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镇游记
Ⅰ 寒假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一日游作文500
如何“让观光游客慢下来、让休闲游客静下来、让度假游客住下来”,是我们这个项目着重思考的命题 。“禅文化”作为一种宁静悠闲,远离世俗的文化状态,被注入到游客的体验中去,使游客在度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三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生活境界。
这种禅文化体验式度假方式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是在传承融合禅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文化形式、业态模式和载体方式,通过禅意的文化休闲度假方式,使人们在禅境优势独特的山水之间,感受“新时尚东方秘境”的禅意生态魅力,使其有别于乌镇、周庄等传统江南水乡,形成“滋养心身”为鲜明特色的心灵度假模式。
灵山小镇·拈花湾由依山面水的五个山湾组成,犹如一朵莲花静卧在这一方太湖山水之间,充满禅意。在大佛的注视下,她也是一块福地,佛光普照、瑞气吉祥。
寻得这一方诗意的土地,并在这里造一栋房子,是设计师一生的梦想。
这里应该造什么样的房子?设计师首先变成了一位旅行家,周游世界,走遍每一个小镇,研究建筑形态与当地自然风情、人文特色的关系。
什么样的房子最适合度假生活?设计师又成为一位生活家,亲身体验,把度假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淋漓尽致。
什么样的房子能体现禅意特色?设计师变身成一位禅学家,参禅悟道,把悟到的禅理融合到建筑的灵魂中去。
Ⅱ 威兰达棣花古镇景区游记,谈谈自己的用车感受!
棣花古镇是 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原型实景地,清风老街就在于此。景区位于?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曾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春秋、盛唐、宋金、当代等多种文化形态在此交织和融合。棣花古镇景区以“两街(宋金街、清风街)、一馆(平凹文学馆)、一荷塘(生态荷塘)和西部花都”为主打项目,复活了棣花古驿、魁星楼、法性寺等老景观,打造了历史、人文、生态相互交融的新景点,凸显了商於古道上的“棣花”特色。“宋金边城、清风老街、千亩荷塘、棣花之都、平凹文学艺术馆、万湾中国美丽乡村、丹江国家湿地公园、商山绿道”将成为商於古道棣花景区的八必去景点。 走进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游景区,扑面而来的是尘封已久的秦、楚、宋、金文化的呈现。这里既有先秦文化的温柔婉转,又有大宋汉民的含蓄内敛,更有金人游牧民族的粗犷豪迈。陕西省现存的唯一金代建筑“二郎庙”就在于此,它也是全国仅存的3座金代庙宇之一,堪称金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
威兰达外观方面看起来非常的精致大气也是我选择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配置方面比较好,但是价格方面却比较低,所以我还比较担心舒适性方面的问题。但是在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完全没有这个担心了。说起威兰达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在空间方面的表现,无论在乘坐空间还是后备箱的储物空间的方面表现的都是非常好的,坐进去都是非常舒服。另一方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车子在舒适性方面的表现了,他在舒适性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是经常驾驶的人可能会知道开车坐久了都会有一点腰疼的感觉,但是这款车子座椅设计的比较好,对腰部有着很强的支撑,所以坐久了也不会很累。而且整个车子的稳定性也是比较强的,所以在车内坐着是非常舒服的。颜色方面这次还是选择了我一直比较喜欢的白色,看起来会非常沉稳大气。
Ⅲ 乌镇游记作文!!!800字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视角转到旁边的墙上,那里是一块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动的字块,就像拼图一样。古人就通过他们来记住人们当物品的时间与期限,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代替了现在的电脑,也够聪明的。这就是古时候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现在像这样保留下来的当铺也不多了。乌镇就有幸将其保留了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文化。
于是,多元的文化,乌镇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多年来,人们已经把这些文化与乌镇,这个江南古镇联系起来了。乌镇的文化是值得人们去寻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出乌镇,已经很晚了,让我不能忘却的,是这里的古色古香,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见,乌镇。我还会来的。
Ⅳ 著名的欧洲文化游记有哪些
我去奥地利的时候并没有在维也纳停留多久,只是把维也纳当成了一晚的中转站,然后就从维也纳坐火车去往哈尔施塔特了,火车到达哈尔施塔特站后,还需要做轮渡才能到达小镇。哈尔施塔特小镇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同时也是一座古老的盐矿。我去的第二天下起了大雪,披上雪衣的小镇更是美如仙境。
Ⅳ 要求模仿文化苦旅写一篇1000字游记,怎么写!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陨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
Ⅵ 写游记作文600字左右、、急急!!
祖国啊!
