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遗址挖宝
⑴ 元上都遗址在哪里
元上都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千米处、闪电河北岸。这座草原都城,具有游牧文化特色,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完美结合,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元上都遗址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来说,其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元王朝也是从这里出发,征服四十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千米的疆域,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元代中外交往频繁,上都常有回族商人往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待遇。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赏识器重,他的《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和东方。
⑵ 元上都遗址的主要景点
景点名介绍图片忽必烈铜雕像铸造于2007年的铜雕像群,高约7.5米、长34米、厚度6米总重量达80吨,分别象征着元上都遗址的750年历史、忽必烈在位的34年、在元上都登基的6位皇帝和忽必烈汗的寿终80岁。这座雕像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是元世祖一生征战戎马生涯、统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伟大业的浓缩图。位居中央的便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雕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以及波斯的使者。 金莲川草原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川中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以元上都遗址所在为最宽处,约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下驻帐于此,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是水清草美的天然优良牧场,又是骑马射猎,避暑清凉的游乐场所,曾经是中国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 皇城·明德门 是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属皇城正南门,位置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总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用青砖垒砌,券顶坍塌,券门处留有高约7米的城门坍塌后的建筑残迹。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墙体由块石包砌;瓮城门道长12米,宽3.5-3.8米、正中立有石柱、即将军石,门道两侧现存石质排叉柱和木门柱基石等遗址。 宫城·御天门属宫城南门,居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道为砖石砌筑,门外设瓮城,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元人有“明德城南万骑过,御天门下百官多”,“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的诗句。此处当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考古发现瓮城外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基址,推测为百官上朝或候旨时的歇息之所。 宫城·大安阁 本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础,高2.1米,宽0.53米,厚0.52米,雕有精美的腾龙。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神营鬼构、洞心骇目”之叹,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阙中天壮上京”的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与瑰丽景象。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或地区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重大历史事件。 宫城·穆清阁 该建筑基址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据考古研究推测为穆清阁遗址。 穆清阁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元人诗中称其为“北阙”。穆清阁遗址现存台基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面积9180平方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呈“阙式建筑”形式。经对东翼顶部的考古发掘,探明基址顶部曾有大型木结构建筑。 皇城·东城墙 该城墙总长1410米,中间为黄土夯筑,夯层厚约12-14厘米,内外两侧均用自然石块包砌,石墙厚约0.5-0.6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好,残高约2.0-5.5米。2002年,曾对皇城东墙的北段368米的外侧墙体及两个马面进行了清理修复。 遗址博物馆现有元上都博物馆馆舍建筑始建于2007年4月,于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对外开放。馆舍建筑功能分为展厅、文物库、业务工作室、办公用房等,基本具备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交流及行政办公等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有5个展厅。 该博物馆于2011年4月开始对展厅进行重新改造、布展,并完善了安防系统、游客服务设施等,于2011年7月面向公众开放。目前,新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当中。
⑶ 在元朝的时候,北京留下了什么名胜古迹
元朝在北京留下的古迹:
一、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马甸附近土城墙高12.5米、宽31米。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
二、元代刑场
说起北京古代的刑场,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的西四牌楼和清朝的菜市口了,但是您知道元朝的刑场在哪吗?就在现如今的府学胡同西口。北京市文物局的对面有一座文天祥的祠堂,这地方就是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元代土牢。
话说元朝军队打败南宋之后,文天祥的顶头上司“宋恭帝赵显”没能给臣子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竟然投祥成了元朝的俘虏,还恬着脸劝文天祥投降。
就这样,文天祥愣是没服软,他当时痛哭流涕,面北而跪,跟宋恭帝说“您请回吧”。最终文天祥在府学胡同西口的刑场上英勇就义。到了明朝,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土牢,被改造成了“文天祥祠堂”。没成想几百年后,这座建筑竟然成了“元代刑场”的唯一证据了。
三、元朝太庙
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223号,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寺庙,叫“大慈延福宫”。当年“天、地、水”三位神仙在这里上班,所以又叫“三官庙”。有神仙自然就有香火,但是奇怪的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初年,大慈延福宫里竟然没人烧香,这是为什么呢?
