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遗址
1. 余秋雨《废墟》赏析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废墟》
赏析:这段话运用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废墟的态度。作者的视角独特,澎湃的激情从字里行间喷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复杂而丰沛的思想感情。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废墟》
赏析:作者运用一系列的例子来阐述悲剧,而作者眼中,废墟文化就是悲剧文化。一连串的排比读来气势汹涌,充满感染力。
2. 被尘封的遗迹里的亚蒂萨斯在哪里
在雪地
可以用种子yinyie
也可以一直往一个地方走,上山,就可以看到雪地啦
亚蒂萨斯有一个名字叫雪地雨果,比较矮
3. 有没有关于成都金沙遗址的诗歌或者抒情散文
《三角洲的谜团》
——记金沙遗址访问
你永远是永远的三角洲的谜
解开你
就像是解开尘封五千年的故事
这故事早发臭
却有无数人想读一读
看能不能
找到自己来历这个世界的秘密
和一分很是悲伤的爱情
图中画着一个妻子
一个妻子如何从古代背叛男人
的证明
4. 专家对一墓葬挖掘多年,当遗址重现天日那一刻,为何在场人全落泪
“喇家遗址”是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位于青海省的大型聚落遗址
科学研究表明,当时发生地震之后又引来了山洪暴发和黄河洪水,在地震中的母亲不惜一切、竭尽全力去护孩子周全。然而在庞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所有挣扎都是负隅顽抗,终究逃不过被掩埋致死的命运。数千年之后的人们终于让这些骸骨重见天日,可母亲紧拥着孩子的那一幕却永远都被定格在那一瞬间,可谓母爱是有多么的强大,真是值得去看的一份遗址。
5. 中国福建省泉州地区古代有一个地区叫做“东京”么谁揭开下尘封的历史
“浮福建,沉东京”这个说法台湾与南洋闽系华人已经流传很多代,也有说变形说“沉东京,浮福建”沉东京浮陆丰”“沉东京浮南澳”等不一而足,考证这个说法的来源相当困难。但是说是因地质破坏导致“沉东京,浮福建”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可能性不大,除地震史料与遗迹支持不足之外,许多名称亦自相矛盾,个人认为比较可能是来自反清复明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隐语。
福建地名指现今广意的福州闽北、泉州闽南大范围一带应无争议,但是这个「东京」地名指的是何处则众说纷纭。
1.指日本东京---
此说法应予排除在外,日本东京原称江户城,清末时期西元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迁都至此而改名东京,此前日本没有东京这个地名,所以指日本东京没有可能性。
2.指北宋首都东京城(今开封)---
北宋东京城繁华一时,金人南侵后将东京改称汴京,后又称南京,元朝仍称开封为南京,南宋中原人士逃往江南,怀念北宋时期东京,故有此说,但这个说法过於牵强。因南宋首都临安(杭州)比东京(开封)更为繁华,东京(开封)早已兵荒马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南宋人士其实无心北上东京。
3.指南宋赵昺福建东山岛建筑的东京城---
据说南宋赵昺原定都福州,元军追击至福州因此乘船海路逃亡,途经东山岛一带并在此建城,后不幸地震海啸而灭城,此说亦不可信,赵昺当时逃亡甚急,先泉州后广东,断无可能在荒芜一片的东山岛,再耗重资仿宋东京城建城之理。
4.反清复明的东都明京(今台湾台南)
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人,进行养兵屯田与反清复明的志业,但台湾的兵源开拓与屯田垦荒的人力来源始终是问题,因此号召清领之下闽广一带的人渡海来台参与军屯,但是在当时福建在清兵威治之下,公开宣传说反清复明或前往台湾东都可谓死罪,故郑氏王朝可能引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使用民间耳语编成隐语,破釜「沈」舟往「东」都明「京」,「桴」船离开「福建」,所谓此隐语可能由此而来。
其证是「往东京大路」、「东京大路」这块石碑不仅泉州有,而且晋江、石狮、漳浦、惠安、东山都有发现,所以这个东京「指示牌」不可能指向千里之外的开封,也不是单指泉州一地,大部份的可能性指向「东」都明「京」,这块碑可能是提醒福建民众思忆明郑,或作为接洽渡海赴台暗号之用,石碑刻字不易损坏有利保存,为骗过清廷将「东都明京」,缩写为「东京」。大路则指反清复明的大业。
5.泉州的「东京区」
1604年 万历年间的泉州外海发生一起重大的海峡地震,北至浙江绍兴南至福建泉州的地方志史料皆有提到这次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泉州等地舟船翻覆等伤亡灾害,可推论这起地震震源应在台湾北部海至域到泉州一带之间。
据传所谓泉州的「东京区」陆地随这次地震沉入水面以下,这说法全无根据,若有此类大事为何没有记载?而且没有发现任何遗址甚为可疑,此说不能成立,亦解释不了在福建沿海各地发现「东京大路」石碑的疑问。
6. 殷墟墓葬坑中的人骨、兽骨是原迹还是仿制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在洹河两岸发现了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商王陵墓群,并将其命名为商代的“王陵遗址”。这是王陵墓中最早,最完整的陵墓葬群,开创了中国帝陵制度的先河。它的发现为研究殷商文化奠定了基础,证实了奴隶社会的存在,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在王陵遗址发现的2500多个祭祀坑中,白骨特别多,显示出了奴隶的悲惨景象。在强行杀死努力之后,他们被埋葬在坑中以祭祀其祖先,这被称为人祭。人祭排列井井有条,分为几组,每组代表一个祭祀活动。有活埋的,有先被处死后再埋葬。祭祀的大部分是战俘,还有一些是奴隶。根据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尚未证实这些人类骨骼和动物骨骼是原始的还是仿制的。
7. 荆楚文化的文化遗址
新近发掘开放的熊家冢车马阵是大量真车真马真人陪葬。其宏大的规模气势和待解的王朝秘事,令人惊叹和好奇。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离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
2006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市启动熊家冢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程。整个熊家冢墓地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主冢、附冢、车马坑、殉葬墓、祭祀坑等组成。按照现行文保政策,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因此,主冢、附冢迄今尘封未动。从现有车马坑、殉葬墓的发掘成果来看,其奢华程度令人感叹。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围绕主冢、附冢周围,殉葬墓就有130余个。据荆州市文物局副局长杨平介绍,每个殉葬墓里埋有一人,有棺椁埋葬。这意味着,墓主有130余人殉葬。殉葬墓每排4列,16排之前墓葬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玉器、水晶、玛瑙、陶埙之类,说明埋葬的是妾侍、歌姬、舞女等;16排之后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铜匕首、带钩、削刀等兵器,说明埋葬的是侍卫之类。
