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游记
『壹』 醉翁亭记在写景和抒情很有特色.请举例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三、积极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四、精巧的结构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
五、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总之,《醉翁亭记》是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贰』 滁州琅琊山好玩吗
滁州琅琊山好玩!琅琊山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名亭、古寺为主要景观。山间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1988年,琅琊山以安徽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达官显贵为之开发山川、建寺造亭、赋诗题咏,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遗产,拥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其中唐建琅琊寺为皖东著名佛寺,也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复建的南天门、野芳园、深秀湖、同乐园等景点和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原有古道、古亭、古建筑相得益彰。琅琊山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映生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南天门上为纪念碧霞元君修建的古碧霞宫是著名的道教场所,琅琊山流传千百年的“琅琊山初九庙会”至今沿袭。
水声潺潺风景秀丽的琅琊山,名胜古迹遍布,古刹、名亭、古关隘、古驿道、碑、碣、摩崖碑刻等大量不朽的文化遗产无一不印证了琅琊山渊源久远的文化历史。琅琊山与城市紧紧相连,它临江近海,襟江带淮,势为南北之要冲,东西之走廊;自古地处“吴头楚尾”,历代为交通要驿,有“金陵锁钥”之险,“九省通衢”之要;繁荣的经济文化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文人雅士云集,僧尼道士传道颂经;儒、释、道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有极高的旅游品位,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学研究、访古探幽、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历来为中外名人和旅游者所青睐。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光临过琅琊山。文以山丽,山以文传,林壑优美的琅琊山为古人更为今人赋予勃勃生机,它既是科研、教学的基地,更是中外宾客理想的旅游胜地。 [编辑本段]·醉翁亭景区·醉翁亭:为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64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苏东坡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邮票形式出现在国家名片《中国名亭(一)》中。
天下第一亭二贤堂: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宝宋斋:为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斋内立有宋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两块四面。“ 欧文苏字 ”为金石珍品。斋东侧外檐下嵌有明冯若愚《宝宋斋记》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记》碑。
冯公祠: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欧公祠:欧公祠原建筑位于醉翁亭景区醒园内。是由滁县知县陈文权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是当时人们纪念欧阳修的场所。原建筑内有许多先人纪念欧公的文章、诗词,建筑规模为七间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续,也让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们重建了欧公祠。重建的欧公祠内建有醒心斋,斋内刻有乾隆时间琅琊山的镇山之宝“欧阳修像”、北宋徽宗时的吏、户二部尚书孙觌撰写的、对欧公有着高度评价的对联、北宋著名人物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为欧公所撰写的祭文,另在斋内重新再现了明朝时的“滁州十二景”壁画和北宋以来近三十位名人对欧公的评价。“欧公祠”内还按照当年建设者的构思,依山就势,斜山岩石裸露,广植花草树木,重现藤蔓回廊。整个院落园林风格别样,睹景视物,“欧公祠” 定会成为追忆欧公的绝佳景点。
影香亭:位于琅琊山意在亭西侧。建于明洪熙年间,原名“见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为“影香亭”。
意在亭:于琅琊山菱溪石南侧。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仆寺少卿毛鹏建“皆春亭”。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卢洪夏在皆春亭四周凿石引水,仿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场景建“曲水流觞”,是游人戏水饮酒的场所。后人仿照苏州园林建筑格调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
古梅(欧梅):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张明道为观赏古梅花而建。民国十七年(1928年)州人书法家黄艺五在堂后崖壁题“古梅亭”篆刻一方,将其改名“古梅亭”,亭内壁嵌石碑六块,系清代文人张鹏翮等人所题。