据民间传说,当年闯王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皇帝一着急什么招儿都往上使,其中包括到“大慈延福宫”抽签算命。结果出任意料,崇祯连求三次都是“下下签”,最终他气急败坏的发布口谕:这大慈延福宫从今以后再不许接受香火了。
四、元代皇后卧室
元朝皇后的卧室,现如今就埋在景山的下边,八百多年来,这座宫殿肩负着三个朝代的期望,可谓不堪重负。
不少人以为景山是明朝才堆起来的,其实不对。当年元朝在北京建都的时候,就在现在景山的位置上堆了一座小土山,那会儿叫“青山”。而元朝皇后的卧室,就在青山的正南方。表面上这座“青山”只是宫廷后院的一个大型盆景而以,但是实际上,这是为了镇压金朝的王气。
五、元代民居
现如今什么都讲究回归,有钱人住腻了楼房,又开始瞄上冬暖夏凉的四合院了。更有甚者在院儿里盖起了二层小楼,虽是古今结合,却难免有点不伦不类。话说到这儿,这四合院最早到底什么样呢?这话得从元朝说起。
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的后英房胡同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元代民居的遗址,经过研究确定,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四合院形式。
六、北京密云县元墓壁画,人物衣纹勾描娴熟,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其梅花、竹石作为单幅画面的出现,在前代壁画中极为罕见。
七、景山公园
原景山西内墻外侧有玉河自北海注入故宫筒子河。此河在元代即有。《马可·波罗游记》:“流经人工湖的溪水穿出青山山麓的沟渠,注入位于皇帝皇宫和皇太子宫之间大而深的人工湖。”另一股沿景山暗渠穿过景山内墙,流向园林内,以灌溉花木和元代皇帝的八顷熟地,并推动水碾碾压谷物。过去在景山柏树林内,自西向东仍留有元代暗渠。景山北坡上至今仍可见许多长方形花岗岩条石,其下部呈马鞍形,此即元、明、清三朝景山暗渠的封盖石。此暗渠在方进景山园内的一段已毁,故已不通。此渠在观德殿宫门前有一段改为不足百米的明河,再从护国忠义庙前改为暗渠,流出景山东墙。
景山之上,在金代即建有瑶光楼,元代又在其基础上建筑了绿亭,此绿亭也被马可·波罗记述过。
元代皇帝躬耕处:位于景山公园西北部。每年皇帝都亲自在此耕种。
兴庆阁: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楼四角攒尖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上层四周带木回廊。底楼为砖石结构,东西侧均有石券门。此原为元代为皇帝躬耕所建的带有象征性的谷仓。
⑷ 元上都遗址文物保护方面问题有什么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遗址,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被摧毁。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而在元上都遗址地下,埋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周围还有元代祭祀区和墓群。遗址所在地正蓝旗至今仍保留的浓郁而纯正的蒙古族传统“敖包祭祀”及其庆典活动,真实、完整地传承了蒙古民族的传统信仰。
在管理层面上,保护元上都遗址最重要的问题是,避免现代化的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发展带来的对其个性和传统的摧毁,保护和控制原生态的周边环境。过去国内确实存在世界遗产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有的人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说得很好听,承诺得也很好,回来后却不是那么回事,在世界遗产保护和监控地带建宾馆、饭店、缆车等等。
在技术层面上,元上都遗址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土遗址一样,如何保护并有效展示,特别是展示所引起的风化、干裂、酥粉、霉变等问题。
⑸ 写出9个历史遗迹或出土文物的名称和地方。
1、西安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2、安阳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3、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4、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藏文:པོ་ཏ་ལ),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
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
5、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6、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7、战国水晶杯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晚期水晶器皿,于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器身为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光素无纹,造型简洁。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8、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属夏代晚期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
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二号大神树的一旁,同样有一条蜿蜒盘桓的龙,神树与神龙的一体形象,使神树显示出非凡的魅力与深厚的象征意义。
9、黑漆描金龙纹药柜
黑漆描金龙纹药柜为明代宫廷御药房所用药柜,原存太医院御药局御药库。黑漆地,正面及两侧饰描金双龙戏珠图案,背面及柜里饰描金松竹梅蝶纹,四足镶铜下脚。
高94.5厘米,宽78.8厘米,纵57厘米。木制,髹黑漆描金。柜为 方角柜,是“一封书式”。药柜正面为双柱三抹头结构,抹间攒框装抽屉3个,用以存储方剂和药具。
柜门2扇,采用格门构造,为两柱四抹头的格门,装有板心和绦环板,门扇内面和柜身的背面为三抹头结构,柜两侧为四抹头结构,柜底端均安有牙条。
柜内两旁各有长屉10个,中部立轴设有一组八方可旋转的抽屉80个,屉上写有药名,药屉总共100个,可储存药140种。
柜门外面及两侧描锦地开光双龙戏珠纹,门内上下两格描花卉,上为月季山石,下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飞舞花间。背面上下两格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图案。