《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数达到“天子”的级别。这种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十分残酷。值得一提的是,楚国以善制玉器闻名,名满天下的和氏璧便是楚玉的代表。熊家冢的墓地出土了3000多件套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材质优异,工艺高超。
据发掘专家介绍,这些玉器涵盖了春秋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一些玉器类别此前没发现过。这批殉葬墓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青玉,比以往出土的楚墓玉器材质要好,玉器种类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同时期的最高。
时光倒流至2000多年前,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霸业。然而,从熊家冢墓地不难窥探出楚国君臣“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因为热衷享乐奢华,渐渐失去了独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着实令人感叹、省思。站在熊家冢墓地的车马阵前,依稀可以窥探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场景。一号车马阵,长130多米,是目前春秋、战国考古中发现的最大车马坑。此外,还有呈“一”字形排列的39个小型车马坑。
据介绍,仅熊家冢一号车马坑,埋葬43乘车,有164匹马,车辆可分为礼仪车、战车、辎重车、配件备用车四种,保存状况完好。从马的骨骼来看,选用的是上等良驹。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这些马是先用毒酒赐死,然后再殉葬,因此排列出的状态更整齐、生动,富有画面感。
除车马遗存外,车马坑里还发掘出大量的玉片串饰甲胄等,十分罕见。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说明乘车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熊家冢墓地一号车马阵发掘出的“天子驾六”级别的马车有3乘,说明当时礼崩乐坏,墓主“违规配车”。有意思的是,湖北一些地区有俗语“不服周”,来源就是楚王不服周天子,引申为“不服气”的意思。
熊家冢墓主到底是谁?黄土之下,埋葬的是否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学界存有争议。但业内基本达成共识:熊家冢主墓埋葬的是应该是一位楚王,而非普通贵族。据《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而熊姓是楚国王室的姓。据勘探,主冢墓室长70米、宽67米,此座古墓规模非同一般。从殉葬墓来看,出土了一批未加工完毕的玉器,说明当时下葬之前曾赶制过一批玉器。这些充分说明了当时葬礼的隆重和紧凑的安排。
专家认为,熊家冢楚墓作为楚国后期的高级别墓葬,这次发掘或许能够为研究者展现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当初是如何的奢华,并最终使有统一中原实力的王朝走向灭亡。主冢里究竟还有怎样的文物宝藏?已挖掘出的楚墓显示,帛画、壁画、彩漆画、彩粉画、楚绣、楚玉、楚乐,至今仍熠熠生辉。
著名的曾侯乙墓挖掘出了天籁之美的编钟,而熊家冢的椁室面积与曾侯乙墓的椁室面积相比,大了许多。如果墓主人是楚王,不难引人猜测,他的墓藏应该比他的附属国曾国曾侯乙的墓藏要多。这让人们对尘封未动的熊家冢主冢、附冢更好奇。
8. 西北大学段清波院长的秦陵尘封的帝国有人看过吗
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内城呈矩形,周长3840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内城里即为封土所在。外城呈矩形,周长6210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7月,在陵园外城东门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出土门础石和石条等建筑遗物。8月份对内城的系统勘探,订正了1962年调查时认为内城是方形的认识,经实测内城形状是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汉书·楚元王列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汉承秦制,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封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另一资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很多,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宫,地宫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地宫为中心。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绍,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2003年11月29日,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在北京召开,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称为“秦陵式”。 城门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犹如紫禁城,总体上南北长690米左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为北京紫禁城1/4。这处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虽然仅仅保留下了墙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对研究人类古代皇宫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寝殿便殿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发现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占地面积18.75万平方米,建筑密集,规模宏阔,是陵园的礼制性建筑即陵寝建筑遗迹。 甲组宫殿遗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处;距离原先封土的北边沿仅有10余米,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面积3575平方米;建筑四面有散水,并绕有环廊,高出环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为主体建筑。