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村遗址
『壹』 “上宅文化” “雪山文化” “子之之乱”的名词解释,13日之前回答
上宅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谷区内。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陈列馆,是中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
上宅遗址 位于韩庄乡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发现并试掘,1985~1988年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5 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4米。总发掘面积3 500余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余件。发掘出长80余米、宽9米的东西走向灰沟1条和陶窑1座。灰沟东浅西深,东段分岔为2条小灰沟,陶窑位于2条小灰沟之间。上宅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第1层,耕土层;第2层,灰黄色土,质地松散,厚0.31~1米,出土唐辽砖瓦、陶瓷碎片,此层下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第3层,浅灰色细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细泥红陶残片;第4层,灰黄色粉细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质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少量泥质灰陶及石器;第5层,暗褐色细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块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细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层,青灰色土,干燥后近灰黄色,土质较硬,厚0.5米,出土夹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种类少于第5层;第7层,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与第6层相近,数量较少;第8层,灰黄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较少网格纹厚胎夹砂红褐陶片。。①文化遗存分期。上宅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3期。第1期(第8层)年代约距今7 500年,陶器的种类少,器类单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夹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黄褐色,厚唇,口沿下饰数圈凹弦纹,其下有一匝麻点状附加堆纹,以下为网状棱形纹。未见泥制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层)年代约距今7 000~6 500年,为上宅遗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数量多,种类丰富。可分为早段和晚段两个阶段。早段主要以第7层为代表,陶器中夹砂陶和掺有滑石粉的陶质占大多数,烧成温度较低,陶质粗糙;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是抹压条纹、刮条纹、“之”字纹和篦点纹,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钵为主,口沿部唇圆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质陶增多,并出现了细泥陶,烧成温度增高,胎质较硬;纹饰种类增多,如方格形纹、“回”字形纹、波折纹,还有几何形纹饰,纹饰较精细,“之”字纹、篦点纹组成的双一纹较有规律;出现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细泥陶钵、碗等,圆足器增多,罐腹变浅,口沿唇部变薄并有圆尖唇。第3期(第3层)年代约距今6 000年,陶器出土数量不多,以细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泥质灰陶,以素面为主。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出土陶器1 000余件。有深腹罐、鼓腹罐、钵、圈足钵、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质以夹砂羼滑石粉为主,还有少量泥陶。夹砂陶以红褐色为主,均为手制,器表多饰有压印“之”字纹、抹压条纹、刮条纹、篦点纹、剔刺麻点纹和刻划纹等。还有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和鸟首镂空器,应为用于祭祀的器物。陶质工艺品有猪头、羊头、熊头、海马、蛇等动物小型塑像及耳珰形器等。空心陶球,为泥质红陶,壁厚1毫米,素面无纹,核桃般大小,内装1个实心陶丸,为夹细砂黄褐陶质。出土石器2 000余件,以打制、琢制或磨制的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少量细石器。大型石器有用于砍砸、研磨的盘状器,还有石斧、石铲、锄形器和石磨盘、石磨棒等。细石器有石镞、尖状器、刮削器、石刀(复合工具)等,用间接打制法制成。此外还有用于狩猎的石球、弹丸及捕鱼用的网坠、石制小工艺品等。
雪山文化遗址
雪山文化遗址 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昌平县到南口的公路南侧雪山村。1958年发现,1962年开始发掘。遗址分布在雪山东南的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遗址面积l平方公里,内涵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文化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距今6000年,陶器以红陶为主;中期属龙山文化范畴,已属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5000年,树轮校正年代距今约5500年。雪山文化遗址文化层的一、二期的社会性质为原始社会阶段,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雪山文化晚期,近似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的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
“子之之乱”(指国相子之与太子平之间的一场争夺王权的内乱)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将王位让于国相子之,这样引发了太子平的不满,于是在公元前315年,太子平勾结齐宣王和大将市被发动了内乱,记载这样描述这场燕国的内乱:“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全部内容写不下了,麻烦自己看看,可以么?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0122249
『贰』 雍正为何为弟弟建造了清朝最大的王爷园寝
