州有什么旅游景点

5A景区 环球恐龙城休闲旅游区(中华恐龙园[27]、恐龙谷温泉、恐龙城大剧场)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28-29]
4A景点 环球动漫嬉戏谷 天宁寺[30] 青枫公园[31] 亚细亚影视城[32]
南山竹海 红梅公园[33] 常州博物馆[34] 御水温泉
茅山风景名胜区[35] 南大街商贸休闲旅游区[36]

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淹城春秋乐园、淹城野生动物世界[37])
3A景点 常州新区中心公园 金坛奥金鳄鱼园 金坛故龙山公园 宋剑湖生态旅游区
金坛华罗庚公园 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江苏艺林园

2A景点 东坡公园[38] 荆川公园 张太雷纪念馆 武进邹区中国灯具城
武进横山白龙观 溧阳市高静园 溧阳市凤凰公园 溧阳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常州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故居[39] 张太雷故居 淹城遗址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
三星村遗址 近园 中华曙猿化石地点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阖闾城遗址 金坛土墩墓群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圩墩遗址 太平兴国石经幢 李公仆故居 未园
寺墩遗址 戴王府遗址 礼嘉王氏宗祠 庄城桥
唐荆川墓 护王府遗址 吕宫府 甓桥淳化阁帖石刻
田舍村隋墓 常州戏楼群 万缘桥 新坊桥
恽南田墓 盛宣怀故居 中山纪念堂 白龙庙
合剌普华墓 赵元任故居 常州文庙大成殿 五洞桥
段玉裁墓 管干贞故居 临清会馆 本善桥
史贻直墓 金坛慰安所旧址 恽鸿仪宅 牛场村窑址群
唐荆川宅 观莲桥 吕思勉故居 戚机厂旧址
前北岸明代楠木厅 舍头桥 武进医院病房大楼旧址 清凉寺
天宁寺 秦堂山遗址 大成三厂建筑群 神墩遗址
恒源畅厂建筑群



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塔 传胪第 广济桥 孙觌墓
唐氏宗祠 意园 文亨桥 骨成墩
红梅阁 约园 飞虹桥 牟氏竹林公墓
舣舟亭——苏东坡洗砚池 常州府学遗址 庄氏济美堂 陈洽墓
黄仲则故居 逸仙中学旧址 游击府大殿 域城巷古井
孙慎行行书碑 龙城书院遗址 万安桥 晋陵白氏宗祠遗址
庄存与故居 崇法寺 民元里民宅 万寿庵
孙慎行、孙星衍故居 西瀛门城墙 邹浩祠 锁桥
赵翼故居 万绥东岳庙 松筠小筑(石刻) 福泉古井
洪亮吉故居 费伯雄故居 刘氏宗祠 梅里张氏宗祠
李伯元故居 大林寺 志王府 奚巷桥
庄蕴宽故居 节孝牌坊 中新桥 三元桥
屠寄故居、吴氏中丞第 白塔 蒋氏贞节坊 卢庄徐氏宗祠
汤贻汾故居 港桥 横林赵氏宗祠 南杨桥
史良故居 姬山遗址 胥城遗址 余巷冯氏宗祠
刘国钧故居 大刘寺 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 青龙桥
潞城王氏宗祠 浩然亭、落星亭 张鹏云烈士墓 冯仲云故居
道台府(将军楼) 茶山1、2号土墩墓 胡发坚烈士墓 天主堂
中市桥 胜西古墓 圩塘革命烈士墓 百岁庄
咸安桥 雅浦陆氏古墓群 孟河东山烈士墓群 安邦小学教学楼旧址
樟村陆氏宗祠 戈楫墓 象墩遗址 恽南田纪念馆
芙蓉奚氏宗祠 周家湖青龙桥 淹城骆驼墩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坊
沈氏宗祠 青司塘义井 夏家大院 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
徐氏宗祠 周陈桥 丁堰唐氏宅第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
蒋氏宗祠 隆兴桥 孟河马氏宅第 大成二厂竞园、老厂房(民国建筑)
村前桥亭 杨氏祭祀亭 大陆饭店旧址 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太平桥 芳茂里方氏宗祠 殷家旦殷氏宗祠 大成一厂老厂房、求实园、刘国钧办公楼
牧斋院 李象桥李氏宗祠 碧云庵 屠元博纪念碑
丁家塘丁宅 虎臣桥 斜桥 金启生女士纪念塔
吴稚晖故居 张塘桥 礼嘉双桥 杜宅
王诤故居 南河沿15号民宅 百丈楠木厅 蔡旭故居
材罩屋旧址 青城图公所旧址 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 明清医学祀典记、医学碑记
西夏墅西河沿35号民宅 北洋桥 周有光宅 七农场排灌东站
樟村50-2号民宅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 东坡书院旧址 洪庄砖窑
翠华桥 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 横林江村周氏宗祠 巢渭芳故居

济善桥 钱一本墓园 长沟别墅 崔桥舍头村朱氏宗祠
镇龙桥 渡江桥 顺来园茶店 南河沿60-3号民宅
孟城北街民宅 毛家桥 朱家埭3号民宅 九龙禅寺大雄宝殿
登云桥 永安桥 宝善桥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
石佛新桥 屠揆先宅 西崦桥 顺庄诸氏宗祠

兴隆桥 万福桥 胡锦昌宅 殷墅桥碑亭
乾隆御碑 前垛桥 万缘桥 后塘村青龙桥
彩虹桥 漕桥 余巷薛氏宗祠

常州市文物保护控制单位 恽氏庭院 建圣庵 明式楠木厅 东富春桥
天井巷元井 待渡亭 武进县城隍庙 河上塘桥
明代轿形石经幢 陶冶亭 新岗遗址 上店桥
恽家墩汉墓 玉泉及玉泉亭 淹城土墩墓群 董墅楠木厅
庄氏塾馆 寺桥 王裒墓 东青楠木厅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