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肥城市旧县城遗址

肥城市旧县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3-02 19:10:06

1. 安徽太和县境内有宋代古城吗

安徽太和县境内没有宋代古城。
太和县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文庙大成殿 , 古建筑类,位于县城黉学街,大殿占地面积356平方米,附属建筑占地面积4624平方米,合计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砖木结构(民国十四年县志有述)。
2、清真北寺 , 古建筑类,位于县城人民北路西侧,始建于明洪武十年,汇集南北寺院的建筑特点,颇具特色。建筑面积3074平方米,该寺已有600年的历史,据史载,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答谢回族人民的大力帮助,于洪武二年下旨在安徽境内建二十坊清真寺,太和清真寺便属其中一坊。(前志有述)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徐氏宗祠 , 古建筑类,位于县城西大街,西临太和第一小学。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徐广缙的祖父徐锡智建造,建有祠门、腰楼、大殿、前后东西配房,占地1600平方米。拱形大门两旁立有汉白玉石鼓。进里三间腰楼,为两层木架结构。腰楼檩下、檐下木工制作精细,镂空雕刻,腰楼后有东西厢房各4间。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淮北建筑风格,硬山顶框架式建筑,木雕粗犷流畅,雕刻有莲花、曲方,卷首等纹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殿1945年被日本 炸弹炸毁,现存有腰楼和东西配殿,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倪邱孤堆遗址, 古遗址类,位于倪邱镇集上,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2)49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灰角寺遗址 古遗址类,位于苗老集镇北,系新石器时代中晚遗址。安徽省人民政府(1998)16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经锄楼 ,古建筑类,位于县城北30千米倪邱镇集上倪宽公园内。阜阳市人民政府(2012)9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清代建筑,明嘉靖间为纪念御史大夫倪宽(?—公元前103年)而建,整体为方形两层小楼,取名经锄楼以纪念倪宽,墙壁上所题“经锄楼”三字是清代书法家梁献手笔。清乾隆 年间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解放前,楼临茨水,掩映清绝,为县八景之一,名曰“锄楼映月”。于2007—2009年整体修缮。
2、胡氏古墓葬群 古墓葬类,阜阳市人民政府【2012】98号文件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明清时期墓葬。位于三塔镇胡坟村胡坟自然村,主墓为圆形明代古墓葬,主墓高约3米,周长125米。胡氏古墓葬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133亩,并广植松柏。祖茔先后安葬有卢氏太君、处士胡太公、县丞胡琏、胡慎言,京城兵马司胡拥基、主薄胡会基、县丞胡一抡、胡彝松,御史胡巨振、岁进士胡巨起等阜阳胡仪支系名人。祖茔近百年来多次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墓葬群基本被毁。加之墓室多次被盗,到了20世纪80年代,祖茔墓葬群仅存卢氏太君墓及墓碑,岁进士胡巨起墓碑(清嘉庆10年立碑,即1805年),兵马司胡拥基墓葬遗址,其余墓葬大都被毁。胡氏族人2011-2012年清明节期间复重修了卢氏太君墓及其他墓葬。 1955年第一、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胡氏祖茔拍摄有照片,上报省文物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和县人民政府【2011】43号文件公布臧庄遗址等20处文物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臧庄遗址 古遗址类,系西周、东周、汉代时期遗址,占地面积61956平方米。
殿顶子遗址 古遗址类,系战国、汉代时期遗址,占地面积178942平方米。
细阳古城遗址 古遗址类,系汉代时期遗址,占地面积421350平方米。
黄门孤堆汉墓 古墓葬类,系汉代时期墓葬,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
唐孤堆 古墓葬类,系汉代时期墓葬,占地面积2785平方米。
原墙西街石雕 石窟及石刻类,系清代时期石雕,占地面积0.5平方米。
金佛寺 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65平方米。
老陈关庙 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80平方米。
宫寨古井 古建筑类,系明、清时期建筑,占地面积2.0平方米。
旧县清真寺 古建筑类,系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962平方米。
旧县清真居委会古井 古建筑类,系清代、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1.0平方米。
赵寺西古井 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6平方米。
玄武人祖庙 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黑虎庙 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刘祠堂 古建筑类,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
“四·九”起义烈士陵园 近现代类文物点,系近代建筑,陵园规划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实际占地面积1199平方米。该陵园位于县城东南8千米的赵集乡草寺集西。
革命烈士纪念碑 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占地面积970平方米。位于县城镜湖西路10号。1990年,由县委党史办牵头统筹,社会各界捐资近30万元,于1992年4月19日奠基开工,1993年7月19日落成。碑身高21.4米,碑座高2米,正面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光宇题。2004年,被安徽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欧阳泰烈士墓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系近代文物 ,占地面积9平方米。