清代王爷坟冢现状:凋敝六王坟罕见七王坟 六王坟残存的大理石牌坊 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即延续了267年的大清朝,却将定都北京至被迫逊国之间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坟。 北京城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坟 北京是六朝古都,除了皇陵而外,王坟乃至中外名人的墓葬也多。但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即延续了267年的大清朝,却将定都北京至被迫逊国之间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坟。 入关之初的清王坟,有不少就在北京城边。如建国门外的豫王坟,即豫亲王多铎的坟墓;八王坟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郑亲王的墓园。豫王坟、八王坟等以坟而名之的地名一直延续使用至今。这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城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建国门外的地方就属荒郊野外了;而且这些王爷经过残酷的征战或宫廷的内斗,或者英年早逝,或者获罪暴亡,没有条件事先经营自己的陵寝。到晚清的王爷,养尊处优,腐化奢侈,请人相度风水,用很多精力、时间、金钱营建自己的陵寝,所以北京上风上水的京西北地区,就有不少颇具规模的王陵,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即恭亲王坟和醇亲王坟。 这两位王爷是兄弟,皆系道光皇帝之子,同为咸丰皇帝之弟,都是同治皇帝之叔,恭亲王自然也是光绪皇帝的亲叔叔,醇亲王则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在晚清历史上都有重要作用。 恭亲王墓地背倚元宝山 恭亲王奕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值得重视的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资质极佳,聪慧干练,最为道光所钟爱,亲自敕封为恭亲王,爵位格外尊贵。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恭亲王几度执政,也几度被罢黜,真正三上三下。最荣耀时是与慈禧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以后,以议政王头衔执掌国柄,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悲惨时又被无理斥逐,闲废十年。他还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长期主持洋务,经手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同文馆”,是主管总理衙门的王大臣,堪称近代中国的首任外交部长。他死于戊戌变法的前夜,谥为“忠”,称恭忠亲王。 恭亲王的墓地在现今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麻峪村,是恭亲王赋闲时亲自选定的陵址,到现在当地百姓还俗称为“六爷坟地”。这个小村背倚的山名叫元宝山,应是以形似元宝而得名。以恭亲王的地位,当初兴建陵寝时,王陵的规模应该不小。据有关记载,恭亲王陵寝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筑,还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间,颇为壮观。不过晚清风雨飘摇,一朝覆亡;民初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恭亲王的坟墓几次被盗掘,很快衰颓破败了。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无力保护此类文物,以后为修十三陵水库,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亲王陵寝逐渐凋敝。 麻峪村中现在还有两个大坑,已为树丛杂草所遮掩,即是恭亲王的坟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里,还突兀地矗立着那座淡青色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履祥锡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联,字体规整秀逸,没有落款,但从小字注书看,应为恭亲王所自书而无疑。据说仅剩的这座石牌坊,也曾计划迁移,来了四辆大吊车同时起吊,竟抬不动,因而留了下来,成了六爷坟地残存的印记。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醇亲王陵寝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他除是光绪的本生父和慈禧的四个小叔子之一,还是慈禧唯一的亲妹夫,所以格外受到慈禧的眷顾和信用。不过醇亲王志大才疏,自诩知兵好武,很想步武和重振祖宗入关时铁骑横扫千军的八旗雄风,却实在没有什么政绩伟业可言。倒是他当“太上军机”时,曾主持与李鸿章一起兴办北洋海军,把不少钱挪作慈禧营建颐和园的一己之私,使得“渤海湾换作昆明湖,铁甲舰变成大石舫”,成为人们记忆犹新、没齿难忘的恨事。不过醇王一生戒慎恐惧,对慈禧惟命是从,把“家大业大祸也大”作为座右铭,所以能善始善终,到1890年病逝时,谥为“贤”,尊为醇贤亲王,配享太庙,祀以天子礼,得到“皇帝本生考”的称号,死后的哀荣高于亲王的礼制,其陵寝的规制也优于一般的王陵,是现今西山的历代陵寝古墓中规模最大又保存最完好的。它处于现在的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西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北安河乡草场村地界),大约是由守陵者发展而成的庄户村落,现在就叫七王坟村。 七王坟也是醇亲王在同治年间因病在西山养息时自己选定的,在西山妙高峰下,唐代法云寺旧址,金章宗所设西山六院之一的香水院之地,经过多年营造。它坐西朝东,前方后圆,面临朝阳旭日,后邻万壑松风,气派里带着野趣,尊贵中露出闲逸,依山顺势,步步升高。进入陵区先是111级青砖石阶,不陡不险,却首先让人生出仰之弥高之感。 上得平台,是一座黄琉璃瓦的碑亭,其四面辟券门,内中矗立着光绪亲书铭文的石碑。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黄琉璃瓦只有皇家能用,王公宅邸、陵寝至多用绿、蓝色琉璃瓦。仅此一端,就能了解醇亲王身份的不同凡响和七王坟规制的非同一般。据有关记载,在醇亲王过世时,最初打造的石碑比现在碑亭里的要高大伟岸得多,已经运到了草场的山下,可实在无力搬运上山,不得不留于山下,竖立在醇王同母弟孚郡王墓园的碑亭中,而将这块较小的石碑刻字抬上山来。 七王坟陵寝的林木之盛,是现今存留的王陵中极为少见的。就是这林木之盛,使醇亲王死后难安。那是在他死后的六七年,其墓后一株金元时期的大白果树长得枝繁叶茂,就有人在慈禧面前造作谣言,道是王爷的坟上长白果树,“王”上加一“白”,俨然是个“皇”字,会使皇家的风水移转。经过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推波助澜,慈禧终于下懿旨命令砍掉那株白果树。这当然不是慈禧对已经死去多年的醇王有什么宿怨,还要找他的麻烦,倒可看成是对亲政后锐意变法、越来越不听话的光绪皇帝的一种警告。果然没过两年,就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使中国的历史发生倒退,也注定了清朝衰极必亡的命运。 七王坟是非常罕见的阴阳宅,陵寝北侧就是阳宅。醇亲王生前自取别号“退潜居士”、“九思堂主人”,处处向慈禧示以谦退、无为之意,以防招灾惹祸,所以陵寝的阳宅也取名“退潜别墅”。它是一个五进的四合院落,也是构思精巧的一处园囿。此处阳宅因为一直是一个培训中心,闲人无法入内,使这处王陵的阴阳宅保存得如此之好。去年北京市作为人文奥运保护规划的一部分,投资对七王坟进行了抢险修缮。 王爷坟的正式名称叫“园寝”,园寝制度在清代有详细的规定。《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记载: “顺治十年()题准,亲王给造坟工价银五千两,世子四千两,郡王三千两,贝勒二千两,贝子一千两。镇国公五百两,辅国公同。又议准,亲王至辅国公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龙首龟蚨。亲王碑广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称之。世子、郡王碑广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贝勒碑广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贝子碑广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四尺。镇国公碑广三尺六寸三分,首高三尺三寸,趺高三尺九寸。辅国公同。又题准,亲王给碑价银三千两,世子两千五百两,郡王二千两,贝勒千两,贝子七百两,镇国公四百五十两,辅国公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亲王茔制,飨堂五间。亲王世子至辅国公皆三间。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门三。贝勒以下门一。亲王绘五彩饰以金,覆以级琉璃瓦。亲王世子、郡王,只绘五彩,皆覆以绿琉璃瓦。贝勒以下施朱不绘,用筒瓦。亲王坟园周百丈,亲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贝勒、贝子七十丈,镇国公、辅国公六十丈。