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力关游记
A. 兵马俑游记
西安,中华文明的主要根脉之一,曾做为十三个朝代的都会。无论是建都年数还是代数,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从蓝田遗迹,半坡文化,骊山熢火戏诸侯,到汉唐时期的世界文化中心。八百里秦川大地,数千年来曾上演过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又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叹息呢? 我们是在早晨七点踏上西安的土地的,出了火车站,就乘车直奔临潼。临潼已经划为西安的一个区,西临高速早在十数年前就已通车。很快的,前方出现一收费站,灞桥到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就是古人的送别所在,桥下也就是八水绕长安之一的灞河了。这里也不知道见证过多少儿女情长,留下了多少千古佳句。导游开玩笑说:"大家把这两个字倒过来念,桥霸,要从此处过,就要交买路钱了。"笑声中,我们交了买路钱,很快,临潼到了。 吃过早餐,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闻名天下的秦兵马俑博物馆。进了大门,迎面就是一高大的拱形建筑,门上几个大大的篆书:秦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展厅,顿觉古意盎然,扑面而来。大门内先是一个小厅,陈列着秦陵的地形模拟沙盘,待我们进入大厅,面对着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军阵,虽然我以前也来看过,但是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一号坑内肃立着六千多尊真人大小的陶俑,组成一个车兵混合方阵。前三排是前锋,不着铠甲,当是敢死队员,左。右。后方各有一排俑士背对方阵而立,是为左右翼与后卫,可以防止敌人的偷袭。中间则是以战车为主,前后左右环以重装步兵的方阵主体了。车兵与步兵可以相互配合,掩护,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战斗能力。细看这些俑士,有的在沉思,好象已经胜算在握;有的神情专著,在注视着前方;有的面露微笑,仿佛心怀憧憬;有的面容坚毅,有若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瞬间,我恍惚了,看着墙上的四个大字:梦回秦朝,我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天上彤云密步,旌旗列列,地上战马萧萧,车轮滚滚,千军竞发,耳旁鼓声隆隆,脚步蹋蹋。待得鼓声稍停,天崩地裂一阵呐喊,勇士们排山倒海般冲向敌阵,大军到处,所向披靡,如千钧之重,击于鸟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有这样一支军队,六国如何不臣服,有这样一支军队,天下怎能不归秦?! 我们环绕俑坑一周,细细观察,不停赞叹着。坑的最后是一平地,那是考古工作者修复残俑的所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还未修复完整的陶俑和陶马立在那里,好象在诉说着两千多年间的世事变化,人间沧桑。 我们从一号坑出来,走进三号坑,这里的面积小的多,有一乘马车居中,南北厢房分居左右。陶俑也多两两相对,呈夹道式排列,而且兵器也多为以殳为主的仪仗兵器。所以可以判断这就是大军的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帷幄就是指这里了。在南北厢房中分别发现了鹿角和动物朽骨,可推断是在这举行过占卜或军祭所留下的。
二号坑的面积不到一号坑的一半,但兵种却比一号坑复杂,是由车兵。骑兵。驽兵和混编兵种四个小阵组成的一个大阵。四个小阵即可以独立作战,又能在很短时间内集结成一个大阵,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一旦与敌人交锋,弩兵又可分为跪射和立射两个梯队,轮番射击,远距离打击敌人,能给予敌人很大的杀伤。车兵和骑兵可以冲散敌阵,再辅以步兵掩护,冲锋陷阵,当如反掌也。由此来看,二号坑应该是秦王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了。在二号坑出土的一些俑身上,还能看到残留的色泽,一号坑和三号坑出土的时候,俑身上也有颜色的,只是现在已经脱落了,只留下陶的本色。从二号坑俑身残留的颜色可以看出,秦兵的衣服并不都是黑色,这对史记中的记载:"秦。。。。。。。衣服节旗皆尚黑"提出了疑问。二号坑现在还属于边挖掘,别修复,边展出的阶段,等全部陶俑抖落历史的尘埃,重见天日的时候,不知道又要带给我们多少惊奇呢? 其实除了一二三号坑外,还有一个四号坑,只是四号坑里没有一件陶俑,是一个空坑。据专家推测,四号坑未及建成,秦已灭亡了,所以只留下一个空坑,也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参观秦俑,当然不能错过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我们拾级而下,进入秦俑文物展厅,厅内人头攒动,围绕着两辆二分之一实物大小的铜车马,惊叹声,快门闪动声不绝于耳。