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井寺遗址
⑴ 泉州有哪些建筑或遗迹
1、安平桥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国海外贸易最高峰--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并因漕运及海外交通的发展,成为全国性海神并远播海外,所建官庙宫址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
(1)朱井寺遗址扩展阅读: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
参考资料:网络-泉州
⑵ 历史文化名城之南京有哪些历史遗迹
有:南唐二陵 、明孝陵、六合文庙、夫子庙、鸡鸣寺等。
1、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后的钦陵和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于1950至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唐二陵相距约100米,均依山为陵,冈阜环抱,形势甚佳。由南唐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东为钦陵,西为顺陵,二陵均为砖结构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盗掘,但陵墓建筑完整。
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南唐二陵发掘有6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玉哀册、陶俑等尤为珍贵。玉哀册记录了封建帝后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3、六合文庙
六合文庙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又名学宫,始建于唐咸通年间,规模居中国第五。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
另外还有奎星亭、照壁、泮池、灵棂门、戟门、东西庑、崇圣堂、明伦堂等古建筑,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以文庙为首的万寿宫、清真寺等古建筑群,古韵深厚,是六合重要的文化积淀。
4、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
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
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
5、鸡鸣寺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300年(西晋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旧屋,扩大规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题额为“鸡鸣寺”。后经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百余亩。后来古寺毁于咸丰战火,虽同治年间重修,规模已大大缩小,但香火却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依明清时规模形制,鸡鸣寺逐步恢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南京一重要寺院。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剧组因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来到南京古鸡鸣寺借用药师佛塔来拍雷峰塔相关剧目。
⑶ 银川城的历史遗址
银川建城已有2121年。因其西夏古都、回族风情、塞上江南的三大特色,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跻身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古城内分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反映了银川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岁月的推移,银川市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逐渐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为此,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投巨资维修保护西夏陵、贺兰山岩画、玉皇阁、鼓楼、南门楼等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以来,银川市文化部门根据银川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情况,综合各方资料,并经过专家论证会讨论,选择了能反映银川城市发展的第一批12处标识点,这12个标示点都是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城门旧址7处,官府旧址3处,文庙旧址(明代)1处,回纥清真寺旧址(明代)1处。
清和门旧址(明) 清和门旧址位于今银川市解放东街与清和街交汇处,为银川古城东城门,俗称“东门”,城门上建有清和楼,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明、清三代延续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并在原址基础上将城门和城墙向内移动近20米,即现址。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朝阳门旧址(明)
朝阳门旧址位于银川市胜利北街与南桥巷交汇处北侧,为明清时期银川旧城南关门,1944年筹建银川市时,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对其进行了改建,称为“胜利门”,因城楼下设双门而被民间俗称为“双城门”,1966年被拆毁。
光化门旧址(明)
光化门旧址位于银川市利民街与南薰路的交汇处,为银川旧城西南门,俗称“小南门”,始建于西夏时期,元末弃之,明正统九年(1444年)“复修筑西弃之半”时重建,上建光化楼,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乾隆五年重修,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镇远门旧址(明)
镇远门旧址位于银川市解放西街与凤凰街的交汇处,为银川旧城西城门,俗称“西门”,上建镇远楼,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末曾东移至今进宁街与解放西街交汇处,明正统九年(1444年)西移回原处,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并在原址基础上将城门和城墙向内移动近20米,即现址。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
振武门旧址(明)
振武门旧址位于北京东路南侧的实验中学和自治区地震局之间,为银川旧城西北门,俗称“小北门”,始建于西夏,元末废弃,明正统九年(1444年)“复修筑西弃之半”时重建,上建有振武楼,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乾隆五年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被封堵,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德胜门旧址(明)
德胜门旧址位于银川市中山北街与北京东路交汇处,为银川旧城北城门,俗称“北门”或“北关门”。据《乾隆宁夏府志》载,始筑于西夏时期,元、明、清三朝代延续之,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地震,五年(1741年)重修,并在原址基础上将城门和城墙向内移动近20米,即现址。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庆王府旧址(明)
庆王府旧址位于中山南街以西,步行街以东,解放东街至新华街之间的区域。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庆靖王朱旃在此建府邸。据《嘉靖宁夏新志》载“箫墙高一丈三尺,周二里”。南门一座曰“棂星门”,府内建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后殿、庆王庙、书堂等宫殿庙堂和后花园等,是当时宁夏镇城内重要的政治中心。毁于明末兵燹。
都察院旧址(明)
都察院旧址据《嘉靖宁夏新志》载,都察院在儒学西,即今解放西街馨园一带。为明清时期中央派驻宁夏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的机构。民国时期为宁夏省委员会所在地。
帅府旧址(明)
帅府旧址位于兴庆区玉皇阁北街建材巷内,据《嘉靖宁夏新志》载,帅府在德胜门内大街西,即今银川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处。明代称帅府,清初为宁夏总兵官署,民国为宁夏护军使属,即宁夏镇守署。现一职院内还遗留有当年的水井遗址,称为“帅府井”。
文庙(学宫)旧址(明、清)
文庙(学宫)旧址位于今银川市兴庆区文化东街北侧的银川市第十五中学(老二中)院内。明永乐年间始建,为卫学所在地,成化六年以后多次重修,清代增修,由大成殿(文庙)、东西庑殿、戟门、角门更衣厅、省牲所、栅栏牌坊、名宦祠、讲堂、明伦堂、尊经阁、府学教授署、宁夏县学官署、宁朔县学官署等建筑组成,乾隆三年毁于地震,乾隆四年重修。是一处集祭祀先孔和府学教育于一体的庞大的教育建筑群。
回纥清真寺旧址(明)
回纥清真寺旧址位于今解放东街永康南巷口老市委大院东侧,为迄今志书中所见宁夏城中最早的清真寺。《宣德宁夏志》称“回纥礼拜寺,永乐间御马少监者哈孙所建”。《银川小志》称“回纥礼拜寺,在城内宁静寺北。(乾隆三年)震灾后尽坍。回回重建。殿宇巍焕工丽。正殿供万岁牌,不设别像。每逢七日,回回俱到寺中礼拜。白布裹首,去鞋,口喃喃番经”。
⑷ 南京有哪些明朝遗址
环绕南京主城区的明城墙
御道街的明故宫遗址、午朝门东华门西华门五龙桥
东郊的内孝陵
太平门外容的岐阳王李文忠墓、徐达墓、常遇春墓
河西龙江的郑和宝船遗址公园
安德门外的浡泥国王墓
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遗址
还有中山陵东面的灵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观天仪器
夫子庙的明远楼
⑸ 古代遗迹现状或历史、相关故事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一)一、黄香温席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一、长江三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居住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远古文明出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预言说:“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现在,考古学家在大量的遗址遗迹中已经找出三峡人类活动的大致轮廓,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巫山龙骨坡,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峡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峡是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长江文明堪与黄河文明媲美。
三峡也是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摇篮和重要通道。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峡,像一个巨大的纽结,沟通了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将巴蜀文明和荆楚文明连接起来,造就了完整的长江文明。三峡两岸夏商周遗址、秦时栈道、楚国阳台、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夷陵(湖北宜昌)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阵图、永安宫、涪陵白鹤梁、黄陵庙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一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可以说,百里三峡是一根哺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脐带,如果没有这个通道,中华民族文化史就是残缺的。
