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湖游记
㈠ 万绿湖游记作文550字
才早春呢,空气中还残留着冬的气息,可是那无处不在的生机,是藏也藏不住的。
撑开一把红伞,我在雨中漫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红梅公园。许是下雨的缘故吧,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而正是这样,才让我欣赏到了这如梦似幻的春雨。
这雨极细极小,放眼望去,真似雾一样迷蒙。它们悄然落下,动作迅速而又无声,落在草坪里,一片片新绿就像是用水彩笔刚涂抹过的,不仔细看,根本就无法瞧见草叶上的水珠。人们都说花儿是要用水来衬托的,一点不错,花朵上散落的都是一点点的希望,它们在准备着将花朵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那么,这漫天飘散的,不都是最珍贵的希望之水么?
移步湖边,却朦朦胧胧地看不真切。这雨也真是,非要制造这样的画面吗?是的,一定要。因为春雨的身形就是朦胧飘渺的,谁也没有看过它的真实面貌,最多只是依稀记得它有一位少女蒙着面纱向你回眸一笑。春雨快速坠入湖中,我甚至看不见涟漪,它们仿佛是一群催眠的小精灵,让湖水无波无澜,沉浸在自己的梦里。其实,每一个走在春雨里的人儿,都在做一场梦,一场不知什么时候醒的梦。我伸手接着细密的雨珠,若有所思……
春雨迷蒙,此时此刻,也许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生,坐在窗前,放下手中的笔,凝神去看窗外的雨;春雨迷蒙,此时此刻,也许有一个农民,在田里锄地,忽然停住,仰头望那满天的雨,赞叹春雨贵如油;春雨迷蒙,此时此刻,也许有一个赶路回家的人,跑得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但他忽然觉得在雨中漫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雨正伴他左右;春雨迷蒙,此时此刻,也许有一个游子正踏上离家的旅途,春雨飘散,他的心中忽然一阵酸涩,这是家乡的春雨啊……
红伞落地,我陡然惊醒。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这如梦似幻的春雨啊……
㈡ 作文:灵皋湖一日游
五一节,我们一家游历了桐城的许多地方。
在桐城,我们先来到文庙,我曾经看过许内多庙宇,他们供奉的都容是观世音菩萨等众多神仙,而文庙不同,它供奉的是孔子等我国历代文学家。爸爸说:“桐城文风兴盛,家家重视教育”,我想:难怪这就是桐城为什么叫做文都的原因吧!
从文庙出来,我们一路来到六尺巷,这里有一段诗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爸爸告诉我,这段诗句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宽容和理解的崇高美德。古代人尚且如此,我们现代人岂不更应该如此吗?
㈢ 常州天目湖嬉戏谷一日游作文
去常州嬉戏谷游玩是清大外语组织的一次课外活动。每当我一想起要去嬉戏谷的时候,版心情就非常激动。终权于盼到了这一天——8月13日,我们近二百名同学生乘着三辆大巴,两辆小巴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开往了常州。
嬉戏谷是常州游乐场所经的一个总称,它是由“星传说”、“精灵湖”、“迷兽大陆”、“圣殿山”、“传奇天下”、“摩尔庄园”、“淘宝大街”、“梦幻广场”组成的一个大型游乐场。我玩得最痛快的是在“摩尔庄园”里,那是一个互动娱乐体验区,里面有:摩尔桥、魔法精灵、宝贝地盘、小摩尔大冒险等12个小区域组成。首先我们乘坐“列车”在空中巡逻一周,把整个摩尔庄园尽收眼底。接着按顺序体验摩法精灵,每个摩法精灵,每个同学坐在一个“精灵”身上,我坐的是一个像海马鱼一样的绿公精灵,它戴着一副阔边三角形眼镜,头上有一顶帽子,手戴着一副露指手套,当时,我仿佛真的坐在一个精灵身上,遨游在天空。最后,我还在海底精灵城看了电影,体验到小精灵团结一致打败恶魔的情景。摩尔庄园令我心旷神怡,其情景真是美不胜收。
晚上,我一回到家,久久不能入睡,想着白天快乐的场景,真是愉快的一天。
㈣ 灵空山写一篇游记
汽车颠簸了很长时间,终于走到了这座久仰大名的山——灵空山。灵空山位于沁源县,四面环山环水,很美丽。所谓“灵空山”,当然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而且它还是一个佛教圣地。
经过短暂休息后,我们踏上了上山的林路,林路窄窄的,两边都是树林,空气很新鲜。走了不一会儿后,我们到达了第一个景点——“九杆旗”,听导游讲,九杆旗是一棵苍天大树,传说它有九棵树连着一个根!与这位树伯伯合影留念后,我们又踏上了上山之路。这回我可吃了大亏,上山的路如此难走!累的我气喘吁吁!不过我心里想着:继续坚持!现在两边的风景美了起来,看那绿油油的大树;碧绿色的湖水;山下的寺庙;碧蓝的天空,徐徐清风伴随着鸟儿的歌声传来,多美啊!陶醉在这美丽风景中,我走得更带劲了!不一会儿,便到了那吊桥。同时一股恐惧也袭来,要知道,走在吊桥上会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走了,其实走上去也不怕,还挺刺激,告诉你,秘诀就在想着过了桥的美丽风景:小溪、绿树、瀑布、、、这样自己就不会恐惧了,更有趣的是,走过吊桥,走在山路上,我还有一种摇晃的感觉。接下来,我们走入了一个小亭子里,那里还真是美,坐在小亭的石凳上,不仅可以观赏艳丽的小湖,还能钓鱼呢!导游说,在这个小亭子里,八仙曾在此救过人。
我还去了山上的寺庙,拜了佛祖。
黄昏,山上的一切几乎都是金黄色的。我们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我想:这里真是太美丽、太好玩了!