是啊,当两千多年前皇帝的架车再现你的眼前,你除了赞叹,还能说出什么呢?大到车盖,架俑,小到酒壶,箭,弩,乃至车上的纹饰,都纤毫毕现,每辆车的右骖马头上都有纛,表明这是皇家专用,车上的一面龙纹盾,更是首次发现的秦盾实物。一号立车上的伞盖支撑也是暗藏子母连环扣,可以根据太阳的方位不同而加以调节伞盖的方位,便于遮阳挡雨。二号安车内可供坐卧,门在车的后部,左右都有车窗,车窗装有挡板,可以从里向外观察,而外面则很难看到车内的情景。 整个铜车马由数千个零件构成,不仅有青铜,还有金。银制件,真是古代冶金铸造上的奇迹。有些工艺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完成的?至今还不得而知。 从兵马俑出来,我们路过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堆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已经降低了不少。秦人最杰出的智慧之果就埋藏于封土之下的地下宫殿中,在那里,可能藏着很多谜底。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4 18:40
是秦兵马俑可能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汉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因而,把烧兵马俑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只能是后人的猜测罢了。三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但是,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只烧了一、二号坑而三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学的根据。
B.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快!!!!!!!!!!!!
原文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而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译文
旧燕国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但也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官啊。而满井这地方正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C. 从言之有文,言之有体角度,对,满井游记,展开评论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3)冶力关游记扩展阅读: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D. 冶父山游记550字
春暖花开的四月,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我们来到了有着“江北小九华”之称的冶父山。虽然说是徒步走过去的,但每经过一个路口总会有一阵的狂奔。于是,大家说着,闹着,笑着,很快就到了冶父山脚下。
站在山脚下,仰头望着一片片翠绿的山峦。早已将心中那份城市的喧嚣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感受属于这片山林的静谧。虽然后山很陡,很难爬,但因为与身旁的朋友手牵手并相互鼓励,安慰,山顶依旧很快就到了。站在山顶上,张开双臂,任凭风儿向自己“肆虐”,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不顾额前的发丝被风儿吹乱,闭上眼睛,享受这种与世隔绝的美好,突然有一种想一个人隐居于这山林的冲动。抬头是蓝蓝的天,低头发现脚下踩着葱绿而高大的群山,心中第一次觉得自己竟是如此高大。唉!自由而美好的时间总是很短暂的,还需要去集合呢,大家在一起休息了一会儿,照了几张合影,便就准备下山了。
下山的时候,虽然有石阶,却依旧很陡,好几次险些都滑倒了,幸好被身旁的朋友都扶住了。站在石阶上,想抬头看看那蔚蓝的天,却发现天已被两旁高大的树木给遮住了,只能看见大片大片显得有些苍茫的绿色,和几片随风飞舞的落叶,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不是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吗,不是说只有秋天才会有落叶吗,为什么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却不知怎么能感受到一种秋天才会有的唯美与浪漫?
走到笑声泉边,将手放进冰凉的泉水里,享受着只属于这山林之间的恬静感,享受着这一刻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幸福……该下山了。
到了山脚下,回头望望那一抹熟悉而又陌生的绿,心中早已全无那属于城市的喧嚣,只剩下属于这山林的静谧!