I LOVE YOU!(逗你玩呢)
世上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世上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的是祖国永恒 的春天;
世上最神圣的情感报发的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
古今中外,人们的爱国心是相通的。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人们不能没有面 包而生存;人们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祖国是金铸的摇篮,让人依依不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祖国过一冬天,胜过在异国过一 百个春天!”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最爱的是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母亲,是世界上最美丽、 最伟大的母亲。方志敏烈士在故人的牢房中写《可爱的祖国》描绘过她,亿万人民高唱 《我爱你——中国》赞美过她。她有着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样的胸怀,长城是她坚强的 臂膀,长江是她飘逸的裙带,白云浮动着她绵绵的情思,山花摇曳着她温馨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神圣的母亲!她经历了五千年世道沧桑,她哺 育了十二亿炎黄子孙!她经历了面湖红船上的不眠之夜;她目睹了南昌城头的硝烟炮火; 她开创了神州新纪元!(后堡实验区 魏静)
追求快乐自有乐 乐,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一种美好地追求。生活不能没有乐,人生没有乐就缺 少了七彩阳光,人生就不会美好,身体就会加速长老。老年生活贵在充实,追求快乐自 有乐。人都要有个追求,但不能奢求。今逢盛世,虽然家里不算富裕,但比上不足比下 有余。吃穿无忧,生活安享,这就是福。知足胜过长生药,全家老少欢欢乐乐,家庭和 睦,儿女成才,幼有所爱,老有所敬,休闲之余,早晨起来散散步、爬爬山、做做操、 打打拳,慢步街头。明月清风随意取,绿水青山任君游。日行三千米,夜走二百步,多 锻炼、勤活动,浑身舒畅,寿自长。人生多做好事,多有善心帮助人,心胸阔,青春永 在,宽心待人,不计较别人态度,不抱怨人一走茶就凉,遇什么事自己都要想得开,内 心恬静,生命之树常青。 亲朋同事好友,家集一堂,清茶一杯,广开言路,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富民强, 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入世成功,迎来了千年喜,跨进了新世纪。兴尽即散,轻松开心。 人生的乐趣,自己挖掘运用享受,生活要是没有乐趣,人生就没有幸福可言,健康 长寿也只能是一句空话。逍遥自在度晚年,心中快乐自有乐
Ⅶ 要一篇游记作文- -三年级写的- -800字左右- -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大清早登船上岸,天色黯淡,导游说今日有雨,同行者唉声连连,我心窃喜。江南本是水做的,江南的雨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雨中漫步水乡,道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到得周庄牌坊前才上午8:00,游人甚少,我们跟着导游,过双桥、穿张厅、沈厅,登迷楼,览小桥流水人家之秀景,走着一般游客所走的路,听着一般游客所听的导游词,做的有滋有味。导游的旗帜在那,我就在它半米之内。聆听着导游公式化的介绍,回答着导游冷不丁的提问,承受着导游赞许的目光。在淅沥的春雨中,想象着自己是戴望舒笔下雨中撑一纸伞翩然而至的女子,踏在明清时代青石板上的双脚顿时轻灵起来。
古镇夜景。
春意周庄。
此时雨已停,河中泛舟者不乏其人。我看着悠哉悠哉的游人,心甚羡慕。可惜团体活动时不予我。我只好倚在桥头注视着典型的江南水乡丽景。河岸旁已吐绿蕊的柳树枝被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似涉水而立的江南女子婀娜多姿;河道两岸的明清古建筑象一群安详的老人,在暖阳下享受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光;而那河中的小舟,似蝴蝶般穿梭在粼粼清波中。这是每个江南男子心中的理想生活一景。就一壶茶,握一把纸扇,和撑一把油纸伞的红颜知己吟诗抚琴。正神思恍惚间,忽有一把原始的未开化的“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的声音传入耳内,我皱了皱眉。定睛一看,原是船头充梢公角色的农妇一边摇橹一边放声,真是大煞风景。这时桥下等候的朋友已不耐烦,催声连连,我只好下桥。
正行走间,忽听前有锣鼓声。忙循声进去,原是一古戏台,正上演着昆剧。听说京剧乃昆剧演变而来,爱好京剧的我忙找一张长椅坐下。台上正演一出不知名的戏,我一个外行人却只是想听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戏剧有一种热闹美。
锣鼓声声中,是天老地荒的景致。
周庄,是天堂。周庄,是梦境。周庄,是…我理想者,追求者,渴望者的家……
五一,在烟雨中的周庄逝去,但这个五一留给我的是周庄那无尽的思亿与梦幻……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视角转到旁边的墙上,那里是一块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动的字块,就像拼图一样。古人就通过他们来记住人们当物品的时间与期限,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代替了现在的电脑,也够聪明的。这就是古时候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现在像这样保留下来的当铺也不多了。乌镇就有幸将其保留了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文化。
于是,多元的文化,乌镇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多年来,人们已经把这些文化与乌镇,这个江南古镇联系起来了。乌镇的文化是值得人们去寻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出乌镇,已经很晚了,让我不能忘却的,是这里的古色古香,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见,乌镇。我还会来的。
记
假日里答应了帮导师看家,却不料一些意外的变动使自己除了不能回家外,竟无一事可作,整日价无所事事的闷在屋子里,实在是快把人闷死了,偶尔有一日上网时看见了这样一则启示:
“让我们组成一个家,亲情回归大自然”
面对北京反复无常、炎热闷躁的天气,看着其他同学回家的喜悦身影,你、我、他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得不留在学校,似乎感到一丝失落和无助,那么就让我们也组成一个家,在周末亲情回归大自然,体会亲情的温暖和自然的清新吧!
活动安排:
7月25日——
9:00从北大南门乘车出发。将以浪漫而夸张的方式组成一个家,开始至真至纯的亲情回归大自然; 11:30到达第一站密云水库,寻找心静止水的纯真境界;
16:30到达云岫谷。住农家小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将以每一个小家庭为单位做晚饭。
20:30开始我们的家庭大聚会。主题为寻找儿时的快乐,届时我们将放爆竹、点篝火、玩儿时的游戏;
23:00休息。
7月26日——
6:00准时起床、吃早点;
6:30开始回归大自然。云岫谷是北京近郊的自然风景区,因为最近才被人发现,因此具有最自然的风情:山高,谷深,植被覆盖率高,既有湍急的小溪,也有一泻千尺的瀑布,满山遍野的各色山花与错落别致的木屋小桥相映成趣,是我们梦中的家园;
11:00,与自然同在,亲情聚餐。野餐之后,评选五好家庭及相关项目。
14:00,返家。
活动宗旨:
(1)亲情回归,拿出你至真至深的情感;
(2)寻找童年,放弃所谓的“成熟”,体现最初的天真;
(3)组成家庭,敞开你的胸怀,包容、配合最浪漫夸张的组合。
7月25日早晨八点半钟,来到我们的集合地点,“街道主任”告诉我们:咱们这条街有两户人家,都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每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儿媳和一个孙子。人陆续来到,“我家”的“爷爷”发现自己的身份后,立即端起十足的架子,开始和“爸爸”争夺一家之主的位子:自然是爷爷说了算啦,有什么好争的!“爸爸”自然也不甘示弱:四世同堂的爷爷都要老糊涂了,当什么家呀,“爸爸”是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儿子”东张西望急切的寻求自己的“媳妇”,“孙子”似乎还没有学会如今小皇帝的霸气,只是又委屈又愉快的要求:“孙子”是不要干活的啦,可以痛痛快快的玩喽!
笑闹中大家上了车,在辈分之外的“自己”们都在由衷地赞叹着组织者的别出心裁:),真难为他们想出来这样的主意。
题外话:看来权利、享受是人类生生世世不能舍弃的欲望。在这样一次为了寻求亲情和回归大自然的温馨活动中,我知道大家只是为了活跃气氛,然而只有这些话才能让大家发出会心的微笑,更可见这些观点早已植入人心深处!可悲的人类呀,权利之争、贪图享受终究会将人类带向毁灭的呀,你为什么总是不肯睁开眼睛看一看呢?