遗址上部覆盖有残碎瓦片及红烧土、灰土等。根据已知情况分析,这座建筑结构是重层、瓦顶,中心建筑为双层或三层的大型建筑。 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甲组的北侧10余米处,向南距离陵墓封土北边沿130米,西边与内城西墙相邻。此遗址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内有6座建筑基址由东向西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而且面积从东到西逐渐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余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筑规格较高,装饰华贵,设有环廊和散水;有的建筑基址内出土了彩绘俑头残片及铁铤铜镞等兵器。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乙组北侧仅2米处,南边距离陵墓封土150米。遗址内共有4座建筑基址,东西向做横一字形排列,成为一个建筑组群。建筑基址内出土有铺地及贴墙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当、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锛、锸、凿、铲、铺首、栓板等铁质器物,陶井圈、陶灶门及残铜器等。瓦当背后的半圆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当遮住脊部的檩头,既起到防朽保护作用,又具有美观装饰的作用。 在丙组建筑遗址以北,还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红烧土等遗物发现。分布情况好像与乙、丙组建筑遗址一样,也是由多座基址作东西向排列成组群。从而和甲、乙、丙三组一起构成由南向北一组组的大型建筑群。这批建筑群可以笼统地称为秦始皇陵的陵寝建筑。文献大多记载,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创始于秦始皇时代,如《独断》所记:“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
9. 湖南哪一个历史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珍贵资料
关于秦朝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包括“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秦兵马俑无人不知,而里耶秦简则鲜为人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一口古井中的“秦朝”。
2002年,考古人员在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镇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36000多枚秦代竹木简,一经发现立刻引爆考古界,湮没太久的秦朝历史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复活了!那么36000枚秦简中记载了怎样的信息,它是怎样颠覆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权威记载的,秦始皇真的如教科书所言,是一个只知道实行焚书坑儒、彻底废除西周礼制的暴君吗?
首先专家们竟然在秦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不禁让人感慨:原来2200多年前的古人和我们一样从小就背诵乘法口诀,它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发明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文明之灿烂!此外,里耶秦简大部分是秦统一中国15年间的官方档案,其内容包罗万象,内容大到中央的政令、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的任免、军事物资的调配,小到村邑负责人里长(zhang三声)和邮差的任免等方面,36000枚秦简、几十万的文献资料,将尘封了2000多年的大量秦朝历史从一口古井中打捞了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统治,将周朝礼制全部废除掉了,但里耶秦简中的大量记载却证明我们冤枉了这位千古一帝。另外,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秦皇本纪》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但其中没有一个“洞庭郡”,而里耶秦简中的7个字“迁陵以邮发洞庭”则推翻了司马迁的记载。
10. 一群人去尘封千年的古墓探险
3月9日下午,“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展览汇集了青龙镇历年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以东南巨镇、盛世佛光、丝路遗珍三个板块进行呈现。《澎湃新闻·古代艺术》带您先睹为快。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对外公布了青浦青龙镇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宣布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开启与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而在此前的2010年——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组织的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这些在地底下埋藏了千年的文物,在上博文物修复师的悉心修复下,一改往日出土之初的残败与破碎,以全新面目立于世人面前。就历史而言,青龙镇遗址可谓“上海第一镇”。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西部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记:“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746)置”。青龙镇的置镇比唐天宝十年(751)上海最早设置的华亭县还早五年,比今天依然兴盛的朱家角、七宝老街、南翔、枫泾等古镇都早好几百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被称为“东南巨镇”,是“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云集之地。到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市镇规模越发可观,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誉为“小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