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古炮台遗址
㈠ 龙湾区的历史变迁
龙湾何以称为“龙湾”
龙湾位于瓯江下游,东海之滨,自古是温州地区的鱼米之乡。龙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现永胜村)“龙冈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遗物,说明瓯越人祖先已在这里生活、生产,并开创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湾之名,缘于明代龙湾先贤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
其文如下:“温之龙自栝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其支分于北为郡城,分于南为瑞安,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中出之干也。北为瓯江,南为飞云江,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而南降,势恶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士巨室多产兹土。先是,居者狃于南向。愚谓右山左海,上压下空,虽稍近内水,非正局也。余既倡筑堡之议,乃宅中向东,坐山面海,天马在南,黄石在北,大海带环,内河四绕,虽蕞尔之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把永嘉场地理形势作了很好的概括。古代勘舆家认为:“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来龙叠嶂(形容山似来龙,此指括苍山连峰叠嶂,山势险峻),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县一二三四都设在永嘉场)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勘舆家强调地气,特别是阳气。这里是说,兴旺的地气至永嘉场铺散开来,而聚集于二都、三都之间,同时正当海的弯曲处,即在四都,不易散失。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说法)。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般的海湾”。后来,在永嘉场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个叫“龙湾”的乡村,因其地处于瓯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瓯江170米,“适当海之弓”故称为龙湾,是旧时永嘉场海运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时期,永新、水心两管理区合并为龙湾人民公社,与状元人民公社于1982年4月同时划入温州市近郊区管辖。1984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市近郊区的蒲州乡、状元乡、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两村,建立龙湾区。而这个区名即来自辖区内的龙湾乡,这是“龙湾”第一次作为区名出现,象征龙湾的发展像巨龙一样腾飞。
海禁内迁,永嘉场“荒芜”廿余载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将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入龙湾区。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境,原永强片占了较大的面积。永强之名是由永嘉场延续而来,永嘉场又因永嘉盐场而名闻全国。永嘉场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县设立盐场(产盐地点设在永强境内),是当时全国十大盐场之一,人们把永强盐场一带地方称为永嘉场,因“场”和“强”在温州方言中属同音,故后来人们也习惯把永嘉场称为永强。那么,永嘉场包括哪些地方,其区域又有什么变迁呢?永嘉场在明清时属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梅头(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归瑞安县管辖,《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清代的梅头曾属于永嘉县华盖乡一都,民国6年(1917)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属瑞安县第一区。灵昆岛曾属于当时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民国元年(1912)玉环厅改为县,灵昆岛于民国1936年划归永嘉县永强区(当时称第二区)管辖。
古时候,盐业属于政府掌控的经济行业。长期以来,永嘉场盐业的繁荣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永嘉场因此成为明代温州文化中心之一。但是,在永嘉场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曾出现长达二十多年田地荒芜、人去楼空的时期。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什么,使永嘉场遭遇“荒芜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孤立郑成功活动,下“迁海界令”,从山东省到广东省,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温州沿海居民被迫内迁,“乐清移治大荆,内徙三十里,弃玉环等岛屿,永嘉弃茅竹岭以东永嘉场地,瑞安离海五里为界,平阳内迁十里……”永嘉场居民内迁,致使“盐场弃之无存,盐民不能生产食盐,价昂数倍”。直至22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克爽率部属降清。十月,清廷开了海禁,诏沿海迁民回归故里。随着居民的陆续迁回,永嘉场又开始繁盛起来。
从茅竹岭西望,有一片美丽的水乡
蒲州和状元在清代都是膺符乡,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状元则是五都部分和六都。民国时期,蒲州、岠江、状元、祥庄四乡属永嘉县三区,后属梧埏区管辖。
1956年3月,岠江乡并入蒲州乡,元庄乡并入状元乡。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梧埏区的状元、蒲州两乡划归温州近郊区管辖。1958年12月改称蒲州、状元管理区。1961年公社化时,两管理区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归梧埏区。龙湾、瑶溪在清代是华盖乡的五都和膺符乡六都中的部分。1945年调整为金岙、新河、环溪三乡,均归永嘉县二区即永强区管辖,1948年三乡合并为水心乡。
