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
『壹』 无锡阖闾城是什么景点门票多少钱啊
阖闾都城遗址博物馆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刘闾路2号,2014年对外开放,该馆建筑造型舒缓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凤凰,寓意着“凤凰涅槃”,象征着阖闾都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是一个集文物展示、考古研究、科普教育及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
阖闾都城遗址是无锡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该遗址认定为吴王阖闾都城,被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10大发现”之一。
博物馆分两大区:主楼展览区,通过叙述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过程和吴王阖闾励精图治,清廉亲民,任人唯贤的人文精神,结合3D和影院多点式互动多媒体展示《伟哉·阖闾》,让游客穿越历史参与互动体验,带来身临其境之感。附楼吴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要满足吴文化研究交流传播功能,并辅以文化休闲、餐饮、会议、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景区地址:江苏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刘闾路2号
门票:免费
乘车线路:可乘坐公交88路空调、89路(点击可查询沿线站点)闾江站下,依照参观指引牌往回走即到。
自驾线路:
1.环太湖公路(十八湾)-闾江-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2.S48沪宜高速(锡宜高速)-阳山/胡埭/马山出口下高速-陆马公路-湖山路-环岛的3出口向右转-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贰』 阖闾城的遗址博物馆
阖闾城遗址是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早在1956年,阖闾城遗址就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该遗址被认定为春秋吴王阖闾的都城,并被评为“2008年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1年,阖闾城遗址入选 “江苏大遗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同年12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位于中国吴文化博览园·阖闾都城的核心展示区,是中国吴文化发源地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造型圆润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凤凰,寓意为“凤凰涅槃”,象征着阖闾古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展览区通过历史介绍、文物展示、3D影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环节,展示了古吴国的历史沿革和阖闾城遗址考古过程、保护现状,重点呈现了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发奋强国、勤廉恤民,任人唯贤的精神,再现了春秋吴国的精彩篇章。
整个展区由吴地探古、薪火相传、礼乐春秋、阖闾雄风、吴风古韵五个部分构成。吴地探古厅,重点介绍了吴国历史和无锡的吴文化遗存。薪火相传厅,通过无锡地区近年考古发现,以实物方式展示薪火相传的吴地文明。礼乐春秋厅,汇集了春秋晚期一批重要的青铜礼乐器,反映春秋时期吴国与周边诸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阖闾雄风厅,是本馆的主要展示内容,以吴王阖闾的传奇人生为主线,突出展示吴王阖闾执政时期的励精图治,勤廉恤民,强军利器、任人唯贤的史实和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吴风古韵厅,则重点展示了吴地独特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叁』 阖闾城的历史沿革
自太伯三让王位南奔于此,创立勾吴部落,至公元前473年夫差失国,吴国历经25任首领,存世长达6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吴地历史,也孕育了传承至今的灿烂文化。
锡东地区的梅村、鸿山一带,古时称“梅里”,是太伯当年奔吴的驻足地,在那里留下了诸多历史遗痕。……吴国后期,政治军事中心西移,阖闾时期建立的都城,与东部的梅村、鸿山等吴文化遗存一起,东西呼应,奠立了无锡作为古吴都的厚重基础。
吴王阖闾当政虽然短暂,却是泱泱古国历史上最为华彩的篇章。阖闾城遗址就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是迄今唯一有定论的吴国都城遗址,也是展示和研究吴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太伯是中原周部落周太王的长子,原为王位继承人,但太王看中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想通过季历传位于姬昌。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也为了吴国的未来,太伯放弃王位,偕二弟仲雍南奔荆蛮,建立了勾吴部落。勾吴历经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四任首领之后,至第五任君王周章时,正值周武王伐纣灭商,分封天下,勾吴正式获封国,周章被封虞候,吴国从此跻身诸侯之列。阖闾是第24任吴王,执政期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富国强兵,在孙武、伍子胥的谋划和协助下,西伐楚,南征越,北威齐,所向披靡,成为春秋末霸。
阖闾城遗址的发现,还原了历史文献中有关“子胥筑城”的记载。根据考古发掘,阖闾城北依胥山,东临太湖,依山傍水而建。南北长1400米,东西宽2100米,占地面积为2.94平方公里。作为一座都城,阖闾大城内有东、西两座小城。城中有陆门、水门多个,据文献记载,其中三座门筑有城楼。东、西两座小城之间有城门连通。西城,为阖闾王宫所在;东城,则驻扎军队、存放军备给养。
阖闾城外的胥山有“伍子胥点将台”和胥山湾水寨等军事设施。
胥山湾外,沿太湖十八湾建有龙山石城,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古长城。
从军事角度看,阖闾城防守严密,石城为王城构筑了第一道防御屏障;胥山湾,驻扎水军严防东部水域,构成第二道屏障;阖闾大城,是第三道屏障,而东城驻扎的军队,则成为最后的一道守御。
伍子胥在阖闾城选址时,相天法地,巧妙利用山水形制,筑城池,设守备,依山临湖,宜攻易守,充分体现了当时都城的建造特点。
国破山河在,境迁城犹存。古吴国虽然消亡了,但繁衍生息在这方水土之上的人们仍以吴人自居,传承着吴人“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
『肆』 常州无锡“阖闾城”遗址就是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吗