三峡是中国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景观,小学课本收入的《长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认识长江的豪迈;中学课本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诗,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三峡的雄奇与壮丽;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把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们对三峡的印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我们通常所的三峡风光是指泛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古人诗称夔门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人们常称“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幽深秀丽闻名中外。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绝,就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于巫峡湿气蒸腾不散,容易成云致雾,随时可见云雾或缠绕于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出的《石台教经》和公元873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所确定的。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廓和1个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讦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好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碑林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出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书法家欧阳洵写的《皇甫诞碑》,有小欧阳之称的欧阳洵之子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写出的《玄奘塔碑》和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碑林第三陈列室保存有汉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碑林第四陈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书法家的诗文真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
碑林第五陈列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修渠、补城等史实的碑石,是研究当代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除此还陈列有清代马德昭的“虎”、“寿”、“福”等一笔而就的大型题字碑石,运笔有力,气势磅礴,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诗文碑石。其中元代赵孟 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很珍贵。
碑林第七陈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个陈列室,专门保存宋《淳化秘阁贴》。在碑林徊转的个长廊上陈列着由魏至清的各代墓志。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按年代顺序陈列于此。
门票:3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陕西历史博物馆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外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陕西古代史陈列展出在陕西发现、出土的珍品3000余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个展室展出。陕西古代史陈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
门票:35元
营业时间:8:00---18:00
半坡遗址博物馆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常发现大量彩绘陶器,所以也被称作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建设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于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纹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门票:20元
营业时间:08:30---17:00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临潼区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工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持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确良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它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是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典型军队,估计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骑兵用鞍马100余匹,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木质战车89辆,是由步兵、骑兵、轻车和混编兵种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这由来个小阵勾连组成。第一个小方阵是驽兵阵,发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驽兵330我。其中约160人铠甲跪俑分成8路纵队居于阵心,外围则有170们个战袍立俑作掩护。临阵时,立跪两种姿式可以轮番射击,使敌人难以靠近。第二个小阵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过洞,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每乘战车上有一个御手,两个甲士,无隶属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运行速度和突击能力。第三个小阵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过洞,是一个由战车、步兵和骑兵混编的纵队。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0余个步兵为辅,产8上骑兵6和。第四个小阵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于是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能力强,反映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人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俑则是环绕周壁面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墙铁壁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陶俑最低为1.78米,最高为1.97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则达300公斤。为了使体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们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历经2000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它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彩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有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子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这两乘都是4马单辕,呈前后纵向列排,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赶车的御官和乘车人都站在车上。二号车叫“安车”,亦称“辒车京”,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说明这些车是用来保护后面的二号车安全的。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处,其它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铜车马大小由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公斤。主体为青铜器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金银器总重量达7公斤。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门票:9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华清池
The Huaqing Pool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是沐浴疗养之地。据载,西周曾在这里建过“骊宫”。秦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汉代扩建为“离宫”。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环山筑宫,宫同建城,改为“华清宫”,其汤池亦称“华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华清池水能治病,远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据传,秦始皇在这里遇见“神女”,欲行无礼,神女恼怒,唾他一脸,唾处立即生疮,始皇恐,忙作忏悔,神女便让他用温泉水冼之而愈。过去历代帝王均在此筑宫,游宴作乐。唐时,每年十月,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姐妹,前往华清宫,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长安。
唐代的华清池毁于“安史之乱”。现在的华清池只是唐朝华清宫的一小部分。今天我们看到的华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不断整修扩建而成的,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
进华清池的西门,迎面可以看到九龙池、莲花汤和飞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
飞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寝殿。当时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宫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此得名。
飞霜殿前的九龙汤,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关中大旱,玉帝命老龙率8条小龙降雨。当旱象刚刚消除,众龙麻痹松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剧。玉帝一怒之下,便将众小龙压在玉堤之下,并在堤两头各压晨旭亭和晚霞亭,使众小龙终日口吐清流为民灌田。又将老龙压在玉堤上端的龙吟榭下,使其尽职尽责监视众小龙。九龙池由此得名。
