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汶上平陆祠遗址

汶上平陆祠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3-01 13:26:28

㈠ 山东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跨地区
大泽山 :在胶东半岛西部,主峰在平度、莱州间。
磨箕山 :在莒南县、莒县交界处。
龟蒙顶 :在蒙阴、平邑两县交界处。
孟良崮战役遗址: 在蒙阴、沂南两县交界的沂蒙山区。
昆嵛山 :横亘于文登、牟平两县市交界处。
德州市
苏禄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营村中。
乐陵市
文庙 :在乐陵市区内。
五里冢 :在乐陵市城关镇。
惠王冢龙山文化遗址; 在乐陵市杨安镇。
“魏王城”遗址: 在乐陵市大顾家村北。
“萃贤亭”遗址:在乐陵市旧乐陵村。
理元寺遗址 :在乐陵市奎台乡。
汉三女冢: 在乐陵市。
禹城市
双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镇。
元孙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乡。
邢寨汪龙山文化遗址; 在禹城市梁家乡。古高唐城遗址 :在禹城市袁营乡。
禹王亭遗址: 在禹城市。
八棱经幢: 在禹城市。
金代铁钟:在禹城市。
陵县
东方朔墓: 在陵县神头镇西南。
东方朔画赞碑: 在陵县城文化馆内。
汉神头墓群: 在陵县神头镇。
侯家古墓: 在陵县边临镇。
秦厌次古城遗址: 在陵县神头镇。
宁津县
明建清真寺: 在宁津县长官镇东街回民区。
齐河县
尹屯龙山文化遗址: 在齐河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商周文化遗址 :在齐河县。
晏婴冢 :在齐河县。
武城县
窦建德点将台: 在武城县。
庆云县
唐枣 :在庆云县周尹村东北。
无棣故城遗址: 在庆云县。
大丁庙古墓群:在庆云县。
平原县
千佛塔: 在平原县崔家庙。
龙门: 在平原县平原镇。
明建文昌阁: 在平原县恩城。
夏津县
大成殿: 在夏津县。
明植古枣树: 在夏津县三十里铺村东。
临邑县
龙泉寺: 在临邑县。
明监宗御史邢侗“来禽馆”遗址: 在临邑县临邑镇。
汉白玉丈八佛: 在临邑县德平镇。
汉末文人弥衡故里遗址: 在临邑县德平镇。
弥衡井: 在临邑县德平镇。
清凉禅院遗址: 在临邑县清凉店村北角。
东营市
南宋大殿: 在东营市。
营子遗址: 在东营市。
冢头墓群: 在东营市。
孤岛温泉: 在东营市河口区。
垦利县
胜利引黄闸: 在垦利县胜利乡。
广饶县
孙武园: 在广饶县城。
南宋大殿: 在广饶县城内西北隅。
冢头墓群: 在广饶县。
傅家遗址: 在广饶县广饶镇。
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广饶县傅家。
马鸣寺碑 :在广饶县大王镇。
东吕古墓: 在广饶县大王镇。
东水磨遗址: 在广饶县稻庄镇。
营子遗址: 在广饶县石村镇。
寨村遗址 :在广饶县石村镇。
马跑泉 :在广饶县丁庄镇。
唐头营遗址: 在广饶县丁庄镇。
永宁寺石造像: 在广饶县李鹊乡。
百册石造像 :在广饶县李鹊乡。
西辛张遗址 :在广饶县李鹊乡。
张郭遗址: 在广饶县小张乡。
小张石造像: 在广饶县小张乡。
南赵石造像: 在广饶县小张乡。
草桥遗址: 在广饶县花官乡。
柏寝台: 在广饶县花官乡。
南口遗址: 在广饶县花官乡。
利津县
铁门关遗址: 在利津县前关村。
望参战国遗址: 在利津县。
元王升墓: 在利津县。
荷泽市
牡丹区
菏泽牡丹之乡: 在牡丹区。
曹州牡丹园: 在牡丹区。
鄄城县
尧王墓: 在鄄城县。
万全庄石狮: 在鄄城县。
杏花岗陈王台: 在鄄城县。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忠墓: 在鄄城县刘垓村。
单县
百狮坊-百寿坊: 在单县城内。
郓城县
肖堌堆商代文化遗址: 在郓城县。
五代唐塔: 在郓城县。
万人堌堆: 在郓城县武安镇。
明柏林寺: 在郓城县汉石桥乡。
曹县
安陵堌堌堆: 在曹县韩集镇。
郗堌堆: 在曹县。
梁堌堆: 在曹县。
郜堌堆:在曹县。
商、汉古遗址: 在曹县普连集镇。
定陶县
官堌堆龙山文化遗址: 在定陶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仿山: 在定陶县。
戚姬寺: 在定陶县杜堂乡。
梁王台: 在定陶县。
项梁墓: 在定陶县。
巨野县
五代唐永丰塔: 在巨野县巨野镇。
明建文庙 :在巨野县巨野镇。
西汉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县营里乡。
“巨野教案”遗址: 在巨野县夏官屯乡。
麒麟台古遗址: 在巨野县夏官屯。
东明县
窦堌堆龙山文化遗址: 在东明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荆台集龙山文化遗址: 在东明县。
唐单雄信墓: 在东明县城关镇。
清大成殿: 在东明县城关镇。
黄河渡口: 在东明县高村集北。
成武县