2. 东平名胜古迹

东平名胜古迹东平古称“东原”,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丰富。197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桥墓群、梁氏墓群、东平故城。1978年,全县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点400余处。1985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1986年,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窝摩崖造像、戴村坝,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分别是沟坝遗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东王林(王宪墓)、月岩寺、祥龙观、仲子读书处、腊山古建筑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对旧县乡进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东平县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2002年底,县境内共发现较为重要的遗址、墓葬、古建筑、石刻及革命纪念地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待批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西区白佛山之阳,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窟内阿弥陀佛主像通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螺纹肉髻低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此阿弥陀佛像被专家誉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数十小龛,龛内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图”颇具地方特色,为国内仅有的一处,“十六王子”造像铭造像也是国内罕见。白佛山石窟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平故城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处,为两汉之际东平国王城遗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址内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还残存有汉代夯土城墙。城址内遗存文物十分丰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钉砖、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残片和大型陶砖以及青瓷豆、盘、罐等。近年来,出土文物有泥质五铢钱范、铁质五铢钱范、虎符、金银器和锄、犁等铁质家具。东平故城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崖周围,共有大小造像千余尊,完整清晰者600余尊。如按年代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为北齐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宝冠,面相浑厚,手施说法印,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倚座于宽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称“中原北齐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为我国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连”龛像。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多通体磨光,面相丰圆饱满。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36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风化较为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
造像龛旁多有铭文题记,最长者达500余字,其中还有武则天造字10余个。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里山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理明窝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北桥墓群

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展营村内,为后汉东平国献王刘苍及其后代的墓葬群,又称“王陵山汉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称“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从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号墓即献王墓,现存封堆高20余米,直径300余米,夯土层明显。其它2、4、8、9号均现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号墓在“文革”中被扒毁。
1958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3号墓进行过发掘,墓内出土有较完整铜镂玉衣一套,同时还有金银器、铜铁器、玉盅、耳杯、陶壶等一大宗文物,均为东汉时期早期文物特点。北桥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梁氏墓群

为于东平县老湖镇梁林村西,西邻蚕尾山。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后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军节度使梁维忠建址,“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于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画墓,出土有铜驼、铜壶、石砚及墓志等。墓区内现有梁维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数件大型龙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宽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别有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尚书丞相赵野奉敕撰文、书丹、撰额。梁氏墓群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戴村坝