无限风光在旅途
临时组织起来的“大家庭”里缺少几个逗笑取乐的高手,气氛有些冷清,而且真实世界里的甜甜蜜蜜的“小家庭”还是要开自己的秘密会议的,所以我可以专心的看我的窗外。
大约一个小时后,车出了北京城,车窗外绿意盈然,远远近近层次很分明:最近的是路边的杨树,因为今年雨水多,每根老枝上都窜出了一节新叶,嫩绿嫩绿的,仿佛开了一树的花;后面的田里有时是谁家的苗圃,底下密密麻麻的小草是柔软的地毯,鲜亮鲜亮的,树苗很清秀的挺立着,象一群极有朝气的中学生;有时是农家种的玉米,绿幽幽的,头上已经长了天缨,腰间的玉米穗也吐出了细细的嫩须,等待着受孕结实,骄傲地向人们宣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最远处是深墨色的树,辨不清是什么,远远的象一道剪影。
就这样惬意的看着深深浅浅的绿色在眼前流过,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已过去了,看见了密云水库的大幅招牌,路边的水也渐渐多起来。水渠和小河塘很多,白茫茫的睡在那里,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农居,湿漉漉的,仿佛有一种在江南水乡的感觉。
那天是阴天,空中湿润的能滴下雨来,可是又没有一条雨丝,倒是水面上氤氲起一层雾气,人在对岸,上半身很清晰,下半身却在雾中隐隐约约的。闭上眼睛,让对面的村姑穿上倪裳,手中捧着人间难得一见的鲜花,在水雾中袅袅的临风飘动,将鲜花洒满整个世界……
在密云水库的大坝上停留了将近一个小时,因为天太阴,雾气很重,看不了多远,所以也没有感觉到密云水库的宏伟和壮观,闲闲的走在大坝上,与同行的两位来自人大的朋友聊着天,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感觉,毕竟心中是期望着能看见象大海一样湛蓝的水的,因为这是我们每日喝着的水的源头呀。好在最主要是想出来散散心的,所以也不去计较什么了。后来又想起五十年代在这里参加过建设的老学长们,要是他们到这里来,一定是很亲切的感觉了。
上了车继续向前走,路边逐渐有了小山丘,大都被灌木覆盖着,呈现出一派生机,也有一些农民在路边卖自家种的水果,有桃子、苹果、李子等等,码的整整齐齐,一堆粉红,一堆翠绿,一堆浓紫,好诱人哦!还有些渔民在路边晒自己打捞的小鱼。一条一条穿在绳子上,亮闪闪的发着银光,在风中摇摆,也构成了一道小小的风景……
小山丘慢慢高起来,我们的车驶上了盘山路,车旁的风景时时在变化着,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每一次转弯,都有一个小小的惊喜,我突然想起去小小三峡时走的盘山路了,当然,这里的路没有那里的险,两边的山也没有那边的俊俏雄伟,然而久居城市的我,在北京的近郊敢奢望那么多么?能勾起我这样的回忆,让我忘却城市的喧嚣和烦躁已经足够了。
前面望见了一个整齐的小村庄,那里是我们的宿营地了,晚上要在这里点燃篝火。燃放鞭炮并且追寻童年时的梦。童年的快乐还能追寻的回不?在这大自然的怀抱里,也许还能忘却纷扰的世事,还自己一份童贞吧?
民俗村
民俗村里其实没有什么民俗,感觉上这里也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农村,只是这里开发之后从城里或是近郊移来的一些住户,他们是专门做旅店生意的。我们所住的那家有五间马赛克贴面的北房,每间屋子都摆着7、8张床,收拾的干干净净;南面三间屋子,有一间里摆放了一套卡拉OK设备,还安装了电话,是程控直拨的;有一间里摆放着席梦思的双人床,是主人儿子将来结婚的新房;还有一间是厨房,盘着烧柴的那种大灶火,这是这家里唯一有着农家特色的的用具了吧。后来听主人说,他们一般也是用煤气来作饭的,只是要吃贴饼子就非要大灶火不可了,而这是从城里来的游客很想尝尝的地方特色小吃,所以便是这灶,也是为了游人而设的了。
下车后在溪水里玩了一会儿后,有几位同来的朋友从农家小院里搬了一张方桌支在外面一个平台上,坐下来打扑克,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农闲时农家兄弟的乐和了:)
晚上在溪水边点燃了篝火,在火堆旁燃放炮竹,一挂五千头的鞭炮劈劈啪啪响了很长时间,很脆很亮,真象在家里过年的样子,可惜那些花炮不争气,没有哪一颗肯好好的往天上飞,尽在低处捣乱,吓得女孩子尖叫着躲闪。不知是谁从田里掰了一穗玉米,穿在木棍上来烧,香香的烤玉米的味道钻到鼻孔里,立时又将我带回到自己的童年,那时的肚子似乎总是很饿,嘴巴也就特别的馋,好在从我记事时起,就已经有了自家的责任田,一到老玉米快熟的时候,就从田里掰几穗下来,但总是等不及妈妈把它蒸熟,自己偷偷的用铁签叉一根,一边烧火,一边烧着吃,弄的满手满脸黑糊糊的……
“街道主任”曾试图将气氛挑起来,提了几次建议说玩些儿时的游戏,讲些鬼故事吧,要么唱些歌来助兴,可是响应者总是寥寥,其实安安静静的看篝火,各自想些童年的往事也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大家虽然没有象儿时那样唧唧喳喳闹个不休,但在这里,大家的心其实是相通的,并不存在任何隔阂,这一切才是我们寻找的淳朴的民风,淳朴的民俗呀!