镇国、辅国将军三十五丈,奉国、奉恩将军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详细规定之外,还有六个王爷坟实例。年代较早的是顺治帝之子追封荣亲王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二寸,纵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五尺,纵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围墙周长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这位名为两岁,实际三个多月夭折,未命名的荣亲王,死后享受的殊荣,固然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感情有关,显示了皇权的尊严,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爷坟的具体情况。 第二个王爷坟实例,是“朱华山理密亲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纵八尺,檐高一丈四尺。东西卡子墙长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二尺,纵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门,广四丈五尺,纵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于雍正二年(1724),这座园寝反映雍正年间王爷坟的规模。 乾隆帝上台后,追封长兄弘晖和七弟福惠为端亲王、怀亲王,在易县建设园寝,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56)尔后添设兵丁五十名看守。端亲王园寝和怀亲王园寝都是“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纵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四尺,纵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一尺,纵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围墙周长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从《易州志》的记载来看,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大门外还各有下马桩二根、平桥一座(57)。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琏去世,他虽然年仅九岁,但“乃皇后所生”,“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58)赐皇太子,谥端慧。“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四寸,纵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五尺四寸,纵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两庑各五间,广四丈八尺,纵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东有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门三,广五丈一尺,纵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六尺七寸,纵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四年(1799)三月追封贝勒。他的园寝可以与端慧皇太子园寝作一比较。“皇十二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五尺五寸,纵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门,广一丈五尺二寸,纵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门外设守护班房。围墙周长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个王爷坟实例,就是“妙高峰醇贤亲王园寝。”醇亲王奕譞,为光绪皇帝之父,宣统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于西山妙高峰。园寝内“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四尺,纵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东西卡子墙各长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飨殿一座,五间,广五丈三尺,纵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飨殿前抱厦三间,广三丈三尺,纵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门一座,三间,广三丈四尺,纵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门外设守护班房,南北厢各三间,广二丈八尺,纵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围墙周长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黄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广二丈,纵、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广四尺,龙首高四尺五寸,龟蚨高称之。碑文内恭书皇帝御名。” 随着王爷坟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园寝内栽种仪行树,周围栽种松柏树,绿化区域成了严禁民人樵采的准军事区,周围树立界桩,增加了王爷坟的肃穆气氛。个别的王爷坟,一般都安置十家守护。而王爷坟集中地区,如天津蓟县黄花山、朱华山,河北易县张各庄、王各庄,涞水县水东村都是利用军队守卫。涞水县的怡亲王允祥墓,“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贤亲王金棺安葬,庄亲王奏准续添千、把总各一员、马步兵五十名,由镇标中军核转归镇统辖与左右两营并入三营。”相应的,园寝附近设立营房,盖造衙署及执事人房屋等,易县张各庄二所四十间,王各庄一所二十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与王爷坟有关的“内务府奏案”等原始档案很多。笔者因时间不敷,没能看到太多的内容。但仅就已读到的档案来看,作为推崇封建皇权的一种手段,王爷坟从设计、备料、选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数以万两计的白银。 通过几年的业余调查,发现王爷坟规模大体相同,但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桥多座,显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园寝之制,视常例有加。”昌平县雪山村的成亲王永瑆墓,据说未建碑楼。昌平县仙人洞前“兰旗王”坟地的神桥趋于实用。有的王爷坟附近风光秀丽,如拢驾庄的显亲王dan臻墓。有的王爷坟则在穷乡僻壤。有的王爷坟没有坟头。有的王爷坟的宝顶四米多高。它们的差异反映出清代王爷的盛兴和衰落,从某一侧面帮助人们了解清代历史暨社会发展的线索。 怡亲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陵寝 拼命推辞皇帝陵寝“待遇” 怡贤亲王允祥园寝,建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水东村。清王朝有王爷240多位,建王爷园寝200多座,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怡亲王允祥的园寝。当年雍正皇帝曾经一度打算把泰陵附近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允祥闻言“惊惧色变”,极力推辞。此后,他亲自在涞水县水东村选择了一块平善之地,请求雍正赐予。允祥患病以后,更为恳切地要求将涞水之地赐给自己,雍正同意了,允祥闻听,喜不自胜。为防止发生变化,允祥派侍卫到涞水取土,自己吞食了一块,然后对雍正说:“如果这样,则臣的内心得以安宁,子孙后代也就会蒙受福泽。” 高规格王陵如今只余遗址 允祥园寝坐西朝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虽不高峻,却十分青秀。