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遗址
❶ 三国志11遗址寺庙
《三国志11》有关庙和遗迹的总结
发现[遗迹]
条件:
部队出现在[遗迹]所在坐标的邻近坐标上
部队主将功绩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队有武将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发现遗迹周围没有其他建筑物(陷阱、墙、军事设施)
随机发生
结果:
发现[遗迹],出现北斗,玩家势力所属武将可选一人增加能力经验值,部队武将功绩+1000。
注:
发现遗迹的时间决定了增加的能力类型
一月:骑兵经验归0,骑兵适性上升一级,骑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二月:统率经验+100,统率100的武将不能选择(依靠官职达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经验归0,弩兵适性上升一级,弩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四月:武力经验+100,武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五月:兵器经验归0,兵器适性上升一级,兵器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六月:魅力经验+100,魅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七月:水军经验归0,水军适性上升一级,水军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八月:智力经验+100,智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九月:枪兵经验归0,枪兵适性上升一级,枪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十月:政治经验+100,政治100的武将不能选择(依靠官职达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经验归0,戟兵适性上升一级,戟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十二月:魅力经验+100,魅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发现[庙]
条件:
部队出现在[庙]所在坐标的邻近坐标上
部队主将功绩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队有武将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发现遗迹周围没有其他建筑物(陷阱、墙、军事设施)
随机发生
结果:
发现[庙],出现南斗,玩家势力所属武将可选一人替换原有特技,部队武将功绩+1000。
注:
第一和第二个庙可选择Lv3以下的特技(包括Lv3),第三个庙开始可选择全部的特技(例如鬼门、神算等顶级特技)。
下面是这两天继几天前开了12X8=96个存档后又开了48X8=384个存档后得出的36处坐标,我相信已经是全部的了,如果还有,希望大家补上,另外存档太多就不一一上传了.
坐标如下:
南蛮(南中)
1:(9、170)建宁西北
2:(25、157)建宁北
3:(51、166)建宁东北
4:(23、190)云南东北
5:(20、199)云南东南
6:(43、191)云南东
西凉(西北)
1:(0、84)天水西南[间道]
2:(24、33)武威东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关以南,武关以西
5:(58、53)夏阳港(长安)北
6:(44、47)安定东北
7:(45、82)长安西南
江东
1:(146、157)卢陵港东北,鄱阳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阳港(柴桑)东北
4:(156、167)卢陵港东
5:(129、153)柴桑南
河北
1:(111、33)晋阳东北,蓟西南,邺城北
2:(130、6)蓟东北
3:(70、49)晋阳西南,西河港东
4:(112、21)蓟西南
5:(85、25)晋阳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中原
1:(128、91)寿春西北,靠山处
2:(140、63)临济港(北海)西南、濮阳东北
3:(180、88)下邳东南
4:(152、61)北海西南
巴蜀
1:(25、120)成都东北,梓潼东南
2:(0、116)绵竹关(成都)西北[间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东北
5:(126、180)桂阳东北,卢陵港西南
6:(123、174)长沙东南,卢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东南,江州西
破坏庙或遗迹
如果 左慈在被破坏庙或遗迹所在地或附近城市(显示有道路直接相连的城市皆可)。
则 发现左慈,玩家势力君主健康恶化(濒死)。
如果 祢衡在被破坏庙或遗迹所在地或附近城市(显示有道路直接相连的城市皆可)。
则 发现祢衡,玩家势力全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 宝物[玉玺]未登场, 攻击庙或遗迹部队主将[汉室重视]
则 玩家势力君主得到宝物[玉玺],击破庙或遗迹的部队武将功绩增加2000。
如果 攻击庙或遗迹部队所持金未满最大值(10000金)
则 击破庙、遗迹部队所持金增加(增加5000-5500金),功绩增加100。
击破遗迹或庙的部队武将得到功绩70。
❷ 三国时期的缳辕,仓敖,太谷,南阳,武关,成皋,平原,关东,江夏,江东,樊城,邓城,襄阳汉江
1.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
2.敖仓(敖庾。秦代所建谷仓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邙山上。山上有城,秦于其中置谷仓,故曰“敖仓”)
3.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境内有诸多晋商大院遗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为其代表。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宫廷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太谷饼和壶瓶枣享誉全国。明清民国时期,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http://ke..com/view/35672.html?wtp=tt
4.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
http://ke..com/view/3000.html?wtp=tt
5.武关位于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明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http://ke..com/view/113515.html?wtp=tt
6.成皋县
本古东虢国,春秋郑制邑,又名虎牢,春秋之郑,战国之韩,皆为重地,楚汉亦相持于此,汉置成皋县,南朝宋置司州,后魏置北豫州,皆治此,隋改县为汜水,唐徙汜水于今治,今县西北有成皋故城,名上街镇。
7.平原,旧省名,1949年设平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省人民政府驻新乡市。辖新乡、安阳、及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共辖56县、1矿区、5城关镇。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平原县位于中国山东德州市的东南,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刘备曾为平原县令;唐时一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安禄山叛军;近代则为义和团起事的重要据点。平原县有许多的风味小吃,素以恩城北站小菜闻名乡野。
8.关东: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因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
9.江夏: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江夏郡,郡内设沙羡县,县治涂口(今金口)。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称汝南县。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江夏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迁治鄂城(今武昌)。1912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隶江汉道,1930年后隶湖北省第一专署。
