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遗址
㈠ 古代长城有哪些景观
头墩营 张掖城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
索桥堡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
芦塘堡 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现称芦阳。多被毁掉。有些地方虽有墙址残存,但多已毁成土脊状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现称大景。墙体多已坍塌,堆土仅主同于地面3~4米。过朱家湾后至赵家地沟段,夯土城墙风化严重,有些地方仅高于地面1米多。
土门堡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境内。黄土夯城墙由土门东向北行,至常家庄段,毁坏十分严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遗迹。
黑山堡 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这段夯土城墙保存状况较好。
板桥堡 位于甘肃省临泽县境内。过去曾有夯土墙残迹,今基本无存。
四坝堡 位于甘肃临泽县境内。今已无连贯的墙体遗址。
胭脂堡 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城大部已不可寻。
居庸关 北京 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长的关沟中,距市区50公里。
司马台 密云县东庄乡。目前已开发旅游。司马台长城关口处建有水库一座,库容57.2万立方米,长城的制高点望京楼海拔986米。
慕田峪关
沿河城 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城乡。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沿河城进行保护性修建。
将军关 将军石关,北京市平谷县东北约40公里的明长城线上,东靠茅山,东南临黄崖关,西北近墙子路关,是平谷东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较好。
白马关 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墙体较好,白马关西南亦以险为障,只筑有空心敌楼。
鹿皮关 北京密云县城北20公里处。现在关口设施已全部毁损。
河防口 北京怀柔县境内。今关口及关城均毁。关口遗址,仅公路西侧存一敌楼的条石基础。
莲花池关 北京怀柔县境内。
黄花城关 古称黄花路,亦叫黄花镇,北京怀柔县西北约35公里。地处京师北门,东有古北口,西有居庸关,北邻四海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今关口已所剩无几。
撞道口关 也称镇虏关。北京市怀柔县城西北,东临磨石口,南近黄花城
九孔楼 北京怀柔县与延庆县的交界处。楼今已圯坍。九孔楼北原立有一石碑,存于延庆县文物保管所,是长城沿线十分罕见的题诗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庆县境内。关口外可通珍珠泉。关口南五里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内,上通独石口,下连横岭,今此堡已毁坏无存。
山海关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井陉关 河北省 又叫土门关,位于鹿泉县正太路旁的土门村。
娘子关 河北/山西省
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雄踞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为三晋东面的门户和交通的咽喉,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素有天险之称,是大行山上一个著名的关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曾驻兵于此而得名,
史称万里长城第九关。现存关门、城墙及古车马道。关城座落在悬崖之上。位于东门附近还有悬流百尺的娘子关瀑布。
雁门关 山西省 又称西陉关,位于代县西北20公里处,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
偏头关 山西省 今晋西北的偏关县城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
平型关 山西省 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镇是首都的东北大门,京承公路纵贯全境,为北京市对河北、内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门户"、"京都重镇"之称。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迁西县境内西北50多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上一座雄关险镇。历史上多次在这里发生大战。走通县,穿大厂,过马兰峪。喜峰口雄踞滦河河谷与长城相交,左右高山对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之一。
瓦桥关 河北雄县
马水口 河北省涿鹿县狼烟山脚下。马水口关口建筑已毁,两侧长城层叠而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十分壮观。墙体多为条石砌筑,今存毁各半。
倒马关 河北省
倒马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内三关之一,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杨六郎曾在此镇守,御辽兵于千里之外。如今,旧的城墙已所剩无己,孤零零的城门洞也显露着悲剧的色彩。
九门口 山海关城东北15公里处。九门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复,并对游人开放。
老龙头 山海关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抚宁县东北。现关口已毁,关城尚存。刻有“忠义”、“报国”等字。
刘家口 河北省卢龙县。今关口两侧城墙已拆毁,过水楼尚保存较好。
马兰关 马兰关简介 马兰关图片
新开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现关已残毁,但关口一带长城墙体尚保存较好,存高约5米。
插箭岭关 河北省涞源县。今关城毁坏严重,东侧城墙砖被拆走,夯土墙尚存。所辖长城的空心敌楼多保存较好,敌楼的门额上嵌有汉白玉石匾。
金山岭 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隆庆、万历年砖砌。敌楼是金山岭长城重要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长城的范围内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敌楼。修复后的金山岭长城已成为长城旅游胜景,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石口 河北省赤城县北,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张家口 河北省张家口市。
马市口 河北怀安县马市口村。今关口防御建筑已荡然无存,附近长城尚残存为黄土夯筑。
羊房堡关 河北省宣化县境内。多以碎石砌筑,今均已坍塌。关口已毁,在关南2公里处有羊房堡城。
水口关 河北省怀来县,建于明隆庆年间。该关今尚存一砖券拱门。除个别地方圮残外,大部分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荆关
位于易县城西15公里的紫荆岭上,海拔1080米,东连云蒙山,北傍拒马河,南临宽南湖。紫荆关有九关门之称(秦汉称上谷关,北魏称予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宋称金坡关).
