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洮河源遗址

洮河源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2-28 06:35:56

Ⅰ 洮河的流域概况

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证明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存,他们创造内灿烂辉煌的容马家窑文明、寺洼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图案透露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状态。
沿洮河文化产业带以洮河为轴线,南起衙下集镇姬家河大桥、北至洮阳镇边家湾大桥,延绵约28公里、总占地约24.67平方公里。该片区至2014年已经发展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5个、总投资66.8亿元,并规划投资9.7亿元修建东西滨河路51.5公里。
马家窑文化产业园、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卧龙湾水镇等7个项目已于2014年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的马家窑文化产业园,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规划建设的项目之一,以打造“世界彩陶之都”为战略目标,以马家窑文化遗址为核心区,规划建设总占地28.36平方公里,总投资11.95亿元,重点建设青少年陶艺体验中心、甘肃彩陶博物馆、洮陶人家、大师工作室、商业街等设施,打造集文化事业、创意产业、特色旅游、文化体验、亲和宜居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Ⅱ 洮河的发源地在上面地方

李恰如山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是洮河的发源地,奇峰耸立,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专此属地生长繁衍。李恰如天池座落在石山环绕之中,池面约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绿,每年有大量的白鹤、鹭鸶等珍禽来此栖息。

Ⅲ 洮河的源头在哪

洮河的的源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倾山东麓,洮河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洮河流域东以鸟鼠山、马衔山与渭河、祖厉河分水,西以扎尕梁与大夏河为界,北邻黄河干流,南以西秦岭迭山与白龙江为界。

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洮河发源于青海省,是黄河水系的重要支流,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刘家峡大坝附近汇入刘家峡水库。

(3)洮河源遗址扩展阅读

洮河的流域概况:


1、地质地貌


洮河流域地跨两大地貌单元,即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二者大致以西秦岭山脉分支延伸的白石山、太子山、南屏山一线为界,南部为甘南高原,北部属陇西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即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部分,海拔高程3500 ~4000米,最高处为迭山主峰扎伊克嘎(4483米),甘南高原除有森林覆盖外,大部分为平坦开阔的草滩和山坡草场。


2、气候特点


洮河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气候,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高海拔林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洮河流经甘南、定西、临夏等地,在临夏州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库大坝上游汇入黄河。干流河道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

洮河河源高程4260米,河口高程1629米,落差2631米。沟门村站多年平均流量17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3亿立方米(红旗水文站)。自产水资源总量47.2亿立方米。5~10月占75%以上,为甘肃中部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Ⅳ 临洮的遗迹作文

洮河西岸,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傍依在洮河边的著名的西岩寺,昔日有“看河楼”、“临川阁”,西岩寺、临川阁是元代临洮佛教发展鼎盛时期西岩山庙宇建筑之一,后均毁于清同治之乱及文革。西岩山居高临下,巍然屹立,山下洮河如同裙带绕过,对面与岳麓山公园遥相呼应,春日可赏沙堤烟柳,夏日可见洮河放筏,秋日俯瞰波涛涌雪,冬日可看洮水流珠,是观赏“北岭横云”、“定鼎停云”、“南屏积雪”的理想看台。气势巍峨,游人登临观景,文人饮酒赋诗,俯视洮河滚滚北流,秀美的洮阳山川尽收眼底。如今西岩寺重修依旧,古风犹存。
洮河,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境汇入黄河。干流河道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证明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存,他们创造灿烂辉煌了马家窑文明、寺洼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图案透露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状态。
临洮宛如一颗古朴而又散发着现代魅力的明珠,熠熠镶嵌在洮水之滨。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一路奔腾涌来,从西秦岭末端的海甸峡进入黄土高原末端的临洮后,由南向北流经县内ll5公里汇入黄河,所经该县9个乡镇,滋润着两岸的山川沃野。洮河由南向北流经临洮县苟家滩乡(今南屏镇南面的海甸峡栈道遗迹处,这里峡口水面宽仅8米,为临洮县境内洮河两岸相距最窄、河水最深处。河南岸石崖峭壁间上距水面1.5米~2.5米处有古代开凿的栈道孔两排,孔间距约1.5,上排孔口略大于下排孔口,孔口方形。大孔边长约0.30米~0.40米,小孔边长约0.20米~0.30米。以大、小各为一组计,共有栈道孔30组以上。其上方为架设横梁之孔,下方为立斜柱之孔。海奠峡为秦汉陇西郡治狄道县及西汉安故县城的重要门户,也是入蜀的捷径。)、三甲乡、玉井镇、西坪乡、卧龙乡、新添乡、辛店乡、太石镇、红旗乡九个乡镇,115公里,滋润着两岸的山川沃野。

Ⅳ 中国长城什么时候造的

中国修建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明言北方长城的作用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在战国时代,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当时筑城有“互防”和“拒胡”两类。前者如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秦国等,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的边境修筑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后者如秦、赵、燕三国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在与之毗邻的北方修筑的“限戎马之足”的长城。