http://ke..com/view/48789.html?wtp=tt
10.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北部及皖南部分地区以及今江西赣东北(东部)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则称江右。
http://ke..com/view/72629.html?wtp=tt
11.樊城,古老的城镇,雄居中原南缘的中心,是湖北鼎立的重要城市,正因为她优越的地理环境,虽说两三千年来饱受战乱、水患的祸害,仍然能挺起脊梁骨更刚强地站起、繁荣、发展,尤其是近半个世纪来随着新中国的富强而形成了新的都市。
http://ke..com/view/442914.html?wtp=tt
12.邓城位于樊城西北6公里的罩口川、赵家桥、鏖战岗、余岗到团山铺一带,乃关羽水淹七军之古战场。当年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的“五堰二池”水源建筑工程至今保留下来,即黄龙堰、白龙堰、黑龙堰、青龙堰和普陀堰及金牛池和莲花池。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关羽擂鼓台、马棚、磨刀石等,以及在古战场出土的箭镞、刀、枪、剑和铜制“扎马刺”等。邓城还是西周时期邓侯国的首都,秦时设邓城县,唐改邓城为安养县。
http://ke..com/view/113733.html?wtp=tt
13.古襄阳、襄阳城,今湖北襄樊市的襄城区中心古称襄阳城,襄樊市即以古襄阳、古樊城为中心
http://ke..com/view/48869.html?wtp=tt
14.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全长1532公里,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 其发源地在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隶属陕西省汉中市,旧称宁羌)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樊、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
http://ke..com/view/47750.html?wtp=tt
❸ 陕西历史遗迹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
重点文物
陕西境内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至宋 汉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兴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墙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汉至近代 西安市
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铜川市
半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丰镐遗址 周 西安市长安区
阿房宫遗址 秦 西安市
汉长安城遗址 西汉 西安市
大明宫遗址 唐 西安市
黄帝陵 黄陵县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临潼区
茂陵(汉武帝刘彻墓) 西汉 兴平市
霍去病墓 西汉 兴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礼泉县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 唐 乾县
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墓) 唐 咸阳市
陕西境内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安事变旧址 1936年 西安市
蓝田猿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 蓝田县
周原遗址 西周 扶风县、岐山县
司马迁墓和祠 西汉至宋 韩城市
陕西境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瓦窑堡革命旧址 1935年 子长县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1937-1946年 陕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县
钟山石窟 北宋 子长县
昭仁寺大殿 唐 长武县
西岳庙 明至清 华阴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遗址 东周 凤翔县
秦咸阳城遗址 战国至秦 咸阳市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唐至元 铜川市
长陵 西汉 咸阳市
杜陵 西汉 西安市长安区
桥陵 唐 蒲城县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户县
陕西境内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临潼区
郑国渠首遗址 战国 泾阳县
魏长城遗址 战国 华阴市、大荔县 、韩城市
统万城遗址 十六国 陕西省靖边县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隋、唐 麟游县
灞桥遗址 隋-元 西安市
华清宫遗址 唐 西安市临潼区
武侯墓 三国 勉县
泰陵 隋 咸阳市
永陵 西魏 富平县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县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县
西安钟楼、鼓楼 明 西安市
水陆庵 明 蓝田县
延一井旧址 清 延长县
陕西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甜水沟遗址 旧石器时代 大荔县
花石浪遗址 旧石器时代 洛南县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县
康家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西安市
栎阳城遗址 战国至汉 西安市
京师仓遗址 西汉 华阴市
良周遗址 秦、汉 澄城县
东渭桥遗址 唐 高陵县
玉华宫遗址 唐 铜川市
西汉帝陵 西汉 咸阳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
三原城隍庙 明 三原县
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 户县
公输堂 明 户县
仓颉墓与庙 明、清 白水县
泰塔 北宋 旬邑县
香积寺善导塔 唐 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城隍庙 明、清 西安市
白云山庙 明、清 佳县
八云塔 唐 周至县
泾阳崇文塔 明 泾阳县
彬县开元寺塔 北宋 彬县
韩城普照寺 元 韩城市
韩城文庙 明 韩城市
韩城城隍庙 明 韩城市
党家村古建筑群 明、清 韩城市
耀县文庙 明 铜川市耀州区
澄城城隍庙神楼 明 澄城县
镇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阳宫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户县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县
洛川会议旧址 1937年 洛川县
杨家沟革命旧址 1947~1948年 米脂县
陕西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岗寺遗址 旧石器时代至汉 南郑县
石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神木县
石摞摞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佳县
李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乡县
北首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宝鸡市
东龙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汉 商洛市
