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遗址
①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来!断云泽为您解答源:
这里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希望您满意!来自团队 新兰史海
② 瓦岗寨遗址准确的地方在那里
瓦岗寨
滑县是河南省安阳市辖县之一,位于黄河以北,安阳市南部。瓦岗寨位于滑县南内部,是隋末容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根据地。
2006年,河南投资3亿元建设瓦岗寨旅游区。河南省滑县人民政府投资近3亿元,建设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河南滑县瓦岗寨是隋末瓦岗军大起义之地。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包括隋唐商业街、一个主景区和十个分景区,主要景观组成分太玄林、八阵图、瓦岗军寨和国公祠。主景区占地3000余亩,投资1.2亿元。瓦岗寨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成后,将与林州红旗渠、汤阴岳飞庙、内黄二帝陵、浚县大丕山等共同构成豫北自然人文旅游景观带。日前开工建设的点将台景观,是瓦岗寨主景区之一,占地面积140亩,预计2007年底前完工
隋大业六年(公元611年),翟让聚众瓦岗寨
③ 文言文中河阳大体位置在
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
1 、黄河北岸。 南朝 ,梁江淹的《别赋》:“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阳。” 元袁桷《清明》诗:“ 河南禁酒河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2、晋潘岳曾任河阳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唐,王维的《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江夏 之童,貌夺河阳 之美。” 宋朝,苏辙的《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 河阳罢后成南圃, 彭泽 归来卧北窗。”宁调元的《燕京杂诗》之二:“容易河阳丝两鬓,妇人醇酒未应怜。”
孔子作的《春秋》记载,在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天子狩于河阳”。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次狩猎活动,而是晋文公召周天子,命诸侯国以朝周天子名义举行的一次会盟活动。河阳即今吉利、孟州一带。
(3)河阳遗址扩展阅读:
孟州历史悠久,秦为河雍,汉置河阳,唐为孟州,明称孟县,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孟州市。
境内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的故里。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史名人都曾到此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于焦作市,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毗邻黄河小浪底旅游区,洛常路、新孟路、207国道穿境而过,洛阳黄河大桥、焦作黄河大桥分布东西两侧,与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相连。
参考资料:网络-河阳
④ 阳都的古文化
悠久灿烂
几十万年前,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古文化。龙山文化遗址44处,夏文化遗址1处,商周文化遗址31处,汉文化遗址90处。统计的是数字,证明的却是生存、栖息在沂南土地上的远古人类用血汗写下的奋斗历史。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大庄镇的“西司马古遗址”。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 —1.5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内涵丰富,保存较好。1992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发掘保护的还有属龙山文化的“苗家庄古遗址”,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较好的“东柳沟古遗址”等等。
到夏代,沂南境域已属东夷,商属人方,西周至春秋为阳国,秦始设立郡县,置阳都县,隶属琅琊郡。两汉、三国、西晋沿袭之。古阳都县阳都故城遗址,沂河西岸半里许,桑泉水(即今汶河)南五里黄疃庄,阳都故城址犹在”。经考察和有关资料确认,此地为汉之阳都县阳都故城遗址,系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祖居地和诞生地。1993年在孙家黄疃庄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1995年沂南县承办了全国第八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
沂南文化古迹众多。县级23处。其中兴盛的两汉曹魏时期,遗存下大量弥足珍贵的汉代画像和石雕。历史最久远的当数位于铜井镇三山沟村的“汉元风凤凰刻石”。两只凤凰分别刻在拔地而起的花岗岩石上,刻大凤凰的一石,刻像左上角刻有“凤凰”二字,刻小凤凰的一石,刻像右侧刻有“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元凤”字样。雕刻技法是在原生粗糙石面上施阴线刻,构图简单疏朗,显出古朴的原始趣味。画面上所刻之字《中国书法大词典》著录为汉隶,评价书法淳古、质朴。傅惜华先生所著《汉代画像全集》收录了此画像。“元凤”为西汉昭帝刘弗陵年号,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汉元凤凤凰刻石”是全国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画像石。