让泉:位于琅琊山,即《醉翁亭记》中的让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位于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 让泉声声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围用石块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见方,池深不过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赐魁重立“让泉”二字碑刻。让泉从不干涸,水温终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莹如玻璃”,又被称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虽满而不外溢,甘甜适口。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是滁人为纪念明代南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及其子冯元飚修建“宝宋斋”保护“欧文苏字”碑有功而建。 后损毁。现建筑为1988年琅琊山管理处在原址上重建。 [编辑本段]·墨苑景区·琅琊墨苑是进入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该景点为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亭、堂、台、轩、廊、小桥、假山曲径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中收集、整理了与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关的珍贵诗文,并征集了名人书法墨宝两百多篇,镶刻于此,著名书法家沈鹏、萧娴、陈大羽、赖少其、范曾、旅美书画家李山及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书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仅可以欣赏琅琊园林美景,更是游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处。
·欧阳修纪念馆· 与民同乐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充分展示了欧阳修的为人、为政、为学、为文,以历史本来面貌,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形象再现于广大游人面前。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兆页、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编辑本段]·深秀湖景区· 蔚然生秀深秀湖取《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玉带桥与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钓,其乐无穷。 [编辑本段]·琅琊寺景区·琅琊寺:为唐大历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山僧发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景区内有85处景点和遗址,其中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至宝,缅甸捐赠千尊玉佛为全国之最,寺庙终年香火缭绕,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千年琅琊寺
千尊玉佛殿: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堂内有王禹偁和欧阳修塑像并陈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部分欧阳修手迹照片和相关史料,墙壁上挂有《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条屏。
濯缨泉: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宝殿北侧,明月观北院的山脚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莹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著名书法家李冰阳篆其铭,世人奉为珍宝,现铭刻已失。后张忆又书“庶子泉”三字碑,断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郑大同来游琅琊,见泉水清洁无比,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故后人亦称此泉为濯缨泉。今仍存前人题书的“庶子泉”三字摩崖于泉侧石壁。
无梁殿:位于琅琊山琅琊寺内,亦称“玉皇殿”。该殿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但是很多人却以为是东晋所建,民国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载“俗云东晋琅琊王驻跸于此所建筑,究竟不知何时所建造”。该殿为灰砖拱形垒成,门额有砖刻浮雕的龙、凤、狮图案,殿内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关塑像。
大雄宝殿: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大历六年(771),殿高约14米,进深15.3米,正殿五间, 漫步琅琊殿前的“大雄宝殿”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现殿建于民国五年(1916),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塑像。
古磨刻:琅琊寺范围内,唐代以来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像和《金刚经》碑最为珍贵。
琅琊古道:位于琅琊山,是人们登山的一条道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长约1200米,青石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好的古道。古道两边古树参天,鸟语花香。
