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古城遗址
⑴ 文水旅游景点有哪些
文水旅游我推荐两个地方吧!
1. 苍儿会生态旅游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山西·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360平方公里,地处女皇武则天故里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距山西省省会太原仅80公里,全程1小时。
经济园区有着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这里森林葱郁,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空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等级一级水平,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2%,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3%。野生动物70余种,野生药材100余种,野生食用菜20余种,以羊肚菌、野生木耳为代表的绿色食品20余种,野生沙棘、杏、桃、核桃、葡萄等30余种树木满山遍野,四季飘香,因上述诸多植物种类而享有“北方植物园”之美誉。特别是具有一处始建于东汉永平10年的佛寺—东岩寺,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洛阳白马寺还早1年,被誉为“民间第一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旅游价值。
2. 文峪河水库
文峪河水库休闲文化旅游区位于文水县北峪口村西北,地处文峪河上游山区与中下游平川衔接处,为文峪河出谷口区,属全省六大水库之一,是山西省目前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水质达Ⅱ类标准,库容1.13亿立方米,水面4K㎡左右。该水库距太汾高速开栅出口2.5㎞,距省会太原68㎞,距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两大旅游热点40余㎞。地理坐标为北纬37°31',东经112°00'。水库成S型镶嵌在山谷之间,水质清澈见底,周边山势连绵,群峰拥翠,自然环境良好,是一个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适合旅游开发的中型人工湖泊。
文峪河水库目前可用于旅游开发的房屋137间近4000㎡,可用于旅游开发的库区土地114亩,坝前土地约(包括池塘)100余亩。
自然资源
(1) 谷口秋风
水库镶嵌于山谷之间,两岸山地海拔高程在850—1300m之间,丘陵、台塬景观风貌明显,两侧山峰相望,群峰拥翠,延绵不绝。谷口处,两峰相对。“深秋朔气薄林央,阵阵秋风起古傍”,成为文水十景之一“谷口秋风”。
(2) 崖壁岩脉
水库岩石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灰系的砂质、灰质、铝土质页岩及石灰岩。由于石灰系岩石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水库东岸崖壁页岩岩脉宽度不一,岩石形态、裂纹富于变化,肌理奇妙美观,有若鬼斧神工,岩体气势磅礴。
(3) 台地水岸
水库水位线年际变化大,农忙农闲,水落水长,湖水与岩石互相作用,使水库局部地区水岸呈台地形态,部分水岸有痕迹明显的细密岩窝,其中或雨水集聚,或植被生长,形成独特的台地水岸景观。
(4) 东方日出
水库两岸山体连绵起伏,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群山间缓缓升起,霞光万道,红霞染红了水面,金光灿烂,水面上一片金色。橘红色火轮,水面波光粼粼,好似火轮在跳跃,景色尉为大观,引人入胜。
(5) 水上明月
中秋之夜是中华民族赏月、团圆的节日。坝口处水面宽阔宁静,皓月当空,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天悬古月,月映水天,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月佳境。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
(6)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和煦的夕阳照耀周边山体,湖水在船桨中缓缓荡漾,渔船伴着西下的夕阳归航,夕阳静静地落于重山之后,这无疑将会成为则天湖休闲文化旅游区风景中一个亮点。
生物景观
文峪河水库生态环境良好,水库内生长有鲤鱼、鲢鱼、草鱼等经济鱼类产品。傍晚伴着夕阳映照,村民捕鱼而归,收获满舱,演绎出一幅“笛韵吹残红蓼岸,橹声摇出锦鳞窝。”的自然山水画。
文化内涵
文峪河水库紧邻武则天纪念馆,可充分利用武皇的吸引力,围绕文水的帝王文化,设计、兴建有关建筑和各种人文旅游产品。
水库区现有若干农村居民点,可以乡村风貌为本底,结合各类具有文水特色的民俗活动,体现浓郁的乡土文化。
⑵ 比白马寺更早的山西文水寺庙
如果它叫寺庙,那就不会比白马寺更早,因为“寺”在那时是官署的名称(如:大理寺)专,不是普通民间建属筑或机构可以使用的称呼。而白马寺是最早以寺命名的佛寺,所以白马寺被称为“释源祖庭”和“中国第一古刹”。
山西文水好像有一座武则天的庙(则天庙),武则天的老家就在那儿。
也许你记错了,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倒是历史悠久,它初建的时间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和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0-11年)的建成年代相接近,所以显通寺也有一个俗称叫“祖寺”。
回答补充:抱歉,我没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找了一下,也没能找到你所说的记录。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以寺命名的佛寺,这是有史料依据的,它之所以能用“寺”字做为机构的名称,是由皇帝批准命名的。当然,也许在这之前还有僧人曾经到过中国,并在某地居住过,这也是有可能的,但其居住之所一定不会被称做“寺”。
⑶ 文氷县历史
以下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旧称文谷水、文水)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明、清、民国初,属太原府。明朝时,文水县编户79坊都;清朝时,文水县并为70坊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文水县归汾阳专区。
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文水县属榆次专区。
1954年至1958年,文水县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文水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
1959年9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
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县属之。
⑷ 民间故事:文水上贤塔的由来
梵安寺塔俗称抄“上贤塔”,位于文水县上贤村北,原系梵安寺附属建筑。据《文水县志》与《山西通志》记载,该塔建于北宋崇宁三年;从塔上大量的绳纹砖看来,该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长26米,为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顶无塔刹,塔基无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在第七级上原有一座小庙,内供铁佛一尊。
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神秘色彩。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⑸ 文水古代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移,最初在大陵城,后迁至现旧城庄处,史称“文水古城”。 文水古城在今城东5。5公里之旧城庄,建于北魏时期。《后魏风土记》曰:“太平真君九年(448),迁山戎外出,徙寿阳民三千户于大陵城南十里,置受阳县”,移县治于此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宋元丰七年(1804)汾文二水涨溢,毁于水患,基址不存。现在在旧城庄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文峪河从不远处流过,雨天仍然是比较泥泞的小村,已经完全见不到当年的辉煌。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 前376年(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韩、魏、赵共废来靖公,三分其地,属赵为大陵邑,邑治在该县西北二十五里武陵村之北大陵庄(原名大陵屯)。《史记》载:前344年赵肃候游大陵,即此地,其后310年赵武灵王亦游之。大陵庄在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即划归交城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并六国,郡县天下,始名为大陵县,属太原郡。前221年至8年(西汉初始元年)的229年中,一直为大陵县。
前202年~9年(西汉)时,于大陵县境南部别置平陶县,包括后来的平遥县西北境。县治在文水县平陶村。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新莽建国元年)至24年(更始二年),历时16年间,为大宁县。
公元25年东汉立,从25年(建武元年)又复名为大陵县。在东汉,三国时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晋到南北朝、公元447年(北魏真君八年)422年间,一直称为大陵县。
北魏省大陵,公元448年(真君九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城东十里之旧城庄。从北魏至589年(隋开皇九年),历经141年,名受阳县,属太原郡。
590年(隋开皇十年)始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620年(唐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又属太原郡,至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历时99年名为文水县。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至公元七704年(长安四年)历时15年,名武兴县。
704年(唐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又恢复原名文水县。后经五代、十国、宋、没称未变。