渐入佳境——云岫山
26日早晨6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就向云岫山进发了。
在云岫山旅游区的门口,有很多当地人牵着马在招呼客人,十元钱将你送到风景区的入口处,如果脚下的工夫不够硬的话,让他们送你一程也还是不错的,反正这一段(大约7、8里路吧)没有什么出奇的景色,不过我可是走上去的,与同来的朋友溜溜达达,边说边笑就上去了。
一进入风景区,山就高大起来,天阴阴的,山间弥漫着淡淡的雾气,看上去茫茫苍苍,原本并不很高的山也显的很宏伟了。我们一直沿着河床向上走,溪水一路叮叮咚咚唱着歌,现在正是山花烂漫的时节,有一种灌木开的小小的紫花开始谢了,细小的花瓣落满了整个山路,从入山谷起,一直陪伴着我们,因为踩的人少,花瓣的颜色并没有褪去,干干净净的飘落在那里,仿佛是仙女们为了迎接我们而特意撒下的。
我并没有很在意门票上写的那些风景点,象什么云岫瀑、锦绣瀑、五彩三叠、垂虹瀑、无底深渊、跃龙潭、卧龙潭等,一般说来,只是在一道小小的瀑布或是小小的水潭的旁边的石壁上写下那么几个鲜红的大字,字当然写的很有气势,只是我不喜欢这种刻意的人工的痕迹。其实风景是很美的,一道瀑布,一条吊桥,一段陡峭的山崖,前不见路,后也不见路,身边淙淙的流水却又让你对前面的风景做着无限的遐想……前面的风景也的确从不让人失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忽而是一块怪石,忽而是一个小潭,要么是一道瀑布,一段浅滩,没有什么特别的出奇,却也决不雷同。山并不陡,没有爬山的感觉,所以并不累,于是更有心情好好的品味身边的风景。
越往里走,人工雕琢的痕迹越少,灌木和山草越来越茂盛,路渐渐看不见了,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条小径,一直走也就一直有,正是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的那种。山上的大石头多了起来,而且石头上开满了枯黄色的花,走近了看,才发现是往年的苔藓和地衣干在了上面,形成一片片象花的图案,这也是云岫山特有的一道风景-石花。大树阴影里的大石头上长满了新鲜的苔藓和地衣,旁边的地上有很多厥类植物,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远古时代盛行的植物,心中感到非常的亲切,我在心中朦朦胧胧的问自己,我是不是曾经是恐龙时代的一只小恐龙呢?要不然怎么看着这些植物会觉得那样亲切?
后来我们走出了所谓的风景区(指已经开发的一段),入山时的大部队早就走散了,大家三三两两各自组伙走着,我们家的“爷爷”和“奶奶”是走在最前头的,后面就是我们这一伙,有三四个人,到这里休息了一会儿,喝着清澈的山泉(那可是真正的矿泉水,甜甜的,很好喝的:))吃了几棵桃子,觉的精力实在是好,不往上走,真的是对不起自己,于是继续前进,因为这里已经少有人走,路是真的没有了,要不停的拨开一些藤条才能前进,林子越来越密,地上越来越潮湿,在一些树下看见了肥大厚实的蘑菇,我开始贪婪的找寻起蘑菇来,而同行的友却发现了鲜红的野草莓,酸酸甜甜的,很好吃。于是到处乱钻,到处找寻着自己要找的“宝贝”,也就没有往前走多远。同来的朋友有以前来过的,说顺着山谷走,里头还远着呢,估计一天也走不到头,风景自然是越来越有野趣,只是今天没有时间了,我们已经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我想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这里玩的!
其实仔细说起来,云岫山没什么很出奇的地方,山不是很陡,水不是很大,路也不是很险,但在北京的近郊,能有山有水,也就可以说是不错的风景区了,最好的该是说这里才开发没多久,还有那么一点点大自然的野气。我们返回时,看见很多才上来的人们,有一些人就在溪边的浅滩上铺上塑料布,坐下来打扑克,是呀,在周末的休息日里,坐在这里的树荫下,听着潺潺的水声,呼吸着花草的芬芳的气息,打打扑克,听听音乐,真的是一种享受呀。真的,这里确实是假日休闲散心的一个好去处哦。
祝福有缘人 印象中团队里去时是有四个“小家庭”的,其中一对抽签时恰恰抽中了同一家中的“爷爷”和“奶奶”,“爷爷”于是把“奶奶”照顾的无微不至,呵护和关怀至真至切,颇让人感动:),这自然也是上天的刻意安排了吧:)。回来时大家却公认的是变做了五对,第二家老也不肯说话的“爷爷”在卡拉OK前忘情的歌唱,因而赢得了他家“孙媳妇”的芳心,于是一段浪漫的故事将由此展开。据说是还有隐隐约约的“第六对”的……
祝愿有缘人幸福快乐,将来有一日发喜糖时,莫要忘了这次的郊游的伙伴哦!:)
我们的活动按原定计划是以大家庭为单位的,实际上却因为缺少几个极能打趣逗乐的高手,而没有办法将我们这些原本陌生的年轻朋友组成一个夸张浪漫的“家”,没有忘却成熟的年龄寻回童年的快乐,组织者为此曾感到难受,一再抱歉说是他们的组织工作没有做好。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团队,在回家的路上,大家已经在商量着将来再组织这类的活动,咱们就按照联系地址一个个打电话,保证又能凑齐一车了,更何况还说不准因此而成就了几对美满的姻缘:),大家是真心的感谢着你们的!
因此而结识的年轻朋友们,希望我们能永远记得这次活动中的互助互爱,并将它带回到现在的生活中来!
希望对您有帮助
Ⅷ 镇远。下司古镇。400字日记。
在暑假里,我们一行六人(姥姥、姥爷、姨妈、我妈、表哥和我)八月二十号去贵州省的镇远古镇旅游。我们一共要去五天,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说实话,我对这次旅程充满期待!
我们是坐火车去的。虽然许多人认为坐火车是一件无聊透顶的事情,但是,我可不这么认为。我们的车厢充满了欢声笑语。虽然在火车里过了一夜,但感觉还挺快的。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到了镇远。哇,镇远的景色可真漂亮!一座座古香古色的楼房建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一条条刻满古诗的古式街道,曲曲环环的围绕在河的两端。真是美不胜收啊!