自古以来,状元、蒲州是永强一带百姓到温州城区的必经之路。特别是位于状元与龙湾之间的茅竹岭,成为这条通道的咽喉之地。由于山岭的阻隔,人们翻越茅竹岭,然后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温州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状元、蒲州一带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油菜花开满田野,一望无际。到了初夏,状元一带的大罗山山坡上,杨梅挂满枝头;秋高气爽时,温瑞塘河两岸的瓯柑林,结出金黄的“柑儿”(瓯柑),塘河里,人们忙着采摘菱角……
“海城”:曾经的抗倭前线
海城原名梅头。在明代虽然抗倭的军事联系同永嘉场的华盖乡互相配合,但建置归属,从《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上记载,都是属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清代的梅头,从《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上记载,都是属于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部分。直至民国6年(1917)及以后仍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才正式属瑞安县的第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民国廿四年(1935)三乡同海安所乡合并称海岗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从海岗乡中分出单独成立埭岗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乡合并为海岗乡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从海岗乡中析置梅头乡9个村;1950年8月从梅头乡中析出埭头、东岙两村。另从海安乡析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分为前岸、后岸两村共6村组成埭头乡。1956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同场桥等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析置梅头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称梅头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称梅头乡;1986年称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2001年8月龙湾区扩区,改名为海城街道。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政府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至今尚称之。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政府。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政府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2、梧埏区、乡建制:南田、蒲州、罗北、茶山、白象、慈湖、状元、元庄、三垟等九个乡和一个县属梧埏镇,区驻地在梧埏镇;
3、三溪区、乡建制:塘下、郭溪、潘桥、雄溪、马桥、安下、南山、干屿、老竹、大岙等十个乡和一个县属瞿溪镇。区驻地在瞿溪镇;
4、藤桥区、乡建制:双岭、屿头、仰义、南雅、藤桥、支岙、竹桥、外垟、湖埠、岙底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藤桥乡;
5、西岸区、乡建制:陈岙、周岙、小源、古耸、包岙、黄坑、西岸、林垟、潘庄、泽雅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西岸乡。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间,按照上级指示,将部分小乡合并(瑞安县梅头乡保持原状)。永强区十五个乡合并为六个乡;梧埏区九个乡合并为五个乡;三溪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藤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六个乡;西岸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
从“人民公社化”到“扩镇并乡”
为了促进农村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中共永嘉县委和县人委研究决定,于1956年10月23日,将部分乡进行调整。1956年10月间,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的蒲州、状元二乡划归温州市管辖,当时温州市近郊区原有7个乡,合并为3个乡,划入2个乡,共有5个乡。
1958年8月,永嘉县管辖的江南片永强、梧埏、藤桥、三溪等四区均改为人民公社委员会。1961年10月又改为区公所,人民公社体制下放,管理区合并后的乡称为人民公社,村级称大队。这一年蒲州、状元两乡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又划回由梧埏区管辖;永强区公所下辖天河、海滨、白水、永中、龙湾、灵昆六个人民公社;瑞安县的梅头人民公社归塘下区公所管辖。
1982年4月,将梧埏区的状元公社,将永强区的龙湾公社划归温州市近郊区管辖,温州市近郊区下辖仰义、双屿、新桥、黎明、南郊、状元、龙湾七个公社。1982年,原瑞安县梅头公社驻地,由西一村搬迁到上涂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温州市公社改乡工作全面完成。除了永中、白水、灵昆,近郊区管辖的龙湾,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等四个公社改乡后范围不变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为镇),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个乡;海滨公社改建了永兴、沙蟾、宁城三个乡、近郊区管辖的状元公社复分为状元和蒲州两乡。1984年12月,龙湾区初建立,由温州市近郊区划入状元、蒲州、龙湾三个乡,由瓯海县永中镇划入黄山、黄石两个村,状元、蒲州两乡都改为建制镇;龙湾乡和黄山、黄石两村建立龙湾镇、瑶溪乡、龙水乡一镇两乡。瑶溪乡和龙水乡1987年9月亦先后改为建制镇。当时属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乡在1986年亦改为建制镇。归瓯海县管辖的永兴乡在1986年6月改为建制镇;沙蟾乡、白水乡、灵昆乡在1987年9月改为建制镇,沙蟾改名海滨镇,白水乡改名为永昌镇;三甲乡和七甲乡在1989年8月改为建制镇,三甲乡改名天河镇,七甲乡改名沙城镇。