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于明永乐九年,为土坝,万历元年改筑为石坝,历代迄今均有维修。主坝体南北长438米,向东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珑坝,中曰乱石坝,南曰滚水坝,三坝一体,以滚水坝水平高度最低。坝石垒砌采用铁扣束腰法,增加了坝体的抵抗力。坝北又有东西向两坝,一为“窦公堤”,石堤西连北坝头,全长863米,最东为“三合土坝”,沿用旧名,实为石坝,长260余米。二坝均为挡洪水,泄洪峰、保主坝的辅助坝。主坝两端坝头上有明、清、 民国历代重修碑记数方。戴村坝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八、洪顶山摩崖刻经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洪顶山西部山谷两侧,为北齐河清三年时所刻。刻经面积共有1500余平方米,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中的一节,如《文殊般若经》是“文殊师利白佛言”至“无念无作故”一节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佛名,还有东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题记。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为我国北朝摩崖刻经之最,堪称“榜书之宗”。刻字原有1200余字,因自然风化,现存700余字。洪顶山摩崖刻经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楚霸王墓项羽墓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当地人称为“霸王坟”。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径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汉柏数株,均在“文革”中被毁。今墓前残存石碑一通,约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剑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载孰能攀。秋风蕉鹿行人憾,口寝于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乌口,戊申之春,余来守汶阳,过谷城见村碑苔藓,古冢……”此墓史载为楚霸王之头颅墓,即汉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成(即今旧县)。”楚霸王项羽墓为待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沟坝遗址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沟坝村西处山间台形地上,面积约6300平方米,为商周遗址。文化层堆积厚约0.5—2米。土质灰褐色,地表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鬲足和泥质灰陶粗豆柄、厚壁罐、兽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饰绳纹。南部有一方形灰坑,边长1.5米。沟坝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于东平县东平镇王村村南、村北,为汉代封土堆墓葬。现存墓两座,村南1号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径40米;村北2号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径60米,土质为灰白淤积泥。两墓均夯土层明显,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结构及葬品不详。原王村周围有不少汉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毁。王村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百墓山汉墓群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传,山周围有汉墓百余座,故山俗称“百墓山”。其中有近年来发现的一座墓葬,为全石结构中型汉代画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盗。南北长近9米,东西宽6米,高近3米。墓门向东,分前室、后室和左右耳室几部分,后室外有回廊。画像内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内容有谒拜图、乐舞图、丰收图、白虎、方相氏和五铢钱币等。运用浅浮雕和平面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前室中间石柱上刻有“此人马皆食大仓”八隶字。百墓山汉墓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东王林(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梯门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径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禄大夫勋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谥康毅荆山王公墓”等题字。墓前神道上现存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左右对立,形体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还残存石门坊一座、华表一对。原墓区内有石门、林墙、神道碑、柏树等,均毁于“文革”中。东王林(王宪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昆山月岩寺(王宪墓)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为一处寺院建筑。寺坐北向南,门向西,面积约3千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及左右配殿和后殿,为前后双重院落,其中大雄宝殿向南,面阔三间,进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质结构,歇山式灰瓦顶,脊上有砖雕双龙戏珠及花卉图案。院内有明代万历七年全石质钟楼一架,高4.5米,四角攒顶,宋代小虚观塔一座,全石质,高3.5米,瓦垄顶,均造型精美。还有碑刻数方及摩崖榜书题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东原文化”的重要史料。昆山月岩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祥龙观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半山腰处,南临东平湖,为一道教宫观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门向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经阁等,其南建有南天门一座,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院内有明、清碑刻数方,院外有龙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观。祥龙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腊山古建筑群

位于东平县银山镇腊山北山体间,东临东平湖,为一处道教建筑。始建年代无考,明、清、民国之际均有维修。有峰云观、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阶盘路周围。其中峰云观内的主体建筑三清宫与邱祖阁为连体建筑,全高7米,面阔3间。砖石结构,阁在上,平顶,边缘有垛口。观北有明正德年间所建乐台一座,柱上有楹连曰“声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乐,歌翻白雪五音调叶万民欢。”腊山又是一处风景奇特的旅游胜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称,被历代名人誉为“小泰山”或“小岱峰”。腊山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清真寺

位于东平县州城镇州城内,为县内回民宗教活动场所。占地约6亩,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明、清、民国及现代均有维修,为鲁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东,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天井、前殿、后殿、观赏台等。其中前殿为主殿,起脊灰瓦顶,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内为四梁八柱梁架结构。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撑,灰瓦顶。后殿和前殿有天沟相连,五脊攒肩式顶,斗拱结构,造型奇巧。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阿拉伯民族风格。清真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仲子读书处