1098年到1100年(宋元符年间),文水古城,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仍名文水县属太原路。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原府。
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归汾阳专区。1951年3月至1854年5月属榆次专区。
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
⑹ 文水县有什么历史背景
文水县历史悠久,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繁衍。文水自古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⑺ 山西省临阳市文水县旅游点
山西文水(吕梁,山西没有临阳市)主要景点:刘胡兰纪念馆,武则天纪念馆,狄青庙,苍儿会生态旅游,焚安寺塔,汾泽湖,上贤遗址等
⑻ 前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⑼ 山西哪有些革命旧址、遗址、历史古迹
山西的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 、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市(13处)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县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县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
牛王庙戏台 元 山西省临汾市临汾县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一侧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
山东岳庙元至清山西省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
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
曲村--天马遗址 周 山西省曲沃县曲村、翼城县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北
侯马晋国遗址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
广胜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庙元山西省洪洞县
晋城市 (14处)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怄镇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
开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游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礼义镇
龙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
小会岭二仙庙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小会村
崔府君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西溪二仙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西溪村
青莲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玉皇庙 宋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的黄土岗上
晋城二仙庙 宋 山西省晋城市东12公里的泽州县金村乡东南村
泽州岱庙宋至明山西省泽州县晋城市冶底村
长治市 (18处)
正觉寺金至明山西省长治县看寺村
观音堂明山西省长治市
潞安府城隍庙元至清山西省长治市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1938年 山西省武乡县
洪济院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乡县大云寺宋至清山西省武乡县
会仙观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沁县大云院宋至清山西省沁县郭镇
原起寺宋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兴寺 唐 山西省长子县 城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庆寺 宋 山西省长子县紫云山
三嵕庙金至清山西省壶关县乡南阳护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顺县东北25公里王曲村
大云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23公里的实会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
龙门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顺县
明惠大师塔五代山西省平顺县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
九天圣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吕梁市(6处)
马茂庄墓群东汉山西省离石市
安国寺明山西省离石市
太符观金至清山西省汾阳市
兴东垣东岳庙金至清山西省石楼县
香严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县
则天庙 金 山西省文水县
晋中市(11处)
榆次城隍庙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乔家大院清山西省祁县
平遥城墙 明 山西省平遥县
镇国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遥县
双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遥县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平遥文庙金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祆神楼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后土庙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遗址 商 山西省灵石县
资寿寺明山西省灵石县
阳泉市 (2处)
关王庙 宋 山西省阳泉市
大王庙金至明山西省盂县
朔州市(3处)
广武汉墓群 汉 山西省山阴县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 山西省应县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县
运城市(22处)
马村砖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县
青龙寺元山西省稷山县
绛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绛县
福胜寺元、明山西省新绛县
稷益庙明山西省新绛县
太阴寺金山西省绛县
万荣东岳庙 元至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后土庙 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稷王庙金山西省万荣县
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山西省临猗县
禹王城遗址 东周至汉 山西省夏县
司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县
西阴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夏县
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
解州关帝庙 清 山西省运城市
泛舟禅师塔唐山西省运城市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济县
永乐宫 元 山西省芮城县
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芮城县
清凉寺元山西省芮城县
广仁王庙唐山西省芮城县
芮城城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县
忻州市(11处)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县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县
边靖楼明山西省代县
雁门关明山西省代县
平型关战役遗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县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县
南禅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县
显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广济寺大雄宝殿元山西省五台县
大同市(12处)
云冈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辽、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遗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龙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悬空寺 明 山西省浑源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金山西省浑源县
浑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浑源县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灵丘县
觉山寺塔辽山西省灵丘县
许家窑一侯家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阳原县
太原市 (5处)
晋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龙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古城遗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窦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