横阵遗址 新石器时代 华阴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涧县
梁带村遗址 周 韩城市
杨家村遗址 周 眉县
法门寺遗址 南北朝至清 扶风县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县
秦东陵 秦 西安市
张骞墓 汉 城固县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伦墓和祠 清 洋县
精进寺塔 唐至宋 澄城县
长安圣寿寺塔 唐 西安市
长安华严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寿圣寺塔 唐 合阳县
昭慧塔 唐 高陵县
开明寺塔 唐 洋县
大秦寺塔 宋 周至县
太平寺塔 宋 岐山县
武陵寺塔 宋 永寿县
神德寺塔 宋 铜川市
法王庙 宋至清 韩城市
北营庙 元 韩城市
五门堰 元 城固县
吴堡石城 明至清 吴堡县
周公庙 明至清 岐山县
榆林卫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张良庙 明至清 留坝县
扶风城隍庙 明至清 扶风县
玉皇后土庙 明至清 韩城市
玄武庙青石殿 明 合阳县
庆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阳文庙 明 咸阳市
盘龙山古建筑群 明 米脂县
姜氏庄园 清 米脂县
丰图义仓 清 大荔县
灵岩寺摩崖 汉至民国 略阳县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县
杨珣碑 唐 扶风县
万安禅院石窟 宋 黄陵县
易俗社剧场 民国 西安市
渭华起义旧址 1927年 华县
吴旗革命旧址 1935年 吴起县
保安革命旧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韩城、榆林、汉中、咸阳。
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个重要关塞
关中四关是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居其四关之中的地域统称关中。
关中四大关塞——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
最著名的当属潼关了!
潼关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南障秦岭,北阻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形势险要,为长安的东大门。《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潼关建关后,最初以黄河由北向南冲击关山而取名“冲关”,后因关西有潼水更名为“潼关”。
据介绍,古潼关城门外横额书“第一关”,里额书“金陡关”,均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关隘当险而立,山峰夹道,仅容单车,行走五里,视力所及,一线青天。唐代诗人杜甫有“丈人视要处,窄路容单车。艰难奋长戢,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以赞其险。
大散关
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始于西汉,废弃于明代。西周时期,这一带为散国所在地,陈仓故道亦由此经过。现在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通。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古大散关遗址”石碑一块。在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路北悬崖上,镌刻有“古大散关”4个大字。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险而立,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约50里处。此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所必争。“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武关
武关位于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位于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处的谷涧间,汉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沿该通道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直达蓝田,逼近长安(咸阳),向东南下行,可达南阳盆地。武关凭险而立,自秦、汉、隋、唐以来,均为京都咸阳、长安的南大门。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
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的武关,关城基本完好,砖砌东西门洞依然可见,唯东去的小路,已成为宽坦的公路,气象已非昔日可比!
萧关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地当固原东南,是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水相伴。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
萧关历史上不仅是军事要地,而且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然而,这一要塞如今只剩城墙让寻访它的人获得一点慰藉。经过时间的侵蚀,隐约可辨的城墙与周围两座山峰上的烽火台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它的南侧,三条道路直通宁夏、内蒙古及甘肃等地;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可以说萧关是关中的北大门,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薛正昌指着这一片继续介绍道:“秦、唐、宋、元等先后在萧关周围设郡立县,建关筑城。秦设乌氏县,修长城,汉置高平城,唐通丝绸之路,宋修城寨,元设安西王府。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
❺ 古代函谷关 峣关 潼关 武关是一座关吗 它们好像都是历代关中地区的门户吧
看历史书记得看完整
淆之战。是秦晋之战,在山西陕西之间
陕西南有秦岭,潼关武官是在秦岭方向。
春秋秦晋间交兵,淆,涵出现的多
汉唐以西安为中心。控制华北平原,争夺潼关,武关就出现的多。
❻ 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潼关、金锁关分布在关中的什么地方
函谷关(河南省三门峡市)、萧关(宁夏固原)、大散关(陕西宝鸡)、武关(陕西省商洛市)、潼关(陕西渭南)、金锁关(陕西铜川)。
1、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2、萧关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3、大散关
大散关(Sanguan Pass)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4、武关
武关,古晋楚、秦楚 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
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5、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6、金锁关
金锁关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是咸榆道上一处咽喉、关塞要地。周围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东曰马栏山,西曰仲家山,柳林河与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汇南流而去,俗称“三关口”,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享有“雄关天堑,鹰鹞难飞”之称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萧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散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潼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锁关
❼ 三国志11所有遗迹坐标(要坐标,别说什么大概也许的!)