“北寨汉画像石墓”,是沂南县乃至中国的文化瑰宝。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末年家族式墓葬中的主要墓室。墓室280块石质构件都是按一定尺寸预制,然后安装。墓室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并建有卫生间。室内有画像石42块,画面73幅,画面总面积44.227平方米。画像气势恢宏,刻工细腻流畅,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历史价值,是汉画像石发展鼎盛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齐鲁小敦煌”。这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汉画像石墓中画像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此墓作为词条,已收入《辞海》、《中国大网络全书》,画面“七盘舞”已收入《辞源》作为词条“七盘舞”的插图。画面“丰收宴飨图”曾作为教材选入中学历史课本。中央电视台曾从中华文明精品的角度摄制了专题片。北寨汉墓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刻,较临沂市其他县区要多。这些石刻文物,有的已经融入一方人民的精神生活。青驼镇的“青驼”就是一例。青驼镇驻地青驼村因其村西有一对青石雕刻的“驼”而得名。“驼”身长1.7米,似狮类虎,背有双翼,昂首阔步,给人以精力充沛之感。在青驼村,千百年来人们视其为村之祥兆,村之灵魂,衍化出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除汉代石刻外,双堠镇还有两处比较完整的石刻造像。朝山有83尊,云庆山有50尊,每尊都高约0.3米。苏村镇夏孟寺后唐碑、张庄镇法云寺明碑等寺庙碑碣也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外,苗家曲信量桥、河阳白龙桥也是珍贵的古建筑。县境内还有庙官庄汉古墓群等多处未发掘的古墓群。
⑤ 古时的孟州是哪里
古时的孟州是河南省西北部。
孟州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为焦作市代管县级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滨黄河,孟州在夏朝属孟涂氏封地,称孟涂国。
在商、周时期为畿内地,周武王姬发伐纣,会八百诸侯于黄河北岸渡口因谓之盟津,又称富平津。周初这里称盟称向。
秦属三川郡北境,为河雍县的一部分。汉武帝元封五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始称河阳县,隶河内郡。其后近千年中数次易名,称河亭县、大基县、谷旦县、盟州等。
唐武宗会昌三年,升河阳为孟州,领河阳、济源、温、汜水、河阴五县为属邑,隶河北道。明洪武初,仍为孟州,领温、济源二县。
洪武十年改州为县,始称孟县。1945年9月4日,孟县第一次解放,1947年7月7日最后一次解放。199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孟县撤县建市,设立孟州市,所辖区域不变。
(5)河阳遗址扩展阅读:
孟州市有耕地37.6万亩,紧紧围绕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积极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农业科技。
全市常年夏粮面积25万亩左右,其中优质小麦近二年从无到有发展到8.19万亩,秋粮面积16万亩,其中优质玉米12万亩,花生常年种植面积8万亩。
棉花常年种植面积3万余亩,粮经比达 5.5:4.5 ,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成为河南省农业生产先进市、科技示范市、粮食吨粮县、小麦千斤市等,形成平原区以优质专用粮为主。
黄河滩区以出口创汇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陵区以名优水果为主的生产格局,孟州市现有水果面积近10万亩,近几年,果业结构调整逐步向早中熟苹果、名优小杂果优化。
引进美国八号、珊夏、昂林、澳红等中早熟苹果品种10多个,引进大棚葡萄、李、大粒樱桃、梨枣、冬枣等小杂果新品种20多个,先后建成了三大基地。
即农业部质检中心3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河南省出口创汇示范基地,苹果注册了河阳明珠商标,主栽品种新红星、红富士、华冠被农业部质检中心评为优质产品。
新红星、红富士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定为绿色食品,并颁发了优质产品证书和绿色食品证书。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孟州选送的王林、新红星两个苹果品种还分别被评为世博会铜奖。
⑥ 陕西河阳在哪
河阳
开放分类: 地理、景点、历史、河南
Hé yáng
(河阳)
1. 黄河 北岸。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君居 淄 右,妾家 河 阳。” 元 袁桷 《清明》诗:“ 河 南禁酒 河 阳饮,醉醒相看总有情。”
2. 晋 潘岳 曾任 河阳 县令,后多以“河阳”指称 潘岳 。 唐 王维 《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 江夏 之童,貌夺 河阳 之美。” 宋 苏辙 《寄题江涣长官南园茅斋》诗:“ 河阳 罢后成南圃, 彭泽 归来卧北窗。”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二:“容易 河阳 丝两鬓,妇人醇酒未应怜。”
孟州历史悠久,秦为河雍,汉置河阳,唐为孟州,明称孟县,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孟州市。境内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的故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史名人都曾到此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隶属于焦作市,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毗邻黄河小浪底旅游区,洛常路、新孟路、207国道穿境而过,洛阳黄河大桥、焦作黄河大桥分布东西两侧,与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相连。
孟州市发现东周河阳古城
河南省文物局近日组织专家对位于河南省孟州市槐树乡西部岭区的一座古城进行现场考查,据城墙的保存现状、出土器物、夯窝夯层分析和文献资料印证,初步确认此城为距今2600多年的东周河阳古城。
《竹书纪年·晋纪》记载:“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也记载,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河南省文物局专家介绍说,孟州市从秦汉始置河阳县,一直延袭到金元,河为黄河,水北为阳,故河阳在黄河北岸。
经省文物局考证,这座古城址呈正方形,面积25,000平方米。南北城墙保存较好,现仍有500余米,墙高8米。东西城墙虽被毁,但墙转角处仍能看。城墙基础坐落在生土层层上,有的地方由人工堆积而成,其上部则经人工夯筑,夯层厚16厘米左右,夯窝为圆平夯,系用铁制夯具夯成。故推断此城为战国时所筑,而且从出土陶片看,均早于汉代。从地理位置看,这是古代从山西晋城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附近又无其他古城,所以它可能就是河阳城。
据介绍,这座古城对研究春秋诸侯争霸、天子地位下降等历史极为重要,对于研究军事、交通、城市发展也有一定意义。
潘岳河阳一县花
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河南荥阳中牟人。潘岳先在河阳县作县令,后来又在怀县作县令,确实也是个知民疾苦、爱民如子的好清廉好官。
晋时代的小县城不似今日,充满着廉价的对大都市的低层次摹仿和烦人的喧嚣。那时的县城大都是田园风光,山清水秀,林木秀挺,案牍之余,夫唱妇随,琴棋书画,俸禄足以养家,美妻花貌倾城,遥思当年以才名倾动帝颜,想必潘岳因仕静涞乓
⑦ 河阳属于哪个省