一下火车,我们立马就去了青龙洞。爬了好久的楼梯,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青龙洞依山而建,是汇集了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小巧庄严。
接着,我们又去了歪门邪道。歪门邪道,顾名思义,就是歪的门和斜的道。这种建筑,是以前的苗家人想出的一个妙招——对付火灾和洪水的办法。我们顺着歪门邪道的这个景点往里面走,走向了苗家的苗疆长城。据说这里是唯一一个通往长城的不用收费的地方。我大喜,心想,老天爷真是开了眼了,给我们遇上一个真么好的地方,今天就爬一次长城,反正不用钱,不去白不去。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虽然我不是男的,但我也要体验一下爬长城的感受,特别声明:此长城是苗族人民搭建的,并非北京的万里长城。在规模上苗家长城比上万里长城,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虽然苗家长城没有那么壮观,可也是古代苗族人们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家园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们顺着楼梯往上走去。火辣辣的太阳照耀着我们,虽说路上有绿树遮阴,但也非常的炎热。我们不顾艰辛的奋力地往上爬。不一会儿,个个就从头到脚湿一通,头发都能挤出水来。一路上景色也很美。一根根小草、一片片绿叶衬托着一朵朵鲜艳的小野花。虽然那些小花算不上什么大风景,但它们默默无闻的结出自己的花苞、花朵以及果实。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站在了苗疆长城的门口。走进去,往下一看,哇塞!镇远美丽的全景都被我收进眼底:碧绿的舞阳河蜿蜒贯穿着镇远古镇;两面的青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青色的古建筑零散在山间;阵阵凉风袭来,我感觉太“给力”了。我赶紧拿起照相机咔!咔!咔!地拍了起来。今天真是大饱眼福啦!虽然费尽了一路的艰辛,但是,值得!
在贵州镇远,我们还去了杉木河漂流、舞阳河观光、铁溪河和高过河。镇远的景色真美呀!有时间你也和你的家人一起去看看吧!
Ⅸ 乌镇游记
[游记]乌镇游
翻开《中国交通图》狠找了一阵乌镇,却没有找到,它不象周庄一样有个鲜艳的红点,来表示它是个旅游胜地。
第一次知道乌镇,是看了一篇关于法国影星索菲玛索的报道,说她在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抽空去了一次乌镇,看着她在水乡间流露出的笑颜,却微微感到一种震撼——我要去乌镇。
打定主意,是受了好朋友的怂恿,他去过,说很值得去。这是个没有什么热情和爱好而善良的人给我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的确可以接受。而机会又是那么的好,上海承办APEC会议,放假五天,随便抽出一天就能可以了。
一天游玩下来,没想到便发起了高烧,也许是太兴奋的缘故,也许是留一天安静的时间让我能够重温上一天的快乐。
很久没有早起的习惯了,也许是很久没有出门的关系吧,突然发觉久违了的朝阳喷薄而出,给天边染上了玫瑰色的光彩。
到了指定的上车地点,很拥挤,现在会享受生活的人真多呀。一路行来,一路金黄,从来没有注意到,原来出游都是春天,一片的绿,一片的新。只有在四川的那段日子才见过这农家整片整片的灿烂。但不同的是,四川的田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象一块块稠缎,而江南的田地中镶嵌着一条玉带,那时沪杭高速公路。在路的两边,竟然看到了木芙蓉花,这是在四川才有的花呀,怎么竟然会出现在这江南的水乡呢?我真有一点疑惑了,不是这一马平川的地势,真的会让我认为这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呢!
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原故吧,只可惜没有看一下这桥上是否有对联,也许能从中得到此名的来源。不过,想来应该是这片水域繁衍了这里几世的人,水而源,所以称“逢源”吧,逢源也许有恰逢财源的意思吧。廊桥的出名是由一部美国大片“廊桥遗梦”而引发的,突然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古韵的、带屋顶的桥。曾经见过武夷山的廊桥,名曰“花嫁”,应该是女儿出嫁的必经之路吧。这做双桥,有着飞檐,却不知为何在桥的中间用木雕花窗隔成双桥,也许是现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双桥下是“财神湾”,几亩见方的地方,由于今年秋天雨水不旺,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没有船在水面上的悠悠荡荡,更显出了宁静安详。
过了双桥,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
几包包好的中药挂在柜台上面,随着风而摇曳着,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是放中药的,回过身来,看到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药铺原有着一种药香,所以称之为“香山馆”很恰当,只是逗留一会,并没有嗅到,也许是时间的长久而湮灭了,看着周边簇新的家当,也许这以前根本就不是药铺,只是现代人用来招揽客人的噱头而已。到是那斑驳无色的白木招牌,却象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香山馆”药铺旁是一家茶馆,在路途中,翻看了一本有关乌镇的介绍,说其中的薰豆茶很有特色,看看这家茶馆的水牌上有着这一色的茶,还有一种叫锅巴茶,想着等我回程的时候可以伴着夕阳,坐这里歇一下脚,喝着这里的茶,那时候一定特别惬意。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小巷的石板路很平整,没有高一脚低一脚的担忧,但低头确看到了一种古铜钱型的排水孔,很有创意。这里的先祖们恐怕没有“士农工商”的失落感,而推崇着金钱的魅力。木门后的人家,拿来自家的茶叶蛋,玉米棒,臭豆腐叫买,所以一路走来,香味各异,只是急着看“百床馆”就没有时间饱一下口福了。
“百床馆”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简单的“漂亮”来形容了。说简单,其实她们根本就不简单。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想毕主人在上面曾经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真是“以人为本”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是嵌骨的床,窗上的雕花自不必说,虽然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啧啧的赞叹她们曾经的辉煌。在木质的床架上,嵌着骨质的图案,象是在演绎着一个故事。不只是什么骨,睡在上面阴森可怖,还能安然吗?