大台龙山文化遗址: 在成武县。(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唐开元石塔: 在成武县。
寿峰: 在成武县。
文亭山: 在成武县成武镇城西。
春秋防城遗址: 在成武县孙庙乡。
济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于济南市旧城区。
趵突泉: 在济南市西门桥南。
李清照纪念堂: 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济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济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龙潭: 在济南市旧城西门外,南距趵突泉约0.5公里。
大明湖: 在济南市旧城北部。
小沧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园。
厉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岛上。
北极阁: 在大明湖东北岸。
遐园: 在大明湖南岸、南门西侧。
辛稼轩纪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鸿章) 祠内。
解放阁: 在济南市黑虎泉西路,隔护城河与黑虎泉相望。
万竹园: 在济南市西青龙街与花墙子街的转角处。
广智院旧址: 在济南市广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号)。
济南道院: 在济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济南市礼拜寺街。
千佛山: 在济南市南郊。
兴国禅寺:* 在千佛山之阴半山坳中。
黄石崖造像: 在济南市东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黄石崖。
大佛头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西南青铜山南壁悬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玉函山上。
龙洞山: 在济南市历城区东南。
四门塔*: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
龙虎塔: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四门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龙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顶塔: 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村灵鹫山九塔寺内。
华不注山: 在济南市历城区北部。
张养浩墓: 在济南市历城区北园张庄村东。
房彦谦墓: 在济南市历城区西采石村东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遗址:* 在章丘市龙山镇东北。
李开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镇东稻庄村南。
百脉泉: 在章丘市明水镇。
旧军: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镇。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临济村。
汉代郦食其墓: 在章丘市临济村。
终军墓: 在章丘市临济村。
马融墓: 在章丘市临济村。
汉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后寨。
董东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章丘市。(有关大汶口文化,请见山东泰安市名胜古迹中的介绍。)
齐长城遗址: 在章丘市。
东平陵故城遗址: 在章丘市。
赵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长清区
五峰山: 在长清区城东南,为泰山支脉。
洞真观: 在五峰山东侧志仙峰下。
莲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长清区孝堂山上。
灵岩寺*: 在长清区东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灵岩寺内。
辟支塔 :在灵岩寺内。
墓塔林: 在灵岩寺西。
积翠证明龛 在长清区灵岩寺后方山之巅。
济阳县
商周时期邝 冢遗址: 在济阳县。
小李遗址: 在济阳县。
刘台遗址: 在济阳县。
玉皇冢遗址: 在济阳县。
龙山文化遗址: 在济阳县邝家村。(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平阴县
洪范池: 在平阴县洪范池乡。
多宝佛塔: 在平阴县翠屏山 (水山) 顶的玉皇阁院内。
