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尉迟寺遗址
⑴ 刚到蒙城,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景点什么
九顶灵山寺
九顶灵山寺位于蒙城县城西北16公里小涧镇狼山山顶,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十三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
蒙城县双公庙
庄子祠
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庄子祠旧址上重建庄子祠。2008年后,该县增设了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庄子草堂、庄子养生院、五五池、逍遥池等新景观。全祠占地52亩,由仿汉代祠堂建筑群和东西万树园等景观构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⑵ 安徽蒙城县的尉迟寺遗址是如何体现出古代村落的存在的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150米处,是皖北地区最大的一处古代村落遗存,1989—1995年发掘。大型红烧土排房建筑,是尉迟寺遗址的一大特色。经过考古工作者几年的发掘,共清理出成排成组的红烧土房基40余间。房屋多为东南一西北向,门向西南;少数为东北一西南向,门向东南或西北,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聚落共同体。每间房子的面积约在8-20平方米。其建筑工序均经过了挖穴、立柱、抹泥、烧烤等过程。房子虽然成排成组,但都以单间独立,未发现套间,体现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居住形式。每间房子根据面积的大小,分别设有一门或两门,房内都有数量不等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最多达80余件,这些房子分别起着居住和储藏的功能。在有的排房前面,发现有用小红烧土粒铺垫的大型活动广场,是当时人们集体活动的地方。这样,一幅生动的先民生活的画卷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⑶ 安徽蒙城有什么游玩的地方
安徽蒙城可以游玩的地方有:尉迟寺遗址,文庙,万佛塔,庄祠。
1、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许疃镇境内目前内保存较完整、规模较汶口文化主原始社聚落遗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998至今先进行12发掘共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央电视台、民报、光明报、文物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文化周报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等其几十家媒体都曾作报道20017月公布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尉迟寺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已家文物局审核通。
⑷ 尉迟寺遗址的简介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保存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迟寺一带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溪水潺潺,林木葱葱,各种动物游荡河畔林间,戏水觅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发掘使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遗址重放光彩,并以它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现着当时人们的居住形式、活文化生、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⑸ 蒙城县有什么景点
万佛塔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此塔为宋代建筑风格,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造型优美,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庄子祠
庄子祠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始建庄子祠,大文学家苏轼著《庄子祠堂记》。原址在涡河北岸,后被洪水所没。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重建庄子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明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庄子祠。今天,宋、明时期庄子祠均已不在。1995年6月,县委、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堂旧址重建庄子祠,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二期建设项目为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筹建完毕。 马公府 马公府位于蒙城县马集镇境内,系清末抗日爱国将领马玉昆府第,是目前皖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存有大量砖雕、木雕,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9年,蒙城县委县政府对马公府进行保护维修,维修主体工程于2010年初完工,文化内涵充实也已完成,2010年3月底对外开放,现已成为一处文化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⑹ 尉迟寺遗址的介绍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150米,是5000年前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遗址地上曾建有一寺,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起,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⑺ 蒙城旅游景点大全
九顶灵山寺九顶灵山寺位于蒙城县城西北16公里小涧镇狼山山顶,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共十三间,分两进院落,有院墙围护,总体为砖石结构。九顶灵山寺
马公府