E. 五年级冶仙塔游记400字400不行三百也可以
冶仙塔游记
周末闲来无事,想去散散心。听说离县城4公里远的冶仙塔风景区开发的不错,而且五一之前免费对游人开放。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正好趁机先去游览一遭。季春三月,碧水蓝天,清风拂面,杨柳依依,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一大早我就出发了。按说出游应约伴同行才有趣,但独自行走我也能找到乐趣。天马座的个性,就是爱旅行爱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背上行囊即可启程。从康居坐10路车到终点火车站下车,再向东步行二十多分钟即到。事后我才知道,其实坐6路车能直接到景区门口,怎奈没有提前做足功课,所以多走了几里冤枉路。最要命的是步行的那段路本身就是比较窄的沙土马路,又正在施工扩修,而周末开车去冶仙塔游玩的人还多,一辆辆小轿车从我身边绝尘而去,留下我在随风扬起的一片尘海中迷乱挣扎,任凭如何掩鼻停息也无济于事,我真恨不能赶上前把车上的司机一个个拖下来暴打一顿。临近景区还有2里地时开始拥堵,大小车辆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司机们个个憋在车里使劲摁喇叭,发泄着内心的焦躁与不满。这种路况也只有像我这样的行者可以穿行无阻了。于是,我满意地从一辆辆车前昂扬而过,微翘的嘴角宣示着我满心的不屑,“小样,叫你飞,难道不知道周末出游会堵车吗,O(∩_∩)O哈哈哈哈~~”
远远地就望见了那座巨型观音金身,金身前数十米高的喷泉冲天而起,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景区入口的门楼上写着“冶仙塔旅游风景区”几个字,两侧门柱上则是一副对联:善缘普荫三千界,金身常现四洲天。进了大门,正对面就是佛像和喷泉。一声佛号一声经,那动听的佛乐回荡周天,喷泉踏乐而舞,让人浮躁的心灵瞬间就清新安静下来了。驻足泉池前,我入神良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看,耳目口鼻身,万物皆空。一直以来我就怀疑自己有佛缘慧根,适合参禅悟道,却不知为何至今还在红尘留恋。再上一层道台,就是一片旷地,正中间立着一块巨石影碑,影碑正面概述了佛教的缘起和精义,背面则是一位当代书法名家给冶仙塔景区题的序跋。影碑后面是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两侧修建了整齐的商铺。可能是尚未修建完毕的原因,商铺还都是空荡荡的,无人经营。
穿过牌楼继续往里走,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大香炉,香炉背后的台基上,就是万佛殿,而殿顶正是巨型的观音金身。万佛殿左右门柱上有副对联:恒沙世界极乐最易往,久观天宇诸佛弥称尊。原来大殿供的主佛是来世开心弥勒佛。花1元钱买两个塑料袋套住脚底,就可以进大殿参观祈愿了。迈进大殿,给人的感觉很震撼,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我不得不这样连连称叹,所有色彩都是金黄色的,虽是镀金,但称金殿也是当之无愧了。金殿内堂正中央是背靠着面向四方的四座巨型佛像,正对大门的是弥勒佛,憨态可掬,想起了那副经典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然后按顺时针依次为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文殊菩萨,再加上殿顶的观音菩萨,大行、大愿、大智、大悲四位胁侍菩萨都齐了。每尊佛像前都有神台、香炉和蒲团,供善男信女跪拜祈愿。殿堂四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橱阁中,摆满了一座座金身佛尊,至于有多少,那只能说就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但我猜应该是正好一万尊吧。殿堂中还有一处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背靠弥勒佛的地藏王菩萨面前那座浮雕,雕塑着诸多佛教人物。基于以往对佛教经卷的粗浅解读,我有幸能看懂十之六七。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串故事,每个故事都诠释着一套佛家义理。这些理论教化,有些我很认同,但有些又让人觉得牵强矫情。正好之前在影碑上看到对佛教缘起的这样一段阐述“世人常把佛跟神混为一谈,其实神又怎能与佛相比呢?佛教是应运而生的,满足了世人的现实需要,有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和现实需要,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佛堂庙宇善男信女,熙熙囔囔迎来送往。我想,每天那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并不一定相信佛陀菩萨真能应验自己的祈求,但年年叩拜如旧,寻求的只不过就是心理的安慰罢了。出了万佛殿,从两侧的扶梯能登上殿顶道台来到观音像跟前。仰望佛身,我肃然起敬,南无阿弥陀佛!