神道竟长达3华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龙首龟趺。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15个大字,一边是汉字,一边是满文。 神道以西为火焰牌坊,三门四柱,全为石制,每门的上额枋上正中有一个火焰宝珠。火焰牌坊后是五孔拱桥一座,过了五孔桥就是石牌坊,三门四柱七楼,石牌坊建造得极其精美,可以与清东、西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爷坟中有两座牌坊的也为数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对,分列两旁。擎天柱即华表,此擎天柱与皇帝陵的大碑楼的擎天柱有所区别。皇帝陵的华表,柱身上盘绕着一条云龙,须弥座环以石栏杆。而怡亲王园寝的擎天柱,柱身虽然也是八棱的,却是每面各雕二条龙,上面的龙头朝上,下面的龙尾朝上,龙头又抬起。柱身上有8个侧面,共雕龙16条。石座周围也无石栏杆围绕。原来华表后还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在清代王爷坟中一个王爷有两座驮龙碑仅此一处。亭后还有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对,大殿后为圆形宝顶。园寝周围还有八旗驻军守护。 可惜的是,规模如此之大的园寝并没有完全保留到现在。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毁,1935年地宫被盗,据当地老乡说地宫门框是风磨铜渗金,石券门三米宽。日伪时期,日伪军利用怡王陵建筑与八路军作战,1944年八路军为了打击侵略者,将怡王陵拆除,砖瓦石片和木料用车拉走。至此,怡王陵地面建筑除三里多长的神道牌坊之外没有遗存。前几年园寝最前方的神道碑还躺在地上,2000年被怡亲王的后人出资重新立起。怡亲王陵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密云境内的三座清代王爷坟 随着《还珠格格》的热播,五阿哥永琪也被人们所熟知。历史上永琪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而他的坟墓就坐落在密云境内。密云以其山水秀丽,风光优美而备受乾隆皇帝的嘉许。因此,与他有关的三位清代王爷都葬在这儿,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永琪。这三座王爷墓分别是:和亲王墓、安定亲王墓和定恭亲王墓。 和亲王墓 和亲王墓为雍正第五子和亲王弘昼之墓,坐落于密云县原卸甲山乡北宫上村的凤山之侧,灵山之前。弘昼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号恭。墓地占地九顷多,其内种有松柏,横竖成行,庄严肃穆。 安定亲王墓 安定亲王墓俗称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长子和三子、五子之墓,位于今不老屯镇杨各庄村2里许,风水极佳。这里埋葬的是乾隆帝长子安定亲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这三位皇子均英年早逝,永璜活了23岁,永璋、永琪均活了26岁。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库,遂将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宫因从未被盗,挖开后殉葬品十分丰富,后移入首都博物馆收藏。 定恭亲王墓 定恭亲王是乾隆皇帝之孙,皇长子永璜第二子绵恩。他在历史上很有名,任火器营总统达五十三年之久。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是个实权人物。绵恩墓地占地100多亩。 乾隆曾对密云的灵山秀水留下了“密云古雄郡,山川何壮哉”的诗句,而他的弟、子、孙都长眠于此,足以了却他对密云山水的钟爱之情
『叁』 雪山文化是北京附近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我想问具体的文化分布及其文化面貌和时代
雪山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昌平县到南口的公路南侧回雪山村。此处遗答址于1958年发现,1962年开始发掘。
遗址分布在雪山东南的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个遗址面积l平方公里,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文化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距今6000年,陶器以红陶为主;中期属龙山文化范畴,已属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5000年,树轮校正年代距今约5500年。雪山文化遗址文化层的一、二期的社会性质为原始社会阶段,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雪山文化晚期,近似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的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
『肆』 除了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远古人类
最早了解磨制技术的新洞人
(50-70万年前——4000年前)
在北京西南部的一个山洞里,人们找到了一颗男性左上第一前臼齿化石,时代距今约20万年至10万年。这颗牙齿的主人更象现代人,所以称为新洞人。 新洞人是中国最早掌握磨制技术的原始人类,在他们的住处发现了两件磨制过的骨片。可别小看“磨制”二字,它们是现代最复杂技术的基本技能。
会修房屋的东胡林人
在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村西侧的清水河畔,有一座距今10000年以前的古墓葬。墓中有两个成年男子和一个少女的遗骸。在少女胸前有一条用50枚小螺壳制作成的项链,异常美丽。从出土文物看,北京先民已从山中洞穴来到广阔平原。失去了山洞的保护,他们自己便“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修房技术是家庭出现的前提,有了家,生活就更加安定了。
进入了农业社会的雪山人
在北京昌平县雪山村出土了一大批陶器。面对如此精致的陶器,你不敢想象它们是6000年前的作品。其中一个黑陶罐尤其美丽。它高34.5厘米、口径28.5厘米,罐口有饰纹,腹部突出圆滑,罐底圆平稳重,表面还有一层黝黑发亮的陶衣。 纯熟的制陶技术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的标志之一,雪山村古文化遗址展示了北京先民牧放牲畜、种植庄稼的农耕图景。
知道用火的北京猿人 让我们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地区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到处是森林和动物。在西南郊的山边生活着北京猿人。 1929年12月2日,人类学家在京郊周口店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他们踪迹:一枚头骨化石,40多个男女骨骼化石,10000余件石器和大批古生物化石。复原后的猿人头骨前额低平、嘴巴前伸,所以有猿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有了语言,所以是人,又因在北京地区发现,故而被称为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知道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在他们居住的山洞里发现的灰烬和烧过的兽骨就是明证。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北京猿人头骨是本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但在30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这枚头骨化石神秘地失踪了,50多年至今下落不明,又成为本世纪最大的奇案之一。 爱美的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猿人的故乡周口店龙骨山山顶又发现了8个男女古人类的骨骼化石,他们的形态和现代人基本一样,距今约有18000年的历史。山顶洞人已经知道在兽牙、小砾石上面钻孔;也知道用皮条把钻了孔的蚌壳做成项链;还会欣赏用艳丽的赤铁矿粉涂抹过的装饰品。他们知道了美,而美是所有艺术的源泉。
此外还有半坡,河母渡,蓝田人,soso~~
『伍』 一道历史题,急!
