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民和人遗址

民和人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3-04 05:05:30

❶ 青海有哪些名胜古迹

老爷山,塔尔寺,]格尔木胡杨林 [,察尔汗盐湖景观 ,文成公主庙 ,仙内米原始森林 ,柳湾容墓地,热水吐蕃墓葬遗址 ,诺木洪文化遗址, 龙羊峡水电站 ,隆务寺 ,黄河源头 长江源头,青海名胜古澜沧江 等等

❷ 中国的黍稷考古有什么发现

中国黍稷的考古发现早而丰富。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省的新石器遗址中,多处发现黍稷的遗迹。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少量的黍稷炭化种子。此种子经甘肃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鉴定,确认是黍稷(P.miliaceum)。经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用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200年,考古资料同时还发现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60余件。石器多为打制和磨制,琢制较少,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有一定基础。其次是1977—1979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发掘中,发现有炭化的黍稷种子,经C14测定距今上限为9300000年,这两地的考古说明黍稷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7000~8000年了。黍稷的考古发现年代比较早的还有:辽宁省新乐遗址发现炭化籽粒距今6000年。山东长岛县北庄遗址发现黍壳标本,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史家层中发现黍壳及灰色朽粉,经西北农学院专家鉴定确认是黍。灰色朽粉经黄其煦先生用灰象法鉴定,证明是黍稷的遗迹,距今5000~5500年。甘肃东乡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黍稷是迄今为止年代较早最为完整的考古标本,黍储存在袋状窖穴中,一个窖穴内的堆积层厚0.4m,体积1.8m3。叶及带着小穗的圆锥花序虽然已经炭化,但保存得相当完好。经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标本的根、茎、叶、籽实的形态特征,发现与西北地区种植的现代黍基本相似,因而确定为Panicum miliaceum。从堆积物中判断当时收割的方法是用较锋利的刀类工具把带小穗的花序细枝割下来,再精心地用黍的细秆分别捆成小把,晒干后整齐堆放于窖穴之中。陶罐中还发现黍的籽粒,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已大大提高。同时也证实,黍稷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马家窑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

除上述6例外,据文献报道还有以下几例:辽宁省北票丰下夏家店遗址发现黍粒。甘肃青岗岔遗址发现黍及其草秸。青海民和核桃庄遗址发现黍粒(鉴定时只剩下黍壳了)。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现炭化黍粒。黑龙江省东康遗址发现炭化黍粒。我国长江以南的新石器遗址中,至今还未发现黍稷。但在湖南汉代马王堆墓中发现黍的籽粒。根据鉴定,籽粒外形完好,长椭圆形,顶端稍尖,籽粒长度为2.84.4mm,证实是黍,年代为公元前168年。从马王堆出土的古文字判断,黍稷在湖南当时还占重要地位。

以上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黍稷最重要的考古资料。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发现黍稷遗迹的考古资料。如欧洲中部的湖上居民遗存,曾发现粟、黍的痕迹。这是世界上著名的遗存,距今只有4000年的历史。据黄其煦提供的资料,希腊塞萨利中部的阿尔基萨(Argissa)的前陶期地层中发现炭化的黍稷籽粒,年代为公元前5000~6000年。中欧线纹文化晚期的德国朗威勒(Langweiler)遗址发现了黍稷,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综上所述,中国确实是世界上黍稷考古发现年代最早、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存的黍稷考古发现,中心地区年代较早,四周较晚,说明中国的黍稷不可能是从外地传入的。

❸ 青海喇家遗址之谜是什么

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范围约20平方公里,以黄河的三级阶地为主体,周围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盆地内有新石器与青铜时代遗址数十处,是理想的人类聚居地。

喇家遗址,就位于盆地的中部,距今4000年左右,面积20万平方米。遗址区的田间和沟渠里,甚至泥墙上都可以发现大量陶、石、玉器的碎片,令人置身其间,仿佛进入几千年前的世界。在时空隧道中穿行。