书院泉: 在平阴县。
石门邑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平阴县。(有关大汶口文化,请见山东泰安市名胜古迹中的介绍。)
斗祭台商周文化遗址: 在平阴县。
项王墓 :在平阴县。
明文学家于慎行墓: 在平阴县。
北安故城遗址: 在平阴县安城。
商河县
商芦坊遗址: 在商河县。
汉小宫庄墓群: 在商河县。
济宁市
太白楼: 在济宁市南部旧城墙之上。
浣笔泉: 在济宁市浣笔泉路西。
崇觉寺铁塔*: 在济宁市铁塔寺内。
汉碑群: 在济宁市铁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内东北隅。
声远楼: 在济宁市铁塔寺街。
东大寺: 在济宁市小闸口古运河西岸。
曲阜市
鲁国故城:* 在曲阜市旧城区。
仰圣门: 即曲阜市旧城正南门,正对孔庙。
阙里坊: 在曲阜市孔庙东墙外阙里街。
孔庙*: 在曲阜市旧城内。
棂星门 :即孔庙大门。
奎文阁: 在孔庙同文门与十三御碑亭之间。
十三御碑亭: 在孔庙大成门前。
杏坛: 在孔庙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
寝殿: 在大成殿之后,为孔庙三大殿之一。
圣迹殿: 在孔庙寝殿之后。
汉魏六朝碑刻陈列馆: 在孔庙东庑。
玉虹楼法帖石刻: 嵌于孔庙东西庑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内。
诗礼堂: 在孔庙故宅井前。
鲁壁: 在孔庙故宅井之后。
孔府*: 在曲阜市城内,西与孔庙毗邻。
孔府大门: 在曲阜孔府。
重光门: 在孔府大堂前。
六厅: 在孔府大堂东西两厢。
大堂: 在孔府二门内。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后。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后。
内宅门: 在孔府三堂之后。
前上房: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
堂楼: 在孔府前上房之后。
铁山园: 即孔府后花园
孔府西学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东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桥北。
万古长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内东享殿后。
孔尚任墓: 在孔林东北隅、环林路外侧。
孔令贻墓: 在孔林东偏北、环林公路东侧。
尼山孔子庙: 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尼山东麓。
洙泗书院: 在山东曲阜市旧城东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颜庙: 在曲阜市旧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旧城东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乡凫村东、马鞍山麓。
周公庙: 在曲阜市旧城东北1公里周、汉宫殿旧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区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
石门山: 在曲阜市区东北25公里处。
九龙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龙山南坡。
兖州市
兴隆塔: 在兖州市城东北隅原兴隆寺中。
西吴寺新石器遗址:在兖州市小孟乡。
北辛文化遗址: 在兖州市小孟村北。
屯头大汶口-龙山遗址: 在兖州市。
新峄商周文化遗址:在兖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兖州市。
春秋、秦汉遗址 :在兖州市二十里铺。
古乘丘城遗址 :在兖州市故县村北。
旧石器人类墓葬群: 在兖州市王因。
汉樊城遗址: 在兖州市黄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兖州市薛家庙村东南。
邹城市
孟庙*: 在邹城市区南关。
孟府*: 在邹城市区南关,东与孟庙毗邻。
孟林: 在邹城市区东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邹城市区北九龙山南麓。
铁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区西北铁山之阳。
岗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区北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沟”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东北葛炉山西麓花岗岩石坪上。
峄山 :在邹城市东南。