一、南蛮(南中)
1:(9、170)建宁西北
2:(25、157)建宁北
3:(51、166)建宁东北
4:(23、190)云南东北
5:(20、199)云南东南
6:(43、191)云南东
二、西凉(西北)
1:(0、84)天水西南[间道]
2:(24、33)武威东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关以南,武关以西
5:(58、53)夏阳港(长安)北
6:(44、47)安定东北
7:(45、82)长安西南
三、江东
1:(146、157)卢陵港东北,鄱阳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阳港(柴桑)东北
4:(156、167)卢陵港东
5:(129、153)柴桑南
四、河北
1:(111、33)晋阳东北,蓟西南,邺城北
2:(130、6)蓟东北
3:(70、49)晋阳西南,西河港东
4:(112、21)蓟西南
5:(85、25)晋阳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五、中原
1:(128、91)寿春西北,靠山处
2:(140、63)临济港(北海)西南、濮阳东北
3:(180、88)下邳东南
4:(152、61)北海西南
六、巴蜀
1:(25、120)成都东北,梓潼东南
2:(0、116)绵竹关(成都)西北[间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东北
5:(126、180)桂阳东北,卢陵港西南
6:(123、174)长沙东南,卢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东南,江州西
(7)武关遗址扩展阅读:
发现遗迹的时间决定了增加的能力类型:
一月:骑兵经验归0,骑兵适性上升一级,骑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二月:统率经验+100,统率100的武将不能选择(依靠官职达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经验归0,弩兵适性上升一级,弩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四月:武力经验+100,武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五月:兵器经验归0,兵器适性上升一级,兵器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六月:魅力经验+100,魅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七月:水军经验归0,水军适性上升一级,水军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八月:智力经验+100,智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九月:枪兵经验归0,枪兵适性上升一级,枪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十月:政治经验+100,政治100的武将不能选择(依靠官职达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经验归0,戟兵适性上升一级,戟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十二月:魅力经验+100,魅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此处要注意,五维存在经验值的设定,武将在各种行动会获得相对于属性的经验值,当满100时,五维属性会提升1点,所以五维经验值加100的意思就是提升1点五维属性。
想要找到庙和遗迹,首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部队主将的功绩在10000及以上,部队中有武将的魅力在80及以上,庙和遗迹所在的坐标周围没有其他建筑,比如火陷阱、防御建筑、阵等,部队到达庙和遗迹所在坐标周围(如果一次没有出现,可以在周围多转一下)。
虽然已经有大神总结了庙和遗迹有固定的出现坐标,但每局游戏的坐标只有12个(庙和遗迹各6个),而全部坐标却有30个,随机性太大,所以我们可以用修改器来快速找到它们的坐标。
以VAN修改器为例,首先将正在进行的游戏存档(每次坐标不一样,所以要查看存档,而不是剧本),然后打开存档,查找坐标即可。
发现庙后,会出现南斗仙人,此时可以选择给己方任一武将添加或者替换武将技,相当于“培养武将——特技”,无论需要添加或者替换武将技的武将身在何处皆可,
第一次和第二次发现庙不可以选择“4”级特技,比如飞将、神算、鬼门等,从第三次开始可以选择任何武将技。同时发现庙的武将功绩加1000。
仙人已经离去,留下的庙和遗迹肯定有调皮的小伙伴想要拆了它。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可能有四种结果:左慈在附近,玩家君主濒死(可怕);如果祢衡在附近,玩家所有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尚未发现玉玺,且击破队伍主将“重视汉室”,则获得玉玺,武将功绩加2000;如果只是不符合上面的情况,且击破队伍携带钱未满,则获得5000——5500金钱,主将功绩加100,其他武将功绩加70。
❽ 三国志11的古代遗迹位置在哪啊
以下为转帖:
条件:
部队出现在[遗迹]所在坐标的邻近坐标上
部队主将功绩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队有武将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发现遗迹周围没有其他建筑物(陷阱、墙、军事设施)