遗址内不但出土了丰富的遗物,而且探寻到宽大的围村壕沟、中心广场和几十座窑洞式建筑以及烤制食物的壁式烤炉与面条等地域性文化遗存,此外还有大量的窖穴及奠基坑、杀祭坑、墓葬等。广场位于遗址的一片民居中间,地面平整、宽阔,有明显的长期踩踏痕迹,在它的周围发现腿骨被折断的人骨及大量燃烧过的灰烬,表明这里还是当时人们进行祭祀活劫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聚落的中心。喇家遗址还出土了被誉为“黄河磬王”大石磬,长近1米,宽60多厘米,厚4厘米,与传统所见的弓背形或曲尺形石磬不同,它的形状仿制齐家文化流行的石刀。呈长方形,边缘还有象征性的刃部,称刀形石磐。磬上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是同时代最大的石磬。石磬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礼乐器,喇家遗址出土的大石磬,形式构成符合黄金律,有较强的美感。按照古代礼制的标准,这样大型的磬应称为“特磬”,是特权阶层专用的乐器,只有王室和诸侯才能使用。喇家遗址出土了带有祭祀特征的广场和高等级的特磬,表明它已经不是原来所认定的普通原始村寨,而是一个中心聚落乃至一个古国城堡。

喇家遗址最突出的看点是遗址东北部高地上发掘出来的数座房址。它们在形式上都是齐家文化中比较平常的居址,、白灰面半地穴式建筑,保存有不太高的墙壁,但与众不同的是,在这些残破的房址内却发现大量的人类遗骸。特别是4号房址内,在面积只有14平方米的室内,发现人骨多达14具。人骨呈不规则姿态一组组地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侧卧一旁,有的相拥而死。中心灶址处有一个成年人两手高举过头顶,双腿为弓步,死亡时身体还未完全着地,像是要托起即将倒塌的房顶的样子。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处,其中4个是年少的儿童,另外一个年长的成年人似在用双手护卫着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侧。头颅聚拢在一起。在7号房址内。室内西侧还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下肢骨,而上肢骨骼在门道内。在室内中部还有一副儿童骨架,也俯卧于地面上,骨架被向下压平。室内东壁和西北角都保存了大量本为完整的陶器,皆被压成了碎片。

最让人震惊的是几座房址中几对“母子”形象。3号房址中的一对“母子”在房址的东墙边,母亲双膝跪地,用双手搂抱着幼儿,幼儿依偎其怀中,双手也紧搂着母亲腰部,显示出十分恐惧的样子。母亲脸部向上,颔部前伸,像是在向苍天祈求生路。4号房址内的母亲屈膝倚墙坐在地上。怀中紧紧抱着孩子,脸颊紧紧贴着孩子的头,孩子同样用双手紧紧抱着母亲的腰。7号房址中,也发现一对“母子”,位于靠近门道的地方,俯身于地,骨骼因受压而紧贴地面,成人骨架折曲成V字形,儿童骨架位于成年人身体与手臂下面,像是大人护着小孩向屋外逃脱不及而死于室内。

经过鉴定,在房址内抱着孩子的长者都是女性,年龄都在30岁上下。最小的孩子只有2岁。3、4号房址的16人中男性只有3人,其中2人都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1人年过40,属于典型的幼弱妇孺群体。然而人骨DNA的鉴定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中两对成年人与儿童却并非母子关系!

这么多未成年人,显然不是出自同一个家庭。是临时集中到了这些房子里,而从人骨呈现的不规则姿态上看,都是意外死亡。可见当时确实发生了某种大的灾难,使得这些寻求避难的人们终于在劫难逃。

究竟是什么灾难在4000年前的某一天降临到了这里呢?研究人员通过遗骸上覆盖的棕红色黏土找到了初步的答案。这些黏土形成于流水作用,都夹有较多的细小波状沙质条带,具有“漫洪沉积”的特征,与当地河流泛滥时洪水带来的堆积性质相近,是黄河泛滥的产物,由此可推断是洪水泛滥时,汹涌的洪峰冲上河边台地,也涌进了当时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里,用泥沙淹埋了滞留在房子中的全部妇女儿童。因此黄河异常洪水是喇家遗址毁灭的主要原因。