鱼台县
武景亭遗址 :在鱼台县。
孔庙大殿: 在鱼台县。
鱼台旧城遗址: 在鱼台县。
栖霞堌堆新石器遗址: 在鱼台县李阁乡。
武棠序遗址: 在鱼台县武台乡。
金乡县
文峰塔: 在金乡县。
鱼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乡县。
白垞集: 在金乡县。
嘉祥县
青山寺: 在嘉祥县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县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内。
刘贺废圹: 在嘉祥县金山之阳山腰处。
曾庙: 在嘉祥县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县
微山岛: 在微山县南、微山湖中。
仲子庙: 在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
伏羲庙: 在微山县两城乡刘庄西。
汶上县
宝相寺塔: 在汶上县城西北隅。
分水龙王庙: 在汶上县南旺镇北。
关帝庙: 在汶上县汶上镇。
唐故城遗址: 在汶上县汶上镇。
古阚城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
鲁桓公墓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
白英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
古桃城遗址 :在汶上县军屯乡南桃村。
军屯汉墓葬群:在汶上县军屯乡。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县军屯乡。
古阳城遗址: 在汶上县郭楼乡。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县白石。
唐郑王城遗址: 在汶上县白石乡郑城村。
北齐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县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县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苑庄。
唐阳城故址: 在汶上县义桥。
周马神庙遗址: 在汶上县义桥。
大徐龙山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
徐海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
中店汉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
东周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
泗水县
卞桥: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卞桥村东,横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黄沟大汶口遗址: 在泗水县。
下芦城遗址: 在泗水县。
古卞城遗址: 在泗水县。
仲庙遗址: 在泗水县泗水镇。
北魏汉阳县故城遗址: 在泗水县故县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县泗张乡。
梁山县
马刨泉: 在梁山县北昆山上。
梁山: 在梁山县南,北濒东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县。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县。
聊城市
光岳楼: 在聊城市旧城中心。
傅家茔: 在聊城市旧城城南1.5公里。
山陕会馆:* 在聊城市东关古运河西岸。
隆兴寺铁塔: 在聊城市东关原隆兴寺内。
临清市
舍利宝塔; 在临清市西北运河东岸。
清真寺: 在临清市西、卫运河东岸先锋桥畔。
螯头矶: 在临清市汶河分汊处。
高唐县
梁村塔: 在高唐县城北梁村。
战国齐盼子墓: 在高唐县涸河西南。
东汉华歆墓: 在高唐县涸河西南。
高唐文庙: 在高唐县高唐镇。
大观八行碑: 在高唐县高唐镇。
唐代大觉寺遗址: 在高唐县梁村镇。
清平县迎旭门遗址: 在高唐县清平镇。
金代信武将军虞寅墓: 在高唐县谷官屯村。
阳谷县
古阿井: 在阳谷县东北阿城镇。
景阳岗: 在阳谷县城东南17.5公里。
茬平县
三十里铺龙山-战国文化遗址: 在茬平县。
孟尝君练兵场遗址: 在茬平县。
鲁连仲祠堂: 在茬平县王老乡。
尚庄遗址: 在茬平县。
台子高遗址: 在茬平县孙桥乡。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在茬平县。
莘县
马陵道古战场遗址: 在莘县西南大张村附近。
东鲁店遗址: 在莘县。
齐桓公会盟台遗址: 在莘县朝城镇。
郑板桥县衙旧址: 在莘县古城镇。
韩国昌墓: 在莘县董杜庄乡。
东阿县
曹子建墓碑: 在东阿县城南20公里鱼山西麓曹植墓北侧。
