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城遗址
Ⅰ 山西盂县古遗址
人民网太原(2003年)8月20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8月初在山西盂县金龙大街发现的一处古城遗址,经考古研究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仇犹国城址。据文物专家称,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仇犹国文化和晋文化都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金龙大街是横跨盂县县城北部的一条城市公路,全长2.8公里,路宽40米。经省文物勘探中心、省考古研究所与阳泉市市管会、盂县文物旅游局实地勘察,金龙大街贯穿古仇犹国城,古城遗址现存城墙约数十米,夯上墙残高0.5~3米、宽10米,夯层厚4~6厘米,局部达10~12厘米,夯窝直径3~3.5厘米。在该路西段,随处可见暴露的文化层,内含大量夹砂泥质灰陶及饰绳纹的泥质灰陶残片;地面采集绳纹砖,内素面或篮纹、外饰粗绳纹或细绳纹的板瓦;素面、云纹半瓦当;敛口折沿深腹绳纹鬲;宽折沿绳纹盆;卷沿鼓腹圜底小口罐等。
在城址周围,还发现战国和汉代墓葬50余座。经考古鉴定,时代与古城年代基本一致,应是古城同时期的遗存,其中战国墓居多。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陶器、青铜器和车马器。陶器组合为典型的战国随葬品组合,主要有鼎、豆、壶,车马器有马镳、马軎、马辖,此外,还出土了8把战国青铜短剑,非常引人注目。
据明清《盂县志》“均谓县治东里许有仇犹城,周围九里。”记载,仇犹城是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的一个小国,立国时间不长,史书所记不多。仇犹城是白狄于周灵王三年(公元前569年)建立,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为智伯所灭,置原仇,属晋国。目前,文物部门对该古城遗址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摘自人民网《山西盂县惊现古仇犹国城址》
Ⅱ 中国境内已确认的三处古人类遗址分别在哪里
北京周口山顶洞人,陕西西安半坡人,云南元谋县元谋人。
1、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2、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
3、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元谋人化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后正式被定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人"。遗址中还出土有云南马、剑齿虎、剑齿象等早更新世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2)古县城遗址扩展阅读: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
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磨光技术,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生产活动有采集、渔猎,人死后还懂得埋葬,山顶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关系。
山顶洞的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上室东西长12米,南北宽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倾斜,表面有厚层的石钟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处。
Ⅲ 永平县哪里是古遗址
从已经发掘的范围来看,可以划分19个层次和部分独立的遗迹现象。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层位个其余均为明代及其以后的层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堆积厚的地方可达2米多。最薄的地方仅有断层分布。
遗址和遗物情况
编辑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有灰坑、沟、房子等。在沟底发现大量碳化稻和植物籽实。房子均为干栏式或半地穴式建筑。
出土遗物包括石器、陶器两大类。石器均为磨制的石斧、锛、刀、镰、镞砾石等,尤以石锛、石镞数量及类型较多。
陶器比较复杂,主要器类为罐、尊、壶、钵、缸、盆、杯、器盖、勺……另外尚有空三足器。陶器的制法均为手制,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主要为灰色或深灰色,或褐色、晚期红陶渐多。陶器纹饰很复杂,主要的有附加堆纹、刻划纹、戳印纹、晚期又大量出现花边口、波浪纹、圆形纹、菱形纹、涡纹、之字纹、网格纹、叶片纹等。陶器器形及纹饰由早至晚有着明显的演变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期,代表着同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遗址的年代及价值
编辑
新光遗址的年代,通过北京大学碳14测定距今3700至4000年左右,为云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该遗址是我省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新石器遗址。其层位关系和文化内涵都很丰富,出土石器和陶器都有独特的风格,尤以陶器造型及纹饰为其他地方所不见,其范围处于怒江、澜沧江、洱海并流地区。而与其新石器时代所处地形有不同。因此,该遗址文化内涵所代表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专家称为“新光类型”。
新光遗址至少可以分为三期,因此,对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遗址又处于我国边境地区,它对研究我国古代边境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研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研究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代文化关系,研究古代文化的族属问题,以及云南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Ⅳ 古文化遗址的古文化遗址分类
成纪古城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沟河交汇处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呈正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城址因河水冲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现为河滩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似为后世在原墙址上补筑),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层厚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存有大量秦汉时期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及唐宋时瓷片。筒瓦一般长41厘米,直径14.5—16厘米不等。现存瓦当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有的烧前刻有“长乐未央”或“大禾美帛”铭文。城址内已发现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两口曾先后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废后填充入内的汉瓦当、瓦片等;另一口废弃后被一西汉墓所覆。从城址遗存实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有深沟,南为人工开辟的斩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为夯土筑就。内城东、西墙长皆1200米,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现存墙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层8—10厘米,夯迹圆形。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发现有铜矿石、铜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密须古城位于灵台县百里乡达溪河岸二、三级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考证,这里是商代密须国都城,周文王伐灭密须后又为密国首府。城址内及附近曾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西周等不少遗物。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箭镞等遗物。