马公府坐落在蒙城县马集镇境内,为晚清一品当朝马玉昆府邸。马公府存房屋46间,分前后两进院子,后院又分为东西两院,整个建筑为“品”字型,砖木框架结构,房梁一般为三层垛梁,存有大量砖雕、木雕。马公府板桥集战斗纪念馆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雪枫公园内,纪念馆是为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10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同时收藏了120名将军的题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万佛塔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尊而得名。万佛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塔的四正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上檐第二、第三层用砖砌作塔檐平座。万佛塔
蒙城县文庙
蒙城文庙又名蒙城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1284年),是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建筑有灵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和大成殿。蒙城文庙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
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位于蒙城县东北20公里处,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遣址,为大汶口文化演化中的一种新的类型,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距今5000年左右。尉迟寺史前文化遣址
双公庙
双公庙位于蒙城县吕望镇,始建于唐,清末重修,是安徽省少有的唐代庙宇。尚存前殿3间,供奉庄子,后殿3间,供奉姜子牙。双公庙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蒙城县双公庙庄子祠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庄子祠旧址上重建庄子祠。2008年后,该县增设了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庄子草堂、庄子养生院、五五池、逍遥池等新景观。全祠占地52亩,由仿汉代祠堂建筑群和东西万树园等景观构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⑻ 蒙城的文化
蒙城,古称漆园,始建于殷商,圣贤庄子曾为漆园吏,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蒙城县,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尉迟寺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位于县城东北的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遗存,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经有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她每一处遗迹,无不烙上时代的足音,无不昭示着蒙城这块热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马公府 马公府位于蒙城县马集镇境内,系清末抗日爱国将领马玉昆府第,是目前皖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存有大量砖雕、木雕,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9年,蒙城县委县政府对马公府进行保护维修,维修主体工程于2010年初完工,文化内涵充实也已完成,2010年3月底对外开放,现已成为一处文化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庄子祠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始建庄子祠,大文学家苏轼著《庄子祠堂记》。原址在涡河北岸,后被洪水所没。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重建庄子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明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庄子祠。今天,宋、明时期庄子祠均已不在。1995年6月,县委、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堂旧址重建庄子祠,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二期建设项目为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筹建完毕。
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许町镇境内,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98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2次发掘,共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文化周报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等其他几十家媒体都曾作过报道。2001年7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尉迟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已被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此塔为宋代建筑风格,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造型优美,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⑼ 安徽蒙城的历史来历
