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精绝国遗址
① 精绝古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丰县。
精绝,即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精绝国是西汉时期中国西部一个比较小的城邦国家,位于尼雅河畔的一处绿洲之上。精绝国以农业为主,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繁华富庶。东汉后期,精绝国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后来,受魏晋王朝节制。公元3世纪后,精绝国消失。
http://ke..com/subview/324787/324787.htm
② 请问尼雅遗迹就是精绝国吗我感觉好像精绝国好像比尼雅遗迹更远吧!
《汉书·西域传》抄里袭对尼雅的描写是“精绝国,王治精绝城,户480,口3360,胜兵500人。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路过尼雅,称其为“王治尼壤城”。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写道:“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基,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过,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
尼雅古城1901年由英国人斯坦因首次发现,被确定为西汉时期精绝国的遗址。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位于民丰县北约150公里处的沙漠中,周围都是起伏的沙山。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
③ 古代精绝国的王城在哪里
尼雅是汉代精绝国故地,精绝国是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精绝既然是一个国家,就要有国王,作为一国的统治者,国王所居住的地方,被称作国都;由于国都筑有城池,所以国都又有王城之称。那么,古代精绝国的王城在哪里呢?这是考察过尼雅的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古代的精绝,是一个只有3000多人的小国。受其国力的限制,其王城也很小。玄奘曾途经尼壤城,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唐代的尼壤城,就是汉代的精绝城。在唐代的时候,精绝国已经灭亡,成为古于阗国的一部分,因而精绝城改称尼壤城。据玄奘所见,尼壤城周长只有3~4里,如果是正方形的城,每面城墙尚不到一里,确实规模很小,仿佛是清代的一座军营。在和田市西部,保留有清代的军营,其规模比尼壤城还要大一些。
一般来说,汉代的精绝王城,自然在古代尼雅遗址的范围内。然而自本世纪初以来,进入尼雅遗址考察的人员虽然很多,但都没有提到王城所在的问题。近年来,在No.2遗址有古代城墙的残迹,这一发现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所谓城墙遗迹,在No.2遗址的东南部。No.2是一个包括有20多个房址的遗址区,在其中编号为No.4的房址附近,有两座高大的长条形土丘。高约2.5~3米,长约20~30米,两座土丘相隔约50~60米。从侧面观察,这两座土丘的中间,是层次清楚的黄土层。其下部的黄土层,已经坍塌破坏,层次不清;其上部的黄土层则乱作一团,如同烂泥堆积。由于这两座土丘呈长条形,彼此在一条直线上,在两座土丘西方200米的延长线上,还有两座小土丘,仿佛是断断续续的城墙,因而有人认为这就是古代的城墙。
中国古代的城墙出现很早,都是以夯土筑成。由于夯土是一层一层筑成的,因而层次分明,甚至连夯窝都还保留,很容易识别。在尼雅No.2遗址的土丘,看不出夯土的层次,显然不是人工筑成。土丘上部烂泥状的黄土,是由于风蚀作用所致,不是人有意堆积的。况且以烂泥堆积城墙的方法,在中国还没有前例。因此,这两座土丘应是自然形成的结果。在黄土层坚硬的地区,风蚀作用可以塑造各种奇形怪状的地貌,其中有的极像城堡,有风蚀城堡之称。风蚀城墙,也是风蚀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代的王城,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四面都有城墙。如果No.2上述土丘是城墙的话,由于它在No.2遗址的南方,应是南城墙。此外,在No.2的东方、西方、北方还应当有城墙,才能组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城池。然而,迄今为止却没有发现东城墙、西城墙、北城墙,这说明No.2南方的土丘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不会是城墙。
再退一步说,如果土丘是城墙,No.2便应当是精绝国的王城。作为王城,国王居住生活之处,必须有华丽的宫殿,雕梁画栋,才能显示出国王至尊的地位。浮雕梁头、柱头的现象,在尼雅的其它房址中屡有发现,然而在No.2却没有发现。又如在No.3的墙壁上有彩色的装饰画,地上发现有彩色地毡的残块,还有浮雕的木椅,显示出房主人有很高的身份;在No.4发现有装饰狮头、马腿、鸟翼的木椅和吉他,也显示了房主人的高贵身份。但是,在No.2房址中除了文书以外,却没有见到这类珍贵的生活器物,这都反映出No.2并不是高贵人士所居住的地方,更不像是国王所居住的王宫所在。
如果我们将尼雅遗址中,比较讲究的房址综合分析,那么,王宫之所在应当具备以下的条件:
房址的规模比较大,应当有十余个房间,各种生活设施比较齐全,大厅、厨房、竖炉等应有尽有;
房间应有华丽的装饰,如彩色壁画,彩色的地毡;
房间内应有浮雕艺术的桌、椅、床等高贵的家俱;
房间内应有金、银、玉装饰品的残迹;
房梁和房柱应有浮雕装饰,有雕梁画栋的气氛;
房址周围应当有凉亭、果园、水塘之类,作为国王散步游玩的场所;
房址应当地处交通方便的地方,距尼雅河不会太远,甚至就在尼雅河边,便于取水用水。
王城可以有土筑的城墙,但是不一定必须要有土筑的城墙。在东北地区,曾有以木栅栏组成的木城。古代尼雅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取之方便,王城也可以是木城,甚至是比较讲究一些的红柳篱笆墙。
尼雅王城在何处?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尼雅考察研究的深入进行,这个问题将来是可以解决的。
④ 我要精绝古国的详细资料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 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 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历史学界现在普遍认为尼雅即为古书中的精绝古国。
《自然之友》原文