青冢子龙山文化遗址 :在东阿县杨柳乡。(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冠县
黑旗军起义纪念地: 在冠县。
萧城遗址: 在冠县北馆陶镇。
武训大殿: 在冠县。
临沂市
罗炳辉墓: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
洗砚池: 在临沂市区考棚路西侧北段。
银雀山金雀山汉墓群 :在临沂市区东南部,东临沂水河。
汉竹简墓: 在临沂市内。
王羲之故居: 在临沂市内兰山区洗砚池街。
宝泉寺遗址: 在临沂市罗庄区。
汤头温泉: 在临沂市河东区汤头镇。
东周-汉代墓葬群: 在临沂市黑墩乡凤凰岭一带有墓葬88座。
沂南县
汉画像石墓: 在沂南县城西北寨村。
阳都故城遗址: 在沂南县砖埠镇沂河西岸。
郯城县
郯国故城: 在郯城县郯城镇北。
观竹寺遗址: 在郯城县新村北。
黑龙潭遗址: 在郯城县。
郯子林: 在郯城县。
沂水县
穆陵关齐长城遗址: 在沂水县城北50公里。
汉东安故城: 在沂水县后朱雀村南。
西汉皇冢子汉墓群 :在沂水县后朱雀村北。
北代庄周、汉遗址: 在沂水县北代庄村东。
崮子顶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沂水县。
薛王台龙山文化遗址: 在沂水县高庄乡马兰村。(
苍山县
荀子墓 :在苍山县兰陵东南1.5公里。
兰陵古墓: 在苍山县。
南朝梁诗人何逊墓 :在苍山县长城村内。
费县
费县故城遗址: 在费县。
玉环山仙人洞: 在费县。
上冶玉泉观: 在费县上冶村。
西蒋龙山文化遗址: 在费县新桥乡石桥村。(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玉泉书院 :在费县上冶村
战国防城遗址: 在费县方城村。
苑上商代遗址: 在费县朱田乡。
汉墓群: 在费县朱田乡。
唐银杏树: 在费县朱田乡。
春秋古台遗址: 在费县刘庄乡。
鲁郎城故址: 在费县刘庄乡。
平邑县
功曹阙 :在平邑县城。
天宝山: 在平邑县天宝乡境内。
左宝贵衣冠冢 :在平邑县地方镇地方村西,北依红石岭。
曾点基墓: 在平邑县南武城。
澹台灭明墓: 在平邑县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县南武城山。
莒南县
向国故城遗址: 在营南县。
旧石器遗址: 在莒南县朱芦。
龙山文化遗址: 在莒南县朱芦
蒙阴县
蒙山三关:白马关、九女关、紫荆关 在蒙阴县。
“中山晚照” 在蒙阴县坦埠镇中山之阳。
西汉卢县故城遗址 :在蒙阴县故县村。
“堂阜遗址”: 在蒙阴县常路村北。
岱崮保卫战遗址: 在蒙阴县岱崮镇。
孟良崮战役遗址: 在蒙阴县垛庄镇泉桥村东。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阴县南芙蓉村。
临沭县
郭家山遗址: 在临沭县。
北构头古墓群: 在临沭县郑山乡。
新石器龙山、岳石山遗址: 在临沭县北沟头村东北50米。
徐贺城古遗址: 在临沭县醋庄乡。
卡麻科古遗址: 在临沭县店头乡。
案子古遗址: 在临沭县周庄乡。
冠山仙人洞: 在临沭县山里村。
长春寺银杏树: 在临沭县山里村。
后利城遗址: 在临沭县蛟龙镇。
马庄古遗址: 在临沭县曹庄镇。
西南岭古墓群: 在临沭县曹庄镇。
明建清真寺; 在临沭县张贺城村北。
陈官庄古墓群遗址: 在临沭县石门镇。
青云山古墓群: 在临沭县青云乡。
坊口北岭古墓群: 在临沭县青云乡。
黄家屯古槐: 在临沭县青云乡。
青岛市
前海栈桥: 在青岛市南青岛湾中。
八大关: 在青岛市东部。
汇泉: 在青岛市东南。
小青岛: 在青岛市南青岛湾中,与前海栈桥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
康有为墓: 在青岛市浮山南麓,大麦岛村北山。
小鱼山: 在青岛市市南区福山支路西端。
观象台: 在青岛市市南区观象二路15号。
崂山: 在山东半岛西南、青岛市区东部。
太清宫: 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
上清宫: 在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
华严寺: 在崂山东部那罗延山 (亦称华严山) 麓。
太平宫: 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仰口湾畔。
明霞洞:在崂山南部昆仑山 (亦称玄武峰) 腰。
华楼宫: 在崂山北部华楼山。
九水: 在崂山白沙河上游。
龙潭瀑: 在崂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宫约1公里。
胶南市
琅琊台 在胶南市夏河城东南5公里。
东皂户遗址 在胶南市。
向阳村遗址 在胶南市宝山乡。
齐长城遗址 在胶南市市美乡徐家前夼。
龙山文化遗址 在胶南市西南部。(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西汉祝兹城遗址 在胶南市胶河乡柏乡。
胶州市
三里河文化遗址 在胶南市。
西庵遗址 在胶南市张家屯镇。
秦柏栏将军墓 在胶南市柏兰村。
元武义将军卢琮墓 在胶南市柏兰村。
牧马城 在胶南市。
汉祓国古城 在胶南市。
三官庙 在胶州市双京村。

