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遗址保护
Ⅰ 汉魏洛阳故城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发掘和保护的
1956年,来河南省将汉魏洛阳自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
Ⅱ 洛阳大遗址的历史和文化
洛阳大遗址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5处大型遗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遗址,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不仅在历史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文明发展延续性,而且在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区域。
但是夏林、樊会涛代表在调研时发现,由于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位于城市建设区和城乡接合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大,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基本建设矛盾异常突出,遗址外部环境威胁加剧。如果保护不善,将面临损害或灭失的危险。为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建议:一、加强立法保护;二、加大资金投入;三、工厂和村庄搬迁。
Ⅲ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发展历史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代,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都城的核心区域所在,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年之久。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是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这里曾是隋、唐、五代和北宋都城宫城区遗址,岁月的沧桑使得当年的绚丽辉煌不复存在,许多重要的文物遗迹深埋地下,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沉睡千年的文明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于2005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是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天字一号”项目,明堂是“天字一号”工程中的首个亮点。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是隋代、唐代、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最为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又分别称作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北宋的太极殿等重要建筑遗址,重点保护展示武则天时期兴建的明堂和天堂等标志性建筑。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该公园占地10.59公顷,主要展示隋唐时期洛阳宫城核心区域内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北宋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规划和丝绸之路申遗重点项目。2010年6月,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动工建设。
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融保护、展示、利用于一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古建设计专家郭黛姮女士主持设计。明堂保护建筑工程主体为正八边形、外观三层,内部两层攒尖顶建筑,通高33.52米,总建筑面积9847.7平方米。
Ⅳ 河南洛阳号称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市内的古代建筑或者其他遗迹荡然无存
洛阳来作为古都的时期都是比较自早的,后来经过很多战火像董卓火烧洛阳之类的,建筑遗迹保存下来的很少。而且很多朝代建的都城也不是现在洛阳市主城区的位置,像夏都,商都。都在现在的偃师境内,建国时期很多古建筑包括城墙都是为了发展洛阳给拆除掉了,就像天安门广场两边的围墙也是后来拆除掉的。所以虽说洛阳是13朝古都,但是留下的大型的群式的古建筑基本上没有什么的,但是很多遗迹还是有的。
Ⅳ 最久国都的汉魏洛阳的遗址有哪些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区与偃师市、孟津县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该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此外,西汉及新莽末年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也曾建都于此。后赵、北周曾以此为南都、西京。
如包括这些,汉魏洛阳故城无疑是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定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
汉魏时期的都城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140年,洛阳人口达100万以上,当时中外交流频繁,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东方文明向东传播的源头。
北魏时,洛阳城有里坊320个,城内外有佛寺1300多所。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当时的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
洛阳故城今存遗址内城城墙皆夯土版筑而成,周长约14千米。
汉魏洛阳故城分别有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遗址区地上和地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重要遗迹由内到外主要有:宫城、内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太学遗址、东汉灵台遗址和金村大墓等。总面积近100平方千米,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
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位置适中略偏西,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四面墙垣保存尚好,墙基虽已埋没地下,但尚能连接起来。
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址一座,形制宏大,当是宫城的正门,按文献记载北魏时叫“阊阖门”。阊阖门是在魏晋宫门旧址上建造起来的。它是以柱网构成的殿堂式城门楼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整个门址位于宫墙后侧,门前两侧分别有巨大的子母土阙与宫城南墙及两侧院落南墙相连接。该城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都城宫城的正门。
宫城的西部,应是汉北宫和北魏宫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传说的“金銮殿”,即北魏太极殿遗址。南对阊阖门,呈长方形,地下保存的夯筑地基厚达6米以上,其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
内城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平面略作南北长方形,古称“九六城”。内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冲毁外,东、西、北三面墙垣,断断续续依然留在地面上,内城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至9米。
城墙宽约14至30米,系夯土版筑,细密结实,墙垣上一排排的版筑夹棍眼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探见城门阙口10座。城内一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始建于公元29年,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0000余人。175年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通,史称熹平石经。至241年,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
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发现于偃师东大郊村内的西晋辟雍碑,碑文详细记载了西晋武帝司马炎及其太子到太学视察,并亲至辟雍行礼的情况。
东汉灵台是我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高台建筑。遗址在内城南郊,创建于公元56年,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
灵台遗址范围达40000多平方米,每面墙垣各开有门,四面共开12门。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高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建筑。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当时都安放在灵台之上。
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金墉城由南北毗连的3个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城垣夯筑,共有城门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门,中间一城西垣二门,南面一城四面各开一门,遗址内有夯筑台基、砖砌基址多处。
史书记载,当年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足见其豪华壮丽。1956年,河南省将汉魏洛阳故城列为保护古迹之一。从1962年开始,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底,洛阳市完成了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工程,这是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窗口和平台。2006年,《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出台,为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武器。
Ⅵ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保护区是不是免费进入呢里面都有什么呢
是免费的,只有花会期间不免费。