〖编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讯》中,我们刊登了吴礽(音仍)骧先生写的《河西考古之余》一文,从考古的角度谈到古代开拓西北的教训。本期,我们再转载生态作家沈孝辉先生发表在《北京观察》2000年5月号上的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们二人在同一地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实地考察,竟达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这再次向我们证明:在我国的西北,历史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灾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惨痛的历史事实。任何稍有环境生态意识的当代人,都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绿洲——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车、麦盖提,一站站走去,无论你走到哪一个偏僻的角落,都可以听到民间流传的有关沙埋曷劳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传说。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听过;1OO多年前的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听过;今天,塔里木的子孙也会讲给每个客人听。沙埋古城的确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故事,虽然经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加工改编,因而出现了许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最初记载的那种警示意味。
传说古代于阗(音田)国(今和田)的北方有一个安乐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劳落迦。某日,街头突然出现一个装束奇特、相貌古怪的游方僧。曷劳落迦的国王得到禀报,居然下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掘沙扬土驱逐。于是游方僧不但化不到斋饭,反而到处遭受驱赶,只有一位礼敬佛像的忠厚长者表示关切,私下提供饮食。游方僧对长者说,由于本城居民扬沙驱赶我,将会受到灭顶之灾的惩罚。我走后,上天将会降下一场沙雨将曷劳落迦湮没,生灵灭绝。你必须及早离开。
仁慈的长者闻讯连忙四出报信,却无人相信,反遭讥笑污辱。长者见人们已经无可理喻,只好独自逃生。游方僧走后第七天夜半时分,整座城市正在梦乡,突然,凶猛的的沙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倾刻之间埋没了这个繁荣的城邦。从此,曷劳落迦变成沙山,永远沉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没曷劳落迦的传说,并非全无根据、仅为弘扬佛法而凭空杜撰。这是塔里木历史的折射。你只须抹去故事里的神话色彩,就会发现在这个半睡半醒的传说之梦中所蕴含的可怕的真实,以及人类破坏环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谴的真谛。事实上,它显然是根据西域历史上某个被风沙摧毁的绿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么曷劳落迦究竟是丝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几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逃离曷劳落迦的长者来到一个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荣的绿洲定居。玄奘从和阗去尼雅(古精绝国)的途中曾经访问过媲摩,他也可能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过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据古籍和当地人所提供的线索,在策勒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媲摩遗址,当地人称之乌宗塔提,即“远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绝)古城遗址(汉晋至前凉时期)
我们不妨按常理来推测一下:媲摩似应距曷劳落迦不远,并且两城属于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临近的水系,同时曷劳落迦应在媲摩地下游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难查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古城现已发现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乌里克和园沙。
有学者认为,曷劳落迦故地应在今于田县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汉代喀拉墩古城,方位、历史时期、放弃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仓掩埋(北朝时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维吾尔语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边上有两座高达20米的红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于田县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从腹心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处于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于阗王国历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喀拉墩古城历史上并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汉晋时代的佛殿、魏晋时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劳落迦古城。同样理由,曷劳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乌里克古城,何况它位于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离大漠的腹地。
丹丹乌里克遗址黄沙漫漫
依笔者所见,曷劳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发现的从未见史书记载的园沙古城。园沙古城因其周围的圆沙包而得名,城中未发现有佛殿、佛寺、佛塔之类建筑。与曷劳落迦的传说吻合。园沙古城的湮灭确与沙尘暴即环境的恶化有关。然而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存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越严重。考古发现,虽然园沙人盖房、冶炼、做饭、制造生活用品,样样都取自胡杨,但在城周围12公里的范围内却找不到一棵胡杨的残株。情况是明显的:过量砍伐林木,破坏了沙漠生态系统,加剧了绿洲生态的恶化。尽管园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是个谜,但沙化不能不是诸多推测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毕竟,古城的历史遗存已经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玛扎塔格古戎堡(汉唐时期戎堡,玛扎塔格原称通圣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乌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遗址)佛塔残迹