是的。阖闾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市胡埭镇湖山村之间,为春秋时期城池遗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军事站略要地阖闾城。
该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时间。城址呈长方形,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东城较小,在无锡境内;西城较大,大部分在武进境内。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城壕总长约4000米。发现陆门和水门、大型建筑群、护城河等遗迹。西城遗有练兵场和点将台,一土墩传为兵器库遗址。城东北胥山传为伍子胥屯兵处。
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红陶和西周至春秋时期流行的曲折纹、回纹、菱形填线纹等几何形残陶片。为研究春秋晚期吴国历史和无锡的吴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作为吴都虽然只有30年的历史,但这个吴都存在的时期正是吴国最辉煌的时代,从吴国精神楷模季子到吴国最伟大君主阖闾。
(4)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扩展阅读:
考古过程
2009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开始了对苏州先秦时期古遗址的全面调查、发掘和研究。这同时也是对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大型遗址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通过近六个月的调查和发掘,一座面积大、遗存丰富、等级高的大城渐渐掀开历史的卷帘,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在口传历史中不难发现,今天的苏州西南部山间盆地,也有多处与吴国建城有关的地名,如木渎、馆娃宫、胥山、胥口、越城等。宋人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城邑》也记载:“而流俗或传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在考古队看来,除了上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外,这座古城所处的位置,也比现在的苏州市区更适宜用作春秋晚期的吴国都城。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杨先生提供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古城遗址位于盆地之内,三面环山,只有一个主要的山口可供军队进出。将城门设在山口所对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极好的防御效果。胥口新锋村发掘点发现的水门遗址紧靠太湖,也与史料中,吴国拥有强大水军的记载相对应。
『伍』 阖闾城的遗址发掘
在阖闾城遗址胥山北坡,为配合阖闾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考古人员们正顶着寒风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发掘。一批新发现的唐代、五代十国、宋代墓葬群陆续“重见天日”。玉璧底白瓷碗、四系青瓷罐、漆器、钱币等等的随葬品相继出土。
本月中旬,四座形状特殊的唐中晚期船形墓相继“露面”。虽然出土的墓志铭上许多字迹漫漶不清,但研究人员对碑文解读和考释后,还是惊喜不已:这是吴氏墓葬。据此推断,唐代即有吴王寿梦长子阖闾一族的子孙重返故乡。消息传出,无锡地区的吴氏宗亲已有多人前往参谒。
本报记者获悉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博士求证,确认这些吴氏船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无锡地区吴氏祖先迁徙,完善吴氏宗谱有着重要价值。“这一发掘,把吴氏后代回到无锡的历史提前了近四百年。”而根据以往记载,吴氏大批返回的时间是1280年,在宋朝。这一发现,肯定也会为惠山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证据。 1两组船形墓墓主都姓吴
无锡最早出土南唐船墓,是2010年末在锡山南坡。当时本报曾独家披露了这一消息。墓主是位和尚,俗性丁,本地开元乡人。而此次现场已经出土的四座船墓,均为合葬墓,编号为1、2号墓。1号合葬墓的船形墓顶已经大部分塌陷,从墓志铭看,墓主名叫吴璀,唐代渤海郡人,本是吴郡(无锡属吴郡)人,葬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享年56岁,生有三子;2号墓位于1号墓西面5米处,与1号墓的朝向、墓制一致。按墓志铭记载,墓主是河南濮阳郡人吴造,葬于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享年57岁,生有两子。“郡,相当于现在的省,西汉初期有15个郡,西汉末年达到103个郡,其中就包括位于现在黄河出海口的渤海郡,以及现河南的濮阳郡”。通过墓志铭里的一些线索,如1号墓主吴璀的居处在墓志铭中称为“府”,而且两人的墓志铭落款都是“同乡进士邵稜”所撰,人们推测两位墓主生前都有地位、有财力,而且是同族同代人。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除了市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外,还有考古爱好者陈万康和吴晋元。吴晋元有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泰伯祖地吴氏宗亲会的监事,也是第109世裔孙。吴晋元获悉墓主的情况后,满怀激动地遍查了1950年版《吴氏大统宗谱》,却没有关于这两位墓主的只言片语。在唐史、无锡地方志也没有记载。吴氏宗谱可谓记录中国最早、最全的家谱,从商末至今没有间断过,尤其东汉起前后修谱16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再三分析,大家认为可能两位墓主生前都是在外做官,死后才由后人成全,叶落归根的。
2阖闾子孙唐代就回了阖闾城
古代吴国的国界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吴国国都前期位于梅里,吴王寿梦时,吴国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也向北临的齐、鲁间迁徙繁衍。但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个儿子季札的后人。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过去无锡吴氏宗谱只记载江南都是吴王寿梦的四房季札的子孙,从来没有寿梦长房阖闾、夫差直系子孙的记录,而且原来我只知道无锡闾江村的吴姓在南宋时来自常州,而这次在阖闾城发现的这四座唐船墓的两个男性墓主都姓吴,且地点就在闾江村附近,这就说明唐中期即有阖闾子孙回到了阖闾王故乡。”陈万康这样表示。
3这里或是吴氏家族墓地
“阖闾子孙自吴灭国,为避越楚复仇,流亡齐、晋,后来可能在唐代或唐之前就已重返阖闾王的故乡,两墓或为同一家族。”陈万康等人推测,胥山北坡很可能是吴氏家族墓地。此番推测得到了刘宝山的证实。他告诉记者,勘探表明,阖闾城遗址附近还有大量的唐宋时期墓葬,该地可能是吴氏家族在唐宋时期的一个墓葬群。刘宝山表示,无锡地区的吴姓家族对吴文化尤为重视,每年都要举办吴氏宗亲会。“这些墓志的出土对于研究无锡地区的吴氏的来源、吴氏祖先迁徙,以及完善吴氏宗谱都有重要价值,当然对无锡吴文化、吴都阖闾城考古及博物馆建设也有重大意义。”