“手工作坊”有着不一样的热闹,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上了岁数的阿婆在织布和纺纱,这些是在电影电视上看熟了的东西,却从来没有碰过。仔细琢磨了阿婆的织布程序(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都讲究程序),也就是右脚,右手,穿梭,左脚,左手,穿梭,而已,就大着胆子甜着嗓音,请阿婆让我试一下。当地的民风真够淳朴的,一求就应,六个步骤,有关手脚的我还有模有样,而穿梭就惨了,一看就是赶鸭子上架招示,引地自己哈哈一笑,算是织了两根土布。一旁又看见一位阿婆在纺纱,左看右看没有找出程序,看来是属于KNOW-HOW一类的,阿婆也很和善的让我试一下,很得意的坐在纺车前,只是右手一摇纺车,左手的棉线就断了,折腾了几下还是左手一团棉,右有空握柄。看来没有一段时间的操练是不能听到着嗡嗡的响声的。走出作坊,阿婆们又是很麻利的在操作,一会又挤了个水泄不通。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柜台和“香山馆”的一样,只是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一旁的几张八仙桌旁,都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象是在唱水乡小调。一抬头看到了“公生糟坊”的门牌,看这里生意的红火象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一听有免费品尝的酒,就凑个热闹去后面酒坊里看看。一条回廊,廊前有着姑婆在卖“姑嫂饼”,吃惯了上海精致点心的人,是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的食物的,但求一个新鲜,就买了几个尝尝,也算是为品酒垫个底。口味果然是属于地方风味的,也许就是面粉加芝麻粉混合而成的东西,不过也算尝过了。来到酒坊,看到两个巨大的酿酒槽,里面散发着醉人的味道,时间一长恐怕就要站不稳了。这里的人可真好,根本不吝啬酒,为远来的客人准备了一大缸酒,这个酒缸足可用来沐浴了,但不知白酒浴是否有美容养颜的效果。一个小杯三钱,一口酒一直爽辣到心口,连不喝酒的妈妈说好喝好喝,突然我发觉了我们家还有个酒仙。这种酒叫“三白酒”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
从“公生糟坊”的后门,就看到了一片蓝印花布从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泻而下、轻舞飞扬,女孩子很是留恋这里的花团锦簇,三五成群的在合影留念,男士们却在一旁驻足观望,不愿意上前去凑个热闹,也许是嫌弃这女孩家的花哨,不愿意沾染;也许是欣赏这美景盛收,不愿意入画。而我则呼的一身就窜了进去,拗了几个造型,留下几张倩影(还没有洗出来,不知道效果可好),突发奇想,撩起了两手边的花布,权当是舞台上的水袖,做一个“水中照影”只可惜少了一点婀娜。这里是晒布场,位于作坊的后院。往前走,绕过几个厅堂,来到了前面的展厅,这里成列的我并不陌生,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商店里出售的东西:蓝印花布服装、包、伞……目光一转,却看到了一柄用蓝印布做成的团扇。扇面上一个四五岁的幼童骑在一架自行车上,走上前一看,旁边有一提款曰“瞻瞻底车,自行车”。这个“底”字很奇怪,也许是通假字吧,或是吴哝软语的译音,这么看来这副画也许有点年头。再仔细看看原来当作自行车轱辘的却是两把大蒲扇,蒲扇上的折痕看上去确象自行车的钢丝,真是一种童趣。根据题字我揣测着这画也许是朱屺瞻的作品,由从画的简练古朴、清新幽默来看又觉得有点象是丰子恺的画风。反正很喜欢就买了一把,拿在手中轻轻一摇,脸颊旁顿生清风,这扇儿摇走了秋日正午的艳阳。
出了“蓝印花布作坊”继续往西行,已经是中午十分,小巷旁的人家都打开了门儿,招揽着游客尝一下她家的水乡菜肴,走进一家,向里看去,在临近水旁的窗前,摆下了三四桌,每桌两三个客,虽显拥挤,却很悠闲,没有了再容纳我们一行的地方,而我们也不愿意在这里白白浪费了时间,信步出得门来,却看见一奇怪的风俗,家家门前挂了一个装白色肉皮的袋子,真是古怪的很。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了一段,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两个门一进一出,进口处悬挂着“茅盾故居”,在这小镇出此大家,真是意外,但听得知事的老人说这块地方出过一个太子读书处(明,昭和太子,想寻访一下,却已经没有了踪迹)两个翰林,十几个进士,几百个举子,在史册上有名有姓的也有几十位呢!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呀,终于领悟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并不以推崇“商”而汗颜,原来这里掘一块就是汉土,掬一捧就是明水,整个的镇子被千年的文化所承载,虽不比苏杭的磅礴,而江南的文明却缺不得这一角呀。如此出类拔粹的小镇呀,因她的悠远古朴而滋润了一代代文化大家,而一代代文化大家又为小镇添上了一道道的辉煌。
“茅盾故居”的碑比其间的房屋更让人眼睛一亮,毕竟“茅盾”两字远比一座早年的局所更有内涵,更能让人思想联翩。一路从介绍茅盾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猜测着当这位大文豪对着这些留下他儿时点滴的地方,想的应该是什么呢?
从“茅盾故居”的出口出来,终于透了一口气,这位大家的故邸竟然让我矜持地不能呼吸了。应该是被一位文人的曾经,一位文人的灵魂而震慑!……这边的恍惚还没有终结,那边却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台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过了我的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来支撑起这里的头面的。只是现在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物,人亦非了,这里没有为从上海逃难人准备的“一元货”了,有的是为从上海旅游的人准备的工艺纪念品;没有了林老板的盘算,有的是林老板从来没有的富足。
出了“林家铺子,往西走出十来步,眼前豁然开朗。被江南小镇的拘谨和局促所压抑的心情一下豁达起来。前方一块空的场地,象是当地人用来集会用的。场地右边是”修真观“,应该是这里最有气派的建筑了,观门是十六开雕花木门,门前树着五六丈高的旗杆,观门左右手有着数十米的红木游廊,廊下和旗杆下挂这一溜红灯笼,为这素色的水乡平添了点姿色。”修真观“是江南三座名观之一,和苏州的玄妙观齐名。但这个观前却很古怪的没有悬挂匾额,却挂了一个大算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警示人们为人不可太斤斤计算呢,还是提醒人们为自己多打算打算呢?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到里面发现了更加荒唐的事情,“观”应该宣言道家,但里面却供奉着菩萨。想必这里是一块祥和的地方,既然宗教所宣扬都是行善,就将其合二为一了吧。观中没有香火,也没有什么出家人,但仍然不缺善男信女在佛像前顶礼膜拜。几尊簇新的彩粉菩萨,没有金身菩萨那么的威严,到是和墙壁上水粉的《王母出游图》相应成趣。
从“修真观”的后门一拐,就进到了“夏同善翰林第”,江南的宅地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四四方方,这里前一个厅堂,后一个回廊,左一棵桂树,右一株芭蕉,尽显着江南园林的景致和典雅。正厅成列着一套红木家具,暗褐色散发着悠远的灵光,随着别人的声音,抬头向上看去,从匾额的两边的墙里各伸出一个木阶,上面放着两个红漆木盒,上面两个金字“诰命”,屋主一定是曾经享受过皇家的恩崇,只是这敢恩带德的供奉方式有点奇怪。夏同善是个清朝的官,从介绍中知道了他曾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为“杨(乃武)白(小白菜)案”上奏朝廷,使得杨白冤案得以昭雪。
“夏同善翰林第”的正门隐在了修真观回廊的后面,所以出来后又来到了修真观的外场,只是这会儿人多了起来,从修真观对面的戏台上传来了丝竹之音。一群当地的农家阿婆围在台前,津津有味地倾听着这桐乡花鼓戏。我也上去凑个热闹,但什么也没有听懂,而这戏台却值得品位。戏台底高两米,中间一扇乌门,应该是登台的地方,看戏不能太靠前,站在六尺开外的算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衔接两边的街道,所以并不因为有了戏台就阻挡了来往客人的通途。戏台上三面有雕花木窗相围,隐隐在窗后是司琴的位子。台上的唱者应该是50开外的老者,浓妆艳抹的油彩没有办法掩盖眼角的鱼尾,而演的却是个生角,有生角这应该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戏吧,只是左右张望才在幕帘后面绰约出一个“阿婆佳人”。镇老矣,戏亦老矣,没有年轻人的追捧,就只能剩下老人们农闲时的自娱自乐了。再向戏台的屋顶望去,两个飞檐巧角,型如秋雁南飞;屋檐的上面却塑着插着背靠旗的武生,好象一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由台上打到了天上。这边丝竹未定,那边却响起了开戏锣鼓,又是什么地方在演戏呢?