寻找曷劳落迦,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作;然而,对于生态学家来说,曷劳落迦究竟何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沙埋古城。我们只须将它们顺序排列,就会得出惊人的结论:
楼兰古城,位于古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干湖盆西岸,东距今尉犁县县城32O公里;
伊循遗址(即米兰古堡),位于古米兰河下游,距今若羌县县城东北80公里;
汉且末古城,位于车尔臣河下游,今且末县县城东北 15O公里;
精绝古城(今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尾闾,北距今民丰县县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当格古城、园沙古城,均位于克里雅河下游,分别北距今于田县县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乌里克遗址距今策勒县达马沟乡北90公里;
玛利塔格古戎堡,位于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国古城,距今皮山县城东北17O公里处……
我们只须将上述古城和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都葬身于沙漠腹地;而现代丝绸之路——公路干线及其所连接的绿洲城镇,又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历史上,楼兰曾经是东西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伊循城也有通衢直达敦煌,而今均已被库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变天堑,那“商胡客贩,日奔西下”的动人画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风蚀地貌并存的荒凉景观所取代。沿着从若羌至且末的现代公路,可以见到雪峰与沙山并峙的奇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涌过了公路,直扑昆仑山的脚下。从民丰到皮山长达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进逼的沙漠紧紧地挤在了昆仑山山前的洪积扇上。强烈的风蚀沙化,迫使皮山和民丰两县县城二度搬迁,而策勒县县城则三次搬迁。古、今丝绸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远。这一铁的事实,对于自汉代以来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形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已令人一目了然,无须再作任何阐释。
楼兰古城遗址(汉代楼兰王国,公元5世纪为丁零所破)
四
所有这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连同它们创造的绚丽的文化,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已统统被无情的流沙抹掉,竟然无一幸免!
沙漠是冷酷无情的。然而,人们在感叹之余,恰恰忽视了,冷酷无情的现代沙漠的制造者,正是人类自己。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绿洲的演变,基本上遵循着不断从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两汉及晋代的古城多建于内陆河的下游尾闾(音驴);隋唐时代的古城,多建于中游;而宋元期间设置的古城,多位于现代绿洲的外围。也就是说,随着绿洲不断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节节退缩,城镇随之节节迁移,而荒漠则节节进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历史,就是绿洲退缩、沙漠扩张的历史。
将古代绿洲与现代绿洲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古人的生存环境远比今人优越:那时候河流更长,水更丰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动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广阔肥沃。正因为如此,故宜牧、宜农、宜采集和渔猎,成为人类社会早期的伊甸园。由汉至唐,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并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汇中铸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西域文明。
对于塔里木盆地古代绿洲城邦的废弃,西域文明古国的消逝,学界有过种种推测:如战争破坏论、瘟疾流行论、气候变干论,等等。其实,这些论说都缺乏历史与科学的根据,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发展变化过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战争破坏了人们可以重建家园,瘟疾过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谈不到废弃。至于气候变干论,也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曾经对生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在人类短暂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并不显著,因为地质时期的变化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不过几千年。
古人曾夸耀的“沧海桑田”的丰功伟绩,实则留下更多的却是林草变桑田,桑田变荒漠的真实故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确曾拥有过繁茂的大森林,丰美的大草原和富饶的绿洲,而“一不留神”丧失了它们,只不过是恩格斯所说的“眨眼的瞬间”。所有这些过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绿洲中的现代维吾尔族少女。她们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历史?她们能否守住今日的绿洲?