1992年,开始施行撤区扩镇并乡。这一年非县级区全部撤销,如梧埏区、永强区、近郊区等非县级区机构撤销,分别由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原县后称区)等县级直管乡镇级。当时属瓯海区管辖的庄泉乡归并入天河镇,四甲乡归并入沙城镇;宁城乡归并入海滨镇。2001年1月,永兴镇、海滨镇、永昌镇三镇并入永中镇成为永中(大)镇。当时属瑞安市管辖的梅头镇在2000年8月归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新世纪,龙湾的“崭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1]84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浙政发[2001]51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划入龙湾区。原龙湾区蒲州镇蒲州、上蒲2个村划鹿城区管辖。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增加到29.77万。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即进行建置内部调整,将永中镇拆分为永中、海滨、永兴三个街道办事处。将龙湾镇及龙水镇朱宅村归并入瑶溪镇,将蒲州镇(扩区时划出蒲州上蒲两村归鹿城区管辖)改为蒲州街道办事处,将梅头办事处改称为海城街道办事处。这样全区共有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新龙湾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是温州的东大门,东临大海,通过温州半岛工程与洞头联成一片;北依瓯江,经温州大桥与乐清、永嘉相邻;西靠鹿城,与新的市政府所在地隔路相望。龙湾区交通便捷,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日益凸显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地位。龙湾依山傍海,河网纵横,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中国文蛤之乡”、“中国杨梅之乡”。龙湾人文资源丰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唐朝的国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迹,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龙湾。
龙湾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和优势重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龙湾区作为温州市“工业强区”和城市副城区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显现。全区现有温州民科基地、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等省级综合性工业园区和区中心工业区、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基地、蓝田标准厂房基地、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沙城食品机械生产基地、天河民用电器生产基地等八大特色工业基地。特别是龙湾拥有丰富的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给龙湾区带来诱人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向东拓展、瓯江口区域整体开发步伐日益加快,龙湾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不久的将来,在温州大都市的东部,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成为东海之滨的一颗靓丽的明珠。
㈡ 参观崖门古炮台有感
位于新会银洲湖出海处的崖门古炮台以前是海防要地,现在是一个著名的景点,崖门古炮台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崖门古炮台有着重要的海防功能,所以历朝都会都对崖门古炮台加以维护,所以现在的崖门古炮台是一个保存很好的景点。崖门古炮台共有24门大炮,呈十月形布置,到崖门古炮台旅游,看到这么整齐的大炮阵型,炮口面对大海,后面依靠崖壁掩护,想想一样这样的崖门古炮台对海防是多么的重要。后来的战乱让崖门古炮台的大炮只剩下3门,但依然不减当年的威风。到崖门古炮台旅游,去看看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看看这个为中国海防做出贡献的崖门古炮台。
崖门古炮台位于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岸的古井镇官冲村,最早设置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并形成雏形,后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正式设立兴建。崖门古炮台雄踞新会崖山,倚山面海,紧紧扼守着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门通往南海的进出水道。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长180多米,高约6米,上下两层共43个炮位对准海面,雄伟壮观,为广东省沿海现存最大的单体古炮台。
1958年7月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来此视察,并指出“崖门古迹很有纪念意义”。
1961年新会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崖门古炮台。1979年和1989年崖门古炮台分别被列为新会县和广东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新会区人民政府又拨款对崖门炮台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
在这里你不仅仅能看到古代的海防力量,还能看到美丽的景点,“门限石”就是其中的一个,所谓“门限石”就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丈长的石矶,风平浪静的时候没有什么,可当涨潮的时候,巨浪凶猛的向岸上拍来,却被“门限石”阻挡,激起阵阵数丈高的海浪,可谓壮观。到崖门古炮台旅游是你不错的选择。