随机发生
结果:
发现[遗迹],出现北斗,玩家势力所属武将可选一人增加能力经验值,部队武将功绩+1000。
注:
发现遗迹的时间决定了增加的能力类型
一月:骑兵经验归0,骑兵适性上升一级,骑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二月:统率经验+100,统率100的武将不能选择(依靠官职达到100者不受限制)。
三月:弩兵经验归0,弩兵适性上升一级,弩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四月:武力经验+100,武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五月:兵器经验归0,兵器适性上升一级,兵器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六月:魅力经验+100,魅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七月:水军经验归0,水军适性上升一级,水军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八月:智力经验+100,智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九月:枪兵经验归0,枪兵适性上升一级,枪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十月:政治经验+100,政治100的武将不能选择(依靠官职达到100者不受限制)。
十一月:戟兵经验归0,戟兵适性上升一级,戟兵适性S的武将不能选择。
十二月:魅力经验+100,魅力100的武将不能选择。
发现[庙]
条件:
部队出现在[庙]所在坐标的邻近坐标上
部队主将功绩 10000 以上(君主亦可)
部队有武将魅力 80 以上(包括80)
发现遗迹周围没有其他建筑物(陷阱、墙、军事设施)
随机发生
结果:
发现[庙],出现南斗,玩家势力所属武将可选一人替换原有特技,部队武将功绩+1000。
注:
第一和第二个庙可选择Lv3以下的特技(包括Lv3),第三个庙开始可选择全部的特技(例如鬼门、神算等顶级特技)。
下面是这两天继几天前开了12X8=96个存档后又开了48X8=384个存档后得出的36处坐标,我相信已经是全部的了,如果还有,希望大家补上,另外存档太多就不一一上传了。
坐标如下:
南蛮(南中)
1:(9、170)建宁西北
2:(25、157)建宁北
3:(51、166)建宁东北
4:(23、190)云南东北
5:(20、199)云南东南
6:(43、191)云南东
西凉(西北)
1:(0、84)天水西南[间道]
2:(24、33)武威东北
3:(4、25)武威西北
4:(62、85)潼关以南,武关以西
5:(58、53)夏阳港(长安)北
6:(44、47)安定东北
7:(45、82)长安西南
江东
1:(146、157)卢陵港东北,鄱阳港南
2:(152、134)虎林港西南
3:(163、141)鄱阳港(柴桑)东北
4:(156、167)卢陵港东
5:(129、153)柴桑南
河北
1:(111、33)晋阳东北,蓟西南,邺城北
2:(130、6)蓟东北
3:(70、49)晋阳西南,西河港东
4:(112、21)蓟西南
5:(85、25)晋阳西北
6:(164、30)安平港(襄平)西南
7:(153、2)北平北
中原
1:(128、91)寿春西北,靠山处
2:(140、63)临济港(北海)西南、濮阳东北
3:(180、88)下邳东南
4:(152、61)北海西南
巴蜀
1:(25、120)成都东北,梓潼东南
2:(0、116)绵竹关(成都)西北[间道]
3:(21、136)江州西北
4:(81、149)武陵东北
5:(126、180)桂阳东北,卢陵港西南
6:(123、174)长沙东南,卢陵港西南
7:(18、152)成都东南,江州西
破坏庙或遗迹
如果 左慈在被破坏庙或遗迹所在地或附近城市(显示有道路直接相连的城市皆可)。
则 发现左慈,玩家势力君主健康恶化(濒死)。
如果 祢衡在被破坏庙或遗迹所在地或附近城市(显示有道路直接相连的城市皆可)。
则 发现祢衡,玩家势力全城市[治安]下降20。
如果 宝物[玉玺]未登场, 攻击庙或遗迹部队主将[汉室重视]
则 玩家势力君主得到宝物[玉玺],击破庙或遗迹的部队武将功绩增加2000。
如果 攻击庙或遗迹部队所持金未满最大值(10000金)
则 击破庙、遗迹部队所持金增加(增加5000-5500金),功绩增加100。
击破遗迹或庙的部队武将得到功绩70
❾ 芈月传里说武关是哪了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35公里处,恰当武关河畔,原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峡县界牌)旁。现存遗址。
http://ke..com/view/113515.htm
函谷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现在在原址重修了关城,作为旅游。
http://ke..com/view/23437.htm
萧关:
秦代萧关遗址位于甘肃庆阳环县城北。汉代的萧关原本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北宋时,政府为了防御西夏,又在汉代萧关故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位置是今宁夏同心县南。只存遗迹。
http://ke..com/view/174541.htm
大散关:
中国陕西省的关隘。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大散岭上。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亦称崤谷。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由此通过。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现存遗址。