河阳是属于今天的河南省。
河阳县,古地名。即今河南省焦作内市孟州市。
汉武帝容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河阳县,故治在今孟州市槐树乡桑洼村。属河内郡。新莽改称河亭县。东汉、魏、晋、北魏均称河阳县。北魏太和中至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先后筑河阳三城,河阳三城遂为洛阳以北军事重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废河阳县为河阳关。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河阳县。唐武德初改为大基县,置河阳宫。八年,改称河阳县。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复大基县,属洛州。玄宗朝以讳复为河阳县。开元初,为东京畿邑,属河南府,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设孟州,河阳为治所。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改属济源郡。 金天会六年(1128年)仍为孟州治所。明洪武初,省河阳入孟州。
⑧ 孟州有哪些旅游景点
人在旅途,金亚是家。
孟州市金亚国际大酒店是独资四星级涉外酒店。位于孟州市黄河大道88号,距
离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云台山、神龙坛、王屋山、皇城相府、小浪底等著
名旅游景区不足百里,距韩愈陵园10公里,周边有黄河湿地、顺涧湖、古周城、锁
蟒湖等景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
金亚国际大酒店整体占地25余亩,总经营面积25000平方米。餐厅风格独具,美食荟萃。餐饮部有名厨主理的燕鲍翅、生猛海鲜,所供菜品集川、豫、粤菜之精髓。宴会厅可容纳300余人同时就餐,总体可同时供800人就餐,是举行婚宴、大型会议用餐的理想场所。中餐厅包间风格各异,环境豪华典雅。伊斯兰餐厅包间尽享民族风情、美味。酒店供应自助早餐、经济套餐,另设全日送餐服务,任您随时在房间享用各种风格的美味佳肴。金亚酒店拥有132间客房,其中总统套房一间,套房六间,单间二十一间。装修豪华舒适、宽敞典雅,所有房间均配有宽带上网接口、国际国内直拨电话、多频道国际卫星电视、可独立调控的中央空调、迷你酒吧、整体浴房等设施。无烟客房和残疾人特别房间更能细微处见关怀。大型会议厅宽敞宏大,灯光、音响一应俱全,是孟州市最大的酒店会议中心,可容纳300余人。多功能会议配有同声传译系统、大屏幕数码投影仪等会议设备。另有多间中小型会议室,适合举行各种会议、展览、研讨会、宴会。提供商务会议及专业服务,妥善安排每一细节,是各界嘉宾的最佳选择。
金亚国际大酒店总经理诚迎你的到来!
⑨ 河阳指的是哪里
河阳地区指的是黄河北岸的地区。秦代时叫“河雍”,汉代时叫“河阳”,内唐代时叫“孟州”,明代容时叫“孟县”。
河阳境内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的故里。
⑩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么
以焦作地区为主体区域的历史文化,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具体、权威的称谓,可是,在其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却有不同的称呼和说法,如“山阳文化说”、“覃怀文化”、“怀文化说”、“怀川文化说”、“河济文化”、“河内文化说”等。尽管众说纷纭,然而,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性、发展的根源性、文化的原创性、辖域的一致性、史实的重大性、内容的丰富性、广泛的包容性、思想的基础性、影响的辐射性、延续的长期性等特性,彰显着文明辉煌,却不容置疑。下面,择要述之:
一、独特的地域性
焦作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今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北部父亲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脉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后者是东西走向)抵御着西北风的狂暴劲吹,是为“山阳大地”;南部是母亲似的大河----黄河和伟岸的邙山,故称“河阳之地”。
太行山,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诸多名称,《列子》谓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经》谓之“五行山”、“盘古山”,《隋书地理志》谓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立于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山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人称其为“陉”。著名的“太行八陉”在河南省境内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自古为河南地区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内的太行山地区,在古代历来被视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直对北岸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伟人毛泽东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可见,黄河之伟大,黄河在人们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焦作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黄河在焦作市境内流经孟州(最西端是西虢乡)、温县、武陟三县市,境内河道长98公里,现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内沁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流经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四县市,在武陟方陵汇入黄河),境内河道长80公里。
太行山层峦叠嶂;母亲河渊源流长。焦作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壮丽。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气,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势。
《史记》中说,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带,即夏都河东、商都河内、周都河南,明确是指洛阳黄河段的南边、北边、西边,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晋两省交界一带。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而焦作正初于这个核心之中。