上谷郡
-------------------------------
历史:(1)昌平区雪山村古文化遗址表明:远在内新石器时代,昌平地区居民已开始使用石斧容、石铲等原始工具。(2)昌平区的历史,有考证的可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尧、舜时期。(3)周、秦,昌平属上谷郡。(4)西汉时期设县。(5)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建燕州古城,为契丹族厥稽部封地,今昌们区兴寿镇上苑西新城村北仍残存东、西、南三面城墙。(6)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筑通惠河,源头就在昌平白浮泉,今仍有白浮九龙池遗址。(7)明永乐7年(公元1409年),明永乐皇帝朱棣接受礼部尚书赵翔和善察风水的廖均卿等人的建议,定昌平城北天寿山一带为皇陵之地,北后建起十三个陵墓,即今明十三陵。
『陆』 雪山村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哪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大学在昌平建分校,建校过程中在位于昌平区到南口的公路南侧雪山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1962年开始发掘,命名为雪山文化。雪山遗址坐落在南口台地上,面积1平方千米。雪山文化分为两期。一期文化遗存大致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二期文化遗存晚于雪山文化一期,与河南龙山文化后岗类型相似,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显示和专家学者的研究,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北京地区已出现了农业的萌芽。这些可从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北京地区的分布及其文化内涵中得到证实。譬如,在上宅遗址中发现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并在地层中发现了禾谷类的花粉。在北京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与农业有关的遗物,如石磨盘、石磨棒、磨制石斧、石镰、石锄和石铲等。经专家们的研究,北京地区在进入铜器时代以后,仍然保留着来自北方的影响,同时,北京地区的聚落也逐渐增多。到了商周时期,北京地区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政治因素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
『柒』 清朝阿哥陵墓
清代王爷坟冢现状:凋敝六王坟罕见七王坟 六王坟残存的大理石牌坊 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即延续了267年的大清朝,却将定都北京至被迫逊国之间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坟。 北京城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坟 北京是六朝古都,除了皇陵而外,王坟乃至中外名人的墓葬也多。但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即延续了267年的大清朝,却将定都北京至被迫逊国之间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别埋葬在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没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坟。 入关之初的清王坟,有不少就在北京城边。如建国门外的豫王坟,即豫亲王多铎的坟墓;八王坟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郑亲王的墓园。豫王坟、八王坟等以坟而名之的地名一直延续使用至今。这是因为当时的北京城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建国门外的地方就属荒郊野外了;而且这些王爷经过残酷的征战或宫廷的内斗,或者英年早逝,或者获罪暴亡,没有条件事先经营自己的陵寝。到晚清的王爷,养尊处优,腐化奢侈,请人相度风水,用很多精力、时间、金钱营建自己的陵寝,所以北京上风上水的京西北地区,就有不少颇具规模的王陵,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即恭亲王坟和醇亲王坟。 这两位王爷是兄弟,皆系道光皇帝之子,同为咸丰皇帝之弟,都是同治皇帝之叔,恭亲王自然也是光绪皇帝的亲叔叔,醇亲王则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在晚清历史上都有重要作用。
恭亲王墓地背倚元宝山 恭亲王奕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值得重视的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资质极佳,聪慧干练,最为道光所钟爱,亲自敕封为恭亲王,爵位格外尊贵。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恭亲王几度执政,也几度被罢黜,真正三上三下。最荣耀时是与慈禧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以后,以议政王头衔执掌国柄,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悲惨时又被无理斥逐,闲废十年。他还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长期主持洋务,经手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同文馆”,是主管总理衙门的王大臣,堪称近代中国的首任外交部长。他死于戊戌变法的前夜,谥为“忠”,称恭忠亲王。 恭亲王的墓地在现今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麻峪村,是恭亲王赋闲时亲自选定的陵址,到现在当地百姓还俗称为“六爷坟地”。这个小村背倚的山名叫元宝山,应是以形似元宝而得名。以恭亲王的地位,当初兴建陵寝时,王陵的规模应该不小。据有关记载,恭亲王陵寝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筑,还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间,颇为壮观。不过晚清风雨飘摇,一朝覆亡;民初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恭亲王的坟墓几次被盗掘,很快衰颓破败了。新中国成立后,初期无力保护此类文物,以后为修十三陵水库,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亲王陵寝逐渐凋敝。 麻峪村中现在还有两个大坑,已为树丛杂草所遮掩,即是恭亲王的坟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里,还突兀地矗立着那座淡青色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履祥锡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联,字体规整秀逸,没有落款,但从小字注书看,应为恭亲王所自书而无疑。据说仅剩的这座石牌坊,也曾计划迁移,来了四辆大吊车同时起吊,竟抬不动,因而留了下来,成了六爷坟地残存的印记。