4继续发掘中期待能解谜
记者了解到,为配合阖闾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市考古研究所正在抢救性发掘该处墓葬群,墓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早期勘探工作于2009年底展开,共发现砖室墓13座,明清墓37座,共50座。本次抢救性发掘工作自2012年9月开始,至今仍在紧张进行中,已经发掘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发掘六朝时期墓葬1座、唐宋墓葬2座、明代砖室墓4座、土坑墓16座。出土文物达50余件。
据悉,在2号墓的西北方向还有已经露顶、待发掘的3号墓。人们期待着3号墓还能再出土墓志铭,传递出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揭示出当地吴氏神秘消失、神秘重返的秘密,以及为何宗谱里毫无记载的谜底。 何为船形墓?
船形砖室墓因两侧墓砖倾斜筑成弧形封顶,像一只倒扣的船而得名。这种形制的墓葬在浙江一带发现得相对多一些。一般都是五代时期的。
学术界对砖室墓呈现船形外观的现象,还有不同观点。有专家认为船形墓,是因为两侧墓砖倾斜筑成弧形封顶,像一只倒扣的船而形成的,其流行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形成期(魏晋)、发展期(南朝至唐中期)、鼎盛期(晚唐至五代)、衰退期(北宋)。也有人认为,船形墓和墓主生前的生活习惯有关,而在吴越(今江浙)、古蜀国(今四川)等古代少数民族文明所在地,将墓室设计成船形,也是一度流行的葬俗。
『陆』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原始青瓷带把罐
原始青瓷带把罐,西周-春秋。口径10.6cm、底径10cm、高6.8cm。龙山出土。
原始青瓷豆
原始青瓷豆,西周-春秋。口径15.4cm、底径8.4cm、高4.4cm。龙山出土。
灰陶盂
灰陶盂,西周-春秋。口径5.8cm、底径4cm、高3.2cm。龙山出土。
印文硬陶罐
印文硬陶罐,西周-春秋。口径10cm、底径15.2cm、最大腹径19.8cm、高12.8cm。龙山出土。
原始青瓷碗
原始青瓷碗。西周-春秋。口径7.4cm,底径3.8cm,高5.0cm。龙山出土。
陶纺轮
陶纺轮,西周-春秋。小口径0.4cm,最大腹径3.2cm,高2.8cm。龙山出土。
鸡首壶
鸡首壶,六朝(公元229~589年),2012年胥山古墓出土。
盘口壶
盘口壶,六朝(公元229~589年),2012年胥山古墓出土。
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春秋时期。九鼎分别为:口径45.5~51.7cm、体高35.4~42.3cm、通高47~55.2cm。重11.95~17.75千克。八簋分别为:口径19.2~19.6cm、通高20.7~22.7cm、重3.15~4千克。
肩舆横杆铜包头
肩舆横杆铜包头,春秋时期。长9.2cm、宽4.4cm、厚3cm。
肩舆抬杆铜包头
肩舆抬杆铜包头,春秋时期。长15.2cm、宽6.5cm、厚3.5cm。
肩舆包头
肩舆包头,春秋时期。管高5.8cm、上口径1.9cm、下口径
『柒』 阖闾城是吴国哪个君王的都城
阖闾城 是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 吴王 阖闾时期的都城。
阖闾回城遗址包括阖闾大城答和阖闾小城,大城位于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里村,小城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湖山村,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东西无城墙残迹,利用宽约30-40米的直湖作堑壕,与外界隔断,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总长约4000米。
『捌』 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介绍
无锡阖闾复城遗址博物馆早在1956年被江苏制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该遗址认定为吴王阖闾都城,被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10大发现” 之一。2011年公布为 “江苏大遗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阖闾都城遗址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阖闾城遗址是无锡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1。
『玖』 阖闾城的考古发现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根据考古调查和钻探,阖闾城的筑城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汉代,大致为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当,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间。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且阖闾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根据考古复查,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龙山石城,第一次确认了春秋时期的吴国长城。石城两面用大石块垒砌,中部填土,为“石包土”的建筑形式。龙山石城的年代与阖闾城遗址相同,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中山长城相同,可能为年代仅次于楚长城和齐长城的“吴长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举行的“无锡阖闾城遗址专家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代表专家组在无锡宣布,无锡“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并建议把无锡阖闾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是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一处春秋时代古城遗址,东部为无锡市胡埭镇东城村,西部为常州市雪堰桥镇城中村。从泰伯奔吴到吴越争霸,历时400多年,期间经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丹阳葛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吴城)、苏州木渎姑苏城,此外还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的镇江朱方城。由于吴国都城王陵没有确认,近十多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吴文化探源考古研究,专家们对阖闾城的规模、性质都十分关注。