五
安迪尔是和田地区的一座偏僻的小镇。依傍着小镇悄悄流淌的安迪尔河如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行进不远便急匆匆地一头扑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怀抱。当地人流传说,在安迪尔河消失处的沙漠中,步行约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经相当繁荣的城邦,不知什么原因和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座人烟断绝的死城。
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处从汉晋一直延续到唐代的古城遗址。虽然安迪尔古城不可能是曷劳落迦,但是关于它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知道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么魔法,只见城门洞开,街市寂然,建筑如新,而空无一人。遍地堆放着来自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奇珍异宝.随手捡上一两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无虞。可是这些珍宝,只能供你在城内玩赏、享用,如果你想永远据为己有,把它们带出古城,那巨大坚固的城门就会自动关闭,同时阴云四合,沙暴骤起,使你无法离开。当你一旦放弃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宝物放回原处,天空即刻晴朗,城门即刻大开,放你自由出入。
细细品味咀嚼,这真是一个同“沙埋曷劳落迦”一样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许就是它的姊妹篇。诚如圣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她的给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力,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那掩埋在利比亚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内夫得沙漠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其实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曷劳落迦和安迪尔古城一样,都向后人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米兰(伊循)古城遗址(唐代汉唐时代)
古代文明终因认为破坏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废墟,现代文明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重蹈覆辙“惊人相似的历史覆辙”。有人称:“西部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仿佛那遍地黄沙一夜之间都化作了满地黄金,有的报纸竟出现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这样耸人的标题。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炒作和舆论误导。实际上,中国的西部开发任重而道远。中国西部不同于美国西部。美国开发西部时,那里是生态完好的处女地;而我国今日的西部开发却是在前人两千多年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设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如果不首先改善环境,偿还前人的生态欠账,并在开发的全过程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就会像塔里木民间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样,西部将“城门关闭”、“沙暴骤起”。那时候,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再去沙丘下面寻找我们在21世纪留下的当代“曷劳落迦”,并演绎出一段新的“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故事呢?
(图可能贴不上去)
⑤ 精绝国在什么地方
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 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700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 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称为“佉卢文”的文字,这是一种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是一种极难破译的文字。 当年尼雅居民对水的管理和使用、树木的保护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水的使用是有偿的,水由专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失的要受惩罚。如有耕地发生无水干旱的情况,也要求及时调查并处理。如有人放水淹没仇家的田园、住屋要受罚;有小麦地一熟可浇二、三水。 当年的尼雅居民还很注意树木的生长和保护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沙枣树耐干旱盐碱,既可抵御风沙、美化环境,果实又可食用,是当年精绝人重点栽培的树木之一“活树,应阻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否则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便是当时这一制度的生动说明。他们还种植桃、苹果杏、桑之类的果木;芦苇、红柳枝在尼雅河两岸潮湿低洼的地方均有生长,容易获取,作为建造材料。
⑥ 精绝古国是否真的存在
史书上有记载,应该有过吧。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内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容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⑦ 介绍精绝文化及遗址等