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内,又名“子路祠”,始建于宋嘉祐四年,后历代均有维修。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坐西向东,依山坡而建,二进院落,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轴线,左右各一瓦殿,构成一个严谨的建筑群。正殿仲子祠为立山式建筑,面阔3间,灰瓦顶,滴水勾檐。大门有清光绪年间刘洪恩题写的“仲子读书处”匾额。仲子读书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于东平县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侧。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两组,第一组近于山巅,呈扇形分布,为宋代造像。中间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两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罗汉像,合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第二组造像在第一组下方60米处,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结跏趺于须弥座上,著双领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圆肥胖,较为丑陋。此三像年代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3处:无盐故城、须昌故城、鄣城故城、后邑故城、遂城遗址、阳谷邑故城、朱桥遗址、丁坞遗址、屯村铺遗址、旧县三村遗址、范村墓群、石马古墓、一担土古墓、路口古墓、赵桥古墓、焦村古墓、于寺古墓、孙百大百 墓、韩煦墓、大洼墓群、刘曜墓、孙复墓、西王林、郭楼古墓、后银山古墓、李将军墓、龙山石窟造像、于寺石刻、长山石刻、黄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华岩洞石窟造像、灵泉寺石刻、双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观音堂等碑记、东平公冉子祠碑记、铧山石刻造像、尧陵禅寺、永济桥、程公祠、玉皇庙、秦氏节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刘仲羽墓、东进支队办公室、工委诞生地、烈士陵园。

3. 山东旧县属于那个市

截至2019年8月,山东旧县属于泰安市。

泰安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东经116°20ˊ~117°59ˊ,北纬35°38ˊ~36°28ˊ),东邻莱芜市、淄博市、临沂市,南连济宁市,西隔黄河与聊城市、河南省濮阳市相望,北以泰山与济南市为界。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东平县下设3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2个乡:

州城办事处、沙河站镇、彭集办事处、东平办事处、接山镇、大羊镇、梯门镇、老湖镇、新湖镇、商老庄乡、戴庙镇、银山镇、斑鸠店镇、旧县乡。

旧县就在东平县辖区内。

(3)肥城市旧县城遗址扩展阅读:

旧县乡地处泰安、济南、聊城三市交汇处,山东东平县西北隅,碧波荡漾的东平湖边。位于县境西北部,北、东两面与山东平阴县接壤,南濒东平湖并与老湖镇搭界,西、西南面与斑鸠店镇为邻,西北隔黄河与聊城市东阿县相望。

1996年1月23日,将平阴县旧县乡整建制划归东平县管辖,旧县乡的行政区域边界以济政[1996]3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字[1996]24号)。

全乡区划面积73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2.3万亩土地 3.1万人。耕地面积1530公顷。交通、通讯设施先进,220国道从境内穿过,程控电话遍及全乡,村村通柏油路和有线电视,乡内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楚霸王墓、铧山风景区等历史古迹,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4. 济南回东平县城,有俩个同事要送,一个在旧县尹村,一个在肥城市大辛庄。该怎么样规划路线。

另一个在肥城。。。,内容出了一半,怎么帮助你?