http://ke..com/view/174498.htm
武关: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35公里处,恰当武关河畔,原西界公路(西安至河南西峡县界牌)旁。现存遗址。
http://ke..com/view/113515.htm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有遗迹。
http://ke..com/view/47449.htm
金锁关:
金锁关,雄峙于同官县(铜川旧名)故城,即今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驻地北面12.5公里处,是今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人民政府驻地。
金锁关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西北部,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分界线上,属子午岭山系南端余脉的乔山山地,东与宜君云梦乡相邻,南与印台乡接壤,西与耀州区、王益区毗邻,北连旬邑和玉华,距区政府驻地12.5公里。似乎没有关城了。
http://ke..com/view/274336.htm
❿ 武关的位置境域
武关,春秋时称“少习关”,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说:“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续修商志》载陈潜室日“自古入关有三道……一自东南而入武关为间道”。清人顾栋高诗:“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自春秋始,历来武关均设防守。为兵家必争。武关旧有城垣,北倚岩崖,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城东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为武关屏蔽。故史称其为“关中东南门户嗟不误也”,且有“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迄今尚有古“秦楚分界墙”一段,约300多米。古称商於道、商山道,是陕西东南部的重要门户,是古都长安连接荆襄、吴越的纽带。起自长安,经积道、灞上、芷阳、蓝田、峣关、上洛、武关、丹水、淅、郦等地至宛城。
山水环绕,险阻天成,曾被誉为“重关天塞控神洲”,“关门不锁敌难犯”,“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楚怀王即被执于武关;秦始皇东巡皆经武关;刘帮入武关定关中,郭子仪于武关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后出武关而进军北京;1932年,贺龙将军曾率部与敌刘振华部激战武关。 上下烽火台亦存。武关西有牧虎关,东有富水关,南有白阳关、竹林关、荆紫关、漫川关,北有铁锁关、鸡头关,关关相望,可相依设防。刘邦、黄巢、李自成、白莲教义军及贺龙率领之工农红军,均出入于武关。 武关城遗址,在龙驹寨镇东42公里,上伊国道南侧。为秦之南关。它和东面之函谷关、西面之大散关、北面之萧关并称“关中四塞”。关中即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其地界“秦头楚尾”,为“秦楚咽喉”、“关中锁钥”。
武关城,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重关天塞控神州”和“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左传·哀公四年》载:“秦哀公四年(前533),楚既克夷虎,及谋北方,将通少习以听命。”说明春秋已设少习关,即自战国更名之武关(关北主山迄今沿称少习)。《战国策·秦策》载,商鞅败亡前曾来关下叩关遭拒。由明太仆寺南镗所撰《重修武关碑记》得知,该关重修于明正德五年(1510)。经现场勘察,今城墙夯土亦断为明城。城址呈长方形,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夯土板筑,原高8米、厚3.4米。东、西、南各有一门,为砖石包砌券洞,上有城楼。各门均有楷书阴刻石额,西门为“三秦要塞”;东门外额为“武关”,内额为“古少习关”。
“文化大革命”中城毁碑失。迄今,武关城墙仅余东、西门一带夯土数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1986~1987年陆续将所失三块题额征回。城内历代衙署,现已无存。1980年商洛地区文物普查时,在武关城址发现篆刻“武侯”、“千秋万岁”等瓦当及篆书“武”字板瓦。1956年,武关小学在西墙附近取土时,发现类似西安龙首村出土之五角形汉代陶质下水道管。此后,历年多次出土铜鼎、铜钫、铜剑、铜矢及大量陶器和碎片。1988年,商洛地区在文物普查时,又于武关发现汉代陶窑三处,汉墓一座。凡此,均可作为战国及汉代在武关置关设衙之物证。武关城址街道整齐,现为武关乡政府所在地。
