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❶ 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为什么没有申遗成功
大冶来铜绿山古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城自区西南约4km的金湖街道办,发掘出自西周(约公元前9世纪)至西汉末(公元1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它发现于1973年,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观后赞叹不已,并被誉为“这是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由国务院申报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遗产。
成功了。
❷ 湖北大冶属于哪个市
大冶,湖北省辖县级市,由黄石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版北“冶金走廊权”腹地,武汉城市圈重要组成部分。
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3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在大冶采矿炼铜,创造了青铜文明。境内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获评“持续开采时间最长的古铜矿”吉尼斯记录。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扩展阅读
特产小吃
大冶印子粑:大冶果城的印子粑,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笼蒸熟即可。
南山云雾茶:南山云雾茶该由殷祖镇南山茶场生产,品种有龙井、银毫、毛尖云雾茶等系列产品。南山茶场位于南山东尖海拔700米处,常年云雾缭绕。所产的产品无任何污染,翠绿如碧。品之,沁人心脾,芳香悠久。
❸ 科学家们在湖南麻阳和湖北大冶铜绿山分别发现了哪些铜矿遗址
1979年4月,科学家们在湖南麻阳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的铜矿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矿井14处,内其中一处还是容露天开采,其余的是地下开采。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曾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处铜矿井,这个古矿井保存得非常完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实物。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两处井口:“十二线老窿”和“二十四线老窿”,两处相距300多米。“十二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达40多米,在这5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发现了8个竖井和一个斜井。竖井的井口直径约80厘米。“二十四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50多米。在约12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有5个竖井,1条斜巷和10条平巷。竖井的井口直径一般是110到130厘米,比“十二线老窿”大。
❹ 我国出土了哪些用块炼铁制成的铁器
对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锻造铁器检验表明,所用原料就是块炼铁。例如江苏六合程桥专2号春秋晚属期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制成,基体为铁素体,含碳量在0.004%以下,含有大量氧化铁以及延伸的氧化铁-硅酸盐共晶体组成的夹杂物;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出土的铁耙和铁钻也都是用块炼铁制成,铁耙含碳量为0.1%,铁钻含碳量为0.06%;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全部锻造兵器以及长沙龙洞坡、河南辉县固围村等地出土的部分锻件都可能是块炼铁产品。
❺ 铜绿山矿冶遗址的详细介绍
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矿冶遗址。遗址在湖北省大冶县境内,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遗留的炼铜炉渣40万吨以上,占地14万平方米左右,推算累计产铜不少于8~12万吨.1973年开始发掘和研究,发掘出地下采区7处,采矿井巷近400条,古冶炼场3处,发现了一批炼铜炉。出土有用于采掘、装载、提升、排水、照明等的铜、铁、木、竹、石制的多种生产工具以及陶器、铜锭、铜兵器等遗物。遗址的年代,经14C测定,至迟始于西周末年,经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汉代。遗址也发现有隋唐时期的文化遗物和宋代的冶炼场。就遗迹考察,古代探矿方法,多采用浅井工程和重砂测量。重砂测量工具的形状与近代相似,为船形、元宝形等大小不一的淘砂盘(图1)。