然而接下来的研究却表明,情况却不这么简单,简直是祸不单行,因为在洪水之前还发生了强烈地震以及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在喇家遗址附近,地裂缝、沙管和地面变形等古地震遗迹分布特别多,地裂缝有数十处,最大的一条宽0.5米,深1.5—2米,长约40米。覆盖人骨的棕红色黏土中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棕黄色粉沙团块,也属于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迹象。根据这些地裂缝,沙管、沙堆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及粉沙团块形成特点,可以肯定在洪水到来之前的几个小时到一天的时间里地震已经将喇家人的房屋建筑全部摧毁了,把村里人都埋在里面。而且在地势较低的遗址南部土层里,研究人员还找到很多沙质“透镜体”,包含齐家文化的陶、骨和玉器等残片,属于古山洪堆积,表明在地震之后、洪水来临之前山洪又冲毁了部分村落。因此关于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就是:首先遭受地震攻击,房倒屋塌,然后受山洪侵袭,最终到黄河异常涨水、漫上台地,将整个遗址完全淹没。

喇家遗址的史前灾难遗迹,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在国外也很少见于报道,是震惊世界的考古重大发现,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它有世界末日般的压抑气氛,但更多的是透射出无比高尚的真情和爱心,体现了灾难来临之时,人们护佑幼小、相互友爱的情景,彰显了一种原始的人性美。它是一幕封存了4000多年的人类悲剧。也是历史发展的精确定格,对于探讨西北地区古代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❹ 世界上有哪些 署名 文化遗址

文化遗址 - 古遗址

从中石器时代到明清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生活遗址。其中旧石器时代仅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地区发现几十件打制石器,目前尚未发现有遗址,但这些难得的实物,证实了早在二三万年前的青海并非荒无人烟之地,而是有比新石器时代更为古老的人类在此生存,创造了更为原始的远古文化。
中石器时代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有30个灶炕,出土遗物1500余件,多以打制石器为主,种类繁多,做工精细,类型稳定。骨制石磨制技能很高,骨针细长、尖锐、有眼。同国内同时期遗址比较,具有时代古老,面貌独特,文化内涵及遗物数量丰富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遣址: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在省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民和、乐都等地,现已发现文化遗址,墓葬数百处,比较重要并经发掘的有大通上孙家寨、乐都柳湾、脑庄,民和核桃庄、阳洼坡,贵南尕马台及循化苏乎撒等处。由于文化内涵和地域的差异,又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其间共延续了2000年之久。
铜石并用时代遗址:境内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其中以民和、乐都较为集中。经考古发掘的有乐都柳湾、贵南尕马台、大通上孙家寨和民和清泉等处。尕马台出土的一面铜镜保存完好,铜锡之比为1:0.096,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镜。制陶、纺织有突破性进展。
青铜时代遗址:境内为辛店文化,化隆、循化、民和、乐都较集中,发掘遗址有民和核桃庄、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互助张卡山、共和合洛寺等近80 处。
青海土著文化遗址:主要有卡约文化和诺木洪文化。

