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屈家岭文化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2 17:38:21

『壹』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分为几大时期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屈家岭发现的石器多为磨制,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说明当时的工具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石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晚期磨光石器增加。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屈家岭出土的骨制器物

『贰』 屈家岭文化遗址主要有哪些

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这些遗址,同样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生活在汉水中游地区。

屈家岭人生活场景图

『叁』 屈家岭文化起源于哪里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文化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

『肆』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哪些

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经过发掘的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

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

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

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伍』 父系社会的屈家岭文化有哪些历史

屈家岭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5300年至4700年,其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

屈家岭文化分布范围较广,以湖北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

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4个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许多遗址的房屋红烧土中都发现了稻壳的印痕。其中屈家岭、放鹰台的稻壳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与现代长江流域普遍栽培的稻种相近。

家畜饲养业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也有相应的发展。不少遗址发现了猪、狗等家畜的骨骸,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形似鸡、羊之类的陶塑制品,很可能是氏族家庭饲养的禽、畜造型。

屈家岭文化的制陶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两个系统,与以前的大溪文化以红陶为主判然有别,而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则有相似之处,充满了时代气息。

不过,这一地区陶器的特点较多继承了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并常饰凸弦纹和镂孔。

在这里也发现了一些绘陶和彩陶。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胎晕染彩陶,极具地方特色。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各遗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球和极少的彩陶球,用途尚不明了。

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

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

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黏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沙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

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

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

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它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在六合、屈家岭、关庙山等地,均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曾盛行于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岭遗址也发现一例。

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至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

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较多,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3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屈家岭文化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制陶业中的蛋壳彩陶和纺织业中的彩绘纺轮,突出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的特征。

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陶祖,反映了对男性的崇拜,这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按男子的血统来确定世系和继承财产,要做到这一点,原来以母系为主的对偶婚必须改变为夫妻制。

屈家岭文化的房屋建筑结构,也正反映出这一变化趋势。因此在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手工业等诸方面,屈家岭文化都比大溪文化有较大发展。

『陆』 屈家岭文化因什么而得名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汉水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

主要分布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

屈家岭文化生活复原图

『柒』 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从石器看,屈家岭文化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石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晚期磨光石器增加。

稻作农业是屈家岭文化主要经济形式,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

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

屈家岭文化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

还有些地点也曾发现很少的磨制长方形穿孔石刀。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

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加以陶轮修整,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画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

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沙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上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室内面积达70平方米。

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个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捌』 屈家岭文化遗址的介绍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遗址发现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1988年,屈家岭文化遗址为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玖』 屈家岭文化的文化遗产

屈家岭文化的北部外围分布区,已到南阳地区伏牛山南麓一带,这里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后来屈家岭文化扩展及此,并与黄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先后发生接触和交流。例如,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河南禹县谷水河第三期和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见大河村遗址),分别出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都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和青龙泉中层、屈家岭,又都存在喇叭口红衣小陶杯、圜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相互间的联系。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