柜门拉手处安有面叶、钮头、吊环,四足安有铜套脚饰件。上格正中贴近边抹处,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承德避暑山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布达拉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莫高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商后母戊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兵马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黑漆描金龙纹药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铜神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战国水晶杯
⑹ 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的毁城之谜
元代集宁路古城面积大致为1平方公里左右,最早建于金代,后被元朝所利用,当时这里是金代同漠北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这个曾经是贸易集中地的古城毁灭的原因令人费解;2004年,集宁路古城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前面的工作中,考古队挖到了不计其数的尸骨、铜钱和瓷器。
公元1351年,直接针对元朝政府的农民战争——红巾军起义从集宁路横扫而过,他们是否因风闻集宁路的富庶而在这里实行劫掠,尚无从考证。然而,这场战事被元朝政府迅速平息,战争过后,居民陆续返回集宁路,他们收拾战场,掩埋尸体。
有的人甚至悄悄挖掘别人在战前掩埋的财物。一切重新回到了轨道。10年之后,居民们又听到了战火的消息。曾经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坚信,有朝一日还能回到这里重建家园,于是他们尽可能地掩埋那些无法带走的财物,等待战争过后再次取回。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这些东西了,因为,迫使他们再次离乡背井的,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火,明朝的历史从此翻开。
明朝政府和逃离北方的北元政府进行拉锯战期间,集宁路北方的元上都被明军作为军事防御基地镇守着,没有人知道集宁路的存在。
二百多年以后,明朝开始采取以守为攻策略,把北边防守卫所全部撤到关内,集宁路从此成为明朝长城外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无论汉人还是北元的蒙古人,再也没有来到这里。
曾居住在集宁路的人们,早已不知逃离到了何方,而经历战火遗留下来的一切,逐渐被野草覆盖,一座城池,从此消逝。
⑺ 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的介绍
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北邻110国道,版南靠黄旗海,西距乌兰察权布市集宁区25公里。古城建于公元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宁县,为西京路大同府抚州属邑,是蒙古草原与河北、山西等地进行商贸交易的市场。元代初年,升为集宁路,属中书省管辖,下辖集宁一县。
⑻ 元朝的宫殿遗址在哪儿
元朝的宫殿遗址在:内蒙古锡盟正蓝旗上都镇闪电河北。
元朝的宫殿:上都,又称滦京、上京。
元上都遗址介绍:
元上都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于2011年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⑼ 元上都遗址位于什么地方,是如何建立的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由元世祖忽必烈初建于1256年。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招揽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全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下令在这里选址建城,起初取名为开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于是就将开平府作为首都了。1264年,忽必烈开始修建大都,即后来的北京,下诏开平府上升为上都,用以取代漠北的和林,并确立了两都巡幸的制度,上都作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当时大都与上都两都之间有三路交通线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1369年,明朝将元上都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1430年废弃不用。
⑽ 元上都遗址的文物遗存
概况
考古发掘墓葬26座,其中19座没有墓茔,均为土坑墓,平面以长梯形为主,各墓规格悬殊,墓向多为西北向,由于早期被盗,葬式多不清楚。随葬品多寡不一,出土有铜、铁、金、银和丝织品 。上图为砧子山墓地DZXM8清理后的祭台。 砧子山墓葬群
砧子山墓葬群位于多伦县西北的上都河乡境内,西北距元上都古城遗址9公里,是目前己发现的元上都附近规模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属汉人家族墓葬群。 墓葬群凭依砧子山主峰,在四面山麓缓坡地带约2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成片分布,面积约174公顷,据统计约有近1500余座墓葬。此外,在元上都城南和砧子山墓葬群相连的南屏山脚下,也见有少量墓葬分布。
一棵树墓葬群
一棵树墓葬群位于正蓝旗元上都城址西北约12公里的上都音高勒苏木北面的山湾缓坡之上。属普通蒙古人墓葬群。墓葬群的各墓葬基本分布在两个相邻的地势呈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带,分为两个区,东西相距约1500米。
1995~199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共清理墓葬26座。墓葬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1件有8座墓无任何随葬品。墓内随葬品位置因盗扰多不清楚。墓葬出土随葬品普遍较少,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1件,有8座墓无任何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亦多寡不一,一般在5~8件左右,最多的有6l件,少的墓仅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