游完这几处景点,就该攀登冶塔仙灯了。从东山石道蜿蜒而上,每走一段就有休息台,可逐级远眺。山腰有座小亭子,可供游人歇息座谈。用了四十分钟,终于登上山顶,顶峰有点像八达岭长城险峻处的城墙碉楼。过了关门,就是普济寺,现在称普照寺,庙堂很小,但里面却拥挤着三座大佛。此外还有四大天王和一些神佛画像,两个倦怠的和尚懒懒地歪坐在庙门前,用那扑朔迷离的双眼打量着来往的游人。出世入俗,如今佛门也难有清净地了。普照寺后面就是冶仙塔,也叫“冶塔仙灯”。相传是因高僧季小唐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而得名。原塔始建于辽代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塔前有庙,名曰普照寺;明嘉靖时被胡虏人焚毁,重修后改为普济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并建南海大士佛殿之楹;光绪十五年(1889年),塔顶被雷击去,后又重修。此塔虽经多次重修,但其结构一直保持辽代建筑风格,塔高12米,直径6米,平面呈八角形,三檐空心,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拱形券门,可以出入,门洞朝南,周围有砖雕假窗和各种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下层券门两侧有清代人书刻的一副对联曰:“高插云汉文人笔,重领檀营武士冠”,横批三个大字是“普济寺”。1967年,这座珍贵的辽塔以“破四旧”为名被炸毁。
冶仙塔还有个遥远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共工与祝融争斗,共工战败,流落到一个四面环山且临河的谷地,为了生存共工修建了共工城,这就是最早的渔阳(现在的密云)。后来共工升为上仙,而他的手下那条巨型鲶鱼精就留在了贯穿渔阳的渔水(白河)中继续修炼。鲶鱼精体型硕大,深居河底,法力高深。千百年来施云布雨,操纵着白河水系。为了生计平安,免遭洪水泛滥,密云百姓每年都要给它烧香上供,这个习俗沿袭了几千年。辽代重熙八年(1039年),常年的战争加上气候干燥,密云百姓民不聊生,纷纷在白河烧香上供,祈求鲶鱼精施云布雨解救百姓。鲶鱼精却一反常态提出每年上供要一对童男童女,据说吃了童男童女的肉可以早日成仙。人们拒绝了鲶鱼精的无理要求,鲶鱼精恼羞成怒便在白河沿岸兴风作浪,大发淫威,吞食来往百姓及牲畜,弄得老百姓不敢出门或远走他乡,一时间怨声载道。如来佛祖得知此事后,便下佛旨令高僧季小唐镇服鲶鱼精。季小唐大师用九颗佛珠制服鲶鱼精,把鲶鱼精用铁链子锁住,镇在密云县北山(今冶山)上的锁妖洞里。为了使百姓永乐泰康和鲶鱼精改恶从善,高僧季小唐在锁妖洞前建了一座普照寺(后称普济寺),寺院佛塔称“冶仙塔”。季小唐从此就在塔内修炼,夜晚九颗制服鲶鱼精的佛珠常在塔顶处闪耀,所以人们称“冶仙塔”为“冶塔仙灯”
。
1988年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协同密云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该塔基进行发掘。塔基地面部分已经一无所存,地宫亦是伤痕累累。在地宫内清理发掘出比较完整的陶瓷器物40余件,古钱币(多为宋钱)70余枚,其中绿釉璎珞净瓶最佳,瓶身有铭文“杜家”二字。这些文物为研究北京地区辽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冶仙塔是密云城区一带的制高点,从这远眺,整个密云风光尽收眼底,当真是一览众山小。塔顶是有缆车上下的,50元钱坐一个来回。今天正好碰上有十分钟缆车停电,很多人就被吊挂在了半空中,后来听好几个人说当时差点吓晕了,太刺激了!我欣赏她们的勇气和乐观
。我是沿着西路山道下来的,一路狂奔,两腿轻飘飘像踩水车似得,难怪人家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还真是。下山后我是一路瘸着拐到10路车总站的。为什么我这回还是没有坐6路车呢?那是因为6路车被堵死在那段土路上了,O(∩_∩)O吼吼吼~
据知冶仙塔景区的建设已经不是一两年了,2001年3月开始重修冶山塔,至今已是十余载。虽然有几处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显然还开发得不够成熟。道路不畅通,停车场建设不足,餐饮服务市场混乱,景色单一缺乏活力,娱乐场还远未竣工,景区里到处可见乱坟岗等等,这些都将会成为妨碍冶仙塔旅游发展的重大因素。希望在今后的开发中能有所改观。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愿意有这样一个去处,可以听听佛乐爬爬山。如今冶仙塔旅游景区即将对外开放,聊作此文以记游!