在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个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阿阳古城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新村南300米处,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1.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和杂物堆积层;遗物有红粗夹砂陶片,属齐家文化,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及灰陶器物残片,常有汉半两和五铢钱币出土。城址下为齐家文化遗址,周围亦分布有红山咀马坡、党家坪、新村等5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冲塌,北面存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70米的墙址。筑城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现定为西汉所置县。 水洛古城位于今庄浪县城所在地,地处北、南水洛河交汇处。秦、汉时设水洛亭。东晋时已名水洛城,义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历经唐宋元明清,渐成一地重镇。 ?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有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代成化五年(1469),扩至周长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后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蒋家坪古城位于泾川县城关镇蒋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北面为山坡地,东、西两面为深沟,南临泾河,与对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遗址北窄南宽,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筑有5个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称“将台”。现存夯土层及残存遗迹显示,东、西两面原有城墙,南面距“将台”1000米处亦有1000米长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南、北城墙相连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时泾州刺使乙弗贵主持筑就。至唐初,因薛举反唐失败后,人称“薛举城”,颇为后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通边古城位于庄浪县东北部六盘山脚下的古鸡头道要冲,现为通边乡政府驻地。城堡遗址南北宽400米,东西长600米,旧有东、西、北三门,形如虎耳,俗称“虎耳城”。遗址内瓦砾层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残片。初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庆历八年(1048)称通边寨。金皇统二年(1142)设通边县。元初并入陇干县。明清时为大集镇,商贸兴盛。民国时设通边镇。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唐贞元七年(791)筑,名胡谷堡,后改名安国镇。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乾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赵墩大墩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赵墩乡一个长300余米的山梁上。计有4座,其中一座为通脊形,高4米,直径18米,夯层厚6厘米,有汉代竖绳纹灰陶罐残片;另外两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处烽台系由静宁县威戎镇境依次西来,东西一线排列计6座,直达六盘山。 良邑小湾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良邑乡。残台高5米,呈长方形,顶部南北边长2.5米,东西边长4.5米,底部南北边长5米,东西边长9米,夯层厚10厘米。遗址周围散见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残片以及砺石等遗物。与北部现阳咀、南部馒头咀、东部武家堡等烽台连接。 双疙瘩梁烽墩位于华亭县山寨乡北阳洼村双疙瘩梁上,连续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径10米,另两座高4米,直径6米,为宋代遗迹。 另外有汉、唐烽墩遗迹4座,一在华亭县西华镇蔺家沟北山上,称蔺家沟烽墩;一在华亭县县城西华尖山;另两座分别在华亭县东华镇南山十里墩和东华镇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称十里墩烽墩,后者称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遗址皆有明显的夯土层。
Ⅳ 中国的古代遗址都有哪些分布在什么地方
中国古代遗址非常多,数量巨大而分散,因此只列举10个最著名的作为代表。
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皇朝的故居,已有1000年以上历史。
西安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代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焚毁。
西汉南越王陵。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昧之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国少数民族吐蕃人所建造的宫殿,距今已超过1000年历史,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高句丽皇城及贵族墓葬。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方游牧民族高句丽所建立的政权,至今已有500年历史。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女尸历经2000余年,尸身不腐,被誉为“考古界的奇迹”。(马王堆并非干尸)
湖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前身为岳麓书院,建于公元976年,是中国惟一具有1000年历史的学府。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公元493年,集合历代皇朝的佛像和书法摹本,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Ⅵ 广西那里有古代遗址
一、古遗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
简 介:
柳城巨猿洞位于柳城县社冲乡新社冲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发现于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约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号洞及Ⅱ号洞,洞内长28米,面积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遗址于1956年发现。1956年至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巨猿洞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洞内堆积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为六层。出土巨猿下颌骨化石3件,巨猿牙齿化石1100多枚。伴生动物化石包括从高等灵长类到低等脊椎动物化石数千件,它们分属哺乳动物的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类。主要有猩猩、金丝猴、猕猴、华南毫猪、硕箭猪、拟豺、小猪獾、水獭、似中国黑熊、大熊猫小种、桑氏鬣狗、最后鬣狗、豹、德氏花面狸、灵猫、果子狸、东方剑齿象、似锯齿三棱齿象、云南马、爪兽、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后双齿尖河猪、多突起河猪、柳城猪、丘齿鼷鹿、湖麂、凤岐祖鹿、云南黑鹿、广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为新种。柳城巨猿洞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00万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巨猿化石最多的一处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着77个巨猿个体,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巨猿的形态及人类进化系统诸方面均有重大的价值。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作为更新世华南动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仅为解决柳城巨猿洞的地质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而且对研究华南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分类等问题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