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醇亲王陵寝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他除是光绪的本生父和慈禧的四个小叔子之一,还是慈禧唯一的亲妹夫,所以格外受到慈禧的眷顾和信用。不过醇亲王志大才疏,自诩知兵好武,很想步武和重振祖宗入关时铁骑横扫千军的八旗雄风,却实在没有什么政绩伟业可言。倒是他当“太上军机”时,曾主持与李鸿章一起兴办北洋海军,把不少钱挪作慈禧营建颐和园的一己之私,使得“渤海湾换作昆明湖,铁甲舰变成大石舫”,成为人们记忆犹新、没齿难忘的恨事。不过醇王一生戒慎恐惧,对慈禧惟命是从,把“家大业大祸也大”作为座右铭,所以能善始善终,到1890年病逝时,谥为“贤”,尊为醇贤亲王,配享太庙,祀以天子礼,得到“皇帝本生考”的称号,死后的哀荣高于亲王的礼制,其陵寝的规制也优于一般的王陵,是现今西山的历代陵寝古墓中规模最大又保存最完好的。它处于现在的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西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北安河乡草场村地界),大约是由守陵者发展而成的庄户村落,现在就叫七王坟村。 七王坟也是醇亲王在同治年间因病在西山养息时自己选定的,在西山妙高峰下,唐代法云寺旧址,金章宗所设西山六院之一的香水院之地,经过多年营造。它坐西朝东,前方后圆,面临朝阳旭日,后邻万壑松风,气派里带着野趣,尊贵中露出闲逸,依山顺势,步步升高。进入陵区先是111级青砖石阶,不陡不险,却首先让人生出仰之弥高之感。 上得平台,是一座黄琉璃瓦的碑亭,其四面辟券门,内中矗立着光绪亲书铭文的石碑。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黄琉璃瓦只有皇家能用,王公宅邸、陵寝至多用绿、蓝色琉璃瓦。仅此一端,就能了解醇亲王身份的不同凡响和七王坟规制的非同一般。据有关记载,在醇亲王过世时,最初打造的石碑比现在碑亭里的要高大伟岸得多,已经运到了草场的山下,可实在无力搬运上山,不得不留于山下,竖立在醇王同母弟孚郡王墓园的碑亭中,而将这块较小的石碑刻字抬上山来。 七王坟陵寝的林木之盛,是现今存留的王陵中极为少见的。就是这林木之盛,使醇亲王死后难安。那是在他死后的六七年,其墓后一株金元时期的大白果树长得枝繁叶茂,就有人在慈禧面前造作谣言,道是王爷的坟上长白果树,“王”上加一“白”,俨然是个“皇”字,会使皇家的风水移转。经过顽固守旧的封建卫道士推波助澜,慈禧终于下懿旨命令砍掉那株白果树。这当然不是慈禧对已经死去多年的醇王有什么宿怨,还要找他的麻烦,倒可看成是对亲政后锐意变法、越来越不听话的光绪皇帝的一种警告。果然没过两年,就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使中国的历史发生倒退,也注定了清朝衰极必亡的命运。 七王坟是非常罕见的阴阳宅,陵寝北侧就是阳宅。醇亲王生前自取别号“退潜居士”、“九思堂主人”,处处向慈禧示以谦退、无为之意,以防招灾惹祸,所以陵寝的阳宅也取名“退潜别墅”。它是一个五进的四合院落,也是构思精巧的一处园囿。此处阳宅因为一直是一个培训中心,闲人无法入内,使这处王陵的阴阳宅保存得如此之好。去年北京市作为人文奥运保护规划的一部分,投资对七王坟进行了抢险修缮。
王爷坟的正式名称叫“园寝”,园寝制度在清代有详细的规定。《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记载: “顺治十年()题准,亲王给造坟工价银五千两,世子四千两,郡王三千两,贝勒二千两,贝子一千两。镇国公五百两,辅国公同。又议准,亲王至辅国公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龙首龟蚨。亲王碑广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称之。世子、郡王碑广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贝勒碑广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贝子碑广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四尺。镇国公碑广三尺六寸三分,首高三尺三寸,趺高三尺九寸。辅国公同。又题准,亲王给碑价银三千两,世子两千五百两,郡王二千两,贝勒千两,贝子七百两,镇国公四百五十两,辅国公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亲王茔制,飨堂五间。亲王世子至辅国公皆三间。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门三。贝勒以下门一。亲王绘五彩饰以金,覆以级琉璃瓦。亲王世子、郡王,只绘五彩,皆覆以绿琉璃瓦。贝勒以下施朱不绘,用筒瓦。亲王坟园周百丈,亲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贝勒、贝子七十丈,镇国公、辅国公六十丈。镇国、辅国将军三十五丈,奉国、奉恩将军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详细规定之外,还有六个王爷坟实例。年代较早的是顺治帝之子追封荣亲王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二寸,纵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五尺,纵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围墙周长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这位名为两岁,实际三个多月夭折,未命名的荣亲王,死后享受的殊荣,固然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感情有关,显示了皇权的尊严,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爷坟的具体情况。