http://ke..com/view/324787.html?wtp=tt
精绝国,最早见于《史记·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 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这是活跃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小王国 殷实而富庶。 时过四五百年,玄奘取经东归时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记》:“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泽地热湿,难以履涉, 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残缺史料仅记于此,精绝国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历史学界现在普遍认为尼雅即为古书中的精绝古国。
《自然之友》原文
〖编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讯》中,我们刊登了吴礽(音仍)骧先生写的《河西考古之余》一文,从考古的角度谈到古代开拓西北的教训。本期,我们再转载生态作家沈孝辉先生发表在《北京观察》2000年5月号上的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们二人在同一地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实地考察,竟达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这再次向我们证明:在我国的西北,历史上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灾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惨痛的历史事实。任何稍有环境生态意识的当代人,都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一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缘的绿洲——若羌、且末、民丰、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车、麦盖提,一站站走去,无论你走到哪一个偏僻的角落,都可以听到民间流传的有关沙埋曷劳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传说。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听过;1OO多年前的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听过;今天,塔里木的子孙也会讲给每个客人听。沙埋古城的确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故事,虽然经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加工改编,因而出现了许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最初记载的那种警示意味。
传说古代于阗(音田)国(今和田)的北方有一个安乐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劳落迦。某日,街头突然出现一个装束奇特、相貌古怪的游方僧。曷劳落迦的国王得到禀报,居然下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对他掘沙扬土驱逐。于是游方僧不但化不到斋饭,反而到处遭受驱赶,只有一位礼敬佛像的忠厚长者表示关切,私下提供饮食。游方僧对长者说,由于本城居民扬沙驱赶我,将会受到灭顶之灾的惩罚。我走后,上天将会降下一场沙雨将曷劳落迦湮没,生灵灭绝。你必须及早离开。
仁慈的长者闻讯连忙四出报信,却无人相信,反遭讥笑污辱。长者见人们已经无可理喻,只好独自逃生。游方僧走后第七天夜半时分,整座城市正在梦乡,突然,凶猛的的沙雨伴随着狂风从天而降,倾刻之间埋没了这个繁荣的城邦。从此,曷劳落迦变成沙山,永远沉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
二
沙雨湮(音淹)没曷劳落迦的传说,并非全无根据、仅为弘扬佛法而凭空杜撰。这是塔里木历史的折射。你只须抹去故事里的神话色彩,就会发现在这个半睡半醒的传说之梦中所蕴含的可怕的真实,以及人类破坏环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谴的真谛。事实上,它显然是根据西域历史上某个被风沙摧毁的绿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么曷劳落迦究竟是丝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几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逃离曷劳落迦的长者来到一个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荣的绿洲定居。玄奘从和阗去尼雅(古精绝国)的途中曾经访问过媲摩,他也可能是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提到过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据古籍和当地人所提供的线索,在策勒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媲摩遗址,当地人称之乌宗塔提,即“远方的古城”之意。
尼雅(精绝)古城遗址(汉晋至前凉时期)
我们不妨按常理来推测一下:媲摩似应距曷劳落迦不远,并且两城属于同一古老的河流或者是十分临近的水系,同时曷劳落迦应在媲摩地下游方向,即更深入沙漠北部的地方。不难查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古城现已发现的有三座:喀拉墩、丹丹乌里克和园沙。
有学者认为,曷劳落迦故地应在今于田县克里雅河下游的大河沿附近,很可能是汉代喀拉墩古城,方位、历史时期、放弃原因等要素均吻合。
喀拉墩古城已被沙仓掩埋(北朝时期)
喀拉墩是近代起的维吾尔语的名字,意思是“黑沙包”,因古城边上有两座高达20米的红柳沙包而得名。喀拉墩南距于田县城 190公里。
在古代,克里雅河从腹心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而喀拉墩正处于接近沙漠中心的位置,但它究竟是于阗王国历史上的哪座城市,至今尚无定论。
然而,喀拉墩古城历史上并非不信仰佛教,恰恰相反,城中有汉晋时代的佛殿、魏晋时期的佛寺佛塔,因此不可能是曷劳落迦古城。同样理由,曷劳落迦也不可能是丹丹乌里克古城,何况它位于克拉墩的西南部,更偏离大漠的腹地。