我寻声向西,锣鼓是从一间房中传出,里面黑乎乎的,挤进里面仔细瞧,原来是在背光的地方正上演着“皮影戏”,这可是第一次看皮影戏。一道白布挂在前面,左右两棵树,算是布景,一会一阵锣鼓响,主角出场了,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什么魔王的,早就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就免去了对白的麻烦,而老的小的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一会儿孙悟空和魔王都变换了身型,一个是仙鹤,一个是条蛇,又是一阵的猛打,终于孙悟空胜利了(料想中的结果),此时仙鹤悠闲的在树旁梳理着羽毛,姿态轻盈,很传神。戏的时间很短,也就五分钟吧,却让我领略了一番别样风情。
近来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想到到这里走走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想必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缘故,用老话说离地气太远了,如今踏在这块土地上,也算是一种情结的解脱吧。
乌镇的风情看了七八九了,但还没有吃午饭呢。根据旅游小册子的介绍,乌镇的传统美时还真不少呢。找了个饭庄看来不错,上楼,此时已过了用餐的时候,只几桌上堆着残羹冷炙,而吃饱喝足的人好象并没有尽兴,还在聚在一起山聊海聊的。我们选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点起菜来。红烧羊肉、三珍酱鸡、荷叶粉蒸肉当然是要来的,问起店家怎么卖时,店家说你们两人可以来半斤羊肉,半只鸡,一个荷叶包,再来一个时兴素菜,开洋野开花,再来一个汤。我点了个昂刺鱼豆腐汤,但18块一大碗嫌太多了,正嘟囔着就听到店家说那么来10块钱吧。真够周到的。菜的味道的确不错,特别是羊肉和汤,10块钱的汤并没有比18块钱少多少,吃了一碗饭还想来一碗,店家一边忙着收拢隔壁的桌子,一边朝旁边一弩嘴说,吃多少自己去盛吧。瞧,这里的民风够淳朴的吧。
民以食为天,只要口中有东西可嚼,就觉得天下为我至尊了。此时也已走到了镇的西头,过了一座“应家桥”,桥头一处“访卢阁”。“访卢阁”是个茶铺,比起“财神湾”的茶铺可要大多了。里面已做满了喝午茶的客人了,眼见门口一桌两位小姐,相对而坐,瞧装扮应该也是游客。一个人面前放着透明玻璃茶盅,一白一绿两杯茶,相当好看。绿的茶中有豆,应该是薰豆茶,但白色的象酒酿,怎么也猜不出是什么。问了这里的茶博士,她一边指挂在门口的白色肉皮一边告诉我这就是锅巴茶。我这是才看清这“肉皮”原来是挂在门口的锅巴呀。一回头看两个小姐已经离去,不知道是中午吃得太饱还是这茶吃不惯,两杯一白一绿的茶只浅浅地动了一点。
往前走了一段,几家店铺显示出一派浓浓的商业气氛,一路逛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的一抬头,看到一个斗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应该是到了当铺了。信步走向前,双手举过头顶,刚刚能碰到“当”字的底边,不禁感叹好大的气派呀。从当铺的狮头钉门走进庭院,来到了这家名曰“汇源典当”的当铺,一排两米高的柜台威严而立,想象着在鼻子上架着眼镜的老先生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更是阴森可怖。柜台的高度和柜台上木制的栏杆,是为了防止旧时当当的人抢钱所做的防范措施。如今,我也可以进到内堂,看一看这森严的店铺里面是什么?从边门绕进里面,见每隔三尺的柜台前就有一个窗是收货和给钱的处所,一群孩子们,占据着这些地方,用手在桌子上拍地咚咚作响,有些还嫌不够威严,索性用脚配合着手踩出一串串声响。如今的人们也只有从一些老戏里才看得到当铺当时的情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所以引得这些不懂事的小孩来模仿店里收受典当人财物的状况。此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分成四行,一、三行挂着汉字;二、四行挂着数字,看旁边的介绍说这是“朝牌”,是当铺用来计算当票过期日子的东西,只是这里计算日期是用的中国的百家姓的排列方式,也许作为习字的基础教材,“赵、钱、孙、李”是必修课,就象我们口中的“A、B、C、D”一样。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河水流走了,我一天的游览也将结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上面的回廊,不少的游人坐在廊下,看着水儿悠悠或歇口气儿,或想着心事。在那一边有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的暖阳中,系数着他们旧时的故事。真羡慕他们的悠然,想着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
后记:
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写完了《乌镇游记》,毕竟这次的出游是快乐的,所以留下来的也是快乐。
但在游程中有点遗憾:没有向文中一开始想象中那样,在夕阳下喝茶;在蓝印花布作坊拍的照片也暴光了,还有一些地方如:余榴梁钱币馆、江南木雕成列馆的印象不深了,所以没有留下什么笔墨;没有从水路上更进一步亲近这水乡古镇。这里是需要慢慢来体味的,就象看到四幅一组的水粉画,题为“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和心情一定也是不一样的。一点遗憾能让我更多的发挥想象去想我没有亲历的东西,也不是很好吗!