宣化城
明长城宣府镇镇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历史悠久,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素有“北方古城”之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础上,将宣化城扩展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规模。现尚存城墙长1万米左右。
三屯营 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镇驻地。
三道关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北。第一道关仅存遗址可辨。第二道关为正关。第三道关是用块石于沟谷之中横砌的一道障墙,作拦截用,原墙上设有一座石砌拱门,今拱门已成豁口,但墙体尚残存。
大毛山关 河北省抚宁县与辽宁省绥中县交界处。今关门已全毁,仅存遗址,城堡尚残存,为大毛山村。
义院口 又名义宛口,河北省抚宁县。口东西的长城建筑坚固,但今毁坏严重。义院口东北的板场峪和西南的花场峪保存有很多明时守戍长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岭口 河北省抚宁县,因关隘坐落于界岭山下而得名。月城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轮廓犹存。
重峪口 河北省卢龙县,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仅在上兴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砖墙较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迁安县境内。关口双侧山坡较平缓,关口建筑已毁。城现虽已残毁但遗址尚存。
冷口关 河北省迁安县东北35公里, 现关城城墙砌砖被人拆毁,但夯土墙残址仍可看出原建筑规模,城南门砖券拱门洞尚存。
白洋峪关 河北省迁安县境内。今除东墙存约200米外,其余全部被拆毁。
青山关 又称青山口
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南门额上有一石匾阴刻楷书:“青山关”三个大字,并题有“万历二年(1574)十月,吉旦创建立”。青山口南的长城为砖砌,保存很好。
铁门关 铁门关简介 铁门关图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称卢龙寨。河北省迁西县场面北60余公里。今关及关城已完全沦于潘家口水库。
龙井关 河北省迁西县。龙井关向西南的长城多为石结构,砌筑坚固,保存较好。龙井关向东的长城大部分为石砌,坍毁较严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现关隘建筑设施已荡然无存,关城则仅存残址。
上关 河北省遵化境内。今关口全部淹没于上关水库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县境内。关口建筑设施全被破坏,只存零星的夯土遗址。口南约3.5公里处筑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毁,只存部分夯土残墙。
狼窝沟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狼窝沟口在张家口西北,接近坝上。
新河口 河北省万全县境内。坍塌严重,关口处长城已破坏殆尽;但渔儿山一带长城却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关 河北省涞源县下北头乡白石口村. 关城南门楼在河西侧,保存较好,现仍可通行。
浮图峪关 河北省涞源县境。今城堡已毁无存。今除个别地方零星略存遗址外,均已被毁掉。
乌龙沟关 河北省涞源县境内。今城墙城门均保存较好,南、西城门均有瓮城环护,瓮城门额各嵌一匾。南瓮匾阴刻横书“栩荆门”,西瓮城匾阴刻横书“镇朔门”。
飞狐口 河北省涞源境内。飞狐口两壁陡峭,一线微通,逶迤蜿蜒,形势险要。