丹丹乌里克遗址黄沙漫漫
依笔者所见,曷劳落迦更像是近年在喀拉墩西北41公里发现的从未见史书记载的园沙古城。园沙古城因其周围的圆沙包而得名,城中未发现有佛殿、佛寺、佛塔之类建筑。与曷劳落迦的传说吻合。园沙古城的湮灭确与沙尘暴即环境的恶化有关。然而古城的沙化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这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城中1.2米厚的土层,最底下是淤泥芦苇,往上渐渐存了细沙,越接近上层沙化越严重。考古发现,虽然园沙人盖房、冶炼、做饭、制造生活用品,样样都取自胡杨,但在城周围12公里的范围内却找不到一棵胡杨的残株。情况是明显的:过量砍伐林木,破坏了沙漠生态系统,加剧了绿洲生态的恶化。尽管园沙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是个谜,但沙化不能不是诸多推测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毕竟,古城的历史遗存已经埋在座座沙包之下。
玛扎塔格古戎堡(汉唐时期戎堡,玛扎塔格原称通圣山)
三
沉睡在沙漠中的乌宗塔提(古媲(音僻,媲美)摩遗址)佛塔残迹
寻找曷劳落迦,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言,可能是一件足以令人热血沸腾的工作;然而,对于生态学家来说,曷劳落迦究竟何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在塔里木盆地的瀚海大漠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沙埋古城。我们只须将它们顺序排列,就会得出惊人的结论:
楼兰古城,位于古孔雀河下游,罗布泊干湖盆西岸,东距今尉犁县县城32O公里;
伊循遗址(即米兰古堡),位于古米兰河下游,距今若羌县县城东北80公里;
汉且末古城,位于车尔臣河下游,今且末县县城东北 15O公里;
精绝古城(今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尾闾,北距今民丰县县城150公里;喀拉墩古城、卡拉当格古城、园沙古城,均位于克里雅河下游,分别北距今于田县县城 19O、2OO、22O公里;丹丹乌里克遗址距今策勒县达马沟乡北90公里;
玛利塔格古戎堡,位于和田河中游,北距今和田市2OO公里;
皮山国古城,距今皮山县城东北17O公里处……
我们只须将上述古城和古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并用一条虚线将其连接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事实是令人震惊的,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都葬身于沙漠腹地;而现代丝绸之路——公路干线及其所连接的绿洲城镇,又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历史上,楼兰曾经是东西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伊循城也有通衢直达敦煌,而今均已被库姆塔格沙漠所阻隔,通途变天堑,那“商胡客贩,日奔西下”的动人画面,已被沙丘、戈壁和雅丹风蚀地貌并存的荒凉景观所取代。沿着从若羌至且末的现代公路,可以见到雪峰与沙山并峙的奇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涌过了公路,直扑昆仑山的脚下。从民丰到皮山长达七、八百公里的公路,被步步进逼的沙漠紧紧地挤在了昆仑山山前的洪积扇上。强烈的风蚀沙化,迫使皮山和民丰两县县城二度搬迁,而策勒县县城则三次搬迁。古、今丝绸之路竟然平均相距1OO公里之远。这一铁的事实,对于自汉代以来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形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已令人一目了然,无须再作任何阐释。
楼兰古城遗址(汉代楼兰王国,公元5世纪为丁零所破)
四
所有这些曾经在丝绸之路上繁荣过、喧闹过、骄傲过、闪烁过迷人色彩的西域古城,如今,连同它们创造的绚丽的文化,权力与财富、光荣与梦想,已统统被无情的流沙抹掉,竟然无一幸免!
沙漠是冷酷无情的。然而,人们在感叹之余,恰恰忽视了,冷酷无情的现代沙漠的制造者,正是人类自己。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绿洲的演变,基本上遵循着不断从下游向中上游攀升的模式。如两汉及晋代的古城多建于内陆河的下游尾闾(音驴);隋唐时代的古城,多建于中游;而宋元期间设置的古城,多位于现代绿洲的外围。也就是说,随着绿洲不断从河流下游向上游节节退缩,城镇随之节节迁移,而荒漠则节节进逼。迄今一部塔里木的历史,就是绿洲退缩、沙漠扩张的历史。
将古代绿洲与现代绿洲作个比较就会发现,古人的生存环境远比今人优越:那时候河流更长,水更丰沛,森林和草地更茂盛,野生动物更加繁多,土地也更广阔肥沃。正因为如此,故宜牧、宜农、宜采集和渔猎,成为人类社会早期的伊甸园。由汉至唐,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从兴起到繁盛,留下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并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汇中铸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西域文明。
对于塔里木盆地古代绿洲城邦的废弃,西域文明古国的消逝,学界有过种种推测:如战争破坏论、瘟疾流行论、气候变干论,等等。其实,这些论说都缺乏历史与科学的根据,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发展变化过程未做全面的了解。因为,只要存在良田沃土,战争破坏了人们可以重建家园,瘟疾过去了可以重新使用,谈不到废弃。至于气候变干论,也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曾经对生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在人类短暂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并不显著,因为地质时期的变化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不过几千年。
古人曾夸耀的“沧海桑田”的丰功伟绩,实则留下更多的却是林草变桑田,桑田变荒漠的真实故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确曾拥有过繁茂的大森林,丰美的大草原和富饶的绿洲,而“一不留神”丧失了它们,只不过是恩格斯所说的“眨眼的瞬间”。所有这些过失,都只能怪人,不可怪天!