二、发展的根源性
树有根,水有源。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多有论争,但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在学术界历来是不争的事实。河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犄角怀川,双阳大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得天独厚。这里良好的地域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发展。
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动,繁衍生息。汗牛充栋的史籍记载,考古调查及发掘的1092处文物点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证明:焦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三河文化(河东、河南、河内)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焦作市城区,还是焦作辖区的边缘地带,焦作历史文化连绵延续、发展不断。目前已经发现的沁阳邘邰祖先洞、博爱汉高城和六堆峪、济源王屋山4个地点的旧石器文化,说明距今5—3万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生息。据1960年《博爱县志》记载:在汉高城村西山发现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孟州子昌、沁阳捏掌和紫赵、焦作九里山、济源长泉和邵原,不落后于全国同时期的考古文化,从遗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铲、石磨盘等。从这些工具来看,当时焦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距今7—5千年前的3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更多的龙山文化遗址的数量和水平于全国同时期的文化是齐头并进的。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的博爱县金城龙山文化中期古城址,为全国独一无二;温县徐堡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内含之丰富、筑城技术之先进在全国少见。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城市等级制度和发展历史、史前城市形态、我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和形成、筑城技术、古气候、古环境、水利史(沁河和济水的变迁)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表明黄河和济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代里,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从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的三大部落的活动区域,是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济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坛山地区(如黄帝祭天战蚩尤等),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和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地区,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带。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黄河水经过大禹治理,顺流入海后,济源、焦作的怀川大地逐渐干涸,人类先祖开始由山区到今华北平原活动、定居。原始社会末期,这里的“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这里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济源原城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区有新石器时期--汉的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时期的温国故城等等。这些考据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图画文字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大姓的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据考证起源于河南的大姓有72个,而这其中起源于焦作的姓氏有46个。如:温、覃、苏、雍、鄂、于、樊、巩、苟、蒋、卜、安、程、晁、陆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来源于焦作,系汉献帝刘协的后代避难到日本后发展成的姓氏。
三、文化的原创性
焦作历史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开创作用。无论是远古神话、黄河水利文化,还是古老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学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是人类始祖和神话传说的发源地。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鲧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起源并广为流传。
先民们用石器“刳木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陆行载车,水行载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勋的第一座丰碑;焦作,有万里黄河千里长堤的第一个堤头;焦作,有黄河河工引吭高歌的第一支号子。黄河北岸,一马平川,草长莺飞,扬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朴风情,展现出古老神秘的黄河文化、水利文化。
焦作地区与黄河南岸的郑州至洛阳一带,自古就是沟通大半个中国的水上运输中枢。黄河、洛河、沁河、丹河、卫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运河等人工河流交汇于此,发达的水路漕运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谱写了无数华丽的篇章。