简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位于田东县祥周镇,布兵盆地位于田东县百色盆地东南部,是中国南方一个小型断陷盆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洞穴极为丰富,目前有十余个洞穴发现古代遗存。
该洞穴遗址群于1999年被发现。2002年至今,广西自然博物馆和田东县博物馆对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风洞、么会洞、感仙洞、雾云上洞、宝来洞、雾云洞、陆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鲤鱼洞(原名定雾洞改名为鲤鱼洞)和村空洞等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在吹风洞发掘的5.5平方米范围内,出土哺乳动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动物化石915,巨猿牙齿化石92件。哺乳动物群共24种,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种属,吹风洞动物群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2004年么会洞两次发掘的面积30平方米,发现625件哺乳动物化石和8件石制品,哺乳动物22种。其他洞穴均出土过动物化石或石制品。
布兵盆地洞穴遗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对于研究东亚早期人类的起源、现代人类的起源和中国南方第四纪环境变化意义重大。
(三)那赖遗址
年 代:旧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简 介:
那赖遗址位于田阳县城西面约3千米,坐落于田州镇兴城村与那坡镇六合村交界处的山包上,面积约5平方千米。
该遗址于2003年发现,属右江南岸四级阶地,高出山脚约70米,网纹红土层厚1-4米,砾石层距地表10-25米。遗址内散布着丰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遗址的最高点有一处约50平方米的核心区,石制品分布密集。2005年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对那赖遗址进行局部抢救 性发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镐、刮削器等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经对与手斧同地层出土的玻璃陨石进行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0.3万年。
那赖遗址是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在遗址内发现的有一定规模的石器加工场,是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可能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那赖遗址石制品丰富,种类齐全,保存较好,是百色旧石器的重要成员,对研究我国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晓锦遗址
年 代:新石器时代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
简 介:
晓锦遗址位于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下锦自然村后龙山,距县城东北方13千米,西面约3千米为资江,西南约30千米为浔江,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
该遗址1997年底发现,广西考古研究所随后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40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沟和10余座房址,以及陶窑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数万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
晓锦遗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确认为是桂北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现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是首次发现;碳化稻米的发现也属首次,是两广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标本,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大浪古城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大浪古城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委古城头村。城址东、南、北三面为护城河,西面临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纪60年代被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2002年广西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古城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20米,面积 48,400平方米。城址东、南、北三面有护城河,西面临江。城墙残宽5~20米,残高1~5米。四面城墙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为城门,除西南角已被破坏外,其余三个角均较宽大且高出周围城墙体, 可能为角楼。现护城河已淤塞,但轮廓清晰。城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刻划纹和几何印纹陶片、建筑石构件等遗物,在城中央发现建筑遗址,西门外古河道边还发现了与城门相连的码头遗迹,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阶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确定大浪古城遗址可能是《汉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发现,对寻找西汉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帮助,也为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这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质料。
(六)草鞋村遗址
年 代:汉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
简 介:
合浦草鞋村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西南侧的小岭上,遗址西临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门江。
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2007年至2008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分布面积 13,310 平方米。发现陶窑、砖窑共22座,建筑遗址5处,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遗迹,呈环状分布于小岭的坡坎四周。出土云树纹和兽面纹瓦当、几何印纹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残片,也有米字纹、方格纹及方格带戳印纹陶罐,水波纹陶钵,瓦当,陶垫,陶拍、网坠等。初步确定为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为集制陶作坊和窑场于一体的汉代遗址。
草鞋村遗址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大规模、完整的汉代制陶作坊遗迹的发现,遗址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南方地区汉代考古上较为少见。对研究中原砖瓦制作技术南传和汉代官营手工业制度,寻找汉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简 介:
越州故城位于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距县城60千米,城址南滨南流江,依山筑就。