第二个王爷坟实例,是“朱华山理密亲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纵八尺,檐高一丈四尺。东西卡子墙长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二尺,纵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门,广四丈五尺,纵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于雍正二年(1724),这座园寝反映雍正年间王爷坟的规模。 乾隆帝上台后,追封长兄弘晖和七弟福惠为端亲王、怀亲王,在易县建设园寝,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56)尔后添设兵丁五十名看守。端亲王园寝和怀亲王园寝都是“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纵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四尺,纵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一尺,纵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围墙周长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从《易州志》的记载来看,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大门外还各有下马桩二根、平桥一座(57)。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琏去世,他虽然年仅九岁,但“乃皇后所生”,“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58)赐皇太子,谥端慧。“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四寸,纵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五尺四寸,纵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两庑各五间,广四丈八尺,纵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东有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门三,广五丈一尺,纵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六尺七寸,纵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四年(1799)三月追封贝勒。他的园寝可以与端慧皇太子园寝作一比较。“皇十二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五尺五寸,纵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门,广一丈五尺二寸,纵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门外设守护班房。围墙周长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个王爷坟实例,就是“妙高峰醇贤亲王园寝。”醇亲王奕譞,为光绪皇帝之父,宣统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于西山妙高峰。园寝内“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四尺,纵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东西卡子墙各长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飨殿一座,五间,广五丈三尺,纵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飨殿前抱厦三间,广三丈三尺,纵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门一座,三间,广三丈四尺,纵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门外设守护班房,南北厢各三间,广二丈八尺,纵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围墙周长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黄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广二丈,纵、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广四尺,龙首高四尺五寸,龟蚨高称之。碑文内恭书皇帝御名。”
随着王爷坟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园寝内栽种仪行树,周围栽种松柏树,绿化区域成了严禁民人樵采的准军事区,周围树立界桩,增加了王爷坟的肃穆气氛。个别的王爷坟,一般都安置十家守护。而王爷坟集中地区,如天津蓟县黄花山、朱华山,河北易县张各庄、王各庄,涞水县水东村都是利用军队守卫。涞水县的怡亲王允祥墓,“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贤亲王金棺安葬,庄亲王奏准续添千、把总各一员、马步兵五十名,由镇标中军核转归镇统辖与左右两营并入三营。”相应的,园寝附近设立营房,盖造衙署及执事人房屋等,易县张各庄二所四十间,王各庄一所二十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与王爷坟有关的“内务府奏案”等原始档案很多。笔者因时间不敷,没能看到太多的内容。但仅就已读到的档案来看,作为推崇封建皇权的一种手段,王爷坟从设计、备料、选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数以万两计的白银。 通过几年的业余调查,发现王爷坟规模大体相同,但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桥多座,显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园寝之制,视常例有加。”昌平县雪山村的成亲王永瑆墓,据说未建碑楼。昌平县仙人洞前“兰旗王”坟地的神桥趋于实用。有的王爷坟附近风光秀丽,如拢驾庄的显亲王dan臻墓。有的王爷坟则在穷乡僻壤。有的王爷坟没有坟头。有的王爷坟的宝顶四米多高。它们的差异反映出清代王爷的盛兴和衰落,从某一侧面帮助人们了解清代历史暨社会发展的线索。 怡亲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陵寝 拼命推辞皇帝陵寝“待遇” 怡贤亲王允祥园寝,建在河北省涞水县境内的水东村。清王朝有王爷240多位,建王爷园寝200多座,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怡亲王允祥的园寝。当年雍正皇帝曾经一度打算把泰陵附近一块中吉之地赐给允祥。允祥闻言“惊惧色变”,极力推辞。此后,他亲自在涞水县水东村选择了一块平善之地,请求雍正赐予。允祥患病以后,更为恳切地要求将涞水之地赐给自己,雍正同意了,允祥闻听,喜不自胜。为防止发生变化,允祥派侍卫到涞水取土,自己吞食了一块,然后对雍正说:“如果这样,则臣的内心得以安宁,子孙后代也就会蒙受福泽。”