5. 去肥城仪阳乡刘台村在哪坐车

只能打车去,那个地方没有公交车,如果你是市里的可以先坐车到孙小然后打的去刘台

6. 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有什么历史,人物,文化

春秋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建城生息。秦统一六国后,设置的属于三十六郡之一济北郡,郡治就在邱家店镇南部的旧县村。一直到东汉末年,古博阳城(邱家店镇旧县,现有前旧县村、中旧县村、后旧县村、东旧县村四个行政村)一直是泰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存古博城遗址,有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250米土夯城墙,城中发现大量春秋时期陶罐、瓦当,汉代陶片、铁器,隋唐瓷片等器物残片。而在中旧县村与前旧县村交界处,村民采砂发现了一座高约2米,宽1.2米,厚约30公分的石敢当浅浮雕,此造像手握一巨大弓箭,弦长1.2米,头戴铁盔、身披甲胄(zhou),足蹬战靴,威武雄壮,怒目前视,一副凌然正气,是一尊高大的武士形象,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物化的古代石敢当造像。
同时据专家考证,此石敢当造像应为古博城南渡口的守护像,因为在此石像附近,曾先后有过4座桥,第一座是位于石像东侧的石坝桥,属于漫水桥,第二座是位于石像西侧,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修建的多孔石桥,后被洪水冲毁,第三座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水泥质地的漫水桥,第四座就是现存的修建于2004年的旧县大桥。
邱家店自古商贸服务业发达,在北宋初年,有邱氏在此开店,故名邱家店,而得镇名。镇内村名还保留有前店、后店、侯家店等村。1985年撤处建镇。镇以机关驻地村得名。1999年,划归泰山区,镇以机关驻地村而名。在民国时期,渐汶河村曾被誉为小济南。
作为曾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四个旧县目前还有人口近8000人,石敢当在邱家店镇的传播中,石敢当的职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功能的转变,最终成为“祈福平安”的功能。现在在邱家店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泰山石敢当”的各种碑刻,这些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刻,或立于房基之上,或立于桥头要冲,或立于胡同巷口,或镶嵌于豪门大户的影壁墙上,或立于百姓门口,或把泰山石敢当人格化以“石将军”、“石大夫”、“石老爷”的称谓加以供奉,或制作成门神贴在或钉在门上让它看家护院等。至今存留的“爬桥节”已然是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的延伸。