生活在尼雅河畔绿洲中的现代维吾尔族少女。她们是否了解沙埋古城的历史?她们能否守住今日的绿洲?
五
安迪尔是和田地区的一座偏僻的小镇。依傍着小镇悄悄流淌的安迪尔河如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行进不远便急匆匆地一头扑进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怀抱。当地人流传说,在安迪尔河消失处的沙漠中,步行约一周的路程,有一座曾经相当繁荣的城邦,不知什么原因和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座人烟断绝的死城。
我后来了解到,这是一处从汉晋一直延续到唐代的古城遗址。虽然安迪尔古城不可能是曷劳落迦,但是关于它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知道这座古城究竟受了什么魔法,只见城门洞开,街市寂然,建筑如新,而空无一人。遍地堆放着来自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的奇珍异宝.随手捡上一两件拿出去,可供你一生衣食无虞。可是这些珍宝,只能供你在城内玩赏、享用,如果你想永远据为己有,把它们带出古城,那巨大坚固的城门就会自动关闭,同时阴云四合,沙暴骤起,使你无法离开。当你一旦放弃了非分之想,把攫取的宝物放回原处,天空即刻晴朗,城门即刻大开,放你自由出入。
细细品味咀嚼,这真是一个同“沙埋曷劳落迦”一样寓意深刻的故事,或许就是它的姊妹篇。诚如圣雄甘地所言:“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超过她的给予,不能超出自然的承载力,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那掩埋在利比亚沙漠中的金字塔、掩埋在内夫得沙漠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其实也都同掩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曷劳落迦和安迪尔古城一样,都向后人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米兰(伊循)古城遗址(唐代汉唐时代)
古代文明终因认为破坏化作沙漠中的片片废墟,现代文明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重蹈覆辙“惊人相似的历史覆辙”。有人称:“西部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仿佛那遍地黄沙一夜之间都化作了满地黄金,有的报纸竟出现了“走,到西部去拾第二桶金!”这样耸人的标题。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商业化炒作和舆论误导。实际上,中国的西部开发任重而道远。中国西部不同于美国西部。美国开发西部时,那里是生态完好的处女地;而我国今日的西部开发却是在前人两千多年开发基础上的再开发,而前人留下的又是一片急待治理的破碎山河。西部建设首要的是生态建设。如果不首先改善环境,偿还前人的生态欠账,并在开发的全过程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那么,就会像塔里木民间故事中所警示的那样,西部将“城门关闭”、“沙暴骤起”。那时候,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再去沙丘下面寻找我们在21世纪留下的当代“曷劳落迦”,并演绎出一段新的“前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故事呢?
(图可能贴不上去)
参考资料:自然之友2000通讯第2期
⑧ 《鬼吹灯》中的精绝古城真实存在吗在哪里
很多小伙伴儿都特别喜欢《鬼吹灯》中的故事,也深深的被胡一八和胖子的冒险经历所吸引,故事毕竟是故事,我们都知道《鬼吹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你知道吗,《鬼吹灯》中的精绝古城其实是真实存在的。
190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斯坦因的法国籍犹太人探险家,从精绝古城盗取了十几车的文物,而后30年,他又多次盗取了大批文物。并且他还将这些消息透露给其他国家的人,于是各国的探险家都来到中国各地进行挖掘,所以不仅仅是精绝古城,像敦煌,楼兰等各个遗址都遭到了盗取和破坏。而我国数以万计的文物以及记载大量信息的木简就这样被外国人盗走,因此,关于精绝古城的秘密没有信息的记载,我们也很难去证实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⑨ 精绝古城 地理位置
《汉书·西域传》:"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现代汉译——
精绝国,国王驻精绝城,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胜兵五百人。设置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译长各一人。北距西域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卢国四日的行程。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弥国四百六十里。
精绝国在自然地理学上被称为“塔里木盆地”,此外,它还拥有一个名称叫“亚洲腹地”——亚洲最深处的地方。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路段。从考古角度看,位于我国新疆的民丰县——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尼雅遗址。
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
1959年至今,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河渠、涝坝、陶窑、冶炼遗址等遗迹百余处。出土有木器、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钱币、木简等遗物。