F. 西安兵马俑游记2500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兵马俑坑。 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东,由骑兵、步兵、弩兵和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大致可分为弩兵俑方阵,驷马战车方阵,车步、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金属兵器。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平方米,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似为统师三军的指挥部,出土68个陶俑和4 马1 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兵马俑(一说为宣太后)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有差异。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还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我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而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与步兵、车兵俑显然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系在颌下,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裆长裤,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轻巧的特色,铠甲显得简单而灵活。骑兵俑特殊的装束也与骑兵的战术特点密切相关。
而铜车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其工艺之复杂,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秦陵二铜车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车舆接近正方形,它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其宽度仅比一号车长4厘米,可进深较之一号车长40厘米。二号车舆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大篷盖不仅将车舆全部罩了起来,甚至连车舆前边的“驾驶室”也遮盖起来,形成封闭式的车舆。以便车主与“驾驶员”传递命令。二号铜车属于小轿车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舆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既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车舆内曝有彩绘精美的软垫。考古专家曾在车舆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舆论舆论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3厘米高的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其功能无异于现代的“软卧车”。可以说二号车属于我国最早的“软卧车”模型。考古专家经过仔细清理发现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铜铸件1742件,金铸件737件,银铸件983件。总重量达1241公斤,其中金铸件3公斤多,银铸件,4公斤多。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铸造成型。而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为0.4厘米,薄的地方仅有0.1厘米,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今天也并非易事。铜马和铜俑的铸造也令我们当代的工程师望尘莫及。我们发现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划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每节扁状金银管长仅0.8厘米,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较之现代的表链毫不逊色。经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专家们用放大镜反复观察,惊奇地发现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如此纤细的铜丝(0.5毫米)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制作?采取什么样的工艺焊接?目前还是一个谜团。总之,铜车马的铸造工艺堪称古代青铜冶铸方面了不起的奇迹。试想当时没有车床,更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铸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银、铜大小规格不同的车马部件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出土的总之,秦俑二号坑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首次为我们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资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三号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三号俑坑号的陶俑大部分没有头,陶马马头也同样残缺不全,甚至有的残破陶片坑内也不见踪影。由此不难看出,三号俑坑曾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三号俑坑对于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往往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所以他们常常要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的变化,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是军事战术发展的一大进步。指挥部独立出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进一步的保证。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兵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饰、装备等问题的珍贵资料。