襄城驿 河南省襄城县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鲁阳关 河南鲁山县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顶屯兵城堡遗址依稀可见。建筑已废,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残片等。
叶邑关 位于河南叶县旧县镇。城垣遗迹今尚残存,高3米,长2000余米。
缯关
又名大关口、仙翁关,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村。两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墙和要赛设的遗迹,1981年出土之铜戈、铜镞均为上战国器物,是考证楚长城的可靠依据。
野牛岭关 位于河南省南召县塔湾村野牛岭。附近墩台为楚方城遗迹。
郦城堡 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仍有一段长200米,高2.5米,宽8米的残垣和瓦、陶片等遗物。
黄崖关 天津
寡妇楼 天津蓟县境内。
虎山长城 丹东市
抚顺关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东前甸乡。今关已毁,现存台堡遗址。抚顺城,为沈阳中卫所辖千户所城,城建于明洪武年间。
鸦鹘关 明长城辽东镇重要关隘,位于辽宁省新宾县西南苇子峪乡。又称三道关。
牛庄城 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
分水关 辽宁省北宁市北15公里。清代改称分税关。分水关城已毁,沿北关门遗址两侧有长城遗址,向西直抵医巫闾山,山上尚存石筑烽火台。
宁远城 辽宁省兴城县兴城镇。
阳关 阳关简介 阳关图片
平定堡城 辽宁省铁岭县平定堡乡,堡城已毁,现存有城下镇远南墩台遗址。
清阳关 辽宁省昌图县清阳堡东4公里关门山的隘口处,关城已被采石场拆毁,只存遗迹和关城两翼的长城。
新安关 辽宁省开原县庆云堡乡西4公里的双楼台。双楼台即新安关城东门遗址。
镇远关 辽宁省黑山县白土厂乡。当地人称双棒台,实际为关城被毁后南关门和北关门遗址。北关门两侧长城仍存有两米多高的土筑城墙。关外有晾马山墩台和清柳条边遗址。
锦州城
明辽东镇卫城,明称广宁中屯卫,位于今辽宁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为山海关通向辽东的枢纽,亦是关内外走廊的要塞,它南临渤海的辽东湾,北依虹螺山,地势十分险要,是明辽东镇长城海防系统的重要屯兵城。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挥曹奉在元朝时的永乐县旧址上修筑。并于天启五年(1625)重新修缮。
居延塞故城 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今遗址尚存。
鸡鹿塞 内蒙古
㈡ 阿力麻里城遗址的宗教发展
自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后,伊斯兰教势力在草原上不断扩展,特别是经过12世纪亚塞维的大力推进,在城市和牧区的伊斯兰教势力更得到迅猛发展。但在13世纪中叶法国基督教传教士鲁布鲁克从欧洲东来中亚时,仍然见有佛教徒和景教徒,他说“再往北有一‘大城’海押立,在这里……第一次见有佛教徒,在这个一度是阿尔斯兰汗哈剌鲁首府的伊斯兰城中并有三所寺院。在距海押立城不远的地方有一村庄,那里的居民全为景教徒”。这情况说明在哈萨克草原,于13世纪中叶仍还有少数人未信奉伊斯兰教,而统治哈萨克族的蒙古贵族,特别是蒙兀儿斯坦的蒙古贵族大部分还未信仰伊斯兰教。
14世纪初期,察合台汗国兼并了窝阔台汗国的领地。在此前后,由于蒙古族与河中地区农业民族间长期的频繁交往,在察合台汗国的贵族中,已有一部分人渐染伊斯兰教,诸如木八剌沙、八剌。到了怯伯汗统治河中时期,对伊斯兰教采取保护政策。到了答儿麻失理时代(1326——1334年)蒙古诸汗王更进一步的伊斯兰化,他自己也改奉了伊斯兰教。自此以后,河中地区的蒙古诸汗以及各部落首领都深浅不同地接受伊斯兰文化,或成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当时处在天山南北的蒙古贵族,虽仍顽固地坚持过游牧生活,不愿信奉伊斯兰教,并拥立怯伯之兄也先不花为东部察合台汗国,即史称的蒙兀儿斯坦可汗,设牙帐于阿力麻里。但是当时位于天山以南的重要领地“曼尕赖·苏雅”(今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及费尔干)大部分地区早已处在伊斯兰文明之中。该地的蒙古贵族对伊斯兰文化接触日多,所以东部蒙古贵族的伊斯兰化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了,这一活动甚至在蒙兀儿斯坦汗国建立不久就已经开始了。