㈤ 西湖游记一则译文
译文:
从武林门朝西,望着保叔塔高耸地直立在山崖上,我的心就早已飞到西湖上了。中午进入昭庆寺,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入湖里。
山色像眉毛的青黛色,桃花艳丽像少女的面颊,和风像酒一样令人陶醉,波纹像丝绸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观看,不知不觉眼睛和心都醉了。
这时要想用一个词来描绘也不可能了,这种情形大约像曹植梦中初次遇见洛神一样。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的。
出自:《西湖游记》是明代袁宏道所做的关于西湖美景的一篇游记。原文: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
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5)灵湖游记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知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为三袁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
三袁发扬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对“前、后七子”等人之拟古、复古。袁宏道主张文学重性灵、贵独创,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文学观点上主张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写下了很多着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补礼部仪制司主事。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留后世《袁宏道文集》。与他的兄弟并称“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
㈥ 金龙湖游记作文300字
秋天来了。在天高云淡、艳阳高照的一天,也就是2008年10月4日这天,我和专业作文讲习所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坐着大客车沿着山里的水泥路颠簸了40多分钟,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二段这个秋天的景物很美丽的地方。目的是通过实地的作文观察和体验,写好秋天景物描写的作文。
路的两边都是美丽的秋天景物。你看那山,有红色、粉色、绿色、黄色……总之是五颜六色。我在心里想,也许是王母娘娘打翻了她的化装盒,把美丽的色彩都撒到了秋天的大山上,给秋天穿上了美丽的衣裳。于是才有了这秋天的五彩斑斓。
在我们经过的一路上,秋天的景物最著名的就是白桦树。因为树干特别白,白桦树在山林中十分显眼,打眼一看就很清楚,就像在秋天的山野中看风景、穿着白裙子的小姑娘,一棵棵亭亭玉立,特别干净,特别漂亮,使得秋天特别的美丽。老师说,白桦树是秋天的灵魂。秋天的松树也很有特点,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你看,同样都是松树,那常青松一年四季都不落叶,在这有些凉爽的秋天里,似乎她的那绿色的针一样的叶子似乎更绿了;而落叶松则不然,一片片的,正是最好看的时候,在山上一片片的,金黄金黄的,落在公路上、松林里的叶子也是金黄金黄的。我想,说秋天是金秋,也许就是因为有那金黄色的落叶松。美丽的秋天,缺少不了这种景物。
秋天的水特别的清凉。在我们刚下车的地方有一条小河,蜿蜿蜒蜒,河边的景物很美。我们下了一个土坡就来到了小河边,往远看,河水映着各种景物的倒影,包括蓝天、白云、大树、荒草,好神奇呀;近处的河水反射着太阳的光芒,白亮白亮的,特别刺眼;再看水底,特别清澈,阳光透在沙子上,沙子上就有一张“金色的鱼网”。在我们返回的路上,有一个地方的景物更美,一个很大的湖面出现在秋天的山野中,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晃晃的,就像秋天里给美丽景物梳妆用的大镜子。
直到我们回到市区,那些秋天的景物,山、水、树、云、天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让我久久难忘。
啊,美丽的秋天。新新的秋天
㈦ 灵空山游记 作文
汽车颠簸了很长时间,终于走到了这座久仰大名的山——灵空山。灵空山位于沁源县,四面环山环水,很美丽。所谓“灵空山”,当然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而且它还是一个佛教圣地。
经过短暂休息后,我们踏上了上山的林路,林路窄窄的,两边都是树林,空气很新鲜。走了不一会儿后,我们到达了第一个景点——“九杆旗”,听导游讲,九杆旗是一棵苍天大树,传说它有九棵树连着一个根!与这位树伯伯合影留念后,我们又踏上了上山之路。这回我可吃了大亏,上山的路如此难走!累的我气喘吁吁!不过我心里想着:继续坚持!现在两边的风景美了起来,看那绿油油的大树;碧绿色的湖水;山下的寺庙;碧蓝的天空,徐徐清风伴随着鸟儿的歌声传来,多美啊!陶醉在这美丽风景中,我走得更带劲了!不一会儿,便到了那吊桥。同时一股恐惧也袭来,要知道,走在吊桥上会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不过我还是走了,其实走上去也不怕,还挺刺激,告诉你,秘诀就在想着过了桥的美丽风景:小溪、绿树、瀑布、、、这样自己就不会恐惧了,更有趣的是,走过吊桥,走在山路上,我还有一种摇晃的感觉。接下来,我们走入了一个小亭子里,那里还真是美,坐在小亭的石凳上,不仅可以观赏艳丽的小湖,还能钓鱼呢!导游说,在这个小亭子里,八仙曾在此救过人。 我还去了山上的寺庙,拜了佛祖。
黄昏,山上的一切几乎都是金黄色的。我们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我想:这里真是太美丽、太好玩了!