高规格王陵如今只余遗址 允祥园寝坐西朝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虽不高峻,却十分青秀。神道竟长达3华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龙首龟趺。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神道碑”15个大字,一边是汉字,一边是满文。 神道以西为火焰牌坊,三门四柱,全为石制,每门的上额枋上正中有一个火焰宝珠。火焰牌坊后是五孔拱桥一座,过了五孔桥就是石牌坊,三门四柱七楼,石牌坊建造得极其精美,可以与清东、西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爷坟中有两座牌坊的也为数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对,分列两旁。擎天柱即华表,此擎天柱与皇帝陵的大碑楼的擎天柱有所区别。皇帝陵的华表,柱身上盘绕着一条云龙,须弥座环以石栏杆。而怡亲王园寝的擎天柱,柱身虽然也是八棱的,却是每面各雕二条龙,上面的龙头朝上,下面的龙尾朝上,龙头又抬起。柱身上有8个侧面,共雕龙16条。石座周围也无石栏杆围绕。原来华表后还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在清代王爷坟中一个王爷有两座驮龙碑仅此一处。亭后还有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对,大殿后为圆形宝顶。园寝周围还有八旗驻军守护。 可惜的是,规模如此之大的园寝并没有完全保留到现在。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毁,1935年地宫被盗,据当地老乡说地宫门框是风磨铜渗金,石券门三米宽。日伪时期,日伪军利用怡王陵建筑与八路军作战,1944年八路军为了打击侵略者,将怡王陵拆除,砖瓦石片和木料用车拉走。至此,怡王陵地面建筑除三里多长的神道牌坊之外没有遗存。前几年园寝最前方的神道碑还躺在地上,2000年被怡亲王的后人出资重新立起。怡亲王陵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密云境内的三座清代王爷坟 随着《还珠格格》的热播,五阿哥永琪也被人们所熟知。历史上永琪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而他的坟墓就坐落在密云境内。密云以其山水秀丽,风光优美而备受乾隆皇帝的嘉许。因此,与他有关的三位清代王爷都葬在这儿,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永琪。这三座王爷墓分别是:和亲王墓、安定亲王墓和定恭亲王墓。 和亲王墓 和亲王墓为雍正第五子和亲王弘昼之墓,坐落于密云县原卸甲山乡北宫上村的凤山之侧,灵山之前。弘昼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号恭。墓地占地九顷多,其内种有松柏,横竖成行,庄严肃穆。
安定亲王墓 安定亲王墓俗称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长子和三子、五子之墓,位于今不老屯镇杨各庄村2里许,风水极佳。这里埋葬的是乾隆帝长子安定亲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这三位皇子均英年早逝,永璜活了23岁,永璋、永琪均活了26岁。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于修建密云水库,遂将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宫因从未被盗,挖开后殉葬品十分丰富,后移入首都博物馆收藏。 定恭亲王墓 定恭亲王是乾隆皇帝之孙,皇长子永璜第二子绵恩。他在历史上很有名,任火器营总统达五十三年之久。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是个实权人物。绵恩墓地占地100多亩。 乾隆曾对密云的灵山秀水留下了“密云古雄郡,山川何壮哉”的诗句,而他的弟、子、孙都长眠于此,足以了却他对密云山水的钟爱之情。
『捌』 南口镇有一个叫雪山村的地方。。
因为过去杨门女将打仗时候在那休息 士兵把靴子脱下来倒沙子 倒出的沙子堆成了山 所以这就叫靴山 后来改得名字叫雪山 我是昌平人我知道这个哦 这老一辈儿的人都知道这个的
『玖』 关于诸葛亮城
你说的应该是唐朝的地图。云南一带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其实,史家早已证实,诸葛亮本人,南征时连保山也未曾到过。但怒江以西的龙陵民间,却有不少他领兵亲临的传说,并有不少与传说有关的地名风物。
在龙陵北部与保山的交界处,唐时即有诸葛亮城,后有古城寺。现寺已荒圮,遗址尚存。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哑泉”,龙陵共有二处:一在怒江坝南端西边,龙陵镇安云头村的北边,早年立有石碑,上刻“此水有毒不能饮”7字。另一处在天宁乡大水沟下,的怒江岸上,崖刻“哑泉”两字及“此水有毒”四小字。
天宁乡雪山村旁的一个山梁单腰,地名叫“诸葛打仗处”
天宁乡政府驻地,原为天宁古寺。寺东有盂节崖.崖畔有泉水涌出,称“金泉”。泉旁石间有叶如韭菜的香茅,称“韭叶芸香”。相传这寺和崖都是盂获之兄盂节的修行、隐居之处。当年诸葛亮的士兵因在江边误饮哑泉中毒,诸葛亮曾亲自登寺向盂节大仙求救。大仙教饮“金泉韭叶芸香水”,救了三军。五十年代时当地的一些老人,能把军师与丈仙会见时的情景对话讲得绘声绘色。过去,常有运来群众带哑童到天宁寺烧香,饮“金泉韭叶芸香承”,但未闻有有凑效者。
苏帕河汇人怒江处的三江口,施甸一则有盂获山,其万仞绝壁之上有一巨大方形石块,人称“孔明碑”,相传是孔明在山上擒了盂获之后留下的“纪念”。
另外,龙陵南端木城乡的花椒村后,原有一十分有名的孟雅寺。相传这盂雅亦是孟获的胞兄,因与盂获志不同道不合,故在此修仙。
这些风物传说虽不能作为历史依据,但却说明了诸葛亮南征,对龙陵历代各民族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
『拾』 昌平旅游景点
铁臂银山,银山塔林大阳山,虎峪风景区,蟒山十三陵,居庸关,菩萨山,撂子台望儿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