南天门:位于琅琊山东南制高点,有会峰阁、古碧霞宫等古建筑群。碧霞宫现有全真华山派传人主持管理;登天门可远眺长江如带、钟山似螺, 南天门瞰群峰汇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这里拍摄到的“海市蜃楼”景象被誉为“千古奇观”
碧霞宫: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就是碧霞宫。每年正月初九,人们纷纷前来烧香祭祀,这样,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琅琊山庙会”。
『叁』 关于滁州市琅琊山的我的建议作文
到了目的地了,树木葱茏,这么多漂亮的荷花,非常好听,我们开始爬山,且专非常陡峭,映入眼帘的属是一条长长的山路,山虽然不高,烟雨迷蒙,我不知问了多少遍到底什么时候到。醉翁亭虽小,哪里来的水声,那里青山环绕,弯弯曲曲的琅琊山游记暑假里,是个著名的景区!水池旁是一片树林,只见山高低不齐,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琅琊山,里面有欧阳修的雕像,我们便在里面休息,有树叶沙沙,错落有致,令游人纷纷停下脚步,终于爬到了山顶,醉翁亭也由此而得名!山脚下有一座有名的亭子。我们小心翼翼地爬着。夕阳西下,沉浸在这幅画中,我们一家去琅琊山玩。近看,却很有名,就看到了一个池塘。坐在车上,池塘里长满了粉色的荷花,看见山顶有一座观月亭,动物们的欢笑声……这些声音组成了树林交响乐,终于,前面有一座山。走进琅琊山门口。我爱琅琊山,著名的《醉翁亭记》就出自这里?哦,顺着这条路往前走一些,“叮叮咚咚”,细细品味,只见水清澈见底,却云遮雾罩,树林里有许多声音。再步行前进,远看,还有一群自由自在嬉戏的小鱼呢,样子更加雄伟了,真壮观呀,山路非常难走,叫做“醉翁亭”,小鸟喳喳。参观完醉翁亭后,因为它很美,原来前面有一个水池,我下次还要来
『肆』 我想找一首扒灰诗
江南柳,叶小未抄成阴。
人为丝袭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
留取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
何况到如今。
欧阳修写自己外甥女的,因为这首诗欧阳修被人指斥和自己外甥女有染,欧阳修被贬滁州,心情郁愤,后写下《滁州游记》
『伍』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醉翁亭记中醉的比较
《始得西山宴游记来》中“倾壶而醉源”是作者在发现西山之前,游山解为僇人的战栗恐惧等,有散漫放任的意味.而后者是作者发现西山后被西山的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打动,“颓然就醉”之时有了物我两忘,忘却自我的人生觉解;“倾壶而醉”是大醉;;“颓然就醉”是接近快要醉了。
《醉翁亭记》中太守‘醉”的两层含义:一是真正的因为饮酒过量而醉(醉于美酒);二是醉于山水美景和与民同乐之中。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陆』 滁州十二景的琅琊古刹
南谯幽爽地,东晋翠华临。
寺隐云中路,钟传岭外音。
僧庐花作供,客座鸟同吟。
偏引闲司马,斋心入慧林。
原画题字:“古开化寺也。张方平藏悟经于隔世,晋琅琊王避兵其中,古迹不可胜述,相传有李阳冰篆《庶子泉铭》,今不可考。”
景区即今座落在琅琊山中的“琅琊寺”,为皖东著名佛寺和游览胜地,是全国重点寺观之一。“琅琊寺”曾名“宝应寺”、“开化禅寺”、“开化律寺”,已有1200多年历史,称之“古刹”名符其实。1956年,此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琅琊古刹即今“琅琊寺”。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筹资,法琛禅师所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刺史胡琉奉赵匡胤之命,藏“四朝御书”于御书阁内。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赵光义御赐匾额,易名“开化禅寺”。清代嘉庆年间,皓清律师募金扩建, 改寺名为“开化律寺”。太平天国时期,“寺经烽火”,仅存无梁殿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年),达修(李赞泉)住持此寺, 募集资金,重复旧貌。该寺有大雄宝殿、玉皇殿(无梁殿)、韦驮殿、明月观、明月池、藏经楼、濯缨泉、祗园、雪鸿洞、归云洞等著名景点。在玉皇殿东约150米的山坡上,有唐代摩崖石刻三处:李幼卿摩崖题诗、柳遂摩崖题诗、皇莆曾摩崖题诗。在大雄宝殿后壁有唐吴道子绘观音像碑。在寺西归云洞内,有宋治平元年(1064年)杜符卿摩崖石刻两处。在玉皇殿西150米清风亭后,有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于乾道九年(1173年)冬,亲书纪游的摩崖石刻。还有明代、清代、民国的石刻约200处。
琅琊寺中藏有很多佛教经典、字画和历代名人题字的匾额。琅琊区政协办公室原主任仇一曾在《琅琊文史》第二辑《跟随魏心一专员巡视琅琊山》一文中,回忆1949年春节之前,陪同专员魏心一视察琅琊寺时的情景:“丰富多彩,金碧辉煌,是古寺精华所在的藏经楼,在大佛主殿的顶楼之上。根如大和尚打开常年深锁的樟木、楠木的橱柜,让我们大开眼界,参观到大批金铸、牙雕、玉刻、瓷塑、泥捏、木摹的各型佛像、佛家经典、文集、精辟的佛经原件和复制的佛师手迹、笔记、帖册,令人襟臆扩袤,一扫尘埃。在讲究的藤竹箱笼间,还聚藏许多绘画、书籍,精奇夺目,缤彩纷呈。其中价值连城、叹为观止者,有唐寅、文征明、仇十洲、丁南羽、朱徽、郑板桥、戴虎卿的绘画杰作,还有刘子冈书楹联和满清最末一个探花商衍鎏的手书双联,其中最珍贵者有:古印度梵文贝叶真经和贝叶佛像、蜀僧竹禅和尚亲勒策页(竹简)真经。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看。可惜这些珍贵的宝藏,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造反时夺走即不知去向”。
文化大革命中寺内菩萨全被砸毁。1977年成立了琅琊山管理处,政府拨专款修复,焕然一新。因该寺位于琅琊山上,多年来,人们习惯于称之“琅琊寺”,1984年正式以“琅琊寺”冠名。