文化遗址 - 古墓葬

汉代以来,河湟谷地、环湖地区保存有大量的古墓葬。现已发掘的汉代墓葬240余座,其中上孙家寨200余座。随葬品有不同质量的陶、铜、铁、金、银、玉、石、木等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及车马饰器、印章、钱币、兵器、刑具等1万多件珍品。一匈奴墓中出土篆刻有“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文字的卧驼铜印,另一墓中出土一批汉代木简残片(400片),隶体墨书,流利俊秀,内容为公爵、等级制度、征战功绩、赏赐、军队编制、操练规定、作战部署、兵车配备、弓弩使用等。另有一部分为新发现的《孙子兵法》佚文。平安县城附近发现汉代画像砖墓,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热水唐代吐蕃墓葬群,有墓葬200余座,出土了皮靴、镏金饰品、木碗、木碟、木鸟兽、古藏文木牍等。特别是丝绸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余,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均属罕见。织物有织、绣、缬3大类和锦、绫、缂丝、平纹类织物(绢、纱、絁、紬)与繝等,几乎包括了目前已知唐代所有丝绸品种。墓地曾被列为1983年全国6大重要发现之一。明代墓址仅发现6座,其中有祁秉忠和柴国柱之墓。
柳湾墓地
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原始社会墓地。位于乐都高庙镇柳湾村后,西距县城17公里。墓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1974-1980年进行发掘,共发现墓葬1730座,包括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其中马厂类型1041座。出土文物37000余件。墓地包括文化类型之多,墓葬之密集,文物之丰富,为国内外考古界所瞩目。墓葬为竖穴土坑墓,次为带有墓道的土洞墓。多有木棺,形状为:大头小尾的梯形棺,长方形呈木盆式棺、独木棺。葬法有单身葬、合葬,并有随葬品。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氏族有重要学术意义。

文化遗址 - 古城堡
自古以来,青海是中原通往西域、吐蕃的重要通道,加上古代诸多民族形成的割据政权,因而有较多的古城堡遗址,据省考古工作者调查,已知古城遗址百余处,较为重要的有:
海晏三角城:汉代西海郡城址,王莽时所建,城址保存较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4米,4门可辨。城内发现虎符石匮1尊,还发现西汉和新莽时的五铢、货币、大泉五十及东汉铭文瓦当,唐代莲花纹瓦当和宋代崇宁重宝、圣宋宝等钱币。
伏俟城:又称铁卜加城,位于青海湖西7公里处。城墙保存较好,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墙高12米 ,宽17米,南门宽10米。城为吐谷浑在公元6世纪修筑,是晋、南北朝、隋、唐4代吐谷浑王国国都,为当时中西交通枢纽。
石堡城:位于湟源城西20公里处的哈拉库图,坐落在褐红色三面断崖的方台上,又称西山营盘台。吐蕃始筑于唐宋元六年(718年),叫铁仞域。因地处交通要冲,地势险峻,唐时为一重要军事据点。唐蕃双方反复争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发掘出开元通宝300枚及陶、砖片等。
西宁古城:初建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仅筑南、北、西墙,更名西平郡。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修筑新城,周长4500米,城墙高、厚各15米,有城门,角楼4座,敌楼19座,逻铺34所。1575年,原城墙加大,表面砌砖。清雍正三年(1725年)大修。

文化遗址 - 石窑寺

河湟地区有西宁北禅寺石窑、平安寺台尕寺石窑、夏宗石窑等。北禅寺石窟位于西宁土楼山半崖中,有近200个洞龛,初建于北魏。现遗存有隋、唐、宋、元时期壁画。

原始舞乐史上的一颗明珠——大通上孙家寨出土舞蹈花纹彩陶盆
1973年秋季,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距今约5000年的珍贵文物。这就是曾引起历史、考古、艺术、体育界的极大兴趣,闻名中外的舞蹈花纹彩陶盆。
彩陶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平底侈口,质地细腻,器表呈桔红色。更为可贵的是陶盆内壁绘有三组舞蹈人花纹,每组五人。舞蹈者头上留有发辫,背后下部飘拂着饰物,手拉着手,似在劳动、狩猎之余,在草地或小河边,踏着音乐节奏,尽情地跳舞、唱歌,以祝丰收。它再现了先民们生动活泼的舞乐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舞蹈花纹陶盆出土于上孙家寨甲区第384号墓,伴随出土的还有彩陶盆、粗陶罐、骨纺轮、蚌壳装饰品等,说明墓主人不仅是一位生产能手,而且是一位舞乐艺术家。
这件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该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和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在青海除了上孙家寨,在乐都脑庄、民和核桃庄也有发现。马家窑文化以精致的陶器和流畅的花纹著称,但出土这样形象地反映原始社会先民们舞乐活动的文物,在我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