大凡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对于少数陶俑脸部残留的彩绘或许还记忆犹新。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陶俑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甲片多为黑褐色,甲组和连甲带多为朱红。同时也有一部分甲组、连甲带绘成紫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再从整体来看,如探方20战车后的一排陶俑,第一个身着红袍第二个身着绿袍,第三个身着紫袍,第四个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如探方20出土的一组陶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四匹马似为白蹄枣红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如马躯体部分为枣红色,前体腔及肚皮部位分绿色,生殖器则绘为黑色。马腿表面也是枣红色,内面异为粉绿色,蹄为白色。马前腿内侧的两个小夜眼(俗称)也绘为白色。马头部的颜色更是精心彩绘,两腮及眼睛以下部位为白色,鼻梁枣红色,鼻孔为粉红色,嘴唇下部亦为枣红色,舌胎则为粉红色,牙齿又绘为白色,马鬃、马尾均为黑色。总之,陶马的色彩既逼真又艳丽,使之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门票·开放时间: 旺季(3月1日至当年11月底)90元,学生凭证45元;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65元,学生凭证35元。目前二号坑因维修保养关闭,游客可参观一号坑、三号坑及铜车马。 建议听导游讲解。馆内中文导游60元/次,听讲人数不限;省钱的话也可以跟在其他游客请的导游后面听,但因馆内不允许使用扩音器,所以听讲人数过多的话效果不好。英语、日语导游90元/次。3月16日—11月14日: 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 8:30—17:00 交通概况: 由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游5(306)路公交至终点站“兵马俑”,全程票价7元。此外,东广场还有914、915路公交开往兵马俑,单程7元。车程1-1.5小时。 由临潼区前往,可乘坐101专线、914、915路公车,车程15分钟左右。
G. 什么什么什么及的成语
望尘莫及、愚不可及、始料不及、力所能及、过犹不及、措手不及、噬脐莫及、触手可及、追悔莫及、鞭长莫及、后悔莫及、剑及履及、不可企及、力所不及;
管见所及、无所不及、力不能及、剑及屦及、后悔无及、马尘不及、屦及剑及、噬脐何及、望尘不及、后悔不及、噬脐无及、悔之不及、诈奸不及、鞭长不及、悔之无及、嗟悔无及。
1、愚不可及
[yú bù kě jí]
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见于《论语·公冶长》)。后用来形容人极端愚蠢。
2、始料不及
[shǐ liào bù jí]
事情发展的结果,不是当初所预料的。
3、力所能及
[lì suǒ néng jí]
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让学生参加一些~的劳动。
4、措手不及
[cuò shǒu bù jí]
临时来不及应付:必须做好防洪准备工作,以免雨季到来时~。
5、触手可及
[chù shǒu kě jí]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6、后悔莫及
[hòu huǐ mò jí]
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7、剑及履及
[jiàn jí lǚ jí]
形容行动坚决迅速。同“剑及屦及”。
8、不可企及
[bù kě qǐ jí]
企:希望;及:达到。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
9、管见所及
[guǎn jiàn suǒ jí]
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10、无所不及
[wú suǒ bù jí]
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H. 《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译文!
释义: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我的朋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旧物,应该要马上去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花似雾,绵延着有二十多里呢!
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罗衫、着纨裤,游客之多,多过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原文:
《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明代: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简介: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79),作者辞去知县,首次漫游西湖,并写下了系列游记,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8)冶力关游记扩展阅读: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作者始先详写春日之景,并没有着力去刻画、描绘那种盛景,而只是用一个词语“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见那种景色的迷人。
湖水便拍岸作响,湖波灰白色,卷起层层细浪,湖上是无边无际的雨丝,湖中却一架船儿也没有,开旷空阔。这并不是“画船尽入西拎,闲却半湖春色”(宋人词句),而是画船尽系岸柳,避让满湖春雨也。
举头展望,只见湖水东南北三面,群山隐隐,南高峰、北高峰全是灰蒙蒙的。“山耶云耶远不知”,但是又深深浅浅,富于层次。
最深的近于墨色,最浅的类如银粉。天水沾连,山云融合,又像是正在洗涤中的硕大无比的大理石屏风从几方面围绕着。啊!原来是活生生的粉墨山水、粉黛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即认为西湖的美景最适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欣赏,这与一般人游湖选择在“午、未、申”三时不一样,表现作者与一般俗士迥异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愉悦心境。
I. 满井游记翻译
满井游记》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褪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天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教授」这种官职。而满井这地方刚好和我的居所距离近,我的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赏析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飞泉喷礴,冬夏不竭。井旁苍藤丰草,掩映着清清的渠水,错落的亭台,景色优美,是当时京郊探胜的好地方。