㈢ 厦门有几个古炮台遗址分别在哪个地方如果从厦门火车站坐公交车,都做哪几路急求 谢谢!回答详细正确
白石炮台旧址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
112路直达---49分钟---11公里---步行179米
从厦门火车站 步行约回179米 到达答文园路口站;
乘坐112路(18站) 到达台湾民俗村站;
步行约910米白石炮台旧址
胡里山炮台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胡里山1
(0592)2097322
659路直达---38分钟---7公里---步行341米
从厦门火车站 步行约182米 到达文园路口站;
乘坐659路(13站) 到达胡里山(总站);
步行约159米 到达胡里山炮台。网络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㈣ 崖门古炮台遗址的介绍
崖门古炮台遗址,距会城44公里,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崖1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处,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㈤ 崖门古炮台遗址的游玩路线
2小时朋友游览线路游览时间:2小时
㈥ 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的介绍
天津市将在大沽口炮台修建遗址公园,昔日的古战场将成为绿树环绕的历史文化公园。
㈦ 赤湾古炮台是几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湾左炮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半岛的深圳鹰嘴山顶端,分东、西两侧箝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洋面。现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深圳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鹏所城(古城址·明、清)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南头古城垣(古城址·明)南山区南头古城曾氏大宗祠(古建筑·清)宝安区沙井街道新桥社区元勋旧址(古建筑·明)罗湖区笋岗街道笋岗社区黄默堂墓(古墓葬·宋)福田区莲花山西北坡土洋东纵司令部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抗日战争时期)龙岗区葵涌街道土洋社区大万世居(古建筑·清)龙岗区坪山街道大万社区鹤湖新居(古建筑·清)龙岗区龙岗街道罗瑞合社区龙田世居(古建筑·清)龙岗区坑梓街道田段心社区茂盛世居(古建筑·清)龙岗区横岗街道茂盛社区中英街界碑
(近现代重要史迹·清)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内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赤湾烟墩(古建筑·清)南山区赤湾港海湾赤湾左炮台(古建筑·清)南山区赤湾港海湾宋少帝陵(古墓葬·清)南山区赤湾港海湾赤湾天后宫(古建筑·清)南山区赤湾港海湾信国公文氏祠(古建筑·清)南山区南头古城内育婴堂(近现代重要史迹·清末)南山区南头古城内汪刘二公祠(古建筑·清)南头街道一甲社区解放内伶仃纪念碑
(当代文物·1950年)南山区中山公园内陈郁故居(近现代重要史迹·当代)南山区南园社区东莞会馆(古建筑·清)南山区南头古城内绮云书室(古建筑·清)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永兴桥(古建筑·清)宝安区沙井街道新桥社区凤凰塔(古建筑·清)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社区文昌阁(古建筑·清)宝安区西乡街道固戍社区黄氏宗祠(古建筑群·清)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社区省港大罢工委员会接待站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1927年)罗湖区老东门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近现代重要史迹·抗日战争时期)罗湖区老东门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
(当代文物·现代)福田区烈士陵园黄思铭公世祠(古建筑·清)福田区下沙社区振威将军第(古建筑·清)龙岗区大鹏街道大鹏古城刘起龙将军第(古建筑·清)龙岗区大鹏街道大鹏古城东纵军政干校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抗日战争时期)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振威将军赖恩爵墓
(古墓葬·清)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赖太母墓(古墓葬·清)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大坑烟墩(构筑物·清)龙岗区大鹏街道大亚湾东江纵队《前进报社》旧址
(近现代重要史迹·抗日战争时期)龙岗区坪山街道石灰陂社区文武帝宫(古建筑·清)龙岗区坪山街道坪山墟刘起龙墓(古墓葬·清)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沙栏吓天后宫(古建筑·清)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沙栏吓吴氏宗祠(古建筑·清)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大梅沙古遗址(古遗址·史前)盐田区大梅沙海湾沙头角中英街
(近现代重要史迹·清)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中英街内
㈧ 龙湾古建筑有哪些
龙湾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龙湾区重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容挖掘和弘扬“瓯越文化”。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堡永昌堡、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龙湾古炮台、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的龙岗山遗址、建于唐朝的国安寺、建于宋朝的千佛塔、建于明代的玄真观,保存着众多的摩崖题刻、古代墓葬、名人诗碑、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点缀于青山碧水玉石之间,自然风光与人文英华浑然一体。
希望可以帮到你!