Ⅹ 一篇写酉阳龙潭古镇的游记作文(要写走时智到的景色和体会)(尽量按移步换景法)!500字!
在汽车北站寄存了行李,再坐人力车来到离酉阳县城北约0.5公里处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
站在洞外,但见幽洞通天,阵阵凉风把酷暑吹得无影无踪。溪自洞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
步入洞中,右侧溪水潺潺,左侧有石阶像天梯似地伸向洞顶。从洞顶向下眺望,但见沿溪处悬崖峭壁,灌满水的梯田层层叠叠地在眼前如真似幻地闪耀。
穿过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小溪、良田、村庄映入眼帘。站在阡陌交错的田埂上仰头观望,但见四周皆为溶斗,多为悬崖峭壁,桃源洞口悬挂着青藤掩映在松峰耸翠中。
辞别了幽深的桃花源,又马不停蹄地向着龚滩古镇进发。
经过一个半小时后到达龚滩新街,沿着司机所指的石阶小路走下去约五分钟左右便来到网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客栈”。
我订的是三楼带阳台的三人客房,穿过杨家小客厅踏入房间,但见不知名的小飞虫欢快地在房中飞翔,房内像蒸笼似地闷热异常。
匆匆卸下行李,迫不及待地跑到杨家楼下的货运码头呼吸户外空气。由于天气炎热,我吸着拖鞋,穿着短裤来到乌江码头边。但我马上就后悔了,因为龚滩的蚊非比寻常,我在乌江旁的石凳上只坐了几分钟,双腿便被蚊虫叮得“高楼”迭起,湍急的乌江水,陡峭的悬崖,却孕育着令我闻之色变的蚊虫……
我们从旧码头沿着斜坡匆忙地走至新街,但见人影寂寥,一大片商铺尽皆关门,途经从前的轮船客运站,也是大门深锁,人去楼空。两个同伴开始唠唠叨叨地重复明天一定要撤的计划,我虽不语,但千里迢迢地来住一晚确实心有不甘。
回到杨家,经清秀的杨家媳妇指点,我们才真正步入龚滩的青石板街。
狭窄的石板街长约2公里,起伏不平、蜿蜒崎岖地盘亘在乌江东岸,两面的木屋历经岁月的洗礼已变得乌黑发亮,穿戴整齐干净的老人、小孩端着盛满白饭、铺满辣椒的饭碗与世无争地坐在自家门槛上,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可爱的宠物狗懒洋洋地趴在石板街的路中心爱理不理地打量着我们这些闯入者。此情此景,令人仿佛跌进了历史隧道回到了三、四十年代老一辈的时光里。
闲庭信步来到古镇上唯一收门票的景点——冉家大院,据说这是清朝时期一户袍哥人家的府宅,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多部电视剧的取景场地。
冉家的后人热烈地把我们迎进屋内,并在古朴的院落里摆设了茶具,娓娓地向我们说起了冉家大院的历史。
冉家雕栏画栋的窗户,古老的农具,沧桑的木楼,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当年主人的风光。
位于武陵山区腹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古镇,是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沧桑岁月中,不但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勤劳智慧的土家苗族人民还创造了风味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尤其是名躁一时的四大名小吃,曾经声震渝鄂湘黔四省边区。
辣茶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酉阳废除土司而“改土归流”后,酉阳的首任知府发明。据传,该知府赴任后,因水土不服而患感冒,用尽偏(土)方,仍久治不愈。数月不能过问政事,心烦意乱,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一日,知府手端酷好的产于宜居乡的宜居茶,便突发其想:以茶治病,当即吩咐其管家以宜居茶、辣椒、胡椒、苏叶、薄荷等原料熬汤,待汤浓稠,盛碗加阴米(土家另一风味小吃)和炒熟的豆子。知府趁热喝下,顿觉大汗淋漓,精神倍爽,郁闷全无。心中大喜,遂取名“辣茶”。即吩咐管家将用料悉数记录,作为家传偏方收藏。但管家为龙潭古镇人,极有商业头脑,看到了“辣茶”所包含的药用与经济价值,当知府辞官回江浙老家之际,他回到家乡龙潭经营“辣茶”。由于“辣茶”有特别的药用功能,又兼有风味小吃辅料,一时广为大众欢迎,名列古镇传统饮食之首。但不幸的是因管家后代人丁不旺,使“辣茶” 药用配方失传。目前,酉阳县旅游部门正组织力量对其配方进行抢救性发掘。相信不久,前往龙潭旅游的游客定能喝上香辣可口的“辣茶”,拂去他们旅程的疲劳。 李正元羊肉面
这道名小吃是古镇小食店主李正元用其一生的心血,在三十年代所创,主料是武陵当地山养肉,肉用山泉水浸透,切片后入锅、旺火炒,加土酒烧,放入辣椒、八角、茴香等掺水煮沸成臊子。待面条煮熟,将泔子舀于面条上,再加以香菜即可入口。此小吃之特点是毫无羊肉腥味,肉质鲜嫩、爽滑。其品牌在当时名躁一时,闻名于渝鄂湘黔四省边区。其孙李国权得其真传,但也面临失传。酉阳县旅游部门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正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发。
肖麻子米豆腐
由于肖麻子在解放初期去世,其独特的工艺失传。据龙潭镇76岁离休教师梁文瑞老先生回忆,肖麻子米豆腐的工艺是加碱(灰)含量适当,特点是米豆腐质地细嫩、绵而不腻。做法是将米豆腐切成团,放入沸水中煮透、盛碗再放入香辣为主的泔子。此小吃在当时风靡古镇,其独特之风味,食客无不称道。
汽汽糕
主料以优质的龙潭大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