秦长城。秦昭王时,秦国修筑了北部长城。秦国北部长城西起临洮郡,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三郡的边境,东至黄河。
赵长城。赵国先后筑有两道长城,分为赵北长城和赵南长城。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以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筑长城,以防齐、魏。因所筑长城,位于南部,史称为“赵南长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于内蒙古云中、雁门、代郡一带筑长城,以防匈奴。因位于赵境的北部,史称“赵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⑩,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11),至高阙为塞(12)。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北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临河),沿阴山山脉,东至代郡(今河北省张北南)。
齐长城。齐长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山东境内,东西走向,西起平阴,经泰山北麓,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公里。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燕长城。燕国北部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
楚长城。《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但关于楚长城是否存在,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
魏长城。为了防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和保卫国都大梁,魏先后修筑了魏河西长城(史称“滨洛长城”)和魏河南长城(史称“卷之长城”)。
中山国长城。古中山国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国筑长城”。
秦代长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汉代长城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北朝及隋代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其中以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隋文帝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隋炀帝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金代长城
金朝为防御蒙古,开始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代长城

到了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南长城
南长城位于中国湘黔边界,又称湘西古长城,是2000年4月才被“发现”的苗族疆防。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全长190公里。

Ⅵ 甘肃定西最早的原始先民,是出现在哪个河流区域的

甘肃定西的原始先民当然是黄河流域的原住民了,最早也出现在黄河流域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人口2600万(1949年968万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民族.

近几年来,该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半坡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Ⅶ 关于长城的历史,由来,作用……

长城的名称由来: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1、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2、方城,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3、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4、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

5、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

长城的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长城的作用意义:

1、边带发展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2、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使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3、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4、文化意义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7)洮河源遗址扩展阅读:

象征:

万里长城自构筑的那天起,就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2000多年来,任何人都没有能从认识上割裂万里长城,因而也就无法割裂中华民族。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意志和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的长期传唱,使长城在人们心目中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然形成,并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特别是在全民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中被世人所认同,所接受。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征国防和民族统一的长城自然提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唤起整个民族的抗战意识。

Ⅷ 洮河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洮河发源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洮河流域东以鸟鼠山、马衔山与渭河、祖厉河分水,西以扎尕梁与大夏河为界,北邻黄河干流,南以西秦岭迭山与白龙江为界。

洮河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洮河藏语称为碌曲(从龙王宫殿流出的泉水意思),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

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8)洮河源遗址扩展阅读:

洮河的流域概况:

1、地质地貌

洮河流域地跨两大地貌单元,即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二者大致以西秦岭山脉分支延伸的白石山、太子山、南屏山一线为界,南部为甘南高原,北部属陇西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即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部分,海拔高程3500 ~4000米,最高处为迭山主峰扎伊克嘎(4483米),甘南高原除有森林覆盖外,大部分为平坦开阔的草滩和山坡草场。

2、气候特点

流域气候,虽属大陆性气候,但因受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气候交绥的影响,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除最北部年降水量近400毫米外,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高海拔林区还高达八九百毫米。

3、经济文化

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彩陶证明,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存,他们创造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明、寺洼文明等。彩陶的形制和图案透露了人类初期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向自然索取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洮河

Ⅸ 思考题,古代历史论述题。

遍布各地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遗址
一.黄河流域的遗址、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
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 《楚辞?天问》、《穆天子传》、《淮南子》所记神农氏、伏羲氏等即此阶段。黄河中下游的典型遗址,以1921年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而得名。他们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今陕西渭水、晋南汾水流域和豫西一带。足迹北到内蒙沙漠草原,南达鄂西北江汉平原,西到陇东的洮河上游,东到鲁西南。目前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新石器遗址共有7000多处),据c14测定距今7000到5000年。
二.长江流域的遗址
(1)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为中心,分布在浙东一带。经测定距今6000-7000年。其主要文化特征:陶器较原始,手制,多为夹炭黑陶,陶质疏松,器形不规整,火候稍低,一般在8500c左右。夹炭黑陶是以经燃烧炭化的植物茎叶和稻壳掺和,具有显著的特点。农业发达,磨制农业石器精制,骨、木器相当进步。
(2)马家浜文化、
(3)大溪文化
这时期福建有闽侯昙石山贝丘遗址。旧石器晚期有东山近年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址 1.北方细石器文化区 2.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群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1.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
磁山文化中发现碳化粟,半坡遗址发现菜种。
2.河姆渡文化发现大量碳化稻谷同时还发现有许多植物果实渔猎经济。
3.原始手工业磨研器、陶器的烧制
“鹳鱼石斧图”、彩绘、刻划符号、与商周文字有渊源关系,钻孔技术精美艺术品注意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刻有几何形符号,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统计起来有100多个符号,50多个个体。涵义未解释。应是文字的萌芽。

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资源,同时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环境。氏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和捕鱼依然必须集体进行,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还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
母系氏族社会里,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区别的简单的不稳定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捕鱼。妇女则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公益劳动。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所以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的地位。

Ⅹ 齐家坪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1924年夏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对洮河一带进行首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在这一带发现了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单色压花陶器,以及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安佛拉瓶造型类似的双大耳罐,齐家文化便由此地而得名。

197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发掘齐家坪遗址,出土物除陶器和石器外,还有铜刀、铜锥、铜斧、铜镜和玉璧、玉琮等器物。我国最早的铜镜即出自齐家坪,齐家坪遗址由此广为中外考古界所知。

齐家文化出土的陶罐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