关于武关历代设戍防守情况,据《汉书·武帝纪》载刘玄更始元年(23),武关都尉为朱萌。《隋书·炀帝纪》谓:“于上洛以置关防。”清康熙《续修商志》载,唐开元十八年(730),守武关副都尉名阎敬珣,继任萧元昶。《直隶商州总志》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武关设巡检司。清乾隆二年(1737)添设营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衙门,门庭五间,大庭五间、班房十多间。大门悬“武关城守营”金字大匾。门侧有州官罗文思所书“古少习关”巨碑(据传铺于武关东街街心水渠)。其衙门解放后为粮站占用。“文化大革命”后粮站改建为库房。现城中仅存西门内侧清道光时重修的关帝庙大殿及乐楼。原城东南隅之魁星楼,西南角寺嘴子石佛寺,龙王庙、乐楼及菩萨、财神、火神诸庙,均已先后塌圯。武关自古被称为“关门不锁敌难犯”、“关门不锁夜犹开”,“雄关拒万夫”之军事要塞。关东四道岭(吊桥岭)有“秦楚分界墙”。岭巅,原有关门、吊桥,岭外一道,不容并骑,诚为天险。墙侧设有前、后烽火台(详见本志《秦楚分界墙》),迄今此墙及烽火台尚存。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载:“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清顾栋高诗云:“武关一掌闭秦中,襄郧江淮路不通。”武关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兵事频冗。清谭嗣同之《武关》诗云:“横空绝磴晓青苍,楚水秦山古战场。”“秦楚交战,斩首八万”即战于丹、淅之滨,后楚怀王被执于武关。杜牧《题武关》曰:“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崔融诗:“六里青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皆指此。刘邦克武关,成帝业;邓晔得武关,灭王莽;赤眉军入武关,动摇汉室;桓温及刘裕军破武关,前秦、后秦覆没;郭子仪整军武关,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红巾军入武关,“三辅”惊恐;李自成出武关,后建大顺;白莲教、太平军、义和团攻入武关,震撼清廷。1932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与军阀刘镇华部亦激战于武关西之寺底铺。
秦关楚岫之武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而且山水绮丽,旧曾有“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岩仙迹、蟒冷神芝、玉泉串珠。驻足武关之历代墨客骚士,咏诗作赋者有韩愈、元稹、白居易、杜牧、岑参、李商隐、寇准、温纯、何景明等,留传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毛泽东主席曾亲书唐代李涉《再宿武关》诗,以抒情怀,励国人。1959年,林业部曾在武关召开全国16省(市)核桃现场会议,并勒石树碑于西岗。 自“三秦要塞”——武关,盘折东行,约2.5公里处,一岭当道,即四道岭之第四道岭(吊桥岭),为武关“外廓”。古代出入武关只此一途。该岭高峻而陡峭,其路不容并骑。《史记》谓“秦关百二(以二敌百),势如建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吊桥岭巅,尚存“秦楚分界墙”一段,长约3500米,底宽2米,顶宽1米,高3.5米,由片石砌成。墙西为秦,东为楚,系春秋战国时两国疆界。跨道,筑有城楼。其拱形门洞,高3.4米,宽2.7米,深3.4米,上有楼三间,门前设吊桥。墙东南有烽火台两座,前台高出界墙30米,后台高出前台150米,与铁峪铺、桃花铺、资峪岭、龙驹寨、商山、棣花诸台相呼应,为古代战争传递消息之主要设施。分界墙初建于战国,历代屡经修葺,现存界墙为明建。解放前,界墙上写有“秦楚分界墙”五个大字。相传,此墙古代绵延千里,与白阳关、竹林关、漫川关,及鸡头关连成一线。墙西,原有“四龙宫”(喻四岭为四条青龙,故名)。该宫建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总面积约500平方米。有大殿、乐楼、道房、茶斋、钟鼓楼共11间。古历三月初三庙会(三日)。经“文化大革命”,主要建筑全部倾塌。旧日道旁曾一字排列17座古碑,今仅存“重修龙宫碑”二面:一在四道岭头,镌有“大明国置立武关衙”(明崇祯四年三月立);一在武关乡政府大院。历年来在“秦楚分界墙”附近发现不少箭簇、戈、矛等兵器。检阅历史典籍,唐代诗人杜牧游武关时,所写《题武关》诗中之“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即指此墙。清康熙时《续修商志》谓“秦楚咽喉之重地,商於形胜之要区。”清乾隆代《直隶商州总志》卷一说,“商界秦楚间”,“东有武关之天险……秦楚咽喉也”。明太仆寺南镗所撰《重修武关碑记》谓:“武关去省城五百里……一夫当关,百夫难敌,岩险闻于天下……乃秦之门户也。”故有设于国门之分界墙。清代,王肇基之《过武关》有:“雄关百二仰西秦,生就岩疆迥不伦。山势划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云封谷口蚕丛路,日落城头马上尘。客馆那曾酣旅梦,子规夜半叫芳春”。这首诗亦明确指出,武关为“秦楚界”其“云封谷口蚕丛路”即实指登上秦楚分界墙之盘折砭道。