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名胜古迹

能仁寺抄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能仁寺坐落在麻地沟村西一小山之巅,因山似游龙,故名为“大龙山能仁寺”。又因寺处麻地沟地界,也俗称“麻地沟寺”。清同治年间“大雄宝殿”被火烧毁,后又重建。1976年连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众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钟楼各数间。
喇家遗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位于官亭镇1.5公里处的喇家村。总面积25万平方米,发掘出的约800平方米。据考证,喇家遗址属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寨子岛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寨子岛素称“黄河上游第一岛”,占地面积80亩。
娘娘天池
娘娘天池位于海拔2500米的山顶上,池呈椭圆形,俗称“娘娘池”或“神池”。
弘化寺
弘化寺是佛教名寺,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东南六十余公里处,始建于1443年,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占地近百亩,大小殿宇30余座,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绛钦却结——释迦也协授记并圆寂之地而闻名于斯。

❻ 介绍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的英语作文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
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
喇家遗址是史前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2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场面的遗存完整保留下来。

❼ 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民和县官厅盆地喇家遗址参选了什么考古

甘青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阶段,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近年喇家遗址发掘,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齐家文化研究,对于探索黄河上游古代文明,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喇家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灾难遗迹,这在过去已经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地中,还未有过,是一个前所未见,又饶有兴味的新课题。多学科合作找到了地震和洪灾的证据,揭示了灾难的原因。齐家文化的多学科研究做得并不多,而喇家遗址做了比较成功的尝试,不仅在灾难探寻上,在其它方面也有多项工作,有的还取得了明显成果。比如植物考古,浮选出粟、黍,印证了黄河流域耐旱作物,而苜蓿系首次发现,可能是人类种植牧草的新证据。

❽ 在青海境内被列为 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是 什么遗址

遗址名称: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

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遗址内涵:

在中国西部的青海民和县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姿势异常的人骨、布满裂缝和褶皱的房址引人关注,并被证明是地震和洪水肆虐后的痕迹。它揭示了距 4000年前后在黄河上游出现的灾变事件,并为古史洪水传说找到了一定实证。

2001年民和喇家遗址再次进行发掘,清理出多处灾难场面。新发现地震和洪灾的证据,辨明灾难现场堆积的地层关系;新发现小型广场的迹象,清理出奠基坑和杀祭坑及埋藏坑,出土奠基人骨杀祭人骨和玉器卜骨等重要遗物;新发现保存颇为完整的窑洞式结构房址和分布格局以及烤制食物的壁炉,提出聚落形态的新认识。

最多一处房内埋人骨14具,并发现了地震塌陷遗迹和地震裂缝穿过房址。房屋的堆积上部为黄河大洪水的洪积物红胶泥土层,下部为窑洞坍塌的黄土层,人骨遗骸呈不正常姿势被埋没于黄土层之中,证明是房址垮塌将人压砸而亡。地层关系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后。在遗址其他多处地点也发现了地震裂缝、地面折皱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现象,表明喇家遗址诸房址内的灾难现象应是地震所致。发掘显示,地震对遗址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洪水则对遗址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试掘还发现具有广场性质的一大片硬上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杀祭坑、埋藏坑、灰烬层、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说明这片硬土面应是当时人们举行仪式活动的重要场地。

此次清理的第15号房址是迄今齐家文化保存最好的,残存墙壁高达2~2.5米,喇家遗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15号房址这种窑洞式建筑的结构和特征,通过已发掘的20余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遗址聚落为窑洞建筑形成的聚落,但遗址的地质结构并不适合建筑窑洞。 发掘意义:

喇家遗址灾难遗存的发现,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上游出现的灾变事件,反映出当时人地关系上不和谐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喇家遗址灾难遗存发现的科学意义远远超出了考古学的范畴,它为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深层次的环境考古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