隋唐遗址保护区又叫隋唐遗址植物园,里面是各种各样的植物,什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外来植物。。。去照相的话挺合适的,没什么古迹。
Ⅶ 隋唐洛阳城的文保规划
早在1963年,隋唐洛阳城便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1988年1月,它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在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时,确立以洛河为轴线,洛河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同时规定,隋唐洛阳城城南半部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创造了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
2008年12月1日,洛阳市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隋唐洛阳城保护展示的脚步更是明显加快,这一千年遗迹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定鼎门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当时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5万余平方米,搬走企业6家。该工程计划10月完成,今后将作为一个新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晚唐诗人禇载曾赋《定鼎门诗》一首:“郏褥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届时市民可现场一睹其风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阳市还启动了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环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厂一带实施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17家企事业单位、595户居民实施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7.8万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经于2014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应天门展示工程
据洛阳市文物局大遗址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北城墙、应天门、南城墙等保护展示工程已通过立项,隋唐洛阳城遗址将建成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遗址公园。在原洛阳日报社一带实施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8家企事业单位,167户居民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1.7万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关拆迁工作已开始进行。
随着各项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石代都城将逐渐走出象牙之塔,让更多的社会大众通过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大遗址保护的成果也将惠及社会大众。
根据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共投资3.5亿元,将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展示,包括应天门遗址的门楼、朵楼、阙楼、廊庑及其周边环境都将“全唐风”打造,建筑造型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应天门建成后时,游客可登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俯瞰洛阳城,感受隋唐古城风韵。
2015年7月13日应天门复建工程指挥部通知,应天门复建工程将开工建设,定鼎路施工路段将全部封闭。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投资20亿元,用于全国100处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洛阳片区大遗址将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2005年,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重点保护。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占地10.59公顷,是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洛阳城营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阳城包括宫城、皇城、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和外郭城。历史上,洛阳城在武则天时期地位最高、最为宏伟,且这个时期的遗址遗迹保存情况较好,所以重点选择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宫城正殿明堂遗址以及天堂遗址(分别被称为“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实施保护与展示。公园另有宋代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阳城历史上地位最显赫的建筑。现存的明堂遗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对其保护采取跨空结构建筑方式对原建筑进行复建,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模拟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天堂遗址的保护,在外观上将清晰地再现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内部功能设置上,完全按照现代人居环境要求设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Ⅷ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遗址保护
隋唐洛阳城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不多见的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隋唐洛阳城还是中国隋唐都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都城遗址。因此,在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中,它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作为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项目标志性工程之一,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于牡丹文化节期间部分对外开放。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立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以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护区进行建设,要履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和发掘,重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对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如石砌圆形建筑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保护房或围栏加以保护。1989年又重新明确保护范围,并建立多处石质保护标志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隋唐洛阳城遗址(SiteoftheSui-TangPeriodCapitalLuoyang)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Ⅸ 汉魏洛阳故城的故城保护
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保护古迹之一。
1961年在城址树立一批保护标志。
1964年在故城涉及的4个公社各设一名专职文物保护员。
1972年,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文物保护小组。
1974年,划定10处重点文物保护区。
1976年,洛阳市成立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专职保护白马寺和城址。
1989年划定了城址保护范围。
2006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启动后,汉魏洛阳故城文管所率先实施了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该工程已于2008年完工。
2009年6月,内城东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也得以实施。施工人员清理了城墙上的灌木,通过夯土修补、土坯填洞、泥浆注缝、顶部覆土植草等方法来保护墙体。
2011年,宫城二号宫门、铜驼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公元1-6世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盆地,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第一次从中亚地区延伸到欧洲,丝绸之路的全貌由此形成。尤其是罗马帝国与中国的通使交流,正是在汉魏洛阳过程掀起的新篇章。汉魏洛阳城遗址代表了东汉至北魏历代中原王朝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见证了北魏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大融合所促生的独特城市文化,展现了城市形制的跨区域、跨时间交流,展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
这一多元因素促生的新的城市形制还对隋唐以来的中国古代都城和地方城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城镇有关城市文化的跨地域交流,同时展现了这一交流活动促成的独特城市形制在时间上的持久影响力。作为北魏时期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遗存,北魏永宁寺遗址及《洛阳伽蓝记》等历史文献记述的东汉至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其它寺院展现了公元 1 到 6 世纪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反映的楼阁式木塔的建筑形象,展现了印度、中亚佛塔建筑与中原传统楼阁建筑的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传播和本土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