在此同时,以喀什噶尔为根据地的伊斯兰教势力,无时不在向阿克苏、库车地区渗透。伊斯兰领导集团深知库车是塔里木盆地北道佛教的最大中心,要攻克这个堡垒是不容易的,必须一方面积极组织武力,准备强攻;一方面还必须依靠政治作为后盾,这样才能如虎添翼。这就只有首先拉拢蒙兀儿斯坦的统治者,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因而于公元1333年即派出中亚布哈拉伊斯兰教协会的著名人士阿皮日丁和卓之子贾拉里丁和擅长萨满教及蒙语的主教夏赫白地先到喀什,然后到了阿克苏,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争取东察合台汗国的蒙古领袖皈依伊斯兰教。他们为了尽量争取伊斯兰信徒,就在1333——1344年间进行了十二年的传教活动,向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各地派出了伊斯兰教传教士。他们二人为了争取当地群众的信任,特意和当地维吾尔人结婚,以及密切联系已经信教的穆斯林群众;有时还化装成佛教僧侣,混入当地的佛教徒中,刺探情报,联络感情,得到了较高的威望。1347年18岁的秃黑鲁帖木儿来到阿克苏的阿音柯时,贾拉里丁早就布置好了许多伊斯兰教徒包围了他,为他宣传伊斯兰教义并神化贾拉里丁,秃黑鲁帖木儿召见了贾拉里丁,并向贾拉里丁说,只要他称汗后,一定邀请贾拉里丁到阿力麻里去宣传伊斯兰教。因而贾拉里丁病重时,叮嘱儿子额什丁于他死后,务必去伊里阿力麻里秃黑鲁帖木儿汗处提醒他实践自己的诺言。说完,贾拉里丁即去世,葬于今阿克苏市阿音柯乡,成为那里最著名的麻扎。
很显然,伊斯兰教领导集团昼思夜想谋求借秃黑鲁帖木儿的权力,来扩大伊斯兰教的地盘和信徒。秃黑鲁帖木儿于1347年登上汗位,额什丁闻讯后,迫不及待的遵父嘱前往阿力麻里。由于王宫戒备森严,一时难于接近,额什丁不得不每天清晨在汗的宫帐近处高声唤拜,汗终于被声音惊动,召见了额什丁。额什丁即向汗述说在阿克苏与其父的会面和汗的信仰表白,汗欣然于1350年履行自己的诺言。当天在额什丁和大毛拉黑的马特主持下举行入教仪式:洗礼净身,诵读“凯里买”(清真言),做乃玛孜;剃了长发,施行割礼。据说秃黑鲁帖木儿还为自己取了伊斯兰教名字——艾卜伯克里,并在钱币上铸刻了此名字。据夏米大毛拉《东土耳斯坦历史》说,他曾亲眼从一个塔什干人手里见到过一枚金币,一面铸有“艾卜伯克里·穆罕默德·秃黑鲁帖木儿”,另一面铸有“艾力伯达尔萨拉木(和平的国土上铸造)”。
秃黑鲁帖木儿皈依伊斯兰教后,即召集大批蒙古人,当众宣布他已皈依伊斯兰教,并要蒙古人也改信伊斯兰教。于是蒙古人即按照额什丁的吩咐将帽子扔到了河里,据说河水为之阻断不流,额什丁叫他们从河里拿起帽子,重新戴在头上,表示戴了新的帽子,并胁蒙古人须服从秃黑鲁帖木儿汗王和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归依伊斯兰教。
使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这就加强了秃黑鲁帖木儿在蒙兀儿斯坦汗国的统治,秃黑鲁帖木儿当然对额什丁感激不尽。秃黑鲁帖木儿为了表彰额什丁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做的杰出功绩,同时也为了表明自己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即授予额什丁以下特权:
⒈世袭天山南部伊斯兰教教长。
⒉在库车修建由阿尔西丁(即额什丁)亲自掌管的哈尼卡——一个特定地区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除此而外,将宗教税中的一部分划归阿尔西丁本人受用。