㈡ 汶上除了被誉为“中国佛都”,还誉为什么

汶上历史上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闻名遐迩。公元前501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今有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陆祠等建筑遗址。

㈢ 平陆有名的历史性的建筑资料以及图片

1.黄河古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平陆县东部三门乡至曹川镇,共11处32段,全长4032米,分布在黄河岸边的石崖上。黄河漕运始于秦汉,隋唐时有了较大发展。平陆县境内多处栈道均为唐代遗留,可见摩崖石刻。2006年6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颁布为中国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唐天宝元年(742)“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陆’篆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

㈣ 汶上县的历史

汶上县境内约抄在15000年前袭,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汶上景色(15张))、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㈤ 汶上的儒家文化

汶上历史上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闻名遐迩。公元前年孔子初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今有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陆祠等建筑遗址。
孔子宰中都遗址:在汶上县次丘镇湖口、朱庄一带。公元前501年即鲁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政暇之余设教、讲学、钓鱼,据史载,这里有孔子讲堂、钓鱼台,孔庙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为荣,故朱氏族谱中,有孔子讲堂、钓鱼台等画图。
汶上,古称中都,素以历史悠久、地灵人杰著称。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璀灿。
史前文化:县境东部考古发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及细石器文化点多处,形成了黄河下游汶、泗流域宝塔状史前文化序列。引起了国内文物界、考古界的普遍关注。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汶上东贾柏遗址:
东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3公里的东贾柏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地上。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发现,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组织力量进行钻探发掘。两次发掘出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房迹10余座,灰坑十几个,清理墓葬19座。房迹形状有葫芦形、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每座房子面积8—20平方米不等。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多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除单人葬外,还有3人葬,迁出葬和二次葬。具有母系氏族社会外对偶婚的特征。出土器物有陶、石、骨、角器等一百多件,其中陶器有钵、盘、盆、碗、小口短颈双耳罐等;石器有磨盘、磨棒、石斧、石锛等;骨器有骨针、骨锥、束发器等。陶器都是手制,陶质稍软,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制作比较原始。石质生产工具,体形厚重,仍保留打制痕迹,磨制加工的部分也显得粗糙。在这处遗址上还采集200余件细石器。这些细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大部分为黑色燧石及少量有石英石直接打制而成。
通过发掘初步探明,东贾柏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早期系北辛文化类型,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北辛文化是迄今黄河下游发掘最早的原始社会的文化,比大汶口文化早1000多年,属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此处发掘的墓葬群从随葬的陶器、石器、骨器中可见7000年前的人类生活习俗。在这里采集的200余片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细石器,在国内平原地带也是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同时,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为寻找北辛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㈥ 谁知道山东汶上县历史,谁知道这个县里次丘镇名字的…

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
汶上景色(15张))、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隋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明万历年间,汶上境域,北至东平界沙河站张村,东至宁阳县界西梳村,南至济宁州界康庄驿,西至郓城县界肖皮口,西北至安山西面的张博士集(今属梁山县),西南至孟姑集以西申家海(今属嘉祥县),东南至南唐阳,东北至琵琶山。最大横距75公里,最大纵距35公里。此县界明清时稳定时间较长,境域也较大,约为今县境的2.5倍。
民国时期,全县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山东省较大县之一,曾有“一滕二曹三汶上”之说。 现在,全县面积877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35公里,东临兖州、宁阳,西连梁山、嘉祥,南与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北枕大汶河,与肥城、东平相望。

次丘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该镇以驻村次丘而得名。清末与民国初年分属南、西两乡,抗日战争时期属三区,解放战争时期属南旺乡,1948年解放建政属三区(高庄),1956年撤区并乡时分属白马河,鹿角湾、次丘三个乡,后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卫星人民公社,同年底改次丘人民公社,1984年撤次丘人民公社,建次丘区,下设5个乡(次丘、高庄、白马河、鹿角湾、西温口)。1985年成立次丘乡,1997年撤乡改为次丘镇。

㈦ 济宁有什么名胜古迹

关帝庙 在汶上县汶上镇。唐故城遗址 在汶上县汶上镇。古阚城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鲁桓公墓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白英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古桃城遗址 在汶上县军屯乡南桃村。军屯汉墓葬群 在汶上县军屯乡。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县军屯乡。古阳城遗址 在汶上县郭楼乡。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县白石。唐郑王城遗址 在汶上县白石乡郑城村。北齐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县白石。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县白石。界牌周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苑庄。唐阳城故址 在汶上县义桥。周马神庙遗址 在汶上县义桥。大徐龙山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徐海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有关大汶口文化,请见山东泰安市名胜古迹中的介绍。)中店汉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东周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泗水县卞桥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卞桥村东,横跨泗河上游支流上,东距泉林约里许。桥始建年代不详,此桥在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前即已有之,是山东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桥梁。桥面东西长24米,宽6米,东西引桥各35米,为单券三孔石拱桥。泗水泉林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地下水透过石灰岩、砂岩断层夺地而出,形成星罗...
曲阜三孔、梁山泊景区、汶上宝相寺景区、邹城峄山景区、济宁太白楼。

㈧ 汶上龙氏祠堂在什么地方

[龙姓源流]