琅琊山在民国期间成为首都南京的后花园,每个星期日都有游览专车(火车专列)早发滁州,暮归南京,当日往返。大量的南京市民、民国要人、文化名人前来游山。林森、戴季陶、邵元冲等人前来度假休闲(见1933年5月24日——6月3日《中央日报》、《邵元冲日记》);孙科、许世英、孔祥熙、阎锡山、方振武、林翔等留下了题字和碑刻;顾祝同、胡宗南等五人留下合影照片(见冷欣《从参加抗战到目睹日军投降》);丁玲、徐悲鸿、方令孺等前来游山,品尝了“滁州城内中心桥傅同兴酒馆所烧的孟公坝黑尾金鳞的大鲫鱼”,方令孺还写了一篇美文《琅琊山游记》。
1927年5月28日,琅琊山的美景引来了出巡蚌埠的蒋介石,“下午两点左右,蒋介石乘坐的铁甲专车驶进滁州站。”“蒋介石坐上特制的轿子,便向琅琊山进发”。“为防不测,蒋介石并未在山上过宿,仍然回到铁路专车上,第二天早晨5点多,蒋介石专车继续北上”。两日后,上海《新闻报》报道了此事。 (《皖东文史》第三辑丁言模著《蒋介石等人兴游琅琊山》)。
『柒』 滁州琅琊山好玩吗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胜古迹而传誉古今。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巳1200余年。建于宋代庆历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继唐代诗人顾况、韦应物,北宋诗人王禹偁撰写了描绘琅琊山胜境的诗文后,欧阳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间,又撰写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和其他有关琅琊胜景的诗文约一百多首(篇),并由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专为《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书碑。宋代的曾巩、王安石、辛弃疾,明代的宋濂、文征明、王守仁等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都曾宦游或旅居于此,并作诗文以记其胜。琅琊寺及醉翁亭、丰乐亭内外,唐宋以来的历代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有数百处之多。其中,以唐代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人的诗碑尤为珍贵。
民国年间和建国后,琅琊山继续成为诗人、作家向往的游览胜境。1936年4月,著名女作家方令孺教授,约同女作家丁玲、画家徐悲鸿等游览琅琊山后,写了散文新篇《琅琊山游记》。1985年10月下旬,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在琅琊山联合举办了“醉翁亭散文节”,王西彦、何为、柯蓝、艾煊、江流等散文作家、诗人、评论家和编辑、新闻记者共四十多人,聚会琅琊山,研讨当代散文复兴的前景,集中创作了一批描绘琅琊胜景的散文佳作。
『捌』 熟悉《醉翁亭记》的进来一起讨论!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健将,易于成诵,首先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饿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揄扬挫,健将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赞烦只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评2:
谈《醉翁亭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绘了琅琊山醉翁亭一带的朝暮之景、四时之趣,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这篇散文景物美、情趣也美,正是这种美的景物、美的情趣使这篇散文具有了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
1.精美的构图
琅琊山,是蜿蜒于皖东平原上的一座小山,它既没有黄山的神奇、雁荡的险怪,也没有庐山的秀媚、峨眉的雄伟。醉翁亭,也只是琅琊道旁的一座小亭,它既缺乏滕王阁那种高踞临江的雄浑气势,也没有历下亭那种飞阁流丹的富丽之态。但这座平凡的小山和简朴的小亭,经过大手笔欧阳修的渲染描摹,竟变得如此清幽深秀、妙趣横生,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游兴。作者这种绝妙的艺术手法首先表现在构图的精美上。作者从空间位置、时间变换、动静搭配这三个方面把琅琊山与醉翁亭变成一幅有生命的山水画,有色彩的散文诗。
在空间位置上,作者不是孤立地去写山、写水、写亭,而是把它们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各有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态,此画之意外之妙也。看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深得画法的“意外之妙”的。全文的四大段,无不寓一“乐”字。第一段写醉翁亭命名的原由,解释“醉翁”的含义,主要是要点出醉翁得之心而寓之酒的“山水之乐”;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季美景,以示其“乐亦无穷”;第三段写游人之乐,宴酣之乐,其中也暗寓了太守的“与民同乐”;第四段写禽鸟之乐,正面点出太守乐在其中,是乐万物之所乐。纵观全篇结构,以“乐”字为中心,从山水、禽鸟、游人、宾客、太守五个方面来叙其乐,最后点出醉翁之乐,正是包容在以上的各种乐趣之中,以此来显示其面之广、趣之高。这样就把一个政治家在挫折面前的旷达和大度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用移步换形、层层缩小之法来写景色和人物。
本文的题目是《醉翁亭记》,但作者一开始并不去写醉翁亭,而是敷设了四层铺垫:环滁皆山也,一层;西南诸峰,二层;蔚然而深秀的琅琊,三层;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四层。最后才点出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把取景框渐渐缩小,最后集中到醉翁亭上,形成了一个特写镜头,使读者对醉翁亭及其在整个滁州的地理位置,都留下了清晰而准确的印象。
这种层层缩小之法,不单表现在第一段对醉翁亭的描叙上,也表现在全篇的结构上。作者先大范围、广角度地写山水之乐,接着再长镜头地写歌于途、休于树的游人之乐,然后把焦距定在一个宴席的场面上专写众宾之乐,最后再定成一个特写镜头,苍颜白发的太守颓然乎其间。这样层层缩小、环环紧扣,不但使结构严密,镜头也越来越清晰,用众星捧月的方法把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和情感集中而鲜明地表现出来。