九龙池西侧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龙船浮于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九龙汤当时手莹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池中有一双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际的并蒂莲花,泉眼自瓮口涌出,喷注到白莲上,所以御汤也叫莲花汤。华清池内的骊山温泉水源及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都位于华清池东
门票:4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乾陵博物馆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在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于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后即位,他因体弱多病,实权操在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武则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传位于中宗李显,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不久死于洛阳上阳宫,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的第一对土厥起,向北有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内城四门外有一座石碑,左为“述圣纪碑”,因碑石七节,人称“七节碑”。上层为屋形碑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层为碑座。碑通高6.3米,每边宽1.86米。碑文为弄则天撰,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内容是颂扬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为“无字碑”,高与“述圣记碑”同,宽1.8米,厚1.3米。碑额刻有八条螭首,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全碑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究其原因,一说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取论语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一说表示武则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让后人去对自己评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又不愿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母亲提出非议,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还是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秾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驸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于706年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较有才华的一个。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馆内收藏着从乾陵陪葬墓内(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时虽已被盗掘,但仍遗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志铭等随葬器物。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门票:乾陵31元,4个景点共计84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法门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而建成 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于世界各地,并建成84000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1985年,陕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砖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地宫,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地宫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瞩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宫的8重宝函中,长40.3毫米,中空,坚置在金塔基银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后室秘龛五座宝函的白玉棺中,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二枚是灵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余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
法门寺发现的金银器是等级极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环鎏金禅杖无 没完写不下了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主要景点:
1、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大雄宝殿右侧有一口日本友人送来的铜钟,它是1906年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成的。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日本馆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现园内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3、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吸取苏州各园之长,重新扩建修葺,改名为留园。留园共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4、狮子林位于城东北的园林路23号,是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教师中峰神僧而创建的。狮子林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珑众多、出神入化,形似狮子起舞,被誉为“假山王国”,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誉。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
5、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西面的狮子山麓,分为水上世界和欢乐世界两部分,园内多数参与性游乐设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欢乐世界位于狮子山东侧,以“东方迪斯尼”为主题,集西方游乐场的活泼、欢乐、壮观和东方园林的安闲、宁静、自然的特点于一体,是中国新生代乐园的点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游乐园,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进口的半球充气滑台等。漂流河还有仿真动物埋伏,仿佛置身于侏罗纪公园。
⑹ 陕西历史遗迹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
重点文物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户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 清 延长县
陕西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 旧石器时代 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县
康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 战国至汉 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 西汉 华阴市
良周遗址 秦、汉 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 唐 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 唐 铜川市
西汉帝陵 西汉 咸阳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三原城隍庙 明 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 户县
公输堂 明 户县
仓颉墓与庙 明、清 白水县
泰塔 北宋 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隍庙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庙 明、清 佳县
八云塔 唐 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 明 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 北宋 彬县
韩城普照寺 元 韩城市
韩城文庙 明 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 明 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韩城市
耀县文庙 明 铜川市耀州区
澄城城隍庙神楼 明 澄城县
镇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阳宫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户县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 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1948年 米脂县
陕西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岗寺遗址 旧石器时代至汉 南郑县
石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佳县
李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商洛市
横阵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阴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 周 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 周 眉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扶风县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县
秦东陵 秦 西安市
张骞墓 汉 城固县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 清 洋县
精进寺塔 唐至宋 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 唐 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 唐 合阳县
昭慧塔 唐 高陵县
开明寺塔 唐 洋县
大秦寺塔 宋 周至县
太平寺塔 宋 岐山县
武陵寺塔 宋 永寿县
神德寺塔 宋 铜川市
法王庙 宋至清 韩城市
北营庙 元 韩城市
五门堰 元 城固县
吴堡石城 明至清 吴堡县
周公庙 明至清 岐山县
榆林卫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张良庙 明至清 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 明 合阳县
庆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阳文庙 明 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县