在中华民族的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悠久,龙的形象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根植最深。早在6000年前,龙的形象已经诞生,这从河南濮阳发现的6000年前用蚌壳摆塑的龙图案可以证实。龙在远古受到华夏先民的尊崇,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是五千年历史的共识,他们的氏族就以龙为图腾。作为姓氏的龙姓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统计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85位。龙姓的起源大致有如下几处:

(1)黄帝大臣龙行的后裔。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及《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臣有龙行。”据各种史籍记载,黄帝居住在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作为皇帝重要大臣之一的龙性行自然也应居住在有熊,因此这一支龙姓出自河南省新郑市。

(2)舜时纳言龙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和《元和姓纂》等书记载,舜有个大臣叫龙,任纳言(《书·尧典》中说纳言是负责宣达帝命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尚书令)之职,《书经》《舜典》中说:“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指的就是龙任纳言之事。他的后裔就以龙为姓氏,舜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在晋南地区,因此这一支支龙姓应出自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3)出自己姓,豢龙氏的后裔。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董父曾经为帝舜驯养龙,因此被赐姓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中有有一支就以龙为氏。董父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为己姓,所以说皇帝出自己姓。相传今天河南省临颖县境内的豢龙城就是董父的封邑,另一种说法是董父的封邑位于今天山东定陶县西北。

(4)御龙氏的后裔。《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尧帝的后裔刘累曾经跟豢龙氏学过驯养龙的技术,因此被夏朝第13代后孔甲赐为御龙氏,负责驯化孔甲的几条龙,此事见于《史记·夏本纪》。刘累的后裔中的一支以龙为氏。《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的记载:“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 洛州缑氏县位于今天河南省偃师县南,因此这一支龙姓也出自河南。

(5)西汉时爿羊 柯大姓。据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爿羊 柯大姓中有龙氏。爿羊 柯郡,西汉时设置,治所今天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西域古国且弥(今天新疆鄯善县)、焉耆(今天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王族的后裔。据唐朝李延寿所著的《北史》中记载:“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焉耆西汉时西域的一个王国,龙会为其王时,国势甚胜,在葱岭以东地区声名远播。后来,他的儿子龙熙继位,自龙熙之后,这支龙姓渐渐融入中原文化圈中,成为龙姓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宋元时期位于今天贵州省惠水一带少数民族中的龙番的酋长都姓龙,明清时期其后裔融入汉、布依、水、苗等民族。

(8)彝族卢丝普氏族汉化而来的龙姓,卢丝普的汉语意思为龙氏族,后来该氏族的人就以龙为姓。此外,龙姓还是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姓氏。

从龙姓的起源可知,龙姓最早的活动地区应在河南、山西一带,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龙姓人开始不断的向外迁徒,约在夏代,有一支龙氏向东迁移到今天山东省钜野县西南的龙涸集。春秋时期,在今天泰安市西南曾存在过一个叫龙邑的小诸侯国。汉代之前,龙姓人已开始迁入蜀中,之后由蜀中南迁至贵州。到了汉代,很多地方已经有龙姓人活动了,这一时期龙姓人主要活动在今天的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区。魏晋南北朝时,历史的变迁使龙氏家族吸纳入了许多新的支派,一些少数民族加入了龙姓大家庭,龙姓人的活动区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龙姓为避战乱而大举南迁,南方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原籍福建莆田的龙海清奉命授封为琼州总镇,率兵数千入驻海南,他们在在文昌县会文镇冠南墟附近的下洋登陆,龙海清的后代便落籍文昌,龙海清成为龙姓进入海南的始祖。之后江西永新的一支龙姓迁至湖南茶陵东山。明洪武初年又从自东山迁至攸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龙秀三,带领兄弟迁到湖南。清朝康熙年间太湖洞庭山的龙又宏迁至松江。19世纪末期,许多龙姓人为寻找生计,乘船到南洋,分别驻足于新加坡、马来亚、印尼及菲律宾等地,新加坡的龙姓先祖南来后在寻找生计之馀,于1903年在狮城成立了一个“龙氏祠”,以便让来到南洋的老乡们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祖先并促进各龙姓者之间的感情和互助精神。“龙氏祠”后来发展为“琼崖龙氏公会”之后又发展为“新加坡龙氏公会”,从从龙姓第21世开始,新加坡龙姓的派序排列如下:武陵发其源,莆田仕籍登,官声著南粤,英杰垂继承。据此排序来看,新加坡龙姓很有可能是北宋时迁入海南的龙海清或其所率官兵中龙姓人的后裔。