㈨ 中国龙湾在何处
龙湾来区
龙湾区,浙江省温州市自辖区,是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温州市东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0°42′-120°51′和北纬27°54′-28°1′之间。东朝东海,南接瑞安市,西邻鹿城、瓯海二区,北濒瓯江,与永嘉县、乐清市隔江相望。
龙湾区1984年建区。区域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总人口93.08万人(2010年),辖5个街道和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永中街道。
龙湾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堡永昌堡、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龙湾古炮台、距今四五千年历史的龙岗山遗址、建于唐朝的国安寺、建于宋朝的千佛塔、建于明代的玄真观。
㈩ 温州龙湾的文物古迹有哪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堡
年 代:明
公布时间:2001年6月25日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东南约25公里的永中镇新城村。嘉靖间王氏族人王沛、王德先后为抗倭而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率众筑永昌堡。嘉靖四十年遭台风毁,王叔杲修葺。道光间及民国时,又是修造。堡南北长757米,东西阔449米,总面积33.98万平方米。设陆门四座,水门四座,敌楼十二座,城堞口九百零五个,外有护城河。堡内古建筑包括: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王氏祖祠;万历二年(1574年)的布政司祠、万历四年(1576年)的世大夫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都堂第;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第;王绍志故居及明、清民居三十座,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墙内外壁用块石叠砌,内填沙石。永昌堡城池坚固,多次抵御倭寇进犯。建筑保存较完整,富于地方特色,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温州市重点保护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 详细地址 公布时间
汤和庙 明 龙湾区海滨街道宁城村
东溪碑群 明 龙湾区海城街道东溪村 2003.9.12
海思亭、灵昆海岛古民居群 清 龙湾区灵昆镇海思村 2003.9.12
半山摩崖题刻和华阳洞诗碑 明 龙湾区瑶溪镇龙岗南坡 1985.8.21
龙湾炮台 明 龙湾区瑶溪镇龙湾村龙湾山 1985.8.21
龙岗山遗址 战国 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 1992.4.17
王瓒家庙 明 龙湾区永中街道殿前村 2003.9.12
东海大堤 近现代 龙湾区永中街道蓝田村至海城街道交界沿海一带的19公里海堤 2003.9.12
张天麟家庙 明 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 2003.9.12
张璁祖祠 明 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沧河东岸 1981.6.11
王德墓 明 龙湾区永中街道上朱垟村 2003.9.12
双岙石胜观摩崖造像 宋 龙湾区永中街道双岙村 2003.9.12
东引桥 明 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城南村 2003.9.12
诸募桥 宋 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刘宅村 2003.9.12
峰门山摩崖题刻 宋 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坦头峰门山 2003.9.12
横塘桥 明 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下六宅 2003.9.12
望海桥 清 龙湾区永中街道永兴水潭村 2003.9.12
“第一山”摩崖题刻 清 龙湾区永中街道郑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