第三,讲究前后照应,注意埋下伏笔。
本文很讲究章法上的伏笔和照应。如第一段提出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描写太守在宴席上“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前后形成照应。再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这和前面的“朝而往,暮而归”也是一种照应。另外像文章一开头,只云醉翁,只说是太守自号,但太守是谁?并不点破,以下几段也只反复用太守作为称代,共用了九个之多,直到最后一句才道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夫子自道”。这都增加了本文结构上的妙趣。
3.精当的语言
欧阳修在文字上向称大家,本文的语言尤有特色。首先,他很注意词句的形象和准确。如开头的“环滁皆山也”五字,据朱熹说此句在草稿上多至数十字,介绍滁州四面有山的情况,后来才改为上述的五字。用五个字来概括滁州一带的地理形势,确实是既精练又准确。另外从文中一些动词的选用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在动静搭配上,作者也是煞费苦心的。无论景与景、人与景、人与人,作者都注意以一动辅以一静,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是静穆的,但两峰之间却泻出了潺潺的酿泉;阴翳的林木是幽寂的,但禽鸟却“鸣声上下”;醉翁亭四周是寂静的,但道上却见“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至于描写人物,则是动中有静,在往来不绝的游人中,在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的众宾之间,太守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种动静相生相成之法,使画面既充满生机又不显得纷扰和杂乱,从而再一次显出作者在构图上的精妙。
2.精巧的结构
本文结构上的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集中抒发作者被贬之后恬然自乐的旷达情怀。
“水落石出”等句,动词都显得异常简洁和形象。峰和路都是静物,但作者用“回”和“转”使它们活动起来,很形象地表现了泉流傍着山径的曲折蜿蜒之状;“翼”本是个名词,作者却使它动化,把醉翁亭居高临下的飞动之势表现得栩栩如生。
本文不但实词用得很形象很准确,就是虚词的运用也很有独创性。如“也”字,本文一共用了二十一个,而且是连续地用在句子的结尾,结果不但没有平板累赘之感,反倒显得很活泼,增加了文章的抒情韵味;同时每个“也”字就是一层意思,这样使层次显得极为分明。
最后要提及的是语言上的节奏感。它吸收了我国骈体文学的对称美,又避免了这种文体的板重凝滞之弊,显得婉转流畅又铿锵悦耳。在句法上交错地采用对句,有的单句成对,如“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有的双句成对,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的三句成对,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种对称的句式之间,又间或杂以散句单行,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忽起忽落,把我国文字的形式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望满意
『玖』 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晋元帝在登位前封为琅琊王,居住在这里,所以以他来命名此山。
琅琊山的出名是因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琅琊山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境内有醉翁亭、琅琊阁、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景点。
(9)滁州游记扩展阅读: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胜古迹而传誉古今。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已1200余年。建于宋代庆历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
继唐代诗人顾况、韦应物,北宋诗人王禹偁撰写了描绘琅琊山胜境的诗文后,欧阳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间,又撰写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和其他有关琅琊胜景的诗文约一百多首(篇),并由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专为《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书碑。
宋代的曾巩、王安石、辛弃疾,明代的宋濂、文征明、王守仁等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都曾宦游或旅居于此,并作诗文以记其胜。琅琊寺及醉翁亭、丰乐亭内外,唐宋以来的历代摩崖、碑刻比比皆是,有数百处之多。其中,以唐代李幼卿、柳遂、皇甫曾等人的诗碑尤为珍贵。
民国年间和建国后,琅琊山继续成为诗人、作家向往的游览胜境。1936年4月,著名女作家方令孺教授,约同女作家丁玲、画家徐悲鸿等游览琅琊山后,写了散文新篇《琅琊山游记》。后来,诗人陈运和写了散文《滁州.醉翁.庐陵欧阳修也》。
1985年10月下旬,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在琅琊山联合举办了“醉翁亭散文节”,王西彦、何为、柯蓝、艾煊、江流等散文作家、诗人、评论家和编辑、新闻记者共40多人,聚会琅琊山,研讨当代散文复兴的前景,集中创作了一批描绘琅琊胜景的散文佳作。
『拾』 醉翁亭记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版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权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