开首点出时地节令。燕地,指现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属燕国。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五(一说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玩赏春光。可是,这一年过了花朝节,百花还没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下接几句承上文“馀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这是写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爱动的人,如今花朝节已经过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却被寒风沙砾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内”,其懊丧和郁闷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记叙了廿二日偕友游满井时所见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之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天鹅,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冰皮始解”几句写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对偶的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始”、“乍”二字扣紧早春景象,十分贴切。“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清晨刚打开镜匣,反射出镜子的清光一样。“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新开”、“乍出”,与“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点,一是形容一年的起点,相互呼应,同一机杼,很有节候感,足见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刻画的工巧。另外,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也显得优美熨贴;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晨妆对镜的美人,从而具有表里相关的两层意蕴。
“山峦为晴雪所洗”几句,是写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试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妆刚罢。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水写山之后,转笔写植物。杨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宛如朵朵蓓蕾,欲开还闭,别有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则写出杨柳的动态美。轻柔的柳梢,虽然还没有垂下万缕金丝,却已经迎着和暖的春风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写早春杨柳的风姿,很传神。这几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观赏。“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前面“土膏微润”一句,视线由高而低:那一望无际的平畴上,浅绿的麦苗已经从芳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刚刚只有寸把长呢,整齐得像短短的马鬃一样。作者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审美感受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句都渗透着明朗而喜悦的感情色彩。
以上几小段,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这是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一大层次。
接着写早春的游人。余寒刚过,盛春未到,游人也还不多。但是春天毕竟来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着来了。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是饮泉水煮茶的,显得清雅而悠闲;“罍而歌者”,是边喝酒边唱歌的,显得豪爽而痛快;“红装而蹇者”,写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骑着毛驴缓缓而得,显得从容而舒适。“亦时时有”,是说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句反接“游人虽未盛”一句,说明游春者已颇有人在。作者对这些最早到郊外来寻春的游人,显然是欣赏而怀有好感的。“风力虽未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这两句是抒写自己的感受,尽管郊原的风还很有点劲道,但徒步而游,从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却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这一倒叙之笔,成为描写早春风光的第二大层次。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真是体察入微,化身为鱼鸟的代言人了。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这一节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构成了春光描写的第三大层次。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领略到初春的气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心头的郁闷荒寒到这时便为之一扫。另外这与前面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这是作者郊游满井的结论。“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说,当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时候,对于那些长期蛰居城内,感受不到早春气息的人,很有几分感慨。辛弃疾《鹧鸪天》词中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这一点上颇有共同之处,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发人们摆脱尘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以上写景,写人,旁及鱼鸟,然后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结尾“此地适与余近”,从字面上是说此地刚好与我的住处接近,但这个“近”字,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这里就体现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怎么能不记下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为文字,是为了巩固记忆,时时回顾,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实上,作者在写这篇游记的前一年(万历二十六年),已经游过满井,而且写了一首诗;但他在这里却说“余之游将自此始”。这大概是因为这一次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美好的开端吧。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时间是“己亥二月”,也就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记时,是古代游记的一种常见格式。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摘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作者:吴战垒)