2004年因为无锡胡埭镇当地农民挖沟,南京博物院在农民挖沟的西北角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以及青铜镞1件。2007年,无锡市抓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聘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于当年3月至2008年4月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以确认50年来阖闾城遗址的规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到达无锡,在经过严密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论证后,专家们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复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周边的龙山石城和胥山湾,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根据勘探复查的结果,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御体系,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拾』 吴文化的江南古邑
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常州武进雪堰乡和无锡胡埭乡一带建立阖闾城,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
经春秋战国的动乱时期,无锡县城多次毁建,刘邦建立汉王朝(B.C.206年),复建无锡县城,规模尚小,城围2里19步,城墙高2丈1尺。
公元前496年,阖闾葬于苏州虎丘,此后直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覆灭。
《吴地传》记载,大城内有“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
秦汉“六尺为步”,阖闾大城内街道、河道宽达30—40米,超过了北方诸侯都城,且条条街河都由陆水八门连通城外。据《史记·春申列君列传》、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当时城内已有“四纵五横”的河道网沟通。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罗城”目有“苏州城作‘亚’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七县(盖指阖闾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射台、华池、华林园、石龙七处王宫、台榭和苑圃)八门,皆通水陆”等记载,与以上史籍所记相符。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根据考古调查和钻探,阖闾城的筑城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汉代,大致为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的年代相当,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间。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宫殿群,且阖闾城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根据考古复查,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
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发现了龙山石城,第一次确认了春秋时期的吴国长城。石城两面用大石块垒砌,中部填土,为“石包土”的建筑形式。龙山石城的年代与阖闾城遗址相同,具备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筑形制与中山长城相同,可能为年代仅次于楚长城和齐长城的“吴长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举行的“无锡阖闾城遗址专家论证会”上,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代表专家组在无锡宣布,无锡“阖闾城遗址”可初步认定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一代吴王阖闾的都城,并建议把无锡阖闾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闾城是无锡与常州交界处的一处春秋时代古城遗址,东部为无锡市胡埭镇东城村,西部为常州市雪堰桥镇城中村。从泰伯奔吴到吴越争霸,历时400多年,期间经考古调查或考古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县牯牛岭城、芜湖县鸠兹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丹阳葛城、武进淹城、无锡阖闾城(吴城)、苏州木渎姑苏城,此外还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尚未发现的镇江朱方城。由于吴国都城王陵没有确认,近十多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吴文化探源考古研究,专家们对阖闾城的规模、性质都十分关注。
2004年因为无锡胡埭镇当地农民挖沟,南京博物院在农民挖沟的西北角进行过小规模的试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陶片以及青铜镞1件。2007年,无锡市抓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机,聘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带队,于当年3月至2008年4月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以确认50年来阖闾城遗址的规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建筑设计院历史建筑研究所和江苏、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东等地13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到达无锡,在经过严密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论证后,专家们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复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大城,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复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周边的龙山石城和胥山湾,完整地复原了阖闾城遗址的防御体系。根据勘探复查的结果,阖闾城遗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御体系,符合春秋时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认定阖闾城遗址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