这里,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是以阴阳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焦作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四、辖域的一致性
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础和主观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时,为冀州覃怀之地。这里不仅为国都所在地,而且还以此为大本营,积极向外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殷商时期,覃怀地区为其畿内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温县一带。盘庚迁殷后,该地区仍为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来往和重要的田猎地,卜辞所记甚多,如“甲申卜:王其于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于覃无灾吉”。《尚书·禹贡》中说:“覃怀底绩,至于衡章。”意思是说,覃怀这个地方治理的范围,到横着的漳河那里。
西周时,这里为畿内地,是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东周时期称南阳,先为畿内,后为晋所得,当时的范围大概指今天的浚县以西至济源、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这里属魏、韩,置阳樊、温、攒茅、向、怀、州、盟、扈、宁、卷等县;秦实行郡县制,这里属三川郡,置怀、武德、波、山阳、州、温、河阳、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县;历代均有建制,且置县大同小异。自东周至隋代,这里均置有怀县;自唐至金,这里置怀州;元、明时,设怀孟路、怀庆路;清朝时,置怀庆府。从行政建制和历史沿革来看,焦作地区自夏建制以来,辖区内曾有诸多县制;“怀”由县制为州制、为路制、为府制。从空间地域来看,辖区范围逐渐扩大,超出了现代焦作地区的范围,但焦作地区是其核心地带。因此,焦作历史文化的主体区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东连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样的一个范围内。
五、史实的重大性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古代,焦作地区曾是洛阳王都辖区;当代,洛阳是焦作地区西南的紧邻。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宏图霸业的诸侯会盟;既有牵动天下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这里经常烽火连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春秋末战国初,诸侯在这里会盟,留下温县盟书(沁阳盟书)。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新莽军的河阳大战。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山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阳战乱。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山,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制起义军向北发展……
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
六、内容的丰富性
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焦作历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特性。
焦作历史文化里有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这里是人类演变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家禽,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陶罐里储存的小麦,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牧业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井人在帝尧时代就开始了“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们迁居怀地邢邱一带,从事农耕生活,开创了灌溉农耕文化。殷商时期,焦作地区为商王朝重要的经济中心。周时,覃怀地区为“邦内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税供给衣食之地。文献中还有“天子之甸”的记载。因此,覃怀地区乃是供给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经济支柱。焦作地区出土的西周铜犁头,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农业的发展水准。东周时期,该地区夏收小麦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过渡到了连种制,并且创始了轮作复种制。轮作复种制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日益丰富,手工业发展,商业也异常繁荣起来。焦作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柄铁剑和一些铜镜,映照出这里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旧郡志》说:“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揖伊洛,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史记·货殖列传》说:“河济之间千树荻,坐以致富。”《盐铁论·通有》记载焦作:“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经成为洛阳向西北、东北联系山西、河北的地区性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带缔造了华夏文明。“三河”地带乃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其中的“河内”地区也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粮仓、国家的经济中心。农业的发达,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还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民办的著名书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藏品显示的特点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馆,没有像焦作这样,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长”的。