J. 求一篇关于桂林的游记
素闻“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话,便怀着对美丽的桂林长久的倾慕和心仪,终于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途。
第一日:初到山水甲天下美丽桂林。
7个小时的车程,也不算远。一路上下着小雨,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兴致。恰恰相反,车只进入桂林地带,便先领略了桂林山的奇异与秀美。在江南雨丝的薄雾里,桂林的山显得神奇而美妙,犹如羞涩的少女,披一件半透明的轻纱,半露着脸庞,尽显一种南方美女的妩媚。心中便已经生出了无以名状的感叹!一座座山,婷婷玉立,石崖篷里,长出青葱翠绿的花草树木,每座山都有不同的形状,奇异变幻,形态万千。这究竟是谁制造了如此神奇的美景啊? 日月双塔座落在美丽的杉湖中,是桂林市中心的代表。车进入市内,吃过中饭,我们首先便游杉湖,观日月双塔。乍一眼望见这杉湖,便感觉眼前铺开的是一幅清新明净的山水画。如果说桂林的山是“鸟鸣山更幽”,那么,桂林的水则是清澈透明﹑绿得欲滴。俯首看去,湖水泛着细细的涟漪,水色晶莹剔透,加之青葱般嫩绿的杉树亭亭玉立,日月双塔浑雄贮立于湖中与湖畔,塔影微澜,绿树碧水,相互影映,让雨后的杉湖更显得清丽而脱俗。怎么看都是一幅让人久看不厌的山水画,凝重中透露着灵动之气。听说,日塔为铜塔,月塔为琉璃塔,双塔在水下有一水底隧道相通,隧道两侧是一个真实美丽的水簇世界,夜间双塔在灯光下更美得让人叹为观止,铜塔为金黄色,显得雄伟;月塔为银白色,更显庄重;双塔与湖水相映成趣,更显得金壁辉煌。遗憾的是,这次匆忙之中,只看到双塔雄伟的双影,却未能细细品那塔内的文化,观那夜间塔的辉煌。也许,正好为下次再游桂林留下一个很好的悬念和理由吧。 第二日便游览了世外桃源、图腾古道、漓江。 世外桃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难道,真有陶渊明笔下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如在仙境?难道那里的人们真过着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桃源仙境的生活?在导游阿妹的带领下,我们乘坐一艘小船,听阿妹娓娓解说,船在燕子湖里蒎起圈圈涟漪,湖畔垂柳依依,轻风薄浪,细烟相绕,在这个安静的湖里,心中的烦恼和尘俗倾刻间便被涤荡得干干净净。水上阡陌,桃花缤纷,歌楼阿妹甜美清亮的歌声,裙裾婆娑,载歌载舞;古老的水车缓缓地转动,吱吱呀呀的声音,摇转了古老的岁月,掬一捧水,清凉,再掬一捧水,感觉自己也成了那安祥而悠然的水车。远古的气息,被点拨得完美而生动。看他们的鼓楼,那一串串玉米,稻穗,悬挂着的是他们的希望和吉祥。那股浓郁的民族风味,便在这安静的湖里,在这安静的廊桥,在这水车的转动中,演绎得淋漓尽致。朋友发信息来,说我此刻已入仙境。我不禁心中感叹,是啊!我正陶醉在仙境里,乐不思蜀呀! 图腾古道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甑皮岩人原始落后的生活。他们野性而原始的美,也同样展示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听着解说介绍了他们的生活后,我们都感到极为震惊。居然在如今的地球上,还有原始的母系部落存在,他们究竟是怎么艰难地维持这个部落,居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繁衍生息,至始都处于原始部落并维持到如今?是那陈列的鱼骨做的镖?石头做的粗糙的斧和锛?不得不承认,他们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经过图腾古道这个地下洞穴陈列馆,看着陈列的牛头,石制的原始工具,仿佛又看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我们一步步上得山腰,然后,导游教我们怎么与甑皮岩的土人打招呼(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们,他们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原始人,却真实地站立在眼前;他们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却象远隔了无数个世纪),用手拍打着嘴唇,发出“啊啊”的声音;在这里,女子都被称为阿丽,男子都被称为阿布,怕引起我们的惊慌,导游事先告诉我们,他们因为有点野,所以可能会拉游人的手,或者拍他们喜欢的人的屁股,大家都不要怕,他们虽然是调皮些,但不野蛮。于是我们在既惊又怯中随导游进了他们的寨。门口站着两位他们的勇士,黝黑的皮肤,胸口挂着一个小小的牛头,目光锐利而警惕,当我们向他们拍着嘴唇发出啊啊的声音时,两位守寨的勇士目光才变得柔和起来,也拍着他们的嘴唇发出啊啊的声音。经过他们身边时,有几位美女因为他们要拉住她们的手而吓得惊叫起来。然后我们的脸被他们涂上了一条白色的糊状物,那是我们得以进寨,被他们视为友好的客人的标志。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草棚,看到了到处悬挂的牛头骨,也看到了他们那端坐于椅子上庄严的女王,听到了法师为我们的祈祷,尽管我们无法听懂。下山时,我们看到了一场最美的表演,阿丽们唱着歌,跳着舞,阿布们也表演了让人咋舌的赤脚踩玻璃,吞火喷火表演,歌声充满了野性,舞蹈尽显原始的狂放之美。于是我不停地拍照,我要照下这不屈而勇敢、神秘莫测的部落,要把他们的憨态、可爱、率性、野性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甑皮岩不仅仅是桂林的文化,它已经是整个人类古老的文化。 到桂林,不能不去游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小学时便深深记下了漓江的水不同一般的清、静、绿,桂林山不同一般的奇、秀、险,这是我童年便有的梦啊!今日我终于乘一叶竹筏,在漓江水上泛舟,体会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小舟欢快地穿行在漓江碧波上,两岸奇山异石,绿树葱茏,在身后渐渐远去。赤一双脚,探进漓江清清的水里,惬意,舒爽;看见对面游来的小舟,挥手与他们互打着招呼:狗肉!狗肉!偶尔闭一阵眼睛,那船头扬起的浪花扑在脸上,是那么亲切,那么让人迷醉。深深地呼吸山水中的清新,贪婪地饱览山水的俊美。明天,我们就要离开美丽的桂林了。 桂林,真美。我写不出它的美,说不出它的美。只记得小学时的课文: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最后要感谢桂林苹果假期给我们提供的桂林三日游接待!
第三日:结束愉快桂林之行,返回老家看望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