《续文献通考》称,禹治水经商山,除水患、利农业、便交通。其时,境内道路有一定改善。契“佐禹治水有功”,遂“封于商”。据《世本·作篇》载,契孙相土曾在商制作“乘马”(马车)。发明马拉车后,促进了本境干线之形成。“循河觅道”,干线基本沿丹江走向,从而连接了关中平原与南阳盆地以至江汉平原。此即“商於路”。周代,该路成为向南用兵之军事干线,且沿线“渐成聚邑”。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其南极吴楚之驰道,即包括境内之干线,当时称为武关道或蓝武道。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行郡县,“由武关归”。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出巡“自武关出”。乱山高下,云掩商於,武关道常因夏秋多雨山洪暴发而路阻,历代均十分重视这条干线的设施及维修。唐代,这条干线称商山路,属于官道。唐贞元七年(791),商州刺史李西华拓宽商山道,又别开偏路以避水患,役工十余万,修桥道,起客舍,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首《商於新开路》,盛赞这一壮举“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据陈思次《宝刻丛编》载,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再次整修商山路,竣工后曾刻有《唐新修桥驿记》石碑。《直隶商州总志》载,明嘉靖知州郗元洪曾主持增修过一次栈道;万历七年(1579),知州王邦俊任内采取“火烧石壁,凿洞架梁”搭路,再次整修山道。清代,最重要的一次整修工程,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知州罗文思主持,在白杨店的铜佛龛凿出了宽8尺、长6里的石质碥道,路边以石为栏,并有行旅歇息的简易设施,被人们称为“罗公碥”。大大方便了从龙驹寨到商县的行人。清代还整修过武关东之七里碥,志称“裴公碥”。迄今境内之棣花老街、堡子村、老君殿、古城村、鹿池坪、资峪过风楼、武关新开岭、吊桥岭尚有古道遗迹,一般约宽3米左右,常有30°—40°左右之缓坡,多系土路,入村穿镇等重要路段铺以条石或卵石。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迁弘农都尉于武关。《汉书·王莽传》载,地皇四年(23)邓晔、于匡西进曾收降武关都尉朱萌。都尉虽系武职,设于关则兼管道路畅通。两晋南北朝,据《晋书·苻秦》载,自长安至于诸州“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者取给于途”。是为境内设驿之始。隋沿,且加强对武关之管理。《隋书·地理志》载,上洛郡商洛县有“关官”。《隋书·炀帝纪》称,炀帝即位“掘堑自龙门,达于上洛,以置关防”(指武关)。唐代“凡三十里一驿”。严耕望《唐蓝田武关道驿程考》称,其时自长安至襄阳23驿。商洛县之驿站上接上洛县洛源驿,入境有棣花驿、四皓驿、青云驿、桃花驿、武关驿,出境接商南县之层峰驿。“每驿设驿长一人,驿夫若干人,一县之驿由县令兼理”。驿有驿田,备有车、马、船等以供使用。唐德宗时,定“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上都至荆南,恰经今丹凤县境。《唐书·百官志》称:“凡关有驿道者为上关”,县境武关即系上关,“上关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其主要职能“掌禁末游,察奸匿”。贞元间,商州刺史李西华又于商山路广设“官舍”,以接待过往官员。其时,私人经营之旅馆亦日臻发达。《通典》卷七载,早在天宝年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南诣荆襄(此道,途经本境),“皆有店肆,以供商旅”。宋略如前代,开国之初诏诸道州府以军卒代百姓为递夫,承传官府文书。宋人沈括《梦溪笔谈》称:“驿传旧有步、马、急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金字,日行五百里。”望之者无不避路,即岳飞所奉之一日十二道金牌。北宋末,本境为宋金交战区,境内之急递,十里一铺,每铺设铺长一名,铺兵要路十名、铺路或五名或四名。元代驿政较前详备,驿站称站赤,为蒙古语驿站之译音。普通各站设提领一员,行九品印,职专车马之役。其附,商州共七驿,在本境者有棣花、青云、桃花、武关驿。其时各驿之间距,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元代驿站制度每隔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立一驿站”。明代,境内设有驿站并急递铺,隶商县驿丞,掌邮传迎送等事。清代,驿政初由商县驿丞专掌,乾隆年间龙驹寨州同衙门设立后由其兼理。各驿站有驿书、驿皂、马夫、兽医、杠抬夫、驴夫之类。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专供走递公文之“递铺”,每铺有铺司四人,铺兵二十一人。商州到武关十一铺,本境有铺司八处(上接商县夜村铺,下接商南之涧场铺)。境内之铺名为:棣花铺(饭食等级为小、中伙)、商洛铺(备大、中伙)、龙驹寨铺(为“驻节”之地)、资峪铺、桃花铺(备中伙)、铁峪铺、寺底铺、武关铺(为“驻节”之地)。运输组织方面,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后令各省应解京饷均输西安,并决定将清江(江苏)所设转运总局移至汉口,老河口、龙驹寨各设分局。南路运输由汉水入荆紫关,溯龙驹寨抵达西安。以此作为“西幸之第一筹画”。此外,清代尚有船帮、西马帮、北马帮、青器帮、盐帮、楚黄帮、临晋帮、坐地帮等民间行业组织在龙驹寨建有会馆,接待过往同业人员。
武关余化桥 传说帝辛(殷纣王)之大将余化龙,派三子光驻守武关,于城东北少习山下沟壑间筑石桥一座,遂名“余化桥”,俗称大石桥。《武关八景》有“石桥古渡几千秋”。经考,其地原虽有石桥一座(丈余),然始筑年代尚乏信史。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建西荆公路武关段时,该桥为路基所占,今在原处设一涵洞。 [唐.吴融]
时来时去若循环,双阖平云谩锁山。只道地教秦设险,不知天与汉为关。
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闲。争得便如岩下水,从他兴废自潺潺。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唐.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