七、广泛的包容性
通过经济交流、战争讨伐、人口迁徙、宗教传播等众多渠道,焦作历史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形成了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牧业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三代,洛阳以成为国家的都城、权力的中心,焦作地区成为联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华北平原的通道和门户,是拱卫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肠坂道上的天井关、白陉关、王屋山上轵关,黄河边上的孟津渡口成了军事要塞;黄河、济水、沁河、丹河(卫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险,这种独特地理环境的军事战略位置异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过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积聚力量,再通过轵关和天井关进入晋南扩展地盘的;先商文化就是从太行山东路南下至新乡地区,商人看着奔流的黄河水(当时黄河未改道)无法通行,西折到沁河东岸长期定居下来,并在与夏人隔沁河对峙时建立了商军事重镇---府城。商人壮大实力后西渡沁河和济水,跨黄河孟津渡口南下进入伊洛盆地灭夏。
商周之际,武王伐纣,从孟津渡黄河,在焦作地区整军备战(修武),焦作人民箪食壶浆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区的许多地名都还见证着历史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经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迁移,北边紧邻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数民族到达平原的第一站。汉朝时,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已传入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后,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焦作地区和白马寺隔黄河而望的东汉千载寺、北魏净影寺、月山寺、圆融寺、万善寺等等,都历经风雨,长期兴盛。
八、思想的基础性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温县东口悟的“道”、柳下惠的后人承继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阐发的“仁”,汉魏以来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占4例),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玄学”等,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重大节气、民俗活动,如自夏历颁布形成的岁时节日、长期形成的婚丧嫁娶习俗等,都繁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例如: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云台山茱萸峰周边地域,后来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一名著名考古学家说: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外围的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中华文化这朵绚烂的文明之花。
九、影响的辐射性
焦作历史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汉献帝、山阳公刘协的后代远渡日本,在那里产生了三个姓氏。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从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过往的不仅仅是客商行人和船只货物,还有思想文化和远征高丽的军队。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贬居潮州的时间仅7个多月,却因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积极作为,赢得当地士庶的永久怀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显,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韩愈,以韩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韩山”、“韩江”、“韩木”等,现今潮州市区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学等,它们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态,以韩愈的姓和号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对韩愈的怀念与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馆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额题着“昌黎旧治”、“岭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韩愈治潮而产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园内,涵碧楼后面山坡上,有一“景韩亭”,亭内正壁中有据说是韩愈所书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龙为霖主持摹刻的《白鹦鹉赋》石碑。潮州北郊韩江北堤旁有“祭鳄台”,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迁至韩山,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视为潮州城的标志。韩愈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唐宋时期兴盛的瓷都当阳峪,聚集数万名工匠,因战火变乱,一些工匠避难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艺在当地逐渐流传。明清时期兴盛的“怀商”,足迹走到哪里,便把精神面貌和经营理念展现在那里,给世人留下了“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 、“南京到北京,不如怀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