1963年广东省考古队对位于城址内子城(官厅地)进行试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东西南北门对称,城墙残高3~8米,城基最宽处约16米,全部城墙均以红黄色泥与粗沙混合夯筑,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墙外的“马面”,全城周长2080米,占地面积370亩。东南面为一内城码头,穿过护城濠与南流江相连,城址内十字街道与东西南北门对称,呈方形,东北城墙依山筑就,穿山为城门。内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岗上,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60米,也呈方形。内城南北宽130米,东西160米,城墙基宽3~6米,残高1~2米,全城四周有护城濠。城内出土有筒瓦、板瓦、兽面瓦当、水波纹、素面陶罐残片、青黄色釉陶碗残片等。
据《南齐书》记载,越州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废,经历了我国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约废于隋朝中叶。越州故城是目前广西保存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对研究南朝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八)中和窑址
年 代:宋
类 型:古遗址
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
简 介:
中和窑址位于梧州市藤县藤州镇中和村,距县城约10千米的北流河东岸。
遗址于1963年发现。1964年、1973年分别由自治区博物馆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中山大学等进行了发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时任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辉柄主任率队曾两次到中和窑址考察采集标本。通过挖掘清理发现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长约2千米,宽约0.5千米的小山丘上。两次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窑的结构,为斜坡式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分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窑长一般为10~60米,宽为1.5~3米。烧制方法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迭烧法。瓷器品种式样繁多,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盒、钵、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盏、盘、碟等日用器为主。纹饰丰富多彩,主要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枝、缠枝花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印花模具瓷质有尖状蘑菇形、半球状蘑菇形、平顶等式样。印面所刻花纹分阴、阳两种,颇具特色。其中一件飞鸟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念龙参造”年款。中和窑址的年代应在北宋至南宋的后期,是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地方民窑。
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新的资料,为研究宋代广西手工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友好往来,特别是与东盟各国往来有重要意义。
Ⅶ 邻水古遗址
邻水县建制较早,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四百六十年前的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宕渠地区开始设置邻山县和邻水县,并归同时新设置的邻州、邻山郡管辖。但那时候的邻水县。据唐朝《元和郡县志》记载,邻山,在邻山县城以西四十里。因此山重峦叠嶂,附近的山相比不及而得名。《四川通志》考证则说,西山。在大竹县城以西四十五里。邻水就是从这里流出,也就是古邻山。《元和郡县志》又称:邻水在邻水县,从县城东面的邻山流出,所以以出于邻山为名。清朝李元在《蜀水经》中对大小邻水的记载则更为明晰:邻水有两条河流,都出自大竹县的西面的邻山……大邻水谓之东溪,小邻水叫做西溪。之所以称为“邻”,是因为相邻的重山与之相比都不及。《太平寰宇记》称:邻水县因水得名。唐朝时曾把邻水改成清潾水。“邻”水从山,“潾”水从水。清朝雍正年间,邻水举人陈嘉儒在《邻水河经源流考》中写道:邻州的邻水、邻山两县,均在南朝粱代设置。一州两县都以邻为名,那么山和水肯定是一脉相承的。水从邻山流出,所以山水同名。邻山在大竹县境内,而邻水也发源于大竹。清朝先后编的《邻水县志》都说邻水以水为名。其实,现代邻水县的地域,比南朝梁代设置的邻水县的地域大很多,是那时邻水县的一部分、邻山县的一部分和邻州郡的一部分地域之和。
由此看来,邻水县是由境内大邻水、小邻水而得名,而且这个名称历经隋唐五代、宋明元清,也同样与东西两河的古老文明源远流传于世。
Ⅷ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哪里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位于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处的元谋人遗址,此内外,通过容对元谋人遗址的探索和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并且它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8)古县城遗址扩展阅读:
元谋人遗址发现的价值: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地处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和核心地区,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中心这一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Ⅸ 金山设立的三个古县城在哪里
你乘坐朱石专线往南开,叫师傅在北门(金山卫古城北门)停一下,再往专南走问一下路就能去侵华属日军登入地(南门月城遗址,可惜已经翻新了)这就是一个。
你再往前走看见大海了吧,看见岛(山)了吧,岛(山)的北麓就是山下面坐落着淹城金山卫(有很多史料记载的)。
现代沙滩西边的填海湿地公园“鹦鹉洲” 应该就是为了纪念被淹的金山卫古城所命名的,被淹没的那一大块地就叫鹦鹉洲。
你乘朱石专线往北开,到终点站,这就是近代以及如今的朱泾镇
Ⅹ 河南省境内有那些古代遗址这些地方在哪个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科学发掘91年来,考古人员清理过商代墓葬超过2万座。“妇好墓在单个墓葬中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活动范围以及工艺技术水平。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韶山脚下,距县城9公里。遗物中陶片较多,石器和骨器较少。有长条形单刃的石刀和中部钻圆孔的石纺轮;有骨镞、骨凿和骨针等。
这个遗址出土的彩陶较复杂,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后着彩。彩绘图案有米字纹、弦纹、x形纹、方格纹和圆点纹等,与庙底沟的彩绘图案类似,其时代应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197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贾湖遗址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
是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骨笛贾湖遗址共发掘出30余支骨笛,还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通过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着物发现: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这一发现也填补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10)古县城遗址扩展阅读: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共发现十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上,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刻符的笔画与汉字的笔画一致,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并被认为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