7. 旧县乡的旅游资源

铧山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山虽不高,但逶迤如蟠龙状,悬崖突兀,怪石嶙峋,山谷幽深,鹰飞鸟鸣,风景如画。
石刻造像位于山巅面北的朝阳洞内,洞口上部刻“朝阳洞”3个楷体字,左右又有两洞口,三洞内相连,皆属自然石洞。洞内有圆雕造像两尊,据碑文记载,一为白衣大士观音像,一为护法韦驮像。观音像为坐式,面北,似坐于石椅上,右手抚膝,左手抚椅肘;头戴巾,身披斜交大衣,内着僧祗支;面部上宽下窄。像高1.2米,宽0.75米,在造型上与其它地方所见的观音像略有不同。韦驮像,面东,无首,结跏趺座,右手抚于凸腹上,左手握一物置于左膝上,领下垂佛珠,像高0.8米,宽0.46米。据考,两造像为明万历年间所雕,造像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洞内还有明清所立的碑刻3方,一为“开山碑记”,二为“兖州府东平州东阿县铧山朝阳洞白衣观音记”,三为“阿邑铧山佛洞碑记”。其它两洞内无造像和碑记。山南有碧霞元君祠,系自然石洞加工而成,洞口砌墙有门,洞前部较大,向内渐渐狭窄。前部高3米,向北深约20米。洞内有神台,上供元君塑像,高1.7米,面目慈祥,端庄静雅.除此之外,还有碑刻4方,最早为大清宣统四年“善士题名碑”。山西麓有“白云泉”,泉侧有康熙年间题记,泉下万仞高崖,泉水涌出流下,溅沫迸珠,如丝丝细雨,生云化雾,堪称奇观。铧山奇石形成许多天然景观,有“狮子峰”、“扇子崖”、“龙虎斗”、“天鹅卧”、“回马石”、“渡仙桥”、“瞻岱穴”和“一线天”等自然景观十余处。199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游人甚众。登上铧山极顶,南眺东平湖,碧波万顷,帆影如织,雄伟壮观;北望浪溪河,如玉如练;东西群山相列,云雾缭绕,为东平湖北畔一大游览胜地。 屯村铺遗址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1.5公里洪顶山之间的东风水库内和坝西200米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三面环山,遗址东有“茅峪泉”,南北山腰两处有北齐时的摩崖刻经。遗址区为山坡地,长年经山水冲刷,遗留文化层很少,
暴露物十分丰富,大部分都被冲到西大坝内。特别是当时东风水库及拦水大坝的修筑,对遗址占压,破坏较为严重。遗址区其范围东西长500米,南北东部宽50米、西部宽200米,呈扇形分布。从冲刷断面考查,今存文化层厚度约1至2米之间,土质为山区粘土与坡积物,淤积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遗址区内有两处较为重要的残存文化层堆积,皆位于库内和山脚下,东部长3米,高2米,西部长8米,高2.3米,土质为黑褐色,内有大量的蚌片和器物残片。附近地里和坝西地里地上散布着大量的器物残片和大量的蚌片、瓷片等。
查阅有关志书资料和历史书籍,对此均无记载,根据拣选标本和现场考查,此遗址属商周时代的一处遗址。 旧县三村遗址位于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东南霸王墓周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山坡台形地,长80米,宽150米。土质为粘土和坡积物、冲积沙土的混合土,呈灰褐色。从南面东西向大山水沟冲刷断面上观察,文化层厚约6米,南部被山水冲刷比较严重,暴露物十分丰富,其中有:蚌片,少量瓮罐残片和其它陶片。东侧有一土建民房,墙壁上布满许多蚌片和陶片。在遗址西部,村民盖房动土时,曾发现许多烧灶圆形遗迹,内有红色烧结土块。从附近采集的标本有:蚌片(跟屯村铺遗址采集质地一样)、泥质夹砂红褐鬲足、泥质灰陶瓮罐口沿、泥质灰陶,外有绳纹的残陶片等。
根据采集标本和地貌分析,此遗址是商周时期的一处村落遗址。 洪顶山摩崖刻经,是待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东北方洪顶山上。山势险绝,两峰相峙,幽谷逶邃,古柏参天,经文即镌刻在两峰下巨大的石壁间。刻字内容丰富,除刻有佛经、经名、题名、题记之外,还有其它内容的刻字达20篇之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刻字群,总面积近1400平方米。
琳琅满目,气势宏伟,可称“大观”。
镌刻经文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两部分,刻有《文殊般若波罗蜜经》、《仁王经》、《摩诃衍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部分或某一篇章。经文直径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间。所有刻字除少量双钩线条刻法之外,均为圆底阴刻。书体多为隶书,有学者评其为“带隶意的楷书”或“带楷意的隶书”。两部分刻字风格各异。北壁刻经文字较大,均在50厘米上下,文字风格接近于泰山《经石峪》,但比《经石峪》字体结构紧密,凝重中多几分飘逸;南壁刻经字较北壁小,汉隶风韵,朴厚劲媚,方整中多变化,极似《张迁碑》。《张迁碑》原址即位于洪顶山北面,由此可见该碑当时影响之深。
其它内容的刻字大小不等,有横式、竖式、风格多变,情趣百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块平滑巨岩上的“大空王佛”4字,通篇既敦实稳健,又神势飞动。其中的“佛”字,高约5米,宽4米,笔画宽达20多厘米。整个字用笔大起大落,端庄雄浑,末一竖笔呈“飞白”状,又使其多几分“飘逸洒脱”之韵味,大字旁有安道一书刊等刻字。刻经文前文后有“僧安道一”题名3处。安道一为北齐名僧,“尤工书法”,其名见于我省邹县铁山、尖山摩崖刻经。考其洪顶山诸刻字,书体风格与邹城市的铁山、尖山刻字多有相同之处,同有安道一款识,可以说:洪顶山摩崖刻经铁山、尖山刻经年代一致,同出安道一之手。洪顶山摩崖刻经内容之丰富,刻技之高卓,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同时代摩崖刻字中占有一定位置,可与泰山《经石峪》相媲美。
洪顶山又以“双峰竞秀”而著称。双峰的上源有泉,泉水淙淙四季不涸,流过“钓鱼台”,流过“飞来石”,几经飞瀑,注入刻经下方的“净池”。山西邻东平湖,那碧波荡漾、白帆点点的景色近在眼前。这山、这泉与平湖相映,结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洪顶山刻经则是这画卷上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