㈧ 西湖游记一则(袁宏道)解析
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
文/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 ⑤石篑:一个人的号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张功甫:人名 ⑧恋:迷住 ⑨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⑾设色:用颜色描绘 ⑿夕舂:夕阳 ⒀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⒁受用:享受.
译: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心灵感悟]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为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简介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放眼,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西湖二):西湖最美的季节和时辰是春天和月景。一天中最美的是清晨水气弥漫时的湖光和傍晚暮霭笼罩时的山色。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春寒抑制而迟开,和杏花、桃花接上了,斗妍争奇,竞相开放。成为罕见的奇观。
好友石篑多次对我说,傅金吾园中的梅花,高雅非凡,南宋名将张俊之孙张功甫,他的家园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想急着去看,大饱眼福。我这时被桃花所恋,竟不忍离开。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延伸二十多里。唱歌奏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富贵人家的盛装,(红男绿女)甚至比堤畔的草还多。美丽妖艳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西湖,只在午、未、申三时实际上湖光成为绿色的工笔,山气用颜色描画的妙处,都在早晨太阳开始出来,夕阳没有落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时才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西湖)月景更是难于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趣味。这些乐趣留给山僧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一、课文主旨
《西湖游记二则》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二、结构内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三、写作特点
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西湖一
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㈨ 《西湖游记二》赏析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1560~1600)、弟袁中道(1570~1623)合称为“公安三袁”。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官场昏庸,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原文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 ⑤石篑:一个人的号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张功甫:人名 ⑧恋:迷住 ⑨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⑾设色:用颜色描绘 ⑿夕舂:夕阳 ⒀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⒁受用:享受.
译文
西湖一: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农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西湖二: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
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红桃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奏乐声像阵阵清风到处传扬,少女们混合着脂粉的汗水像道道细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多,美丽妖艳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湖,只是在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成绿色、山气用颜色描画的非常奇妙、都在早晨的太阳出来才出来,夕阳还没有落下,才显得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调,山水的容颜和意境,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写作背景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文章层次
《西湖一》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写作特点
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止:通“只”
西湖一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⑥杭州西湖游人多在何时?(原文)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㈩ 写一篇关于咸阳湖的游记不少于一千字作文
一泓碧水润古城,渭水贯都展新颜.自古以来,咸阳就有“渭水贯都”之说,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今天的咸阳湖,一泓碧水,十里烟波,似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又不知会吸引多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写出多少千古传诵的美丽诗篇,绘出多少无以伦比的壮丽画卷.看惯了多少秋月春风,唯有此景,令人难忘.无风景可看,或把风景看透,有一汪湖水足矣!
滚滚渭河水,流走的是人们的丝丝忧愁;宁静的咸阳湖,留下的是人们的点点欢乐.徜徉湖坝,近观湖景,我顿觉思绪万千,不由感慨万分,却又难以言表.我的湖水情结,深沉的落入湖底,清淡的漂于水面.这一汪湖水,笼罩着传奇的神话,散发着秦汉的灵韵,承载着现代的气息.渭水平湖,己成为历史与现实相辉映,水面与景观相交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间乐园.再现昔日秦城咸阳“流水潺潺,绿草茵茵,花香袭人.”的美丽景象.咸阳湖,美丽的湖.不知寄托着多少人的情怀,多少人的思念,不知会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多少美丽的传说.
以一个城市的名字命名一个湖,这个湖自然就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它就是城市的眼睛.城之灵气,市之神气,人之仙气,通过它传神秀慧之眼折射出来的,那就是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湖是城市的眼晴,虽然眉目各不相同,但养的都是城市的灵气,映的都是城市的心,润的都是城市的身.西湖如此,咸阳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