姜氏庄园 清 米脂县
丰图义仓 清 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 汉至民国 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县
杨珣碑 唐 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 宋 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 民国 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韩城、榆林、汉中、咸阳。
⑺ 中国古代遗迹(或故事)
一、长江三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居住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远古文明出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预言说:“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现在,考古学家在大量的遗址遗迹中已经找出三峡人类活动的大致轮廓,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巫山龙骨坡,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峡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峡是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长江文明堪与黄河文明媲美。
三峡也是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摇篮和重要通道。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峡,像一个巨大的纽结,沟通了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将巴蜀文明和荆楚文明连接起来,造就了完整的长江文明。三峡两岸夏商周遗址、秦时栈道、楚国阳台、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夷陵(湖北宜昌)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阵图、永安宫、涪陵白鹤梁、黄陵庙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一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可以说,百里三峡是一根哺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脐带,如果没有这个通道,中华民族文化史就是残缺的。
三峡是中国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景观,小学课本收入的《长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认识长江的豪迈;中学课本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诗,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三峡的雄奇与壮丽;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把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们对三峡的印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我们通常所的三峡风光是指泛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古人诗称夔门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人们常称“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幽深秀丽闻名中外。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绝,就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于巫峡湿气蒸腾不散,容易成云致雾,随时可见云雾或缠绕于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出的《石台教经》和公元873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所确定的。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廓和1个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讦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好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碑林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出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书法家欧阳洵写的《皇甫诞碑》,有小欧阳之称的欧阳洵之子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写出的《玄奘塔碑》和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碑林第三陈列室保存有汉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碑林第四陈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书法家的诗文真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
碑林第五陈列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修渠、补城等史实的碑石,是研究当代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除此还陈列有清代马德昭的“虎”、“寿”、“福”等一笔而就的大型题字碑石,运笔有力,气势磅礴,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诗文碑石。其中元代赵孟 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很珍贵。
碑林第七陈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个陈列室,专门保存宋《淳化秘阁贴》。在碑林徊转的个长廊上陈列着由魏至清的各代墓志。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按年代顺序陈列于此。
门票:3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陕西历史博物馆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外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陕西古代史陈列展出在陕西发现、出土的珍品3000余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个展室展出。陕西古代史陈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
门票:35元
营业时间:8:00---18:00
半坡遗址博物馆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常发现大量彩绘陶器,所以也被称作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建设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于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纹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门票:20元
营业时间:08:30---17:00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临潼区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工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持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确良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它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是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典型军队,估计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骑兵用鞍马100余匹,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木质战车89辆,是由步兵、骑兵、轻车和混编兵种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这由来个小阵勾连组成。第一个小方阵是驽兵阵,发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驽兵330我。其中约160人铠甲跪俑分成8路纵队居于阵心,外围则有170们个战袍立俑作掩护。临阵时,立跪两种姿式可以轮番射击,使敌人难以靠近。第二个小阵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过洞,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每乘战车上有一个御手,两个甲士,无隶属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运行速度和突击能力。第三个小阵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过洞,是一个由战车、步兵和骑兵混编的纵队。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0余个步兵为辅,产8上骑兵6和。第四个小阵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于是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能力强,反映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人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俑则是环绕周壁面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墙铁壁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陶俑最低为1.78米,最高为1.97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则达300公斤。为了使体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们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历经2000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它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彩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有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子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这两乘都是4马单辕,呈前后纵向列排,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赶车的御官和乘车人都站在车上。二号车叫“安车”,亦称“辒车京”,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说明这些车是用来保护后面的二号车安全的。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处,其它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铜车马大小由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公斤。主体为青铜器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金银器总重量达7公斤。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门票:9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华清池