铜绿山的古代地下开采早期,井巷掘进过程基本上就是采矿过程。到战国晚期,开拓、采掘、回采等步骤才渐趋明显。与之相应的是井筒支护、分级提升、排水、选别、充填采矿等工艺相继出现和完善。 由露天开采转入坑采之初,开采规模小、劳动效率低,表现在井小、巷短、井多、巷少。到春秋晚期,开采系统则已相当完整。战国至西汉时期地下开采深度已达60余米,并延伸到潜水面以下23米(图2)。
铜绿山古矿区的地下开采系统的发展大致为:地表(最大洪水位以上)或露天采场底(潜水面以上)─→立井(群井)或斜井─→盲立井或平巷与盲斜井─→平巷(或组成采场)。
立井(包括盲立井)断面一般为正方形,少数为矩形。西周时期立井的净断面为 500×500毫米2左右。井壁为木支护,方框支架间隔排列,间距在400毫米左右。井框为榫卯套接方式,井框与围岩间楔有一层木板,用来围护井筒四壁。到战国时期完全采用经过加工的方木(或圆木)密集式垛盘支护,井口净断面最大者达1.3×1.3(米),接头为单平面亲口接榫,加工整齐,尺寸划一,架设后稳固持久,同近代的木结构井架相似。
斜井 (包括盲斜井)西周、春秋时期的斜井为普通型式的斜井,其支护结构与同期立井的支护结构一样。战国时期发展到阶梯式斜井,由净断面900×900毫米2的“马头门”和900×1000毫米2的短巷组成。支护方式有两种:一种井框支架垂直于斜井的底板,一种井框支架沿铅直方向敷设,后者较多。两种支护方式表明当时对斜井的支护已有了多方面的经验。平巷 西周、春秋时期的平巷支护与同期立井的支护结构相同。春秋时期平巷的净断面一般为 800×1000毫米2。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平巷断面较大(净断面最大者为1600×1950毫米2),距离较长,人可以直立行走(图3)。与平巷相通的立井底部均设马头门结构。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马头门高度一般为平巷净高的一倍。 同近代的支柱和支柱充填法基本相似。有五种具体方案:群井开采,后演变为方框支柱开采(分为单框竖分条开采──下向式,单层小方框开采──进路式),再演变为水平分层棚子支柱充填开采──上向式,此外还有横撑支柱开采。
群井开采用垂直井筒直接进行回采。井筒打入矿体,下掘井筒就是回采过程。掘进终了即开采完毕。在西周时期的发掘点内,有由48个立井组成的井群。
单框竖分条开采由地表下掘一个或数个井筒,边掘边采边支护,视矿体赋存情况,立井掘到一定深度后开挖平巷。为了追踪富矿再下掘盲井。
单层小方框开采在井底掘进平巷或斜巷,追踪富矿,边掘边采边支护,为独头巷道式开采,一般是进路式的开采方法。
水平分层棚子支柱充填开采采区分成若干水平分层,自下而上开采,分层随回采的推进而用密集棚子来支撑。支柱与充填配合使用,采空区用手选出的废石(夹石等)和低品位的铜矿石局部或全部充填。上下层支护的关系是下层棚子的顶梁即上层棚子的底梁,下层棚子的底梁敷设在底板的沟槽中。战国至西汉的支护中,下层棚子的断面比上层棚子的断面宽,增加了稳固性。
横撑支柱开采由地表下掘立井进入富矿带,再由井底向四周扩大,作上向梯段式回采。最大采幅约 5米。采空区由水平撑木和撑木间的垂直顶木支撑,呈多个П型。借助П型结构,造成人工平台,落矿、出矿、提升均在平台上进行。 矿井提升出土的提升工具有木钩、绳索、平衡石、辘轳轴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木辘轳轴(图5)长2500毫米、直径 260毫米,可以横架在井口。轴木的两端砍成轴头,以便安放在井口两侧的支架上。出土的装载工具为竹筐、竹篓和藤篓(图6)。
矿井排水春秋时期的地下矿井就已经有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水道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废弃的巷道或专设泄水巷道;另一种是贴平巷一侧的背板铺成排水木槽,彼此连接,置于地梁上。泄水巷道和木槽以一定的高差通向水仓或排水井,水由那里提升到地面。用充填巷道的方法可以堵水和防水,减少汇水面积。 从发掘的炼铜遗址看,铜绿山早在2700多年前已经采用鼓风竖炉炼铜(图7)。
炼铜竖炉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由炉基、炉缸、炉身三部分组成,各个炉子结构相近,尺寸大体相同。经过研究复原,竖炉的外形为竖立的腰鼓形(图8),高2.7米,最大直径1.6米。为了适应高温熔炼,竖炉的不同部位,配制不同的耐火材料,夯筑而成。主要材料为红色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火成岩碎屑、铁矿粉、铁矿粒、木炭粉等。
铜绿山矿冶遗址
冶炼辅助设施竖炉两侧垒土墩作工作台。竖炉周围有碎料台、筛分场和泥池、渣坑等辅助设施。碎料台中部留有石砧和石球(图9)。石砧形状一般近椭圆形;有的石砧周围筑有高岭土台面。石砧的大小不等,小的长45厘米,大的长70厘米。砧面经长期使用,均呈凹形。石球大小相近,直径8厘米左右。石砧、石球是碎矿或碾磨筑炉料的工具,质地坚硬(为花岗闪长岩)。可知古代已经将大块矿石破碎、筛分出粒度均匀(一般为2~3厘米)的矿石,入炉冶炼。
冶炼技术水平①原料和燃料。铜矿石主要采用品位较高的氧化矿,如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等。燃料为木炭。②造渣和配料。炉渣均呈黑色的薄片状,表面光滑,经化学检验,渣的酸度合适,大多在1.0~1.3之间,成分稳定,渣中含铜大部分小于0.7%,熔点大多在1100~1200℃之间,比重为3.5~4.0,1280℃的粘度为0.2帕斯卡·秒,流动性良好。铜绿山古矿井中的铜矿石可分三类:即碱性矿石(含铜、二氧化硅低,含铁高);酸性矿石(含铜、二氧化硅高,含铁低);富铜矿石(主要是孔雀石)。然而,用其中任何一种矿石单独冶炼都不能得到古代炼渣的成分,说明当时已掌握了配料技术,用不同种类的矿石相互搭配。③铜锭成分。古代遗留的铜锭和粗铜一般含铜量94%左右,含铁量小于5.4%。(见彩图)
❻ 近期在哪里有考古新发现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