五帝时期 距今约4500年至4000年,“尉迟寺人”,沿北淝河择高地而居。从出土的农耕文物判断,他们已与中原华夏的高辛氏族和禹氏族,有了融合关系。 夏 《禹贡》:属豫州之域。巴、过、戈氏族居于涡、淝间。 商 北冡山,乃《诗经·殷武》所记之景山;乃《竹书纪年》:盘庚自奄迁都的“北冡”;明嘉靖《寿州志》:“北冡”为商汤会盟之地; 《国语》记为“萧蒙”之“蒙”;故蒙古称景亳,汤的初都。今古城垣犹存,且有“殷社”古碑。 商时,蒙境有冡、嵇二方国。明万历《蒙城县志》云:“蒙为国,且数千年,旧故无志,于寿阳志中见之。”旧志又称:商时为“北冡”。罗泌《路史》辩:“北冡,蒙字尔”。故“北冡”乃蒙也。 西周 为蒙国(见《阜阳地区志》)。 春秋 蒙国和萧国(今萧县境)被宋国并吞,为宋“萧蒙”之地(《国语·楚语下》云:“宋有萧蒙”)。宋昭公曾将“萧蒙”封给其弟公子鲍,鲍即宋文公。宋楚反复争夺“萧蒙”,“萧蒙”归属不定。 战国 “萧蒙”属楚。庄子出生之“蒙”,即“萧蒙”之蒙。 战国末,楚于蒙故邑(今檀城)置蒙县。 秦 蒙县属泗水郡(一说属砀郡)。 西汉 置山桑县,属沛郡,治所仍为今檀城。 东汉 光武封横野大将军王常为山桑侯,建山桑侯国。王常子王广时,国除,复置山桑县,属汝南郡。 三国 属魏国豫州谯郡,后划归汝阴郡。 西晋 属谯郡。 东晋 属谯郡。 北魏 取南朝宋淮北之地后,废山桑,于皇兴年间(467年-470年),置涡阳县,属魏谯州南焦郡,治所迁至今蒙城涡河北岸漆园故址。 太和(477年-499年)中,改谯州为涡州,涡阳为州治(见《水经注》)。 景明(500年-503年)中,置涡阳郡(涡阳为郡治)。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取涡州,改置西徐州,涡阳仍为州治,治所迁至涡河南岸。梁同时置北新安郡(治今涡阳蒙关店)。 东魏 武定六年(548年),东魏取梁之西徐州、北新安郡,复置谯州、谯郡、涡阳县,改北新安郡为蒙郡,辖蒙(蒙关店)、勇山(今涡 阳丹城集)二县(见《舆地广记》、《安徽建置沿革》)。 北齐 废蒙郡,保留蒙县。 北周 仍为谯州、谯郡、涡阳县(治今蒙城县)。蒙县、勇山废,并入涡阳县。 隋 开皇初,废郡,涡阳县属谯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县为淝水县(治所今芮集),属谯州。 大业七年(611年),复改淝水县为山桑县,属谯州。 唐 贞观十七年(643年),山桑县属河南道亳州。 天宝元年(742年 ),改山桑为蒙城县(治所迁至今蒙城。县名沿袭迄今,故以下只记隶属变化),属河南道亳州。 五代 属亳州。 北宋 属淮南东路亳州。 政和六年(1116年),属安丰军(治寿州)。 金 属南京(开封)路寿州。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属河南行省(治开封)安丰路(治寿州)。 至政二十六年(1366年),属江南行省(治今南京)安丰路。 明 属南京凤阳府寿州。 清 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凤阳府寿州。 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安徽省,蒙城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安徽省颖州府。 民国 元年(1912年),属安徽省寿州。 三年,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泗县)。 十七年,直属安徽省。 二十一年,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泗县)。 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治阜阳)。 二十七年六月,中国共产党建立板桥区抗日民主政府。 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蒙城北境建立宿蒙县,属中共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三十四年十二月,宿蒙县属华中区第八行署。 三十六年六月,宿蒙县属豫皖苏区第三行署。 十一月,县南境中共建立蒙城县,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 新中国时期 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怀、蒙城(涡河南)、雪涡四个边区县,建立蒙城县,原蒙城辖区恢复。属豫皖苏区第六行署,4月,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2年4月,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71年3月,属安徽省阜阳地区。 2000年6月,属安徽省亳州市。 2009年,现辖3街道办事处,14镇,3个乡,1个林场。 *街道办事处:城关街道办事处 庄周街道办事处 漆园街道办事处 *镇:坛城镇、双涧镇、小涧镇、三义镇、乐土镇、柳林镇、许町镇、大兴镇、岳坊镇、楚村镇、立仓镇、范集镇、马集镇、板桥集镇。 *乡:篱笆乡、王集乡、小辛集乡。 *林场:白杨林场。 2000年,蒙城县辖18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06749人,其中: 城关镇 90815 双涧镇 56001 小涧镇 56884 漆园镇 55778 坛城镇 36146 范集镇 38050 许町镇 43407 板桥集镇 66153 马集镇 39789 田桥镇 16413 岳坊镇 50579 柳林镇 34775 立仓镇 46385 常兴镇 36358 楚村镇 42833 乐土镇 47165 三义镇 60939 篱笆镇 52779 王集乡 40603 移村乡 23990 小辛集乡 41003 吕望乡 26121 罗集乡 40641 白杨未批镇 17108 庄周虚拟乡 46034 2004年底,蒙城县辖18个镇、5个乡:城关镇、双涧镇(副县级)、小涧镇(副县级)、漆园镇、坛城镇、范集镇、许町镇、板桥集镇、马集镇、田桥镇、岳坊镇、柳林镇、立仓镇、常兴镇、楚村镇、乐土镇、三义镇、篱笆镇、王集乡、移村乡、小辛集乡、吕望乡、罗集乡;白杨林场。 2006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同意蒙城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4月5日,蒙城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全县乡镇由原来的25个调整为15个,平均人口由原来的5万人增至8万人以上,乡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84平方千米增至140平方千米。 蒙城县辖13个镇、2个乡:城关镇(漆园镇并入)、双涧镇、小涧镇、坛城镇、许町镇、板桥集镇、马集镇、岳坊镇、立仓镇、楚村镇、乐土镇、三义镇、篱笆镇、王集乡、小辛集乡。
⑽ 谁能告诉我蒙城的历史
蒙城,古称漆园,始建于殷商,圣贤庄子曾为漆园吏,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蒙回城县,驰名中外的答道家文化圣地。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尉迟寺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位于县城东北的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遗存,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经有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她每一处遗迹,无不烙上时代的足印,无不昭示着蒙城这块热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