单伊斯兰教长这一职务就使额什丁家族成为这个地区最有权威的势力,再通过哈尼卡礼拜寺、寺院经济的各种瓦哈甫形式,占有大量农田、水利设施和商业店铺等。汗国统治者每年还从国库拨一笔专用款项作为额什丁的传教经费。这样额什丁家族既享有政治特权,又获得重大的经济利益,于是在蒙兀儿斯坦国内获得了显赫的权势,所以秃黑鲁帖木儿之子黑的儿火者称汗时也必须先取得额什丁的认可。史称黑的儿火者(贺则尔)称汗时,曾派出以忽歹达为首的三十余人的使团,携带着一百匹马、五百头牛、一千只羊、五十峰骆驼、十五个奴隶的大量礼物到库车额什丁处完成了最后一道法律程序才能登位。甚至天山南部的各级行政长官——阿奇木伯克也得由额什丁先提名后再任用。由于蒙兀儿斯坦境内的许多蒙古族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这些伊斯兰教化了的蒙古人就成了哈萨克族的上层统治阶级,自称白骨头,成为沾满人民血痕的托热贵族。尽管他们最初的血统来源于蒙古族,但因伊斯兰化了,一切被哈萨克人同化了,因而他们的子孙也自称哈萨克族。
但是在阿力麻里城发生的这一场利用政治权力强迫蒙古贵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斗争,极为复杂和激烈,不仅对不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施用了暴力,同时对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徒也进行了迫害。在瓦丁所著《圣济各教会史》第七册中,记述了西班牙人巴斯喀尔在1338年派赴阿力麻里城传教被害事。并在巴斯喀尔遗札中述说:“阿力麻里城的教会是归中国总牧师管辖区统辖,阿力麻里城的教士也受北京总主教的指挥”。这与当时阿力麻里城归属中国的政治相一致。
巴斯喀尔被害后,教皇本笃十二世于1339年又派马黎诺里前来中国,他于1340年从钦察到了阿力麻里,详知了巴斯喀尔等被害情况。在他所著《奉使记》中说:“阿梨算端篡位,信伊斯兰教。即位后下令国中曾经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必须通过改信伊斯兰教。有违令者,杀无赦。巴斯喀尔等欧洲来的基督教僧侣不愿服从这项命令,故都被捆绑,以绳牵之,游街示众,又被穆斯林殴打侮辱,唾面詈骂,拳足交加,割去耳鼻,切断手足,最后斩首”。可见该城基督教徒被迫害的残酷。意大利人巴拖罗谋在十四世纪末所著《圣徒传》中,也详记阿力麻里城中传教僧人死难情形称:“有主教李嘉德,僧人佛兰锡斯,巴斯喀尔、雷曼德及修道士基督教徒被阿梨算端杀害”。这些基督教徒被害事决不是秃黑鲁帖木儿汗于1347年登位时一年间发生的事,而是在他登位之前阿力麻里城内的伊斯兰教势力已相当强大,已经在不断迫害基督教徒。汗登位信奉伊斯兰教后,当然对包括基督教徒在内的异教徒,迫害更甚,甚至可以公然杀害异教徒而难于申诉,可见阿力麻里城内宗教斗争的激烈。
正是由于秃黑鲁帖木儿汗改信了伊斯兰教,赢得境内信仰伊斯兰教各族人民的拥护,因而他逝世后,各族伊斯兰教人民为他修建了宏伟的麻扎,供各族伊斯兰教人民的瞻拜。阿力麻里城虽已全被破坏,难寻踪迹,但这个建筑别致,富有浓厚伊斯兰风格的麻扎却依然耸立于古城的东北,享名于国内外,前往瞻观的人络绎不绝,成为霍城县突出的旅游资源。
㈢ 游圆明园遗址 阅读答案
2.根据文抄章内容填空:
(1)作者在圆袭明园遗址看到了威武的(狮子 ),嫩绿的( 小草 ),盛开的( 花朵 ),怒视的( 石马 ),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抒发了作者( 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
(2)作者写福海公园的美,首先写了湖水的三个特点:(清 )、( 静 )、( 绿 );接着写了映在湖水中的像蓝纱巾的(蓝天 ),像点点花纹的( 山 )、( 阁 )、( 桥 )、( 树 );然后写了湖周围的(群山 ),湖中小岛像( 珍珠 );最后写了阳光照在水面的景色,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抒发了作者( 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 )。
4.文章的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点明主题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和对帝国主义的疼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