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据新疆民丰县以北约130公里左右。请看下图红点处——
尼雅遗址(古精绝国故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红点处)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⑩ 精绝国遗址在哪
精绝国遗址,精绝国在哪,天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有许多王国,有个极具代表性的小王国,叫精绝国,在今天称为尼雅的地方,如今的尼雅只剩下精绝国的遗址,精绝国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两千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等出使西域,报道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有许多王国,其中有个极具代表性的小王国,叫精绝国,在今天称为尼雅的地方。令人不解的是,作为丝绸之路的要站之一,精绝国在三国、晋以后竟然逐渐沦为荒无人烟的沙海,从历史的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多少年来,学者们都在苦苦思索精绝国覆灭的因由,并试图在茫茫的沙漠中寻找那消失的精绝王国,以重现绿洲王国的风采。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腹地、尼雅河下游发现了尼雅废墟,尼雅这个历史上精绝国的废墟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国际探险家和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去处。
可悲的是,尼雅废墟并没有得到当时政府的有效保护,使得斯坦因之流得以肆意盗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9年,新疆博物馆学者李遇春等对尼雅废墟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1988年至1993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先后五次对该废墟进行考察。通过这几次发掘,人们对精绝国的文化面貌有了充分的认识。古老的精绝国不再是昨天的梦,一个千年的梦,它依然游荡在浩瀚的沙漠间,向人们诉说着那没有结尾的故事,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精绝国,位于今新疆民丰县北的尼雅河沿岸,在东汉班固的《汉书》中,它仅仅是一个拥有480户人口的绿洲小国,东汉时成为鄯善国的附属。考古发掘表明,在汉至晋时期,尼雅遗址所在的尼雅河下游地区,不论是作为精绝国,或中原王朝鄯善郡的属部,农业及水利灌溉、畜牧业、林业、毛纺、皮革、冶炼、木器、陶器制作,均是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生产部门,从而保证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专要。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站之一,西亚的玻璃器、希腊风格的艺术、健陀罗的装饰图案、印度的棉织物、黄河流域的锦、绢、漆器、铜镜、纸片,也都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存在,显示了精绝国作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站点上的一个绿洲王国特有的风貌。
作为沙漠中的绿洲王国,支流纵横的尼雅河水顺地势流泻至该地,使得尼雅绿洲得到很好的灌溉。当时的精绝王国统治者及普通人民,都深知河水、树木与自己的生存命运息息相关。根据出土的考古文字材料可知,当年精绝国对水的管理、使用和树木的保护都有一套有效的办法。水有专人管理,有一定的制度。
管理不善,导致损失,要受惩罚。一些耕地无水、干旱的情况,要及时调杏、处理。对于挡风防沙的树木,精绝国规定,如果有人将树连根砍断,罚马一匹,如果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可以说精绝国对水和树木的重视和管理,不仅保证了农业灌溉和人民日常生活用水,也有效地维护了作为沙漠侵袭中的绿洲的生态环境。这方面或许能给今天仍在肆意践踏环境的人们以警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态环境维护得相当好的绿洲王国,怎么最终会沦为沙漠中的废墟呢?是尼雅河突然断水,导致精绝国的覆灭,还是由于社会动乱的打击,导致社会稳定被破坏,人们有组织的与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极大削弱,王国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随即遭到严重影响呢?从尼雅废墟的一些遗址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简牍文书还未及开封,堆放整齐,覆盖完好,似乎主人离开得十分匆忙。
他们把文书档案放好、盖好,是希望稍后还可以回来进行处理。他们的弃家远走,主观上不过是一个权宜之计,他们认为自己还是会回来的。如果是因为水流改变,气候改变,导致绿洲放弃,应该是一个缓慢的有组织撤离的过程,不会连公文简牍都来不及处理。多方面的材料显示,精绝国是在战争、动乱等破坏性社会力景的直接作用下,受到致命打击,居民他徙,精绝国逐渐为沙漠掩埋。
如今,如果你有机会到遥远荒凉的尼雅去,你仍然可以看到那残缺的佛塔、寺庙、城墙、宅院、涝坝、羊圈、果园、篱色,那散落在地上的大呈碎铜片、耳环、戒指、玛瑙珠、汉代五铢钱、刀子箭头、玉器、毡子和毛毡残片等遗物,他们仿佛都在诉说着精绝国沧海桑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