龙姓在家族在历史上出过很多杰出人物,龙氏历史上出过许多有作为的人物,如《孟子》中提到的龙子,《列子》中提到的龙叔,魏国大将龙贾,项羽的大将龙旦。东汉时的龙述曾任零陵太守。北宋有著名诗人龙太初。明朝的龙华民精通天文历法,万历年间与徐光启等人在北京同撰《新法算术》。清朝有著名传奇作家龙燮,他所著的《琼华梦》、《英蓉城》等,为时人所称颂;龙汝言曾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这些龙姓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姓氏源流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传两千多年至汉代,有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二、迁徙分布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最近调查表明,四省龙姓均属武陵郡江西龙庚支派,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们迁徙原因是宦游,与五胡乱华无关,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三、历史名人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龙近天: 字飞,生于(1135年),终于(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进士,初任福建莆田知县,后升南雄路剌史,为官清廉,为民办实事,政绩彪炳,为世所颂.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亲领南雄珠玑巷九十七家居民迁徙粤中.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废。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2、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遗安堂: 广东粤中地区支派,包括广州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清远地区等,最新调查,村庄二百多条,人口10万余,旅居海外的占二成多,始祖龙近天, 遗安堂来由;刘表向庞公曰;不享官禄,无以遗子孙,公曰;世人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未尝无所遗也.故曰遗安.遗安堂字派;(见粤中龙氏族谱)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家乘谱牒
全国: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
广东:;粤中龙氏族谱二卷, 顺德大良龙氏族谱十七卷, 花县大坳龙氏族谱不分卷, 花县南溪龙氏族谱, 东莞龙屋基龙氏族, 德庆大宁龙氏族谱, 高要金山龙氏族谱, 广州白云区大田庙边龙氏族谱,
浙江:兰溪龙舒宗谱六卷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1782,卷数不清)、万载江塘龙氏族谱(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1812,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39)、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76)、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义井龙氏族谱
湖南: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
重庆:大足县<龙氏宗谱>不分卷(2002) 。大足县高升镇<龙氏家谱>全一册(1980)。
六、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
贵州省麻江县龙氏族谱:再正通胜秀继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帮
▲凤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官名:远古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时,以凤鸟氏为历正(官名),就是专管历法天文,以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时令耕田种地和收获的官。他的子孙便以风为姓,世代相传。 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望出平阳、邰阳。” 二、郡望堂号 望出平阳、邰阳。 汉置邰阳县,现在陕西省武功县。 三、历代名人 1、凤纲一-汉朝时渔阳人。传说他常采百草花以水渍封泥之,自正月开始,到九月末止采制,埋100天,煎9次火。刚死者以药纳口中,可救活。他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成仙”去向不明。 2、凤翕如一-字邻凡。明朝时吴县人。以贡生人官。崇帧未任汉阳通判,摄县事。张献忠来攻,太守弃印而逃。他动员官兵和全城居民,奋力死守。贼不能克,退去。卫城卫民有功,升衡州知府。卒于官。 3、 凤山——清朝时满洲人。以番泽举人袭佐领,充骁骑营翼长,印务章京,累迁参领,总办北京东安巡捕分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副都统,训练京畿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西安将军,仍留京供职。宣统三年(1911年)由荆州将军调广州将军,未行而武昌起义爆发。广东革命党人酝酿响应,他不听京中同僚劝阻,抵任时,行至南门夕卜,被革命党人李沛基抛掷炸弹炸死。

㈨ 汶上,元朝以前叫什么名字

今汶上县境内约在15000年前,即有华夏先民在此繁衍聚居。位于城东3千米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阶段。
至商代,境内置厥国。周代,先后置郕国,中都邑、阚邑,周武王封同母弟叔武于郕,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战国时,齐置平陆邑。
秦统一中国,行郡县制,县境内约分属薛郡的张县(治邑在今东平县霍庄)、无盐县(治邑在今东平县无盐村)。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前后,境内始置东平陆县,隶属兖州东平国。此为汶上建县之始。
三国魏晋,今县境统属兖州东平国(郡)东平陆县。南朝时改称平陆县、乐平县。随初仍称平陆县。
唐天宝元年(742)三月,改称中都县,移县城于今治。
金贞元元年(1153年)更名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