The Huaqing Pool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是沐浴疗养之地。据载,西周曾在这里建过“骊宫”。秦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汉代扩建为“离宫”。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环山筑宫,宫同建城,改为“华清宫”,其汤池亦称“华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华清池水能治病,远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据传,秦始皇在这里遇见“神女”,欲行无礼,神女恼怒,唾他一脸,唾处立即生疮,始皇恐,忙作忏悔,神女便让他用温泉水冼之而愈。过去历代帝王均在此筑宫,游宴作乐。唐时,每年十月,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姐妹,前往华清宫,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长安。
唐代的华清池毁于“安史之乱”。现在的华清池只是唐朝华清宫的一小部分。今天我们看到的华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不断整修扩建而成的,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
进华清池的西门,迎面可以看到九龙池、莲花汤和飞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
飞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寝殿。当时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宫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此得名。
飞霜殿前的九龙汤,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关中大旱,玉帝命老龙率8条小龙降雨。当旱象刚刚消除,众龙麻痹松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剧。玉帝一怒之下,便将众小龙压在玉堤之下,并在堤两头各压晨旭亭和晚霞亭,使众小龙终日口吐清流为民灌田。又将老龙压在玉堤上端的龙吟榭下,使其尽职尽责监视众小龙。九龙池由此得名。
九龙池西侧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龙船浮于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九龙汤当时手莹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池中有一双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际的并蒂莲花,泉眼自瓮口涌出,喷注到白莲上,所以御汤也叫莲花汤。华清池内的骊山温泉水源及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都位于华清池东
门票:4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乾陵博物馆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在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于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后即位,他因体弱多病,实权操在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武则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传位于中宗李显,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不久死于洛阳上阳宫,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的第一对土厥起,向北有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内城四门外有一座石碑,左为“述圣纪碑”,因碑石七节,人称“七节碑”。上层为屋形碑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层为碑座。碑通高6.3米,每边宽1.86米。碑文为弄则天撰,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内容是颂扬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为“无字碑”,高与“述圣记碑”同,宽1.8米,厚1.3米。碑额刻有八条螭首,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全碑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究其原因,一说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取论语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一说表示武则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让后人去对自己评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又不愿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母亲提出非议,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还是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秾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驸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于706年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较有才华的一个。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馆内收藏着从乾陵陪葬墓内(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时虽已被盗掘,但仍遗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志铭等随葬器物。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门票:乾陵31元,4个景点共计84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法门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而建成 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于世界各地,并建成84000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1985年,陕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砖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地宫,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地宫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瞩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宫的8重宝函中,长40.3毫米,中空,坚置在金塔基银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后室秘龛五座宝函的白玉棺中,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二枚是灵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余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
法门寺发现的金银器是等级极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环鎏金禅杖无 没完写不下了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主要景点:
1、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大雄宝殿右侧有一口日本友人送来的铜钟,它是1906年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成的。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日本馆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现园内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3、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吸取苏州各园之长,重新扩建修葺,改名为留园。留园共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4、狮子林位于城东北的园林路23号,是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教师中峰神僧而创建的。狮子林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珑众多、出神入化,形似狮子起舞,被誉为“假山王国”,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誉。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
5、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西面的狮子山麓,分为水上世界和欢乐世界两部分,园内多数参与性游乐设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欢乐世界位于狮子山东侧,以“东方迪斯尼”为主题,集西方游乐场的活泼、欢乐、壮观和东方园林的安闲、宁静、自然的特点于一体,是中国新生代乐园的点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游乐园,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进口的半球充气滑台等。漂流河还有仿真动物埋伏,仿佛置身于侏罗纪公园。
⑻ 湖南省长沙市有什么历史遗迹
有岳麓书院、天心阁、贾谊故居、开福寺、麓山寺等。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2、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
天心阁有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
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烧毁,1983年重建天心阁。
3、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
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贾谊住在这里,时任长沙王太傅。
4、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佛殿三进,即三圣殿(弥勒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和毗卢殿。东厢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居室,西厢为说法堂、禅堂等。寺内有清康熙、光绪年间石碑各一道。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岳麓书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心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贾谊故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开福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麓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